描写翻译研究方法论_曹佩升

合集下载

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

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

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最近几十年来,翻译目的论的发展显著。

它的应用领域也扩大到不同的领域,如文化翻译、法律翻译、技术翻译、商业翻译、科技翻译等。

在中国,翻译目的论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

本文就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梳理研究方法,总结和提出发展建议。

翻译目的论是指认为翻译应把原文消息通过译文传达至目标读者,而不是仅仅翻译原文的一种理论。

它的核心思想是把译文的目的作为翻译的终极基准,原文的现象描述只是翻译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并不应当作为翻译的目的。

例如,当原文中出现言辞难以翻译或表达方式根据不同语境会产生不同含义时,翻译者应首先考虑译文的目的,而不是原文的现象表达。

中国翻译学家们早在六十年代就开始注意到翻译目的论,并于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理论。

例如,朱自清提出了“以客体理解文本”的翻译原则;戴望舒提出“以目的为导向的多义翻译”的理论;陈洪锋提出了“翻译的准则应该是复述法”的观点。

所有这些理论都表明翻译者应以译文的目的为基础进行翻译,并以此为前提来解释、整理和重新构建语言表达形式。

近几十年来,中国翻译学者以翻译目的论作为基础,发展出运用不同方法和理论来指导和解决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针对不同翻译领域,如文化翻译、法律翻译、技术翻译、商业翻译、科技翻译等,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

例如,文化翻译中,翻译目的论认为译者应该注重把握文化信息的传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本的翻译现象上;法律翻译中,翻译者应重点考虑译文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并要求其法律效力;技术翻译中,翻译者应该注重把握技术信息的传达,而不是从文本描述上翻译;商业翻译中,翻译者应注重把握商业信息的概括性和准确性,而不是仅仅翻译文本的理解;科技翻译中,翻译者应重点把握科技信息的传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本翻译现象。

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中国的翻译目的论研究在解决实际的翻译问题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读黄忠廉等著《翻译方法论》

读黄忠廉等著《翻译方法论》

读黄忠廉等著《翻译⽅法论》学科起步于⽅法——读黄忠廉等著《翻译⽅法论》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法对实践活动及理论研究极其重要。

《翻译⽅法论》(下称《⽅法》)以全新的翻译观为主线,统摄翻译实践⽅法论与翻译研究⽅法论,为翻译实践及其理论研究提供了⾏之有效的⽅法指导。

《⽅法》开宗明义,指出翻译观决定翻译⽅法论,从⽽决定翻译实践⽅法的选择。

根据译作与原作的相似度,翻译可划分出⼀对新范畴:全译与变译。

全译求极似,变译求特效;全译精髓为“化”,⽽变译精髓在“变”。

全译⼒求完整地传达原作内容,兼顾原作形式;变译意在摄取原作有关内容,改造原作形式。

全译核⼼为信息转换,内容应转,形式需换;变译轴⼼为摄取,内容需吸取,形式应改造。

全译可运⽤直译+意译策略,以“化”求得译作与原作最⼤限度的“似”;变译可运⽤变通+(全译)策略,以“变”求得译⽂满⾜读者的最⼤需求。

全译求“化”包括对译、增译、减译、转译、换译、分译、合译七种⽅法;每⼀⽅法⼜各成体系,如增译法可分为语法性增译、逻辑性增译、修辞性增译,各翻译技巧还可逐层细化,直接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

变译求“变”,⼿段包括增、减、编、述、缩、并、改、仿,体现为⼗⼆种变译⽅法: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译写、改译、阐译、参译、仿作;每⼀⽅法也可⾃成体系,如摘译包括摘词语译、摘句译、摘段译等。

⼀⾔以蔽之,精于转换,巧于摄取,以求“化”、求“变”为准则,选择策略,运⽤技巧,⼒争极似,以求特性,此之谓翻译观与翻译⽅法论在翻译实践中的统⼀,也正是翻译的魅⼒之所在。

翻译实践讲究⽅法、技巧,备受翻译者青睐。

翻译现象描写充分,深⼊总结,初步建⽴“全译+变译”的翻译策略体系,翻译研究随之开始。

翻译研究更需⽅法,因此《⽅法》指出翻译研究要观察充分、描写充分、解释充分,分别指向翻译的现象研究、规律研究及原理研究,从现象出发探究原理,逐层深化,理论概括。

研究者可点式切⼊,线式延伸,⾯式推⼴,体式深透,在观察中捕捉可研究现象,在阐释中收获新的理论,沿着⽅法⾄学科的研究阶梯,逐步建⽴翻译学科体系。

翻译目的论述评

翻译目的论述评

翻译目的论述评薛金凤(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摘要】翻译目的论的提出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它被引进中国也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目的论进行较全面的探讨,包括它的形成和发展,优点和局限性,它与传统翻译理论的主要区别以及它在实践领域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目的论;行为理论;局限性;传统翻译理论f中图分类号】1"1059[文献标识码JA【文章编号J1009一s489(2008J08-0062—02目的论是汉斯.弗米尔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的翻译理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

它的提出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

目的论面世以来,赞同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目的论的形成和发展,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它在实践领域方面的应用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期望读者能通过阅读本文而对目的论有更全面清晰的了解。

一、目的论的研究现状目的论的主要思想在弗米尔与他的导师赖斯合作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里有系统的阐述。

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赖斯的研究是目的论形成的基础。

赖斯在以“对等”(译文应该与原文在形式、内容和交际功能上对等)为研究的实践中发现有时译文与原文不可能达到完全等值的.有时这种等值是不应该追求的,因为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对译文行不同的要求,译者应该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译文的功能特征而小足对等原则。

弗米尔在他导师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以“对等”为l}1心的等值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了目的论。

他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因为第一,翻译并不单单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过程;第二,语言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

因此,他提出,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翻译行为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应该在目的的指引下,考虑一切与翻译有关的因素,从而选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达到预期目的。

翻译研究方法

翻译研究方法

3
When students have finished this course, they should be able to: a) understand the general ideas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b) know about the various perspectives in criticizing a translated work; c) do basic analysis of a translated work; d) develop better sense in their own translation.
4
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研究生通过本课程的 学习,懂得比较和欣赏译文的多样性,通过欣 赏和比较不同译者对同一原文的不同译文,提 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同时让学生了解采用积极 的、进取的态度开展翻译批评的重要性。
5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翻译鉴赏与批评概述 1.充分了解翻译鉴赏与批评的目的和意义,旨在吸取 精华,提升自身翻译技能。 2.掌握翻译鉴赏的标准和翻译批评的尺度。 二、翻译鉴赏 1.了解翻译鉴赏的重要性,掌握翻译的鉴赏能力,必 须具备较好的英汉语言技能。 2.了解文体差异与翻译的多样性。 3.了解翻译鉴赏离不开翻译理论的指导。 4.了解如何进行翻译鉴赏来提升自身的翻译水平。
翻译批评与鉴赏
1

What does the following passage mean?

Now that it is translated and finished, everybody can read and criticize it. One now runs his eyes over three or four pages and does not stumble once – without realizing what boulders and clods had once lain there where he now goes along as over a smoothlyplaned board. We had to sweat and toil there before we got those boulders and clods out of the way, so that one could go along so easily. The plowing goes well when the field is cleared. – Martin Luther (1963) ( 转 引 自 Katharina Reiss 2004:1) 1

图里和描述翻译学

图里和描述翻译学
描述翻译学派理论体系
埃文 - 佐统 翻译行为的规范 改写理论
• 描述翻译学的特点:
• 首先, 描述翻译学的目的是建立实证的科学翻译 学。图里指出“ 寻求普遍规律是任何学科的不变 目标和首要追求, 没有它们, 则任何的所谓理论和 科学活动都不可信” 他认为一门实证学科如果没
有一个描述性分支就不能称其为完整和相对独立 的学科。
• 另外, 其研究的出发点为多元系统文化理论。描 述翻译研究以译文为导向, 最重要的是将翻译置于 译入语文化的社会和文学系统之中,正是这一系统 中的位置最终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
1980 年,图里出版了《翻译理论探 索》(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 一书,以求探讨发展 更全面的翻译理论,使翻译研究 的重点转为描述性研究。1995 年,他的专著《描述翻译研究及 展望》(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问世,集图里 14 年研究成果于一体,体现了他 的主要翻译思想。
描述翻译学构建的方法论可归纳为三个 步骤
• 一是把文本置于译入语文化系统 内, 检验其重要性和可接受性
• 二是比较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 , 辨识译入语文本偏离源语文本 的动因, 从而抽象概括出翻译行 为规范
• 三是把所概括的规范确立为规约 未来翻译行为的规律。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摘要】本文探讨了翻译研究中规范与描写两种不同方法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在我们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在首先讨论了规范翻译的定义与特点,接着介绍了规范翻译的发展历程。

然后,我们转向描写翻译的概念和特点,并举例说明描写翻译的实践案例。

我们对规范与描写两种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在我们总结了规范研究与描写研究的关系,同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讨论,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翻译研究领域规范与描写两种方法的优劣势,并在实践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关键词】规范翻译、描写翻译、翻译研究、规范与描写、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发展历程、概念和特点、实践案例、研究方法比较、关系、未来发展方向、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规范翻译是传统翻译研究的主流方法,其主要关注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强调翻译应当尽可能忠实于源语言文本,以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实际翻译实践中,规范翻译往往难以完全做到这一点,因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与之相对应的是描写翻译这一新兴研究方法。

描写翻译更加注重翻译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强调翻译应当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进行重新创作,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的需求和理解。

这种方法更加注重翻译的表达和风格,注重翻译结果的自然流畅和感染力。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对规范翻译和描写翻译这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补之处,以期为翻译研究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比较规范研究和描写研究两种研究方法的异同之处,并探讨它们在翻译领域中的应用和价值。

通过对规范翻译和描写翻译的定义、特点以及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我们旨在发现这两种不同研究方法对于翻译实践的影响和作用,从而为翻译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启示。

具体而言,研究目的包括:探究规范翻译和描写翻译的本质差异,分析它们在翻译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

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作者:忻竞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9期摘要:本文对描写性翻译研究作了概述,指出该研究范式在研究的对象、角度、方法和目的方面分别具有宽容、宏观、实证和客观的特点,并且通过着重分析其在《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一文中的运用,探讨将该研究范式更好地运用于文学翻译批评之中的途径。

关键词:描写性翻译研究文学翻译批评应用描写性翻译的研究范式及应用一直在翻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其在文学翻译批评系统中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描写性翻译研究及其如何应用于文学翻译批评的概述,通过着重分析其在《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一文中的应用,指出描写性翻译研究自身的特点,并探讨如何将该研究范式更好地应用于文学翻译批评之中。

1.描写性翻译研究的定义1972年,James S.Holmes在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发表的论文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正式提出描述翻译研究的概念,并将其纳入自己构想的翻译学框架中的纯翻译学分支之下。

描写学派的代表人物Gideon Toury以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特别是其中关于翻译文学的行为的假说)为基础,发展出了一套面向目标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框架,将之用于以“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概念为核心的描写性翻译研究,即从目的语文化的角度去研究翻译,并用一系列的“规范”来尽可能客观地描述所有制约翻译现象的因素。

综上,描写性翻译研究就是:“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以及功能的时候,把翻译放在时代之中去研究。

广而言之,是把翻译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

”(Tymoczko,2004:25)通过客观中立的观察和描写,试图探讨翻译的起因,以及翻译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

2.描写性翻译研究的特点同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研究相比,描写性翻译研究在研究的对象、角度、方法和目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图里 描述翻译学复习进程

图里 描述翻译学复习进程
• facts),中心任务是找到影响翻译行为背后的规范,主张给各种翻 译行为以客观的定位。
• 描述翻译学(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的出现拯救了无法达 到理想高度的翻译作品。描述翻译学试图研究“翻译是什么”,“为 什么这样译”而不是“翻译应该是怎么样”,通过研究目的文化中的 实际译本总结出某些翻译规范,且不对译本的好坏质量做出评价。
规范性翻译Vs描述性翻译
• 描写翻译学派并不想完全推翻传统的规范性的翻译标准。他们是想解 构(deconstruct)传统的翻译理论,也就是对传统的翻译理论当中的 一些不尽完善之处提出批评,而不是想摧毁(destroy)传统的规范性 翻译理论。
• 规范性的翻译标准是有它的作用的。它给出了从译者角度出发,翻译 应该达到的一个目标。但它的不足之处在于:பைடு நூலகம்
• (1)它总认为自己的标准是唯一正确的,并想把它的应用范围推广到 天下所有的翻译上去(如奈达之于动态对等论),或者总有别的什么 人想去这么做(如后人之于严复的信达雅论)。它却没有看到或是不 愿承认世界上实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翻译,其中有符合这种规范翻译 标准的,同时也有不少不符合的或是不完全符合的。
• DTS继承了多元系统理论中的系统思想,认为翻译文学是译语文学、 文化和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有层次之分,翻译文学在译语文化中的 地位不确定,并对翻译策略造成影响。
• DTS研究的出发点为多元系统文化理论。描述翻译研究以译文为导向, 最重要的是将翻译置于译入语文化的社会和文学系统之中,正是这一 系统中的位置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科学的翻译研究方法应当是描 述性和系统性的,应当研究影响译文产生的规范(norm)和限制 (constraint),研究翻译与其他文本处理间的关系,研究翻译在某 一特定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在不同文学之间相互影响中翻译的 地位与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FLCJan. 2011Vol.8 No

.

1 (General Serial No.39)

科研方法

1 引言

翻译作为新兴学科,不仅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活动,其研究又具有跨领域和跨学科的特质,势必要借鉴其他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学、文化研究、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从而使翻译研究方法体系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目前国内外虽然尚未建立起翻译学的方法论

系统,但这个系统的隶属关系我们应力争早一天讨论清楚,这样有利于方法论系统和整个学科系统的研究与建设”(杨自俭,2007:3)。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翻译学是否是科学不仅仅是名称的问题,还必须将科学的内涵落实到翻译学的研究中去。任何一项研究都离不开方法的支撑。同理,任何一项具体翻译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及其成果,都必须接受整个翻译学研究共同体的检验和评价,而进行这种检验和评价所依据的,也正是源于科学基本原则和程序的规范化研究。因此,在一定意义上,翻译学研究方法的规范性是衡量翻译学研究整体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没有相当程度的翻译学研究方法的规范化,提高翻译学研究水平就

只能是一句空话。许钧,穆雷(2009:80)对30年(1978—2007)间国内出版的翻译研究论著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30年来,翻译研究方法论严重缺失,相关论著数量为零,仅在部分作品集中收有少量与翻译研究方法论相关的研究论文,该领域研究亟待加强。所以,在认真评价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翻译学研究方法的规范性,构建翻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翻译学研究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2 翻译研究的描写转向

Chesterman(1988:20-230)把21世纪翻译研究的趋向概述为三种:“一种是研究兴趣上的转变,从注重翻译本身扩展到注重译员及其决定;另一种是研究方式上的转变,从规定性转向描述性;还有一种是在研究方法上,从哲学的概念分析转向验证式的研究”。西方翻译研究的范式,由规范转向描写,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描写翻译学派的兴起是翻译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

作者简介:曹佩升,广东警官学院公共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E-mail: jerrycps@163.com。刘绍龙,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心理学。

描写翻译研究方法论①曹佩升 广东警官学院 刘绍龙 浙江工业大学

摘 要: 翻译学研究的水平和前景主要取决于其科学研究方法。描写翻译研究逐渐替代长期以来占据翻译研究中心地位的规范性研究,成为翻译研究中的新趋势。对现代译学的描写翻译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厘定其体系脉搏,使研究者进一步认识到描写翻译研究范式、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于翻译研究有重要性和指导性,能够推动翻译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主题词:翻译学; 描写翻译研究; 方法体系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82(2011)01-0090-0791

2011年1月第8卷

1期

(总第

39期)

中 国 外 语描写翻译学始于Holmes 1972年提出的翻译研究图谱。Holmes(1988:67-80)在其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把翻译学分为“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纯理论”研究又分为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描写学派的阵营不断扩大,他们在翻译界的影响也不断加深。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Toury是Holmes译学构想的积极支持者和实践者。Toury(1995:7-10)对Holmes的翻译学框架进行了阐释,认为描写翻译研究是翻译作为一门学科的关键。1980年Toury出版了《翻译理论探索》,标志着描写译学理论已初步形成系统。在Toury(1995)发表了系统勾画描写翻译研究方法论和研究重点及框架的《描写翻译学及其他》一书之后,描写性翻译研究逐渐替代长期以来占据翻译研究中心地位的规范性研究,成为翻译研究中的新趋势。就我国而言,“规范性的翻译研究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探寻中外互译的规律,制定普遍适用的翻译标准一直是学者及译者们关心的主要问题”(韩子满、刘芳,2005:97)。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中国的翻译研究一直试图走出传统研究范式的局限,开启国内新时期的译学探索,对描写译学的关注即是其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取向。一些学者已认识到开展描写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并开始大力提倡该研究范式(张美芳,2000:66-69;林克难,2008:88-92)。国内学者们在翻译研究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要充分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以加快中国翻译研究体系的建立。但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应该包括理论成果和治学方法两部分,因为“缺乏严格的论证习惯、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训练对我国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形成了障碍”(杨晓荣,2003:36)。总体来讲,国内学者对描写翻译研究的介绍还不够全面,无法令人窥其全貌。更重要的是,他们很少提及该研究范式的具体研究方法。“描写翻译研究在我国大陆地区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许正是我国的翻译研究无法深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张美芳,2000:68)。因此,对现代译学的发展趋势描写翻译研究进行方法论上的系统分析,理清其体系脉搏,对于翻译学的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项工作。

3 描写视野下的翻译研究

描写翻译研究把翻译学看做一门经验科

学,以现实的翻译现象(包括翻译行为和翻译作品)作为研究对象。Holmes(1988:67-80)指出描写翻译研究作为翻译学科的主要分支之一在研究中一直与经验现象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是理论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的基础,他第一个为描写翻译学描绘了研究方向:(1)描写翻译过程中和翻译作品中存在的一切现象,(2)建立普遍原则以解释和预测这些现象。描写翻译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Toury在《描写翻译学及其他》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描写翻译学的理论构架和方法论基础。Toury(1995:21-112)认为,如果翻译研究不想依靠语言学等其他学科,并自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它必须发展一种描写性方法。描写方法的研究结果虽然不是翻译行为的全部,但可以通过规范、明确的研究方法、实验过程等具体操作,使研究具有可重复性、可推广性、可预测性,进而在一定范围内代表某种翻译现象。所以,方法论是描写翻译研究的首要条件。Toury 研究成果丰富,通过众多实际个案分析,掌握了大量实证材料,证明了描述翻译研究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并且由于其研究力求客观,呈现出一般实证科学的特点。总的来说,描写性翻译研究属于经验科学的范畴,它以检验目的语文本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吸纳程度为重心,利用归纳和统计方法对个案文本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规约翻译行为的经验变量或经验规范,进而订立阐释这些变量内在关系的法则。描写翻译学所提倡的研究方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分析途径,值得我们作系统分析。

4 描写翻译研究方法体系建构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方法是有层次性的,不同层次的方法有其特定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对象,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通常是要与一定的研究内容相适应的,也就是与研究内容有一致性的问题。在一种具体方法使用的过程中,研究者既要对研究方法的“性能”有充分的认识,也要对研究内容特点有

所把握,以避免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相排斥。对描写翻译研究方法的探讨不能脱离描写翻译的研究目的和内容进行,否则就成了“坐而论道”和“纸上谈兵”。描写译学的研究目的是要定量分析翻译92FLCJ

an. 2011Vol.8 No

.

1 (General Serial No.39)

过程并最终解释翻译现象,它试图探讨翻译的起因以及翻译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具体来讲,描写译学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翻译产品研究(product-oriented),其出发点是译作文本,包括对个别译本的描写,或是对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这样的描写为较大型的翻译文集提供了研究素材,如在特定时期、特定语言或是特定对话模式中的翻译研究;同时译本比较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的,既可以是不同时期的译本比较,也可以是同一时期的译本比较。与之相适用的研究方法有:语料库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文献计量法。(2)翻译功能研究(function-oriented),研究译作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其侧重点在语境而不是文本。与之相适用的研究方法有语篇分析法。(3)翻译过程研究(process-oriented),关注翻译的过程,即翻译行为本身,其中涉及译者的所思所想对翻译所起的影响。与之相适用的研究方法有:访谈法,有声思维法。我们将描写翻译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架加以描述(图1):

在描写翻译研究的方法体系中,各种具体研究方法既有各自的侧重,又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例如访谈法尽管归入翻译过程研究,但同样可用于翻译产品研究中的个案研究,而个案研究收集资料的过程可使用访谈、观察、问卷调查、测验等方法。研究方法分类的交叉性和具体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也反映了描写翻译研究方法体系不同程度的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趋势,描写翻译研究越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其研究方法也就越趋组合化和综合化。描写翻译研究是容许各种研究方法和平共处、相辅相成的一种研究策略。它将微观上的每一种在一定规范指导下进行的翻译研究仅仅看做一种翻译研究,它坚信各种翻译研究方法之间是和平共处的关系(林克难,2008:91)。

5 描写翻译研究具体方法评析

对描写翻译研究的具体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可以帮助翻译研究者对描写翻译研究方法有比较系统、清晰的认识,在从事翻译研究时

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更加科学、更具价值。

5.1 语料库法

语料库翻译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方法。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以现实的翻译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的统计与分析方法,客观地描述翻译活动本身的规律,从而为描写性翻译理论的构建提供演绎的前提,并为翻译实践的发展提供经验性的指导,是一种可信度高的数据研究。语料库法运用在翻译研究中在某种程度上、一定的范围内弥补了自省方法过于主观的不足之处,使得翻译研究既有定性分析的简洁性,又有定量分析的可靠性,既有自省式的思考,又有实证性的考证,将翻译研究引领到了一个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新境界。“这种典型的‘数据驱动’型研究自下而上,从具体数据推导出理论结论,不仅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大潮,而且和目前盛行的描写性翻译研究的提法相应和,标志着翻译研究方法从规定走向描述”(赵巍,

图1 描写翻译研究方法体系翻译功能研究方法翻译产品研究方法翻译过程研究方法语篇分析法文献计量法语料库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

访谈法有声思维法

描写翻译研究方法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