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理论发展综述

合集下载

第 三 章 汇率制度理论

第 三 章 汇率制度理论
第 三 章汇率制度理论
第一节 汇率制度概述
一、汇率制度的含义
汇率制度(Exchange 汇率制度(Exchange Rate Regime),又称汇率 Regime),又称汇率 安排(Exchange 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是指一国 Arrangement),是指一国 货币管理当局对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 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汇率制度基本功能具体表现为:第一,建立外 汇市场秩序,提高外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 本。第二,强化外汇市场信息流的稳定性,形 成共有汇率预期。第三,降低外汇市场参与者 目标和行为的不确定性。第四,减少外部性, 带来汇率制度收益。第五,可以作为协调经济 的一种手段。
货币局安排是一种特殊的固定汇率制,它有一些独有的 特点:第一,它对汇率水平作了严格的法律规定。这一 法律规定是公开的,因此政府想改变汇率水平是极为艰 难的,其改变必将损害货币局制的可信性;第二,它对 储备货币的创造来源也作了严格的法律限制,货币局只 有在拥有外国货币作为后备时才可以发行货币,这一规 则也可称为“后备规则”(Backing Rule);第三,它对货 则也可称为“后备规则”(Backing Rule);第三,它对货 币局为财政赤字提供融资作了严格的限制。 (三) 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安排 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安排(Other 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安排(Other Conventional Fixed Peg Arrangements)是指一国将本国货币按照固定汇率钉住 Arrangements)是指一国将本国货币按照固定汇率钉住 另一货币或一篮子货币,汇率可以围绕中心汇率上下不 超过1 超过1%波动。在这种制度下,货币当局通过干预、限 制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来维持固定汇率水平,但是货币政 策的灵活性仍然很大,传统的中央银行功能可以在一定 程度上实现,货币当局可以调整汇率水平,尽管实际上 很少进行这种调整。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综述及其评价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综述及其评价

碳 关 税 是 指 对 进 口 的 排 放 密 集 型 产 品 、 耗 能 产 品 征 额 碳 关 税 。 高 收 特 别 的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关 税 。 近 年 来 , 国 以 保 护 环 境 为 各 随 着 国 际 环 境 问 题 的 日益 严 峻 , TO 在 环 境 和 贸 易 问 W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9 ( 0 2 0 —0 90 1 7 —1 8 2 1 ) 70 6 —1
贸 易 收 支 仍 取 决 于其 进 出 口数 量 的 调 整 。 在 充 分 就 业 和 收 入 不 变 的假 设 下 , 易 收 支 能 够 改 善 是 因 为 经 济 中 存 在 资 贸 1 1 古 典 经 济 学 阶 段 的 理 论 发 展 . 源 转 移 效 应 : 币 贬 值 后 , 易 品 相 当 于 非 贸 易 品 的 价 格 提 本 贸 众 所周 知 , 率变 动 通 过影 响进 出 口商 品的 价格 和 数 汇 诱发资 源( 劳动和 资本 ) 非 贸易 部 门向贸易 部 门流 动 , 从 量 , 而 影 晌 到 一 国 的 贸 易 收 支 。 汇 率 变 动 会 影 响 一 国 贸 高 , 进 从 贬 易 增 长 的 观 点 最 早 可 以 追 溯 到 重 商 主 义 时 期 , 代 表 人 物 来 满 足 国 外 对 贸 易 品 的增 加 。 因 此 , 这 个 角 度 来 说 , 值 其 它 或 托 马 斯 ・ 在 讨 论 了 贸 易 差 额 对 汇 率 变 动 的 影 响 之 后 指 并不 能立 即导 致贸易 收支的改 善 , 需要 一个过 程 , 者说 孟 人 出 , 率 的变 动 也 会 引 起 贸 易 差 额 的变 化 。 他 认 为 “ 兑 上 贬 值 与 贸 易 收 支 的 改 善 之 间 存 在 时 滞 , 们 将 贬 值 的 这 种 汇 汇 J曲 。 有 压 低我 们的 币值 是于外有 损而 于我 们有 利 的” 。后 经 D vd 时 滞 称 之 为 “ 线 效 应 ” 形 成 J曲 线 效 应 的原 因很 多 , ai 消 费 者 反 应 的 时 滞 、 产 者 反 应 的 时 滞 以 及 不 完 全 竞 争 造 生 Ho me对 该 理 论 进 行 了完 善 , 考 虑 到 汇 率 变 动 对 贸 易 差 在 额 深 刻 影 响 的基 础 上 , 出 了 的 “ 格 一 现 金 流 动 机 制 ” 认 成 的 时 滞 等 提 价 , () 收分析理 论 。 3吸 为如果 一 国的贸易收支 出现 顺 差 , 国际 储备 就会 增加 , 其 进 吸 收 分 析 理 论 是 詹 姆 斯 ・米 德 ( a e 和 西 德 尼 ・亚 Me d ) 而 货 币 供 给 增 加 、 内 价 格 水 平 上 升 , 以 本 国 商 品 在 国 际 国 所 历 山 大 ( lx n e ) 凯 恩 斯 宏 观 经 济 学 基 础 上 提 出 来 A e a d rS 在 市 场上 的竞争力 下 降 , 而 进 口增 加 、 口减 少 , 从 出 贸易 收支 主 恶 化 。 但 该 机 制 必 须 在 满 足 一 定 的 进 出 口价 格 弹 性 基 础 上 的 。该 理 论 从 凯 恩 斯 的 国 民 收 入 方 程 式 展 开 分 析 , 张 通 过改变 总收入 和总支 出( 吸收) 解 决 国际 收支 的不平衡 即 来 才能成 立 , 此引 出了弹性分析 法 。 由 问 题 。 由于 经 常 项 目 的收 支 用 国 民 收 入 和 国 内 吸 收 之 间 的 1 2 弹 性 分 析 理 论 . 当 就 弹性 分析理论 主要是 由英 国经济 学 家琼 ・罗 宾逊 和美 差 额 来 表 示 , 国 内 吸 收 大 于 国 民 收 入 时 , 会 出现 经 常 项 目逆 差 。一 国 贸 易 收 支 的 改 善 一 方 面 可 通 过 提 高 实 际 国 民 国经济 学家勒纳 在马歇尔微 观经 济学 和 局部 均衡 分析 方法

国际经济学汇率理论知识点整理

国际经济学汇率理论知识点整理

国际经济学汇率理论知识点整理汇率,简单来说,就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在国际经济学中,汇率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帮助我们理解各国货币之间的价值关系以及其背后的经济原理。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最著名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水平之比。

也就是说,如果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价格不同,那么汇率就会调整,使得用同一种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相等。

例如,假设在美国一个汉堡包的价格是 5 美元,在中国是 20 元人民币,那么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应该是 5 美元= 20 元人民币,即 1 美元= 4 元人民币。

购买力平价理论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相对购买力平价则认为汇率的变动应该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

然而,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假设不存在贸易壁垒和交易成本,但在现实中,这些因素是普遍存在的。

其次,它没有考虑到非贸易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差异。

此外,各国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质量差异也会影响其准确性。

二、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认为,两国间的利差会影响汇率的变动。

该理论分为抛补利率平价和非抛补利率平价。

抛补利率平价指的是,投资者可以在本国和外国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汇率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的投资收益应该相等。

假设本国利率为 i,外国利率为 i,即期汇率为 S,远期汇率为 F。

如果 i > i,投资者会将资金投向本国,同时在外汇市场上卖出远期外汇以规避汇率风险。

这样就会导致本币即期升值,远期贬值,直到(1 + i) /(1 + i) = F / S 时达到均衡。

非抛补利率平价则是投资者不进行套期保值的情况。

此时,投资者根据对未来汇率的预期来决定投资方向。

均衡汇率理论研究综述

均衡汇率理论研究综述

均衡汇率理论研究综述均衡汇率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目前研究比较系统且取得一定成果的均衡汇率理论主要有: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FEER)、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ER)、自然均衡汇率理论(NATREX)和均衡实际汇率理论(ERER)。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均衡汇率问题。

标签:均衡汇率;FEER;BEER;NATREX;ERER均衡汇率的完整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Nurkse于1945年提出:在国际收支平衡和充分就业情况下内外部同时实现均衡时的汇率。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均衡汇率理论,主要从理论上定性地研究均衡汇率的概念和意义;8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序列和协整等现代计量经济理论的出现,及其在均衡汇率模型上的成功应用,均衡汇率理论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

目前研究比较系统且取得一定成果的理论主要有: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FEER)、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ER)、自然均衡汇率理论(NATREX)和均衡实际汇率理论(ERER)。

1 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FEER)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FEER)由Williamson于1983年提出。

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将均衡汇率定义为与宏观经济均衡相一致时的汇率。

这里的宏观经济均衡包括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个方面。

内部均衡指充分就业和低通货膨胀率,外部均衡指经常项目的可持续性。

FEER不考虑短期经济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而主要强调中期的经济影响因素。

FEER宏观经济均衡的核心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匹配,即CA=-KA。

其中CA为经常项目,KA为资本项目。

决定经常项目的因素主要有国内需求(y d)、国外需求(y f)和实际有效汇率(q),经常项目的函数表示为:CA=b0+b1q+b2yd+b3yf=-KA,b1、b20。

由此可得到均衡汇率的表达式为:FEER=FEER(-KA,-y d,+y f)。

因此,只要给定经常项目中的参数和中期净资本流动的值,就可以估计得到FEER的均衡汇率。

第六章__汇率决定理论(中)综述

第六章__汇率决定理论(中)综述
35
F:外国债券的供求
外国债券供给: 主要是通过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中的盈余获得。 国际收支盈余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储备资产不变。 国际收支的均衡要求经常帐户产生的盈余等于资 本金融帐户的赤字。即经常帐户盈余通过资本金 融帐户流出。 假定只购买外国债券,即形成为外国债券供给。 而在资本金融帐户中反映为对外资产的增加。 如果经常帐户状况稳定,则外国债券的供给稳定, 而且是属外生变量。
本国国民收入的增加的影响: 在货币模型中,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本国国民收入的 增加将会带来本国价格水平的下降,本国货币升值。
本国利率上升的影响: 在货币模型中,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本国利率的上升 将会带来本国价格水平的上升,本国货币的贬值。
注: 在流量模型和货币模型中,本国国民收入和本国利率水平的提高,其效应正好相反。
25
第三节汇率的资产组合分析法
I. II. III. IV. 资产组合分析法的基本模型 资产供给变动与资产市场的短期调整 资产市场长期平衡及其调整机制 对资产组合分析法的评价
26
假定条件
1)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不能完全替代。 原因:国内外金融资产收益与风险不完 全相同 2)利率平价原理不成立。 因此,需要对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的供 求平衡在两个独立市场进行考虑。
27
3)将本国总产量直接引入分析模型。 本国的资产总量直接制约着对各种资产的持有 量。 在总量一定时,资产组合的调整是对财富存量 的调整。 私人部门财富的积累和流失是通过经常帐户顺 差和逆差这一流量来实现的。 而经常帐户的变动影响总量,因此,将流量与 存量结合起来。 在浮动汇率制下,顺差和逆差都不进入储备,不 会表现为政府对外资产的变动。只表现为私人财 富的积累和流失。

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综述

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综述

出农 民工 中 ,从 事 制造 业 的 占3 . % 建筑 业 的 占1. % 91, 7 3 ,服 务 业 的占l.% 18 。从工资水平看,2 0 年农 民工收入最低的行业为住宿 09 餐饮 业 、 服 务业 和制 造 业 ,他 们 的月 均 工资 分 别 为 16 元 、 1 7 24 26 元和 13 元 。 另从 统 计 的有 关 数据 来 看 , 目前 我 国农 村 劳动 力 中 31 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 % 0 ,接受过初级职业培训的占34 ,接 .% 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 1% . 3 ,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 7.% 6 4 。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民工而言专业技能教育几乎是空白,这 也决定了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不高,建筑业质量不高的事实。 国家应加大农 民工职业教育投入 ,尤其是农村毕业的初高中 生 ,把 它作 为 社 会发 展 、解 决 劳动 就 业 、 维护 社 会 稳 定 、维 护群 众利 益 的一 件 大 事来 抓 。 以教育 和 培 训 作 为有 效 途 径 ,提 升 农 民 工市 民化的人力资本 ,提高农 民工群体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培训 农 民工 可 以提 高 他们 的素 质和 技 能 ,有助 于他 们 尽 快适 应 城 市 的 发展和生活 ,同时对经济社会 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加 大对农 民工的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4 建立针对农 民工的住房保障制度和强有力的劳动权益保障 . 制度。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启动较晚,从当前住房保障制度实施情况 看,住房保障制度除住房公积金外 ,主要通过经济适用房来体现, 农 民工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不享有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国 家应建立非盈利性的组织机构统筹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经济适用 房 ,通过建 立和完 善住 房保 障制度 ,解 决农 民工 的住 房 问题 。 除此以外 ,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也亟待解决 。农民工 权益的损害使他们难 以在城市立足,虽然一些农民工的生活和收 入比农村农 民要好 ,但是他们仍然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难 以获 得城市身份和公平的待遇 ,缺乏城市归属感,势必会加大他们进 入城市的难度,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阻,同时也放慢 了

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发展概况及未来趋势分析

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发展概况及未来趋势分析

人民币汇率发展概况及未来趋势分析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比价,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形式。

人民币汇率就是人民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一般指的是美元兑人民币的报价。

一、人民币汇率历史发展概况从改革开放之后到现在,人民币汇率走势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到1993年。

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汇率作为计划核算工具,长期固定并形成高估,所以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人民币汇率不断调低,并且开始形成牌价与外贸内部结算价的双轨制,后来又增加了外汇调剂市场汇率。

到1993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官方汇率由1979年初的158元人民币兑100美元降至580元人民币兑100美元,下调了73%。

第二阶段:1994年汇率并轨到2004年。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并轨时,官方汇率一次性下调幅度达33.3%。

从1994年至199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了4.8%。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市场出现较强的人民币贬值预期,外汇资金流出压力加大。

为防止危机在亚洲和世界进一步扩散,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828元人民币兑100美元左右的水平。

第三阶段:2005年汇改到2008年7月,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日19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一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第四阶段:2008年7月至今,2008年中期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实际上采取了重新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两者汇率一直保持在约6.83的水平。

2009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保持稳定,基本上在6.81-6.85的区间内运行。

二、目前人民币汇率所面临的压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2010年2月为118.41,上涨4.09%。

汇率制度的选择:理论综述及一个假说

汇率制度的选择:理论综述及一个假说


供 了十 有 益 的 建 议 。 当 然 , 不 同 的 研 究 者 由 于 立 足 点 不 司 , 因 而 得 出 不 司 的 结 论 。 相 应 地 . 关 于 汇 率 制 度 的 选 择 争 论 也 就 难 以避 免 , 谁 是 谁 非 也 难 以 直 接 定 论 。 根 据 现 有 的 文 献 检 索 表 明 , 除Fa k l19 ) rn e(9 9 ̄Masn2 0 )外 , 大 步经 济 学 家 都 是 从 静 态 角 度 so (0 0 来 研 究 汇 率 制 度 的 选 择 笔 者 认 为 , 汇 率 制 度 的 选 择 不 仅 便 是 一 个 静 态 问题 ,更 重 要
式 著 存 与相 互 转 换 霞说 。
: 汇率制 度的选择 :理论综 述
纵 观 国 际 垒 融 学 说 史 , 不 难 发 现 ,伴 随 着 货 币危 机 与 率 制 度 崩 溃 , 汇 率 制度 曲
选 择 一直是 国际 金融领域 里争论 不休 的一个 重要 问题 。早 期 的 汇率 制度选 择 理论 主 要 是 随着 国际 收支调 节理 论之 问的争论 丙发展 起 来 的。 当时, 由于实 行 贵金属( 白银或 黄 金) 本位 制 , 货 币 本 身 具 有 价 值 , 汇 兑 互 价 具 有 内 生 的 稳 定 性 固 而 j 制 度 理 所 当 二率
维普资讯 汇ຫໍສະໝຸດ 率 制度 的 选择 :理 论 综述 及 一 个假 说
沈围兵
摘 要 :在 对 汇 率 制 度 的 选择 及 争 议 性 假 说 做 出理 论 综述 、简要 评 论 的 基 础 上 .笔 者 认
为.汇 率牛 庄 的选 择 不 仅仅 是 一 个静 态 问题 , 更重要 的是 一 个动 志 问题 ,影 响 汇 率 制度 选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汇率理论发展综述摘要:汇率理论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汇率的决定;二是汇率制度。

本文主要从以上两个方面对主要的汇率理论进行了回顾与归纳,以理清西方现代汇率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和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发展的脉络,把握汇率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对汇率理论的最新发展作了简要的展望。

关键词:汇率理论;汇率理论发展;文献综述一、前言汇率理论是国际金融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

汇率决定理论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共同构成了汇率理论的主体。

鉴于汇率理论文献综述的撰写对今后研究生阶段进一步学习的研究意义以及对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等的现实应用意义,作者就西方汇率理论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1.汇率理论历史概况及相关概念早在中世纪时期,由于商品货币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货币兑换成为经常性的交易,汇率问题就己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14世纪初,法国学者桑德罗枪巴罗(SandroLebaleo)运用汇兑资金的在途风险来解释汇率变动的原因。

15 世纪初,意大利经院学者罗道尔波斯(RudolfBusch)提出了公共评价理论来解释汇率的决定。

他认为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供求的变动,而货币供求的变动决定于人们对两国货币的公共评价,人们对货币的公共评价又取决于两国货币所含的贵金属成份的纯度、重量和市场价值。

因此,这种观点被认为是汇率供求理论的起源。

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西班牙萨拉蒙卡(salamanca) 学派初步研究了货币供应量、物价变动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汇率理论。

进入18世纪之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以及各国对外贸易的扩大,汇率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瑞典经济学家克里斯蒂宁(Christie),英国经济学家休漠(DavidHume)、穆勒(Mu eller)、康替龙(Kontinen)、金块主义者博伊德(Boyd)、桑顿(Thornton)、霍纳(LuisHorna)和反金块主义者贝林(F.Barlng)、鲍赞克特(C.WBosanquet)等人都对汇率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1752年英国经济学家休漠(DavidHume)在其名著《论贸易差额》中提出了“价格一金币一流动机制”,实质上是最早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

而1861年,英国经济学家葛逊(Gossen)在其《外汇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国际借贷说”也可以算得上是早期较成体系的汇率学说。

它以一国的国际借贷为依据,从外汇供求关系变化的角度探讨了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变动的原因,并成为当时汇率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金本位制全盛时期的结束和纸币本位制的开始。

战后,由于铸币平价己失去意义,各国货币汇率出现了剧烈频繁的波动,给国际贸易造成严重的困难。

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把注意力逐步转移到研究汇率决定的问题上来,并使汇率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其中最著名的有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K.G.cassel)提出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和法国学者阿夫塔里昂(A,Aftalion,1927)提出的“汇兑心理论”。

30年代大危机之后,受凯恩斯(Keynes)经济学的影响,汇率理论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由英国学者格里高利(Gregory,1934)和爱因齐格(Einqink)等人提出的“均衡汇率说”和“利率平价说”(1932)。

二战以后,国际货币的新秩序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建立。

在这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由于各国货币必须与美元挂钩,汇率变动亦被人为地加以操纵,因而这一时期国际金融领域的研究主要偏向于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的研究处于相对萧条的局面。

直到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及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后,汇率理论的研究才出现了重大转机,一系列新的学说和理论不断产生和涌现。

从现代购买力平价理论、货币主义汇率理论到资产市场方面的货币模型理论、汇率超调理论及资产组合模型理论、汇率目标区理论等,对汇率理论的研究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己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汇率理论的另外一个组成是:汇率制度及其选择问题。

所谓汇率制度是指各国对于确定、维持、管理汇率的原则和方法等作出的安排和规定。

从1880年至今的10多年时间里,国际汇率制度共发生了四次大的变化:1880年到1914年间实行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固定汇率制度;两次大战之间是国际汇率制度的混乱时间;二战后建立的是带有固定性质的“双挂钩”汇率制度;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浮动汇率制日益成为各国的首选。

在80年代,由于高通货膨胀在许多国家盛行,学术界又转而较多地关注固定汇率制。

当时流行的合理预期和动态一致性理论认为,如果政府能对某种名义锚(nominalanchor)做出承诺,并且这种承诺是有公信力(credible)的话,一国通货膨胀便会下降,而不必有产出和就业的损失。

在理论界,名义锚理论风行一时,它主张对汇率确定一个目标,以此来加强中央银行的货币稳定计划。

90年代前期,国际学术界的注意力集中在东欧和前苏联等转轨经济体的高通货膨胀及适合这些国家的汇率制度问题。

2.当代汇率理论简介及发展动态在汇率决定理论方面,随着全球电子化、经济一体化,西方经济学界对汇率理论作了全新的探索,逐渐将研究的注意力转向市场参与者行为和市场微观结构,即从市场特征和市场交易者的实际行为出发,包括交易量、交易者的异质性的行为、交易的时间和地点、竞价价差、汇率波动幅度等角度进行研究,形成了新开放宏观经济学、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等理论。

除此之外,博弈论(GameTheory)、混沌模型(ChaosModel)、有限预期理论也是汇率理论新兴的发展方向,经济学家对汇率的研究不再拘于价格制度领域,转而研究人与人之间(如相同或不同的投资者之间,主导者与跟随者之间,风险中性者之间,风险偏好者与风险厌恶者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居民之间的相互反应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汇率制度选择理论方面,1994-1999年间新兴市场国家的危机,完全改变了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新兴市场国家或新兴经济体,一般指发展中国家中那些与国际金融市场有密切联系的国家或经济体。

简言之,新兴经济体是指国际资本流动较为开放的发展中经济体。

新兴经济体较重大的危机,首先在1994年于墨西哥发生,以后则有1997年的东亚货币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和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

关于新兴经济体这些金融危机的起因,国际学术界有众多的讨论。

尽管各方列出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公认的是,在国际资本流动高度发达的情况下,这些国家实行的钉住汇率制度,肯定有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国际学术界开始从危机预防的角度,重新研究国际资本高度流动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安排问题,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汇率制度。

这导致近期国际学术界对汇率制度问题研究的蓬勃发展。

本文将集中介绍这方面的主要理论和有关的学术讨论:“原罪论”(doctrineoftheoriginalsin)、“害怕浮动论”(fearoffloating)、“中间制度消失论”、“退出战略”(exitstrategy)。

正文部分将分阶段详细介绍前述各汇率理论,并以介绍和评述当代汇率决定理论和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新发展为主,进而给出展望。

最后,我将依据正文部分的论述给出总结。

二、正文各个时期出现的汇率理论,是伴随着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而发展,并与汇率决定及其在不同的货币体系下的变动状态相适应的。

(一)汇率决定理论按照一般的汇率决定理论分类方法,可以将汇率决定理论划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之前的汇率理论此期间,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汇率理论就是纸币本位下的购买力平价理论(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和利率平价理论(The Theory of lnterest Rate Parity)。

20世纪2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K.G.Cassel)对汇率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和深入地阐述,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理论。

这一理论基本解释了当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导致的通货膨胀而引起汇率的变动,并且为各国在战后确定均衡汇率水平提供了理论根据。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适用条件为金本位制己崩溃瓦解,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各国通货膨胀率较高且通货膨胀差异较大,国际资本流动性较差,商品与劳务的国际交换成为决定汇率的主要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各国货币汇率相对稳定的黄金时期,货币开始大幅贬值和剧烈波动。

在这一变化了的国际货币形势下,凯恩斯(J.M.Keyno5)抛开了从国际收支、购买力平价等角度研究汇率的传统观点,从国际资本流动出发,认为汇率的本质是由两国货币资产的相对价格决定的,远期汇率取决于利差并向利差作自动调整。

凯恩斯(Keynes)把汇率决定从实物经济部门转向货币经济部门,开创性的研究莫定了利率平价理论研究的基础。

1923年,凯恩斯(J.M.Keynes)在其著作《论货币改革》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利率和汇率之间的关系,即利率平价理论。

该理论认为两国间的利差导致资本的国际间流动,其对汇率,尤其是短期汇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利率平价包括所谓非抵补利率平价(uIRP,Un 一covered lnterest Rate parity)和抵补利率平价(CIRP,Covered lnterest Rate Parity)。

尽管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一直备受争议,但是人们对它们的论证和改进从来没有停止过。

正是在对它们的论证和改进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汇率理论。

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是现代汇率理论的先驱,是新的理论的思想基础。

2.第二阶段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的汇率理论汇率的决定问题是这一时期汇率研究的重点问题,它主要是研究国际收支的失衡是怎样通过汇率调整来实现均衡的。

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汇率和国际收支的主要模型只涉及到经常账户,同时汇率被看作是外生给定的一个固定参数,不考虑预期因素。

最早的经常账户和汇率的模型是局部均衡分析的弹性论,主要由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是研究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如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s)和J 曲线效应(J Curve Effect)等。

由于弹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1952 年,就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亚历山大(Sidney Alexander)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吸收论,该理论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着重考察总收入和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