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简谈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现象学方法

简谈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现象学方法《如何理解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朝向自己本身现象学是对实证主义的一种反抗,它将“存在问题”转化为“意义问题”,从重视本体论到重视认识论和方法论,即从研究世界的根本到研究认识活动所依赖的最基本的理论。
胡塞尔对主体间性的生活世界的关注及其现象学方法对常人的方法论影响深远。
胡塞尔指出,科学家与普通人一开始便假定社会世界事实性的认识。
正是这种“朴素态度”形成现象学的主要议题。
胡塞尔现象学是在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意向性心理哲学的影响下创立的,但布伦塔诺认为心理行为的意识与该行为对象的意识是同一现象。
胡塞尔则认为二者有分别,意识经验的内容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与二者相关的意向性结构,从而离开了主张主体内在性的传统唯心主义,返回到原始的“现象”,即各类经验的“本质”。
从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路来看,“胡塞尔认为哲学从一开始就想要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但不幸的是,一直到他那时为止,哲学还根本不是这样一门严格的学问。
虽然有过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和康德等人的努力,但哲学一直未找到一个真正严格的起点。
所以,“作为科学它还没有开始”。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胡塞尔看来,其原因在于哲学家们还未能真正摆脱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的思想方式。
采取这种思想态度的人将我们认识的对象和认识的可能性都视为现成给予的和不成问题的。
所以,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从一开始就已经处在某种前提规定的框架中,而缺少一种体验的和反思的彻底性。
在这个意义上,这种思维和它所依据的经验不是一个真正的起点,也不可能有一个内在严格的构成机制。
因此,对于胡塞尔来说,找到一个“无前提的开端”就成为一切抱有严格科学“理念”的哲学探索的最重要的任务。
而这个“理念”或“观念”只有在一门“纯粹的现象学”或“现象学的哲学”中才能实现。
”现象学目标即研究这些假定如何由普通人和科学家创造并维持的,而这也正是常人方法论的目标所在。
它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或一个看待哲学问题的更原初的视野。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现象学: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
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一词(概念)在现象学之前与在现象学中的意义不同。
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启蒙运动之前的“现象”是神学用语。
“现象”是通向神的启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神学基础——,是不能正确理解现象的。
启蒙运动的“现象”启蒙运动中最重要、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洛克、休谟的哲学。
他们不认为信仰可以正确解释现象,他们根本就不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正确解释任何东西。
休谟对人类的理性——不管它是否有神的帮助——提出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
在他们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形而上学陷入最深刻的危机。
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写了出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
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
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
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
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
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叫做“合成”,这是理性接受了现象之后,使用自己的功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产物。
就原则上讲,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合成”的结果。
现象学与现象为什么胡塞尔和其他一些出色哲学家要把他们的学说叫做“现象学”呢很简单,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
现象很重要么因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
但是,胡塞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
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现象学: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究方法。
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一词(概念)在现象学之前与在现象学中的意义不同。
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启蒙运动之前的“现象”是神学用语。
现象”是通向神的启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神学基础一一,是不能正确理解现象的。
启蒙运动的“现象”启蒙运动中最重要、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洛克、休谟的哲学。
他们不认为信仰可以正确解释现象,他们根本就不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正确解释任何东西。
休谟对人类的理性一一不管它是否有神的帮助提出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
在他们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形而上学陷入最深刻的危机。
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写了出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
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
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
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
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叫做“合成”,这是理性接受了现象之后,使用自己的功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产物。
就原则上讲,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合成”的结果。
现象学与现象为什么胡塞尔和其他一些出色哲学家要把他们的学说叫做“现象学”呢?很简单,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
现象很重要么?因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一一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一一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
但是,胡塞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
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
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本体论: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
2024年哲学所有原理及方法论总结范文(2篇)

2024年哲学所有原理及方法论总结范文一、哲学的基本原理1.存在论: 存在即为真理。
哲学认为, 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本质, 这种存在是客观的和独立于主观意识的。
存在论强调人们应该理性地认识和把握客观存在的规律。
2.辩证法: 辩证法是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的方法。
它认为, 事物是矛盾着和统一着的,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只有认识和解决矛盾, 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研究, 剖析事物内在的规律和本质。
4.客观性:客观性是指世界和事物的存在是独立于主观意识的, 不受主观意识的影响而存在着。
哲学认为, 人们应该以客观同一为准绳, 通过客观观察和实践来认识和把握客观存在的本质。
二、哲学的基本方法1.认识论: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和思维的方法和规律。
哲学认为, 认识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们应该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方法来认识世界, 逐步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实践论: 实践论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哲学认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
3.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是由一般的原理推导出具体的结论的方法, 归纳法是由具体的实例总结出一般的规律的方法。
哲学认为, 通过演绎和归纳的方法, 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和本质。
4.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和分析, 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 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哲学认为,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总结:哲学的存在论、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客观性等基本原理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依据, 而认识论、实践论、演绎法和归纳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基本方法则是实现哲学原理的具体途径。
在2024年, 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引导人们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现象学方法论评析

现象学方法论评析彭学敏!孙敏"(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510545;2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65)摘要: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三方面,系统评述现象学方法论,指出:现象学从本体论上严格区分现实对象与意识现象并聚焦于后者。
通过现象学方法论研究,可对现当代科学建构发生重要作用。
关键词:现象学方法论意向性现象学还原自创立起,现象学凭借对人类存在和现象的独特探索视角与研究方法,成为二十世纪十分重要的哲学运动,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其思想影响由德国扩展到全球,并从哲学领域延伸到精神病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宗教学、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绝大部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一步术学、建筑学和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延伸!1"%国内对现象学研究方法的探讨主要出现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学和科学术学领域的研究方法,现象学作为科学探索人类现象的方法论的系统性评析。
于现象学作为科学的哲学的创立现象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对科学研究重要力,文在对现象学的方法论进系统理,国现象学、科学哲学、研究方法论与其学科对现象学方法的理与借%现象学的论、论和方法三部分对现象学方法论进行评析,现象学对科学的进评价%―、现象学的本体论1.现实对象和意识现象在论,现象学存在生命的、生命的动和人自的等独立于人的的现对象(empirical real object),但指出还存在体现为主观体验意识现象的非现实性观念性对象(irreal/ideal object〉2"。
现实对象和现象重大:现实对象于人的在,的在和,经验因果规律性(empirical causality regularities"决定且可量;现象现的现象;有空间由性,精!2"。
现象性性等现性特,它生于的,的。
现对象作为现象人,现象的远远于现实对象。
2.人存在的具身性和现实性现实对象与现象在实质性差别,但人因拥者在其在中相互联系。
哲学原理分类

哲学原理分类
哲学原理的分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法:
一、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分类:
1. 本体论原理:研究存在的本质、实体的本原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等。
2. 认识论原理: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认识的过程和有效方法等。
3. 伦理学原理:研究道德价值、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4. 逻辑学原理:研究思维规律、推理规则以及正确论证的方法等。
5. 形而上学原理:研究实在的本源、存在的结构以及宇宙的本质等。
二、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分类:
1. 实证主义原理: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来验证哲学理论的科学性。
2. 合理主义原理:强调通过推理和逻辑推断来确定哲学理论的真理性。
3. 综合主义原理:强调将实证和合理主义相结合,综合考虑经验和理性的因素。
4. 实践主义原理:强调通过实践和行动来验证哲学理论的可行
性和实用性。
三、按照历史发展的不同分类:
1. 古代哲学原理:包括古希腊哲学、古印度哲学等,探讨宇宙的本源、人类的目的和道德伦理等问题。
2. 中世纪哲学原理:主要是基督教哲学的发展,探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神的存在等问题。
3. 现代哲学原理:从启蒙时代开始的哲学思想,包括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实证主义等不同的研究方向。
4. 当代哲学原理:包括存在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研究方向,关注实在、主体、语言、社会等问题。
以上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哲学原理分类方法,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分类方式。
哲学的研究领域广泛而深奥,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哲学问题。
哲学全面知识点总结

哲学全面知识点总结从最古老的哲学思想到当代各种现代哲学流派,哲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体系,涵盖了众多的理论和观点。
这些理论和观点反映了人类对于宇宙和人类生活的认知和思考,形成了哲学的基本知识点。
本文将通过对哲学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哲学的本质和内涵。
一、哲学的起源与发展1. 哲学的起源: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城邦文明中,哲学家们对于人类存在的本质、自然界的规律以及道德伦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首先出现在希腊的哲学家有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等人。
2. 哲学的发展:哲学经历了古典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时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哲学家们通过对各种思想问题的探讨和探索,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和学术体系。
二、哲学的主要分支1. 本体论:本体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本质。
本体论涉及到实在与现象、物质与精神等问题,是哲学的基础性问题之一。
2. 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认识和知识的本质。
认识论涉及到知识的来源与限度、真理与谬误、科学与形而上学等问题,是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3. 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道德和价值的本质。
伦理学涉及到道德规范与伦理原则、道德决策与价值选择、道德实践与社会责任等问题,是哲学的社会性分支之一。
三、哲学的重要思想与理论1. 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哲学: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一切皆可由数学来解释。
他建立了一个数学化的宇宙观,认为数学是宇宙的基本构成要素,实质上是对于宇宙中规律的探求。
2. 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实的、永恒的存在,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和表象。
他通过对于理念的探究,建立了一个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世界。
3.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物质、形式、本质等概念,通过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宇宙系统和自然规律的形而上学体系。
现象学方法论评析

现象学方法论评析作者:彭学敏孙敏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8期摘 ; ;要: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三方面,系统评述现象学方法论,指出:现象学从本体论上严格区分现实对象与意识现象并聚焦于后者。
通过现象学方法论研究,可对现当代科学建构发生重要作用。
关键词:现象学 ; ;方法论 ; ;意向性 ; ;现象学还原自创立起,现象学凭借对人类存在和现象的独特探索视角与研究方法,成为二十世纪十分重要的哲学运动,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其思想影响由德国扩展到全球,并从哲学领域延伸到精神病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宗教学、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绝大部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一步向技术学、建筑学和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延伸[1]。
当前国内对现象学研究方法的探讨主要出现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建筑学和科学技术学领域的具体研究方法,尚缺乏将现象学作为科学探索人类现象的方法论的系统性评析。
鉴于胡塞尔将现象学作为科学的哲学的创立愿景及现象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潜力,本文旨在对现象学的方法论进行系统梳理,以助国内现象学、科学哲学、研究方法论与其他学科对现象学方法的更好理解与借鉴。
以下围绕现象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三部分对现象学方法论进行评析,最后从现象学对科学的价值意义进行整体评价。
一、现象学的本体论1.现实对象和意识现象在本体论上,现象学承认存在诸如无生命的物体、有生命的动植物和人自身的身体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经验现实对象(empirical real object),但指出还存在体现为主观体验意识现象的非现实性观念性对象(irreal/ideal object)[2]。
现实对象和意识现象之间有重大差别:现实对象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们的存在同时拥有时间和空间维度,因而受经验因果规律性(empirical causality regularities)决定且可量化测量;意识现象是呈现或被给予意识的现象不具有空间维度而不由经验因果规律性决定,且本质上难以精确定量测量[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
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一词(概念)在现象学之前与在现象学中的意义不同。
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启蒙运动之前的“现象”
是神学用语。
“现象”是通向神的启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神学基础——,是不能正确理解现象的。
启蒙运动的“现象”
启蒙运动中最重要、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洛克、休谟的哲学。
他们不认为信仰可以正确解释现象,他们根本就不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正确解释任何东西。
休谟对人类的理性——不管它是否有神的帮助——提出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
在他们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形而上学陷入最深刻的危机。
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写了出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
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
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
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
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
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叫做“合成”,这是理性接受了现象之后,使用自己的功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产物。
就原则上讲,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合成”的结果。
现象学与现象
为什么胡塞尔和其他一些出色哲学家要把他们的学说叫做“现象学”呢?很简单,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
现象很重要么?因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
但是,胡塞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
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
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这两种用法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同时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探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是不是在背后都有一个抽象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基础。
精神的或是物质的,是不是都有自己的抽象的根据。
简单的说,形而
下就是指的现实的我们可感的世界,而形而上指的是可感的世界背后的原因,是抽象的,是不可感的,并且是作为可感世界的根据存在的。
本体论就是探讨形而下的世界的形而上根据的。
认识论:
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哲学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人类从它形成开始,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认识。
但是,对认识本身进行认识和研究,并形成作为哲学组成部分的认识论,则是同哲学的产生相联系的。
认识论的任务是揭示认识的本质,揭示认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力求使人们的认识成为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因此,认识论必然以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为出发点,而且将其贯穿于全部认识论的内容之中,由此引出不同的认识论结论。
1)认识的特点
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上升性(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2)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3)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4)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又称实证哲学。
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基本特征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
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学。
孔德生长的时代,正是一个宣扬理性主义及科学思想发端的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中心论点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
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进化阶段
孔德在其所写的《实证哲学》一书里,认为人类进化分成三阶段:
一是神学阶段,盖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
二是玄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
三是实证阶段,也就是科学的阶段,运用观察、分类,以及分类性的资料,探求事物彼此的关系,此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
实证主义反对神秘玄想,主张以科学方法建立经验性的知识。
这种思想恰巧与柏拉图的理性论相反,柏拉图认为只有观念才是真实的,感官都是虚幻的。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玄学。
定义:可以被量纲(因此)分析的形而上学,其针对结果的正确性,是一种无法争辩的事实!
什么是形而上学?
定义:指事物的本质、道理、规律。
形是表象、外在的意思,形而上学就是超越外在表象,揭示内在真理。
比如:1个苹果加1个苹果等于2个苹果。
内在规律就是:1+1=2,这就是形而上学的作用和意义。
例子:有个人看到一只老虎只吃肉,然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只吃肉!
P>0,0-P=0
形而上学的意义是什么?
例子:但从所有生物只吃肉这个结论,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所有的生物获取(能量),都是为了(生存)!
即:它们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
P≥0A,0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