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

合集下载

诱致性技术创新:文献综述及其引申

诱致性技术创新:文献综述及其引申

诱致性技术创新:文献综述及其引申* 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Literature Review何爱曾楚宏内容提要梳理半个世纪以来诱致性技术创新的理论演变过程并综述相关文献。

该理论成功地揭示了既定资源条件下技术生成和变化的方向,主要被应用于农业发展研究。

现有文献多数以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为对象,且多为验证性研究。

通过对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表明,以该理论研究中国农业尚存在很大空间。

关键词诱致性技术创新技术变革农业发展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420He Ai Zeng ChuhongAbstract:This paper provid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theory of 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finds that mos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focuses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developed economies,and especially,they are confirmatory studies.As to Chinese agriculture,there are still huge potential research areas under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Key words: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change,agricultural development技术变革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将技术变革与资源禀赋结合到一起,通过把技术变革视为内生变量,成功地解释了在自然资源给定的条件下技术生成和变化的偏向问题。

创新技术总结汇报

创新技术总结汇报

创新技术总结汇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和推广。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团队在创新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
重要的进展和成果,现在我将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和汇报。

首先,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通过深度
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我们成功地开发出了一款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可以实现对多种语言的准确识别和理解。

这项技术已经在我们的产
品中得到了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我们在大数据分析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通过
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我们成功地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和
规律,为企业的决策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这项技术已
经在多个客户案例中得到了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在物联网领域进行了一些创新的实践和探索。


过将传感器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我们成功地开发出了一款智能家
居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这项
技术已经在一些小区和商业建筑中得到了应用,并且受到了用户的
一致好评。

总的来说,我们团队在创新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和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为客户的发展和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可能。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客户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关于技术自主论的综述

关于技术自主论的综述

关于技术自主论的综述
关于技术自主论的综述
1.技术自主论引起了国外学者的争议。

反对者认为,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受一定社会条件的影响,因而自主性因素非确定性。

2.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评述从以上理论讨论的状况看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通。

3.认为技术按其自身的逻辑规律自主发展,并决定和支配着人的思维与社会的观点。

以芒福德、马尔库塞、埃吕尔为代表。

认为技术作为一个有机体,自主地决定自身的发展,根本不顾及人们在伦理、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考虑。

当前业界几种新产品开发模式及管理体系

当前业界几种新产品开发模式及管理体系

新产品开发模式及管理体系新产品开发模式及管理体系在当前日新月异的3C时代(客户Customer、竞争Compete和变化Change),产品的生命周期正在显著缩短,企业的发展战略已从“制造产品”向“创造产品”转移,新产品的开发与企业的获利及成长划上了等号,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转向产品管理的竞争,这使得新产品研发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一、理论综述1、新产品研发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自从熊彼特1912年提出创新理论以来,新产品的研发管理体系已经经历了以下的五个主要阶段:50年代的创新理论分析研究及技术创新理论的创立阶段;70年代的技术创新理论系统开发阶段;80年代的技术创新理论综合化、专门化研究阶段;到90年代的商业价值的集成产品开发阶段以及21世纪以来的基于盈利模式、顾客价值与竞争价值导向的产品管理阶段。

我国理论界和研究机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研究与开发管理、技术创新等学科领域也进行了努力的探索:以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为代表,研究并提出了产品功能成本优化理论和产品创意激发方法,浙江大学许庆瑞教授系统地研究了关于产品创新的研究与发展管理问题,学者胡树华、万君康教授借鉴生命科学的结果,提出了产品创新的生物学原理,哈尔滨工程大学刘希宋教授主导了企业产品创新(开发)战略选择的系统研究,复旦大学项保华教授在企业战略与决策行为、变革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研发管理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简单地对当前几种主流新产品开发管理体系作一一介绍,以供产品研发和产品管理的同仁开拓视野、启发思维,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五种主流的新产品开发体系2.1 以项目管理的职能式开发这是企业通常采用的产品开发模式,总经理或市场部门确定新产品创意和决定是否立项,研发/技术部门负责设计开发、测试,形成产品样机或服务方案,再转由生产制造部门批量制造,市场部分负责销售,客户服务部门提供售后服务。

各职能部门只负责新产品开发的某一阶段内容,并且制定本部门的业务操作流程,虽然有项目经理或形式上的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但他们并不对产品的最终市场成功负责。

科协工作总结综述_老科协工作总结

科协工作总结综述_老科协工作总结

科协工作总结综述_老科协工作总结作为科协工作的一名老成员,我认为科协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我们的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的福利。

回顾这几年来的工作,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组织管理方面二、学术交流方面三、服务群众方面科协的工作不仅要服务科学界,更要服务人民群众。

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组织义务科普宣传活动。

例如科技体验园、科技进小区等活动,向人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

第二,开展科技助力社区服务。

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为群众提供科技服务,例如健康检测和咨询。

第三,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公益活动,例如环保、扶贫、救灾等,并积极号召科协成员参与其中。

四、创新发展方面科协是一个创新性的组织,创新发展是其必须的工作。

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组织成员对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学习。

建立成员创新培养计划,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到科协举办技术讲座和专题研讨,加强成员创新素质的提高。

第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创新工作室,促进创新成果的孵化和转化,并鼓励成员积极参与。

第三,开展国际交流。

积极组织成员和海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互访活动,拓展国际化视野和资源。

综上所述,科协的工作涉及到组织管理、学术交流、服务群众和创新发展等多个方面,我们在这几年来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要想更好的发挥科协的作用,仍需在各个方面加强工作,并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希望我们的科协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社会的科技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福利作出更大的贡献。

综述技术创新的理论、方法及其发展

综述技术创新的理论、方法及其发展

综述:技术创新的理论、方法及其发展禹世杰11201422121、引言创新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人类文明的巨大变革都是创新推动的。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前进发展,创新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

我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看重了创新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在国外起步比较早,拥有了广泛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厚的方法论,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文论述了技术创新的理论、方法及其发展,从四个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到五个分类的技术创新方法,其中的知识值得细细探究学习。

2、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发展2.1 创新理论的产生创新理论是首次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提出的。

他于1912年出版《经济发展理论》,书中首先提出“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创新理论。

1939年和1942年,Schumpeter又相继出版了《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著,对创新理论进行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包括:(1)制造新的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1]。

2.1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其他人更多的关注,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进步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科技变革为驱动的经济发展难以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经济学家们才意识到技术变迁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2]。

后来的经济学家,在继承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和发展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另外两个分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和以制度形成和制度变迁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3]。

而有学者认为,纵观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可以将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分成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等四个学派[4]。

2024年创新理论有哪些内容

2024年创新理论有哪些内容

2024年创新理论有哪些内容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创新理论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4年,创新理论将继续推动着各个领域的进步和变革。

以下将介绍一些可能在2024年兴起的创新理论内容。

1. 量子计算量子计算作为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具有超越传统计算的潜力。

在2024年,随着量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量子计算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将迎来突破。

量子计算具有高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密码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

2024年,量子计算的理论框架和算法将会不断完善,为实现更高效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2. 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在2024年,区块链技术将继续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

创新理论方面,人们将进一步探索区块链的安全性、可扩展性以及隐私保护等关键问题。

同时,新的区块链共识算法和智能合约技术也将不断涌现,为实现更高效、更安全、更开放的区块链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3.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的一些特定功能和生物过程,用于解决人类和社会问题的技术。

在2024年,生物技术将持续创新,并为各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创新理论将集中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仿生学等方向。

人们将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实现精准的基因治疗和疾病预防;同时,仿生学的发展将为设计更高效的生物材料和生物工艺提供理论支持。

4. 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是一系列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在2024年,人工智能伦理成为一个重要的创新理论领域。

人们将思考如何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平衡隐私保护、社会公平和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此外,人工智能安全、透明和可解释性等问题也将引起广泛关注,相关的创新理论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指导。

5.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024年,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创新理论内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从20世纪中叶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重要的技术领域之一。

国内外学者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不断推动着这一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人工智能二、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国内外学者们在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中,提出了各种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国外的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领域,融合了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多方面的技术。

国内的物联网技术发展也日益活跃,各种创新应用不断涌现,为我国的工业生产、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改变。

三、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另一个研究热点。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为决策者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国外的大数据技术主要应用于金融、医疗、电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国内,大数据技术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各种大数据平台和工具不断涌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公共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强大支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国内外学者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众多重要成果。

希望未来国内外的研究者们能够继续积极探索,共同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

【字数满足要求,结束撰写】。

第二篇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本文将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在过去几十年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国内外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院校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摘要: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来源, 技术创新管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综合性强的新兴学科。

自从熊彼特第一个系统完整地描述创新理论以来, 国外技术创新研究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

目前,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已形成了四大理论学派: 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阐述了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 并综述了目前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这四大理论流派。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创新理论一、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技术创新理论的首次由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的《经济发展理论》系统的提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

创新一般包含5 个方面的内容:(1)制造新的产品: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 (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

创新并不仅仅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只有引入生产实际中的发现与发明,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才是创新。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由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熊彼特的学说具有社会主义倾向, 同时受到同时期的“凯恩斯革命”的理论影响, 在相当长的时期中, 创新经济学理论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冷遇, 未能引起理论界的关注。

20 世纪50 年代以后, 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 许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长达近 20 年的高速增长“黄金期”, 这一现象已不能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简单地加以解释。

由此, 西方经济学理论界重新对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进行认识, 开始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生了兴趣, 从而使技术创新理论得以发展。

目前,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已形成了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等四大理论学派。

2.1 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建立在“市场失灵”的基础上。

这一流派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其一是分解技术创新对于现代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其二是将技术创新纳入经济增长模型。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把技术创新视为同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一样的经济增长要素。

此学派以索洛(S.C.Solow)等人为代表, 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技术与其他商品一样存在公共商品、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 外部性等市场失灵, 适当的政府干预将极大地促进技术创新的进行, 并建立了著名的技术进步索洛模型, 专门用于测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957 年索洛在其发表的《技术进步与总量增长函数》一文中, 对美国 1909-1949 年间的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发现在此期间, 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贡献来自于技术进步。

在继续深入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同时, 新古典学派还开展了技术创新中政府干预作用的研究, 提出当市场对技术创新的供给、需求等方面出现失效时, 或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时, 政府应当采取金融、税收、法律, 以及政府采购等间接调控手段, 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干预, 以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带动作用[3]。

2.2 技术创新的新熊彼特学派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的创新研究,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 受到熊彼特的影响, 集中讨论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和创新的关系, 创新与扩散, 以及科技进步与经济结合的方式、途径、机制、影响因素等, 有些学者把这些研究称之为“新熊彼特主义”。

技术创新的新熊彼特学派坚持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传统, 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认为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主体, 侧重研究企业的组织行为、市场结构等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提出了技术创新扩散、企业家创新和创新周期等模型 [1] 。

2.2.1 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谁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更大———大企业还是小企业?”这个问题一直是理论和实践上争论的焦点之一, 并对发达工业国家的技术创新政策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965 年, 谢勒尔(Scherer.F.)对 1955 年《幸福》500 家大企业的创新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专利发明(创新)并不与企业规模的增长成正比。

他的研究结果也得到了其他更大规模实证研究的支持。

实践表明, 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均有上乘的表现, 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行业或产业, 因企业大小不同而自身具有的一些不同特点影响和约束着企业创新的绩效而己, 从而客观上形成适合不同规模企业创新的领域与行业。

2.2.2 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20 世纪 70 年代, 经济学家阿罗(Arrow.k.)、卡米恩(Kamien.M.)、施瓦茨(Schwartz.N.) 等人从垄断与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 提出了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类型。

阿罗在 1970 年发表的《经济福利和发明的资源配置》一文中, 比较了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两种不同的市场结构对发明(创新)的影响, 他的结论是: 完全竞争比完全垄断更有利于发明(创新), 但两种市场结构都低于社会期望的最优状态。

卜米恩、施瓦茨认为, 最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的乃是垄断竞争型的市场结构。

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企业规模一般较小, 缺少足以保障技术创新的持久收益所需的推动力量; 难以筹集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物资条件, 同时也难以开拓技术创新所需的广阔市场, 因此难以引起较大的技术创新动机。

而在垄断统治的条件下, 由于缺乏竞争对手的威胁, 难以激发出企业重大创新的活力。

所以, 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既避免了上述两种极端市场结构的缺陷, 又兼有二者之优点。

因此, 垄断竞争型的市场结构是最适宜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的选择。

2.3 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学派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学派以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等人为代表,该学派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一般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方法, 对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行制度分析, 认为: “由于技术创新活动存在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巨大差距, 改进技术的持续努力只有通过建立一个能持续人们创新的产权制度, 以提高个人收益才会出现。

”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 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 不好的制度设计将扼制技术创新或阻碍创新效率的提高。

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认为, 促进制度创新的主要因素有: (1)规模经济性。

市场规模扩大,商品交易额增加, 促进制度变革, 降低经营管理成本, 获取更多经济利益。

(2)技术经济性。

生产技术和工业化的发展, 城市人口增加, 企业规模扩大, 促使人们去进行制度创新, 以获取新的潜在经济利益。

(3)预期收益刚性。

社会集团力量为防止自己预期收益的下降而采取的制度变革措施。

例如在通货膨胀持续增长的情况下, 工资、利息等固定收入者就要求实行收入指数化制度, 以保障自己的实际收入不因通货膨胀而下降或不至于下降得过快过多[4]。

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进一步把制度创新的全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1)形成“第一行动集团”阶段。

所谓“第一行动集团”是指那些能预见到潜在市场经济利益, 并认识到只要进行制度创新就能获得这种潜在利益的人。

他们是制度创新的决策者、首创者和推动人, 他们中至少有一个成员是熊彼特所说的那种敢于冒风险的, 有锐敏观察力和组织能力的从事全新的“企业家”。

(2)“第一行动集团”提出制度创新方案的阶段。

先提出制度创新方案, 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创新活动。

(3)“第一行动集团”对已提出的各种创新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的阶段。

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必须符合能获得最大利益之经济原则。

(4)形成“第二行动集团”阶段。

所谓“第二行动集团”是指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帮助“第一行动集团”获得经济利益的组织和个人。

这个集团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民间组织和个人。

(5)“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协作努力, 实施制度创新并将制度创新变成现实的阶段。

制度创新学派在充分肯定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 也并不否定技术创新对改变制度安排的收益和成本的普遍影响, 认为技术创新不仅可以增加制度安排改变的收益, 并且可以降低某些制度安排的交易成本, 从而使建立更为复杂的经济组织和股份公司变得有利可图。

制度创新的具体形式包括股份公司、社会保障制度、工会体系以及国有企业制度的建立。

制度创新往往是通过组织或管理形式方面的创新来体现的。

2.4 技术创新的国家创新系统学派技术创新的国家创新系统学派以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夫·弗里曼、美国学者理查德·纳尔逊等人为代表, 该学派通过对日本、美国等国家或地区创新活动特征的实证分析后, 认为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功劳, 也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 而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

国家创新系统是参与和影响创新资源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的行为主体、关系网络和运行机制的综合体系, 在这个系统中, 企业和其他组织等创新主体, 通过国家制度的安排及其相互作用, 推动知识的创新、引进、扩散和应用, 使整个国家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绩效。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侧重分析技术创新与国家经济发展实绩的关系, 强调国家专有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并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为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建立起来的, 将创新作为国家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系统。

由此, 弗里曼提出了技术创新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将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与外部环境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相继发展了区域创新、产业集群创新等概念和分支理论[5]。

参考文献[1] 吴贵生, 谢伟. 我国技术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研管理, 2005(6).[2] 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5.[3] 彭靖里, 邓艺, 李建平. 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J]. 科技与经济, 2006(4).[4] 黄景贵. 论创新理论的产生和发展[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000(2).[5] 周新川, 陈劲. 创新研究趋势探讨[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