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历史景观保护方法详述

城历史景观保护方法详述
城历史景观保护方法详述

历史名城 焕发新生

城市历史景观

保护方法详述

联合国教育、

科学及文化组织

纽约市的高线公园,摄影:H a r v e y B a r r i s o n

城市是动态的有机体系。世界上没有一座“历史”名城能够保留其“原始”风貌,因为历史名城的概念属于移动靶子,必定会随着社会本身而变化。要想保护城市历史景观,就需要在城市这个大舞台的各种演员之间,首先是在管理城市的政府机构与在城市中运作的开发商和企业家们之间建立动态的战略联盟。

历史文化名城-北京

洛阳师范学院 期末作业(论文) 解读历史文化名城—北京 年级: 2011级 学号:110544126 姓名: 孟凡飞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控制方向) 指导老师: 王静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目录 (2) 摘要 (3) 第1章引言 (3) 第2章北京的地理环境 (3) 2.1地理位置 (3) 2.2气候环境 (3) 3古近北京 (3) 3.1古代北京 (3) 3.2近代北京 (4) 4.北京的符号 (4) 4.1天安门 (4) 4.2故宫 (4) 4.3天坛 (5) 4.4长城 (5) 4.5圆明园 (5) 4.6四合院、胡同 (5) 结束语 (5) 参考文献 (6)

解读历史文化名城—北京 摘要:北京在西周时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的燕国的都城。自中国金朝起成为古代中国首都——中都。自元代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称大都。由于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国的大汗,蒙古文称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居处”。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明朝自成祖后开始对北京进行大规模扩建,明朝时期北京成为第一个汉族王朝的首都。清朝在延续明北京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修缮和扩建。至清末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当之无愧!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北京;都城;首都 1.引言 我国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人民的。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是历史的记录与再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资源。 2北京的地理环境 2.1地理位置 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2.2气候环境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2007年为例,全年平均气温14.0℃(北京市气象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3古今北京 3.1古代北京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又封尧之后人(一说黄帝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 汉高祖五年,本市被划入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

北京的传统文化

北京的传统文化 高二一班岳婷 24 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北京的胡同 老北京,老胡同,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一个象征。到北京不到北京的胡同看看,那您可太遗憾了。全世界所有的城市都有街、巷,称谓大体相同,某某街、某某道,而只有北京叫“胡同”。北京的胡同里蕴含着浓郁的平民气息,多彩的百姓风情,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北京的京剧 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剧,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京剧是流传北京、河北、天津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在国外,它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所以又被称为“国粹”。 北京的小吃 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清代《都门竹枝词》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些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

读北京历史文化有感

读《北京历史文化》有感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文化名城,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北京以其悠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物古迹遗存闻名中外,在被推出的中国七大古都中,名列前茅。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等。 北京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有更多具有北京特色的东西,如:京剧,四合院,京味的小吃,还有我们不能不说的京腔。 北京的主要景点有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天坛、北海、颐和园、圆明园、长城等等。 北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类型的演出、国际性的展会等一应俱全。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华丽的戏服、动听的唱腔、百变的脸谱,令人印象深刻。著名的长安大戏院、湖广会馆、老舍茶馆、中国京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和中国国家大剧院等都常有传统的京剧演出。 四合院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筑,一座座青瓦灰砖的四合院之间形成的窄巷,就是著名的老北京胡同。穿过蜿蜒曲折的胡同,走进迷人的四合院,会让人真正领略到老北京的风韵。 世界上许多历史文化古城所以能经久不衰地延续并发展下来,一个内在的核心要素是这些城市始终代表着它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把其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留传给后代。不研究古代文化,不懂得和不悉习珍惜、保护历史遗产,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新的、现代的城市文化。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我相信,北京会以她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和昂扬的姿态走向未来。让我们期待更加美好的北京!

历史性景观作为城市记忆与身份建构的途径

历史性景观作为城市记忆与身份建构的途径 历史性景观作为城市记忆与身份建构的途径 摘要:针对当前城市景观身份特点弱化和缺失的现象,探讨和分析历史性景观与城市身份特点建构的关系,以及历史性景观的方法途径在推动城市的身份认同、提高地方景观质量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指出历史性景观应作为城市记忆与身份建构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历史性景观、城市记忆、身份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的发展演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些历史性场所的存在便是城市记忆的印证。历史性景观是建构城市身份特点的重要因素和手段。在中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对于城市以及生活其中的人们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城市景观变化显著且日益加速,景观趋同现象严重,地方特点弱化甚至消失。历史性景观不仅关系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身份特点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地方景观的质量和当地居民生活的品质。 一、历史性景观的界定 论及“历史性景观”(Historic Landscape),得借助“景观”(Landscape)、“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的概念来加以理解和界定。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景观都曾与“风景”、“景色”、“园林”这类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然而随着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迈进,景观的内涵、所指和实践方法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是作为通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2000年《欧洲景观公约》对“景观”的定义是:某一被所感知的区域,其性格是自然的和/或人的因素的作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运用范围是全部领土地域和适用于自然的、农村的、城市的和城市周边地区,涉及到被认为是突出的景观以及平常的或者衰退的景观。2008年的《关于执行欧洲景观公约的指导方针》指出:这一在世纪之交的景观新定义

北京胡同与传统文化

从北京胡同看传统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 张少婷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相应地,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列,旅游内容呈现多样化,从地质地理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到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丰富多彩。传统文化作为遗址遗迹与人文活动结合的一个旅游资源,正被越来越加以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开发,在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北京胡同游作为传统文化旅游的一朵奇葩,其由盛到衰,又由衰到盛的经历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一、胡同伴我成长 作为一名北京人,红墙故宫、灰瓦胡同一直都是我心中最深的依恋和骄傲。即使北京城如今早已成为了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即使摩天大楼上遍布的光幕玻璃使人们目眩神迷,即使五彩霓虹包围的城市日日充斥着动感和奔放,然而静静伫立在城中央那一片古老的矮房和小巷却永远不会脱离每一个北京人的记忆。那一片宁静的湖、古老的瓦、飘动的柳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无论时光飞旋过多少个年头,都不会改变的安宁。那是北京的根,盘亘在我们心中的根。 记得小时候,我最爱坐在老式自行车的后面,让爸爸带着我穿行于北京老城区,伴着车轮嘎吱嘎吱的响声,听路旁小贩的吆喝。“卖豆汁儿喽”“炸酱面!来了您呐”“糖葫芦儿,一块一串儿咧”,一句句,一声声,老北京城的生机盎然仿佛便从每一个缝隙渗了出来,挡也挡不住。一年又一年,我坐着自行车,走过了故宫,走过了后海,走过了这一片红墙灰瓦。如今,我也常常坐着四个轮子的汽车跑到老城,踏过并不平坦的青石路回忆儿时的感觉。 细数我对老北京的记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片片幽深的胡同。从前,骑车路过的时候爸爸常常会告诉我那些胡同的名字,于是诸如羊肉胡同、武定侯胡同、丰盛胡同、拐棒胡同等等各式各样的名称便时时在脑海中跳跃。其实小时候我并不十分热爱探寻这些灰暗的小巷子,小小的我总觉得它们徒有好玩的名字,实际却又长又窄,破旧而且拥挤,远不如大街和马路整洁有气魄,白天车水马龙,夜里华灯串串,繁华热闹。然而爸爸却乐此不疲,兴趣盎然。现在想来,那时的我还没有看到胡同中雕刻着岁月时光的牌匾,没有看到灰色砖瓦墙里隐藏的历史画卷,没有看到胡同中炊烟升起时老奶奶满足的笑脸,更没有看到奔跑的孩童身上满溢的欢畅喜悦。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老北京胡同中蕴藏的深沉底蕴还未在我心中扎根。 引起我对胡同看法转变的是2006年1月和爸妈去逛前门的大栅栏。因为前门胡同在2005年开始拆改,计划2008年建成以民族传统商业、文化休闲、旅游、餐饮等结合的特色商业区,除重要文物建筑被保护、修缮外,其余建筑都要拆除,到时整片胡同将从这里消失。爸爸是带我来向北京最著名的胡同区告别的。还记得当时,大部分胡同已被拆除,只留有大栅栏商业街以及大江胡同和小江胡同几处人去楼空的旧址。凄冷的寒风中,残存的瑞蚨祥、内联升、阳平会馆带给我的是莫名的萧索与哀伤。那些儿时的记忆一股脑涌进脑海,都说白

北京历史文化题目[精品文档]

北京历史文化知识 试题 一、单选题(请从每小题的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或最佳的答案;不选、多选或选错不给分) 201.目前考古发掘显示,至少在( A )多万年前北京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类劳动、生息、繁衍的身影。 A.50万 B.30万 C.20万 D.10万 202.( A )的出现揭开了北京地区人类历史的序幕。 A.“北京人” B.“新洞人” C.“山顶洞人” D.“田园洞人” 203.考古工作者在王府井南口东方广场工地( C )年发现了一处古人类活动遗址。 A.1929年 B.1958年 C.1996年 D.1998年 204.考古工作者在平谷盆地发现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遗址,统称( B )文化。 A.东胡林 B.上宅 C.雪山 D.夏家店下层

205.在夏、商王朝统治时期,北京及以北地区同时有几个部族存在其中孤竹、( B )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成为商王朝北方的附属国。 A.匈奴 B.燕亳 C.鲜卑 D.东胡 206.考古工作者在房山区琉璃河镇(B )村发现了北京地区迄今最早的古城址。 A.周口店 B.董家林 C.东胡林 D.上宅 207.西周的( B )是召公奭的封国,实际到此地就封的是他的长子克。 A.蓟 B.燕 C.幽州 D.涿郡 208.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D )次出巡,曾到过蓟城,以后经无终,到达碣石。 A.一 B.二 C.三 D.四 209.西汉时期,原依附匈奴的乌桓、鲜卑各族转而归附汉朝,朝廷在( D )设乌桓校尉府加强管理。 A.上谷 B.渔阳 C.幽州 D.蓟城 210.东汉时期,渔阳太守( B )在今顺义东北兴修水利,

(整理)北京旅游文化与历史.

北京旅游文化与历史 一·北京历史 公元前1040年,在今天的宣武区广安门一带北京正式建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北京有850余年的建都史,元、明、清三代均定都于此。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旧石器时代(70万年前-1万年前) 回到50万至70万年前的北京。那时的北京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在北京西南郊的山洞里生活着北京猿人,他们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火的原始人类之一。有了火,文明就开始了。 汉代(公元前206年-220年) 2200多年前的秦朝统一了中国后,这时北京是个闻名的大城。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不断向四面八方扩展。大约在1700年前北京有了第一座佛寺,即潭柘寺。 隋代(581-618年)和唐代(618-907年) 隋朝统一中国后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运河的北部终点就是北京,此时北京被称为涿郡,拥有13万人口。公元645年,唐太宗集大军于北京,自水陆两路攻打辽东高丽。却久攻不下,后被迫退回北京。回到北京城,唐太宗为追念阵亡冻死的士兵,下令修建了悯忠寺(即法源寺)。此时的北京被称作幽州,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贸易中心。 宋、辽金时期(960-1234年) 唐朝以后,政治陷入混乱,北方少数民族日益壮大。公元907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朝,北京作为陪都城被称为南京,城址在今天的白云观一带。公元1153年(金),东北少数民族首邻海陵王定都北京,名为金中都。如今的牛街礼拜寺和卢沟桥都是这个时代遗留下来的。 元代(1271-1368年)

公元1215年(元),崛起的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攻占北京。他的继承者忽必烈建立“大元”,在北京建元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的首都。 明代(1368-1644年) 公元1399年,北平的燕王朱棣举兵南进,夺取了建文帝朱允的帝位。朱棣认为北平乃“龙兴之地”,可北控大漠,南扼中原,于是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朱棣在元朝皇城基础上改建扩建。如今北京的绝大多数古典建筑如故宫(紫禁城)等,都是明代的遗物。 清代(1644-1911年) 满族人进北京后,大兴土木修建园林。公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毁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公园-圆明园,并将东交民巷改名“使馆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北京城中心的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首都定为北京。从此,这座历经3000年坎坷的不朽城市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全新时期。 二·“老北京”特色 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最早起源于元朝,“胡同”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小街巷”的意思。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 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公里;最短的胡同是一尺大街(今杨梅竹斜街西段),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北京胡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要体验老北京的味道,胡同游是必不可少的。 北京是一座千年古都,其建筑布局保留着最典型的中国古代城市特征:方正的、围绕一

城市历史景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城市历史景观——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以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为例 姜滢张弓 【摘要】纵观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进程,从单一的对文物进行保护到保护文物所处的空间环境,人们对自身文明产物的保护逐渐加强,体系日趋完善。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维也纳备忘录》的基础上通过了《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宣言》,201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采纳了”城市历史景观”的新建议,这一建议的采纳为城市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建议,对于街区价值认知突破了以往的物质空间形态,通过对城市历史景观的内在联系及其生成机制认知街区价值。文章以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为例,以城市历史景观为指导,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对历史街区价值的认知及其内在与生成机制进行研究,试探索街区价值认知方法和历史街区的保护的新思路,保护与提升历史街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城市历史景观;历史街区;保护;多学科;福州上下杭;文化 1.传统历史街区保护方法 人类对自身文明产物的保护随着现代文明的发达而日益提高,从1840年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国《历史性建筑法案》开始,世界各国对于自身文明的保护机制逐步完善。 从各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以及相关的国际会议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从单一的对文物进行保护开始,逐渐发展到对于文物所处的空间环境进行保护。 “历史街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33年的《雅典宪章》中,“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1987年《华盛顿宪章》提出“历史城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我国在1985年由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建议设立“历史性传统街区”,提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等也予以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许丽娟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表现。 2.综合思维:分析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城镇景观差异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3.地理实践力:结合地理资料,分析区域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对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和保护提出合理措施。 4.人地协调观:理解城镇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协调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 最近国人被日本援华的医疗物资上的题字给感动了!先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然后是激昂滚烫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ang)!”,后来又来了充满诗意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日本人把这些诗句放在这时使用,可以说恰到好处,且无懈可击,既表达了捐助的情意,又显示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恰当运用,可谓不失优雅!让我们感恩雪中送炭的同时,也深深被中华文化被用到这样极致而感到惊叹和折服。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语言这种文化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文化的有关知识,我们上课的题目是《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请大家判断图中的地理事物哪些属于地域文化?黄山云海、贵州黄果树瀑布、云南元阳梯田、惠安女服饰。 要判断这些地理事物是不是地域文化,我们先来学习地域文化的概念。 一、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的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可以小到一个村,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洲。 2.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 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惠安女的传统服饰”是不是地域文化。 【案例】惠安女的传统服饰 惠安女是指生活在福建泉州惠安县海边的妇女,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她们的服饰特征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安女的头部被斗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而腰、腹部却暴露无遗,衣服以短袖为主,而大筒裤的裤脚宽达 0.4米。据此,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请说说惠安女的传统服饰特征的形成原因。 地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因素: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惠安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呢? 惠安地处亚热带沿海,气温较高,太阳辐射较强,降水多,风力大。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妇女主要从事是渔业生产,就产生了适应此处渔业生产的传统服饰:斗笠(可以遮阳挡雨)、头巾(可以挡风防沙)、短袖(凉爽且便于劳作)、大筒裤(有利于在海滩上挑担快步行走)。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惠安女的传统服饰是地域文化。 2.惠安女的传统服饰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在亚太地区的实施(Ron VAN OERS & 周俭 撰)

■ Introduction In 2003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rang the alarm bells as the number of conflicts arising from urban development projects being executed in historic cities inscribed onto UNESCO’s World Heritage List was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It experienced how in practically all parts of the world,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local governments were struggling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urban conservation as put down in international Charters and Conventions, while aiming to secure the necessary investment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and city develop-ment. Recognizing that this dilemma involved all historic cities, not only those of World Heritage status,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relegat-ed this issue to UNESCO so that it could muster the broadest possible international support towards finding a solution fit for all cities of heri-tage-value. Starting in 2005 and lasting for 6 years, UNESCO facilitated and coor-dinated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HUL) initiative, a policy process to review and updat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heritage conser-vation. This process was successfully concluded with the adoption of the new UNESCO 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by UNESCO’s General Conference on 10 November 2011, a ‘soft-law’ to be implemented by individual Member States on a voluntary basis.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is an updated heritage management ap-proach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layering of values present in any historic city and the need to integrate the different disci-plines for the analysis and planning of the urban conservation process, in order not to separate it from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city – in other words, the HUL approach seeks to reconnect historic quarters with the new city, urban conservation with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socio-economic dynamics that are present in any contemporary city.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is an approach to identify city value as a continuum in space upon continuity of time. HUL, therefore, can be both a perspective and a value orientation, as well as a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pace. It can be used i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range of tech-nical methods and diverse managerial systems,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the management of various space range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 to historic districts, historic blocks, historic cit-ies and centers, and all other space management regarding evolution of city. UNESCO’s General Conference in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在亚太地区的实施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11 UNESCO 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作者/ Ron VAN OERS1 周俭2 Written by Ron VAN OERS ① and ZHOU Jian ② ■ 简介 随着世界遗产城市纷纷开展各自的城市开发 项目,一系列与保护相关的矛盾和冲突也呈上升 趋势。200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就此敲响了警钟。 几乎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的地方政府都面临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 他们必须坚持国际章程和公约的原则要求,实施 城市保护;另一方面还要为城市更新和发展争取 必要的投资。在意识到所有历史城镇,而不仅仅 是那些拥有世界遗产地位的历史城镇,都面临这 样的问题后,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此议题提交至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寻求最广泛的国际支持,希 冀找到一种适用于所有具有遗产价值的城镇的解 决方法。 自2005年起及此后的六年时间,在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和协调下,历史性城镇景观 (HUL)项目行动启动,这是一个对现有遗产保 护国际导则进行审议和更新的政策化过程。2011 年11月10日,《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为这一过程画上 了圆满的句号。《建议书》也成为各成员国在自 愿基础上实施的“软性法律”。 历史性城镇景观(HUL)是一种更新后的遗 产管理方法,其出发点是承认并确认任何历史城 镇都具有层级积淀的价值,并需要结合不同学科 对城镇保护过程进行分析和规划,从而在现代城 市的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避免这些价值被分离。换 言之,HUL方法寻求的是在所有的当代城市中, 历史街区和新城、城市保护和城市发展,以及不 同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联系的重新构建。 HUL是一种对城市空间从时间连续性的角 度对空间连续性的价值甄别,其背后的形成机制 是HUL方法的关键所在。它既是一种识别角度, 也是一种价值观,同时又是一种空间形成的机制。 它可以用来建构一系列的技术方法和多样化的管 理机制,其应用的空间范围包含但不限于历史街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副主任 2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主任 ①. Ph.D., Vice Director of WHITRAP Shanghai ②.Professor,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Director of WHITRAP Shanghai 图1:随着中国的大兴土木,我们该如何确保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城市几千年来的特色和形象得到保留而不被破坏? Figure 1: With the current building boom in China, how can we guarantee that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 and identity of Chi-nese cities, which have been built up over centuries, is retained and not destroyed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 R. van Oers/WHITRAP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学案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学案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说出地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2. 结合实例,分析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的相互影响。 3. 能够依据不同地区城镇景观的差异,分析出其内在的地域文化差异。 4. 培养获取资料、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表达结论的能力,在活动中提升地理实践力。 5. 加深对于南京历史、文化的理解,增强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及对本国家、本地区地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感受地域文化 1.概念:是指特定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而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和财富。 2.特点: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 [特别提醒]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从成因上来看,是自然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思维点拨:1、Where/When(该景观在哪儿?/形成时间?) 2、What(该景观有什么功能) 3、Why(体现了什么文化?有什么象征意义?) (一)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 不同区域城市建筑景观格局不同(例证) (1)分布:主要分布在闽西山区,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特点 ①是大型夯土民居建筑;

(1)地域文化只是指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 ) (2)不同区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 (3)广州的骑街老楼是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南方文化的产物。( ) (4)从建筑景观上看,福建客家土楼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的汉族大院屋型民居建筑景观特色。( ) [归纳总结] 1. 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如下图所示: 2.地域文化的特点 (1)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2)地域文化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 观、生活习惯、制度等。地理学特别重视从物质景观上研究地域文化的差异。 (3)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如下图所示: [归纳总结]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市

北京名胜古迹的介绍

北京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历史、85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旧城风貌独具特色,中轴线和棋盘格式道路网奠定了旧城的基本格局,紫禁城是世界建筑瑰宝,“胡同—四合院”传统居住形态和传统建筑色彩,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城市建筑艺术魅力。深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淀,形成了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成为当之无愧的东方文明代表城市。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这里荟萃了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北京,唐为幽州,辽为燕京,金代为中都城,元代改为大都,明、清称北京。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八个朝代以北京为都城。各个朝代在北京大兴土木,建造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筑。有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写了《马可·波罗游记》,有对大都城的记述,使这座古城得以传播,名扬世界。公元1368年,元朝统治被推翻,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将大都更名为北平。之后,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夺得皇位,登上皇帝的宝座,将北平改称北京,暂称“行在”。明成祖朱棣就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决定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他的“龙兴之地”北京。他之所以要迁都北京,主要原因是由于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不下百十”,“会通漕运便利,天津通海运”的优越地理位置。此外还在于为了控制北方和东北地区,以维护全国的安定。清/顷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后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比原来的天安门高了83厘米,通高为米(原高为米)。从天安门这座古老建筑500多年的历史轨迹中可知,天安门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象征,是目睹封建王朝兴衰更迭的历史见证人。 北京名胜古迹景点介绍 【概况】 北京,是中国六朝古都,历史源远流长,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代建筑格局。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简称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由此北京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现代的人文景观,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北京北面有军都山,西面有西山,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市的最高峰。境内有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和十三陵水库;其他还有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拒马河和汤河五大河。 【北京中心区旅游景点介绍】 以天安门广场为主线,游览天安门城楼,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泽东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故宫、中山公园、景山公园、北海公园。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44万平方米,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 天安门:天安门是皇城正门,原名承天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改名为天安门,是皇帝颁发诏令的地方。 中山公园:也称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侧,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

历史性城市景观

自19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世界遗产城市受到高强度开发压力带来的威胁,有关大规模城市开发引发的历史景观保护的争端不断增多。历 史城市保护面临新的压力,诸如:全球化与地方发展之间的矛盾,快速城市化对场所感和社区认同的 威胁,包括气候变暖在内的全球环境恶化,不可持续的旅游开发,失控、考虑欠周或混乱的城市开发, 等等,均给城市遗产保护规划和管理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为此,世界遗产委员会深感需要制定 新的建议和办法来应对这些挑战。2005年的《维也纳备忘录》首次以“历史性城市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Hul一)这一专门术语来讨论历史城市面临的开发压力问题,经过数年来国际性学术会议和相关国际机构的研究讨论,《关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建议草案》将提交201〕.年秋季召开的第36届大会讨论通过。本文通过回顾相关学术会议的批判性探索,探讨《维也纳备忘录》的历史贡献,解读剖析《HUIJ建议草案》的保护理念和保护方法,分析这些新的国际保护文件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的借鉴意义。2005年10月,UNESCO在第十五届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上通过了《保护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s),要求缔约国在保护和提名世界遗产时,综合考虑《维也纳备忘录》中所确定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原则。 2006年9月25日,世界遗产中心在UNESCO总部组织召开的专家会议认为,《维也纳备忘录》虽只是针对目前议题形成的一份总结性文件,但涉及了三个重要的方面:(l)历史性城市景观是过去和现在城市动力作用的层叠(Stratification),是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2)强调当代建筑的角色;(3)关注经济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角色,特别是诸如旅游业、城市开发等非本地作用以及外部行为带来的变化。鉴于城市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面临的新挑战,专家会议认为1976年的《内罗毕建议》已无法充分应对目前的问题,新的建议应关注历史城市作为“活的遗产”(livingheritage)的特殊性和现实需求。同时还特别指出新建议并不只是特别针对世界遗产城市的,而应该适用于所有的历史城市。,2006年至2010年期间相继举行的区域性会议,对以往的保护宪章、建议进行了批判性回顾,经过广泛的学术讨论形成了一定的共识:HUL概念不再像《维也纳备忘录》中那样只是强调当代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影响,而是涉及有形的景观形态和无形的城市文脉等相当广泛的内容,充分表达出历史城市的复杂性。 历史性城市景观是将城市地区作为具有文化价值和自然价值的历史层积(historic layering)来理解,这一概念超越了“历史中心区”和“建筑群”的范畴,包含更广阔的城市背景及它的地理环境。当前,巫需在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框架下.为识别、保护和管理历史性城市景观建立综合性方法。历史性城市景观方法是为了在保护人类环境质量的同时,提高城市空间的生产效率,将历史保护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其他目标整合,并且在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平衡。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途径,意味着在城市更大区域的明智规划中应当基于对这一大尺度层面历史性城市景观演变的理解,认识到现时的城市是经过岁月累积在环境中形成的多重层积(multi一layers)。无论如何,历史需要被人感知、城市的多重积淀需要充分展现和弘扬。《HUL建义草案》要求各缔约国应根据历史性城市景观方法,将城市遗产保护战略纳人国家发展政策和行动计划。 今天,城市遗产价值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从“历史纪念物”到“社会综合体”再到“活的遗产”,因而需要一种新的方法,通过联合具有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生态学途径,超越视觉物体和视觉语汇(体量、形式、尺度等)的范畴,转向将历史环境作为人类经验和精神场所的

北京传统文化遗产地保护和利用

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北京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充分体现了古老与现代的统一,历史与传承的统一。在继承和发展北京文化的过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程就是系统地认识北京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最大限度地保护北京传统文化中的多种遗产,同时坚持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文化思维,在对遗产的利用中传承北京传统文化,发挥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 一、对北京传统文化中丰富遗产的宏观和微观把握 (一)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作为元代以来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作为世界性的大都会,古往今来勤劳智慧的北京人创造了大量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与作为生活在政治中心的北京人皇家气质的自我期许相一致,而且极大地承载了北京的城市文化性格,成为北京城历史发展、北京人城市性格变迁中“凝固的历史”。 1.作为整体的北京城 作为整体的北京城特别是明清北京城是人类建筑史上

的奇迹。无论是集大成的皇家宫殿、园林,还是城市整体布局中的城墙、城门和胡同;无论是承载了复杂、流变的北京文化性格的宗教建筑、军事建筑、商业建筑,还是反映普通人市井生活的四合院民居。作为整体的北京城就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物质文化遗产。 2.古人类文化遗址 北京地区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有着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包括房山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门头沟东胡林人、平谷上宅村及北埝头遗址以及昌平雪山文化遗址等等。这些古老的文化遗址给北京地区的历史增加了深沉浑厚的因素,给现代人以更多的遐想空间。 3.宫殿、园林和陵寝 宫殿、陵寝和园林主要与皇家相关,它们构成了北京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丰富、最璀璨的内容。北京城作为元代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作为世界性的大都会,孕育和创造了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的皇家宫殿、以“三山五园”(静明园、畅春园、静宜园、圆明园、清漪园)为代表的著名园林和以明十三陵为代表的皇家陵寝。这些宫殿、园林和陵寝在各种物质文化遗产中保护较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教育价值。 4.宗教建筑和雕塑

北京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分析调研资料

《城市规划概论》结课作业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 告 姓名:康一林 班级:规132 学号:201301020223 成绩:————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早在周朝时期,就是燕国和蓟国所在地,北京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北京拥有的名胜古迹有: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是中国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该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爱,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东西款750

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城墙上开有四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四座角楼,角楼有三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是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他利用昆明湖和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天安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或首都北京市区中心,面临长安街,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天安门原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举行了开国大典并被设计入国徽,墩台上的城楼大殿东西宽9间,南北深5间,用95之数,是取帝王为“9”,“5”至尊,至高无上的含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国名胜古迹的破损, 它们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八达岭长城是中国长城的杰出代表,明代长城的精华地段。虽经受几百年来风霜雨雪的侵蚀,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而今仍显雄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多年来,八达岭长城景区的历任管理者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使八达岭长城焕发出其独有的魅力。 一:八达岭长城 1.维修长城保护长城 1952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提议“保护文物,修复长城,向游人开放”,从此,长城的保护和利用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罗哲文等专家多次到八达岭长城实地考证、勘测,提出了科学严谨的修复方案,开始了解放后长城的保护维修工作。1984年在邓小平“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下,掀开了长城保护修缮新的一页。特别是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特区投巨资对长城进行抢修和对关城进行复建。按照《威尼斯宪章》的要求,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持文物的真实性,使之完整地传给后代,从1953年至今,他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八达岭长城进行多次修复。到目前为止八达岭长城对外开放的长度为3741米,游览面积由原来618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9348平方米。附墙台及空心敌楼21座,垛口1252座。修 复后的八达岭长城及关城 再现了历史的原貌,从而 也使长城得到了科学的保 护。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在遗产的宣传上,八达 岭特区办事处专门设立宣 传科和对外联络中心,通 过媒体,以大旅行社、大 学校、大企业工会为重点 对象,以公路和城市公交 车辆为重点流动广告载 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