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知识点

《赠汪伦》知识点
《赠汪伦》知识点

9朋友

9——1 赠汪伦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认识一个部首“忄”,了解“舟”的演变过程。

2.能看图想象诗句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友情的珍贵和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

1.古诗的停顿、重音,体会古诗的意境。

2.“及”的不顺、“舟”的字理

教学准备:

1.卡片(生字、词)

2.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资料:

1.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生前就有诗名。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评价

2.关于古诗:

词句解释:

踏歌:用脚打着拍子唱着歌。

乘舟:坐船。

将欲:将要。

《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

《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 《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范文 师:刚才这堂课因为诗歌的情感比较沉重,杜甫的诗的最大特点,有人说是沉郁顿挫,是不是?杜甫他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同学们刚才学得也比较凝重,学得非常沉重。下面几首诗我们要比较活泼一点。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板书:送别)他们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补充板书:送别组诗)今天这堂课呢,孙老师要带大家学习第一组诗,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师生齐读)送别组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先学第一首(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齐答)李白。

师: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地喜欢写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师:基本讲对。汪伦是安徽泾县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仰慕诗人,尤其是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谁? 生:(齐声大声答)李白。 师: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当朝最大最大的大腕了。他非常仰慕李白,他怎么见到李白呢?(指着一位男同学说)你知道你说? 生:他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所有就来了。 师: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是?一个十里桃花,一个万家酒店,正中李白下怀,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但是李白有没有怪汪伦呢? 生:(齐答)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的,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

小学语文 古诗赠汪伦

古诗赠汪伦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孙双金教学实录——《赠汪伦》 日前,笔者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感触颇深。孙老师根据所教古诗《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热情教学伊始,孙老师就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我们先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这显然是一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导语。导语不仅告诉了学生今天学习的是送别体诗,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今天的目标稍高了一些——要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其一上课就处于“愤”“悱”状态,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二、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览打下扎实的基础。《赠汪伦》是一首唐诗,而且好读易懂,孙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自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体古诗的表达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孙老师先让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让学生明白送别体诗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指名读诗歌,让学生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旨在帮助学生进

一步了解诗歌大意;最后请两名学生试说诗歌的意思,重在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学得生动、充实,基本上明白了诗歌的意思。 2.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路。学贵有疑。孙老师用明代学者陈献章有关质疑的名言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希望同学们认真读诗,善于动脑,提出你的疑问。孙老师愿和大家共同进步!“学生听了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李白?“”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却在船即将离开时送?“孙老师并不急着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诗歌,并让学生同桌讨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赠汪伦》一诗是汪伦用踏歌的方式送别李白的,表达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学生通过主动质疑、自读释疑、互助学习,完成了教学意图。 3.自由诵读,体会思想感情。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诵读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孙老师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孙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迁移转化,带读一组诗歌孙老师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 别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

《赠汪伦》

《赠汪伦》 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设计思路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和“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同学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关联词语和句式训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资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局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同学查找、搜寻、扩展相关资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教学流程 一、系统归纳,温故引新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二、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首先,指导同学根据文中注释和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同学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协助同学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多种形式的唱、听、说,以达到学科的有机整合。) 三、资料补充,突破难点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需填补其中空白,空虚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干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布置一段小插曲,请同学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改写《赠汪伦》教学设计

——改写古诗《赠汪伦》 习作题目:改写古诗《赠汪伦》 设计思考: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无数中国人都是沐浴着唐诗、宋词、元曲的阳光雨露而茁壮成长。本课希望通过对古诗的改写训练,让学生走进诗歌,与古代诗人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代诗歌的深邃意境,认识祖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悠久,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例文,领悟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的基本方法。改写不但要忠实于原诗的内容,还要展开丰富想像,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和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行具体描写和适当补充,以生动地再现原诗的“景”,表达原诗的“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因为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根据《赠汪伦》这首古诗的内容,想像诗人所看到的初春美景,并透过诗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要抓住“桃花盛开”、“歌声”和“河堤杨柳”来描绘春天的迷人风光;要抓住送别的动作、语言等来表现他们的生活情趣。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想像,不能夸大其辞去描写那些与诗的内容毫无关系的东西。使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原诗一样,自然地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表达得要真切恰当。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古诗《赠汪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一步说出对这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感受。 2、根据古诗《赠汪伦》的内容展开丰富想像,按要求改写一篇记叙文。 3、激发读古诗、学古诗的兴趣,提高赏析古诗的能力,养成爱观察、勤动笔的良好习惯。 一、前作文:未成曲调先有情 ㈠、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 1、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的古诗文,能吟诵一首你最欣赏的古诗吗?能谈谈你最崇拜的诗人吗? 2、师:有崇拜李白的吗?能吟诵几首他的诗吗?据说李白有一首诗是因为他爱饮酒爱游玩而被人“骗”了一次才写出来的,知道是哪首诗吗? 3、欣赏《赠汪伦》的配乐动画,教师激情旁白关于这首诗的传说。 4、师:欣赏了这感人的场面,聆听了这美丽的传说,你想说点什么吗?能带着这种感受诵读这首诗吗?引导学生诵读诗文,感受诗情。 5、师:古人喜欢写诗,我们喜欢写文章。如果把古人写的诗歌改写成一篇现在的文章,一定是会很开心的事儿。而要想写的好,首先必须设身处地,想象体验一下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 ①、“李白乘舟将欲行” (1)播放《赠汪伦》配乐动画,并让画面定格。教师引导: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安徽泾县,桃花潭边,桃红柳绿,桃花渡口,桃花灼灼,诗人李白就要登上小船离开这里了。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可能会说到的景物有小草、桃花、潭水、鱼儿、青山等。教师通过比较学生的语言,指导学生把话说得具体些、生动些。教师相机点拨提升:看到这些,诗人触景生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 赠汪伦 李白 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知识点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

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

小学语文《赠汪伦》公开课教案.doc

小学语文《赠汪伦》公开课教案 教学设计: 《赠汪伦》是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了古诗教学新的尝试,把《大纲》要求掌握的另外6首送别诗,归纳整理,并提供相关图画及重点词语的解释,以一带六扩展阅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量,并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授课地点:计算机教室 教学目标: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根据喜好选择一首送别诗,自学并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①古诗趣背复习;②《赠汪伦》诗句;③自学提示;④《赠汪伦》意境动画演示;⑤送别诗6首;⑥学习提示。 学具(课件) ①《赠汪伦》诗句和重难点名词注释;②古诗学法概括;③扩展自学送别诗6首(图文加重点词语解释)。

学习方法:1.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生活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师提供学法和学习资料,点播助学、培养能力。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料自学互助。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出示[课件一] 1.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泥融飞(燕子)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完整word版)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考纲要求: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复习要点 1.了解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类型;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方法。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或者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 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 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 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 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 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二年级语文:《赠汪伦》教学设计(4)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二年级语文:《赠汪伦》教学设 计(4)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二年级语文:《赠汪伦》教学设计(4) 设计内容: 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本次课外习作设计适用于小学5、6年级的学生。 导写过程: 一、进入诗境,品味诵读 1、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的古诗文,能吟诵一首你最欣

赏的古诗吗?能谈谈你最崇拜的诗人吗? 2、有崇拜李白的吗?能吟诵几首他的诗吗?据说李白有一首诗是因为他爱饮酒爱游玩而被人“骗”了一次才写出来的,知道是哪首诗吗? 3、欣赏《赠汪伦》的配乐动画,教师激情旁白关于这首诗的传说。 4、欣赏了这感人的场面,聆听了这美丽的传说,你想说点什么吗?能带着这种感受诵读这首诗吗?引导学生诵读诗文,感受诗情。 二、设身处地,想象体验 1、“李白乘舟将欲行” (1)播放《赠汪伦》配乐动画,并让画面定格。教师引导: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安徽泾县,桃花潭边,桃红柳绿,桃花渡口,桃花灼灼,诗人李白就要登上小船离开这里了。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可能会说到的景物有小草、桃花、潭水、鱼儿、青山等。教师通过比较学生的语言,指导学生把话说得具体些、生动些。

小学三年级语文《赠汪伦》知识点、教案及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赠汪伦》知识点、教案及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赠汪伦》知识点 原文: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译文: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小学三年级语文《赠汪伦》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

赠汪伦诗意和赏析

赠汪伦诗意和赏析 李白 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 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为大家分享了赠 汪伦 赏析,欢迎欣赏!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意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 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 闻”相照应, 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 正是小舟待发之时; “忽闻”, 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 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 于是诗人信手拈来, 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 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 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 诗 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 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 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 《唐诗解》 中说: “伦, 一村人耳, 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 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 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赏析 李白是我们知道的最潇洒的古代文人,这三篇七言绝句,分别为留别诗《赠

汪伦》,寄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虽然题材不尽相同,但是却表达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赤子心肠。 “李白登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实在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中国的诗人成千上万,又有几个能在诗歌 的一开头就提笔写出自己的大号呢?因为这首诗所要记述是一段挚朴的情 感,所以李白也就全没了客套礼节。他本来已经上船,马上就要离开桃花潭了, 在朋友们依依的惜别声中,忽然从岸上传来一阵欢快的歌声,大家在诧异之时, 回头一看,没想到原来是汪伦,他竟然一边唱着欢快的歌,一边又蹦又跳地赶来 给李白送行了。也许按照常理,朋友分别,都应该感到伤心,忙着互道珍重,可 是这个人却一反常态, 又唱又跳的, 像什么样子?谁知他这看上去有点不近情理 的举动,却正和了李白的心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真诚地相处,如果一旦分 手, 那也就痛痛快快地分手, 大家在一起悲悲切切的又有什么意思?可是当着众 人的面,李白又不能扫了大家的兴,所以他就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弯子,说“哪 怕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深,也赶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番情意呀! 这首李白赠汪伦的诗, 可以看出真挚的友谊温暖了李白的心。 汪伦或许是邀 请李白来做客, 宾主尽欢之后, 李白乘舟告别, 汪伦赶到江边, 边跑边唱送李白, 李白真是受感动,因此说道:汪伦送我的情远过於千尺深的桃花潭水。 然而后人有心之士,却在唐诗之旅后,考证了两个状况:一谓:桃花潭的水 并没千尺深,千尺固然是形容,但达千尺虽非可能,可是应该是不小,结果桃花 潭只是个小水池。一谓:汪伦住的地方叫桃花村,桃花只有三,两棵,该潭潭名 叫千尺,是其名而非真大。如此一来汪伦送李白情虽比桃花潭水大,但也高不到 哪里去了。对这样的说法,只是博得读者的会心一笑,谁又会去计较这会是事实 呢 而且就算是事实,也不会影响大家对汪伦情深意浓的折扣。 这首诗提到的是两个人,有李白及汪伦。庄周梦蝶,已到忘我的境界。诗中 若只叙述他人,而无我的作品,并不见得是忘我。在每一首诗中,几乎都有人物 的存在,完全无人的作品并不多,而且说无人,又似有人。

《赠汪伦》改成现代文

《赠汪伦》 一天早晨,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大诗人李白被窗前小鸟的叫声惊醒,他戴好纱帽,穿好红衫,来到楼下,向桃花潭走去。桃花潭镶嵌在群峰之中,潭水清澈,波平如镜。桃花潭沿途长满了桃树。现在正是三月,桃花盛开,姹紫嫣红,将潭水映得一片火红。李白看到这里,不禁心旷神怡,深深陶醉于这秀美的山野风光中…… 李白回忆最近在桃花潭度过的时光,几天来,是汪伦,与他花前月下谈心;是汪伦,伴他游览当地胜景;是汪伦,灯下与他饮酒赋诗。现在要离开了,李白心中很难过,他收拾行李,匆匆来到楼下,不忍当面向汪伦告别,想悄悄地离开。 来到桃花潭渡口,岸边的树木随风摇摆,好像伸出长长的臂膀也在挽留李白似的。水面上空一群水鸟“呱呱”地叫着,翱翔徘徊。啊,水鸟也知别离情呀!站在船头,李白环视四周,一股淡淡的怅意涌上心头,汪伦会不会…… 突然,从来的路上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李白侧耳细听,歌声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情深意长,充满依依惜别之情。他踮起脚,向岸上望去。来人近了,那个人不是汪伦吗?他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合着节拍,急匆匆地向渡船走来。李白眼睛一热,失声叫道:“汪伦老弟……”再也说不出话来。 李白马上走上去,汪伦拍了一下李白的肩膀说:“你怎么连一声招呼都不打就要走了,要不是我发现得早,恐怕现在见不到你了。” 李白不好意思地说:“我是一个重情意的人,我不愿看到你为我的离去而感到伤心,所以才不辞而别,谁知你这么早就发现了。” 汪伦听后,连忙拉住李白说:“李白兄,你怎么这么快就走了,不如在小弟家多休息几日。” 李白为难地说:“不是我不赏光,而是我在兄弟家已逗留多日,你又这么好客,我已不好意思再待下去了。” 汪伦还是不肯放弃,百般挽留。” 李白说:“我是一喜欢四处旅游的人,养成了四海为家的习惯,我已在兄弟家待了这么久,也是我归去的时候了。” 汪伦听了李白这么一说,脸上露出了一丝伤心的神情。李白看了看天色,说:“汪伦兄,现在天色不早,你还是回去吧,我也应该走了。” 汪伦见没法留住李白,便深情地说:“好吧,那就后会有期吧。祝你一路平安。” 于是,两人就地握手告别。船,扬帆起程了。李白站在船上,看着多情的汪伦,心想,亲爱的朋友,这潭水虽有千尺之深,可哪能比得上您为我送别的深情厚谊呢!他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小学六年级语文常见古诗词详解及重要知识点总结

小学六年级语文常见古诗词详解及重要知识点总结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 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敕勒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名称,顾名思义就是歌 颂北方敕勒族游牧生活的美好。 2、相关考题(1)敕勒歌是一首____朝时的民歌。(北)(2)穹庐是指______(蒙古包)(3)“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____(现)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年间设置的一 种掌管音乐的机构(有点像现在的娱乐公司),负责搜集民歌,乐谱,训练音乐人才(歌手)。所以由乐府搜集而流传 下来的诗歌就是乐府诗了。 2、相关考题(1)《江南》题目中的“江”是指

________________(长江)(2)汉乐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汉朝掌管音乐的机构)(3)诗歌通过对莲和鱼的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的快乐心情。(采莲人)(4)“鱼戏莲叶间”这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这首诗的作者是骆宾王很多孩子都知道,但是知道 他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就很少了。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 邻三人一起被合称为“初唐四杰” 2、理解这首诗应该注意的几点:色彩:白毛、绿水、 红掌动作:向、歌、浮、拨。 《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这首诗每句都在写风,主题也是咏风。说风能使晚 秋的叶子落下,能催开二月的鲜花,能掀起千尺巨浪,能把 翠竹吹得歪歪斜斜。实际上这首短小的诗告诉了我们一个写 作的简单规律:所写内容一定是扣题详写的,从不同的几个 方面。有时间的话可以让孩子尝试自己写写风。 2、相关考题(1)“三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深秋)(2)“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能够)(3)填上一

赠汪伦教案

《赠汪伦》教学设计 宜宾市忠孝街小学余元勇 设计思路: 以读带讲,读中领悟师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本课将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中充分调动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大语文观,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感、人格的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古诗的背景,理解古诗的意思。 (二)情感目标 感受李白与汪伦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聚散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方法与技能 1、学会多种背诵古诗的方法; 2、学会借助不同景物的描写,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人表达不同的情感;学会想象诗境,感悟诗美。 3、学习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图书室、网络等媒体,收集、整理相关信息。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古诗的含义。 2、进一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破题导入 1、板书:李白 师:李白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信息?把搜集的信息拿出来我们交流。 师:孩子们搜集得很全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个人,大家跟我写。 板书:汪伦 师: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关于他们俩,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叫“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我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孩子们要注意听。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一天,李白要走了,正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带着村民来到岸边,他们踏歌起舞,为李白送行,李白深受感

二年级小学生语文上册《赠汪伦》知识点及练习题

二年级小学生语文上册《赠汪伦》知识点及练习题 【知识点】 原文: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

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公开课《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赠汪伦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并在语境中填写字词。 2.通过质疑问难、讲故事解难等多种方法,学懂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目标2 【学习过程】 一、激趣猜诗人,背诗文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的课堂要有一位古代诗人穿越时空来到我们的教室,是谁呢?小时候听老奶奶讲《铁杵磨成针》长大离开家乡,面对月亮写了一首《静夜思》的。(李白)(出示画面) 师:他写的一首诗,我们一年级就学过了。名字是《静夜思》。(生齐背《静夜思》) 师:李白最喜欢交朋友,走到哪儿就交朋友,临走时就送一首诗给别人。这个“送”就是题目中的“赠”。(学习) 学生读。 师:“赠”,左边是个“贝”,右边就是“曾”,它还是个多音字呢!(板书)师:这一次李白交的朋友是——(汪伦) 师:后来就写了一首诗赠给了汪伦。题目就是——(生齐读课题) 二、按方法学习,质疑解难学懂 (一)回顾方法 师:从一年级我们就学习古诗。 出示学习方法(先出示左边的,后出示右半边的方法) 一读——读文识字 二解——提问解答 三背——感情背诵 四写——写字默诗 师:请一位小老师上讲台,像我一样指着学习方法带着我们读。 (二)按法学习 1.读通识字 师:是啊,一读,读通诗文,你们先自由朗读吧! 学生自由朗读(出示全诗) 抽生汇报读,并做相应引导。

(全班朗读) (2)识记生字 师:古诗里面生字还不少,有6个生字,像老师一样圈出来。 (同学圈字。课件把6个生字圈出来) 师:老师不教,你们自己想办法记在心中,可以跟同桌说说。 学生自由识记生字。老师巡视。 师:是不是都认识了呢?我们通过游戏活动来检查。 (3)检查识字情况 游戏一(课件)生字从古诗中飞出来,学生认读后再回到位置上。 一人读,其他人跟读。 游戏二:点击桃花,出现一个个词语(课件) 师:读得真好啊,再奖励一个游戏。花儿盛开。这些生字组成一个新的词语。 女生读一个词语,男生读一个词语。 (4)读熟古诗 师:让我们把全首诗一起朗读朗读吧。 (二)质疑解难,悟诗情 师:读了这么多遍了,哪儿是读不懂的,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 不懂就问,是个好习惯。这么多的不懂。我们全读懂了,那该是多么了不起的收获啊!要弄明白你们的问题,其中有一个故事。要听吗? 师:听故事要用耳,还要用心,你才能在故事中找到答案。(课件演示) (贴图画:汪伦踏歌送李白)此情此景,令李白深为感动,就写下这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送给汪伦。请齐读!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听完故事,看着插图,我觉得你们这一次读得更投入,感情更深切了。哪些问题解答了?(生讨论汇报,教师做出引导理解诗意) 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故事,都是一段情感,读诗使人聪慧,孩子们,有空要多读诗啊! 三、写一手好字,展现更多收获 1.书写“乘舟”“客”“汪” 在美妙的充满诗情的音乐中,一手好字的时光来临了。要写哪些字呢?你们看,这像什么呢?

赠汪伦改写

赠汪伦改写7篇 赠汪伦改写1 一刻,天空翻起了鱼肚白,轻推开大门,回首望了一眼,岸边雾气弥漫,清新空气扑面而来,不禁勾起了离愁之情。此时,既不愿打扰汪家,可又满怀希望地向小树叶林中眺望,可却一无所有,汪兄为何不来相送?难道是家中有事耽搁?又是一会儿,书童走向身边缓缓轻道:"先生,已是两刻,可否上船?“我继续望着汪家庄道:稍等片刻。” 空中飘起细细雨丝,一丝凉意,漫沿开来,桃花潭上,泛起微微涟漪,一道又一道,好似漾开了沉在心底,那默默悠愁,雨点好像一双纤细的手指,在一片片绿叶上,奏出一首又一首倍感忧情的小曲。 雨下了,汪兄应该不会来送我了,更何况昨日狩猎之日,汪兄更是伤了脚,我在心中想道。正准备回船之时,林中有两边人影闪动,我踮起脚,眯着眼,一人一拐一拐地在一人的搀扶下一步一步走来,难道是汪兄冒雨前践行?不会错,就是汪兄!我骤然鼻子一酸,两道泪水,不自觉的滑下。 雨欲下欲大,可两道身影却越是清晰,“嗒嗒嗒嗒”的雨声里传出几声挽留又伤感的声音。“白兄,稍等片刻,等等我,等等我!”汪兄来到眼前,金丝锻绸上衣,锦绣布织长裤。依旧全身湿透了,他的仆人把沉重的担子一放。 “小礼请您收下,旅途悠长,这些是一些小心意。”汪兄笑道。“收不得,收不得,吾在汪兄家居住数月,却无以回报,怎敢收礼?"我摆摆手。 “这些乃是旅途必备品,若你还认我为兄弟,你就收下。”庄兄一摆手,字正义词地说道。我也没理由拒绝了,只好收下了,打开幔布一瞧,呵,一坛酒。打开盖子,酒香四溢,酒不像浑酒,那样浑,而是精心酿造百年之酒,酒水异常清,望而见坛底,汪兄居然送来如此贵重之礼,我不禁感叹,又是一担,上面可谓是样样俱到,保暖的衣物、食品,还有许多盘缠,足有三两银条,泪水在我眼眶中打转,为了不让汪兄看见,我用袖口擦了擦。 “汪兄!我哽咽地喊道,“不用言谢,见弟之间,不念及金钱,不如我俩小酌几杯?"汪兄道。“正合我意!” 雨不知石觉的停了,世间变得清静起来,万物都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山水间,升起一道彩虹,五彩斑斓,宛如七彩鹊桥。 “来,白兄我敬你一杯!”汪兄棒起酒杯说道。“好,岁月悠悠,不为人为觉,数月则如一日啊!”我端起酒回敬一杯,看起着满桌的佳肴我忍不住多喝几杯,我们从认识讲到一月学习又讲到一同打猎,我们一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真是相见恨晚。

小升初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

小升初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 一、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填空练习 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唐·骆宾王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唐·孟浩然 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唐·李白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唐·白居易 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唐·孟郊 8.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古朗月行》唐·李白 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北宋·王安石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1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1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1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唐·杜

甫 1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北宋·苏轼 1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南宋·杨万里 16.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四时田园杂兴》南宋·范成大 17.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唐·李绅 18.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唐·贺知章 1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 2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暧睡鸳鸯。《绝句》唐·杜甫 2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2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2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唐·王维 2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唐·王翰 25.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赠汪伦》公开课教学实录

《赠汪伦》公开课教学实录 《赠汪伦》公开课教学实录 《赠汪伦》教学实录 公园一校汤凌飞 课前交流: 我有个提议,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你们比我小我叫你们(小朋友),我比你们大,你们叫我-—(生接大朋友。) 师:上课,小朋友们好。 生:大朋友好。 导入新课 师:今天汤老师又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既然是朋友, 我想请教大家,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 师: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互相关怀、互相理解的。今天汤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可不是别人,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人,是谁呢?别着急,先来猜猜看他生活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是一位很有习·华的大诗人,他喜欢喝酒,经常在喝得酩酊大醉时即兴吟诗。(如学生回答出李白,教师接:看来李白醉酒诗百篇的佳话是人人皆知。)流传至今的诗作有990多篇。号称诗仙。(李白)对了,就是李白,关于李白的生平,我想同学们都不陌生,李白与朋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故事:安徽泾县农民汪伦十分钦佩李白的才华,想和他结交为朋友,便写信邀请李白说: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早就听说汪伦是位性格豪放的人,便欣然前往。见面后,李白说: “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 汪伦却笑着说:“ ‘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 此时,李白方知自己“受骗上当”,他不但不介意,反而哈哈大笑说: “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 此后,汪伦每日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游览当地的名山胜景,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成了好朋友。· 师:你说他们俩是不是真正的朋友。为什么? 师: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别的时候,就在临别刻又出现了一幕让人感动的场面,什么场面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则古诗《赠汪伦》。 自学古诗 师:什么场面这样让人感动呢?一起看诗文。(引导出声读三遍。) 师:这首诗有没有生字?(没有)这四句话好不好理解?(好理解) 1那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理解古诗每句话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