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发展理论综述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现状_问题及建议

中国经贸导刊○责任编辑○李志明资源环境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文文辉倪碧野白玮“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和城市科学交叉研究的产物,即针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退化及城乡居民生存条件恶化等城市问题,综合生态学方法,从系统、整体、多因子的角度研究城市系统及其他人类居住地。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升级,温室气体排放快速上涨,气候变化问题日渐严峻,“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作为一种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模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关键。
同时,以实现低碳为目的的各种规划建设方面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多的成为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抓手,为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可操作性。
因此近年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探索和规划建设都在持续升温,然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态城市。
一、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现状(一)生态城市发展理念逐渐深入贯彻到各城市发展战略中1994年中国政府继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编制实施《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等一系列指导政策,将生态城市发展理念逐渐融入国家级规划的编制和实践中去,指导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
许多城市相继制定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开展了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与试点。
生态城市、山水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越来越多地成为中国许多城市政府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二)中央各部委出台政策积极推进中国特色低碳生态城市试点2010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承担低碳试点工作的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未来会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试点省和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降低碳排放强度。
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研究综述

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研究综述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3)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3)2.1 全球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5)2.2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6)2.3 城市轨道交通类型与技术 (7)三、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理论基础 (9)3.1 碳排放核算方法 (10)3.2 低碳交通理论 (11)3.3 生态足迹理论 (12)3.4 循环经济理论 (14)四、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评价方法 (15)4.1 生命周期评价法 (17)4.2 碳足迹分析法 (18)4.3 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9)五、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实证分析 (20)5.1 国内外案例分析 (21)5.2 实证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5.3 结果与讨论 (23)六、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政策建议 (25)6.1 完善法规标准 (26)6.2 推动技术创新 (27)6.3 加强国际合作 (29)七、结论与展望 (30)7.1 主要结论 (31)7.2 研究展望 (32)一、内容概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环保的交通方式,已经成为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对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研究进行综述,梳理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影响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的主要因素,包括车辆技术、线路布局、运营管理等方面。
文章从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空气污染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的具体表现。
文章提出了未来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1.1 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日益受到全球关注。
城市轨道交通以其高效、便捷、安全的特点,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升了居民出行效率和生活品质。
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经济分析

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的经济分析摘要:本文先从生态和低碳经济的概念入手,对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进行了文献综述,进而引入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综述。
低碳生态城市是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的有机结合,综合了两种城市类型的结构和功能。
指出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的必然性,提出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的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低碳生态城市体系。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经济低碳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城市发展模式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这一趋势仍将持续,在经历了三百年的高速工业文明发展阶段后,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新形势下,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成为决策者迫切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在综述低碳经济发展、生态经济的相关概念模式基础上,分析适应于中国基本国情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低碳生态城市”理念和模式。
一.文献综述周亚林(1995)运用区划理论论述生态经济县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目标,建设布局设想,提出实现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
武寅(2009)指出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世界城市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的抉择。
中国城市需要积极实践、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道路。
杨富强(2009)笼统的讲生态城市,没有一个应对目前最严重挑战的主纲,如果人类没有了生存的余地,生态城市也毫无存在的意义。
而低碳生态型城市是一个主纲,关键是”低碳”。
而低碳不能包括所有东西,所以就有辅助低碳生态型城市。
二.低碳生态城市的整合1.低碳城市的内涵低碳经济应当被理解为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低碳城市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推广低碳理念,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由公众广泛参与,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做出贡献的城市发展活动。
低碳经济文献综述及经济学分析

( ) 二 低碳 经 济的 实质 。 碳经 济 的 实 低
( ) 内学术界对低碳 经济的相 关 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任奔、 二 国 凌芳
研 究 , 要 分为 以下 两类 : 主 第 一 类 文 献 主 要 是 关 于碳 排 放 权 分 我 国 现 状 建 议 选 取 一 定 的 城 市 作 为低 碳
谢 20) 发 是指 在 市 场机 制 的基 础上 , 过 制度 框 架 者 之 间 的关 系就 显 得较 弱 。 rf r(05 恒 、 雯 (0 8 认 为 , 展 低 碳 经 济 应 该 通 Te e 2 0 ) s
架构发展低碳 的社会 和 政 策 措施 的制 定 ,推 动 提 高 能 效 技术 、 等 学者 对 德 国 G G排 放 量 的减 少 进 行 了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H 他们认为政府采用一定的措施可以 行动 体系 , 力发展 可再生能源 , 大 推进节 节能减排技术 、 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 探讨,
发展 观 念 的根 本 性 转 变 , 是 经济 发展 方 (0 3 也 2 0 )考 虑 到 除 了 以 国际 公平 为原 则 的 出发,指出我 国可 以从清 洁发展机制、 提 式、 能源 消 费 方 式 以及 人 类 生 活 方 式 的一 碳 排 放权 分 配 , 展 中 国家 站在 人 文 发 展 高 能源 利用 效率 、 汇 三 个 方 面 来 促进 低 发 碳
“城市低碳景观”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J O 一 0 3
文献标识码:A
薛彦波仇宁2011在低碳园林的生态学途径一文中阐述了全球的专著新生态建筑循环景观在低碳的实践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低碳层面结合爱沙尼亚国家博物馆赞姆波尼尼公园林与低碳城市的关系并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司总部不来梅艺术馆扩建斯德哥尔摩公低碳园林的发展策略及园林规划建设的途径力共图书馆等实际案例探讨建设中解决景观生态求为低碳园林和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实施文化观念冲突的方法和途径倡导在尊重场地和1121设计艺术研究designreserchvl3n52013地域特征的前提下赋予场地以新的文化内涵
Ab s t r a c t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 t h e r e re a mo r e a n d mo r e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l o w— c a r b o n l a n d s c a p e o f c i t i e s i n Ch i na . Th i s pa p e r a n a l y s e s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l a t e d t o l o w— c a r b o n l a nd s c a p e o f c i t y i n t h e p a s t d e c a d e . Ba s e d o n e p i s t e mo l o g y , a c h i e v e me n t s a b o u t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l o w— c rb a o n l a n d s c a p e , r e s e a r c h t r e nd s ,d e v e l o p me n t p a t t e r n s a n d r e p r e s e nt a t i v e i d e a s a r e s umma r i z e d . Wi t h t he h e l p o f me t h o d o l og y ,s o me d i s c us s i o ns a b o u t t e c h n i c a l p r o p os a l s of s c h o l a r s o n l o w— c a r b o n l a n ds c a p e c o n s t r uc t i o n i n c i t i e s a r e c o n d u c t e d ,a n d p r a c t i c a l d e ve l o p me n t o f l o w c a r b o n l a n d s c a pe o f c i t i e s i n o u r c o u n t r y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s o f c o n c e p t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re a d e mo n s t r a t e d f r o m t h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a p p l i c a t i o n . At t h e p r e mi s e o f i n s uf ic f i e n t r e s e rc a h , t he e x i s t i ng p r o bl e ms a n d t e n d e n c y o f f ut ur e r e s e a r c h re a a n a l y z e d , a t t e mp t i ng t o p r o mo t e he t e s t a bl i s h me n t a n d i mp r o v e me n t o ft h e o r e t i c a l s y s t e m o fl o w c rb a o n l nd a s c a p e o f c i t y . Ke y wo r d s: c i t y ;l o w— c a r b o n; l a n d s c a pe ;r e s e rc a h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郑云明(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要]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促进低碳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学者从内涵、国内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国际经验借鉴等三个方面对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发现:国外大多数国家发展低碳城市都是将交通、商业与公用建筑以及住宅能耗问题作为低碳城市的三大重点领域。
借鉴国外经验,有助于我国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全面衡量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水平,并可获得对经济、环境、社会三大体系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综合评价研究的依据。
[关键词]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Low-Carbon 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ZHENG Yunming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vi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low-carbon city.Summarizing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erms of connotation,domestic low-carbon evaluation index,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learning,this review finds that most countries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ransportation,business and public buildings and dwelling hous-es for developing carbon cities.Overseas experience will help establish domestic low-carbon city index system and assess the developing level of low-carbon city in our country,offering the basis for scientific,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study on the coordination of three systems in terms of economic,environment and society.Key words:low-carbon city,evaluation index system,research review[收稿日期]2011-01-04[作者简介]郑云明(1983-),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许多国家纷纷提出了低碳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并通过实施一系列试点政策来推动低碳城市的建设。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旨在通过节能减排、绿色出行、循环经济等措施,降低城市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在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对收入不平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与收入不平等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已有的一些研究主要关注低碳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对于其对收入不平等的潜在影响尚未充分探讨。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现象,因此在研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地区特点进行分析。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和理论分析,探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机制及其可能的政策启示,为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A.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提出和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各国政府纷纷提出了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政府在2014年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发展理念,并将低碳城市建设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国家低碳发展战略,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有助于引导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国外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12 G P能 源消 耗 与碳排 放 量的 因果 关 系 . D、
低碳 经济 不 是 贫 困 的经 济 , 此 不 能 通 过 降 低 G P 因 D
实现碳 减排 。碳 排放 最 主要 的来 源是 能源 的 消耗 , 源强 能 度和碳强 度是 衡 量 能 源 消 耗 的 两 个 重 要 指 标 。 “ 源 强 能 度 ” E eg t s y 是指单 位 G P的能 源用量 。不 同产业 ( nr I e i ) ynnt D
量都 不是 经 济 增 长 的 格 兰 杰 成 因 。这 意 味 着 , 长 远 来 从 看, 中国政府 可 以推 行 渐 进 的能 源 政 策 和碳 减 排 政 策 , 而
不会 妨 碍经 济增 长 ¨ 。 定量 分析 的结 果 表 明 , 碳经 济 是经 济增 长 与化 石 能 低
源 消耗脱 钩 的经 济 。化 石 能源 消耗 是碳 排放 的主 要来 源 , 在低碳 经 济模 式下 , 济 增 长 不 依 赖 于 化石 能 源 的消 耗 。 经 从 长期来 看 , 济增 长 与 碳 排 放 量 也 不存 在 因果 关 系 , 经 而 能源 消耗 是碳 排 放 量 的重 要 影 响 因素 。 因此 碳 减 排 政 策 应关 注 能源 消耗 : 过技 术改 革 、 业结 构 升级 , 通 产 降低 能 源
排放量 与 能源 消耗量 的曲线 图 J 4。
U u ot , t l 用 包 含 G P 能 源 消 耗 、 氧 化 碳 gr y S a e a采 s D 、 二
能源 在 台湾经 济 发 展 中起 着 越 来 越 重 要 的作用 。分 行业 来看 , 根据 产值 与碳 排 量 的灰 色 关 联 系 数 、 源 使 用 与 碳 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1 / 6
低碳城市发展理论综述
低碳城市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全球气候变化涉及的水资源安
全、 能源安全、 生态安全等科学问题已越来越关注人类活动的影响,
而碳排放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增温的主要因数。
国内外研究发现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 低碳城市遂成为
遏制全球增温的首要选择。
与此同时, 在经历了 300 年的高速工业文明发展阶段后, 全球
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
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城市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的抉
择。
在此背景下, 各国相继提出了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新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本文试图就研究低碳城市的发展理论, 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贡
献力量。
一、 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理论相关研究 (一)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英国政府认为, 针对低碳城市建设, 不
同城市空间需有相应的规划应对和侧重, 并分别从城镇中心, 边缘
中心、 内城区、 工业区、 郊区县市、 大型的新城市伸展区和聚集
区、 农村地区等 7 个方面做了详细阐述。
2004 年日本政府与学者开始对低碳社会模式与途径进行
研究, 2007 年2 月颁布的《日本低碳社会模式及其可行性研究》 ,
以日本 2050 年 C02 排放在 1990 年水平上降低 70%为目标, 提出
了可供选择的低碳社会模式, 并在 2008 年 5 月进一步提出《低碳
社会规划行动方案》 。
日本低碳社会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即: 减少碳排放; 提倡节俭精神: 与大自然和谐生存。
(二) 低碳城市规划与实践研究 英国是低碳城市规划
和实践的先行者, 政府通过成立碳信托基金会, 并依托碳信托基金
会与能源节约基金会联合推动了 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
首批 3 个示范城市(布里斯托、 利兹、 曼彻斯特) 在其提供的
专家和技术支持下制定了 全市范围的低碳城市规划。
Glaeser and Kahn(2008) 对碳排放量与城市规模、 土地开发密
度的关系进行了 实证研究, 发现城市规模与碳排放存在一定的正相
关关系, 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 新增人口的人均碳排放量要高于存
量人口: 而土地开发密度与碳排放量存在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
越低。
Jenny Crawford 和 Will French(2008) 探讨了英国空间规划与
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
其认为英国的规划系统对新技术的适应度和准备度是实现低碳
未来的关键。
抓住这个的关键才能形成将国家层面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性优势
---------------------------------------------------------------最新资料推荐------------------------------------------------------
3 / 6
和地方层面强调权利分散的灵活性优势结合起来的规划系统。
二、 国内低碳城市发展理论相关研究 (一)
内涵研究 付允、 汪云林、 李丁等认为, 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
城市发展低碳经济, 创新低碳技术, 改变生活方式, 最大限度减少
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 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 大量消费和大量废
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
形成结构优化、 循环利用、 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 形成健康、
节约、 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 高
效发展、 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夏堃堡认为,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 包括低碳生
产和低碳消费, 建立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胡鞍钢认为, 在中国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低
碳城市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包括低碳能源、 提高燃气普及率、 提高
城市绿化率、 提高废弃物处理率等方面的工作。
(二) 特征和支撑体系研究 2009 年的《中国可持续发
展战略报告》 绿皮书中将低碳城市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经济性、
安全性、 系统性、 动态性、 区域性。
同时《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绿皮书提出了 低碳城市的基
本支撑体系: 1 低碳城市的产业结构体系。
实现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变和重化工业化向高加工度化的转变,
利于我国减少能源消费, 发展低碳经济。
2 低碳城市的基础设施体系。
需预先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总体规划, 保证城市基础设施设计
的低碳化。
3 低碳城市的消费支撑体系。
为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 人们要改变以往高消费、 高浪费的生活
方式。
4 低碳城市的政策制度体系。
制定合理、 正确的制度和政策, 依托和整合现有政策体系及手
段, 确定低碳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 向社会大众表明政府联合全社
会一起实现低排或零排放的决心。
(三) 思想基础研究 李克欣认为, 低碳城市是指在经
济、 社会、 文化等领域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
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
指出环境和学 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
(四) 发展模式研究 刘志林、 戴亦欣、 董长贵、 齐
哗等认为, 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应当包括以下内涵: 1 可持续发展
的理念: 2 碳排放量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脱钩的目标: 3 对全球
碳减排做出贡献; 4 低碳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五) 实现途径研究 付允、 汪云林、 李丁等认为, 应
从基底低碳(能源发展低碳化) 、 结构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化) 、 方
式 低碳社会发展低碳化) 和支撑低碳(技术发展的低碳化) 来发展
---------------------------------------------------------------最新资料推荐------------------------------------------------------
5 / 6
低碳城市。
周国模认为, 作为城市当中重要的设施、 元素, 建设城市森林
与它大量的吸收城市二氧化碳是同步的, 建设城市森林和建设低碳
城市才能实现两全其美。
仇保兴认为, 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 具备大规模建设
生态城市的后发优势 。
如何建设低碳城市, 从城市规划建设角度, 至少可将低碳城市
定义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 绿色建筑、 低冲击开发模式与规
划建设生态城市的四重奏。
顾朝林、 谭纵波、 刘宛认为, 低碳城市规划将成为碳减排的关
键技术。
(六) 评估标准体系研究 2010 年 3 月 19 日, 中国
社科院公布了 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 这是中国迄今首个最为
完善的标准。
该标准具体分为低碳生产力、 低碳消费、 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
等 4 大类共 12 个相对指标, 三、 小结 综上
所述, 国外对低碳城市的研究主要侧重点在低碳城市规划与实践研
究,弱化了对低碳城市的内涵与概念的研究; 相反, 国内学者侧重对
低碳城市的内涵、体系、 途径方面的研究, 缺少了对低碳城市的规
划研究与实践。
不过低碳城市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国内外对其研究都处于一个
初步阶段。
所以, 我国学者专家只要继续努力, 肯定能够走在该领域的前
端。
作者:
袁艺, 王双进 来源:
《北方经济》 2010 年第 2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