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我学国学经典《道德经》《老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

—我学国学经典

《老子》即《道德经》一书传播极广,而这门选修课让我对老子的思想有了兴趣。通过认真阅读《道德经》,我觉得如果细细品味道德经,一定可以为人们在各种场合下行为处世有不少帮助,也能帮助我们在思想上与哲人交流,受到不少的启迪。

以现代人的目光,去品读老子,却仍会有亲近感,觉得有些事情会与历史中的甚至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对应,却仍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感。老子本身也像他的思想一样,有着很高的思想高度甚至可以和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位顶级的思想家并立,是孔子的老师,却没有孔子般圣人的名号,似乎永远是一个骑着青牛的老人,悠然而从容,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被无数人记得。看了道德经,我觉得老子是一位睿智的老人,把今后上千年很多人不平叹惋的事情都平和自然的娓娓道来。

老子所说的“道”,并不是指一般的“道理”或“道路”,而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或“自然法则”。“道”是老子给这个自然法则所取的名字,这个名字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描述的需要而变化,如“大”、“无”、“有”、“朴”等。

《老子》第二章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使我联想到古人一再争论的“性本是善还是恶”,其实从义理上去理解,如道一般,本无善恶之分的,就如一把刀子一样,杀了人就是凶器,救了人却是光荣了,但不是同一把刀子吗?想起以前看电视剧《潜伏》有一句台词“这里有两根金条,你能告诉我哪根是高尚的,哪根是龌龊的?”当时觉得好笑,现在细细想来人与刀子、金条又有什么分别呢?人在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我觉得这不仅是义理上的问题,这是社会功用的作用。因为善与恶的评判就象一面旗帜一样,会引导了社会主流,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影响历史的走向。人出生就如一张白纸,脑中空白一片,也无所谓善恶。然而之后人长大却有善恶之分,这都是后天原因导致的。我觉得人们要从个人做起,多一点爱心,多一点公正与宽容,社会也就渐渐随之而变,恶人也会越来越少吧。

老子第十四章中“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在本章描绘了以心法所达到的“无”的境界,指出了“无”的境界是一种没有任何现象的现象。然而,一切却可以从这种“无”开始,且其始点也就是再生的宇宙的始点,也是“道”的始点。其实有些理论与现代科学相合,看不见的电磁波不正是“视而不见”,有些频率的声波也是“听之不闻”;而宇宙的起源“奇点论”也是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些相似之处。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小学时就学过的道理是方法论,可以指引人们前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实凝聚了无为的具体方法。这句话其实告诉人们不要好高骛远,而是应该踏实、一步步的做当下应该做的事情,以后反而更有可能达到梦想的彼岸。很多人也很有追求,却看着遥远的未来而忽略了当下应该注意的问题。

而第七十六章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观点看似让人难以接受,实际上则是很有道理的。世间至柔莫过于水,然而水却连棱角分明的石头都能磨平。我觉得柔弱者反而处上,并不是因为它力量怎样,而在于它能屈能伸。柔弱的水能改变自己的形状,柔弱的人也能掩藏起自己的锋芒。在经历风雨的洗礼之后他们才更容易脱颖而出,后来居上。而刚强者在磨砺的过程中反而更容易被摧折。历史上勾践投降吴王,看似非常没有节操,然而他卧薪尝胆忍气吞声,使三千越甲终吞吴。

通过对《老子》的领悟,更是通过一学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真的了解到了许多知识。了解了每一派代表人物的精神层次及高度,他们的意境是崇高的,是我们后辈所推崇的。老子,我觉得它的高度是前所未有的,是超越其他代表人物的。光阴似水,一去不回,应该加倍珍惜时间和生命。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告诉我们学习就应该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