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方法论读书笔记

管理研究方法论读书笔记
管理研究方法论读书笔记

管理研究方法论复习笔记

(1)方法(method)——指具体做法。

(2)方法论(methodology)——指处理问题的一般途径和路线。

(3)管理研究方法论

——阐述管理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途径和过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研究工作的规范,包括问题阐述、文献综述、假设提出、数据收集、统计分析、信度和效度判断以及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撰写等各个环节的规范。科学研究及思辨研究

科学研究:运用科学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

思辨研究:即直观的研究方法,依靠自己的直觉或理解对研究对象的行为作出判断。

逻辑思维VS.形象思维

左半脑:逻辑思维(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细胞)——科学研究

右半脑:形象思维(心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思辨研究

管理研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区别

研究对象的不同(管理研究离不开人)

(1)作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人:是物质的人以及人的生理结构;

(2)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人:是抽象的经济人,消费者或供应者;

(3)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是社会人、社会和群体中的一员。

(4)作为管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管理者和企业成员:则是个性人,是生活在现实中具有各自价值观念、偏好和感情的人

在管理研究中,阻碍科学方法运用的两个难点:(1)管理者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2)管理情境(时空环境不同而异)

?4、管理研究的性质(方法论角度):

(1)管理研究必须兼用科学方法和思辨方法,然而,管理研究方法论仍垂青于科学方法。

(2)管理研究要分辨哪些管理学科分支、内容和研究阶段适合应用科学方法(或思辩方法)。

(3)尽管管理研究方法论着重于讨论科学方法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但思辩研究的结果无疑应属于管理研究的成果(博士论文要科学研究成果)

研究类型

a.按研究层次分类(宏观、微观)

b.按功能分类(基础——管理现实问题的观察概括和抽象、应用——怎么做)

c.按研究目的分类(描述型、解释型、规范型)

d.从论证方法角度分类(理论、实证)

第二章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

概念(concept)

概念包括内涵(事物的特有属性)和外延(具有概念所特有属性的事物)两方面,是对所观测事物本质的抽象表达。

分类规则a.完备性b.准则的唯一性c.独立性

名词:乃为一个概念正名,一个概念必然有个名词加以表达,以便书面和口头交流。

定义:是提示概念和名次所表达的共同属性(即内涵)的逻辑方法。

被定义之物=种差+属名

变量(variable ):对概念的一种操作性的界定,一个概念可能存在不同的变量。 变量间关联的性质概括来说可分为三类:相关关系,因果关系,虚无关系。 命题(proposition ) :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statement )。 可分为几种类型:公理、定理、设定、假设。

假设是对某种行为、现象或事件作出的一种合理的尝试性的并有待检验的解释。 理论(theory ):一组结构化的概念、定义和命题(因果关系为主),用于解释和预测现实世界的现象。 推理:从命题出发,逻辑地推出另一个命题。这组命题常分两类:前提和结论。 归纳推理:从具体事实到抽象理论的过程,从数据或证据出发推出结论。

演绎推理:指从抽象理论到具体事实的过程,它的结论必然能从前提推衍出来。

演绎与归纳的关系 演绎推理:T —H —O

归纳推理:O —E---T

理论研究内容:E---T---H

实证研究内容:H---O---E

分类规则:完备性、准则唯一性、种的独立性、分类中不得跳跃逻辑等级。 说明:

(1)理论是由若干个而不是一个命题组成的;

(2)所提出的理论必须能构成一套演绎体系(即要求这种理论在形式上是由多层次的不同抽象等级的命题构成);

(3)理论要能解释现实。

第三章 管理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research design )

——是对研究课题的规划,也是谋求新发现的策略。

? 研究设计的目的:

臆测

激励

解释

(1)辨识问题,提炼主题;

(2)论证和验证主题(回答解决什么问题,预期取得什么结果以及选择论证此预期结果的技术方法)。

一、问题辨析的过程

选择一个范围较广泛的研究领域→将研究领域细化为研究问题

问题的转化:如何将一个一般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化问题为研究变量和假设→化问题为研究设计

问题来源:社会、个人经历、文献(归纳与演绎或者结合):个人的观察和深度思考;个人对研究专著的热情;阅读文献;与他人交流

选题标准: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合适性

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应具备的两个标准:

(1)真实——在实践意义上所研究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

(2)有趣——从理论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是否有趣?(社会科学家最为推崇的有趣的标准是所研究的问题对目前的知识的进步做出潜在的贡献

真实性标准和有趣性标准的不同:

(1)真实性标准是外部导向的,它注重与现实的关联并被真实世界所验证;(2)有趣性标准则是从内部导向的,它注重研究者的想象力并与本领域中已有的理论和研究相关联。

?做出理论贡献的途径

(1)深化(elaboration)——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成分,使得原来的理论更全面、更具体、更精确和更严谨,从而增加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2)繁衍(proliferation)——从其他领域的理论中借鉴某个或某些思想,将其应用到新领域中。

(3)竞争(competition)——针对某个已经建立起来的理论,提出新的理论,与原来理论做出针锋相对的解释。

(4)整合(integration)——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已经建立起来的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新的理论模型。

?边界条件(情境限制)

所有的理论都只能在某些条件下成立,一旦超出这些条件所设定的边界,理论可能就不再有解释力。

辨析要素:问题辨析阶段主要找出主题和提出假设,在辨析过程中要明确一下几个问题:

1.分析单位(个人、群体、组织、项目、社会产品)

2.研究侧重点(类别、特性、行为)

3.时间维度(横剖、纵贯——趋势、同期群、追踪研究)

研究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

(1)用定性方法(qualitative approach)研究全新的课题和变量;

(2)用实验法(experiment)研究具有因果关系的假设;

(3)用问卷研究的方法/调查法(survey)来检验相关性假设。

二、研究主题

?主题:是对主要问题的说明和作者的主观回答。

?作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创新是主题选择的首要条件。

?一项管理研究(一篇论文)必须有明确的主题,主要研究贡献或者叫创新点凸显出来,而且只能有一个主题、。

1、主题和题材

①实与虚的区别②平摆和贯穿的区别③已有的发现和新的发现④点和面的区别

2、主题先行

——先要对研究的主要贡献即研究结果是什么心中要有个设想,基本有数,研究或写作工作则是深入和具体论证的过程。

3、逆向写作和重点突出

选择逆向写作,脑海中要有初步结果,即对某个问题有种创新观点,初步的主观答案,这便是主题。有了主题,整个文章的框架、内容和取材都要一次主题为主线和主干进行。

三、假设树与创新

假设树是一项研究工作或论文创新点的结构化表述,以便准确地捉捕题材,收集数据。文献总览要根据假设取材,为我所用,据此说明本论文所提出的主题和假设树的由来和背景。更重要的是,通过综述,衬托出本主题和假设的理论和实际价值以及其创新之处。

认知失衡——个人决策前和决策后的思维存在关联,而且决策后的行为和决策时的判断过程密切相关,使人们容易在事后乐于接受正反馈信息,贬低负反馈信息的重要性,或作出推诿性解释。

第二节变量设计

操作变量设计明确说明如何测量某个概念

变量的属性设计变量属性构成应符合分类原则(完备性、独立性)

尺度选择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第三节抽样

一、基本概念和术语

1、元素(element):搜集信息的单位

2、总体(population):要素的特定集合体

3、研究总体(study populations):抽出的样本

4、抽样单位(sampling unit):供抽样的元素。

5、抽样框(sampling flame):抽样单位的实际名单。

6、参数值(parameter):总体值,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

7、统计值(statistics):样本值,调查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

8、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统计值与参数值之间的差异。

9、置信水平和置信区间(con fidence level and confidence interval)置信水平表示抽样统计值的精度,即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置信区间则指在某一执行水平下,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的误差范围。

二、抽样方法

1、抽样程序:

界定总体->制定抽样框->决定抽样方案->实际抽取样本->评估样本质量

2、抽样原则:目的性、可测性、可行性、经济性(保持平衡)

3、抽样方法

(1)随机抽样(2)分层随机抽样(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3)聚类抽样(4)系统抽样

1、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研究者无法控制的因抽样机遇而产生的误差。

2、抽样偏差(sampling bias)—是指研究者的失误造成的系统误差,主要来自非概率抽样技术。

决定样本大小时要考虑的两个问题:

(1)总体内的各个个体的同一性程度,如果所有个体在研究者所关心的属性上很一直,则样本可取得很小,如果变异程度大则样本较大。

(2)研究所需要的精确程度,容许样本属性和总体属性差异的范围(即容许误差)。总的来说,总体的变异愈大,精确性要求愈高,样本量愈大。

第四章数据观测和收集

?统计调查研究的两类资料收集方法:

(1)问卷法

1、问卷构建(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

2、问卷设计要点(简明、便于回答和有吸引力)

3、量表

(2)访谈法

?按照调查对象的规模,可分为:样本统计调查、普查

优点:可以得到问卷法难以得到的深入的资料

缺点:太费时,成本大,以致样本数有限。

实验研究的基本概念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较适用于验证因果关系的假设。实验研究的类型: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实地实验)。

标准实验:具备随机指派实验对象、前测和后测,实验环境封闭,实验剌激的控制和操纵等的实验。

准实验:(quasi-experiment):缺乏标准实验条件的一个或多个“条件”的实验。

三、实验的基本要素

(1)自变量与因变量

(2)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是指接受实验刺激的一组研究对象,而控制组是指未接受实验刺激的一组研究对象,控制组提供了实验测量变异的参考点。

控制变量指实验过程中其值保持不变的自变量,这些变量引起因变量的任何变化都应消除。

1.实地研究(field research)是指对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观察,

搜集一段时间内若干变量的数据。

2.实地研究最适用的三类课题:

(1)在自然状态下才能确切描述变量间的关联;

(2)重大或关键的发展过程;

(3)形成研究假设阶段。

?实地研究的优点:

(1)能提供深入的、个人实际感受和理解的数据资料;

(2)适于研究群体的行为和特征

(3)多数实地研究都是动态地研究事件的变化过程,便于弄清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实地研究的缺点:

非规范性 研究结果难以精确地重复。

一、无干扰研究:指研究者不直接观测研究对象的行为,也不直接沟通,不

引起研究对象的反应,更不干扰其行为。

二、无干扰研究的类型:文本分析、现有统计数据分析、历程比较分析、

三、无干扰研究的特征:(1)研究者无法操纵和控制所研究的变量;

(2)假设提出过程和论证过程重合;(3)研究者不干扰被研究对象。

四、无干扰研究的缺点:

第五章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从实际观测数据中发现变量的特征、变化规则以及变量之间关联的过程。数据分析中应用统计技术的两个目的:描述和推断。

描述统计

?一、单变量描述统计

(一)集中趋势分析

1、众数:观测数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属性值

2、中位数:将观测数据按大小顺序一分为二的变量属性值

3、平均数(mean)

(二)离散趋势分析

1、极差:数组中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差距

2、四分互差

3、标准差

(三)频数和频率分布

二、双变量描述统计

(一)定类和定序变量的关联分析

(二)定距和定比变量的关联分析

因变量、自变量为定距或定比尺度的情况下,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是用来描述两者关联的最常用技术。

1、回归分析:确立y和x之间函数具体形式的方法,回归系数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发生多少变化。。

2、相关分析:相关系数表示因变量的偏差中有多少可由自变量的变化来解释。

3、偏相关分析:表示在消除第三个变量的影响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联程度。

4、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评判各自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回归方程的各系数b可以标准化,即顾及各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标准化后,各回归系数转换成标准化回归系数β,它可以反映出在解释因变量y的变化中各个自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因子分析是一类降维的相关分析技术,用来考察一组变量之间的协方差或相关系数结构,并用以解释这些变量与为数较少的因子(即不可观测的潜变量)之间的关联。对因子分析结果做出解释:解释这个环节很重要,但在相当程度上要依靠主观判断。

转轴法:将因子负荷量的差距拉大,使因子间的区别更明确。

推论统计:关注从样本研究中得到的特性是否真正能代表研究者最终关心的研究总体的特性;即从样本观测值得出的发现是否适用于总体。

统计推论分为:

a.参数估计:从随机样本的统计值来估计总体的参数值。

b.假设检验:先对总体参数做出假设,然后从样本统计值去检验它是否跟假设参数值一致。

?多元回归方法的缺点:

(1)多元回归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都要求可测,才能估计出回归系数;

(2)多元回归分析只着眼于自变量对因变量独立的、直接的作用;回归分析难以处理多重共线性问题。

1、结构方程建模是一种综合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path analysis)和确认型因子分析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统计数据分析工具。可用来解释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与一个或多个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原有的多变量数据分析方法,适用于定序、定类、定距、定比尺度。

?SEM(结构方程建模法)中的研究变量

(1)显变量和潜变量(可测性角度);

(2)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

外生变量在模型中不受其他变量的影响,无“前因”并作为其他变量的因而存在,其值由外部输入模型,相当于自变量的概念。

内生变量受模型中其他变量的影响,其值受模型中其他变量的影响,视其他变量而定,相当于因变量的概念。

1、内部效度:研究者的判断可以取得共识并成为知识的程度或者是判断变量间关系的可信程度。

2、外部效度:描述研究者已证实的假设可供推广的程度,辨明此项假设所断定的变量间关联的适用范围和环境。

(二)信度(reliability ):表示对于同样的对象,运用同样的观察人方法得出同样观测数据的可能性。信度指标:稳定性、等值性、内部一致性。

? 研究项目评估应具备可测性要求的主要环节:

问题阐明:判断该项目研究是否清晰地提出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问题阐明要落实到变量的层次,这就意味着要具备可测性,这样才能辨别该项研究中所预期的结果是否真实存在,预期的现象是否真会发生。

输出变量:即因变量,符合可测性的要求,需要有清晰的定义,以及操作定义,在变量度量的标准和规则上有明确的说法,不会出现歧义。

管理情境:关键的情境因素的定量分析不可忽视

自变量:定类和定序尺度

分析单位:即研究对象的可测性,意味着对于研究对象的总体做出明确界定。

内部效度评价环节:

1、假设效度: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时序上,假设提出应在数据获取

和分析之前;明确描述效应发生的方向、时间和大小。

2、变量设计效度:变量转换的确切性,要从逻辑合理性和操作可行性之间权衡

作出选择。

3、观测方法效度:干扰因素的影响消除愈多,观测方法效度愈高。

4、数据效度:数据和证据的真实性;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的一致性;变量间关

联效益推断过程的正确性。

?理论研究是从更高抽象层次的公理、定律、法则或学说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包括数学计算)得出支持或否定假设的结果。

?从推理思维方法来说,理论研究主要属于演绎法vs.实证研究主要属于归纳法。

?理论论证的几种思路:

(1)从公理出发演绎出支持假设的结论;

(2)从现有知识出发构建理论模型据以支持研究假设;

(3)提出现有理论的悖论

第六章研究论文写作

论文要求

创新是硕博论文的最重要的要求!

——有新发现(findings)和经过论证的研究假设。

论文的创新点是什么?—论文要清晰地表述所提出的新发现及其主体内容。

为何要提出此创新点?——创新点的实际和理论背景。

创新点是否成立?—提出证据和论据来支持论文的创新点。

创新点撰写要点

?1、创新点定位——相当于假设树中的第二层或第三层中的工作假设。

?2、创新点的主体内容——要反映出作者论证工作的结果,说明论证过程和方法的特点。

?3、创新点新在何处(参照点)——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参照点。

?4、创新点能解释或解决哪些问题

创新点模式:聚焦于几个反映自己工作贡献的亮点进行验证。

创新点尽量落实到变量层次

创新点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反映研究的学术价值

一、演绎式假设检验的研究报告

1.1文章的结构

(1)引言部分(介绍研究的现象和问题,以及现有的对于该现象和问题的知识、辩论或争议);应该告诉读者你研究的现象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研究该现象是有趣的或重要的。首段或前两段要给读者一个有关全文的清晰框架,要提出核心构念以及有关该构念的问题。

(2)概念背景和假设(理论和假设):①相关的文献回顾:了解已有成果,或者引出主题;研究思路和方法;解释研究成果的背景材料②能够解释研究问题的理论③可能提供解决办法的研究假设

(3)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的介绍):描述用来假设检验的实证方法,包括对样本信息、数据收集过程、变量测量,用来证明构念效度和假设检验的分析程序

的介绍说明。

(4)结果分析:报告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假设检验的结果:(1)报告假设检验的结果,在提供统计数据之前要先描述一下整体结果。(2)介绍有关控制变量的更多有趣结果,或者对不寻常的发现进行更多额外的分析。(3)在结束时要有一个总体的结果摘要,说明哪些假设得到了支持,以及任何其他重要的结果。

(5)讨论:对支持假设的以及出乎预料的结果的讨论、对未来研究的启示、本研究的局限性。

(6)对管理实践的启示、并给出结论,突出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贡献。

二、归纳式建立理论的研究报告

?文章的结构

(1)引言

(2)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文献回顾,以提供有关这一课题和难题的当前所有的知识背景;

(3)解释为什么使用定性的归纳方法;

——因为该问题无明确的定义和结构,是一个全新的研究现象;研究的情境与以往不同,导致对现有理论适用性的质疑。

(4)方法

三、两类论文通用的写作准则

? 3.1摘要、引文、自我引用

摘要——对整篇论文的总括或大纲,包括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一个有关主要假设的简短声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的研究结果。

要注意几点: 1、引导性和支持性的解释词句尽量少;

2、不要写成目录式;

3、论文价值描述要采用陈述方式;

4、写论文做出了什么,不是做了什么。

? 3.2寻求同事反馈:一篇好的论文要经过多轮的艰苦写作与重写。论文通篇要始终如一地使用同样的术语或例子。

? 3.3养成写作习惯和提高写作技能是学者走向成功的研究生涯的坚实基础。?把研究项目当做加入一个学术会话一样看待:

必须了解目前有关此课题的讨论、辩论、争议(文献回顾)

?找到最有趣的方式加入这个会话(构思你的研究问题)

?确保你的信息是最新的、独特的、客观的(趣商)

?大胆明确地提出你的立场假说(理论和假设)

?提供坚实可靠的证据(良好的研究设计)

?把论文写得清晰、简洁、有力(反复修改)。

? 3.5论文规范

(1)数字的用法

(2)行文语句

——写作语气应尽量客观、中性、避免太多涉及自身观点和感受。

——引用其他文献的论点和内容,引文的书写要符合常规。

——引文必须注明出处。

?两种类型的情境化方法:

1、应用型方法——将现有的研究问题、理论、测量和研究方法应用到中国的

情境——代表了“在新情境中的研究”

2、创造型方法——创造中国情境中特定的研究问题、理论、测量和研究方

法——代表了“对新情境的研究”

?西方理论和中国背景相结合的一些关键问题

1、确定合适的研究问题(要选择更普遍、更合适、并且更令人感兴趣的研究问

题)2、建立整合性理论框架(一篇好论文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它的理论框架的一致性或简约性。)3、将实证结果普适化

?情境化的四种方法

?1、决定研究什么?——将思维方式从“从外向内(outside in)”转变成“从内向外(inside out)”。

?2、理论的情境化——从直接应用西方情境下已有的理论转变为创造适合中国情境的新理论。

?3、关于构念效度的,即测量工具的情境化——开发中国情境下的测量工具(共有的+特有的维度)

?4、方法论的情境化——开发新的方法论来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

?对情境敏感的两类研究

(一)嵌入情境研究(context-embedded research)

——利用国家层面的特征(如文化、政治或经济系统)的差别作为先行变量或调节变量来解释不同国家中的组织或个人现象的差别。

(二)特定情境研究( context-specific research)

——关注在新情境下的现象,这些现象对西方研究者来说是不熟悉的。

?研究问题:通常从一个有趣的、新颖的、独特的中国情境现象开始,而不是源于现有的理论。

?如何研究:可以在中国情境中创造必须通过完全不同的视角才能发现的新的理论。

vs应用型方法(即直接把西方理论应用到中国情境中)隐含的问题——西方理论赖以建立的一些关键假设可能在中国情境中并不正确。

?常见的研究方法:同时使用“应用”和“创造”两种方法。

读《教学勇气》读后感

读《教学勇气》有感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说实话,手捧此书,很多时候心又游离于书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的才疏学浅,我觉得此书所讲的内容不易理解,感觉很深奥,需要专心、投入的边读边想,边想边读。关于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问题,而在这里,帕克·帕尔默比任何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尽管如此,我也不能完全理解,更不能说出自己的多少感悟,只是对书中一些重要的观点有比较深的 印象而已。 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帕尔默提倡需要发展教师职业的深层愉悦,这种深层愉悦的根基在于将教学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项工作是我们内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劳也乐此不疲,工作让生活充实快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身成长的机会。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们经常故意漠视心灵发出的声音,结果心灵变得缄口,对待心灵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问询,而是平和、快乐地聆听。

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这是读此书后我最大的收获。 本书的一个最普通的信念: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和一个最简单的前提: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让我对教学的实质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读了《教学勇气》,我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即使是在寒风中摇曳的一点烛光,也坚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温暖那是给予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我相信自己有勇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 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我们热爱教育,同时为教育痛苦。我们不辞辛苦,我们乐意学习,我们希望自己的教学生涯充满成功。但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有时我们甚至想放弃,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呢?是学科知识的浅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还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反思中,我发现唯独缺少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然而,帕尔默告诉我,核心问题是“认识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帕尔默说,要寻找一种与自己本性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书笔记

机电工程学院 读书笔记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 学号: XXX 专业:机械工程学生姓 名: xxx 2012 年11 月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国 XXX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正式召开,站在这个时间去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会让人就得振奋、感激、感慨。从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到一个

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巨大变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奇迹,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所在。放眼回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每次的回顾,会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如同窒息般的疼痛,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现在的中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也有着惊天动地的奋斗。鸦片战争以后, 列强的侵入使祖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 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才鼓起亿万人民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的勇气,才有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社会变革,都是在寻找适合中国的道路,一次次的失败与教训奠定了我们重要翻身的基础,我们对新的社会力量的渴望,对建设新社会的寻求,迫使我们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一一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使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奋斗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更加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我们这一代人只能通过历史去感知祖国的伟大,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祖国的进步,在我们内心中国是世界中的一个奇迹,我们时刻充满着骄傲与自豪。我眼中的祖国是如何? 一、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始终坚信的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道路上接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它们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 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篇一:有关语言文字学的专著 训诂书 ?黄侃认为:一切文词学术,皆以章句为始基;25种书可以囊括一切,是治各门学问的根柢,这25种书为:经学十五书(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语?;史学四书(〈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子部二书(〈庄子〉、〈荀子〉);集部二书(〈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说文〉、〈广韵〉)。 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前面讲的训诂专书,一种是注释书,它们解释字义的大原则虽然一致,方法却不尽相同。训诂专书是脱离了某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做总括性的训解,因此它的训释趋于一般,不可能照顾到某一词语在某一句子、篇章乃至整部书里的有个性的用法;而注释书则因依附它所训释的对象而进行解释,所以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文章解释得比较深入细致。 一、训诂学专书

训诂专书指的是纂集训诂资料而形成的训诂著作,具有工具书性质 (1)字书 字书是解释文字形音义的专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字典。字书的主要内容是释义,所以也属于训诂著作。著名的字书主要有《说文解字》、《玉篇》、《类篇》、《康熙字典》等。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编者是东汉许慎。 此书共十四篇,加序共十五篇,收字9353个,重文(异体字)1163个。提出了“六书说”。 ?《说文解字》的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都是统一的。如:“束,缚也。从口木。”前句是解释字义,后者是解释字形。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著名四大家和五部书是:段 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2)韵书与类书 1.韵书的主要内容也是解释字义,只不过是按字音编排的,实际上是同音字典,古代重要的韵书有《切韵》、《广韵》、《集韵》等 1、《集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卢梭《社会契约论》

学院:中原工学院 班级:RB软工移151 学号:201560140 姓名:袁若飞 2017年4月2日 摘要: 《社会契约论》又译《民约论》,或称政治权利原理是法国思想家雅克.卢梭与1762年写成的一本书。《社会契约论》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在民主制度的基石。《社会契约论》是17世纪和18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政治理论。霍布斯、洛克、和卢梭都是《社会契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社会契约思想在他们的著作中得到集体体现。 卢梭的这本《社会契约论》亦被有人指出是法国雅各宾专政以及德国法西斯专政的思想来源。以我对于政治浅显的认识看来,是这本书中主权者即国家的在卢梭的政治理论中的崇高地位被有心的政治家所利用,演化为各式集权的民主主义。然而卢梭的思想对于现代世界的影响颇大,通常认为卢梭是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导师,其思想直接地引领着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并且当时的宪法性文献《人权宣言》也体现了卢梭的思想。甚至美国的《独立宣言》中亦可找到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原型。

关键词:《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思想 看完整本书印象最深的话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从而了解了以前所学的“天赋人权”的理念来源自哪里。人类为了更加稳定和平和的生活反对集权和暴政,放弃自然社会中生而为人的权力和自由,而是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从而获得更有保障的自由。 社会契约论假定人类在国家之前是处于没有政府的自然状态,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原始的感情状态,人们通过悲悯心和自爱心约束着人类的行为,但是他并不认为自然状态是理智的。尽管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而来的自由,但是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人们的财产和生命没有办法得到保证。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社会的契约,以确保每个结合者的各项权利得以得到国家的保障。在在建立契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舍弃掉自己的一部分自由去实现集体的利益,去换取成为这个社会的公民应该享有的稳定和安宁,从而维护自己作为公民的自由。 两个世纪以前的这本著作中,卢梭就完整的呈现了人类社会的理想的状态,没有暴政与集权,取而代之的却是民主。全书几个核心的词汇:公民、主权者、执政者、法律和立法者。正是这几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类社会。本书不是对现存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探讨,也不是历史哲学,更像是一种理想却又不同于柏拉图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篇)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篇)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1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1 我这一段时间,一直在读《教学勇气》我很感动,这是一部唤醒教师心灵的书,我从中了解到了自己内心的弱点,自己心灵的需要甚至有时候,它帮我治疗了心灵伤痛,提升了人生观念,让我的心对过往不再耿耿于怀,有点儿像毕淑敏所说“心轻上天堂”的感觉。 从中,我找到了自己教学中的根本问题——“自我认同”,尤其是职业的认同。我觉得,这个认同在这个浮躁时代太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大多数老师还“处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期”很多时候老师们渴望的不是“内心领域的关注”,而是“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我也处在这个时期。 书中还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我上周开了一次家长会,从中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

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于孩子发生冲突是,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的内心感受,很少涉及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发现,我的教学心肠是硬的,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 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昨晚我去做一个家访,我没有问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我只是辅导学生,我们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采用互动互动模式,把英语学科的一周知识复习、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习题,这个班里倒数的女生表现非常好,我们一起提问、讨论,她表现出思维敏捷、学习认真、主动提问等优秀的学习特点,效果非常好。家长当时一直坐在旁边,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大为舒心,因为她很少看到孩子有这种表现。 我在思考,达到这个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心灵的作用,还是技术的作用,到底哪一个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我一晚上跟家长谈教育、谈内心,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我们的内心唤醒,到底是怎样发生作用的? 书中讲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是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遵守的教师职业规则,是否也有和作

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勇气读后感1 有幸读了帕克·帕尔默著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过于肤浅。《教学勇气》使我对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学习足够的教学技巧,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当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和同事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篇一:《古代社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1101班刘春竹 学号1111040111 《古代社会》 路易期?亨利?摩尔根,是美国著明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据了解,摩尔根是历史上少见的在东西方世界都广受尊重的科学家之一。他曾于185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进步委员会会员并于1875年入选美国科学院。关于《古代社会》这本书,也是社会学和历史学领域中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摩尔根的研究主要来源于他对印第安人的实地考察、对从朋友手中获得的资料的整理及对一些历史典籍的阅读。摩尔根的艰辛研究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

恩格斯就是在摩尔根的研究基础上写下了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的。 《古代社会》的第一编是《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作者认为:“发明、发现是互相建立在累进的关系之中的,各种制度则是立于展开的关系之中的”,并且指出:“政府的一切形式都可以归纳于两个一般行的方案之内:第一个方案是一个人为基础,是纯粹一人的关系为基础的东西,组织单位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第二个方案是一领土及财产为基础的,可以区别的一种国家。”作者在后来的论述中也是延续着这种思想来论证人类文明的进程的,从第一方案过渡到第二方案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人类社会也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摩尔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即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而体现出

人类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作者的进化论观点。在《生存的技术》一章中,摩尔根提出了人类食物的五种类型:在有限的住地上以果实草根为为食物的自然生活——天然食物;鱼类生活(最早的人工食物)——鱼类食物;借栽培而来的淀粉性食物生活——淀粉食物;肉类及乳食的生活——肉类和乳类食物;由农业而发生的无限制的食物之生活——通过田野农业而获得无穷食物。 第二编为《政治观念的发展》,在此张摩尔根真的是煞费苦心。本章的主要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对易洛魁部落联盟进行考察,收集了许多可靠、翔实、丰富的资料。因为摩尔根曾为塞内卡部落与白人地产投机公司打官司,维护了该部落的土地权利,从而赢得了印第安人的信任,并被该部落的鹰氏族认作义子,赐予“裂缝间的桥”的名字。这就便利了他对印第安人社会组织、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婚姻家庭的研究。

西亚斯学分中推荐书目

西亚斯读书笔记推荐书目 来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ba10453836.html,/website/ClassMasterPage/ClassBulletin_Show.aspx?ClassNo= F46644%3C465=46&Id=3405&TableName=GhewwEwwmwpejpFqhhapmj 时间:2012-04-20 读书和听讲座项均可累计(每5篇读书或讲座笔记均可计1个学分),考取驾照可计为3个学分等。 大学生必读书推荐书目名称: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社会契约论 读书报告

刺向封建专制的利刃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一、《社会契约论》创作背景 14、15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经济开始逐步瓦解;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实力被削弱,适应资产阶级需求的新教形成,17世纪,英国爆发了著名的“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随后英国便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这股“工业化风暴”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并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面貌;另外,人文主义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人们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股时代的洪流。 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诞生了很多大师,这些大师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著作,它们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新方向,适应了社会变革的新需求,提出了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理论,给我们的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大师们的作品仍然对我们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契约论》就是其中之一。 二、《社会契约论》主要类容: 《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每卷论述的主题都不同。 1.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 社会结构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决定的,不是天生的,这从根本上驳斥了“有些人生来就是被奴役”这一观点。同时社会也不是建立在强力的基础上,因为绝对的强力是不存在的,所以没有哪种强力可以迫使人一直服从,除非它可以使人自愿服从。 社会契约是最原始的约定。自然状态下侵害人类生存的力量超过了个人的限度,于是人类就要改变生存状态,转而走向联合,这样集体的力量便可以战胜、破坏力量,这是社会契约产生的原因。形成了约定后,每个人都在一个“主权体”的指导下共同平等地生活。这个“主权体”可以称为国家,而缔约者就是最初的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1、教导自已认识自我 “然而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远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想不到名人也有这种情况出现,我还以为就是我们这些平庸人才会出现毫无生气的教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知遇到多少次是这样的情况,多么沉闷的课堂而又那么无耐,以致我们有时会厌卷教学,怕给学生上课。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望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那是肯定的。不“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根本不会想认真读这种书,不会去想改变自我,这样的书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这里帕尔默讲了引起教师困惑的三个主要原因:认识学科、认识学生、认识自我。“首先,我们教授的学科是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全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作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鲜有人能及的弗洛伊德和所罗门的智慧。”第三个原因:“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而就优秀教师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的重要的”。同时阐述三者的关系,强调了认识自我的生要性。“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生科。” 2.教师的内心世界和外部景观 “教师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他们是如此普通且无反击之力的群体。”的确如此,教师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没有金钱,更没有权势。特别是当今的中国,教师的地位和权利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匆忙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我们继续让称职的教师所如些依赖的意义和心灵缺失,仅仅依靠增加拨款、重组学校结构、重

13《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 一、作者简介 C·赖特·米尔斯(1916~1962),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前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米尔斯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代表作有《白领:美国中产阶级》(1953)、《权力精英》(1956)和《社会学的想像力》(1959)等。50年代初他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二、全书概述 《社会学的想象力》全书共分为十章,在第一章米尔斯简述了本书的核心观 点: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以及社会学家应该如何想象。在第二到六章,米尔斯考察了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一些偏向,展开了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批判,主要涉 及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与科层制。在评述了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后,在第七到十章,米尔斯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社会学发展的展望,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注 重人的多样性、对历史的运用、理性与自由,以及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政治角色。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学的中心从欧洲移向了美国,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独树一帜。在米尔斯所处的时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社会科学得到了极大繁荣,同时许多社会学家跻身政府名门。米尔斯表示,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要界定社会科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意义。具体确定有哪些努力在背后推动着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发展,点明这种想象力对于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连带意涵,或许还要就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必备条件给出一些 建议。通过这些方面来揭示今日社会科学的性质与用途,并点到即止地谈谈它们 在美国当前的境况。” 总的来说,米尔斯认为,任何社会研究都应该探讨人生、历史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的相互关联,他反对将社会科学当作一套科层技术,靠方法论上的矫揉造作来禁止社会探究,以晦涩玄虚的概念来充塞这类研究,或者只操心脱离具有公共相关性的议题的枝节问题,把研究搞得琐碎不堪。他认为,“可以被称为经典社夏 日之阳新闻传播广 告 考研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语言学史——一部叙述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简史的首创之作 王力先生是我国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而《中国语言学史》这本书是他1962年在北大中文系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时编写的讲义,是继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6)后又一部语言学史著作。这本书是叙述了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的简史,它对我国两千多年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并对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继承,为我国语言学研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阅读《中国语言学史》,我发现王力先生是以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著作和语言学为研究对象的,对中国语言学史的阶段分析有其明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所谓中国语言学史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语言学的阶段(先秦-清末),第二阶段为现代语言学兴起的阶段(清末-解放前即1899—1949)。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则是《马氏文通》的问世。 所谓四个时期,即指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除了“前言”和“结语”部分,把整个中国语言学史划分为四章四个时期,并且运用“抓住突出性标志,对其时间倾向模糊”的方法论述每个时期的语言学发展情况。 第一时期是“经学时期”、“以训话为主的时期”(先秦两汉),突出了四部笔迹重要的与训话有关的两汉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介绍了先秦两汉时期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萌芽。 第二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又叫“韵书为主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明代),重点介绍了《切韵》、《广韵》、《集韵》、《平水韵》和《中原音韵》等韵书。其从反切的兴起及其广泛运用说起,介绍了韵书、韵图的出现,以及佛学、理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推动。 第三时期是“经学复兴时期”,也称“文字、声韵、训话全方面发展的时期”(清朝)。书中提出,这是古文字学的产生时期,重点介绍了《说文》四大家的著作和王氏父子的论著。 第四时期是“西学东渐时期”(现代),论述了五四运动之后到解放前中国现代科学的语言学在西方语言学影响下形成的过程,以《马氏文通》为标志着重议论了中国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 王力先生的这本《中国语言学史》内容丰富,写作严谨,观点新颖。正如他在“前言”中说的,“中国语言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作为科学论文,著者假定读者把中国语言学著作都看过了,不须交代任何知识,尽可以单刀直入地叙述这一个学术部门的历史;另一种是作为教材,著者假定读者(或听众)没有看过中国语言学著作,或者是看得很少,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那些著作的体例及其主要内容,然后谈得上某一学派产生的原因,某一语言学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某书的价值及其缺点。”这本著作第一次给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体系,对我国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创性作用。 而对于这部《中国语言学史》所建立的体系而言,究竟它所论述的对象是属于什么研究范畴呢?关于这一点,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的“前言”中提到,“语文学和语言学是有分别的。前者是文学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感受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感受 《社会契约论》第一卷主要是讲契约论,第二卷主要讲的是主权论。我对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介绍。 第一卷 在这一部分,主要谈到约定和契约。 在第一卷的开头部分,卢梭提到“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p4)其实,就是说,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也要受到约束。在第一卷中,卢梭主要是为这种约束寻找一种依据。卢梭的观点就是,约定是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所以,卢梭首先谈到了约定。 首先,他从家庭的角度来谈约定。家庭是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当孩子依赖父亲养育时,才依附于父亲。当这种需要停止,双方都恢复到独立状态。这时候,如果他们继续在一起,就需要靠约定来维系。卢梭进而将家庭放大到政治社会,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放大到首领和人民的关系。 之后谈到,社会秩序也不可能建立在强力的基础上,因为最强者无法一直保持强势霸权,除非他把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而强力并不构成权利,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既然强力并不能产生任何权利,只剩下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至此,卢梭为这种约束找到了依据——约定。同时,卢梭指出,在约定的情况下,并不能规定一方的绝对权威,另一方无限的服从,否者,这是无效而且自相矛盾的约定。 在约定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约定是社会契约的基础。卢梭提出一种假设,当人类达到这样一种境地,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使得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生存的时候,如果人们不改变生存方式,就会消灭。就“需要寻找出一种结合形式,亦即那种能以整体的共同力量来保护和捍卫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的结合形式,而且在这种结合体中,每个人在与所有其他的人相互结合的时候仍服从他的意志,且仍像以往一样自由。”(p19)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问题。人民订立契约产生国家,并将自己的全部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即共同体。 第二卷 这一部分主要谈到主权、公意、立法三个问题。 首先,卢梭指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的。主权的不可转让性,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依据。首先,主权是意志的体现,意志是无法转让的,转让意志意味着出卖人的本质属性——自由。其次,所谓主权,实质上是全体公民公意的体现,不同于狭隘的个别意志,是一种集体生命,只能在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中表现出来,因而无法转让。关

教育名著-读书笔记

爱你需要勇气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隋福太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部书,就仿佛跟着作者进入到了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进行一次旅行。美国教育家帕克. 帕尔默在一系列富有洞察力和说服力且充满激情的著作中,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理解。 帕克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这样说: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很多教师非常热爱教学,但他们却时常遇到很多困难,并因此感到无助和恐惧。是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初上讲台时如履薄冰的紧张,辛苦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时的烦恼,满腔的热忱得不到理解时的苦闷,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前的无奈。有时,那热爱教育的心会怀疑、会动摇、会退缩。 作为一个教师,该如何在热爱教学的同时又不失勇气呢?这种勇气又来自哪里呢? 帕克以他的实践经验给出了我们答案:他提出了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之外一个特殊的、不被人重视的领域——教师的内心。他指出了好老师与不好老师的区别:他认为,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而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学科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学科和学生联合起来,也就是说,好的教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帕克是这样生动地描述这种联合能力的:“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他进一步阐述,对热爱教学的教师来说,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很容易理解他的这种所谓的“联合力”,每一个教师,不论他优秀与否,肯定都过几节自己满意的课,这些成功的课是他把自身、学科和学生结合得最完美的。帕克认为: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问题比技巧更重要。 作为教师,想要成长,想要做个好教师,该怎样才能找到自身、学科和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呢?以我对本书的理解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1)勤学习。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学理论。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生活学习,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谈到向学生学习,许多老师可能会皱起眉头感叹:我们的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我们的学生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吗?当我们的学生坐在电脑前娴熟灵巧玩着游戏,嘴里唱着周杰伦的说唱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有优于我们的能力。帕尔默的发现是:教师要让自己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变革之中。如果不学习,教师很快就会陷入不适应、不稳定、不平静的恐惧之中。正如《孙子兵法》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的知己、知彼主要通过学习。 2)多钻研。 教师要钻研教材、教法、研究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在备课的时候,要把握教材的要求、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正如那些名师所说:一堂精彩的课,功夫在课外。例如,听名师于漪老师的课,可看出她的功夫全在课外,首先是修身、好学,而后是管理自己的课堂。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践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帕尔默就是以他的导师为榜样,在漫长的实践中不断反思,寻找到一种与他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的。 3)保持心灵的开放。 帕尔默认为: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比技巧更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成长,就必须作一些学术以外的事:交流内心生活。“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许多人都问过于漪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这种人格的完美与帕尔默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应该是一致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心灵应该是开放的,他有勇气把他的一切展示给学生,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内心世界,他不仅在教学科,而是在教自己——即展示自己。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中有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帕克告诉我们,教师的威信、教师在课堂的那种泰然自若的定力,来自教师的内心。当教师唤回了自身的认同和自身的完整时,也就是他的人格趋于完美时,就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和共鸣。因此,教师应该经常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这样我们才有资格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正如帕克所说:“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我们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就是它的主人;如果你恨它,它就是你的主人。”愿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愿我们都能找到教学的勇气、保持教学的勇气——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范文威廉·富特·怀特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在哈佛大学青年研究员基金的资助下,1936 至1940 年间怀特通过对“科纳维尔”进行实地研究,撰写了《街角社会》一书。该书是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街角社会》是怀特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一、关于研究方法的体会 《街角社会》是从科纳维尔的街角帮写起的。怀特以街角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生活中,首次将参与观察法引入城市社区的研究。怀特对街角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1、新方法的尝试 怀特在附录中提到,通过颇有兴趣的阅读林德夫妇的《中城》和卡罗琳·韦尔的《格林威治村》,怀特很有收益。但是随着他研究的深入,却意识到他所从事的社区研究并不是按照上述书中的研究路子。“当时能读到的其他许多社会学文献往往是从社会问题方面来看待社区,所以根本不存在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系统的社区》。”之后,怀特通过阅读

社会人类学方面的文献——马林诺夫斯基关于原始部落的研究——发现虽然研究内容和领域不同,但是其中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借鉴并可以实施的。 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怀特得以真正的“进入”社区,并将这种方法从人类学领域扩大到了社会学领域。这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说以往的研究是一张社区整体状况的照片,那怀特的街角就是一部社区动态历程的电影。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怀特重视对科纳维尔特定人和特定群体的研究,通过特定人和特定群体的生活状况、互动模式以及规则等内容分析整个社区社会结构,而不是整体的描述街区概况。怀特这种研究方法的尝试对我也很有启发。社会研究的方法仅限于书本上介绍的内容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引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在面对具体研究对象时,要灵活的选取方法。 2、研究设计小处着眼 愿望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却往往残酷。怀特在最开始想要自己的研究同时涉及到科纳维尔的历史、经济、政治、政治、教育和娱乐模式、教会、公共卫生保健,以及——尤其是——社会态度。然而,这显然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当怀特拿着这份计划书去寻求建议的时候,有人泼了一盆很好的冷水。“我这部巨作刚开始就被亨德森泼了冷水。他对我说,我在这个领域中几乎还什么也没做过,所以不应该只

西亚斯读书笔记推荐书目

大学生必读书推荐书目名称: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0.《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1.《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2.《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章安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_心得体会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教学勇气读书笔记,感谢您的阅读! 教学勇气读后感 我这一段时间,一直在读《教学勇气》我很感动,这是一部唤醒教师心灵的书,我从中了解到了自己内心的弱点,自己心灵的需要 甚至有时候,它帮我治疗了心灵伤痛,提升了人生观念,让我的心对过往不再耿耿于怀,有点儿像毕淑敏所说“心轻上天堂”的感觉。 从中,我找到了自己教学中的根本问题---“自我认同”,尤其是职业的认同。我觉得,这个认同在这个浮躁时代太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大多数老师还“处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期”很多时候老师们渴望的不是“内心领域的关注”,而是“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我也处在这个时期。 书中还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我上周开了一次家长会,从中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于孩子发生冲突是,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的内心感受,很少涉及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发现,我的教学心肠是硬的,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 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昨晚我去做一个家访,我没有问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我只是辅导学生,我们用了2

外国社会学史 贾春增 考研读书笔记

外国社会学史 第一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奥古斯特·孔德 法国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通常被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他提出的科学的分类、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的划分、社会学研究方法等均对对此后的社会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孔德的思想不乏保守的一面,但他极力倡导的实证主义思想对他以后的各个时期,直至今天的西方哲学和社会学界都有着重大影响。代表作是《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等. 一、科学的分类和社会学 1.科学的分类 (一)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科学分为五种: 天文现象-天文学 物理现象-物理学 化学现象-化学 生物现象-生物学 社会现象-社会学 ①各门科学互相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门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平行的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顺序有先后、位置有高低的次第结构。这就是孔德的科学等级体系。 ②在科学等级体系中,每门学科都占有固定的位置,排列的原则是:先达到实证阶段的任何一种知识都同他的一般性、简明性和不依赖于其他知识相一致. ③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在增加.后一门科学离不开它前面的科学,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评价:①科学分类和科学体系的构想包含了不少形而上学的因素,但总的来说,对整个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②其贡献在于:对长期以来要求把关于社会的知识作为一门科学的呼声作出了回应,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看做是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它们都是这个体系中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 1.社会学是唯一研究人类心理和理智的科学,是探讨人的心里和理智怎样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完善起来的学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