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理解的体验观

语言理解的体验观
语言理解的体验观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2):275~28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语言理解的体验观*

鲁忠义1 高志华2 段晓丽1 刘学华 1

(1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家庄050091)(2华北煤炭医学院心理学系,唐山063000)

摘要随着体验哲学和体验认知的蓬勃发展,在语言理解中出现了强调经验作用的新观点,这就是语言理解的体验观。其基本观点是语言根植于知觉和运动,语言理解就是对语言所描述的情境建构心理模拟。这种模拟是以理解者的身体的、情绪的和社会的经验为基础的,因此语言理解实质上是对语言所指代的情境的心理上的经验重演。在语言理解的体验观中,索引假设、浸入式经历者框架和语言的神经理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关键词体验哲学,体验认知,索引假设,浸入式经历者框架,语言的神经理论。

分类号B842

1 引言

语言理解的体验观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或称新经验主义(Experientialism)[1,2]。体验哲学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解决身心二元对立问题而出现的。体验哲学的提出者Lakoff认为“体验”可以包括个体或社团的各种实际的或潜在的经历,是具有遗传结构的个体与物理和社会的互动。体验哲学认为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理是基于身体经验而形成的,是身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体验哲学的基本内容是:(1)心智本来就是基于身体的;(2)思维大都是无意识的;(3)抽象概念大部分是隐喻性的。并以此为依据,将认知科学划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1,2]。

第一代认知科学,即传统的认知科学把心理视作是抽象信息的加工器,认为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是随意的。知觉运动系统与诸如范畴、概念、推理等高级认知加工没有关系;思维和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机制。以往大多数思维理论多用来处理命题形式的知识,知识被定义为抽象的语义性知识,用结点(nodes)、命题(propositions)、规则(rules)和图式(schemas)等术语来表达。相反,第二代认知科学,即体验认知的理论前提是,认知是一种生物

收稿日期:2006-03-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4BYY008)。

通讯作者:鲁忠义,E-mail:zhongyilu@https://www.360docs.net/doc/b912905068.html,

高志华,E-mail:victoria_gzh@https://www.360docs.net/doc/b912905068.html, 学现象,它与身体的其它系统共同进化,源于人类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方式。有机体的生物特性,包括大脑和身体的其它部位,以及有机体所在的物理和社会环境对认知具有重要意义。认知、思维和语言根植于感觉运动系统,而这种机制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也存在于非人类的哺乳动物中。

在认知心理学中,Barsalou把命题符号理论称之为非模态理论(amodal theories),并与之相对立提出了知觉符号系统(Perceptual Symbols System)[3]。知觉符号系统理论认为认知、思维和语言根植于感觉运动系统,知觉符号是对知觉过程中产生的神经元兴奋的记录,它与其指代物存在着类比的关系。知觉符号是图式化的和多感觉通道的,彼此间能够进行整合形成模拟器(simulator),即概念,而这个模拟器会对一个知觉成份进行无限的模拟(simulation)使概念具体化。这样传统认知心理学中的以概念为基础的认知计算就成为以知觉符号为基础的认知行为。当事物不在感知范围内,人们却能进行想象或模拟,这种能力构成了智力的基础。知觉符号的理论基础既为概念的稳定性、思维的多产性提供了解释,同时为心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成为心理学中体验认知的代表理论。

在体验认知理论的推动下,语言理解的研究形成了一种注重语言理解的感觉运动基础、强调经验作用的理论观点,它们将心理语言学的技术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视角相结合,取得了许多理论和实证

-276- 心理科学进展 2007年

成果。下面介绍几种语言理解的体验观,希望能为国内同仁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 语言理解的体验观

语言理解的体验观认同情境模型理论关于理解一篇文章应该被认为是建构所谓的情境模型或心理模型的观点,但强调它是对事件所描述状态的心理表征。其中“体验性(embodiedment)”起着核心作用。体验性理论认为,语言理解中意义主要涉及知觉的、运动的、社会的和情感的知识,这些知识规定了语言的内容。意义取决于个体在实际环境中其身体有这些经验,面对语言输入,个体重新演练这些经验,并运用它们产生有意义的语言输出。情境模型是表征模式的,它与其它非语言认知加工(如,知觉、动作、表象)中使用的模式相同。读者要理解文章,就要建立文章所描述的事件状态的心理模拟。因为该理论假设认知植根于知觉和动作,故认为这些心理模拟在本质上是经验的。

2.1 Glenberg的索引假设

Glenberg提出意义(句子的、事物的或情境的)是由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个体可以通达的一系列动作(set of actions)构成的[4]。结合Barsalou的知觉符号系统理论,Glenberg进一步提出了句子理解的索引假设(The Indexical Hypothesis,以下简称IH)[5,6],认为语言理解像理解环境一样,是连续的概念化的变化,而概念化指的是可能的动作方式,心理模型是用功能承受性(affordances)来建构的,强调经验成份对理解的重要作用。Glenberg将语言理解分为索引(indexing)、提取功能承受性和整合(meshing)3个加工过程,同时强调这3个过程是动态交互的,而不是系列进行的。

2.1.1 索引

Glenberg认为在句子理解中,人们会把句中的词汇和短语索引到环境中的指代物或类比的心理表征(如,知觉符号)上。这样,通过索引就会建立起语言的内容,即谈论的人或事。

索引的建立是以词和短语与客观间存在着类比关系的这一假设为基础的,并进一步假设:(1)一个词或短语可以被索引成一个知觉符号,也可以索引成一个客观事物;(2)语言的许多成份都是可以被索引的[4]。

索引假设虽然像大多数命题理论一样也承认理解需要意义的连贯结合,但二者在意义的模式和怎样结合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索引假设认为意义的模式是模态化的,其根基在于感知和运动。词或短语激活的是知觉符号,是知觉词和短语所指代事物的脑皮层状态。而在意义怎样结合的问题上,索引假设则提出结合依赖于所索引的事物的功能承受性,而不是抽象的逻辑规则。

2.1.2 提取功能承受性

当词或短语被索引到所指代的事物或类比表征后,要从指代物中提取其功能承受性。术语“功能承受性”最早是由生态心理学家Gibson提出来的,原指身体与客观事物间的潜在的交互作用或用途[7],如椅子能被用来坐等。功能承受性可以被直接知觉。功能承受性在索引假设中具有核心作用,是对Gibson观点的批判的继承。Glenberg将它用于语言的理解中,认为功能承受性是一个有着特定的身体类型的感知者和一个事物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知觉加工。个体从特定事物中提取功能承受性,既反映了个体与事物间可能的交互作用方式,又反映了个体在某一时刻的目标。但他否定了Gibson的功能承受性可直接被感知的观点,而认为功能承受性可进行心理表征。如对一成人来说,一把椅子能承受他坐下来,站上去换灯泡,甚至扔出去当武器。而对一个孩子,一把椅子能承载其坐和站(去拿饼干),但不能扔。

Glenberg认为人们是用功能承受性来理解句子的。他举例进行分析,如:

(1) After wading barefoot in the lake, Erik used his shirt to dry his feet.

(2) After wading barefoot in the lake, Erik used his glasses to dry his feet.

显然,句子(1)有意义,而句子(2)没有意义。两个句子有相同的语法结构和语义限制,且都形成了连贯整合、形式完整的命题;同时“shirt”和“glasses”两个概念频率相当,且都与“dry”低相关,抽象的背景知识基本相当。而且实验证明,被试读句(1)的速度与控制句“After wading barefoot in the lake, Erik used his towel to dry his feet”无差异,这也排除了进行连续推理的可能性。

那么句(1)和句(2)在理解上的差异是什么导致的呢?Glenberg认为是功能承受性。对“shirt”和“glasses”两个概念,在知觉符号中贮存的不仅有它们是什么样子,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可能拿来做什么,贮存着人们与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方

第15卷第2期语言理解的体验观 -277-

式,并且这已经内化,并不需要推理就可以完成。可见,知觉符号的类比表征的意义更加丰富。类比的表征仍需要提取功能承受性以理解这一事物是怎么能在新的情境中被使用的,如用某人的衬衫擦干某人的脚。如果一个事物的功能承受性不知道,就无法实现理解;如果它的功能承受性不具备动作的要求,如“glasses”于“dry”,同样不能理解或无意义。功能承受性会对具体的动作(如动作方式)起到限定作用,使其更加细致、具体和充实。

2.1.3 整合

当提取了事物的功能承受性后,接着就要对其进行整合。这一过程在内在限制和句法提供的限制的引导下进行。关于整合,Glenberg用结网(meshing)这个词来表达,是指把词和短语的功能承受性结合成连贯的动作模式的过程,具体说是一个概念的基本动作模式能够与另一个概念的基本动作模式相整合[4]。这些模式相互修正、相互限定,因为这种联合的动作在我们的身体中是可能的。这种动作模式的互相修正构成了从词语中建构意义的基础,这些词的意义被它们所在的语境联合修正。

所谓内在的限制是指生物学和物理学上对整合的限制。这是由事物的功能承受性决定的。个体与事物之间存在的动作模式的可能性的限制、个体的目标和个体学习的历史的限制。结网的过程是在身体的和生物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逻辑或数学中找到的形式化的限制上进行的。

Glenberg 重视句法结构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认为它会限制功能承受性的整合。句法的形式意义关系被加工之后,假设句子的形式为所描述的一般情景或事件提供线索(如N-V-Obj1-Obj2,表示一个传递的情景)。这一“情景”突出了某些功能承受性,更为重要的是句法(在这种情况下,确认了主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等)为结网过程提供了指导,所有的事物和人都被放置到对应的正确关系中。

2.2 Zwaan的浸入式经历者框架

Zwaan提出了浸入式经历者框架(The Immersed Experiencer Frame,以下简称IEF)[8,9],基本观点与Glenberg一致,认为语言理解在本质上是经验性的。所不同的是,IH着眼于句子理解,只讨论了情境模型的建构,而IEF则扩展到了语篇理解,使情境模型的建立、更新与提取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并且IEF创造性地概括出,理解是以语言输入为线索,通过整合和序列追踪现实经验痕迹,对所描述的事件的身临其境的经历。对理解者而言,语言是一套线索设备以使其建构起对所描述的情境的一种经验的模拟,理解者是所描述的情境的一位浸入式的经历者。总体上讲,IEF较IH 是一个更完整细致的、涉及因素更广泛的语言理解的经验观。

IEF将理解加工过程划分为3个基本成份:激活(activation)、解读(construal)和整合(integration)。这3个成份所对应的加工的语言单位分别是词/音素、分句/语调单位和联结的语篇;所对应的表征单位分别是功能网络、整合网络和系列的整合网络;所对应的指代单位分别是事物和动作、事件和事件系列。不难看出这3个成份与Glenberg的3个过程的划分上存在一定的重叠性,激活大体上对应着索引和提取功能承受性两个步骤,而解读和整合则大体上对应了IH的整合。像Glenberg一样,Zwaan也强调,3个成份加工并不是系列进行,而是时间上存在着很大的重叠。

2.2.1 激活

输入的词汇会激活功能网络(Functional Web),而这个功能网络在经历词汇所指代的事物时也被激活。功能网络遍布整个大脑皮层,可能涉及初级的感觉区。因此,最初激活是弥散的,激活的功能网络多重叠盖。词的经验表征与词所指代的事物的相关联的经验表征因同时发生(co-occurrence)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词不仅会激活该词自身的经验(如,“椅子”这个词的听觉、视觉经验等),也会激活与该词所指代事物(referent)有关的经验(如“椅子”这个事物的听觉、视觉及触觉经验),并且这些因素的组合构成了通常情况下的理解。语言输入激活这些痕迹,并进行经验的重建。

2.2.2 解读

解读是在对具体事件的心理模拟中的多个功能网络的整合。解读操作的语法单位是语调单位(intonation unit)。Zwaan借用Langacker的观点,把语调单位看作是注意框架(attentional frames)。这样,把语言理解看作是对所描述事件的状态的以语言为基础的注意调节。在解读过程中,通过整合最初激活的功能网络,而产生事件的表征。解读是一种即时的和累加的加工。

每个解读都包含时间阶段(Time)和空间区域

-278- 心理科学进展 2007年

(Space)两个因素。在这个时间框架中还会有一个视角(Perspective),一般说来,视角是指主人公(Protagonist)的视角。每个解读还包含焦点实体(Focal entity)、关系(Relation)及背景实体(Background entity)。实体可能还会有清楚表达出来的特征(feature)。这样,时间间隔、空间区域、视角、实体和特征都构成了解读的成份。

2.2.3 整合

一旦一个事件的表征被解读出来,就会进行下一个解读。前一个解读的相关的成份将成为工作记忆的内容的一部分,和当前的词所激活的功能网络一起影响当前的解读。整合就是指从一个解读向下一个解读的过渡。IEF假设这些过渡是以经验为基础的。IEF借用Langacker的注意框架,把语言理解看作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对描述的事件状态的注意调控。这样,语言与人类经验的一致性、前后解读的重叠量、预见性及语言线索都会影响前后解读的整合。

2.3 语言的神经理论

与索引假设和浸入式经历者框架针对语言理解的理论相比,Feldman和Lakoff的语言神经理论(The Neural Theory of Language,简称NTL)[10]是一个宏大的综合体系。NTL吸收神经科学、计算神经模型(computational neural modeling)、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多学科研究成果,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了结构化的联结主义(Structured Connectionism)的观点,试图通过建立语言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模型来模拟人脑的神经元计算(neural computation)过程,从而揭示语言的神经实质。NTL主要讨论了众多的脑区(包括情绪和社会认知)是怎样在语言的理解和学习中共同起作用的,其焦点在语言所需的表征和计算上。NTL认为不存在仅对应于语言的特定脑区,也不存在仅限于少量脑区的语言加工[10]。

2.3.1 神经科学的发现

在神经心理学家针对猴子长期的观察实验中有3种新的发现。

首先,科学家发现在猴子大脑的前运动皮层腹侧(the ventral premotor cortex),即F5区有一种特殊的神经元——镜神经元(mirror neurons),它不仅在自身执行动作时被激活,在观察其他个体(人或猴子)执行此动作,甚至听到其他个体做此动作的声音时也会被激活 [11]。这暗示着当被试观察另外的个体执行一个动作时,被试会模拟相同的动作,动作和模拟运用了相同的神经基质。镜神经元仅编码有目的的动作,它在理解动作中起重要作用。而猴子大脑的顶下小叶的喙状部位(the rostral part of the inferior parietal lobule)和颞上沟(STS,the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也发现了与镜神经元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这构成了一个镜神经系统(mirror-neuron system)[11],形成了把前运动的F5区和顶叶的PF区联系起来F5c-PF神经回路。

其次,在猴子的前运动皮层腹侧还发现了另一种神经元——模范神经元(canonical neurons)[12],它不只在执行动作时被激活,在看到可以用于执行此动作的事物时也被激活。模范神经元和镜神经元一样都是仅编码有目的的动作。联结前运动的F5区和顶叶内前部区(AIP,anterior intraparietal)的F5ab-AIP神经回路,把事物的内在物理特性(如,形状、大小)转变成对其实施或模拟动作所需的手部运动程序。

再次,在前运动区的F4区,有一种神经细胞,即动作-方位神经元(Action-Location Neurons)[13]。前运动区F4与顶叶内腹侧区(VIP,ventral intraparietal)之间的F4-VIP回路,把人的外围空间内的事物的空间位置转变为与那些事物交互作用的运动程序。在人的外围空间,即手、脚、头等能触及的运动空间中,所有可能成为目标事物的位置上的视觉或听觉因素都会激发朝向那个位置的适当的动作的模拟。

同时在前运动区的F5区内还存在着一般运动目标神经元,它与一般类型的目标定向的动作相关联。无论作用器是什么,作用方式怎样,有关某个动作的目标神经元都会被激活。如,对“抓”这个概念,无论是用嘴抓还是用手抓,一般的目标神经元都会被激活。这样的神经元为概念的概括性提供了支持。

这3个神经通路构成了一个观察-执行匹配系统(observation-execution matching system),即镜神经系统[10],包括大脑的顶下小叶喙状部和前运动皮层腹侧,颞上沟又与这两个区域密切相关。这一系统在动作理解、动作模仿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人的研究中也证明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系统。它由枕叶、颞叶和顶叶视觉区及其负责运动的两块皮层区构成,这两块皮层区是顶下小叶喙状部和额叶的中央沟前回下部及额下回后部。这构成了人类镜神经

第15卷第2期语言理解的体验观 -279-

系统的核心。其中人类的额下回的盖部(基本上对应于BA44区)是Broca区的一部分,它相当于猴脑中的F5区;前运动皮层腹侧(PMv)则相当于猴脑的F4区[11]。人类的镜神经系统在功能上更加精明、灵活和高度进化,不仅涉及动作,也涉及意图[14]、语言[15~17]和情绪[18]。以上3个方面的神经科学新发现构成了NTL假设的基础[10]。

2.3.2 NTL的语言理论

根据以上的神经科学发现,NTL提出了以动作理解为基础的语言理论。前运动区和顶叶区的联结为神经上的整合提供了基础,这种整合是多感觉通道的,不仅用于控制动作,也起着建构整合的表征的功能:即建构起包括动作、受动事物和动作方位的整合的表征。整合的表征针对不同的动作类型构成了一个固定图式(Fixed Schema),其中包含固定的参数类型:角色参数,如施动者和受动者;阶段参数,如起始和结束状态;方式参数,力量的程度和方向等。对应到神经上,一个固定的图式是一个功能束(Functional Cluster )网络。每一个参数是一个神经元功能束。每个参数值可能是一个功能束的激活方式,也可能是当一个施动者角色可能成为情境中特定行为的人时,一个神经元对另外的功能束的捆绑。一个执行图式(An Executing Schema,即X-schema)是一个神经回路,它联结着固定图式的参数,这样它们能够动态地随着时间而协同激活,并依据情境调整参数值。这样一个既适应于感觉运动模拟,又可以用于推理了的模型就形成了。而模型中的参数计算则构成了语言理解的神经计算基础[19]。如动词“推”和“拉”的语义区别主要集中在方向这个参数上。

为了验证NTL,NTL研究小组采用了计算模拟技术,建构类似于理论假设的神经元激活、联结和计算的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模型,并经过验证形成生理上可还原的神经计算模型。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Bailey的简单动作词意义学习模型、Narayanan的扩展到抽象词汇和故事理解的KARMA模型以及Chang和Bergen的体验建构语法(Embodied Construction Grammar,简称,ECG)[10],这些模型从不同的语言层次寻求解决语言的形式-意义的内在神经计算关系。

3 支持语言理解的体验观的实验证据

语言理解的体验观在理论上不断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得到了大量的心理实验验证。

首先,语言的知觉运动特性。神经科学研究直接表明,表征语言所表达的情境信息时所用的心理子系统与直接感知或重演这些情境时的子系统存在大量的重叠[8]。如,Hauk等人证明在读到表示嘴部、手部和脚部动作的词汇时所激活的脑区与分别用这些部位执行这些动作时激活脑区存在着对应关系[16]。Tettamanti等人则第一次直接证明听描述动作的句子时所使用的与执行和观察动作时所用的视动神经回路相同[17]。

行为实验研究证明语言理解中存在着与知觉过程相似的性质[20],语言理解与知觉或运动操作之间存在着相符[21~26]效应或干扰效应[27]。De Vega 等人证明在读描述动作的句子时,两个动作是否属于同一感觉系统与时间副词间存在着交互作用[28]。Zwaan和Tayler运用行为实验证明,观察视觉旋转和理解有关手部旋转的句子中使用的神经机制与实际做手部旋转所使用的机制相同,并且在理解句子中所激活的这些神经机制是即时限定位置发生的[29]。

其次,语言理解中所建立的情境模型中的事物或事件间具有与现实情境中相似的时间空间效应,即,工作记忆的内容反映了所描述的情境的性质。如,探测任务中,呈现在情境中的实体比缺席的实体反应快[30];呈现的特征比缺席的特征反应快[31];近的事物比远的事物反应快[32];进行中的事件比过去的事件反应快[33]等。

更为可喜的是已经有了一些实验证明了抽象概念确实具有体验性。在IH、IEF和NTL中都认为抽象语言具有隐喻性,大多数抽象概念是通过从具体域向抽象域的隐喻映射(metaphorical mappings)获得意义实现理解的,因此抽象概念像具体概念一样也具有体验性。如,较为抽象的概念(如,told)像具体概念(如,push)一样与动作方向存在着符合与否的效应[22];还有研究表明抽象的时间概念可以通过具体的空间概念来启动[34,35];抽象的语言算子否定词理解可以从经验的角度进行解释,即否定的理解是从模拟事件的被否定状态向模拟事件的实际状态的转换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等[36,37]*。

*Kaup B, Yaxley R H, Madden C M, et al. Perceptual simulation of negated text inform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in press)

-280- 心理科学进展 2007年

4 对语言理解的体验观的评价

体验认知继承了早期机能主义以功能为导向的观点,同时注重从结构上探讨认知乃至心理的实质。它吸收了进化论、发生认识论和生态心理学等众多学派的理论,借鉴了多学科的实验理论成果及技术,发展成跨多学科的综合理论,为解决争论已久的诸如身心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更为科学和精细的解决方案。语言理解的体验观在心理语言学已有的实证成果、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以体验主义为指导日益发展壮大起来,新的理论、实验成果和实验方法不断涌现,如Zwaan等人发展的句子-图片匹配/不匹配实验范式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类体验认知的研究中,取得了多项成果,发展出多种变体。

但是作为新兴的理论流派在许多问题仍存在着疑问。这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语言理解的体验观用隐喻来解决抽象语言的理解问题,并且已有实验证明了相对抽象的语言具有体验性,但是隐喻的机制到底是什么仍然不清楚。语言神经计算模型只能作为旁证而不是直接证明,不能解释为什么人们能在极短时间内正确理解抽象语言。语言的体验观在预测和解释具体语言理解时表现得细致完整,这是它较命题表征理解的优势。但在对抽象语言理解的解释上,体验语言观则表现得含糊概括,这是此理论的不足之处。还有,既然抽象语言要通过对具体语言的隐喻实现理解,那么抽象语言与具体语言间的分野又是什么,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等级层次关系,这种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无疑在语言理解的体验观中还没有得到解答。

其次,语言理解过程中推理是重要内容,已有的理论所做的有关推理的解释多来自记叙性的语篇研究,如IEF认为前后解读的重叠量对推理有重要影响。这种解释只给了一个轮廓,对复杂和抽象的说明性和议论性文体的适应性就更差,因此有待进一步探讨。

再次,研究方法与领域的限制。因为体验观沿袭了原有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大多集中在证明语言理解的知觉运动特性上,而对其内在的具体机制的探讨上较少涉猎,也缺乏进行这类研究的可靠可行的方法,这从总体上也限制了其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扩展。

当然,语言理解的体验观的不足并没有影响其迅速发展,其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已有研究者从体验的角度出发研究态度、情绪、社会知觉等,足应引起国内研究人员的注意,以便借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寅. Lakoff & Johnson 笔下的认知语言学. 外国语, 2001,

(4): 15~21

[2] 王寅.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 外语教学与研

究, 2002, 34(2): 82~89

[3] Barsalou L W. Perceptual Symbol System.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999, 22:577~660

[4] Glenberg A M. What memory is for.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1997, 20:1~41

[5] Glenberg A M, Robertson D A. Indexical Understanding of

Instructions. Discourse Processes, 1999, 28(1): 1~26

[6] Kaschak M P, Glenberg A M. Constructing Meaning: The

Role of Affordances and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in Sentence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0, 43: 508~529

[7] 艾森克,基恩. 认知心理学. 第4版/(英). 上海: 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 2003. 12, 85~86

[8] Zwaan R A. The immersed experiencer: toward an embodied

theory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2004, 44: 35~62

[9] Zwaan R A, Madden C J. Embodied sentence comprehension.

In: Pecher D, Zwaan R A. ed. The grounding of cognition: The role of perception and action in memory, language, and thinking.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24~245

[10] Feldman J, Narayanan S. Embodied Meaning in a Neural

Theory of Language. Brain and Language, 2004, 89: 385~392

[11] Rizzolatti G, Craighero L. The Mirror-Neuron System.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2004, 27: 169~192

[12] Fadiga L, Fogassi L, Gallese V, et al. Visuomotor neurons:

ambiguity of the discharge or ‘motor’ percep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2000, 35: 165~177

[13] Bremmer F, Schlack A, Duhamel J, et al. Space Coding in

Primate Posterior Pariental Cortex. NeuroImage, 2001, 14: S46~S51

[14] Iacoboni M, Molnar-Szakacs I, Gallese V, et al. Grasping

the Intentions of Others with One’s Own Mirror Neuron System. Plosbiology, 2005, 3(3): e79

[15] Gentilucci M. Grasp observation influences speech

produc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3, 17: 179~184

[16] Hauk O, Johnsrude I, Pulvermüller F. Somatotopic

representation of action words in human motor and premotor cortex. Neuron, 2004, 41: 301~307

第15卷第2期语言理解的体验观 -281-

[17] Tettamanti M, Buccino G, Saccuman M C, et al. Listening

to action-related sentences activates frontoparietal motor circuits.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05, 17:

273~281

[18] Gallese V, Keysers C, Rizzolatt G. A unifying view of the

basis of social cogni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4, 8 (9): 396~403

[19] Gallese V, Lakoff G. The Brain’s Concepts: The Role of the

Sensory-Motor System in Conceptual Knowledge.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2005, 22 (3-4):455~479 [20] Pecher D, Zeelenberg R, Barsalou L W. Verifying the

properties of object concepts across different modalities produces switching cos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3, 14(2): 119~124

[21] Glenberg A M, Kaschak M P. Grounding language in ac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02, 9: 558~565

[22] Stanfield R A, Zwaan R A. The effect of implied orientation

derived from verbal context on picture recogni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1, 16: 153~298

[23] Zwaan R A, Stanfield R A, Yaxley R H. Language

comprehenders mentally represent the shapes of objec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2, 13: 168~171

[24] Zwaan R A, Yaxley R H. Spatial iconicity affects

semantic-relatedness judgments.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03, 10: 954~958

[25] Zwaan R A, Yaxley R H. Hemispheric differences in

semantic-relatedness judgments. Cognition, 2003, 87: B79~B86

[26] Kelter S, Kaup B, Claus B. Representing a described

sequence of events: a dynamic view of narrative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4, 30 (2): 451~464 [27] Richardson D, Spivey M, McRae K, et al.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activated during real-time comprehension of

verbs. Cognitive Science, 2003, 27: 767~780

[28] DE Vega M, Robertson D A, Glenberg A M, et al. On doing

two things at once: Temporal constraints on actions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Memory & Cognition, 2004, 32

(7): 1033~1043

[29] Zwaan R A, Taylor L J. Seeing, Acting, Understanding:

Motor Resonance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06, 135(1): 1~11 [30] Kaup B. Neg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he accessibility of text

information.Memory & Cognition,2001, 29 (7): 960~967 [31] Kaup B, Zwaan R A. Effects of negation and situational

presence on the accessibility of tex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3, 29: 439~446

[32] Rinck M, Bower G H.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ance in

situation models. Memory & Cognition, 2000, 28: 1310~1320

[33] Zwaan R A, Madden C J, Whitten S N. The presence of an

event in the narrated situation affects its activation. Memory

& Cognition, 2000, 28: 1022~1028

[34] Boroditsky L. Metaphoric structuring: understanding time

through spatial metaphors. Cognition, 2000, 75: 1~28

[35] Boroditsky L, Ramscar M. The Roles of Body and Mind in

Abstract Thought.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2, 13(2): 185~189

[36] Kaup B, Lüdtke J, Zwaan R A .Processing negated

sentences with contradictory predicates: Is a door that is not

open mentally closed?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6, 38: 1033~1050

[37] Hasson U, Glucksberg S. Does understanding negation

entail affirmation? An examination of negated metaphors.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6, 38: 1015~1032

Views of Embodie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Lu Zhongyi1, Gao Zhihua2, Duan Xiaoli1, Liu Xuehua1

(1Education Colleg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orth China Coal Medical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mbodied Philosophy and Embodied Cognition has evoked the emergence of new views which emphasize the role of experience in the language comprehension. The views is called Views of Embodie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Its basic ideas are that language grounds in perception and action, a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is mental simulation of the situation described in the language. Such simulations base on the physical, emotional and social experiences of comprehenders, so language comprehension in nature is to enact the experiences to the referents mentally. Here, the Indexical Hypothesis, the Immersed Experiencer Frame and the Neural Theory of Language are representatives among the Views of Embodie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Key words: embodied philosophy, embodied cognition, the indexical hypothesis, the immersed experiencer frame, the neural theory of language.

言语名词解释

1、错语:指患者说出的话不是自己想说的,是一些不正确的替代,不符合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的表达。有三种错语,即语音错语、词意错语和新语。 2、言语治疗学:对语言障碍患者进行与目标相适应的检测、治疗评价和提供必要指导、训练的综合性医学科学,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 3、失语症:是指正常获得语言后,因某种原因使得语言区域及其相关区域受损伤,因而产生的后天性语言机能障碍。 4、构音障碍:指由于发音器官神经肌肉的病变或构造的异常使发声、发音、共鸣、韵律异常,表现为发声困难、发音不准、咬字不清、声响、音调及速率、节律等异常和鼻音过重等言语听觉特征的改变。 5、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是指语言发育期的儿童因各种原因所致在预期的时期内,不能够与正常儿童同样用语言符号进行语言理解与表达及与他人进行日常生活语言交流。 6、言语持续现象:在表达中持续重复同样的词或短语,特别是在找不到恰当的表达方式时出现,如有的患者在看图描述时,已更换了图片,但仍不停地说前图的内容,此即为言语的持续现象。

7、运动性构音障碍:指由于参与构音的诸器官(肺、声带、软腭、舌、下颌、口唇)的肌肉系统及神经系统的疾病所致运动功能障碍,即言语肌肉麻痹,收缩力减弱和运动不协调所致的言语障碍。 8、找词困难:患者在谈话中,欲说出恰当词时有困难或不能,多见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9、失语症:是指正常获得语言后,因某种原因使得语言区域及其相关区域受损伤,因而产生的后天性语言机能障碍。 10、言语: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表达思想和交流的最佳工具 11、语言:指人们掌握和使用语言的活动 12、构音障碍:在言语活动中,由于构音器官的运动或形态结构异常,环境或心理因素等原因所导致的语音不准确现象 13、运动性构音障碍:是指参与构音的器官的肌肉系统或神经系统的疾患所致肌肉麻痹、收缩力减弱、运动不协调等引起的言语障碍 14、器质性构音障碍:由于构音器官先天和后天原因的形态、结构异常导致功能异常,从而出现的构音障碍。

听觉理解能力评估(DOC)

第三节《儿童音位对比式识别能力评估》使用说明 人耳不仅能接收环境中的各种声音,更重要的是能感知言语信息。声母和韵母是言语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听清(识别)声母和韵母对患者是否能理解有声语言至关重要。 一、设计原理 《儿童音位对比识别能力评估》是根据汉语言声母和韵母的声学特征及构音特点编制而成的。本评估将所有仅存在单维度差异的声母音位对作为声母识别材料。因为声母不能独立形成音节,需与韵母和声调组合,所以每一对声母音位对配有相同的韵母和声调。例如,/b/与/p/为两个声母(单维度差异的声母音位对),在发音方式上两者同为塞音,在发音部位上两者同为双唇音。两者最显著的差异为/b/为不送气音,/p/为送气音。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可使用“bá(拔)/pá(爬)”来考察“b/p”声母音位对的识别能力。汉语共21个声母,仅有单维度差异的声母音位对共有23项87对。 同样,本评估将所有仅存在单维度差异的韵母音位对作为韵母识别材料。每一对韵母配以相同的声母和声调。例如,/a/与/i/两个韵母,在结构上两者同为单韵母,但在发音特点上/a/为开口呼,/i/为齐齿呼。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可使用“bá(拔)/bí(鼻)”考察“a/i”音位对的识别能力。汉语共36个韵母,仅有单纬度差异的韵母音位对共有29项92对。 二、评估目的和对象 评估目的主要有三个:(1)评估个体音位对比识别能力是否正常;(2)明确音位对比识别的问题所在,为听觉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3)通过听觉功能训练前后音位对比识别成绩的比较,考察训练方案的有效性。 评估主要的适用对象为:听觉障碍患者、言语障碍患者、嗓音障碍患者、语言障碍患者、认知障碍患者。 三、评估材料 1.测试工具 (1) 韵母部分:92张测试图片。 (2) 声母部分:87张测试图片。 在《儿童音位对比式识别能力评估》时可使用“听觉干预系统”(启聪博士工作站,Dr.Hearing TM,美国泰亿格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该设备操作简便,适合临床使用。若无此设备,可使用测试图片进行简单评估。本书提供的附图(附录3)仅为实际尺寸的1/10。《儿童音位对比式识别能力评估》测试图片由上海昭鸣医疗仪器有限公司提供(,56435784)。 2.记录表 《儿童音位对比式识别能力评估》记录表1份(包括声母测试、韵母测试)。 《儿童音位对比式识别能力评估》结果分析表1份(包括声母测试、韵母测试)。 四、测验流程 将测试材料架立于被试前,准备好记录表、笔和秒表。 1.指导语:

浅谈自然语言处理

浅谈自然语言处理 摘要 主要阐述了自然语言处理的定义,发展历史,并对其研究内容,以及目前相关领域的应用加以讨论。最后对自然语言处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做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 自然语言处理 Abstract The defin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 are explained,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applications in interrelated areas of NLP are discussed.And the develop direction of NLP in the future are simply introduced. Key Words: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

0.引言 早在计算机还未出现之前,英国数学家A.M.Turing便已经预见到未来计算机将会对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他指出,在未来我们可以“教机器英语并且说英语。”同时他觉得“这个过程可以仿效教小孩子说话的那种办法进行”。这便是最早关于自然语言处理概念的设想。 人类的逻辑思维以语言为形式,人类的多种智能都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用自然语言与计算机进行通信是计算机出现以来人们一直所追求的目标。 1.什么是然语言处理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Bill Manaris(马纳瑞斯)在1999年出版的《计算机进展》(Advances Computers)第47卷的《从人—机交互的角度看自然语言处理》一文中,曾经给自然与然处理提出了如下定义:“自然语言处理可以定义为研究在人与人交际中的语言问题的一门学科。自然语言处理要研制表示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应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的模型,建立计算框架来实现这样的语言模型,提出相应的方法来不断地完善这样的语言模型,根据这样的语言模型设计各种实用系统,并探讨这些实用系统的评测技术。”这个定义被广泛的接受,它比较全面的地表达了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研究和处理。 简单来说,自然语言处理就是一门研究能实现人鱼计算机之间用自然语言处理进行有效的通信与方法的一门学科,它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普遍认为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可计算的方法对自然语言处理的各级语言单位(字,词,语句,篇章等)进行转换,传输,存储,分析等加工处理的学科,是一门融合了语言学,计算机学,数学等学科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也为信息处理技术不断提出新的需求,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语言处理技术已经日益成为全球信息化和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

语言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词语表达题

语言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词语表达题 词语表达作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部分的主要题型,其侧重考查的是考生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的基本能力。本文重点阐述言语理解与表达中词语表达题的解题技巧。 词语表达包括词语替换、选词填空两类题型。尽管在近年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已很少直接考查词语替换类的题,但了解这类题型对掌握同义词、近义词等易混词汇有一定的帮助,下文中也将其作为一单独的部分来讲解。 1.词语替换 词语替换的目的是考查应试者对语句中某一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即应试者能够熟练而准确地运用同义词或者近义词来对句子中的重要词语进行替换。出题方式通常是给定一个完整的句子,在该句子里比较重要的一个词下画一道横线,然后给出可供选择的四个同义词或近义词,选出一个与句意最为接近的词语来替换画线的词语。 解答词语替换这种题,首先需要应试者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和画线词语的含义;其次要求准确分析所给词语的含义,从而选择出最符合句意的词。 作为应试者,应清楚做这类题是有一定技巧的。一个原则:用所选定的词语替换画线之词语后,句子的含义基本一致。基本要求:替换之后的句意与原句意一致,同时替换的词在整个句子

中要协调,要符合原句的语境。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的考试题目中,词语替换题越来越少,可以预见,未来的题目中也许不会有此类题目。但词语替换作为言语理解与表达的一个基础,应试者还是应将这种题型的训练作为提高自己语感与理解能力的一个训练手段。词语替换要求应试者能够准确迅速地理解考题中画线部分指定的词语,同时能够对所提供的四个选项进行区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语义和不同语义,然后迅速选定一个进行替换。 下面,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来具体分析一下词语替换的要求与方法。 (1)老张是一个非常(诙谐)的人。只要有他在,大家总是乐呵呵的。 A.动人B.和谐C.风趣D.可爱 【解析】句中的“诙谐”一词主要是指老张这个人说话幽默,与“风趣”是同义词,因此两个词语可以互相替换。 (2)为了查清事实真相,掌握第一手材料,记者们又连夜(采访)了几位知情者。 A.拜访B.寻访C.访问D.走访 【解析】几个选项中都有“访问”的意思,但只有“走访”更符合原句中“采访”的原义,所以比较理想的答案是D。 (3)领导的心理是想让人(尊重)他,特别是在一些大众场合,领导者都很注重自己的形象。

解释性语言和编译性语言的区别

解释性语言和编译性语言的区别 计算机不能直接理解高级语言,只能直接理解机器语言,所以必须要把高级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计算机才能执行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 翻译的方式有两种,一个是编译,一个是解释。两种方式只是翻译的时间不同。 编译性语言 编译型语言写的程序执行之前,需要一个专门的编译过程,把程序编译成为机器语言的文件,比如exe文件,以后要运行的话就不用重新翻译了,直接使用编译的结果就行了(exe文件),因为翻译只做了一次,运行时不需要翻译,所以编译型语言的程序执行效率高。 解释性语言 解释则不同,解释性语言的程序不需要编译,省了道工序,解释性语言在运行程序的时候才翻译,比如解释性java语言,专门有一个解释器能够直接执行java程序,每个语句都是执行的时候才翻译。这样解释性语言每执行一次就要翻译一次,效率比较低。 脚本语言 脚本语言是解释性语言。脚本语言一般都有相应的脚本引擎来解释执行。它们一般需要解释器才能运行。所以只要系统上有相应语言的解释程序就可以做到跨平台。脚本语言是一种解释性的语言,例如 vbscript,javascript,installshield script等等,它不象c\c++等可以编译成二进制代码,以可执行文件的形式存在。 JAVA语言 java语言是解释性语言。java很特殊,java程序也需要编译,但是没有直接编译称为机器语言,而是编译称为字节码,然后用解释方式执行字节码。Java 既可以被编译,也可以被解释。通过编译器,可以把Java程序翻译成一种中间代码 - 称为字节码 - 可以被Java解释器解释的独立于平台的代码。通过解释器,每条Java字节指令被分析,然后在计算机上运行。只需编译一次,程序运行时解释执行。 Java字节码使“写一次,到处运行”成为可能。可以在任何有Java编译器的平台上把Java程序编译成字节码。这个字节码可以运行在任何Java VM上。例如,同一个Java程序可以运行在WindowsNT、Solaris和Macintosh上。 编译器与解释器的区别 编译型与解释型,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由于程序执行速度快,同等条件下对系统要求较低,因此像开发操作系统、大型应用程序、数据库系统等时都采用它,像C/C++、Pascal/Object Pascal(Delphi)等都是编译语言,而一些网页脚本、服务器脚本及辅助开发接口这样的对速度要求不高、对不同系统平台间的兼容性有一定要求的程序则通常使用解释性语言,如Java、JavaScript、

自然辨证法论文-浅析人工智能

浅析人工智能 21007002 关键词: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哲学 摘要:人工智能是一门通过运用人类智能的机理来使机器模拟人的智能的学科。它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也是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数学、控制论、信息论、决定论、神经生理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学科。本文了分三部分对人工作智能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分析,第一部分给出了人工智能的科学定义及哲学定义,第二部分阐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最后一部分分析了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之一,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这是因为近三十年来它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学科领域都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一方面成为人类智能的延长,另一方面又为探讨人类智能机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人工智能的定义 1、人工智能的科学定义 人工智能在科学层面上定义为一门通过运用人类智能的机理来使机器模拟人的智能的学科。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让它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它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数学、控制论、信息论、决定论、神经生理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学科。 人工智能有三种,第一种是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试图让机器做你所做的事,如在工厂里干活,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第二种是通过接受大量不同的科学训练及日常生活的训练,使机器具有可以理解不同种类的事情、语言、制造计划、测试计划、解决问题、监视我们行动的能力等等;第三种是包括具有动机、情感、情绪等能力的机器,例如感到孤独,窘迫、自豪、厌恶、兴奋等。 2、人工智能的哲学定义 在哲学意义上,人工智能被看作是一般性的智能科学,或更确切地说,被

自然语言理解

自然语言理解 自然语言也就是我们是日常使用的语言,像各国语言汉语,英语等只要能完成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语言就成为自然语言,自然语言是人类学习环境和互相通讯的工具。在人类历史上以语言文字形式记载和流传的知识占到知识总量的80%以上。就计算机的应用而言,据统计用于数学计算的仅占10%,用于过程控制的不到5%,其余85%左右都是用于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所谓语言信息处理,是指用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形、音、义等信息进行处理,即对字、词、句、篇章的输入、输出、识别、分析、理解、生成等的操作和加工。根据可计算性理论,任一计算机的运算都是按一定程序,分步骤相继作用在离散对象之上所完成的,而这些对象又都以线性序列相邻接地排列组合所构成。而自然语言具有的离散性、序列性和邻接性三个特征其具备了“可计算性”,为自然语言处理奠定了物质基础。 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语法规则制约着如何把词素构成词,把词构成词组和句子。语言正是在这种严格的制约关系中构成的。用词素构成词的规则称为构词规则,如“学”+“生”构成“学生”。一个词又有不同的词形、单数、复数、阴性、阳性等等。这种构造词形的规则称为构形法,如“学生”+“们”构成“学生们”。这里,只是在原来的词的后面加上了一个具有复数意义的词素,所构成的并不是一个新词,而是同一个词的复数形式。构形法和构词法称为词法。语法中的另一部分是句法。句法可分为词组构造法和造句法两部分。词组构造法是把词搭配成词组的规则,例如,把“新”+“朋友”构成“新朋友”。这里,“新”是一个修饰“朋友”的形容词,它们的组合构成了一个新的名词。造句法则是用词和词组构造句子的规则,如“我们是计算机系的学生”就是按照汉语造句法构造的句子。 对于自然语言德理解,能够更好的处理计算机语言与人类语言的交互。他也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处理语言的一门学科,即把计算机作为语言研究的强大工具,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对语言信息进行定量化的研究,并提供可供人与计算机之间能共同使用的语言描写。自然语言理解通常又叫自然语言处理,因为处理自然语言的关键是要让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但什么是“理解”呢?对于这个术语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认识。如心理学家认为,理解是“紧张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哲学家认为,理解是“认识或揭露事物中本质的东西”,而逻辑学家则认为理解是“把新的知识、经验

(完整版)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

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 词语表达作为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部分的主要题型,其侧重考查的是考生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的基本能力。下面重点阐述言语理解与表达中词语表达题的解题技巧。 首先是选词填空,对待选词填空这类题,关键点在于应试者必须拥有大量的词汇储备,对常用词的词义、词的用法、词的结构、词的惯用句式应了如指掌。还应将每个词和句意环境联系起来,即在句子中分析、理解词义,这样才能对词义把握得更准确一些。除此之外,应试者应加强自己的语感练习,可通过多读、多写来达到这个目的,古人云:“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即讲的是语感增强后,含义便会出来了。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一个词只有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具有确切的意义。换句话说,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把一个词汇理解得准确、具体、透彻。因此,对付这种题型的一个关键是应试者头脑中应当拥有大量的词汇,而且对常用词汇的词义、用法等等都是比较熟悉的;关键之二是应试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整个语句试图表达的意思,也即应当有比较好的语感才行。解答选词填空,应试者一靠理解句义、词义,二靠语感,三靠尝试,即在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将每个词都放在空里尝试一下,默念一番;看哪个更通顺、更自然,则选择该词;如果一个词放在空里看着别扭、读着绕口、生硬,便不能选择该词。这种逐一尝试的方法,也可称作排除法。 在这种题型的训练中,语感的强化主要是靠诵读来获得,也就是把每一个词汇放到句子中去,然后默默地诵读一遍或几遍,直到找到语感为止。这是解题的技巧之一。同样重要的是,对每个词汇的准确理解是准确答题的基本条件。如果连词汇的意义都把握不准,是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的。因为对词义的正确辨析必须建立在对每个词语的词义的理解基础上。当然,在本测验中,出现的词汇都将是一些主要的常用词,而不会出现偏僻的词汇。词汇量的增加与对词语的运用能力,尤其是语感,必须靠日常的训练和积累。

浅谈人工智能

中国西部科技
2009年10月(下旬)第08卷第30期 总第191期
浅谈人工智能
李轶博
(吉林石化信息网络公司软信公司,吉林 132021) 摘 要: 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有其自身的特点,现已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有应用,并将有更为广阔 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人工智能;AI;模拟
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义众说不一,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 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下过这样的一个定义:“人工智 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么样获得知 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而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 为:人工智能就是如何使用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 工作。”人们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 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念、方法技术以及应用系统 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它是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角度出 发,研究如何制造出人造的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拟 人类智能活动能力,以延伸人们智能的科学。 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 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更不会超过人的智能,对 于人的思维模拟可是结构模拟,仿照人脑的结构机制,暂 时撇开人脑的内部结构,而从其功能过程进行模拟。 人工智能可以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强人工 智能观点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 机器,并且,这样的奇迹将被认为是有知觉的,有自我意 识的。弱人工智能观点认为不可能制造出能真正的地推理 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不过看起来像是智能 的,但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 1 人工智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人工智能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的兴起和冷落。人工
此计划最终失败,但它的开展形成了一股研究人工智能的 热潮。 第四阶段:20世 纪 80年代末,精神网络飞速发展。 1987年,美国召开第一次精神网络国际会议,宣告了这一 新学科的诞生。此后,各国在精神网络方面的投资逐渐增 大,精神网络迅速发展起来。 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出现新的研究高 潮。由于网络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技术发展,人工智 能开始由单个智能主体研究转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 人工智能研究。不仅研究基于同一目标的分布式问题求 解,而且研究多个智能主体的多目标问题求解,将人工智 能面向实用。 人工智能研究范畴有自然语言处理、知识表现、智能 搜索、推理、知识获得、组合调度问题,感知问题,模式 识别,逻辑程序设计,软计算,不精确和不确定的管理, 人工生命,精神网络,复杂系统等。 2 人工智能是与具体领域相结合 目前,人工智能是与具体领域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有 如下领域:①专家系统。依靠人类已有的知识建立起来的 知识系统,目前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研究中开展最早、最 活跃、成就最多的领域。②机器学习。主要在三个方面进 行:首先是研究人类学习的机理、人脑思维的过程。其次 是机器学习的方法。最后是建立针对具体任务的学习系 统。③模式识别。研究如何使机器具有感知能力,主要研 究听觉模式和视觉模式的识别。④理解自然语言,计算机 如能“听懂”人的语言,便可以直接用口语操作计算机, 这将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⑤机器人学。机器人是一种 模拟人的行为的机械,对它的研究历经三代发展过程:第 一代机器人只能按程序完成工作。第二代机器人配备了像 样的感觉传感器,能取得作业环境、操作对象等简单的信 息,并由机器人体内的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控制机器人 的动作。第三代机器人具有类似人的智能,它装备了高灵 敏度传感器,因而具有超过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的能力,能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分析,控制自己的行为,处 理环境发生的变化,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而且有自我学 习、归纳、总结、提高已掌握知识的能力。⑥智能决策支 (下转第41页)
智能概念首次提出后,出现了一批显著的成果,如机器定理 证明、跳棋程序、LISP表处理语言等。但由于揭发推理能力 有限,以及其翻译失败等,使人工智能走入低谷。这一阶段 的特点是:重视问题求解的方法,忽视知识重要性。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专家系统出现使 人工智能研究出现新高潮,DENDAL化 学 质 谱 分 析 系 统 、 MTCIN疾 病 诊 断 和 治 疗 系 统 、 PROSPECTIOR探 矿 系 统 , Hearsay-II语言理解系统等专家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将人工 智能引向了实用化。1969年成立了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 第三阶段:20世纪 80年代,随着第五代计算机的研 制,人工智能得到了很大发展。日本1982年开始了“第五 代计算机研制计划”,即“知识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 LIPS”,其目的是使逻辑推理达到数值运算那么快。虽然
收稿日期: 2009-09-06 修回日期:2009-10-16
作者简介: 李轶博(1982-),男,吉林籍,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
58

如何提高言语理解能力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610-9526 1 尚政公考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912905068.html,/index.html 如何提高言语理解能力 尚政公考行测教研室 无论是公务员考试,还是事业单位考试、 党政机关选调,都要考到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这已经成为了固定不变的模式,这张卷子主要测试的是应试者是否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潜能。测试形式全部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 120分钟,满分100分,题量130道左右。 从题量、时间上看,我们不难发现,试题题量较大,但是时间却并不充裕。所以,很多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答不完题的情况时有发生。 而言语理解与表达在行测中占有极其重 要的位置,其分值所占比重较大,试题内容较多,考查应试者多方面能力,得分较难。在作 答言语理解与表达试题 部分,考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阅读题干、分析选项。面对言语理 解与表达试题,有很多考生都问过这样一个问 题——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言语理解能力?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言语部分 所要考查的要求。言语理解与表达这部分主要 考查的是应试者作为国家公职人员所必须具 备的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明晰了 这个问题,我们便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准备。 一、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包括字、词、短语、句子等方 面。需要重点掌握对知识点的正确理解、准确 表达字、词、句的意义等内容。同时,要兼顾 语法规范等方面的要求。 关于这一部分能力的提升,我们建议考生 注重平日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复习,可 以做些词汇、语法训练,比如:词语搭配练习、 病句练习、成语理解练习等。 二、语用 语用涵盖范围较广,落实到行测试卷中, 包括词语、短语、长句、段落及篇章理解等方 面。需要重点把握的是概括能力、推断能力、 定位能力等。 对于这部分试题,我们建议考生可以借用初中、高中现代文阅读做一些练习,测试并全面掌握个人的能力,找到薄弱点,各个击破。 希望各位考生可以从这两方面着手,认真 备考。掌握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在考试中 取得理想成绩。

儿童语言与沟通发展评估表

儿童语言与沟通发展评估表 静宁县特殊教育学校 1.学生姓名:___________ 性别: 口男口女家中兄弟姐妹 数:_________ 2.出生年月日: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日,实足年龄:____岁_____个月 3.残疾类别: 口自闭症口智障口唐氏口脑瘫口发育迟缓 4.教育经历: 口家教( 口自教口他教) 口普幼(口大口中口小) 口学前康复机构(名称:______________ _) 口随班就读 (学校:_______________ _) 口特教学校 (学校:________________ ) 5.父母接受教育程度:父亲: 口不识字口小学口初中口高中(中专) 口专科口本科口研究生以上 母亲: 口不识字口小学口初中口高中(中专) 口专科口本科口研究生以上 6.父母职业:父亲:__________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 母亲:__________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 联系电 话:_________ 家庭住址: 7.有无口语: 口无口有(注:口言语不清晰口不能及时仿说口不能对话) 8.语言理解能力:口名词___个(实物___个,图片____个) 口动词___个(实景___个,图片____个) 口形容词__个(实景___个,图片____个) 口句子 (口能执行一步指令口能执行二步指令) 9.口语表达:仿说: 口字母口字口词(口叠音词口双音词口三音词) 口词组

口句子(口三音词句口3词4音以上句子口复句) 对话: A:口用单词回答口用词组回答口用完整句子回答 B:能回答的问题: 口这(那)是什么? 口做(干)什么? 口谁(什么)? 口在哪里? 口什么时候? 口怎么样? 口是不是? 口有没有? 口是(有)吗? 口吃(走.要……)不吃(走.要…..)? 口吃(要.走….)吗? 口:选择性疑问句口:为什么? 口:复杂问句 C:能主题对答: 口针对一件物品口针对一件事口针对图画故事 口针对一个动画片或电影\电视 阅读:A:口用词阅读口用词组阅读 B:名称词 (口实物口图片口汉字) 动作词 (口图片口汉字) 形容词 (口实物口图片口汉字) 描述:A:口用单字描述口用词描述口用词组描述口用句子描述 B:能描述: 口实景( 口单口连续) 口实物( 口单口连续) 口活动( 口单口连续) 口动作图片( 口单口连续) 口物体类别( 口单口连续) 口功用( 口单口连续) 口特性( 口单口连续) 讲述: 口背诵儿歌口背诵古诗口讲故事 口讲述由3-5幅图组成的故事 口用三个以上句子讲述一副图画内容 口讲述自己经历的一件事

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聚合关系:聚合关系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语言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符号 之间形成的纵向关系。 2.语用学: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殊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语言交际 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 3.菲尔德: 4.索绪尔: 5.音素: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一个音节,往往可以从音质的角度去划分,划分到不能再 分析为止,分析出最小的语音单位,得到的就是音素。 6.音位:音位是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里能够区别词、语素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7.条件变体:具有互补分布关系的各音素对它们分布的环境总体来说是相互补充的,而对其中某个因素所能出现的特定位置又是相互排斥的。它们彼此间不能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所以并归并为一个音位,这些因素就是这个音位的若干变体。这种变体都有各自出现的条件,所以叫做条件变体。 8.超音段音位:在语流中,音高、音强、音长这样的非音质要素也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因此也能归并成音位。由于这些音位不是局限于一个音段音位,而是常常是添加到音段音位的序列(包括音节、词等)上面,它们具有超音段的性质,音位学上把它们叫做超音段音位,也叫非音质音位。超音段音位包括调位、重位、时位。 9.音位的区别特征:一个音位之所以区别于别的音位,是因为它有某种特殊的不同于别的音位的语音特征,这种能区 别音位的语音特征就叫做音位的区别特征。 10.复辅音: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叫做复辅音。 11.肌肉紧张度说: 12.语流音变:人们说话时,具体的因素组合在一起,形成长短不一的一段段的语流。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 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 这种现象教语流音变。 13.理性意义:理性意义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反映,也叫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

浅谈人工智能与计算机

浅谈人工智能与计算机 王晨浩 计算机1506班201526810617 摘要人工智能一直处于计算机技术的前沿,人工智能研究的理论和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有其自身的特点,现已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有应用,并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人工智能 / 发展 / 应用 / 机器人 / 智能研究 / 计算机学科 1.引言 在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之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重视程度也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候。正是因为这样,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进入新的世纪之后也有了非常快速的进步,那么,这项技术作为一种比较高端的信息科学技术,它主要是通过借助计算机的各种功能来非常形象的模拟我们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果,从而使人类的各种思维活动可以在计算机的程序当中得以实现[1]。2.人工智能的发展概述 人工智能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人T智能的兴起和冷落。人工智能概念首次提出后,出现了一批显著的成果,如机器定理证明、跳棋程序、LISP表处理语言等。但由于揭发推理能力有限,以及其翻泽失败等,使人工智能走入低谷。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重视问题求解的方法,忽视知识重要性。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专家系统出现使人工智能研究出现新高潮,DENDAI。化学质谱分析系统、MTCIN疾病诊断和治疗系统、PROSPECTIOR 探矿系统,Hearsay-II语言理解系统等专家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将人工智能引向了实用化。1969年成立了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随着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制,人工智能得到了很大发展。日本1982年开始了“第五代计算机研制计划”,即“知识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LIPS”,其目的是使逻辑推理达到数值运算那么快。虽然此计划最终失败,但它的开展形成了一股研究人工智能的热潮一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精神网络飞速发展。1987年,美国召开第一次精神网络国际会议,宣告了这一新学科的诞生。此后,各国在精神网络方面的投资逐渐增大,精神网络迅速发展起来。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出现新的研究高潮。由于网络技术特别是嗣际互联网的技术发展,人工智能开始由单个智能主体研究转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研

探讨如何培养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探讨如何培养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摘要]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一个思维能力好的人讲出来的话,一定是规范的,一定是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是借助语言进行的。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一种实践,是现实的意识。不论人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他们只有在语言材料、语言的术语、词句之上才可形成。”一个正常的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语言材料进行思维,也就是说,人没有语言不能思维,因此语言理解能力不可忽视。对于孩子来说,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思维能力影响智力,语言理解能力又影响思维能力。所以,培养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思维能力工具培养语言理解能力 一、加深词汇的理解 1、鹦鹉学舌不等于理解 幼儿的所能运用的词汇,大体上都基本词汇,即交际所必须的常用词。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能完全掌握常用词。并能独立运用。幼儿各自的语言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一些幼儿对自己所掌握的词汇能运用自如,而另一些幼儿可能所掌握的词汇量达到了,但是在理解层面上却远远不足。 例如:交际用语“早上好、下午好、再见······”当幼儿在最初接触这些词时,由于不能正确地理解词的意义,可能会错用或乱用,也就是词汇运用得不恰当。因此,我们会发现2到3岁的幼儿会在下午离园回家时,会出现向老师挥手告别,但嘴里却说着“下午好”等词。幼儿在会说某些词时,只是习得了语词的发音,而不等于已经理解了。 所以幼儿鹦鹉学舌的掌握了词的发音,而却不一定理解词的意思。我认为幼儿在自觉地掌握单个词或固定词组时,应多理解词的多义性(即各种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和词的形象使用)。 2、与环境联系起来 幼儿对词的意义掌握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是联系在一起的。理解词的多义性应与环境相结合。幼儿在对个别事物概念积累的基础之上,开始能够把事物按其用途和特征进行分类,掌握类别的概念。 例如:猫、狗、野猪、野马——动物 碗、碟、筷——餐具 随后类别的概念还可以细分为:猫、狗——饲养动物野猪、野马——野生动物 碗、碟,筷——吃饭用的餐具或厨房用得餐具同时,要教会幼儿区分清楚并正确地说出物品及其特征,包括制造该物品所用的材料。具体怎样进行练习呢? 1)练习日常用具:玻璃杯、玻璃瓶、塑料瓶、木勺、铁勺、积木、纸盒······ 日常用具:玻璃杯、玻璃瓶、塑料瓶、木勺、铁勺、积木、纸盒······大人把玻璃制品:玻璃杯、玻璃瓶放到桌子上。提问“你看桌子上有什么?这些是用什么做的?请你用一个词回答。”回答“是玻璃的。”总结:所有的玻璃做成的物品都叫做“玻璃制品”。大人把木制品:木勺、积木放到桌子上。提问“你看桌子上有什么?这些是用什么做的?请你用一个词回答。”回答“是木头的。”总结:所有的木头做成的物品都叫做“木制品”,并说一说还知道哪些木制品。大人把玻璃杯、玻璃瓶、塑料瓶、木勺、铁勺、积木、纸盒等日常用具全部拿到桌子

浅谈人工智能的现状与未来

浅谈人工智能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作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同时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很多科学领域都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作一个初步的解读,人工智能应用于工程是是目前工程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也将就人工智能中的专家系统、模拟逻辑、神经网络控制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工智能;机电一体化;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AI发展前景;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统一 近几十年来,人工智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譬如,IBM 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运用人工智能于1997年5月,战胜了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洛夫。人工智能用于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方向之一。这种智能主要通过控制技术加以设计和实现,即由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控制系统来具体实现。 专家系统、模糊逻辑、神经网络控制、学习控制和分层递阶是目前人工智能研究主要的几个领域,它们各自发展,又相互渗透,走向结合。其中,前三个领域是目前机电一体系统实现智能化的较成熟的领域。 一,自从第一个专家系统于1968年问世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专家系统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应用最活跃的领域。已经从最初的应用于医疗、科技等领域,向财政、金融、保险、商业和法律方向扩展,下面就与机电一体化有关的应用予以探讨。 (1)在装配制造业的应用:产品的生产,总是用零件来构造的,将不同的零件一起装配成一种新产品,叫做配里任务。专家系统应用于装配制造方面可以取得 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 DEC公司的专家系统XCON,是应用于计算机配置的 第一个专家系统,现在每年为DEC公司盈利1。5亿美元 (2)在设备故障诊断中的应用:专家系统用于设备故障诊断,特别是针对大型的结构、复杂的故障诊断,可以尽快找到故障,大大缩短检修时间,有很多成功 的例子,比如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研制的GEN一AID专家系统,已经成功地应 用于诊断汽轮发动机的故障。IBM公司也曾经为其IBMATPC机配备了一个专家 系统,用来精确定位系统故障。 (3)在控制方面的应用:专家系统可以在机电一体化设备控制方面发挥作用,在伺服控制、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以及其它控制领域,已取得了进展。在这方面成 功的例子如AT&T公司为控制机械手,研制出在单个芯片上实现的专家系统。 最早的芯片包括16条规则的ROM,控制器以及处理数据与规则的推理机。采 用2。5um线宽的CMOS工作,最初只使用了芯片面积的四分之一,改用1。 5um线宽后可容纳256条规则,建立规则时采用模糊逻辑,执行速度可达到 80000LISP,比常规专家系统快1000倍。尽管大型专家系统的造价是很昂贵的,

自然语言理解技术

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未来人工智能的核动力 摘要:自然语言理解是人工智能研究重要的领域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前沿的难题之一。它研究能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用自然语言进行有效通信的各种理论和方法,是未来人工智能的核动力。因此理解自然语言理解以及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的含义,阐述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及其相关应用,综述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研究方向变化并对自然语言理解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是十分有意义的。 关键词: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智能信息服务;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计算机应用开始迈人知识处理、语言理解阶段,人们对计算机的智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社会的日益信息化,人们越来越强烈地希望能更好地同计算机交流。自然语言就是这样一个媒介。 2. 1自然语言理解的含义: 广义的“语言”是任何一种有结构的符号系统。其中, 最重要的两类语言,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而狭义的“语言”是人类在社会牛活中发展出来的用来互相交际的声音符号系统,是“自然语言”。 “自然语言理解”即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俗称人机对话,指的就是使计算机来按照这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做出相应反应的机制。它主要研究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人的语言交际过程,使计算机能理解和运用人类社会的自然语言如汉语、英语等,实现人机之间的自然语言通信,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包括查询资料、解答问题、摘录文献、汇编资料以及一切有关自然语言信息的加工处理。这在当前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然语言理解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从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从人工智能的观点看,自然语言理解的任务是建立一种计算机模型,这种计算机模型能够给出象人那样理解、分析并回答自然语言(即人们日常使用的各种通俗语言)的结果。2. 1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的含义: 首先, 自然语言是极其复杂的符号系统。一个人尽管可以对自己的母语运用自如, 但却无法把自己母语的构成规律、意义的表达规律和语言使用的规律用计算机可以接受的方式彻底说清楚。传统的语言学是在没有计算机参照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虽然为自然语言理解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但那是讲给人的, 真正要让语言学知识变成计算机上可操作的, 绝不是那么简单, 也不能那么模糊。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又懂语言学又懂计算机的人在正确的技术路线的指导下一起做非常大规模的基本建设, 绝不是一拍脑袋想出个“绝招”就能解决的。 其次, 自然语言的各个层次上都含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语音和文字层次上,有一字多

语言能力等级描述

语言能力等级描述 1语言能力等级 语言测试要区分考生的语言能力水平。考生的考试成绩通常被确定为某个等级。 不同的考试等级设定不尽相同。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部, 1996,高等教育): HSK等级 商务汉语考试(BCT用五个等级描述应试者的商务汉语水平,这五个等级是: 1级尚未具备在商务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2级在商务活动中可以运用汉语进行基本的交流。 3级在商务活动中可以比较有效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4级在商务活动中可以比较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5级在商务活动中可以自如、得体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2等级描述/标准制定的原则 2. 1面向不同人群的语言能力等级描述 描述语言能力并进而制定语言能力等级量表是为语言教学、学习和测试服务的,不同的人群对语言能力等级量表的要求有所不同。Alderson (1991 )认为语言能力等级量表可以分 为面向用户的(user-oriented)、面向评价者的(assessor-oriented)和面向教学与测试设计者

的(constructor-oriented )等三种,这三种量表对语言能力的描述有所不同。 面向用户的量表主要描述各水平等级上的语言学习者的典型语言行为,描述他们能做什么,即能用语言完成怎样的交际任务,描述语一般是肯定的形式。面向用户的量表通常是对 语言能力进行综合性(holistic)的描述,也有一些是分技能描述的,但这种分别描述比较简略。如:CET-SET等级描述

面向评价者的量表是对语言能力水平进行评价的指南。这种量表往往描述语言能力的各 个方面,注重评价语言能力表现是怎样的,而且经常采用否定性的描述语。面向测评者的量 表,有些是对语言能力进行综合性描述的,有些是进行分析性(an alytic)描述的(比如, 分别从语言使用围、准确性、流利性等方面对语言行为表现进行描述)。如,CET-SET评分 标准: 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