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问题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课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价值论在道德和社会评价中的应用
道德和社会评价中的价值 论
价值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道德、伦理 和社会评价等问题。在道德和社会评价中, 价值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各种 行为的善恶、是非和正义性等。
价值论在道德和社会评价 中的应用
在道德和社会评价中,价值论的应用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各种行为的善恶、 是非和正义性等。例如,在道德评价中,我 们可以使用价值论的方法来评估某个行为的 道德标准和质量;在社会评价中,我们可以 使用价值论的方法来评估社会现象的正义性
科学研究中的本体论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使用本体论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客观实体及其属性和关系。例如, 在生物学中,我们可以使用本体论的方法来描述生物物种的分类、结构和功能等;在物理学中,我们 可以使用本体论的方法来描述物质、能量和力的本质和属性。
认识论在思维和决策中的应用
思维和决策中的认识论
它关注的是研究实在 、本质和存在本身的 本质和特征。
本体论的历史发展
01
02
03
04
古希腊哲学家最早涉足本体论 ,他们讨论了实在、本质和存
在本身的问题。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也探讨了 本体论,尤其是关于上帝的存
在和本质。
近代哲学家如笛卡尔、康德等 也对本体论有重要贡献。
当代哲学依然在探讨本体论的 问题,如存在论、形而上学等
智慧的体现。
价值论在哲学体系中同样占据了 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涉及到人类 行为的目标和意义,是人类价值
观的体现。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在现代哲学中的发展
现代哲学对于本体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和实在的关系上,探讨语言的本质和实 在的存在方式。
本体论认识论

本体论认识论
本体论和认识论都属于哲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分别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来讨论它们的联系。
一、本体论
本体论是哲学中研究存在本质的学问,主要研究实体、属性、关系、空间和时间等方面的问题。
在本体论中,人们探讨存在的形式、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体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宇宙,它是指所有存在的总体,其中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当然,本体论也涉及到一些与认识相关的问题。
例如,本体论是否能为认识提供基础,实体的存在是否是先验的。
因此,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研究密不可分。
二、认识论
认识论是哲学中研究认识本质和过程的学问,主要探讨人类如何获得知识、理解事物的本质以及认识的局限等问题。
在认识论中,人们可以探讨知觉、概念、判断、推理和真理等一系列重要的概念。
例如,知觉是我们获得外界信息的途径,而真理则是判断或陈述能否反映现实的性质。
与本体论相关的认识论问题包括,认识的对象是否存在,我们的思维是否能够真正反映这些对象的本质等。
这些问题的讨论也能够为我们理解本体论中存在的概念提供帮助。
总之,本体论和认识论都关注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协同作用于我们对世界和自己的理解中。
二者关联紧密,相辅相成,理解二者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哲学思想的本质。
第一章 本体论1

火,土五种物质是构成和资生万物的基础。五 材说表明,古人试图从五种物质构成的关系上 来把握一切有形物体的整体。
巴门尼德将“存在”确定为哲学的对象,为后来在西 方哲学史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本体论奠定了基础。
巴门尼德对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将存在确定为哲 学的对象,从此哲学不再过多地追问自然的本原或构 成元素,而是探索宇宙之统一的、最普遍的本质,亦 即决定一事物是这一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这就为本 体论奠定了基础。与追问宇宙自然“在时间上”最古 老最原始的开端的自然哲学道路不同,巴门尼德致力 于探讨宇宙自然“在逻辑上”处于第一位的根据或本 质,他称之为“存在”。一切存在物都存在,但是它 们总有一天都将不再存在,惟有使一切存在物存在的 存在本身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存在之于存在物, 不是“生成性”的本原,而是“本质性”的根据。
早期希腊哲学以自然作为思考的对象,这个时 期通常被称为自然哲学或宇宙论时期,它的主 要问题是“本原”(arche)问题。按照亚里士多 德的经典规定,所谓“本原”亦即万物从那里 来,毁灭之后又回到那里去,一切皆变惟它不 变的“始基”,它是宇宙最原始的开端和主宰。 当时的哲学家们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 争论,他们企图以自然来解释自然,用一种自 然元素来说明自然万物,以求得真理性的知识。 于是,有人说本原是水,有人说本原是气,也 有人说本原是火……
(《语类》卷一)
2. 理一分殊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 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语类》卷一)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
本体论 认识论

本体论认识论
从本体论、知识论、认识论的角度谈对世界的认识
与世界人类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由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所见证的。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止,先贤们有着丰富的认识世界的理论来帮助后人更好地认识世界。
本体论、认识论和认识论是这一理论体系中的典范理论。
本体论是较早的认识世界的理论之一,主要讨论世界的存在。
简单来说,本体论就是探究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背后是否有一个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抽象基础。
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有自己的抽象基础。
本体论认为,世界存在于我们能感知到的事物背后,是有一定原因的,是抽象的,不可感知的,这些不可感知的事物是感知世界的基础。
知识是理解感知世界的哲学理论。
柏拉图的认识论被定义为被证实的、真实的和被相信的东西。
这个定义意味着我们不能因为相信某事是真的就说我们知道它。
也就是说,我们说感知的世界不是我们认识的世界,对世界的认识必须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以确认事实的真实存在,并得到准确的认识。
认识论是认识世界的辩证理论。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世界是可以感知和认识的。
但是,对世界的认识必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我们世界的本质规律形成科学理论,这样才能知道人们的实践可以达到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可以被感知和认知的。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它通过运动而变化发展。
认识了世界的本质规律,就可以知道我们的实践可以更好地提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政治学中的本体论与认识论

政治学中的本体论与认识论本体论和认识论是社会科学家⽆可回避的⽴场问题。
虽然很多研究并没有直⽩地点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场,但这⼆者⽆疑导致了不同学派、理论、范式和⽅法之间的根本分歧。
作者认为,本体论和认识论是研究中⽆法抛弃的'肌肤',⽽不是⾃由选择的'⾐物'。
因此,政治学者应当拥有明确的、连贯⼀致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场,并且有能⼒去捍卫它们。
简⽽⾔之,'本体论'(ontology)就是'关于存在的理论'(theory of being)。
本体论的核⼼问题是:现实的形式和本质究竟是什么?因此,本体论⽴场间最⼤的争议就在于究竟有没有⼀个独⽴于⼈类观念的真实世界。
对此持肯定态度的⽴场被称为基础主义或客观主义或现实主义,⽽持否定态度的⽴场则被称为反基础主义或建构主义或相对主义。
当然,这⾥说的反基础主义⼀般局限于社会现实,因为很少有学者会彻底否认⾃然世界的客观存在。
反基础主义的核⼼论点在于脱离了⼈类观念后,社会现实就不再具有⾓⾊、权⼒和因果性。
这也意味着,所有的社会现实都是具体的、局部的,⽽且它们并不是被发现的,⽽是被建构起来的。
'认识论'(epistemology)就是'关于知识的理论'(theory of knowledge)。
认识论的核⼼问题是:我们能从世界中知晓什么,以及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因此,认识论⽴场间最⼤的争议就在于观察者究竟能不能从社会现象中辨识'客观'或'真实'的关系。
在反基础主义的本体论⽴场上,认识论⽴场显然也是明确的。
如果并不存在独⽴于⼈类观念的真实世界,那么我们显然不可能'客观'地认识世界。
此时社会科学的⽬的就在于诠释⼈类⾏为的意义,换⾔之,理解(understanding)⽐解释(explanation)更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世界本⾝是由⾏动者诠释的,⽽⾏动者的诠释⼜会被观察者再次诠释。
认识论和本体论

认识论和本体论1、性质不同2、内容不同3、起源相同本体论或存在论,强调理论的最原始出发点。
举例来说,马哲的物质,西方哲学的存在。
认识论,特别强调至人的态射或反应,就是至人的。
举例来说。
1、性质不同认识论(epistemology),个体的科学知识观,个体对科学知识和科学知识赢得所所持的信念。
本体论(ontology),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
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2、内容相同认识论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体论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有、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显然依据。
3、起源不同在心理学领域中对认识论所展开的研究相对较短,其最早可以追溯到皮亚杰。
本体的论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
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
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逐步逼近于对being 的探讨。
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明确提出,“就是以外便无非就是,存有之为存有者必一,这就不能存有不存有者存有”。
并且指出存有永存维持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达致此真理;而从感觉得来者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看,则存有存有和非存有,存有既非一从而存有变灭。
本体论与认识论
本体论与认识论摘要:本体论是研究哲学所无法绕开的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在哲学上发生了几次重大的转向,哲学的研究视角也不断的发生改变,但本体论哲学并没有随之覆灭,本体论哲学试图从人所从来的终极存在,始初本基中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本性、行为、根据以及前途命运的一种理论方式,这种形式逻辑的哲学与经验世界相分离,但它的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并不因远离生活而失去价值,相反却像明灯一样,指引着人们。
关键词:本性终级存在纯粹原理形式逻辑实在意义一,导论哲学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试图为人类提供某种关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终极性的根据、尺度和标准,也就是为人类提供某种安身立命之本,这就是哲学的终极关怀,也就是哲学的本体论追求。
一般哲学史著作都认为,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相比,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研究重心的转换,即从重点研究“本体论”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简称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现代西方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相较,又发生了一次转变,从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语言问题,即所谓“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
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但是,近现代哲学所发生的两次“转向”,并不意味着作为最古老和最基础的哲学分支-—存在论的消失;相反,在近代哲学中,按照本体论的方式去探讨存在论问题的取向,特别是继续把它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和哲学型态来看待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根本改变.只是在休谟和康德具有摧毁性的批判之后,传统本体论哲学所探讨的问题才成为可疑或必须“存疑"的问题.“存疑"不等于问题的取消,而只是要求对本体论的基础进行“审查”(如康德)。
因此,在康德之后,黑格尔通过重建理性工具,又重新恢复了本体论哲学的基本信念.本体论是研究哲学所无法绕开的结,然而,本体论研究的内核是什么?研究本体论的意义何在?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反思,二,本体论的概念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把哲学规定为关于“本体"之学,按照他的理解,这种本体之学的目标是寻找“万物始所从来,与其终所从入者,其属性变化不已,而本体常如”的东西.西方哲学中第一次提出“本体论”(ontology)这个术语并为之下定义的是近代德国哲学家沃尔夫,黑格尔曾转述过它的定义:“本体论,论述各种有关‘存在’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存在是唯一的、完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诸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①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学说。
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哲学辩证
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哲学辩证本体论与认识论是哲学上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们探讨的是关于存在和认识的问题。
本体论关注的是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实在性,认识论则研究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本体论为认识论提供了基础和前提,而认识论通过研究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进一步理解本体的本质。
本体论首要的问题是存在的问题,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存在的实在性如何确定。
本体论的观点有很多种,其中实体论、唯心论和唯物论是最为知名的观点。
实体论认为存在的实在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和主观经验而存在的。
唯心论则认为世界的本质依赖于人的意识和主观经验,而唯物论则认为物质是存在的本质,人的意识只是物质的产物。
而认识论则是研究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问题。
认识论关注的是人类的认识能力,包括知觉、观察、思维和语言等方面。
认识论的观点也有很多种,其中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是最为重要的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受主体意识的支配和制约的,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认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客观唯物主义则认为认识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理解而形成的。
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本体论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和前提,认识论则通过研究认识的方式和方法来理解本体的本质。
本体论告诉我们存在是实在的,而认识论告诉我们我们对于存在的认识是有限的。
本体论告诉我们存在的本质是什么,而认识论则告诉我们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个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认识偏差和错误。
这些错误往往是由于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
认识偏差和错误是由于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的局限性所致。
只有通过对存在的本质和认识能力的研究,我们才能够纠正这些认识偏差和错误。
为了得到更真实、更全面的认识,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和方法来进行探索和思考。
既要注重主观的思考和反思,也要注重客观的观察和实践。
只有主客观相结合,才能够得到更准确、更科学的认识。
哲学分为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
哲学分为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是哲学的三大分支,它们分别研究实体的本质、人类认识的方式和道德规范。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本体论本体论是研究实体存在的哲学学科,探讨的是世界的本质和实体的属性。
本体论关注的问题包括:世界是什么样的?存在是什么?实体是如何存在的?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是什么”,即研究实体的本质和属性。
本体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实证本体论和形而上学本体论。
实证本体论研究实际存在的实体和实体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形而上学本体论则更关注实体的本质和原因,探讨超越经验的存在。
二、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知识和认识的哲学学科,探讨的是人类认识的方式和限制。
认识论关注的问题包括:人类如何认识世界?认识的起源和发展是怎样的?认识的范围和限制有哪些?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即研究人类认识的方法和过程。
认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源于经验,通过感观来获取和验证知识。
理性主义则认为知识源于理性,通过思维和推理来获得和验证知识。
三、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价值的哲学学科,探讨的是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和伦理价值。
伦理学关注的问题包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类应该如何行为?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应该”,即研究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伦理相对主义和伦理普遍主义。
伦理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标准是相对的,因人而异;伦理普遍主义则认为道德标准是普遍适用的,与个体差异无关。
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是哲学研究的三大分支。
本体论研究实体的本质和属性,认识论研究人类认识的方式和限制,伦理学研究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和价值。
它们共同构成了哲学的基本框架,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指导行为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实际应用中,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内在冲突
可见,施蒂纳足想“由于自己”而成为自己,但正如上 文所分析,在理论思维领域,说出“施蒂纳是施蒂 纳”,是没有意义的。况且。正如他批评“费希特的自
我是在我之外的同一本质,因为每个人都是自我”⑩
一样,他的“自我”也不能免于每个人的“自我”的普
遍性。 马克思面对哲学史上的这一千古难题。不满哲
关于网打尽人的所有属性即必须对这些属性词进行这一点除了以上的理由外还可以从他在德意志一一述谓分析还要在这复杂的述谓中建立起彼此意识形态中几乎用了全书十分之七的篇幅来批判间的推导性联系其结果将导致不可克服的困难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本体论 和认识论的内在冲突
赵映香
摘
要
亚里士多德把属的定义作为个别的定义后,开显了哲学史上的千古难题,即个别与普
学家们囿于思维领域对该难题的化解。提出了具有 创造性的解决之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 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⑩。即通过改变我们这 个有众多个别事物组成的生灭变化的世界,来建构 “自由个性”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⑩,在那里,“任何人都
没有特定的范围,每个人都叮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最后,亚里士多德批评了持“一”和“是或存在”
总之,“只有个别才是本体,只有普遍才能认 识”⑧。为此,亚氏试图用“这个如此”的概念来缓和 矛盾。他反对把形式置于个体之外的思想,而认为 形式是“这个”中的一个“如此”。
是事物的本体的学派。他指出:“一般说来,凡是共 通性的均非本体;本体只属于自己,不属于任何其它
“由此可见,形式概念内涵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最深 刻矛盾: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根本之是, 这就要求形式必须表达事物的独~性,同时,哲学研 究又必须追求确定不变的知识,即形式必须可以定 义,但这二者不可得兼。换句话说,形式的本体论品 质和知识论品质具有不相容性”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问题晴朗的夏夜,当我仰望广袤无垠的星空,心里便会涌起一种神秘的感觉和无限的遐思。
这些星星到底存在于这个宇宙有多少亿万年了?它们因何而生,又因何而灭?浩瀚的宇宙中,是否有和人类同样的生灵在生生息息,以及和我思考同样的问题?我们的宇宙最终会走向何方?如果说万物皆有生灭,那么我们这个地球或者我们人类亦不能例外,那我们人类存在的意义何在,她会不会象一缕青烟随风而逝,永远的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而当我把目光从远处的星空收回到自己身边,另外一些困惑又会悄悄浮上心头。
我自己又是因何而生,又因何而灭?我自己为什么不能掌握自己的生死?我为什么活着,意义何在?为什么我有烦恼?有时会高兴或生气?我死后我还存在吗?有没有灵魂?“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凡此种种,谜底何在?谁能解惑。
一、本体论1.本体论的涵义上面的所有问题,都可归结为一个问题,即这个世界(包括人自身)到底是什么样的?它的本质如何,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及运行规律是怎么样的?这就是所谓的本体论。
这些关于世界本质的问题从古至今都有人在思考和探索,无数的圣者和哲人为此贡献毕生。
他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某些基本问题和观点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一直以来,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将这个世界分成两个相对不同的部分,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或者说外部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物质世界相对于人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外在的东西。
物质世界的事物有些我们可以看到,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等我们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物理世界另外一些东西我们看不见,摸不着。
如周围的空气,频率范围之外的光波和声波,但很多情况下我们借助于先进的仪器可以确定它们的存在。
一般来说,物理世界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直接观察或通过仪器间接观察到。
而人的意识世界或心理世界的活动是一种内在的东西。
一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借助于仪器也是如此,只能观察到相应的生理或神经活动)。
我们只有某种模糊的体验和感觉。
比如我们心中不断变换的念头或想法,思考问题时的内心活动,我们的情绪和情感活动,高兴或悲伤,痛苦或恐惧,焦虑或抑郁等等,这种念头或活动到底是如何产生和进行的?借助于什么样的介质来完成这些操作?我们自己或者别人都不能清晰的观察到,只能是某种模糊的体验。
尽管有时也能相应的在外显行为上部分表露出来。
唯物和唯心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到底哪个是第一位的?意识是在物质基础上产生的,还是相反?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关系如何?对于这些问题,历史上就有唯物论、唯心论以及二元论等等。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位的,最根本的,意识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的。
外部客观世界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世界是独立存在的。
而唯心论则持相反观点,认为意识或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意识是第一位的,最根本的。
意识决定物质。
二元论则采取折中观点,认为物质和意识同时是世界的独立的本源,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到底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西方人对此争论了几千年,没有确定答案,也不可能有答案。
因为他们只是思辩。
而东方哲学观点,以佛教为代表,认为心物同源,万法归一。
整个世界或宇宙本来就是统一的,物质和意识具有相同的本质。
用佛教的术语来讲这个本质就是真如法界,无生无灭,无垢无净。
而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佛教所有这些观点都不是一般的思辩得出来的,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证到的。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介绍佛教有关书籍和经典,如佛教入门等等。
)物质的定义不同的人给出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列宁给出了一种代表唯物主义的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如果是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那么他给出的定义可能会决然相反。
比如贝克莱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就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意识是什么?意识实在是比较复杂的精神现象,目前说不清楚它的本质。
一般把人的感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情绪情感,动机都看成是意识活动。
佛教的唯识论人的意识分成八识,五识眼耳鼻舌身第六识意识第七识八识阿赖耶识人死后有没有灵魂?神灭论和神不灭论佛家和道家对此问题的看法:道家的元神,佛家的神识。
都认为人死后意识的最主要载体,是没有灭亡的,而是脱离人的肉体而去。
佛教更认为,神识不灭,记录因果善恶,于是六道轮回。
若为纯善,则上升天道,次为阿修罗,为人,为畜生,饿鬼和地狱众生。
范缜的《神灭论》,认为人死如灯灭,意识也随之而亡。
辨证唯物主义对意识起源和本质的看法:起源:1.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地球上物质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决定性的转折,由无机界到有机界,低级生物到高级生物,有一般动物到人类社会。
与此相适应,物质的反映形式——意识也经历了几个大的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生命物质的反映又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生物的感觉,及人类的意识的最后出现。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
本质: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器官是人脑这种高度严密复杂的物质体系。
意识过程是心理过程,它是以人脑进行的生理过程为基础的,而生理过程是一种物质过程。
心理过程对于生理过程的依赖,是意识依赖于物质的一个方面。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人脑只是意识的器官,是生产意识的加工厂,需要有原材料,原材料只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世界是否永恒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的本质。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唐善导大师偈子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生老病死。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运动是一个最高程度的哲学范畴,它概括了一切变化和过程的一般本质,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所有变化在内。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夸大相对静止,认为世界是不变的。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联系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佛教观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应住色生心,住声香味触法而生其心。
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所住,即为非住。
时间和空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的运动是在时间和空间进行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物质存在的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它表明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运动过程和另一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一事物存在和一种运动过程的长短。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和广延性,表明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决定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宇宙大爆炸理论中,爆炸的起始点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点。
如何理解这种无时间和空间的状态?)世界的统一性唯心主义是一元论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无论是主观精神还是客观精神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意识对立起来,认为他们是两个相互并行的实体,是世界的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
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结构层次,并在此基础上描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它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
(哲学观念上的统一,而非具体的实体上的统一。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一只北京的蝴蝶扇动翅膀也许会在纽约引起大风暴。
)为什么会总是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发展的原因何在?这种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不止息。
任何事物总是暂时存在的,自生自灭的,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
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发展的实质。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是和形而上学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是一种孤立、静止和片面的思维方法。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决定论是承认事物的发展遵循一定客观规律的主张。
非决定论是否认事物的发展遵循一定客观规律。
机械决定论和辨证决定论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客观必然性,认为事物的发展只遵从某种绝对必然规律,否认偶然性和非决定因素。
这种把规律绝对化的观点,会导致宿命论。
(“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的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经完全确定了。
”)辩证决定论承认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同时又认为客观规律,客观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形态表现出来,而这些偶然性的东西是不能预先决定的。
辩证决定论承认以决定性为基础,同时也承认有非决定性的因素。
必然和偶然(老和尚和小和尚救蚁的故事)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质量度的问题庸俗进化论和激进论否定之否定规律佛家的因缘观和因果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易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道德经?》《了凡四讯》二认识论我们的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要知道答案就涉及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问题。
1.我们能否正确的认识这个世界?即世界可知还是不可知的问题。
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如果我们自己的能力有限,那么就没有办法完全认清这个世界,就不能获得答案。
第二个问题,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能力,那么我们又当如何做才能够正确的认识这个世界呢?或者说依照什么样的程序和标准才算获得了真理?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我们自己的感性经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二是我们的理性意识。
我们从感官获得外界信息,而又依靠自己的理性意识去分析综合这些信息,以获得有用的知识。
那么依照上述能力,我们能否正确的认识这个世界呢?无数的哲人都对此提出了看法。
(康德,休谟,黑格尔,马克思等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怀疑论)可知论承认并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有能力认识世界。
应该相信科学。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否认世界的可知性,怀疑人认识世界的能力。
(虚拟现实医生手术开刀星际旅行外星魔怪的控制世界究竟是否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佛教道教的看法:可知论,人是可以正确认识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