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病复习资料

口病复习资料
口病复习资料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

名词解释:

1.鳃沟: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称为鳃沟。

2.咽囊:原始咽部表面衬覆的内胚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状,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为咽囊。

3.唇裂:多见于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发生在唇的侧方,单、双均可发生,单侧者较多。

4.腭裂:是口腔较常见的畸形,为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能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单、双侧均可发生。

第二章牙的发育

名词解释:

1.缩余釉上皮: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成为缩余釉上皮。

2.釉小皮:牙冠形成后,成釉细胞在釉质表面分泌一层无结构的有机薄膜,成为釉小皮。(釉小皮是成釉器的结局)

3. 球间牙本质:牙本质的矿化形态是球形矿化,形成钙质小球。球形矿化遗留的未矿化的基质称为球间牙本质。

4.上皮根鞘:当牙冠发育完成时,牙根开始发育。内釉和外釉上皮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向生长,增生的双层上皮称为上皮根鞘。

5.上皮剩余:剩余的上皮细胞进一步离开牙根表面,并保留在发育的牙周膜内,邻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和上皮团块,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这是上皮剩余,也称Malassez上皮剩余。

1.牙的发育是一连续的过程,包括牙胚的发生,组织形成和萌出。

第三章牙体组织

一.名词解释

1.釉柱:是釉质的基本结构,是细长的柱状结构,釉柱的排列在窝沟处呈放射状,

在牙颈部呈水平状。

2.釉板:是一薄的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贯穿整个釉质的厚度,磨片上呈裂隙状

结构。

3.釉丛:起自釉质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高度约为釉质厚度的

1/4-1/3。是一部分矿化较差的釉柱。

4.釉梭:起自釉质牙本质界伸向釉质的纺锤状结构。(形成与釉质发生早期)

5.绞釉:近表面1/3较直,而内2/3弯曲。可增强釉质对抗剪切力的强度,咀嚼时

不易被劈裂。

6.釉小皮:牙冠形成后,覆盖在新萌出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结构与上皮下的基

板相似。(釉小皮是成釉器的结局)

7.球间牙本质:是球形钙化,由很多钙质小球融合而成。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

质小球之间遗留一些未钙化的间质,称为球间牙本质。

8.前期牙本质: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总有一层未矿化的牙本质存在。

9.继发性牙本质:指牙根完全形成后,成牙本质细胞还在沉积的牙本质。

10.修复性牙本质:当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等而遭受破坏时,使其深部的牙本

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的刺激,而部分发生变性。牙髓深层的未

分化的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成

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形成修复性牙本质。

11.管周牙本质:构成牙本质小管的壁,矿化高,纤维少。

12.管间牙本质:管周牙本质之间,矿化较前低,纤维多。

13.继发性牙本质:指牙根完全形成后,成牙本质细胞还在沉积的牙本质。

14.中间牙骨质:位于牙骨质与托姆斯颗粒层之间,无结构的、不含细胞和胶原的一

薄层牙骨质。

15.类牙骨质:牙骨质表面有一层尚未钙化的牙骨质。

1.构成牙髓的细胞

答:由细胞、细胞间质、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组成。

细胞有三类:第一类是有形成能力的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第二类是防御细胞------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

第三类是储备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2.牙骨质是维系牙与牙周组织联系的重要结构。

3. 釉牙骨质界的三种连接方式:

牙骨质覆盖釉质(60%);牙骨质和釉质端端相接(30%);牙骨质和釉质相互分离(10%)

第四章牙周组织

名次解释:

1.结合上皮: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

着在釉质或牙骨质的表面。

2.牙周膜:它环绕牙根,位于牙根与牙槽骨之间,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厚度为

0.15-0.38mm。

3.上皮剩余(Malassez上皮剩余):剩余的上皮细胞进一步离开牙根表面,并保留在发育的牙周膜内,邻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和上皮团块,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这是上皮剩余,也称Malassez上皮剩余。

2.龈沟底的位置变换:因年龄而异,年轻时位于釉质面上,成年后位于釉牙骨质界,老

年时则达牙骨质。

3.牙龈固有层的分组

有丰富的胶原纤维,按排列方向分为几组:

4.组成牙周膜的纤维、细胞:

答:纤维(胶原纤维与弹力纤维)

细胞:

●成纤维细胞:是牙周膜中最多、最重要的细胞。任何对成纤维细胞功能的

破坏,都能导致牙支持组织的丧失。

●成牙骨质细胞:细胞扁平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多向的分化潜能,可替代牙周膜中任何一种结缔组

织细胞)

5.牙周膜的功能:

答:牙周膜的主要功能在于连接牙骨质和牙槽骨,大量的胶原纤维将牙固定于牙槽窝中,并能抵抗、调节牙所承受的咀嚼压力,具有悬韧带的作用。(牙周韧带)

6.牙槽骨的生物学特点:

●牙槽骨的生长发育倚赖于牙的功能性刺激。

●牙槽骨受压力吸收,受牵引力增生。

一般情况下牙槽骨的吸收与新生保持动态平衡。

●年龄↑骨吸收>形成,骨密度↓,牙槽嵴降低

第五章口腔粘膜

名词解释:

1.生发层:基底细胞和邻近的棘层细胞有增殖能力,称为生发层。

2.味蕾(taste bud):为卵圆形小体,是上皮分化成的特殊器官,由亮细胞和暗细胞构成,

中央形成味孔,功能是感受味觉。

1.简述角质形成细胞的四层结构:

答:由深层至表面依次为:

基底层stratum basal:上皮最深面;单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核深染;

生发层的概念

棘层stratum spinosum粒层深面,基底层浅面;细胞层次最多;细胞呈多边形,胞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含1-2个核仁;细胞间桥、桥粒

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角化层深面;2-3层细胞,扁平状;胞浆含透明角质颗粒(碱)。

角化层stratum corneum最表层;淡红色;数层细胞,扁平状;正角化和不全角化。

2.简述非角质形成细胞

答:a.黑色素细胞:来自于神经嵴细胞;位于上皮的基底层;胞浆有树枝状突起;胞浆内含黑色素颗粒;多巴染色呈阳性反应

b.郎格汉斯细胞:来自于骨髓;主要位于棘层;是一种有树枝状突起的细胞;胞浆

内含郎格汉斯颗粒,呈棒状或球拍状;多巴染色呈阴性反应;与粘膜的免疫功能有关

c.梅克尔细胞:来自神经嵴或上皮细胞;位于基底层,成群分布,染色较浅;无树枝

状突起;胞浆内含电子致密性膜被小泡;是一种触觉感受细胞

3.简述桥粒结构的分类:

桥粒钙依赖性粘附蛋白

跨膜蛋白,对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重要作用,像胶水一样。

桥粒芯蛋白和桥粒胶蛋白

构成附着斑的蛋白

位于细胞膜内侧,是连接蛋白,连接桥粒钙依赖性粘附蛋白和角蛋白。

桥粒斑珠蛋白和桥粒斑蛋白

4.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答:

咀嚼粘膜:

有角化层,粒层明显;上皮钉突、固有层乳头数量多,狭长状;一般无粘膜下层;活动度差。

分布:硬腭(牙龈区, 中间区,,脂肪区和腺区);牙龈

被覆粘膜:

无角化层及粒层;上皮钉突、固有层乳头数量少;粗而短;有疏松的粘膜下层;活动度好,有弹性。

分布:唇皮肤、唇粘膜、唇红粘膜;颊粘膜;口底和舌腹粘膜;软腭粘膜

特殊粘膜:即舌背粘膜

舌的前2/3为舌体,后1/3为舌根;角化复层鳞状上皮,无粘膜下层,粘膜表面有许多舌乳头

第六章涎腺

名词解释:

1.篮细胞:为扁平多突起细胞,胞体小,胞核大而扁,突起包饶着腺泡表面,形似篮子,

称“篮细胞”

2.纹管:细胞的基底部有垂直于基地面的纵纹。

3.半月板:浆液性细胞覆盖在粘液性细胞的表面,呈新月状,称半月板。

大涎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小涎腺包括什么:唇腺、颊腺、腭腺、舌腺、舌腭腺、磨牙后腺。

纯粘液腺包括什么:腭腺、舌腭腺、舌后腺

纯浆液腺包括什么:腮腺、味腺

腺泡

是由一层腺上皮细胞围绕成囊泡样结构,中央是腺泡腔,外周是一层基底膜,腺上皮与基底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可分为三类

(一)浆液性腺泡

1、腺泡为球状,分泌物呈水样,含唾液淀粉酶及少量粘液。

2、光镜:由浆液细胞构成,锥体状(底宽,顶端向着腺腔),核圆,位于基底部1/3处,胞浆嗜碱,含酶原颗粒。

3、电镜:合成、储备、分泌蛋白质的细胞特征。

(二)粘液性腺泡

1、腺泡为管状,分泌粘液,成分为蛋白质与大量碳水化合物组成。

2、光镜:腺泡由粘液细胞构成,细胞呈锥形,分泌物多时,核呈扁平,于底部,含粘原颗粒。

3、电镜:碳水化合物合成旺盛的细胞特征。

(三)混合性腺泡

粘液性细胞组成大部分,连接闰管。

浆液性细胞覆盖在粘液性细胞的表面,呈新月状(称半月板),其分泌物通过细胞间小管进入腺泡内。

(四)肌上皮细胞

1、为扁平多突起细胞,胞体小,胞核大而扁,突起包饶着腺泡表面,形似篮子,称“篮细胞”

2、位于腺泡、闰管的外表面,分泌管的闰管端也有肌上皮细胞。

导管

(一)闰管

1、唾液腺导管的终末部分,连接腺泡与分泌管

2、细胞与基底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

3、闰管细胞可发挥干细胞的作用,有很强的增生分化能力,是唾液腺肿瘤的起源之一。

4、粘液细胞越多,闰管越短。

(二)分泌管(纹管)

1、位于闰管与排泄管之间

2、纹管:细胞的基底部有垂直于基地面的纵纹

3、也有肌上皮细胞

4、运输、保钠排钾、分泌腮腺素

(三)排泄管

1、起始于小叶内,穿行于小叶间

2、单层柱状上皮——复层柱状——复层鳞状,开口与口腔。

3、有许多小的基底样细胞(储备)细胞,发挥干细胞的作用。

第九章龋

名词解释:

1.龋病:一种牙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由于细菌作用,使得牙无机晶体溶解破坏和有机物分解崩溃而导致牙硬组织的缺损。

2.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呈薄而致密的膜状。由细菌和唾液蛋白、细胞外多糖等菌斑基质所组成。是细菌生长的微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进行着复杂的代谢活动。

1.简述菌斑的结构:★

●表层:细菌排列不规则,由革兰阳性和阴性球菌、短杆菌和食物残渣、上皮细胞组成。

●中间层:为菌斑的主要组成部分,由许多互相平行排列的并和牙面垂直的丝状菌构成,在丝状菌之间有革兰阴性和阳性球菌聚集,形成谷穗状结构;

●基底部:为一层均质性物质,紧贴牙面,厚约0.l—1微米,为唾液蛋白组成的薄膜;

2.简述菌斑与龋病的关系:★

答:1.摄入糖后,糖扩散至菌斑中,细菌利用糖代谢的过程中产生的酸,局部PH降低,釉质表面脱矿,矿物离子游离。

2.糖来源停止,菌斑内细菌的代谢产酸量下降。同时唾液的缓冲,使菌斑内PH回升,

矿物离子重新沉积至釉质表面,釉质发生再矿化。

3.随着菌斑内酸性环境的反复改变,在菌斑一釉质间反复发生脱矿和再矿化。

4.当脱矿作用大于再矿化作用时,大量矿物离子丧失,最终导致釉质脱矿而发生龋。

5.菌斑中酸相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将直接影响龋发生和发展的速度。

3.釉质龋病变层次及意义:★

透明层:位于病损的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呈透明状,是龋损时最早发生的组织改

变。晶体开始脱矿,孔隙容积1%

暗层:紧接于透明层的表面,呈现结构混浊、模糊不清,故称为暗层。脱矿加重,

暗层的变化包含着脱矿与再矿化交替进行的过程。孔隙容积2%~4%,有再矿化

病损体部:病损范围最广的一层,较透明。脱矿最重,孔隙容积5%~25%

表层:因再矿化而相对完整,在深层的病损体部衬托下呈现放射线阻射像。

孔隙容积5%

釉质龋形成的机制:

=釉质龋的发生本质上类似于一个酸对磷灰石腐蚀的晶体物理化学过程。

=晶体溶解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再矿化的现象,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釉质晶体是分布在一个占15%容积的水和少量有机物所组成的微孔网络之中,这些微孔网络形成了潜在的酸人侵通道。

4.龋病发生的四联因素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引起龋病发生的?

答:菌斑(细菌);食物(糖);宿主(牙);时间。

a.菌斑与龋病的关系:★

1>.摄入糖后,糖扩散至菌斑中,细菌利用糖代谢的过程中产生的酸,局部PH降低,釉

质表面脱矿,矿物离子游离。

2>.糖来源停止,菌斑内细菌的代谢产酸量下降。同时唾液的缓冲,使菌斑内PH回升,

矿物离子重新沉积至釉质表面,釉质发生再矿化。

3>.随着菌斑内酸性环境的反复改变,在菌斑一釉质间反复发生脱矿和再矿化。

4>.当脱矿作用大于再矿化作用时,大量矿物离子丧失,最终导致釉质脱矿而发生龋。

5>.菌斑中酸相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将直接影响龋发生和发展的速度。

b.食物:

化学组成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与龋有直接的关系,

蔗糖比其他糖类对龋的发生更重要。

物理性状

粗糙或纤维性食物在咀嚼时有自洁作用,减少龋的发生

粘性食物则易粘附于牙面上,停留时间长,容易引起细菌滋生而产生龋。

c.宿主:

1>、牙的位置、形态和结构都与龋的发生有关

<1>.牙排列不齐,牙面深而狭窄的点隙、裂沟均有利于食物和菌斑的滞留而发生

龋。

<2>.牙发育不全和矿化不全等缺陷也有利于龋的发生。

<3>.刚萌出的牙其表面矿化较差,存在较多的微孔,表面自由能较高,易受酸的

侵蚀。

2>、其他因素

唾液是牙的外环境

<1>.唾液的量、流速、粘稠度、缓冲能力

<2>.唾液内的钙、磷、氟离子、溶菌酶等的含量

<3>.唾液和血清中的抗体性质和含量

口腔卫生

饮食习惯和摄食频率

全身状况以及遗传

d.时间:

致龋微生物以菌斑形式存在于易感的牙表面,利用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等代谢产酸,同时必

须使局部微环境中的低PH维持一定的时间,方可导致龋的发生。

5.牙本质龋的发展过程:

1、随着釉质龋和(或)牙骨质龋累及牙本质时,则可沿釉质一牙骨质牙本质界向两侧

扩展,同时沿牙本质小管深人,早期即使紧接釉质和(或)牙骨质病损前沿的牙本质发生脱矿。

2、而在脱矿深部矿物盐的重新沉积,从而使小管发生矿化而闭塞,呈透明状。这种病

理性改变从本质上是有助于暂时阻止外来刺激的传人。

3、当釉质龋进一步发展至釉质崩解而形成龋洞,洞内即充满细菌,这些细菌很快侵人

邻近已脱矿的牙本质小管内,细菌侵人进一步使牙本质脱矿,甚至最终可使透明层也发生脱矿。

4、同时细菌产生的蛋白溶解酶使基质中的有机物溶解,相邻小管扩张破坏,融合成坏

死灶和裂隙,坏死灶继续扩大,以致最后组织崩解,使龋洞在牙本质内扩大。

5、病理性的刺激传导至牙髓组织,引起一系列的改变。

如刺激强烈,则成牙本质细胞可发生变性坏死,甚至出现局限性的牙髓炎症表现;如刺激温和,则在病损相应的牙髓侧形成修复性牙本质,以防御有害物质侵人牙髓。

牙本质龋病变层次及意义

透明层:细胞突变性的基础上,小管中钙盐沉积

脱矿层:细菌产物导致脱矿,无菌,无有机物溶解

细菌侵入层:有菌,脱矿与有机物溶解并存

坏死崩解层:牙本质结构完全破坏

牙釉质和牙本质龋的改变

第十章牙髓病

1. 急性牙髓炎可分为哪两个阶段,临床及病理上各有何特点?

答:可分为急性浆液性牙髓炎和急性化脓性炎两个阶段

早期病变局限在受刺激部位相对应的牙髓,牙髓血管扩张充血,通透性增加,液体

渗出,组织水肿,中性粒细胞游出和纤维蛋白渗出,成牙本质细胞变性、坏死。称为急性浆液性牙髓炎。

由于牙髓所处环境特殊,随炎性渗出增加,髓腔压力增大,出现局部微循环障碍,

大量中性粒细胞游出、趋化,释放出溶酶体酶,使自身和坏死组织溶解液化,形成脓肿。早期病变局限,形成小脓肿,随炎症迅速扩散,形成多数小脓肿,最终使整个牙髓组织坏死液化,称为急性化脓性牙髓炎。

2. 慢性牙髓炎有几种类型,牙髓息肉有何临床病理特征?

据髓腔开放与否将慢性牙髓炎分为

慢性闭锁性牙髓炎、

慢性溃疡性牙髓炎、

慢性增生性牙髓炎。

牙髓息肉分型:

一种为溃疡性息肉,表面为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覆盖.深层为肉芽组织,肉芽表面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肉眼观察,呈红色或暗红色,探之易出血;

另一种为上皮性息肉,表面有复层鳞状上皮覆盖,较坚实,粉红色,不易出血。其鳞状上皮可能为口腔粘膜上皮深层脱落细胞移植而来,或由龋洞邻近

的牙龈上皮增殖而来。

第十一章根尖周炎

1. 急性根尖周炎的排脓途径有几个,哪个对根尖周组织的损伤最小?

答:排脓途径:1.经根管从龋洞排脓2.经牙周袋排脓3.经骨髓腔从黏膜或皮肤排脓

其中经根管从龋洞排脓对根尖周组织的损伤最小。

2. 根尖肉芽肿的病理变化如何?

答:a、肉眼见附着在牙根尖部约绿豆大小的肉芽,因与牙根尖区牙周膜相连,可随拔牙时一同拔出。

b、根尖区增生的肉芽组织团块,周界清楚,主要由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浸润的各类炎症细胞构成,炎症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c、肉芽组织外周常有纤维结缔组织包绕。

d 、根尖牙骨质和牙槽骨有吸收。

e、根尖肉芽肿内可见增生上皮团或上皮条索,相互交织呈网状。

f、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后形成泡沫细胞,可见含铁血黄素和胆固醇晶体沉积。胆固醇晶体在制片过程中被有机溶剂溶解而呈现针状透明裂隙,并可引起多核巨细胞反应。

g、上皮来源:

①MaLassez上皮剩余;②经瘘道口长人的口腔上皮;③牙周袋袋壁上皮;④来自呼吸道

上皮,此见于病变与上颌窦相通的病例。

3.简述从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的发展过程。(了解)

答:见书P182 图11-10

第十二章牙周组织病

1. 牙周炎的发展过程及病理变化?

答:a.始发期:2~3天,龈沟周围急性渗出性炎症,血管扩张,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龈沟液增多

b. 早期病变:3周,炎性渗出增多,并有多量T淋巴细胞,胶原纤维变性破坏,结合上皮开始增生

c. 病损确立期:B淋巴细胞增多,龈沟液中出现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酶,结合上皮根向增殖,浅牙周袋形成

d. 进展期:炎症向深部蔓延,形成深牙周袋,浆细胞增多,牙槽骨出现吸收破坏,牙周膜纤维变性溶解,牙周袋加深

2.牙周袋类型:★图12-17

?龈袋/假性牙周袋:结合上皮位置无改变,牙槽骨无吸收,牙槽骨的的高度并未丧失,

仅仅是牙龈组织由于炎症性增生、肿大,导致龈缘覆盖牙冠面形成的龈袋。

?骨上袋:牙周袋底位于牙槽骨的冠方,牙槽骨水平吸收,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上方,

由于牙槽嵴的水平型骨吸收,导致骨上袋的形成。

?骨下袋:牙周袋底位于牙槽骨的根方,牙槽骨垂直吸收,牙周袋位于牙槽嵴顶下方,

牙槽骨在袋的侧方,牙周袋处于牙根面和牙槽骨之间,主要由于牙槽骨发生垂直型骨吸收所致。此时牙槽骨的高度轻微变化,但牙根周围的固有牙槽骨吸收、破坏显著,X线表现,骨内袋的牙槽骨呈垂直性吸收,牙周膜间隙明显增宽。

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病(纸)

1.口腔黏膜基本病变:过度角化;角化不良;上皮异常增生;棘层松解;疱;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糜烂和溃疡.

(一)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

概念:粘膜或皮肤有角化部位的上皮角化层增厚,无角化部位上皮出现角化

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

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和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tosis)过度不全角化中含有未退化的细胞核、细胞器。

(二)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也称错角化,为上皮的异常角化,是指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出现单个或成团的细胞角化。

出现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良性)

良性角化不良:不伴上皮细胞异形

恶性角化不良:伴有上皮细胞异形增生

(三)棘层增生( acanthosis )

由棘层细胞肥大或数目增加所致棘细胞层肥厚。常伴钉突延长或增宽。

(四)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

指口腔粘膜复层鳞状上皮的癌前病损,

特征为细胞不典型增生,丧失正常成熟及分层过程,但较原位癌轻微。

是上皮整体的紊乱。

上皮异常增生组织学:

根据以上项目出现的数目而定:轻(出现四条内)、中(出现4-8条)、重(出现>8条)

上皮异常增生与细胞的非典型性(atypical)

前者指上皮整体的改变,后者指单个细胞的变化。

上皮异常增生的含义更广泛,包括了细胞的非典型性。

上皮层次紊乱,基底细胞极性消失,细胞核异形,核浆比增大,核分裂增加

上皮异常增生的变化:

1.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

?正常情况下,上皮的基底细胞排列整齐,细胞的长轴即极性朝着一个方向。

?基底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及细胞核的长轴方向不一即所谓的极性丧失。

2.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

正常时上皮只有一层基底细胞,异常增生时可出现多层基底样细胞。

因为基底细胞是增殖状态的细胞,基底细胞增多即意味着增殖细胞的增多。

3.核浆比例增加

4.上皮钉突呈滴状

正常时,上皮钉突近上皮表面处宽,近固有层方向窄。上皮钉突末端膨大即近固有层方向宽,意味着钉突处的细胞增殖过度。

5.上皮层次紊乱

正常的口腔上皮的分层规律,基底细胞立方形或柱状,其细胞的长轴一般垂直于粘膜表面

棘层、粒层和角化层细胞的长轴与粘膜表面平行,这反映了上皮分化成熟的规律。

上皮细胞层次紊乱时上皮分化和成熟过程的异常。

6.有丝分裂相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

7.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

正常口腔上皮的有丝分裂位于基底层及副基底层,随着细胞向上皮表面的迁移,细胞失去分裂能力,最后在粘膜表面脱落。如果细胞在上皮较浅的部位仍保持分裂能力,则说明上皮成熟的障碍。

8.细胞多形性(细胞大小不一)

9.细胞核浓染

10.核仁增大

11.细胞粘着力下降

口腔水平细胞之间借粘附分子互相紧密连接在一起,以保持上皮的完整性。细胞粘着力下降表现为细胞之间的间隙增大,细胞间桥消失。

12.角化不良

即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

细胞层次紊乱:

基底细胞极性消失

上皮层次紊乱

出现水滴状上皮钉

上皮错角化

上皮浅层有核分裂

细胞黏附力下降

出现一层以上基底细胞

非典型增生:

细胞多形性

细胞核浆比增加

细胞核浓染

核仁增大

有异常核分裂,核分裂数增加

(六)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vaculation and liquefaction of basal cell)?基底细胞内水肿,细胞稍增大,胞浆呈空泡状,称空泡性变;

?水肿严重时,细胞发生液化溶解,破碎、消失。

?细胞排列不齐,基底膜不清,甚至消失。

?常见扁平苔藓和红斑狼疮。

(七)棘层松解(acantholysis)

?棘层细胞间张力原纤维及粘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而使棘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

?可见于天疱疮。

?疱(vesicle)粘膜或皮肤内贮存液体

?按内容物分水疱、血疱及脓疱;

?按大小分大疱

?直径?5mm(bulla)

?1~3mm者为小泡

?在组织学上根据疱形成的部位可分

?棘层内疱

?天疱疮、病毒性水泡

?基层下疱

?类天疱疮、多形渗出性红斑

(八)糜烂(erosion)

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

(九)溃疡(ulcer)

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而脱落形成凹陷为溃疡。

?浅:上皮层,愈后不留瘢痕

?深:波及粘膜下层,愈后遗留瘢痕

(十)气球变性:上皮细胞内水肿

(十一)网状变性:上皮细胞内严重水肿

(十二)见于病毒性粘膜病

2. 白斑 (leukoplakia)★

●定义:口腔粘膜表面显著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诊断为任何其它疾病。

●病因:局部长期刺激

1.吸烟(80%~90%)

2. 咀嚼槟榔

3. 局部刺激(破碎牙冠、不良修复体)

●临床表现:

1. 患病率:10.47%1.

2.性别:男:女=1

3.5:1

3.部位:各部粘膜,颊、舌最多。口底、舌腹、舌侧缘高危险区

4.分型

1>.均质性:白色,平坦、褶皱、皱纹、浮石样,边界清楚,平齐或略高起,粗涩感。

2>非均质性:疣状、结节、溃疡、红白斑,恶变危险性高

●病理改变

镜下:主要病理改变为上皮增生。(单纯增生为良性病变;异常增生有恶变潜能)

1 . 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

2 . 粒层明显

3 . 棘层增厚

4 . 基底层清晰

5 . 上皮钉突伸长,肥厚

6 . 上皮下有少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7. 可伴有上皮异常增生

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即原位癌

3.扁平苔藓 (Lichen planus,LP)★

较常见的皮肤粘膜病。口腔单独出现病变者不少

?病因:不明,局部、全身

?临床表现:

患病率: 0.5%

年龄: 40~49岁

性别:女性多见

体征:

1、白色或灰白色条纹呈网状、线状、环状或树枝状,条纹间粘膜发红。

2、舌部: 灰白色斑块状,比白斑色浅。不高起、不粗糙

3、皮肤: 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中心凹陷,鲜红色或紫红色或褐色。

4.临床分型:

网状型;丘疹型;萎缩型;溃疡型;疱型;斑状型

病理改变:

1 表层:

白色条纹处-不全角化,

发红部位-无角化。

2 棘层: 增生居多,少数萎缩。

3 基底层:细胞液化变性,排列紊乱,基底膜界限不清,可形成基层下疱。

4 上皮钉不规则延长,呈锯齿状。

5 固有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范围一般局限于固有层)。血管扩张充血。

6 棘层—固有层可见胶样小体( colloid body/Civatte body)。直径10μm,圆形、卵圆形,均质嗜酸性。

第十六章涎腺疾病

多形性腺瘤★

涎腺肿瘤中最常见者

[临床表现]

◆以40岁左右多见;

◆大涎腺中以腮腺最多,小涎腺以腭部最多,

◆肿物无痛.生长缓慢,

◆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常呈结节状,表面皮肤不发生溃疡。

◆触之质硬,无粘连,活动度良好。

[病理]

肉眼观察:

◆包膜较完整,剖面呈实性,灰白色。

◆瘤组织中可见浅蓝色的软骨样组织,半透明胶冻状的黏液样组织以及灰白色

圆形的小块角化物。

◆有时囊性变,偶见出血和坏死灶。

◆肿瘤持续时间长者可出现纤维化与钙化。

显微镜观察,有多形性或“混合性”特征。

2、肌上皮结构

瘤组织中含有上皮细胞形成的实性条索与团片。此条索与团片或为纯肌上皮细胞形成;或混杂有腺管上皮细胞。鳞状上皮化生在瘤组织内颇为常见。

3、在上皮条索和腺管样结构周围,常见片状之黏液样组织与软骨样组织。

?该处细胞呈星状,有细长突起互相连接,胞浆中有的含有嗜酸性颗粒。

?若细胞空泡变、核固缩,酷似透明软骨。

?大部分为肌上皮细胞和少量腺上皮细胞。

?黏液为结缔组织黏液。

4、间质结缔组织不多,有时可见玻璃样变、钙化或骨化。

电镜下,该肿瘤细胞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末分化导管上皮细胞以及其间呈过度状态的细胞。

[生物学特点]

?发生在大涎腺者,连同涎腺组织一并摘除

?发生在小涎腺者,亦应沿包膜外完整剥出肿瘤

?切忌剥破以免肿瘤组织遗留或种植而复发,多次复发可导致恶变。

多形性腺瘤分型:

根据上皮细胞和基质所占的比例,分为二型

?细胞丰富型容易癌变

?基质丰富型容易复发

[组织发生]

?经胚胎发生学、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证明,一致认为此瘤系单一上皮性来源,

?根据半多能双储备细胞理论,该肿瘤来自闰管细胞或闰管储备细胞,它可向腺上皮

分化,又可向肌上皮细胞分化。

?肌上皮细胞进一步间质化生,形成黏液软骨样基质,从而形成了多形性腺瘤的多形

性结构。

第十七章口腔颌面部囊肿

名词解释:

1.含牙囊肿:又称滤泡囊肿,是指包含一个未萌牙齿的牙冠并且附着于该牙牙颈部的囊肿。x线片上,有些其他囊肿,如牙源性角化囊肿、单囊性成釉细胞瘤等,也可表现含牙关系,但不是含牙囊肿。

2.萌出囊肿(骨外含牙囊肿)

萌出囊肿是指一个正在萌出的乳牙或恒牙的牙冠部.缩余釉皮与釉质之间液体潞留而成的囊肿。它是骨外软组织内的含牙囊肿。临床上表现为正在萌出的牙齿上方形成光滑的肿物,呈淡蓝色或粉红色,质地软且有波动感。

A.鼻腭管(切牙管)囊肿

组织发生

鼻腭管的胚胎残余上皮增生

临床表现

占颌骨囊肿12%,在腭中线前部,X线表现为上颌中切牙之间透光影,界清,伴中切牙移位

少见,软组织囊肿,在鼻前庭、鼻底、鼻唇沟等处,引起鼻前庭肿胀,鼻翼抬起,鼻唇沟消失,X线不易发现

少见,在上颌侧切牙、尖牙之间,单侧,伴邻牙移位,X线表现为上颌侧切牙和尖牙之间透光影,界清

病理表现

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可见较大血管、神经束衬里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或纤毛柱状上皮

纤维结缔组织囊壁,衬里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可有杯状细胞

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可见炎细胞,衬里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或纤毛柱状上皮

B.含牙囊肿★

含牙囊肿又称滤泡囊肿,是指包含一个未萌牙齿的牙冠并且附着于该牙牙颈部的囊肿。x 线片上,有些其他囊肿,如牙源性角化囊肿、单囊性成釉细胞瘤等,也可表现含牙关系,但不是含牙囊肿。

含牙囊肿的肉眼观

[临床表现]

1、含牙囊肿发生的部位以下颌第三磨牙最多见。

2、发病年龄较广,以10—39岁多见。男性比女性多见。

3、含牙囊肿内所含的牙齿几乎都是恒牙,含乳牙者极少见。

4、x线照片表现为—境界清楚的X线透光区,伴有未的出牙的牙冠。

含牙囊肿的病理变化:

肉眼:囊壁较薄,囊内含有牙冠,囊壁附着于釉牙骨质界。囊内为淡黄色透明液体。

镜下:囊壁为薄层(2-5层)的鳞状上皮细胞,常无角化,外包绕纤维结缔组织。有时,上皮含有分泌粘液细胞或成釉细胞样细胞,纤维组织中可出现牙源性上皮灶。

预后

●含牙囊肿手术治疗后复发少,预后较好

●极少数情况下可发展为成釉细胞瘤。

第十八章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A.成釉细胞瘤临床特点、病理变化和生物学行为?★

答:实性型成釉细胞瘤

实性型成釉细胞瘤又称一般或多囊型成釉细胞瘤。

实性型成釉细胞瘤的重要生物学特点:

一是肿瘤沿松质骨的骨小梁间浸润性生长,

二是肿瘤发生的部位影响预后,特别是下颌升支和上颌磨牙区。这些部位的肿瘤可直接扩展至眼眶、上颌窦或颅底部而危及生命。

[临床特点]

?常见于30一49岁,平均年龄40岁.为成人型成釉细胞瘤。

?下颌磨牙区和下颌升支部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

?为无痛性、渐进性颅骨膨大,膨胀多向唇颊侧发展。骨质受压则吸收变薄,压之有

乒乓球样感。

?肿瘤区牙可松动、移位或脱落,肿瘤较大时可致面部变形,疼痛少见。

?X线片表现为单囊或多囊性溶骨性破坏。肿瘤区牙根可吸收,可见埋伏牙。

?复发率高50—90%

[病理]

?肉眼见肿瘤大小不一,可由小指头至小儿头般大。剖面常见有囊性和实性两部分.囊

性区内含黄色或褐色液体。实性区呈白色或灰白色。

?组织学上六型,主要类型有两型,即滤泡型和丛状型,但同一肿瘤内两种类型同时存

在。

B.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又称始基囊肿

?是由牙源性上皮起源的含有角化的囊肿。

[临床表现]

1、大部分年龄在10一29岁之间,第二高峰为40—49岁之间。男性较女多见。

2、下颌较上颌多见,下颌第三磨牙区和下颌升支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发生在上颌者

以第一磨牙后区多见。

3、颌骨的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常为单发,约10%的病人为多发性。

4、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主要是沿颌骨前后方向生长,囊肿较大时尚不引起颅骨膨大多数

病人无明显症状。因此多在常规x线照片时偶然发现。

5、X线照片表现为单囊或多囊型放射透光区,囊腔边缘平滑或呈扇形,易误诊为成釉

细胞瘤。

大体病理:肿物为单囊或多囊,囊肿直径约为2-5cm,囊壁较薄。囊肿内常含有豆渣样或油脂状物质;有时含淡黄色或血性液体。

镜下改变

?囊壁内衬复层鳞状上皮,厚薄较一致,约5-8层细胞,有角化。

?纤维结缔组织囊壁较薄,可含有牙源性上皮岛或微小囊肿。

?囊内有角化物。

?若并发炎症,其纤维包膜变厚,出现上皮钉突,角化消失。

主要病理改变:

?基底细胞层界限清楚,常由柱状或立方状细胞组成,胞核着色深,呈栅栏状排列;

?棘层较薄,棘层细胞常呈细胞内水肿;

?表层的角化主要是不全角化,也可见正角化,出现正角化者颗粒层亦较明显;

?生物学特性:复发率高5%-62%

?原因:1.囊壁薄、易碎。2.侵袭性强,其指状突起常沿抵抗性小的方向生长。3.囊壁内含

有微小的子囊或卫星囊。4.基底细胞的增殖

牙板剩余

小学生春季预防传染病安全教育知识Word版

小学生春季预防传染病安全教育知识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一章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一、何谓传染病 ㈠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此类疾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入人体内引起,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或产生毒素,并对正常细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坏,严重时可导致感染者死亡。这些病原体,能通过多种途径,从一个传染源(例如病人、病畜)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在人与人或动物之间相互传染,使其他人也感染同样疾病。 ㈡传染病的特点 传染病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 ⒈病原体 绝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寄生虫等,少数传染病的病原体至今仍不太明确。 ⒉传染性 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

有关。 ⒊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⑴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 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 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间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 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 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批患同一传染病的人。 ⑵地方性。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发生。如疟疾等虫媒传染病,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 ⑶季节性。季节性是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出现季节性升高,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在夏秋季节流行。 ⒋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原体产生抵抗力,一段时间内再次遇到该病原体的入侵而不会再感染,称为免疫。 不同的传染病,病后的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

流行病复习资料-题库

流行病第一章绪论 三、判断题(正确打“√” ,错误打“×” )1.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的实践者是流行病学工作者。()2.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病人群体。()3.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是各种临床问题,包括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以及影响因素等,不包括临床决策和临床经济学评价等问题。()4. DME是临床流行病学所特有的内容。()5. 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群体,而临床研究的对象是病人个体。() 四、单选题 1.接种牛痘的发明者是() A.詹姆斯·林德 B.琴纳 C.约翰·斯诺 D.峨嵋山人 E.李时珍 2. 应用标点地图的方法论证了当年伦敦宽街霍乱流行与水井的关系的是() A.詹姆斯·林德 B.琴纳 C.约翰·斯诺 D.峨眉山人 E.李时珍 3. 关于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开创了慢性病病因学研究的是() A.约翰·斯诺 B.Doll和Hill C.James Lind D. Ignaz Philipp Semmelweis E. 琴纳 4. 通过对坏血病的治疗研究开创了临床试验的先河的是() A.约翰·斯诺 B.Doll和HillC. James Lind D. Ignaz Philipp Semmelweis E. 琴纳

5.疾病与病因因果关系论证强度最大的研究方法是() A.生态学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 C.队列研究 D.横断面研究 E.临床试验 6.下列属于分析性研究方法的是() A.现况调查 B.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C.生态学研究 D.现场试验 E.理 1.× 2.√ 3.× 4.× 5.× 四、单选题 1.B 2.C 3.B 4.C 5.E 6.B 第二章疾病的群体现象 三、判断题(正确打“√” ,错误打“×” ) 1.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认识疾病的流行特征,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2.发病率是指新旧病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3.疾病分布是指职业分布、性别分布、民族分布。()4.某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可以使该病患病率升高。() 5.某慢性病的发病率下降,可能是由于该病的治疗方法改进的原因。()6.疾病年龄分布的横断面分析方法可以说明同一时期死亡率的变化。() 四、单选题 1.发病率的定义是()A.某一时期内发生某病新旧病例的频率 B.某一时期内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C.某一时期内患某病频率 D.某一时期内所

预防传染病安全常识

欢迎阅读 预防传染病安全常识 传染病是由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一、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第一,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风疹、猩红热等。 第二,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 第三,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等。 第四,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 第五,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二、预防传染病的环节: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三、目前多发的几种传染病及预防 1、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麻疹极易传播,同居一室就可能被染。一般在接触病毒后10天开始发热、流涕、咳嗽。病程可7-18天不等。皮疹一般在初始症状后的3-7天出现。患者从刚出现症状到疹子出现后4天内有传染性。任何诊断为麻疹的患者,必须从学校或工作中隔离,直到疹子出现后的4天。

麻疹的预防主要有: ①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②隔离患者。 ③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少串门,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④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 ⑤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 2、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痄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较多见。多见于4到15岁的儿童。 流腮的预防主要有: ①最佳的预防是在适当的年龄接种疫苗。 ②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 ③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④药物预防 3、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g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于冬、春季流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该病潜伏期短,一般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传染性强,传播迅速。临床症状为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显着头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欲减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查体可见急性热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及咽部充血。肺部可闻及干罗音。发热多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

《病理生理学(本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病理生理学(本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基本病理过程是指( ) A.每一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规律 B.机体重要系统在不同疾病中出现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 C.各系统的不同疾病所共有的致病因素 D.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E.各系统的每一种疾病所特有的病理生理变化 2.休克肺的主要病理变化不包括( ) A.肺不张 B.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C.肺充血、出血 D.肺泡上皮细胞增生 E.肺泡水肿 3.死亡是指( ) A.反射消失、呼吸停止、心跳停止 B.细胞死亡 C.意识永久性消失 D.脑电波消失 E.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4.高烧患者出汗多、呼吸增快易出现( ) A.高渗性脱水 B.水中毒 C.低渗性脱水 D.等渗性脱水 E.低钠血症 5.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 A.高钠血症 B.高钾血症 C.水中毒 D.氮质血症 E.代谢性酸中毒 6.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早期出现的临床表现是( ) A.少尿 B.夜尿 C.贫血 D.高血压 E.骨营养不良 7。心脏向心性肥大常见于( ) A.严重贫血 B.甲状腺功能亢进

C.维生素Bi缺乏 D.高血压病 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8.左心衰竭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 A.下肢水肿 B.呼吸困难 C.肝肿大 D.颈静脉怒张 E.胃肠功能障碍 9.下列何种情况可引起低钾血症( ) A.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 B.大量输注库存血 C.严重组织损伤 D.消化液大量丢失 E.醛固酮合成减少 10.钙超载引起的再灌注损伤不包括( ) A.激活磷脂酶使膜结构损伤 B.激活蛋白酶导致膜结构蛋白分解 C.影响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 D.促进氧自由基生成 E.心肌收缩功能减弱 11.严重创伤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 ) A.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受损 B.组织因子大量入血 C.凝血因子Ⅻ被激活 D.凝血因子X被激活 E.直接激活凝血酶 12.代谢综合征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 ) A.腹型肥胖 B.糖尿病 C.高血压 D.胰岛素抵抗 E.高脂血症 13.代谢性酸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 A.脑内谷氨酸增多 B.脑内乙酰胆碱增多 C.脑内多巴胺增多 D.脑内7一氨基丁酸增多 E.脑内谷氨酰胺减少 14.休克是( ) A.剧烈的震荡或打击引起的病理过程。 B.以血压急剧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流行病学》习题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E 2. C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 三、名词解释 1.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四、简答题 1. 答: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流行病学着眼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它所关心的常常是人群中的大多数,而不仅仅关注个体的发病情况,也即是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具有群体性。 第二,流行病学是以疾病的分布为起点来认识疾病的,即通过收集、整理并考察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表现为以分布为起点的特点。 第三,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即流行病学具有对比的特点。

第四,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中利用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分布、抽样、推断、参数、指标、模型等原理和方法,目的在于科学、高效的揭示疾病和健康的本质,评价各项研究的效果。即流行病学具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点。 第五,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同人体的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流行病学表现为社会医学的特点。 第六,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它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流行病学体现以预防为主的特点。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B 二、多项选择题 1. CDE 三、名词解释 1. 潜在减寿年数:是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是指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

1、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发病率(I、incidence rate):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3、罹患率(attack rate):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4、患病率(P、prevalence):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5、散发(sporadic):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6、流行(epidemic):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7、暴发(outbreak):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病人。 8、地方性:称地方病,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9、移民流行病学:是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民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它是一种综合描述疾病三间分布的方法。 10、危险因素:使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精神心理以及遗传等。 11、概率论因果观:因果联系是一种“或然性”,即确定的原因导致不确定的结果。 12、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在估计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时,受到一个或多个既与研究的疾病有密切关系又与暴露因素有密切联系的潜在危险因素的影响,从而歪曲(低估或高估)了所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 13、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三间分布的特征,进而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 14、现况调查(prevalence survey):指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15、普查(census):指为了了解某人群健康状况或某疾病的患病率或指定某生物学检验标准,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 16、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指在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的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分析。 17、生态学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中的一种,它是以群体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 18、病例对照研究:是按照有无所研究的疾病或某种卫生事件,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追溯其既往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因素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19、匹配过头:将不起混杂作用的因素作为匹配变量进行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可能一致,不仅会丢失某些重要信息,而且会增加选择对照的难度和工作量,这种情况被称为匹配过头。 20、单盲(single blind):指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的分组和所接受处理情况,但观察者和资料收集分析者知道。 21、双盲(double blind):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 22、三盲(triple blind):是研究对象、观察者和资料整理分析者均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和处理情况。 23、阳性预测值(PV+):是诊断试验结果为阳性的对象中真正病人(用金标准确诊患某病者)所占的概率。对于一项诊断试验来说,阳性预测值越大越好。 24、阴性预测值(PV-):是诊断试验结果为阴性结果中真正无病(用金标准确诊未患某病者)的概率。该值越大越好。 25、并联试验(parallel test):也叫平行试验,即同时应用多个诊断试验进行诊断,只要有任何一项试验结果为阳性就可定为阳性,只有全部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才将最终结果判断为阴性。 26、串联试验(serial test):也叫系列试验,即依次应用多项诊断试验进行诊断,全部试验结果均为阳性,才将最终结果判断为阳性,任何一项试验结果为阴性就可定为最终结果阴性。

预防传染病安全常识学习资料

预防传染病安全常识 传染病是由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一、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第一,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 风疹、猩红热等。 第二,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 第三,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 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等。 第四,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 第五,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二、预防传染病的环节: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三、目前多发的几种传染病及预防 1、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 麻疹极易传播,同居一室就可能被染。一般在接触病毒后10天开始 发热、流涕、咳嗽。病程可7—18天不等。皮疹一般在初始症状后的

3-7天出现。患者从刚出现症状到疹子出现后4天内有传染性。任何诊断为麻疹的患者,必须从学校或工作中隔离,直到疹子出现后的 4天。 麻疹的预防主要有: ①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②隔离患者。 ③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少串门,以 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④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 ⑤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 2、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痄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较多见。多见于4到15岁的儿童。 流腮的预防主要有: ①最佳的预防是在适当的年龄接种疫苗。 ②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 ③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④药物预防 3、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 glue nza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

病理生理学期末试题

一、A型题 ┌──────────────────────────┐ │ 每道题下面均A、B、C、D、E五个备选答案,答题时│ │ 只许从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 │ 号的相应字母划一黑线,以示正确回答。(每题0.5分)│ └──────────────────────────┘ 1. 肥大心肌细胞的表面积相对不足的主要危害是: A.影响细胞的进一步增大 B.影响细胞的分裂成熟 C.影响细胞吸收营养物质 D.影响细胞氧供 E.影响细胞转运离子的能力 2. 下列指标中哪项能够反映左心室的后负荷变化 A.中心静脉压 B.平均主动脉压 C.肺动脉楔压 D.肺总阻力 E.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3. 急性心力衰竭时下列哪项代偿方式不可能发生过? A.心率加快 B.心脏紧张源性扩张 C.交感神经兴奋 D.心肌肥大 E.血液重新分配 4. 低输出量性心衰时下列哪种变化不可能发生 A.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B.心肌收缩力减弱 C.心室残余血量增多 D.循环时间延长 E.休息时心率加快 5. 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组织学特征是 A.毛细血管总数增多 B.毛细血管间距减少 C.闭合状态的毛细血管开放 D.单位重量心肌毛细血管数减少 E.以上都不是 6. 下列指标中哪一项能够反映右心室的前负荷变化 A.平均主动脉压 B.肺动脉楔压 C.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D.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E.心输出量 第2页 ---------------------------------------------------------------------------- 7. 下列哪种措施可减少肠内氨生成 A.利尿剂 B.给氧 C.酸灌肠 D.输液 E.补碱 8. 哪种措施可使血氨降低 A.慎用催眠、麻醉、镇静药 B.左旋多巴 C.高支链氨基酸溶液 D.胰岛素 E.新霉素 9. 氨中毒时,脑内能量产生减少的另一机制是 A.苹果酸穿梭系统障碍 B.脂肪酸氧化不全 C.酮体利用减少 D.磷酸肌酸分解减慢 E.糖酵解过程增强

临床流行病学考试试题及答案大全(一)

临床流行病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1.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 A、动物模型 B、病原体,如细菌、病毒 C、病人群体 D、社区人群 E、单个具体病人 2.临床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是相互独立的两门学科 B、只和一些临床学科有关系 C、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D、是一门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 E、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 3.有关临床流行病学的不正确说法是() A、是临床医学研究方法学 B、是专门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C、不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 D、是一门临床科研设计和评价的方法学 E、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基础 4.临床流行病学的主要特色不包括() A、临床流行病学必须是以临床医学为主体的多学科合作 B、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病人及其群体 C、临床流行病学力求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D、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位在临床医学 E、研究特定人群中的健康相关状况或疾病事件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同时要应用这种研究的结果去解决健康问题 5.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主要围绕()进行。(多选) A、研究的真实性 B、临床的重要性 C、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D、研究课题的新颖性 E、研究课题的创新性 1.进行临床疗效考核试验设计时,下列哪一条是错的?() A. 设立对照 B.随机分组 C.要有明确的疗效判断标准 D.要使调查者和被调查者明确受试因素 E.要有足够的样本数 2.随机抽样的主要目的是() A.减少样本量 B.消除抽样误差

C.避免研究者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D.避免研究对象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E. 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3.关于分层随机分组正确的是() A.根据研究对象中某些可能产生混杂作用的特征作为分层因素 B.根据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进行分层 C.根据可能影响研究者判定临床结局的因素作为分层因素 D.只能设置一个分层因素 E. 分层后,同一层的对象全部进入同一个组别 4.关于对照的处理方式,下述正确的是() A.空白对照等于不设对照 B.空白对照能有效避免医德问题 C.安慰剂对照的效果与空白对照相同 D.安慰剂对照能有效避免医德问题 E. 有效对照是最常用的对照方式 5.在临床试验研究对象分组时,常用的随机化方法有: A.简单随机法 B.分层随机法 C.区组随机法 D.系统随机法 E.非随机化分配 6.采用随机化分配的主要优点是 A.保证了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B.保证试验组与对照组人数相等 C.提高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 D.可以避免来自被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干扰 E.为盲法评价打下基础 1.关于样本含量的描述,错误的说法是() A、临床研究中,应选择最适的样本含量 B、样本含量越大越好 C、纳入全部病例进行研究,可以取得完整、无一遗漏结果,但可能出现系统误差 D、以全体病例作为研究对象,不存在抽样误差 E、在估计样本含量的基础上,还要审视它对总体的代表性 2.导致检出症候偏倚的原因不可能是() A、同一症侯可为不同的疾病所致 B、不同疾病也会有相同的症侯重叠出现 C、症侯轻微或处于潜伏期的患者,不一定到医院就诊 D、从医院内选择的研究对象 E、以普查、筛查或疾病监测所发现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第二十二章糖尿病 糖尿病的预防策略:以健康促进为手段的社区综合防治: 1.制定长远的糖尿病防治国家计划; 2.加强与WHO、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等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积极开展国内多地区的协作,进行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干预的研究。 3.建立糖尿病三级防治和疾病监测网,使糖尿病治疗和管理科学化、制度化; 4.开展社区综合防治; 5.对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糖尿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倡在开展一级预防的同时,强调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6.有计划地第糖尿病专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各级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糖尿病教育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开展教育和培训; 7.研究和评价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机制,提供公平、可及、有效的糖尿病防治。 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1.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手段,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2.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3.提倡膳食平衡,注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比例,多吃蔬菜和水果,戒烟限酒,限盐,防止能量的过度摄入;4.预防和控制肥胖。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筛检试验:包括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检验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积极的治疗,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三级预防: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进行血糖的自我监测,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控制血糖稳定,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第二十三章流行性感冒 流感病毒的基本结构:流感病毒在分类上属正黏病毒科,是多形性有包膜病毒,多为球形,直径80~120nm。 其病毒颗粒结构由外至内分为三层,最外层有两种表面抗原,即血凝素(HA)抗原和神经氨酸酶(NA)抗原。中间层为类脂膜下面的基质蛋白(M1)形成的厚的球形蛋白壳,具有维持病毒外形及保护核衣壳的作用。最内层为核衣壳,由病毒基因组与核蛋白组成。 流感病毒的分类:根据流感病毒NP和M1抗原特异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流感抗原变异性最强,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和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变异性较弱,可引起中、小型流行或局部暴发;丙型流感的抗原性比较稳定,多引起婴幼儿和成人散发病例。 根据甲型流感病毒HA和NA抗原结构及基因特性不同可将其分为若干亚型,HA有16个亚型(H1~H16),NA有9个亚型(N1~N9)。 甲型流感病毒的命名规则如下:型别/宿主/分离地点/毒株编号/分离年代(血凝素抗原亚型和神经氨酸酶抗原亚型),宿主如果是人可以不写。乙、丙型无需注明亚型。 抗原变异:流感病毒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和流感大流行,主要是其HA和NA的抗原性容易发生变异所致,抗原变异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流感流行的规模。 变异种类:1.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是指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小幅度的变异,属于量变。漂移的结果往往引起流感的季节性流行。 2.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是指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幅度大,形成的新亚型,属于质变。转换的结果常引起流感的世界性大流行。

个预防传染病的小常识

个预防传染病的小常识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克山县第二小学校明丽华 避免自己和亲人遭受传染病感染看起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除了显而易见的流鼻水和咳嗽等症状以外,你可能还希望知道更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皮肤是防止有害微生物感染的天然屏障,但聪明的“病菌”会找到其他替代方法进入身体造成感染。在生活中做一些简单改变,就可以有效防止传染病。 1、经常洗手。您是否知道微生物可以在惰性表面生活几分钟到几个月?想象一下,这些致病微生物可以生活在计算机键盘里,电开关上,甚至在人行道的扶手上!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人不知道有效洗手是最好的预防措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使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然后用纸巾擦干手。在没有流动水的地方,基于酒精的凝胶可以满足洗手的要求,尽管它不如肥皂和水好用。 2、不要共享个人物品。牙刷,毛巾,剃刀,手帕和指甲刀都可以是传染因子(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来源。在幼儿园,孩子通常会被教导共享玩具,但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手。尝试记住不要把自己的个人物品与别人共享。 3、咳嗽和打喷嚏时掩住嘴。本着同样精神,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仅包括个人清洁,还包括在咳嗽和打喷嚏时掩住嘴巴的传统做法。为什么这在没有生病时也很重要?因为对于大多数传染,致病微生物在症状出现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增长和分裂。咳嗽或打喷嚏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这些病菌。建议用手臂,袖子遮住嘴,而不是用手。 4、注射流感疫苗。人体免疫系统被设计的具有“记忆”先前感染的功能。当身体遇到了以前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时,它会提高生产白血细胞和抗体,以防止第二次感染。因此,通过,可以欺骗身体,让它认为曾经感染过某些特定微生物,从而提高自己的传染病防御能力。 5、使用安全烹饪方法。不良食品制作和饮食习惯常常是造成食物性疾病的原因。事实上,微生物喜欢所有食品,特别是放在室温环境下

上海交通大学病理生理学期末试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二OO 年二OO 学年第一学期级年制医学专业 _病理生理学_课程学期末试题 考试日期 ______ 级___________专业____大班________小班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题1.5分《翻译0.5分,解释名词1分》,共9分) 1.Hypokalemia 2.Anion gap,AG 3.Edema 4.DIC 5.Exogenous cases HE 6.Death domain, DD 二、是非题(每题1分,共6分)(对用“+”;错用“-”表示) 1 1.大量丢失低渗液或纯水是引起高渗性脱水的基本原因之一。 2.p53基因突变可导致p21cip1转录丧失,使CDK2受抑制缺失,易导致肿瘤 的发生。 3.高排低阻型休克时,由于患者皮肤是温暖的,所以不存在组织细胞缺氧。 4.在多种不同原因作用下,凝血因子FⅫ激活是引起DIC发病的主要机制。 5.发生右心衰竭时,临床表现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6.严重肝功能障碍时,体内胰高血糖素增加可导致大量AAA进入脑内引起 肝性脑病。 请把是非题答案填入下方括号内:

1();2();3();4();5();6()。 三、填充题(每空格0.5分,共20分)※※答案写在每题下相应数号的空格内内 1.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平衡引起水肿的主要原因和机制,包括①;②; ③和④。 ①;②; ③;④。 2.根据缺氧的原因与血气变化特点,可把缺氧分为四种单纯性缺氧类型:①; ②;③;④。 ①;②; ③;④。 3.严重呕吐大量丢失胃液时,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为①,其发生的最主要机制与②的大量丢失有关。 ①;②。 4.目前认为,EP可能通过三种途径:①,②,③作用于体 温调节中枢引起调定点升高,导致机体发热。 ①;②;③。 5.诱生性HSP的主要功能与应激时①有关,保护细胞②,加速修复。 ①;②。 6.氧自由基,属于活性氧的一种,包括①和②。 ①;②。 7.在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休克早期微血管收缩主要因素是①;休克期微血管扩张的主要原因是②;休克晚期微血管麻痹原因是③。 2 ①;②;③。 8.在凝血系统的激活中①和②这二个因素在DIC发病机制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①;②。 9.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①或(和)②。 ①;②。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 1.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D) A.年龄、性别和种族 B.职业、家庭和环境 C.国家、地区和城乡 D.时间、地区和人群 E.家庭、社会、国家 2.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的三个条件:(C) A.生活条件、经济条件、文化素养 B.年龄、性别、职业 C.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D.病情轻重、接触者的多少、疫源地是否经过消毒 E.以上均是 3.某种新疗法可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可能会出现:(C) A.该病发病率将增加 B.该病发病率将减少 C.该病患病率将增加 D.该病患病率将减少 E.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减少 4.现况调查主要分析指标是:(D) A.发病率 B.病死率 C.死亡率 D.患病率 E.罹患率 5.慢性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主要意义取决于:(A) A.职业和个人卫生习惯 B.排菌时间的长短 C.活动范围的大小 D.携带病原体的多少 E.排菌量的大小 6.经空气传播的疾病的流行特征是:(E) A.疾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关,多见于冬春季 B.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C.在未经免疫的人群中,发病率呈周期性变化 D.儿童多发 E.以上都是 7.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人群的最大区别是:(D) A.年龄不同 B.性别不同 C.目标人群不同 D.干预措施不同 E.观察指标不同 8.对头胎的孕妇进行随访观察,询问并记录她孕期的吸烟情况,而后研究分析吸烟史与新生

儿低出生体重的联系,这种研究类型是:(D) A.临床试验 B.横断面研究 C.病例对照研究 D.队列研究 E.现况研究 9.为探索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研究者选择了100例确诊为新生儿黄疸病例,同时选择了同期同医院确诊没有黄疸的新生儿100例。然后查询产妇的分娩记录,了解分娩及产后的各种暴露情况,这种研究是:(C) A.临床试验 B.横断面研究 C.病例对照研究 D.队列研究 E.现况研究 10.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新病例的优点是:(C) A.需要的样本较小 B.保密性问题较少 C.可以减小回忆偏倚 D.费用较低 E.便于发现病例 11.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D) A.疾病 B.病人 C.健康人 D.人群 E.亚临床型病人 12.某病的病死率指的是:(B) A.每10万人口的粗死亡率 B.某病患者中的死亡百分比 C.特殊原因引起的某病死亡率 D.某病在所有死因中的比例 E.任何疾病的死亡结局 13.某种新疗法可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可能会出现:(C) A.该病发病率将增加 B.该病发病率将减少 C.该病患病率将增加 D.该病患病率将减少 E.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减少 14.对某地40万人进行某病普查,共查出病例80人,因此得出:(B) A.某地某病发病率为20/10万 B.某地某病患病率为20/10万 C.某地某病罹患率为20/10万 D.某地某病续发率为20/10万 E.以上都不是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流行病学试题 2

4、简述年龄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试述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有几种?有何区别? 答:⑴年龄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传染病中不同年龄的人群暴露导致疾病年龄分布差异、免疫水平、有效的预防接种可改变某些疾病固有的发病特征。⑵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①横断面分析:是分析同一时期或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多用于传染病。不能表示同年代出生的各年龄的死亡趋势,对慢性病和非传染病来说,正确显示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②出生队列分析:是对同时期出生的一组人随访若干年,观察其死亡情况。该方法可明确呈现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在评价疾病年龄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及提供病因线索方面有很大意义。 8、试述现况研究中产生偏倚的原因以及如何控制偏倚。 答:⑴产生原因:①主观选择研究对象;②任意变换抽样方法;③调查对象不合作或因种种原因拒绝参加; ④调查到的对象均为幸存者,无法调查死亡者;⑤回答不准确或回忆不清;⑥调查偏倚;⑦测量误差。 ⑵偏倚的控制:①严格遵照抽样方法要求,确保随机化原则;②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和受检率;③正确选择测量工具和检测方法;④培训调查员,统一标准和认识;⑤做好资料的复查复核工作;⑥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 3、试述以社区为基础的和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各自的相对优点。 答:相对优点如表 以社区为基础以医院为基础

①可以较好地确定源人群 ②容易保证病例和对照来自于同一源人群 ③对照的暴露史更可能反映病例源人群的暴露情况①研究对象的可及性好 ②研究对象更易合作 ③可以平衡兵力和对照的背景特点 ④比较容易从医疗记录和生物标本收集暴露信息。 6、在病因研究中,一般认为实验流行病学比队列研究论证强度高,为什么? 答:因为: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为随机分组,两组之间的可比性较高。②实验流行病学的暴露因素在研究者的控制下,测量更准确。 7、试述预测值同患病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关系。 答:在同一患病率的情况下,筛检试验的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越高;筛检试验的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越高。当患病率不变,降低灵敏度时,特异度将提高,此时阳性预测值将下降,阴性预测值将升高。当灵敏度与特异度一定,疾病患病率降低时,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预测值升高。 8、确定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原则是什么? 答:确定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原则是: ①如疾病的预后差,漏掉病人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且目前又有可靠地治疗方法,则临界点向左移,以提高灵敏度,以发现更多的可疑病人,但会使假阳性增多;②如疾病预后不严重,且现有诊疗方法不理想,临界点可右移,以降低灵敏度,提高特异度,尽可能将非患者鉴别出来,但会使假阴性增多;③如果假阳性者作进一步诊断费用太贵,为了节约经费,可将临界点向右移;④如果灵敏度和特异度同等重要,可将临界点定在非病人的分布曲线与病人的分布曲线的交界处。 2、简述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与控制原理。 答: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与控制原理如下表: 3、简述确定有无选择偏倚的关键及控制选择偏倚的方法。 答:⑴确定有无选择偏倚的关键:把握选取环节或已入选对象,是否存在人为增大或减少研究因素与结局的关联程度。 ⑵控制方法:严密掌握对象选取的各个环节,注意选取对象的代表性,增加应答和减少失访等。 4、简述M-H(Mantel-Haenszel)分层分析方法的步骤。 答:分层分析步骤:①对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分层。②判定层间RR或OR是否相等或相近。③得到控制混杂后的调整RR或OR。④再将调整RR或OR与分层前的粗RR或粗OR(cRR或cOR)进行比较。 5、简述混杂因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答:混杂因素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①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必须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存在统计学联系。③一定不是暴露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中中间环节。 6、流行病学研究中如何控制信息偏倚? 答:①对偏倚要有丰富的知识,对研究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选择性偏倚要充分了解。②严格掌握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③尽量取得研究对象的合作,提高应答率,降低失访率。④尽量采用多种对照。

病生期末试卷

一. 名词解释(共30分) 1. 脑死亡(brain death) 2.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3. 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EP) 4.应激(stress) 5.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6. 代偿性代谢性酸(碱)中毒 7. G蛋白耦联受体(G protein coupling receptor, GPCR) 8. 内源性核酸内切酶 9.休克(Shock) 10.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二. 填空(共20分) 1.等渗性脱水的特征是( )、()、()和()。 2.目前已知的内生致热原有()、()、()、()。 3.DIC是由于()被激活,以()为发病的共同环节,以()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4.再灌时,血管内皮细胞可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是因为它内含有( )酶,在( )酶的催化下转变为( )酶。.

5.凋亡的主要执行者是()酶和()酶。 6.引起休克的始动环节有( )、( )和( )。 7.肺通气功能障碍可分为( )通气不足和阻塞性通气不足两类。 三. 单项选择(共20分) 1. 能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 A、疾病的原因 B、疾病的条件 C、疾病的诱因 D、疾病的危险因素 E.、疾病的外因 2. 早期易发生休克的水钠代谢紊乱是 A、水中毒 B、高渗性脱水 C、低渗性脱水 D、高钾血症 E、低钾血症 3.右心衰竭引起全身性水肿的最重要的机制是 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B、肾小管重吸收水钠增强 C、血浆胶渗压降低 D、淋巴回流障碍 E、毛细血管内压升高 4.缺氧是指: A、血液中氧分压下降引起的病理过程 B、吸入气中的氧不足引起的病理过程 C、血氧容量下降引起的病理过程 D、血氧含量下降引起的病理过程 .

流行病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流行病学研究法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国外流行病学的研究均有很大进展,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流行病学是以________为研究对象,采用_________的研究,则是它其中的重要法之一。4.流行病学的实验法和基础医学学科的试验不同,主要是前者的实验是在__________中进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A型题】 1.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 A.疾病B.病人C.人群D.健康人E.亚临床型病人 2.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研究者不能或不能全部掌握或控制所研究现象发生的条件,因此采用什么法就是很重要的法 A.观察法B.建立数学模型C.临床试验 D.实验研究E.以上都不是 3.流行病学属于什么畴 A.预防医学B.基础医学C.临床医学 D.生物医学E.医学统计学 4.流行病学中的群体是指 A.有典型症状的病人 B.无症状的健康人 C.在一定围的人群,可以小到一个家庭,大到全人类 D.传染病患者 E.病原携带者 5.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B.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治 C.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D.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E.只研究疾病的防制措施 6.流行病学研究中使用最多的研究法是 A.观察法B.实验法C.理论法 D.法学研究E.以上都不是 7.流行病学主要应用于

流行病学试题题库

1、病例对照研究是根据是否患病分组,而队列研究是根据是否暴露分组。 2、流行病学中的“暴露”是指曾经接触过某个因素或处于某种状态,或具备某种特征。 3、匹配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研究效率,控制混杂因素,个体匹配一般不超过 4 。 4、现况调查所用的指标主要是患病率。 5、影响预测值的因素有灵敏度、特异度、患病率。 6、RR值是指暴露组的发病危险性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7、实验流行病学与队列研究的共同点是前瞻性研究,设立对照,验证假设。 8、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有保护率和效果指数。 9、移民流行病学可以探索疾病发生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谁大的一种研 究方法。 10、在描述性研究中,一般无须特设对照,其研究资料的主要分析指标是患病率。 11、流行病学所说的偏倚一般可归纳为:信息偏倚、选择偏倚、混杂偏倚。 12、疾病的人群分布中最重要的因素年龄,几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都与此变量有关。 13、病例对照研究选择病例时较理想的病例类型是新发病例。 14、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进行病例组与对照组均衡性检验的目的是减少混杂因素。 15、进行推断性统计所计算的RR值远小于1,表明暴露与疾病之间呈负相关。 16、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是病因、宿主和环境。 17、抽样调查的样本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现患率和精确度。

18、时点患病率中的“时点”一词,在理论上时无长度。但实际上在现场调 查时要尽可 能的缩短调查期限,一般不超过一个月,仍认为是时点患病率。 19、目前,用于流行病学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软件种类繁多,请列出三种权威的应用较多的软件 SAS 、 SPSS 、 STATA 。 20、描述疾病分布,其资料来源分为普查、抽样调查 . 名词解释答案 1、危险行为:指一种已经证明会增加人们患某种疾病的易感性或有损健康的行为。 2、续发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 3、流行:是疾病流行强度的一种表达方式,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水平。 4、大流行:当疾病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且跨越国界、州界时。 5、爆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6、虚假关联:可以看作是人为的、偶然的、假二次的或由于几率、偏倚或未能控制其他变量而引起的所有非因果关联。(该名词现已罕用。) 7、生态趋势研究:指连续观察不同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发生率或死亡率,了解其变动趋势。 8、生态学研究:比较不同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态,他们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了解某疾病或健康状态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有无异同点,从而探索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出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的线索。 9、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又称病因分值,指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露的发病或死亡占全部病因的百分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