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一、实验目的:学习直接测定和记录家兔动脉血压的急性实验方法;观察某些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动脉血压的形成决定于两个重要的因素:心室收缩射血和外周阻力。
因此,反应想心室收缩射血和外周阻力的因素均可影响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的记录可在颈总动脉内插一玻璃管或硬塑料管,内充抗凝液体,并与压力换能器相连。
压力换能器将血压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输入生理信号记录系统。
三、实验材料:家兔、手术台、止血钳、眼科剪、生物机能分析系统、气管插管、动脉套管、保护电极、照明灯、纱布、棉球、丝线。
注射器、生理盐水、肝素、乌来糖(麻醉剂)、肾上腺素、乙酰胆碱。
四、实验步骤:1. 手术(1)麻醉取家兔一只,称重,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剂(1g/kg)进行麻醉。
麻醉过程要缓慢,当动物角膜反应迟钝,掐其大腿无反应,即可停止注射,避免过度麻醉致死。
(2)将动物背位交叉固定,将颈部喉结下部毛剪掉。
(3)仅靠喉结下缘,沿颈部正中线做一长约5-7cm的皮肤切口,将皮下结缔组织钝性分离,至露出气管,穿线,用手术刀在气管上做一横切口,插入气管插管,结扎。
(4)分离颈部神经血管:分离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在接近气管外侧,有一条较细,壁厚的血管,即为主动脉血管(可看出里面血流规律性搏动)。
与主动脉伴行的有两条较粗的神经,最粗的为迷走神经,其次为交感神经,两者之间有一条很细的神经,减压神经。
但减压神经的位置不固定,两条较粗的神经附近的细小神经都有可能是减压神经,可以进行刺激试探。
确定迷走神经和减压神经后,分离出减压神经,迷走神经,主动脉血管,分别穿线备用。
(5)动脉套管插入:动脉套管插入前,需准备好压力换能器记录血压的装置。
用注射器将肝素生理盐水注入套管,至将其中所有空气由插孔处排出,用肝素生理盐水代替。
注入处用止血钳将胶管夹住。
保证其中不能有空气。
准备好动脉套管装置后,用动脉夹夹住近心端,远心端动脉结扎,在两者之间剪一小口,迅速插入动脉套管(动作迅速,否则动脉管腔急剧收缩,难以插入套管),用线将动脉插管固定于动脉内,并挂在套管(缠一圈胶布)上,以免滑脱。
机能学实验生理学部分

【注意事项】
1、加强分工合作,记时须及时、准确。最好由一位同学负责将血液加入试管,其它同学各掌握1-2支试管,每隔半分钟观察一次。
【注意事项】
1.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动脉插管与颈总动脉于平行状态,防止动脉插管刺破动脉管壁。
2.在进行动脉插管时确保三通管各通路都保持关闭状态。
3.每完成一个项目必须待血压恢复后,才能进行下一项实验;进行实验结果处理时,每一项实验项目前后,一定要有正常血压曲线作为对照。
【思考题】
1.上述哪些项目所引起的血压变化可以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来解释,如何解释?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对象家兔
二、器材药品小烧杯、带橡皮刷的玻棒或竹签(或小号试管刷)、清洁试管10支、秒表、水浴装置一套、冰块、棉花、石蜡油、肝素或草酸钾、生理盐水。
三、方法与步骤
(一)动物准备家兔麻醉后,仰卧固定于兔手术台上,行一侧颈总动脉或股动脉插管,备取血用。
(二)试管的准备取8支干净的小试管,按表7-2准备各种不同的实验条件。
(7)静脉注射肾上腺素从耳缘静脉注入0.01%的肾上腺素0.15~0.2 ml,观察动脉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8)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从耳缘静脉注入0.01%的异丙肾上腺素0.15~0.2 ml,观察动脉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9)静脉注射酚妥拉明从耳缘静脉注入1%的酚妥拉明0.2 ml,观察动脉血压和心率的变化。1分钟后重复6、7、8,分别观察血压的变化程度,与前者有何不同?
支配血管的神经为植物性神经,绝大多数属于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口径缩小,外周阻力增加;同时由于容量血管收缩,促进静脉回流,这些血管反应,导致动脉血压升高。当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降低时,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下降。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实验报告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学习记录哺乳动物动脉血压的直接测定方法,并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实验原理]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心血管活动受神经、体液和自身机制的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内兴奋传导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
心迷走神经兴奋时,使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房室传导减慢,从而使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
在神经调节中以颈动脉窦-主动脉弓的减压反射尤为重要,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增加,通过中枢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下降、血管舒张和外周阻力降低,使血压降低。
反之,当动脉压下降时,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减少,神经调节过程又使血压回升。
支配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
家兔的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在颈部从迷走神经分出,自成一支,称为减压神经,其传入冲动随血压变化而变化。
心血管活动还受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体液因素的调节。
它们对心血管的作用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
关键取决于心、血管壁上哪一种受体占优势。
肾上腺素对α与β受体均有激活作用,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激活α受体而对β受体作用很小,因而使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但对心脏的作用要比肾上腺素弱。
[实验对象]家兔。
[实验药品]生理盐水,20%氨基甲酸乙脂(或3%戊巴比妥钠),肝素(500 U·ml -1),1: 10000肾上腺素,1: 10000去甲肾上腺素,1: 10000乙酰胆碱。
[ 仪器与器械]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或二道生理记录仪、刺激器),兔手术台,手术器械一套,气管插管,动脉夹,动脉套管、血压换能器,保护电极,棉线,纱布,棉球、注射器(50、10、2 ml),支架,双凹夹。
[实验方法与步骤]1. 实验准备:(1)麻醉和固定:家兔称重后,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5 ml·kg -1)或3%戊巴比妥钠(1 ml·kg -1)进行麻醉。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心肺感受器反射
机械牵张:血压↑、血容量↑ 化学物质:PG、缓激肽、药物(藜芦碱)
↓
心肺感受器兴奋
↓迷走N
交感紧张↓ 迷走紧张↑ ↓ 心率↓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 血 压↓ 肾血流量↑ 垂体前叶释放ADH↓ ↓ ↓ 肾重吸收水↓ ↓ 肾排钠和排水↑
二、体 液 调 节
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 水重吸收↑
(兴奋性)
2 .血管的N支配
(1)缩血管NF(=交感缩血管NF) 中枢:延髓的缩血管中枢(T1~L2~3侧角) 分布:绝大多数血管(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都受 交感缩血管N支配,绝大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 N的单一支配)。 递质:N节前纤维Ach,N后纤维NE(有与共存的神 经肽Y——具极强烈的缩血管效应)。 受体:α(主)、β 作用:α受体→血管缩>β受体→血管舒 特点:①调节血压作用大 ②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 紧张性↑→血管缩,紧张性↓→血管舒
↓
肾、唾液、汗液、胰液激肽释放酶
↓(激活)
作用: ①最强烈的舒张血管,调节局部血流量和参与
血压调节; ②增毛细血管通透性,局部水肿; ③远曲小管水钠重吸收; ④刺激N末梢产生痛觉。
血浆2球蛋白→血管舒张素→缓激肽
(六).心房钠尿肽(ANP)
适宜刺激 来源:
血容量↑、内皮素、VP
心 房 肌
合成释放
PO2↓ [H+]↑ PCO2↑ 等 ↓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 ↓窦、弓N 孤 束 核 ↓ ↓ 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 呼吸中枢(+) ↓ ↓ ↓ 心率↓、冠脉舒 皮肤、内脏 呼吸加深加快 心输出量↓ 骨骼肌血管缩 ↓ ↓间接 ↓ 外周阻力↑>心输出量↓ 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 血 压↑
家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家兔动脉血压调节(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动脉血压的变化来反映心血管活动的变化。
目的在于间接地观察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性调节和学习哺乳动物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加强,传导加速,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
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为迷走神经,兴奋时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房室传导减慢,从而使心输出量减少。
支配血管的植物性神经,绝大多数属于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
同时由于容量血管收缩,促进静脉回流,心输出量亦增加。
心血管中枢通过反射作用,调节心血管的活动,改变心输出量和外用阻力,从而调节动脉血压。
心血管活动除受神经调节外,还受体液因素的调节,其中最重要的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它们对心血管的作用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
肾上腺素对α与β受体均有激活作用,使心跳加快,收缩力加强,传导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它对血管的作用取决于两种受体中哪一种占优势。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激活受体α,对β受体作用很小,因而使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增加。
其对心脏的作用远较肾上腺素为弱。
静脉内注入去甲肾上腺素时,血压升高,可反射性地引起心动过缓。
(三)实验材料1.实验对象:兔。
2.器材:四道生理记录仪、血压换能器、电刺激器、保护电极、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照明灯、铁支架、双凹夹、烧瓶夹、试管夹、气管插管、动脉夹、三通管、塑料动脉插管、放血插管、注射器(lml、5ml、20ml),有色丝线、纱布、棉花、1%戊巴比妥钠、1:1000肝素、1:10000去甲肾上腺素、12.5U/ml肝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1.实验记录装置将血压换能器固定在铁支架上,换能器的位置大致与心脏在同一水平。
将换能器电缆与二道生理记录仪的血压放大器输人插座相连(图6-18)。
按照前述二道记录仪的使用方法调整记录仪。
对血压放大器定标,校正选择开关拨至 13.3kPa(100mmHg),灵敏度置于50,记录描笔上移2cm。
生理实验-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三)、观察项目
1、观察正常血压和心搏曲线。识别一、二、三级波。
一级波(心搏波):乃由于心室舒缩所引起的血压波动,心缩
时上升,心舒时下降,频率与心率一致。但由于记录系统有较大的惯性,波动的 幅度不能真实的反映出收缩压 与舒张压的高度。
二级波(呼吸波):乃由于呼吸运动所引起的血压波动,吸气时上升。呼气时下 降。
三级波,可能系由于血管运动中枢紧张性的周期性变化所致。
2、 牵动颈总动脉。手持左侧颈总动脉上的穿线牵拉5秒。(同时记录刺激记 号,以下各项亦同,不另),观察心搏与动脉血压有何变化?
三、实验用品家兔、D-95生理记录系统、血压换能器、塑
料动脉插管、动脉夹、三通管、刺激器、保护电极、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 械、手术灯、注射器、肝素生理盐水、40%酒精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纱布、棉
球、丝线、0.01%肾上腺素、0.01%乙酰胆碱等。
四、实验步骤和项目
(一)装置仪器
D-95生理记录仪-血压换能器装置。
“Pressure amplified!增益、定标、调零是否预先调妥,选择采样周期”=32ms
压缩比=1:4,放开动脉夹,鼠标单击 采样”开始观察视屏显示的图形大小和位 置,调节 放大-缩小”推钮和 上移-下移”推钮。旋动三通管b的开关,使动脉插 管与血压换能器相通,并移去动脉夹,则可与记录源相连。将血压换能器用烧瓶 夹固定在铁支架上。换能器的位置应大致与心脏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器的另一端有两个伸向外端的小 管,分别与一个三通管相连。三通管a(侧管)作注石蜡油和定零线用。三通管b(正管)的二个接头分别与塑料动脉管和一短橡皮管相连。在将动脉插管插入 颈总动脉前,先用盛有肝素生理盐水的10毫升注射器与三通管相连,旋动三通 管b上的开关,使动脉插管与注射器相通,推动注射器,使动脉插管内充满肝素 生理盐水溶液,然后关闭三通管bo
生理学理论指导: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及其种类

当⼀个刺激发致⼒⼀个反射后,效应器的活动必然⼜刺激本⾝或本系统内的感觉器发出冲动进⼊中枢;这个继发性的传⼊冲动对维持与纠正反射活动的进⾏有重要作⽤。
实际上每⼀个反射活动都是链锁反射,⼀个刺激发动⼀个反射,反射的效应⼜成为新的刺激,引起继发性反射活动,使反射链锁样地进⾏下去实验证明,切除⼤量传⼊神经后,就使许多反射活动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背根受损的患者,动作苯拙⽽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说明肌⾁肌梭的传⼊冲动在运动协调中起着重要作⽤。
事实上,除了准备应器本⾝的感受装置发出的传⼊冲动对反射活动的协调有作⽤外,其他能感知反射效应的感觉器官也发出传⼊冲动进⼊中枢,以纠正射活动的进⾏。
例如,视觉和内⽿平衡感觉等,能不断感知躯体运动反射活动的进⾏将受到很⼤影响。
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反射调节功能与⼯程技术上的⾃动调节装置有相似之处。
⾃动调节装置由五个基本环节构成:发讯装置→联系线路→控制装置→联系线路→交应装置,⽽且⾃动调节系统必须具有反馈联系。
反馈联系在⼀般情况下是指由该系统效应装置把⼀部分效应反过来传给发讯装置,或传给该系统的任何⼀个中间环节,从⽽进⼀步调整⾃动调节系统的活动。
这些特征与反射活动过程是相似的。
反馈联系有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
前者是指⾃动控制调节系统效应装置的变化,可以减弱作⽤于发讯装置的变化;后者是指效应装置的变化,可以加强发讯装置的变动,在反射活动过程中反馈联系表现很突出。
例如,⾎压调节的降压反射就是如此。
当由于某种原因引致⾎压上升时,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区的牵张感受器传⼊冲动增多,信息沿传⼊神经传向中枢,通过⼼⾎管运动中枢的分析综合活动,控制信息沿传出神经传到效应装置,使⼼脏活动减退及部分⾎管扩张,导致⾎压下降,使⾎压上升受到限制,可以看出,降压反射是促使⾎压不致过分升⾼的控制机制。
从另⼀个⾓度来看,反射的降压效应本⾝,⼜会反过来减弱牵张感觉器所受的刺激,减弱了作⽤于发讯装置的变化(负反馈联系),使感受器传⼊冲动有所减少,这样降压反射活动也不会导致⾎压⽆限制地下降。
血管调节

三、局部血液调节(自身调节)
器官的血流量取决于其代谢活动,主要通 过灌注该器官的阻力血管的口径进行调节。 (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
组织代谢产物如CO2、H+、腺苷、ATP、K+ 可使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二) 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
器官的灌注压↑→微动脉肌源性活动加强→ 器官血流阻力↑ → 血流量相对稳定
血管紧张素Ⅱ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1、促进全身小动脉、微动脉收缩,外周阻 力增高,使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2、作用于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使其释放递 质增加。 3、作用于交感缩血管中枢,使其紧张性加 强。 4、与血管紧张素Ⅲ一起促进醛固酮释放。 总的效应:BP增高
血管内皮生成的活性物质
1.舒血管物质:PGI2、内皮舒张因子(NO)
心肌正变时正变力正变传导↑→耗氧量↑→代谢产物↑
2.体液调节
(1)心肌代谢产物
腺苷:ATP分解过程产物,强烈舒张小动脉
当心肌代谢增高时,低氧、H+ 、CO2 、乳酸、等代 谢产物的产生→冠脉舒张。
注①:低氧对冠脉的作用极为明显。 注②:若冠脉硬化+心跳↑时,虽有代谢产物,
亦难扩冠脉→心肌缺血。
(2)激素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
3、简述血压是怎样形成的,试述动脉血压的影 响因素。
4、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与哪些因素有关? 5、简述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 反射弧组成。
6、 自主神经对心肌的生物电活动和收缩 功能有何影响? 7、 试比较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 血管的作用。 8、机体在安静的情况下,动脉血压是怎样 保持相对稳定的?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机制又是如何? 9、试述冠脉循环的生理特点及其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如变换姿势、运动、睡眠时,或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使心输出量与各器官的血管收缩状况发生相应的改变,动脉血压也可发生变动。
心血管反射一般都能很快完成,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循环功能能适应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或环境的变化。
1.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压力感觉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就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
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1)动脉压力感觉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就是位于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图4-25)。
动脉压力感觉器并不就是直接感觉血压的变化,而就是感觉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的程度就升高,压力感觉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
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觉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扩张程度成正比。
由图4-26可见,在一个心动周期内,随着动脉血压的波动,窦神经的传入冲动频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图4-25颈动脉窦区与主动脉弓区的压力感受器与化学感受器
(2)传入神经与中枢联系: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
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与孤束核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然后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
兔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称为主动脉神经。
图4-26单根窦神经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在不同动脉压时的放电图
中最上方为主动脉血压波,左侧的数字为主动脉平均压(mmHg,1mmHg=0、133kPa) 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冲动到达孤束核后,可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使延髓端腹外侧部C1区的血管运动神经元抑制从而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孤束核神经元还与延髓内其它神经核团以及脑干其它部位如脑桥、下丘脑等的一些神经核团发生联系,其效应也就是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
另外,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到达孤束核后还与迷走神经背核与疑核发生联系,使迷走神经的活动加强。
(3)反射效应: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与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
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就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在动物实验中可将颈动脉窦区与循环系统其余部分隔离开来,但仍保留它通过窦神经与中枢的联系。
在这样的制备中,人为地改变颈动脉窦区的灌注压,就可以引起体循环动脉压的变化,并画出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见图4-27)。
由图可见,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的
中间部分较陡,向两端渐趋平坦。
这说明当窦内压在正常平均动脉压水平(大约13、3kPa或100mmHg)的范围内发生变动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最为敏感,纠正偏离正常水平的血压的能力最强,动脉血压偏离正常水平愈远,压力感受性反射纠正异常血压的能力愈低。
图4-27 在实验中测得的颈动脉窦内压力与动脉血压的关系(1mmHg=0、133kPa)
(4)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使动脉血压不致发生过分的波动,因此在生理学中将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称为缓冲神经。
在动物实验中可瞧到,正常狗24小时内动脉血压的变化范围一般在平均动脉压(约13、3kPa或100mmHg)约1、3-2、0kPa(10-15mmHg)以内;而在切除两侧缓冲神经的狗,血压经常出现很大的波动,其变动范围可超过平均动脉压上下各6、7kPa(50mmHg)。
但就是,在切除缓冲神经的动物,一天中血压的平均值并不明显高于正常,因此认为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中并不起重要作用。
在慢性高血压患者或实验性高血压动物中,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向右移位。
这种现象称为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resetting),表示在高血压的情况下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工作范围发生改变,即在较正常高的血压水平上进行工作,故动脉血压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压力感受性反射重调定的机制比较复杂。
重调定可发生在感受器的水平,也可发生在反射的中枢部分。
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在心房、心室与肺循环大血管壁存在许多感受器,总称为心肺感受器,其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
引起心肺感受器兴奋的适宜刺激有两大类。
一类就是血管壁的机械牵张。
当心房、心室或肺循环大血管中压力升高或血容量增多而使心脏或血管壁受到牵张时,这些机械或压力感受器就发生兴奋。
与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相比较,心肺感受器位于循环系统压力较低的部分,故常称之为低压力感受器,而动脉压力感受器则称为高压力感受器。
在生理情况下,心房壁的牵张主要就是由血容量增多而引起的,因此心房壁的牵张感受器也称为容量感受器。
另一类心肺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就是一些化学物质,如前列腺素、缓激肽等。
有些约物如藜芦碱等也能刺激心肺感受器。
大多数心肺感受器受刺激时引起的反射效应就是交感紧张降低,心迷走紧张加强,导致
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血压下降。
在多种实验动物中,心肺感受器兴奋时肾交感神经活动的抑制特别明显,使肾血流量增加,肾排水与排钠量增多。
这表明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反射在血量及体液的量与成分的调节中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反射的传出途径除神经外还有体液的成分。
心肺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可抑制血管升压素的释放。
血管升压素的减少导致肾排水增多(见后)。
3、颈动脉体与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在颈总动脉分叉处与主动脉弓区域,存在一些特殊的感受装置,当血液的某些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时,如缺氧、CO2分压过高、H+浓度过高等,可以刺激这些感受装置。
因此这些感受装置被称为颈动脉体与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这些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其感觉信号分别由颈动脉窦神经与迷走神经传入至延髓孤束核,然后
使延髓内呼吸神经元与心血管活动神经元的活动发生改变。
化学感受性反射的效应主要就是呼吸加深加快(详见第五章)。
在动物实验中人为地维持呼吸频率与深度不变,则化学感受器传入冲动对心血管活动的直接效应就是心率减慢,心输
出量减少,冠状动脉舒张,骨骼肌与内脏血管收缩。
由于外周血管阻力增大的作用超过心输出量减少的作用,故血压升高。
在动物保持自然呼吸的情况下,化学感受器受刺激时引起的呼吸加深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化学感受性反射在平时对心血管活动并不起明显的调节作用。
只有在低氧、窒息、失血、动脉血压过低与酸中毒情况下才发生作用。
4.躯体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刺激躯体传入神经时可以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
反射的效应取决于感受器的性质、刺激的强度与频率等因素。
用低至中等强度的低频电脉冲刺激骨骼肌传入神经,常可引起降血压效应;而用高强度高频率电刺激皮肤传入神经,则常引起升
血压效应。
在平时,肌肉活动,皮肤冷、热刺激以及各种伤害性刺激都能引起心血管反射活动。
中医针刺治疗某些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基础,就在于激活肌肉或皮肤的一些感受器传入活动,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复杂的机制,使异常的心血管活动得到调整。
5.其它内脏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扩张肺、胃、肠、膀胱等空腔器官,挤压睾丸等,常可引起心率减慢与外周血管舒张等效应。
这些内脏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内。
6.脑缺血反应当脑血流量减少时,心血管中枢的神经元可对脑缺血发生反应,引起交感
缩血管紧张显著加强,外周血管高度收缩,动脉血压升高,称为脑缺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