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而论 - 北大未名BBS
本体论与认识论

本体论与认识论摘要:本体论是研究哲学所无法绕开的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在哲学上发生了几次重大的转向,哲学的研究视角也不断的发生改变,但本体论哲学并没有随之覆灭,本体论哲学试图从人所从来的终极存在,始初本基中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本性、行为、根据以及前途命运的一种理论方式,这种形式逻辑的哲学与经验世界相分离,但它的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并不因远离生活而失去价值,相反却像明灯一样,指引着人们。
关键词:本性终级存在纯粹原理形式逻辑实在意义一,导论哲学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试图为人类提供某种关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终极性的根据、尺度和标准,也就是为人类提供某种安身立命之本,这就是哲学的终极关怀,也就是哲学的本体论追求。
一般哲学史著作都认为,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相比,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研究重心的转换,即从重点研究“本体论”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简称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现代西方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相较,又发生了一次转变,从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语言问题,即所谓“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
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但是,近现代哲学所发生的两次“转向”,并不意味着作为最古老和最基础的哲学分支-—存在论的消失;相反,在近代哲学中,按照本体论的方式去探讨存在论问题的取向,特别是继续把它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和哲学型态来看待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根本改变.只是在休谟和康德具有摧毁性的批判之后,传统本体论哲学所探讨的问题才成为可疑或必须“存疑"的问题.“存疑"不等于问题的取消,而只是要求对本体论的基础进行“审查”(如康德)。
因此,在康德之后,黑格尔通过重建理性工具,又重新恢复了本体论哲学的基本信念.本体论是研究哲学所无法绕开的结,然而,本体论研究的内核是什么?研究本体论的意义何在?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反思,二,本体论的概念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把哲学规定为关于“本体"之学,按照他的理解,这种本体之学的目标是寻找“万物始所从来,与其终所从入者,其属性变化不已,而本体常如”的东西.西方哲学中第一次提出“本体论”(ontology)这个术语并为之下定义的是近代德国哲学家沃尔夫,黑格尔曾转述过它的定义:“本体论,论述各种有关‘存在’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存在是唯一的、完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诸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①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学说。
认识论 本体论

认识论本体论认识论+本体论=研究范式(实证主义,实用主义,解释主义,建构主义~)→→研究方法。
认识论 Epistemology/ɪˌpɪstəˈmɒlədʒi/关注的是知识的本质。
在历史上,知识一直被当作“真理”或“事实”来讨论,然而,关于什么是知识以及真理是否可能的争论却越来越多。
因此,当你研究认识论时,你可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怎么知道我知道什么?”或“真理是什么?”本体论Ontology/ɒnˈtɒlədʒi/关注的是现实的本质。
通过现实,我们可以关注生命的体验或存在的本质,比如存在的意义。
当你研究本体论时,你可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世界是如何体验的?”或者“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世界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客观“和“主观”是经常用来描述本体论的术语。
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如下:认识论+本体论=研究范式认识论是我们认识现实的方式。
或者我们对这个现实有什么了解。
我们了解这一现实的方式是通过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换句话说,“我们如何知道发生了什么?”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结合是你的范式(paradigm)。
范式是一组共享的假设,范式决定了你的研究方法。
原因是,特定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偏爱特定的方法,这符合他们对知识和现实的理解。
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实证主义的research methods→deductive approach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1.实证主义(positivism). 实证主义positivism与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的关系如下:实证主义通常是通过演绎方法(deductive approach):科学的假设Scientific method (hypothesis) and 定量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s)比如调查quantitative survey,它也用于实验室测试和实验(lab testing and experiments)。
本体论认识论

本体论认识论
本体论和认识论都属于哲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分别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来讨论它们的联系。
一、本体论
本体论是哲学中研究存在本质的学问,主要研究实体、属性、关系、空间和时间等方面的问题。
在本体论中,人们探讨存在的形式、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体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宇宙,它是指所有存在的总体,其中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当然,本体论也涉及到一些与认识相关的问题。
例如,本体论是否能为认识提供基础,实体的存在是否是先验的。
因此,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研究密不可分。
二、认识论
认识论是哲学中研究认识本质和过程的学问,主要探讨人类如何获得知识、理解事物的本质以及认识的局限等问题。
在认识论中,人们可以探讨知觉、概念、判断、推理和真理等一系列重要的概念。
例如,知觉是我们获得外界信息的途径,而真理则是判断或陈述能否反映现实的性质。
与本体论相关的认识论问题包括,认识的对象是否存在,我们的思维是否能够真正反映这些对象的本质等。
这些问题的讨论也能够为我们理解本体论中存在的概念提供帮助。
总之,本体论和认识论都关注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协同作用于我们对世界和自己的理解中。
二者关联紧密,相辅相成,理解二者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哲学思想的本质。
哲学综合课教学大纲2003年

哲学综合课教学大纲2003年我无意中发现自己本科阶段的一个草稿,想不到在百度空间有人转帖,不管当时理解是否幼稚,怀念自己曾经努力过:一、哲学概论(本体论)(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词源学研究philosophy即"爱智慧"智慧即知识苏格拉底"德性就是知识"(2)中西各家对哲学的界定亚里士多德"存在之为存在"托马斯?阿奎那"哲学与神学的区分"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罗素"哲学介于科学与宗教之间"维特根斯坦"哲学是语言批判"中国古代的天人之学近现代胡适冯友兰张岱年等(3)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休谟)事实与价值的区分科学思维方式宗教思维方式现代哲学对传统思维方式的超越:西方古典哲学的"存在"观及现代哲学的"存在"观马克思主义属于现代意义的哲学: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4)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分形而上学与科学形而上学与宗教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现代科学哲学(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孔德:神学、形而上学、实证科学三阶段)胡塞尔:重建科学的形而上学根基(5)唯物论、唯心论产生的根源?本体论思维方式的产物(6)哲学探讨的对象?自在世界与自为世界的区分(人类学世界)西方古典哲学的"存在"观及现代哲学的"存在"观西哲的"实体观"形而上学的对象:物质思维世界(上帝)(7)哲学与其它科学的关系所谓科学之科学的由来及其批判探讨对象还是思维方式的不同?(8)时间、空间的历史与现代解答种种我们的时空观中国古代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西方的大爆炸理论、热寂说等宇宙论理论: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封闭与开放的关系静止与运动的关系(康德宇宙神学的批判及其二律背反)二、方法论西方哲学重视方法论的根源?"科学"的哲学观(科学思维方式)(1)什么是形而上学?本体论界定及方法论界定(2)什么是辩证法?古希腊的辩证法意义以及我们对辩证法概念的误解(黑格尔、马克思的观念)(3)西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本质主义的宏大叙事后现代对传统的解构及其多元主义、相对主义的思维(4)事物是怎样运动的?古希腊的物活论及目的论解释(原始神话的影响)中世纪的神学目的论近代的机械论世界观我们的理解(5)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芝诺的悖论僧肇的"物不迁论"赫拉克利特"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我们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6)逻辑思维方法形式逻辑: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形式逻辑体系以及现代数理逻辑?逻辑学与数学的结合辩证逻辑:事物本身的矛盾性赫拉克利特柏拉图的"通种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康德的"二律背反"费希特的"正、反、合"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系三、认识论西方哲学重视认识论的根源?"科学"的哲学观(科学思维方式)(1)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①本体论者的认识论难题:本体论对象的确立需要认识论上的根据(怀疑论者的反驳:假设武断、循环论证、无穷后退)笛卡尔的方法论:"我思故我在"由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论证康德:本体界与现象界的区分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区分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自我确证②认识论的本体论根据:柏拉图的"回忆说""洞穴比喻"?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划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的区分以及近代理性主义的天赋论与经验主义的白板说?形上的根据与经验的世界(2)认识主体性问题①认识发生学条件:主体与客体的对立②主体性的突出: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以及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神话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人为自然立法"形式与质料的区分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由来何谓"先天综合判断"?费希特的知识学原理:自我设立自身自我设立非我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谢林的"绝对同一"(斯宾诺莎的"自然"观)?最后堕入神学的陷阱黑格尔"绝对精神"外化?认识的辨证运动(3)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①理性论者与经验论者都是脱离人类的实践活动,抽象的探讨认识发生的条件及其依据,各自把认识的某一方面、环节抽离出来,片面地加以夸大,从而得出极端的结论理性论代表: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经验论代表: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②理性论者与经验论者的理论困境: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局限由于两者都固守自身的思维方式及其体系,使其理论最后都不同程度的走向怀疑论与不可知论(4)主体对认识的选择建构作用已有的知识结构的选择建构作用?批判"白板说"以及天赋论者的发现康德的范畴理论:十二范畴(5)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影响古希腊的观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观点: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近代的观点:笛卡尔休谟现代的人本主义: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6)现代的科学哲学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证伪主义与证实主义科学发展的逻辑:亨普尔"猜想?反驳"公式库恩的"范式"理论等四、历史观(1)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的区分?从思辩的到分析的与批判的①中世纪的神学目的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意大利维柯的历史观:神权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斯宾格勒、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②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生命哲学流派的观点自然科学与价值科学的区分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观点:价值学派胡适"历史是任人涂抹的小姑娘"(2)历史发展的动力?是谁创造了历史?中世纪的观点:上帝创世说中国古代的天命观(周代的"以德配天"思想"周虽旧邦,其命惟新")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董仲舒的三统三正说韩愈的圣人史观:梁启超的英雄史观:黑格尔的观点: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我们的观点:是人民创造了历史生产方式是历史运动的主体(3)历史发展的规律?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已发生的事与未发生的事黑格尔、马克思的观点柳宗元的历史"势"论王夫之"理、势合一"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决定论的解构(4)历史的终极意义?历史将往何处去?中世纪的"千禧王国"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理想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王国"后现代主义者对历史终极意义的解构(5)文明的异音?开历史的倒车老庄对文明社会的批判,认为文明是社会罪恶的根源,主张倒退到物我不分的原始混沌状态宋代道学家的历史退化观:王霸之辨西方浪漫主义对理性的解构(卢梭《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及其对科学的批判)康德:历史理性悖论历史合规律性与历史合目的性的矛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区分(马克斯?韦伯):人本主义对科学万能的批判及其在中国的回应(近现代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五、社会观、政治观、伦理观(1)人的本质与社会的本质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近代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论我们的观点:活动?社会?发展(2)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社会历史发展的三阶段人的依附阶段物的依附阶段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从抽象共同体崇拜到个人的独立性觉醒及其根源由古代及中世纪的神圣价值观发展到近代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何种"后现代性"??"前现代性"与"现代性"结合的可能性(3)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诸神消退"后的伦理问题现代伦理学问题:神圣价值解构的全球伦理、普世伦理如何可能?来自自由主义者的解答:罗尔斯《正义论》来自保守主义者的解答:来自社群主义者的解答:麦金泰尔(4)政权的合法性根据神权政治(君权神授论)与人权政治(社会契约论)斯宾塞: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5)社会控制理论宗教戒律文化规范道德约束法律制裁(6)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六、中国古代学术(1)用西学范畴整理中学的合法性问题中西不同的学术价值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与"应当"的区分) "为学"与"为道"?由探讨的问题的不同引发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古代学术具有自身的完备性文史哲不分的意义何谓'君子不器' (2)人类学的宇宙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原道与原人西周"以德配天"思想:天的道德色彩原始儒家:义理之天?心性论的形而上学根据原始道家:带有"自然"色彩的道及天?个体安身立命的根据《周易》的宇宙观?社会人伦秩序的形而上学根据汉代儒学:宇宙论系统?政治学的形而上学根据(3)"轴心期"哲学的突破?对旧传统赋予新解释氏族组织形式的维持原始的天命观的继续社会与个人?从天人之际到人性善恶保守与革新?从法先王到法后王(4)儒学的特质?从政治儒学到心性儒学汉代儒学:儒学与阴阳五行说的结合宇宙论与政治学宋明道学:从"心统性情"到"心即性"本体论与存在论(5)儒道融合?中国士人的生活方式魏晋玄学:社会规范与个体自由:既要维持社会的纲纪,又要解决个体的超越何晏、王弼的"贵无论"?裴?的"崇有论"?向秀、郭象的"独化论"(6)儒佛互动?佛教中国化魏晋南北朝佛教主题:因果报应论神灭神不灭论?涅?佛性说何谓"格义"?何谓"六家七宗"?僧肇的《不真空论》竺道生涅?佛性说南义北禅隋唐佛学的中国化:天台宗三谛圆融华严宗法界缘起禅宗自心顿现佛学对儒学的影响:本体论(理学)儒学对佛学的影响:心性论(禅宗)七、宗教概论(1)何谓宗教??宗教界定种种宗教的功能定义宗教的性质定义(2)宗教的本质?人自身本质的对象化自然神与人格神费尔巴哈的观点马克思的观点(3)我们的观点?宗教四要素说内在方面: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外在方面:宗教行为宗教组织(4)马克斯?韦伯比较宗教学宇宙中心论与神中心论(泛神论与超神论)?肯定世界与否定世界? 神秘主义与禁欲主义(5)宗教起源诸说泰勒:万物有灵论弗雷泽:巫术?宗教?科学麦克斯?缪勒:"单一神教"起源论弗洛伊德:图腾论实物崇拜说自然神话论祖灵论(或鬼魂论)(6)宗教的演变:从单神论到多神论还是从多神论到单神论?(7)我们为什么需要宗教?如果没有上帝的拯救,我该如何承受生命之轻蒂希利的终极关怀说刘小枫的基督教观(8)宗教与伦理及政治神权政治神圣话语对世俗权力的制约宗教伦理:孔汉思全球伦理(宗教的河系模式)。
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哲学辩证

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哲学辩证本体论与认识论是哲学上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们探讨的是关于存在和认识的问题。
本体论关注的是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实在性,认识论则研究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本体论为认识论提供了基础和前提,而认识论通过研究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进一步理解本体的本质。
本体论首要的问题是存在的问题,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存在的实在性如何确定。
本体论的观点有很多种,其中实体论、唯心论和唯物论是最为知名的观点。
实体论认为存在的实在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和主观经验而存在的。
唯心论则认为世界的本质依赖于人的意识和主观经验,而唯物论则认为物质是存在的本质,人的意识只是物质的产物。
而认识论则是研究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问题。
认识论关注的是人类的认识能力,包括知觉、观察、思维和语言等方面。
认识论的观点也有很多种,其中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是最为重要的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受主体意识的支配和制约的,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认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客观唯物主义则认为认识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理解而形成的。
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本体论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和前提,认识论则通过研究认识的方式和方法来理解本体的本质。
本体论告诉我们存在是实在的,而认识论告诉我们我们对于存在的认识是有限的。
本体论告诉我们存在的本质是什么,而认识论则告诉我们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个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认识偏差和错误。
这些错误往往是由于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
认识偏差和错误是由于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的局限性所致。
只有通过对存在的本质和认识能力的研究,我们才能够纠正这些认识偏差和错误。
为了得到更真实、更全面的认识,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和方法来进行探索和思考。
既要注重主观的思考和反思,也要注重客观的观察和实践。
只有主客观相结合,才能够得到更准确、更科学的认识。
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举例

本体论与认识论是哲学中的两个重要领域,它们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阐述。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首先,从人与世界的关系角度来看,本体论探讨的是世界的本质,即“什么是存在”的问题。
而认识论则关注人类如何认识和理解世界。
例如,柏拉图是西方本体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世界分为理式世界和物质世界两个层次,理式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这种观点对认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它强调了人类认识的不完全性和局限性,即我们只能通过感官经验去认识世界的表面现象,而无法触及世界的本质。
其次,从知识与真理的关系角度来看,本体论和认识论是相互关联的。
本体论决定了一个世界的性质,即一个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以及存在的本质是什么。
这种存在的本质决定了真理的标准和认识的方式。
例如,在某些本体论中,真理可能被定义为与存在本质相一致的陈述或观点。
在这种观点下,认识论中的知识获取和验证过程必须符合存在的本质,否则它可能不是真正的知识。
再者,从语言和思维的角度来看,本体论和认识论也有密切关系。
人类通过语言来表达和理解世界,而语言的本质和结构受到本体论的影响。
例如,在某些本体论中,语言被视为表达真理的工具,因此它必须符合存在的本质。
在这种观点下,认识论中的思考方式必须符合语言的表达方式,否则它可能不是真正的思考。
总的来说,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
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人与世界的关系、知识与真理的关系以及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等。
理解这两个领域的互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局限,以及语言和思维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内在冲突

可见,施蒂纳足想“由于自己”而成为自己,但正如上 文所分析,在理论思维领域,说出“施蒂纳是施蒂 纳”,是没有意义的。况且。正如他批评“费希特的自
我是在我之外的同一本质,因为每个人都是自我”⑩
一样,他的“自我”也不能免于每个人的“自我”的普
遍性。 马克思面对哲学史上的这一千古难题。不满哲
关于网打尽人的所有属性即必须对这些属性词进行这一点除了以上的理由外还可以从他在德意志一一述谓分析还要在这复杂的述谓中建立起彼此意识形态中几乎用了全书十分之七的篇幅来批判间的推导性联系其结果将导致不可克服的困难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本体论 和认识论的内在冲突
赵映香
摘
要
亚里士多德把属的定义作为个别的定义后,开显了哲学史上的千古难题,即个别与普
学家们囿于思维领域对该难题的化解。提出了具有 创造性的解决之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 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⑩。即通过改变我们这 个有众多个别事物组成的生灭变化的世界,来建构 “自由个性”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⑩,在那里,“任何人都
没有特定的范围,每个人都叮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最后,亚里士多德批评了持“一”和“是或存在”
总之,“只有个别才是本体,只有普遍才能认 识”⑧。为此,亚氏试图用“这个如此”的概念来缓和 矛盾。他反对把形式置于个体之外的思想,而认为 形式是“这个”中的一个“如此”。
是事物的本体的学派。他指出:“一般说来,凡是共 通性的均非本体;本体只属于自己,不属于任何其它
“由此可见,形式概念内涵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最深 刻矛盾: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根本之是, 这就要求形式必须表达事物的独~性,同时,哲学研 究又必须追求确定不变的知识,即形式必须可以定 义,但这二者不可得兼。换句话说,形式的本体论品 质和知识论品质具有不相容性”②。
实践的本体论与认识论意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实践的本体论与认识论意义及二者间的关系实践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以及二者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 实践作为本体论的基础:实践是本体论的一部分,它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它体现了人们对于世界的改造和探索。
实践的本体论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实践,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源于实践。
2. 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实践不仅是本体论的基础,还是认识论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
人们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明知识的正确性,通过实践来获得新的认识和经验。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实践和认识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同时也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每一次实践都会带来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些新的认识又反过来指导人们进行新的实践。
同时,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朝着人们预期的目标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可能导致实践的失败。
4. 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在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实践获取新的知识和认识,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不断的实践中,人们不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总的来说,实践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以及二者间的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本质,也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获取知识的本质途径。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与客体
——从哲学发展角度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
地质系于谦00212011
主体与客体,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而论,是被近代哲学凸现,又被现代哲学张扬的哲学的主要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近现代哲学流派都是以自觉审视、解决这一问题为起点而建构的。
近现代西方哲学虽然立足于不同角度分析、阐释了这一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却都未超越各自认识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基础,实现了物质本体论和科学认识论的统一。
古代哲学是以认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化为前提的,所以古代哲学的内容主要是本体论。
西方哲学自亚里士多德起,就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主要研究本体。
古代本体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直接分析人所面对的“外在世界”(或自然界),坚信哲学本体论所描述的就是独立自存的“外在世界”之本体。
古代哲学没有自觉地把思维、主体从自然界中区分独立出来,所以没有关于主体与客体对立及统一关系的认识论研究,没有突出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古代各哲学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主观特点。
近代哲学以来,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间的差异性问题突出,从而认识论成了哲学的首要问题,近代认识论显著特点是把“主体与客体二分法”作为既定的前提,并力图从认识关系上解决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问题,近代哲学所思考的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对古代哲学所认同的认识(主体)同“外在世界”(客体)相一致的前提问题的反思。
近代认识论的核心是研究认识经验(主体)与认识对象(客体)的关系是否就是“外在世界”(本体)与其相应的认识经验(认识)的关系的问题,而这也即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
近代哲学的特点是从认识论入手解决本体论问题,近代唯物主义哲学以主体、认识的“白板说”、“直观反映论”为前提,解释了主体同客体也即认识同“外在世界”的一致性问题。
它承认认识的客体就是“外在世界”,但把客体同“外在世界”关系简单化并忽视主体作用,又成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近代唯心主义以承认主体的能动性为前提,通过主体自身的“创造”、“构造”或“同一”活动实现主体与客体,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同一。
但是,它的认识所面对的就不再是独立自存的“外在世界”,而是主体产生的、与主体相关联的客体世界,近代唯心主义否定了在认识、主体、思维关系以外的对象,即事物的独立自存性,成为“自我中心困境哲学”。
近代“主体与客体两分法”的思维方式还形成一种以康德为代表的不可知论,它一方面宣告以近代认识论为基础,只能建立关于“现象界”的理论,“物自体”(本体)不可知;另一方面又断定在“现象界”中,人为自然立法。
这种不可知论实际上暴露出近代认识论哲学自身的局限性,它集中地突现了近代哲学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矛盾。
现代哲学是以反思近代哲学自身的问题为契机而建立的,它通过“康德问题”,向近代哲学尤其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本体论唯心主义展开论战,逐渐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展开新的观念。
新实在论批判了本体论唯心主义哲学的“自我中心困境”性质,肯定了本体论对于认识论的基础作用。
一方面断定了认识对象、客体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心灵和主体的客观性、独立性,以此反对本体论上的唯心主义而坚持实在论;但另一方面又指出,它所讲的具有独立
性的对象、客体是指在关系内的对象、客体的“独立性”。
它虽然反对了客体依赖主体的本体论唯心主义结论,但它局限于“关系内”也无法证明其本体论理论中的客体、对象就是“外在世界”。
从根本上说,她仅仅在本体论上否定了唯心主义,而客体的独立自存性,仅仅在认识论领域重新恢复起来,承认了认识论上客体与主体具有“平等”地位。
科学主义哲学流派批判了近代认识论,但它否定本体论,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论与本体论关系。
在科学主义哲学家看来,近代哲学局限于认识经验和认识对象关系性质的实在论和唯心论主体,近代认识论先在地把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起来,并把认识论主题界定为讨论认识经验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否就是客观实在同其相适应的经验的关系。
科学主义哲学以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出发,以反对二元论哲学为名,取消了本体论问题,把哲学认识论化。
毫无疑问,科学主义哲学在批判近代哲学二元论,在关于认识的标准上均有许多合理的思想,但是,科学主义哲学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出发,把哲学对象仅仅局限于人的经验世界中,反对在认识论中谈意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问题,否定了传统哲学本体论所讲的本体。
人本主义哲学,在批判近代哲学中,不仅反对其“主体与客体两分法”的认识论,而且反对一切认识论主义即从认识论出发构造本体论的哲学,它重新强调本体论的基础地位。
人本主义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把哲学的对象集中在人和人的世界上,它的本体论哲学所讲的“世界”是人处于其中并离不开人的世界,实际是人的价值世界,显然是不同于传统本体论哲学所讲的“客观世界”和“客观本体”的。
人本主义哲学囿于“人的世界”,从社会关系上谈本体论哲学,否定“自然的所有独立的本体论问题”,把世界人本化。
与上述哲学不同,自然主义肯定有在感觉之外的客体存在。
比起其他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自然主义的观点更有利于全面解决自我中心困境问题,但是,自然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主要从生理学上分析知觉的“刺激——反应”关系,以知觉的指述作用肯定客体存在,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的作用。
所以自然主义的认识论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近代现代西方哲学在不同层面上陷入认识论和本体论分离的危机。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它指出,人类通过实践改造“外在自然界”,创造出实践和认识的“客体”,并在认识“客体”中反映“客体”的本质和证明“客体”的独立存在。
以实践为基础对思维的此岸性问题的科学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释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辩证关系,为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提供了正确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把本体论和认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关于客观世界的本体论是建立认识论的基础。
而科学的认识论是保障本体论的条件。
列宁在给物质下定义时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物质本体论和科学认识论辩证统一起来的特点。
物质的客观存在是认识成立的基础。
但物质的存在又只有通过认识才能肯定和知道。
没有科学的认识论,说明不了如何才能认识到存在,关于“存在”的本体论就会陷入独断论的断定;没有物质本体论,不承认“外在世界”的独立存在,认识论哲学就会陷入“自我中心困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实现了认识论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认识论为武器,实现了关于现实世界的本体论和科学的认识论的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主体与客体双重关系的辩证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不是先在存在的,也不只是认识关系。
从根本上说,主体与客体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正是在人类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与认识关系,在实践中,主体是现实的人,客体是主体改造的部分外界的对象,主体与客体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认识中,主体与客体关系实质上是对实践活动的反思,是基于实践
建立的。
所以认识的客体是实践中改造过的自然界。
认识的主体是现实的人。
在认识中主体与客体关系表现为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和认识的双重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其中实践关系是基础。
主体与客体双重关系的辩证性表明,主体对客体既是有目的改造关系,又是有能动性的反映关系,所以解决主体与客体关系就不只是理论上的任务,而且更是实践上的任务。
其次,揭示了“认识关系”的相对独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基础作用,阐明了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关系”或“认识形式”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应该在实践中理解认识形式或关系。
最后,提供了“比较”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的手段。
马克思说:“人的思想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检验理论的标准作用,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把主观同客观对象联系起来,通过改造对象,反映对象,揭示对象的规律,在实现主体同客体、认识同事物的实践的、理论的双重统一中,辨别理论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认识论,解决了主体与客体的双重统一关系,解释了“认识关系”的相对性,提供了检验思维,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现了关于客观世界的本体论与科学的认识论之间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的个性和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