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生物型人工肝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
吴妍;张斌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2(12)10
【摘要】非生物型人工肝在肝衰竭的临床救治中已得到一定肯定,本文综述不同非生物型人工肝模式的机制及目前临床应用现状,总结各人工肝模式的研究进展、抗凝方案的选择及对未来进一步探索的展望。
【总页数】6页(P9208-9213)
【作者】吴妍;张斌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研究生院西宁;青海省人民医院急诊ICU 西宁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非生物型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2.非生物型人工肝在非肝衰竭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3.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应用进展
4.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进展
5.组合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成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董建荣:人工肝治疗肝衰竭

董建荣:人工肝治疗肝衰竭作者:陈词来源:《肝博士》 2017年第6期记者:黄教授,您好!在肝病临床上,我们现在经常会听到人工肝、肝移植等专业名词。
后者从字面上还是比较能理解的,肝脏移植,那人工肝是不是也是字面的意思呢?黄建荣:这里可能就有一个误区,对于不知道的人来说,就会以为人工肝就是人工制造的肝脏,其实并不是,但是又有一定的关联。
当患者因为各种原因引起急、慢性肝功能衰竭时,应用非生物或生物装置来暂时支持肝脏功能、纠正肝功能衰竭所产生的严重代谢紊乱,清除积蓄的各种毒性物质,以提供肝细胞再生的条件及时间,使病变的肝脏可望通过再生逐渐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叉可为肝移植争取时间。
这种暂时辅助或替代严重病变肝脏的装置称人工肝支持系统(简称人工肝)。
记者:也就是说,其实人工肝只是利用人工辅助的方式搭建一些装置来支持肝脏进行正常运作。
那它有分类么,还是说只有一种方式?黄建荣:有的,人工肝我们目前有以下分类。
1、非生物型人工肝:用以清除毒素功能为主的,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或血浆)灌流、血浆置换等方式。
其中血浆置换叉可补充生物活性物质,叉称中间型人工肝。
非生物型人工肝这几年进展比较大,临床多采用不同方式联台应用。
2、生物型人工肝:是同种或异种的全肝、部分肝组织、培养肝细胞、特定的肝细胞酶等与生物合成材料相结合组装的体外装置。
良好的生物人工肝可望参与代谢、解毒、分泌促肝细胞生长因子及生物合成、转化功能。
生物型人工肝近十年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过主要还是在动物实验阶段。
3、混合型人工肝:由上述两种结合而成,在理论上较为合理,但结构复杂,技术上困难多,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目前也正在研究中。
记者:对于非生物型人工肝,您目前做了哪些研究呢?黄建荣:最近这十年,我一直都在做非生物型人工肝相关的研究工作。
1、将非生物型人工肝在国内医院的临床应用进行推广和规范。
201 6年中华医学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牵头制作了第三版《非生物型人工肝操作指南》并发布。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对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研究

・临床研究 ・ 2 l 5
非生物型人 -, 治 疗对 重型肝炎 患者 肝功 厶化I 的影响研究 r ̄ q B:标 I ̄ 匕I S I '
朱艾 征
( 阳市第二 中医 院,河南 洛阳 4 10 ) 洛 7 0 9
【 要 】 目的 探 讨非 生 物型人 工 肝在 重 型肝 炎治疗 中临床应 用价值 ,从 而 为 以后 的诊 治提 供 参考 依据 。方 法 选择 20 年 1月至 2 1 年 摘 08 01 6月在 我 院 感染科 就 诊 的重 型 肝炎 患者 8 O例 ,我们 给 予上 述 患者 基础 治 疗联 合 非生 物型 人 工肝 治疗 。分析 比较 治疗 前后 患者 临床 症状 及 肝 功 能指标 的 变化 情况 。结果 ① 8 例 惠者 治疗 后 的总胆 红 素 (BL 、 0 T I ) 丙氨 酸转 氨酶 ( T AL )及天 冬 氨酸转 氨酶 ( S )均较 治疗 前下 降 , AT 凝血 酶原 活动度 (T 及 白蛋 白 ( L ) 治疗 前 明显上 升 , P A) AB 较 治疗 前后 相此 差 异均 有统 计学意 义 < O 5 。② 8 .) O O例 患者 ,3 (1 5 7 例 9 . %) 2 临床 症状 及 临床 体 征 均得 到 不 同程度 的改 善 ,6例 (. %) 无 明显 改善 ,1 70 5 例 (. %) 因病 情加 重 合 并肝 性脑 病 死亡 。结 论 非 生物 型 15 2
人 工 肝在 重型 肝 炎治疗后 ,能够 明显 改善 患者 的 临床 症 状和体 征 ,显著 改善 患者 的肝功 能指标 ,总体 安 全性较好 ,因此 非生物 型人 工肝必
将成 为重 型肝 病最 重要 、最 有效和 最 常 用的 治疗手段 之 一 。
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辅助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辅助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唐振祥;程书权;徐茹;冼永超;杨景毅;叶昕;黄成军;韦波;蔡毅峰【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8(012)053【摘要】背景:血置换既能机械性被动去除患者体内毒素,又能人为补充白蛋白、凝血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部分替代正常肝脏功能,渐被临床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替代治疗.目的:拟验证观察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人工肝治疗前后临症状演变和血液实验室指标变化的自身对照观察,于2001-03/2007-12在广西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对象:慢性重型肝炎患者121例,男105例,女16例,年龄25~50岁,全部为乙型肝炎患者,其中乙型戊型混合感染2例.方法:患者在恒温治疗室内,常规行血管穿刺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通路.应用日本松和韶华公司Plasauto-IQ型全自动血浆净化装置及相应配套的管路、模型血浆分离器,按要求进行体外循环管路和血浆分离器的无菌生珲盐水冲洗,再用肝素生理盐水预冲管路.每次置换前常规应用地塞米松5 mg静推预防过敏反应.术中每次血浆置换量3 000 mL,血液泵流速60~100 mL/min,术中常规补充葡萄糖酸钙,并酌情应用地塞米松、盐酸异丙嗪等抗过敏处理.术前、术中肝素负荷总用量为50-80 mg,术后患者使用肝素封管.121例患者共进行183次治疗,平均每例1.5次,根据病情间隔2~4 d进行1次,其中1次81例,2次28例,3次6例,4次3例,5次2例,6次1例.至首次血浆置换治疗开始算起,治疗后4周为疗程结束.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及疗程结束时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由凝血酶原时间计算凝血酶原活动度及乙形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DNA改变情况.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121例经183次血浆置换治疗后,临床症状出现不同程度改善,表现为食欲增加,体力增进,精神状态好转,腹胀减轻,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谷氢酸草酰乙酸转氨酶、清蛋白、球蛋白、肌酐等生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升高.183例次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钙、血浆过敏、血压下降等反应共180例次,总发生率为98.3%.临床好转率为64.5%,其中早期83.8%,中期46.9%,晚期6.7%,同时1次与多次人工肝治疗临床好转率比较后者明显高于前者,两者比较差异显著.结论:人工肝治疗对早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疗效好,多次人工肝治疗比1次治疗为佳.【总页数】5页(P10487-10491)【作者】唐振祥;程书权;徐茹;冼永超;杨景毅;叶昕;黄成军;韦波;蔡毅峰【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541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541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541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541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541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541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541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541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5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1【相关文献】1.肝康Ⅱ号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102例临床护理 [J], 瞿平;谭华炳2.非生物型人工肝联合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思路与方法 [J], 黄学军;杨智海;黄小军;李旭英3.肝康Ⅱ号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102例临床护理 [J], 瞿平;谭华炳4.非生物人工肝对慢性重型肝炎肝功能支持效果评价 [J], 向德栋;王宇明;毛青;张绪清;马巧玉5.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辅助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J], 唐振祥;程书权;徐茹;冼永超;杨景毅;叶听;黄成军;韦波;蔡毅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工肝支持系统研究进展

人工肝支持系统研究进展关键词人工肝支持系统生物型人工肝非生物型人工肝急性肝衰竭因肝功能严重受损,导致毒性物质堆积、生理功能紊乱,预后凶险。
虽然内科综合治疗近年来取得了不少进展,但病死率仍高达60%~80%。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肝衰竭惟一有效手段。
但是由于个体病情和供体缺乏限制了临床使用。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研究基于肝细胞强大的再生能力,通过体外机械、理化装置清除体内各种有害物质,代偿肝脏代谢功能,使肝细胞得以再生直至自体肝脏恢复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方法之一。
由于人工肝以体外支持和功能替代为主,只能取代肝脏的部分功能,因此又被称为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简称人工肝。
近年来人工肝支持系统,基本形成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生物型人工肝(BAL)、混合型生物人工肝(HBALSS)等三大类十几种方法。
文章着重对各型人工肝的应用简要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非生物型人工肝非生物型人工肝以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连续性血液净化等血液净化技术清除体内毒性物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技术方法。
早期非生物型人工肝装置的设计以小分子毒物血液解毒功能为主。
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膜材料与膜技术的发展,血液净化治疗肝病的疗效有所提高。
血浆置换是国内应用最多最广泛的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方法,它依靠血浆交换、交换输血技术,祛除毒性物质、补充生物活性物质。
传统的血浆分离器的孔径为0.2~0.6μm,基本上所有的血浆物质都可以透过,在清除毒物的同时丢弃了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应用小孔径血浆置换器EC-4A治疗重型肝炎患者,和传统的血浆分离器PS-06比较,能保留一部分大分子物质,减少了血浆的用量(EC-4A为2500ml,传统的血浆分离器PS-06为3000ml)。
初步结果显示小孔径血浆分离器比传统的血浆分离器更适合应用于血浆置换,维持血流动力稳定,提高疗效[2]。
非生物型人工肝在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中的临床应用

率 降 低 ,住 院天 数 缩 短 ,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尸< 0 0 ) . 1 。结 论 非 生 物 型 人 工 肝 在 急 性 重 度 中 毒 性 肝 病
治疗 中疗效 显著 ;在 内科 综合治 疗期 间若 出现 血胆 红素 、转氨 酶成 增长 ,血氨持 续升 高 ,凝 血时 间
人 工 肝
・
非 生 物 型 人 工肝 在 急性 重 度 中毒 性 肝 病 中 的临床 应 用
李 小 强 陈 运 超 徐 明
【 摘要 】目的 研究 非生物型人 工肝支持 系统 在急性 重度 中毒性肝 病治疗 中的疗 效及 治疗 时机 。 方法
选 择 符 合 急性 重度 中毒 性 肝 病 诊 断 标 准 的 患 者 6 例 ,分 成 人 工 肝 组 2 例及 对照 组 3 例 。对 照 组 给 予 内科 1 8 3 综 合 对 症 处 理 ;人 工肝 组 在 内科 综 合 治 疗 的基 础 上 联 合 非 生 物 型 人 工 肝 治疗 。结 果 行 人 工 肝 治疗 后 患者 血
coietrs dca ua o me s b iul e e a a i ecnrl ru < .1. r l t a d h l s aea og lt nt vo s b t rhnt tnt t opf 00)Mo ai r e n n e n i i wa o y t t h h o og 尸 t t a y h si l a o a erae 尸 .1,n osv r o l a o s curd n h et n ru . n ls n opt i t ndyd cesd( <OO )adn eee mpi t n cre era az i c ci o i t t met op Co cui g o
不同类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总体疗效评估

治疗重型肝 炎患者治疗结束 时肝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 改善 ( < .5 , P 0 0 ) 治疗后 7 h凝 血酶原 活动度 ( T 均较 治疗前 2 P A)
明显 好 转 ( < .5 , 疗 后 7 h黄 疸 ( B) P O0 )治 2 T 均存 在 不 同程 度 反 弹 ( < .5 。 不 同 术 式 人 工 肝 对 不 同 类 型 重 型 肝 炎的 治 P O0 )
at a et a e t a n yd eetye f o —i rf i vrra n a ay gdges f m rvm n( < .5 , ti pt ns f rr t gb i rn t s nbo t ea l e et t dvri ere poe et P 0 0 ) is i t e i f p o n a i l i t me h i n oi Poho bnat i ( T ) f 2h usa e etets nf at m r e hntoebf et a et P< .5 . ani rtrm i cit e A o or f rt a n i icn yipo dta hs eo et n ( 0 0 ) Judc vy 7 t r m gi l v r r m e ( B o 2husae et et aevrigdges f o ni ( < . 5 . esria rt o c rn eeehpti a e T )f or f r ra n v ay ere u c g P O 0 ) T uvvl a f h i svr eat t 7 t t m h n ob n h e o c isf r t an y ieetye fri ili rra e tsa w rhntoeo e ct adsbauesvr hp ti( < .5 . r t gb f rn t s t ca le et n ro e a s fh ue n u — t eee eat P O0 ) ei d p o a f v t m if l i t h t a c is
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新进展 刘晓慧

A b s t r a c t : S e v e r a l t y p e s o f n o n - b i o a r t i f i c i a l l i v e r s u p p o r t s y s t e m s a r e n o ww i d e l y u s e di n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s e v e r e h e p a t i t i s a n dl i v e r f a i l u r e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5 2 5 6 . 2 0 1 3 . 0 9 . 0 0 7 收稿日期: 2 0 1 3- 0 6- 2 7 ; 修回日期: 2 0 1 3- 0 7- 0 8 。 作者简介: 刘晓慧( 1 9 8 4- ) , 女, 主要从事肝衰竭诊疗及人工肝临床 应用研究。 通信作者: 张晶,电子信箱: d r z h a n g j i n g @s i n a . c o m ; 段钟平, 电子信箱: d u a n 2 5 1 7 @1 6 3 . c o m 。
脓毒症和多器官衰竭等临床表现。肝脏解毒功能下降导致大 量毒素蓄积, 既有水溶性毒素( 氨、 芳香族氨基酸、 白细胞介素 -6 、 色氨酸、 氨基丁酸) , 也有白蛋白结合毒素( 胆色素、 胆 γ- 汁酸、 胆固醇、 一氧化氮、 脂肪酸、 铜、 锰、 苯二氮卓类、 肿瘤坏死 因子等细胞因子、 呋喃酸等) , 并且以白蛋白结合毒素为主。 毒素蓄积是导致多器官衰竭和肝脏再生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肝衰竭时血管扩张物质增加导致肝衰竭晚期血液动力学 的不稳定, 突出表现为门脉高压、 外周血管扩张和肝肾综合征 ( h e p a t o r e n a l s y n d r o m e , H R S ) 。肝衰竭时还伴有多种免疫功能 失调, 例如补体缺乏、 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 巨噬细胞介导的炎 症因子释放等类似于脓毒症的免疫变化, 导致感染高发。肝衰 竭时不仅白蛋白合成减少, 还存在功能缺陷。近年研究发现白 蛋白除了维持胶体渗透压和参与物质转运外, 还能够提升硫醇 水平清除氧自由基、 减少中性粒细胞黏附、 稳定血管内皮细胞 等。白蛋白数量减少和功能缺陷反过来又促进了肝衰竭的发 展。因此, 理想的人工肝技术应该能够替代肝脏的主要功能, 清除肝衰竭时蓄积的毒素或恢复毒素的转运能力以防止对肝 脏本身及其他器官的进一步损伤, 改善全身和门脉系统血液动 力学, 调节免疫状态, 缓解症状, 延长生存时间, 最终实现最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