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础知识填空,附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础知识填空,附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础知识填空,附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础知识填空,附答案

https://www.360docs.net/doc/b914931408.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S型细菌____毒,____使小鼠死亡;R型细菌___毒,_____使小鼠死亡。

(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科学家:___________

①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实验只说明有转化因子,并未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

(2)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科学家:___________

①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噬菌体侵染细菌:科学家:___________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

①用___标记一组噬菌体的______,用____标记另一组噬菌体的_______。

②实验过程:

a.标记大肠杆菌:用分别含____和_____的________培养大肠杆菌;

b.标记T2噬菌体:分别用___________培养噬菌体,得到分别被标记为32P和35S的T2噬菌体;

c.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搅拌、离心(目的);

1)搅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检测放射性。

③实验结果: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中;

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中。

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3)共同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所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

1、DNA的相关知识回顾:

(1)DNA的组成元素:_________ 结构:一般为____链

(2)DNA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种)

1分子脱氧核苷酸=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A、T、G、C)

(3)脱氧核苷酸不同的原因:______________

★2、DNA的结构特点:

①由______________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______________。

②外侧: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基本骨架。(排列顺序稳定不变)

内侧:由_______相连的________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T;G≡C。(_____________原则)

附1:_______(A);______(G);________(C);________(T)。

附2:A与T之间形成____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_____个氢键。G-C碱基对所占比例越___,DNA分子结构越稳定。若碱基对数为n,则氢键数在______~_____之间。

3、DNA分子的特性:

(1)__________: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相对稳定。【①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②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

(2)__________: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由n对碱基组成的DNA分子,碱基排列顺序有4n种,故DNA有4n种】

(3)__________:每个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4、一些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导的数学公式:(参考优化设计39页)

①在双链DNA分子中,A=T;G=C;(A+C)=(T+G)

②在双链DNA分子中,(A+G)/(T+C)= ,即________之和=________之和。

③一条链中(A+T)与另一条链中的(T+A)相等,一条链中的(C+G)等于另一条链中的(G+C)。

④如果一条链中的(A+T)/(C+G)=a,那么另一条链中其比例也是a ;补则等

如果一条链中的(A+C)/(G+T)=b,那么另一条链上的比值为1/b 。不补则倒

⑤两个非互补碱基之和占DNA碱基总数的________ ,A+C = T+G = A+G = T+C

⑥在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T)占该链的碱基比率等于另一条链中(A+T)占该链的碱基比率,还等于双链DNA分子中(A+T)占整个DNA分子的碱基比率。

第3节 DNA的复制

1、DNA分子复制的方式:______________(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的DNA 分子中的一条链)实验研究方法: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场所:①真核生物:(主要)、和②原核生物:__________

(4)复制过程:

①解旋: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_________的作用下,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中配对的碱基从_______断裂,于是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此过程即为解旋。解开的两条单链作为母链(模板链)。

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________的作用下,以细胞中_____________为原料,按照___________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

③形成子代DNA:每条新链(子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母链)互相盘绕成双螺旋结构。这样,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5)DNA复制的条件:

①模板:_______________ ②原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能量:_________ ④酶:__________________

(6)复制原则:________________原则(与配对,与配对)

(7)复制的结果:1个DNA分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8)复制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9)DNA能准确复制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NA复制的有关计算:【以“经15N标记的亲代DNA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n代”为例】:

(1)DNA分子数:

①子代的DNA分子数=______个②含母链(含15N )的DNA分子数= ____个

③不含母链(不含15N)的DNA分子数=__________个

④只含母链(只含15N)的DNA分子数= ______ 个⑤只含14N的DNA分子数=_______个(2)脱氧核苷酸链数(单链数)

①子代DNA分子中的链数=________条

②含亲代DNA分子(含15N)的链数= ____ 条③含14N 的脱氧核苷酸链=_______条

(3)复制 n次所需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 = _______ 【a代表某碱基在原来DNA分子中的数量】第n次复制所需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控制生物性状。

2、______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_______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3、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了遗传信息。DNA分子的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班级:姓名: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S型细菌有毒,会使小鼠死亡;R型细菌无毒,不会使小鼠死亡。

(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

①实验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无毒细菌转化为S型有毒细菌。

②此实验只说明有转化因子,并未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

(2)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

①设计思路:设法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分开,分别单独、直接地研究它们的作用。

②S型细菌中只有DNA才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此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

★(3)噬菌体侵染细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赫尔希和蔡斯)

①用 32P标记一组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另一组噬菌体的蛋白质。

②实验过程:

a.标记大肠杆菌:用分别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b.标记T2噬菌体:分别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被标记为32P和35S的T2噬菌体;

c.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搅拌、离心(目的);

1)搅拌: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2)离心: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d.检测放射性。

③实验结果: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留在外面。

④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

1、DNA的相关知识回顾: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结构:一般为双链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1分子脱氧核苷酸=1分子磷酸 + 1分子脱氧核糖 + 1分子含氮碱基(A、T、G、C)

(3)脱氧核苷酸不同的原因:含氮碱基不同

★2、DNA的结构特点: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排列顺序稳定不变)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T;G≡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附1: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附2:A与T之间形成2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3个氢键。G-C碱基对所占比例越大,DNA分子结构越稳定。若碱基对数为n,则氢键数在2n~3n之间。

3、DNA分子的特性:

(1)稳定性: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相对稳定。【①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②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

(2)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由n对碱基组成的DNA分子,碱基排列顺序有4n种,故DNA有4n种】

(3)特异性:每个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4、一些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导的数学公式:(参考优化设计39页)

①在双链DNA分子中,A=T;G=C;(A+C)=(T+G)

②在双链DNA分子中,(A+G)/(T+C)=1 ,即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③一条链中(A+T)与另一条链中的(T+A)相等,一条链中的(C+G)等于另一条链中的(G+C)。

④如果一条链中的(A+T)/(C+G)=a,那么另一条链中其比例也是a ;

如果一条链中的(A+C)/(G+T)=b,那么另一条链上的比值为1/b 。

⑤两个非互补碱基之和占DNA碱基总数的50% ,A+C = T+G = A+G = T+C

⑥在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T)占该链的碱基比率等于另一条链中(A+T)占该链的碱基比率,还等于双链DNA分子中(A+T)占整个DNA分子的碱基比率。

第3节 DNA的复制

1、DNA分子复制的方式: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的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实验研究方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2、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2)时期: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

(3)场所:①真核生物: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②原核生物:拟核

(4)复制过程:

①解旋: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中配对的碱基从氢键断裂,于是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此过程即为解旋。解开的两条单链作为母链(模板链)。

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细胞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

③形成子代DNA:每条新链(子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母链)互相盘绕成双螺旋结构。这样,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5)DNA复制的条件:

①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②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A、T、G、C)

③能量:ATP ④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

(6)复制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

(7)复制的结果:1个DNA分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8)复制的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9)DNA能准确复制的原因:①规则的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模板;②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DNA复制的有关计算:【以“经15N标记的亲代DNA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n代”为例】:(2)DNA分子数:

①子代的DNA分子数= 2n个②含母链(含15N )的DNA分子数= 2个

③不含母链(不含15N)的DNA分子数=(2n-2)个

④只含母链(只含15N)的DNA分子数= 0 个⑤只含14N的DNA分子数=(2n-2)个

(2)脱氧核苷酸链数(单链数)

①子代DNA分子中的链数=( 2×2n)条

②含亲代DNA分子(含15N)的链数= 2 条③含14N 的脱氧核苷酸链=(2n+1-2)条

(3)复制 n次所需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 = a x(2n-1)【a代表某碱基在原来DNA分子中的数量】第n次复制所需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 = a x(2n-2n-1)= a x 2n-1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能控制生物性状。

2、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3、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DNA中碱基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DNA分子的特性: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完整版)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填空题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基础知识检查清单 必修一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________, 其基本组成元素是________。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_________ 肽键:__________ 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 x_________— ________x18 5 、核酸种类:______和______;基本组成元素:_________。 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______________; RNA的基本组成单位:_______________。 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_________、1分子__________、1分子_________。DNA主要存在于_________中,含有的碱基为__________; RNA主要存在于_________中,含有的碱基为__________; 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_______,直接能源物质是_______。 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属于_____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_____糖; 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_____糖。 11、脂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2、大量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种) 微量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种) 基本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种) 最基本元素:_________ (1种) 主要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种) 13、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 14、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____________。 15、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____,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____ 16、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叫__________模型。 17、细胞膜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和少量_______。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_______________。 1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功能特点是: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必修二基础知识练习

高中语文必修二基础知识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蓊.蓊郁郁(wěng)参差.(cī)脉.脉(màī)敛裾.(jū) B 独处.(chǔ)酣.睡(hān)锲.而不舍(qì)暴殄.天物(tiǎn) C 颤.动(chàn)踱.步(dù)人才济.济(jǐ)惊心动魄.(pò) D 梵婀.铃(ē)黝.黑(yǒu)面颊.(jiá)黑魆魆.(xū)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叶子出水很高,象婷婷的舞女的裙。 B 树缝里也露出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C 但光和影有着合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D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 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秋天的午后,阳光从树丛里照过来,落下的光影。 ②那里没有橘黄色的路灯,因为山里人走惯了坎坷路,一条山道在的夜色 中蜿蜒而上。 ③说起廊桥,我们都想一瞻她的。 A 斑驳苍茫风韵 B 参差苍茫风致 C 斑驳渺茫风韵 D 参差渺茫风致 4、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散文钞.(chāo)一椽.(chuán)嘶.叫(sī)折.耗(shé) B 潭柘.寺(zhē)落蕊.(ruǐ)驯.鸽(xùn)颓.废(tuí) C 普陀.山(tuó)房檩.(lǐn)陪衬.(chèn)夹.袄(jiá) D廿.四桥(niàn)着.衣(zháo)混.沌(hún)拓.本(tà) 5、下列句子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 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 B 辟如年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C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 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D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 忧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B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和.山上去才能听得到这种啼唱的。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问题探讨 1. 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 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 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Dd ∶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 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 不会。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 基础题。。 3. (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即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3)2。 4. (1)白色;黑色。 (2)性状分离;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 拓展题 1. (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2. 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易于区分、统计实验结果。 3. 提示: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原子核中含有中子和质子的发现过程等,都是通过假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要点整理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要点整理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框题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真实、广泛的民主 (1)国家: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民主的优点:广泛性(表现在广泛的民主权利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新型的专政: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P7)(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新内容(包括: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测试题

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基础》单元测试卷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与靶细胞膜上蛋白质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B、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必须经过血液的运输才能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只起物质通道的作用 D、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间功能协调性的实现完全依赖于信息交流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A、作为系统的边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而且对生命的起源具有重要作用 B、通过细胞膜的流动性有效地控制物质的进出 C、将细胞内的代谢产物全都排出细胞外 D、细胞之间相互识别的信息交流功能 3、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产生相应的反应。细胞间的通讯对于多细胞生物体调节生命活动是必需的。如图是几种细胞通讯的实例。对细胞通讯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B图中突触在传递信号时,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和传导 B、C图中抗体从合成到分泌所经过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A图激素作用于受体肝细胞,促使肝细胞合成肝糖原 D、与细胞通讯有关,能识别信息的物质是位于细胞膜内侧的糖蛋白 4、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C、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D、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5、内质网与核膜、细胞膜相连,这种结构特点表明内质网的重要功能之一是 A、扩展细胞内膜,有利于酶的附着 B、提供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 C、提供核糖体附着的支架 D、参与细胞内某些代谢反应 6、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填空(含答案)0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复习知识点填空 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1. 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的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 的效率越低。 2. 细胞核的控制能力制约细胞的长大。 二、细胞的增殖 1.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其中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三、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一个细胞周 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 而减数分裂、无丝分裂不能周而复始地进行,所以不具有细胞周期。 注:①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②分裂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 ③分裂间期长,分裂期短;④不同生物或同一生物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长短不同。 2. 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1)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DNA 分子加倍;染色体数不变(一条染色体含有 2 条染色单体)(2)分裂期 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②核仁解体、核膜逐渐消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并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末期:①纺锤体、染色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细胞质分裂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前期:由两组中心粒发出由细胞两极发出 不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的星射线构成纺锤体的纺锤丝构成纺锤体 同 末期:由细胞膜向内凹陷把亲代细由细胞板形成细胞壁把亲代点 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 相同分裂过程基本相同,染色体变化规律相同,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分裂末期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4、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 数目的变化: 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染色体变化(2N )2N→2N 2N 2N 4N 4N→2N DNA 变化(2C)2C→4C 4C 4C 4C 4C→2C 染色单体变化0→4N 4N 4N 0 0 DNA数目 染色体数目 4N 4N 2N 2N 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5、有丝分裂的意义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 1 次,细胞分裂 1 次,分裂结果是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子细胞具有和亲代细胞相同形态相同大小的染色体。 这保证了亲代与子代细胞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四、无丝分裂 1、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的出现(有DNA 的复制) 2、举例:蛙的红细胞等。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学生版附答案)

必修三知识点填空 第1 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 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 、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___________ 中,多细胞生物的体细胞直接生活在 _______________中。 2、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组成。 3(1)由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等。 (2)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 _________________。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___成正比。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和___。 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性,pH 为_________。血浆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 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9、___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 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 谢_________。 13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 ,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 。反射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4、神经元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突起分为_______和______。 1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________,方向是_____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向是_____向的;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____向的。 16、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 。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 17、神经纤维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_部位;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___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部位。 18、突触是由前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与后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 __________相接触而形成。突触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1)由于________________只存在于___________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____________ 释放,然后作用于____________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_____向的。

生物必修二知识填空(含答案)

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2.1 遗传的细胞基础 一、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分裂的概念:进行____生殖的生物,在产生_____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___的细胞分裂。 (有性生殖 成熟生殖细胞 减半) 2、减数分裂的特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__次,而细胞分裂__次。 (1 2) 3、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________。 (减少一半) ▲有丝分裂产生_______,染色体复制_____次,细胞分裂____次,结果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的_______。 (体细胞、原始生殖细胞 1 1 相同) 二、配子的形成过程: 4、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 ●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DNA 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 四分体。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等位分离);非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精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精子细胞。 ●精子细胞经过变形成为精子。 概括: 1个精原细胞 → 1个初级精母细胞 → 2个次级精母细胞 → 4个精细胞 → 4个精子 5、卵细胞形成过程图解: 概括: 1个卵原细胞 → 1个初级卵母细胞 → 1个次级卵母细胞 → 1个卵细胞 +1个极体 +3个极体

(新)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单元测试题

生物必修一第三章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1.在哺乳动物受精的过程中,精子能够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精子将其头部钻入卵细胞中,与卵细胞发生结合,当一个精子进入后,细胞发生变化,不再让其他精子进入。这一现象体现出细胞膜能够() A.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卵细胞摄入所需要的精子 D.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下列有关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主要有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细胞膜中还有少量的糖类 C.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中的蛋白质分子是相同的 D.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3.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D、活细胞的细胞膜能阻止PI的进入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A.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将胰岛细胞形成的胰岛素,分泌到胰岛细胞外; C.提高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速率; D.作为系统的边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5.连接沟通细胞膜、高尔基体膜、核膜,使三者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结构是A.中心体B.线粒体C.内质网D.质体 6.细胞内的生物膜系统是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在活细胞中,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可以相互转移的有 A.高尔基体膜、内质网膜、核糖体膜 B.核膜、高尔基体膜、线粒体膜 C.内质网膜、核膜、高尔基体膜 D.细胞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 7.把鼠肝细胞磨碎,然后放在离心管内高速旋转离心,分成A、B、C、D四层,其中发现C 层中含有呼吸酶,C层很可能主要由下列哪种成分组成()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线粒体 D.叶绿体 8.下列对线粒体的分布和数量的叙述中,不确切的是 A.普遍存在于一切生物的体内 B.动物细胞比绿色植物细胞的线粒体数量多 C.细胞内需能的部位线粒体比较集中 D.生长和代谢活动旺盛的细胞线粒体数量多 9、下列不属于细胞器的是() A.染色体B.叶绿体C.线粒体D.溶酶体 10、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无关的细胞器是()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分离定律 【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表现形式 【相对性状】:每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显性性状】:F1能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F1未能表现的另一亲本的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 【正交】:用性状A做母本 【反交】:用性状A的相对性状a做母本 (豌豆正、反交的结果总是相同的:F1只表现显性性状;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目比例大致是3:1) (注:正反交的结果一般不同,因为受精卵核内的DNA 虽然由父本和母本共同决定,但受精卵细胞质内的DNA 是由母本决定的) 【杂交】: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间的交配(如:AA与 aa交配)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的交配(如:Aa与

Aa交配)(表现隐性性状的个体自交一定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右图为杂交与自交的遗传图解标准格式) 遗传图解书写要点: ①左侧要写P(亲本)、F1(子一代)、F2(子二代)、配子 ②亲本基因型上方和子代基因型下方要写表现型 ③亲本基因型左侧或右侧要写♂和♀(此图没有) ④要写出所有配子的基因型 ⑤杂交符号为“”,自交符号为“” ⑥若产生多种表现型的子代,应在表现型下方写上比例。 【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间的交配(如:Aa与aa交配) (F1可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一种带有A,一种带有a。两种配子数目相等, 比例必为1:1)

【人工去雄】:在花粉尚未成熟时将花瓣掰开,用镊子除去全部雄蕊 【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基因(如:A与a互为等位基因)【配子】:生殖细胞(每个配子只含有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如:AB、Ab、aB、ab) (孟德尔定律只适用于真核生物,不适用于原核生物,因为原核生物不产生配子) 【纯合子】: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如:AA、aa) 常考概念:稳定遗传——纯合子(不需显性) 【杂合子】:由两个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如:Aa) 【基因型】: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如:AABb、Aabb)(基因在体细胞内是成对的,一个来自母本,一个来自父本) 【表现型】: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如:基因型是Cc或CC的个体开紫花,基因型是cc的个体开白花) 【分离定律】: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

高中生物必修1基础知识填空版

一、细胞的分子组成 1.①大量无素: ②微量元素: ③基本元素:(最基本元素:) 中含量最多元素为; 中含最最多元素为。 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元素)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元素) 2.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60%-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7%-10%) 3 4(绝大多数以形式存在) 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 )、甲状腺激素()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5.糖类的比较:

6二糖水解为两分子单糖: 水解为 和 。 水解为 和 。 水解为 和 。 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水解为 可溶性还原性糖: 等 78蛋白质(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含量:占细胞鲜重的7%~10%,干重的50%以上,是细胞含量最多的 。 ②组成元素:主要由 等元素组成,有些含有 等 ③相对分子质量:几千~100万以上,属于大分子化合物 ④基本单位: ,大约有 种。 ⑤氨基酸结构通式: ⑥氨基酸结构特点:都含有一个 和一个 与 相连,而且 这个碳原子还分别与一个氢原子、一个可变的R 基相连接。 将氨基酸区别为不同的种类的依据是 。 ⑦形成过程: R 1 R 2 R 1 R 2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 二肽:由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H2O来自,来自。 ★肽键数==-。 ★若为环状肽:肽键数==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18×。 决定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如肌动蛋白; ②作用:如酶; ③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作用:如抗体; ⑤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高温、强酸强碱和重金属都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胰岛素为什么不能口服?——胰岛素是,口服会被消化酶水解而失去疗效。 9核酸:元素组成:。 功能:是细胞内的物质,控制。 ①核酸的种类:(DNA)和(RNA) DNA中为脱氧核糖、RNA中为核糖)③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RNA的核苷酸叫做(种)。

浙科版(2019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单元测试卷-教师用卷

浙科版(2019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单元测试卷题号一二三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49.0分) 1.如图是ATP的分子结构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TP在细胞中容易再生 B. 图中虚线部分的名称是腺嘌呤 C. ATP分子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D. 图中①处的化学键断裂后ATP 转化为ADP 【答案】A 【解析】略 2.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 B. 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 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 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 【答案】C 【解析】

A、DNA的合成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合成,因此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参与DNA合成的酶,A错误; B、只要给予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也具有催化活性,B错误; C、盐析可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但不影响蛋白质的活性,而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C正确;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是37℃,但是37℃不是保存该酶的最适温度,酶应该在低温条件下保存,D错误。 故选C。 【分析】 1、盐析: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的降低,不影响活性,加水后还可以溶解。 2、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DNA。因此,DNA的合成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3、酶催化化学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但保存酶需要低温条件。 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化学本质,掌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明确酶应该保存在低温条件下;了解蛋白质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下图是酶催化特性的“酶一底物复合反应”模型,图中数字表示反应过程,字母表 示相关物质,则下列各选项对此图意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复合物Z是酶发挥作用的关键 B. ①、②可以表示麦芽糖水解过程 C. X是酶,过程①表示底物与酶专一性结合 D. Y可表示底物,该过程受温度、PH值等条件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酶的作用和特性,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生物必修二知识填空(含答案)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遗传的细胞基础 一、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分裂的概念:进行____生殖的生物,在产生_____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___的细胞分裂。 (有性生殖成熟生殖细胞减半) 2、减数分裂的特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__次,而细胞分裂__次。(1 2) 3、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________。(减少一半)▲有丝分裂产生_______,染色体复制_____次,细胞分裂____次,结果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的_______。(体细胞、原始生殖细胞 1 1 相同) , 二、配子的形成过程: 4、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 四分体。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 生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 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等位分离);非 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精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精子细胞。 ●精子细胞经过变形成为精子。 概括: ! 1个精原细胞→1个初级精母细胞→2个次级精母细胞→4个精细胞→4个精子 5、卵细胞形成过程图解: !

概括: 1个卵原细胞 → 1个初级卵母细胞 → 1个次级卵母细胞 → 1个卵细胞 6、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 不同点 形成部位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卵巢 ) 细胞质 分裂 均等分裂 不均等分裂 结 果 4个精细胞 1个卵细胞(+3个极体) 是否变形 是 否 相同点 染色体变化相同,结果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染色体数量减半发生在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减数第一次分裂 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细胞) ~ ★减数分裂特有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I ,同源染色体联会、分离)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同时发生在_____________。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体细胞中含n 对同源染色体,则可形成 种精子(卵细胞)。 (2n ) 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 种精子。 (2) 1.个. 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 种卵细胞。 (1) ▲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 联会: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 ) 同源染色体:减I 前期 的两条染色体。 (联会) ①形态、大小_________; (一般相同) ②一条来自______,一条来自___________。 (父方 母方) 姐妹染色单体:经过_______而来的2个DNA 分子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点上形成。 (DNA 复制) 四分体:减I 前期_______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形成,其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往往发生____________,这是_________的一个原因 (联会 交叉互换 基因重组) ★ 1个四分体=____个同源染色体=____个单体=____个DNA (2 4 4) 图中同源染色体是_________,图中四分体是_______。 (1和2、3和4 1+2、3+4) 图中姐妹染色单体是_____________。 (a 和a’、b 和b’、c 和c’、d 和d’) > 交叉互换发生在_______________。 (a’和b 、c’和d) ▲次级精(卵)母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初级精(卵)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上都有2个单体。 ※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它们属于体细胞。精原细胞既可以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又可以通过减数分裂的方式形成生殖细胞。 7、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 的变化规律 ! +1个极体 +3个极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填空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班级:姓名: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____________ 1.体液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内环境 ____________ 2.画出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 3.血浆组织液淋巴其成分有什么差异? 4.细胞外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理化性质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 5.渗透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质微粒越多,渗透压越____.人体的渗透压主要取决于______和_______两种离子。 6.稳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机体维持稳态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_________也就是在___________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_________________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它由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五部分组成。2.兴奋是以_______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到的,也叫____________,而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是____ 向。 3.在未受刺激时,由于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离子分布特点,两侧的电位差为__________,称为_________电位。在受到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 4.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是单向还是双向的?为什么? 5.突触小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举出各级中枢并说明他们具有什么作用. 7.大脑皮层的言语区若W区发生障碍不能_____V区发生障碍不能_____ S区发生障碍不能___H区发生障碍不能______。 8.激素调节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血糖的平衡是怎样调节的??

生物必修2基础知识点填空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的生物形成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 程中,染色体只复制,而细胞连续分裂,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 胞。(注:体细胞主要通过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细胞分裂 ___ ,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 ________ 。)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哺乳动物称)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包括和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形成。 四分体中的________________ 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 ______ 。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 末期: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 末期: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②一条来自,一条来自。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因此,它们属于,通过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形成。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_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和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对于生物的和具有重要的作用。 f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t常显:多(并脂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S型细菌:菌落,菌体夹膜,毒性 R型细菌:菌落,菌体夹膜,毒性 2、实验证明:________ 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___________ 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______________ 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_______ 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 性物质一_______________ ”。 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证明:。 (即: _________ 是遗传物质,____________ 不是遗传物质)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外壳 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 2、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_____________ 遗传的。(即: ________ 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是遗传物质。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复制一、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 素: 2、DNA的基本单位: 3、DNA的结构: ①由条、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和交替连接构成基本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 = T; G三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DNA的特性: 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的。(排列种数:(n为碱基对对数.) ②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的。 第3节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L伴X隐:色盲、血友病 "-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5、DNA的功能:携带_____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 ___ 代表遗传信 息) 6、与DNA有关的计算: 在双链DNA分子中: 、 ②任意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一 半 _________ 核苷酸(—种) A棘啤吟 / <胞雜疏 T勵腺唏眩 吕1D 11 13 ]|診14 ||!& |1>

生物必修一前三章测试题

2019—2010高二下学期生物周测试卷 2019.4.27 命题人:张小建一.单选题(1.5×40=6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型H1N1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所以不具有生命特征 B.草履虫无细胞结构 C.精子不具有细胞结构,只有形成受精卵,才具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D.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一棵杨树的结构层次为( ) A.细胞→器官→组织→系统→个体 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C.细胞→组织→器官→个体D.细胞→器官→系统→个体 3.某一理想的图像位于视野的右下方,若想将其移至视野的中央,应将标本向什么方向移动( ) A.左上B.右上 C.左下D.右下 4.谷氨酸的R基为—C3H5O2,在一个谷氨酸分子中,含有碳和氧的原子数分别是( ) A.4,4 B.5,4 C.4,5 D.5,5 5.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如图),下列有 关该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肽键数目减少7个 B.C原子减少12个 C.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 D.O原子数目不变 6.人体细胞中,由碱基A、C、T三种含N碱基组成的核苷酸有_____种。 A.8种 B.6种 C.5种 D.3种 7.对下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所选用的试剂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 ) 待测物质检测试剂预期显色结果 ①DNA 甲基绿红色 ②脂肪苏丹Ⅲ橘黄色 ③淀粉斐林试剂蓝色 ④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如图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图中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B.图中a可能表示某种信号分子(如胰岛素) C.图中b表示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其成分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填空大合集90页有答案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过关检测(必修1—3,选修全部) 生命的物质基础及结构基础 1、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____ ____和_____ __ _。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常见种类有____种,特点是:①含量最多的1种是________②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种类________;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③不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______。可分为___________(如_________等)和 (如____ __)。 作用:①组成细胞的成分,如_______等主要元素,占______,按鲜重看,含量比例由高到低是___________其中最基本的是_____②构成化合物,请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_。③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缺______油菜会“华而不实”。 3、各举一例分别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差异性: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有______和______,其中含量最多的形式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5、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主要是______,除了构成化合物,还可以维持生物的__________,如血液中 较少会使动物发生抽搐现象。 6、糖类是细胞的主要________物质,动植物共有的是__ ______形式,其

中核糖和脱氧核糖分别主要位于细胞的___ _____和___ _____。 7、脂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后者包括________、___ _____和________,主要是对维持正常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生命活动起________________作用。 8、蛋白质的多样性的成因有、、 _ 和,因而功能具有多样性,氨基酸经________方式形成多肽,再加工成有特定空间的蛋白质。请写出两个氨基酸形成二肽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核酸分两种,即____ ____和_____ ___,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和。请用图表示核苷酸的组成: 10、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是_____ __;而生命活动的控制者是__ _____,它是通过来实现的。 11、细胞膜主要是由__ ___和__ ___构成,基本结构支架是__________ _,外表有一层__ ____,又叫__ ____,及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的关系;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 ______,这种特点及细胞的物质交换有关,在物质交换的方式中,主要方式是____ __,它决定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________ ____。 12、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这是因为它能提供 等原料或条件。 13、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具有______层膜,后者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______,分布着及有关的______;前者的基粒上分布着及____________有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