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理论最新发展综述概要
跨国公司经营优势理论综述

品 ,产 品 的 生 产 技 术 已经 在 世 界 范 围 内 十 分 普 及 ,竞 争 主 要 表 现 在 价 格 上 ,一 些 工 作 较 低 、
劳 动 密 集 型 的 地 区 。开 始 向 技 术 创 新 国反 向 出 H该 项 产 品 。
( ) 国 际 生 产 折 衷 理 论 四
该 理 论 是 众 多 企 业 跨 国 经 营 理 论 中 影 响 最 为 广 泛 的 。 邓 宁 (o n H. n ig)认 为 , J h Du nn 跨 国公 司 的 国 际 经 营决 策 是 由企 业 优 势 、内 部化 优 势 和 区域 优 势 这 三 组 变 量 决 定 的 。所 谓 企
维普资讯
酋郏 湃j i f 土謦学报
22 0 年第5 0 期
跨 国公 司 经 营优 势 理 论 综 述
卢 馨
跨 国公 司 经 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势 是 指 跨 国 公 司 在 进 行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活 动 中 ,相 对 于 本 国 企 业 、东 道 国 和 第 三 国 当地 企 业 所 具 有 的 生 产 、组 织 、管 理 、技 术 研 发 等 方 面 的 优 势 。跨 国 经 营 优 势 是 跨 国公 司理 论 与 实 践 中 的一 个 中 心 问 题 。与 任 何 事 物 的 发 展 过 程 一 样 ,企 业 跨 国 经 营 优 势 必 定
3 9
维普资讯
优 势 而 具 有 新 产 品 创 新 能 力 的 企 业 总 是 力 图 维 持 企 业 的技 术 优 势 地 位 , 以便 享 有 新 产 品 创 新
利 益 , 因而 必 须 在 产 品 不 同 生 命 发 展 阶段 里 采取 不 同 的经 营 策 略 。在 导 入 期 阶段 ,企 业 拥 有 创 新 技 术 的垄 断 优 势 ,企 业 大 多 停 留在 国 内 尤其 是 原 技 术 开 发 地 来 生 产新 产 品 以满 足逐 渐 增 加 的 国 内外 需 求 。 在 发 展 期 阶 段 ,产 品 的销 售 量 上 升 , 利 润 迅 速 增 加 ,企 业 仍 旧采 取 国 内 生 产 、 国 内外 销 售 的 经 营 策 略 。 在 成 熟 期 阶段 ,市 场 上 由 于 大 量 出现 仿 制 者 和 竞 争 者 ,企 业 由 于 技 术 垄 断 优 势 的 丧 失 , 因 而 它 们 会 开 始 考 虑通 过 海 外 直 接 投 资 来 寻 求 更 优 的 生 产 要 素组 合 以降 低 生 产 成 本 , 于是 有 了 跨 国经 营 活 动 的 产 生 。在 衰 退 期 阶 段 ,产 品 已经 成 为 标 准 化 的 产
当代跨国公司理论

当代跨国公司理论:文献综述09级硕士五班世经政系韩燕摘要:跨国公司作为一个独特的企业群体被放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被考察,无论对于企业发展史,还是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都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象征。
本文对跨国公司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简单梳理和归纳,以对跨国公司理论有个初步的认识。
关键词:跨国公司理论一、作为特殊企业群体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被作为一个概念名词提出,据说美国田纳西河管理局局长莱尔索尔是始作俑者。
1950年代末,他在卡内基工业大学工业经营管理学院创历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说,这种公司已不再是单纯一国的企业,而是跨国的企业(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接着不久,美国商业周刊出了一期有关跨国公司的专辑,于是跨国公司这个概念便逐渐流行起来了。
196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建立的由英美等国经济学家组成的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在对美国和西欧跨国公司进行大规模调查基础上,汇编了许多系统资料,出版和发表许多专著与论文,由此开始了跨国公司的专门研究。
而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一词也被西方经济学界学术界大量沿用。
联合国的相关组织是从事跨国公司研究的一支重要机构和该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者,特别是在提供全球跨国公司经营状况和国际直接投资权威数据方面。
由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最早在1974年编写了《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而后由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UNCTC)从1978年到1990年几乎每年都出版一本与跨国公司有关的报告。
而从1991年起则由联合国贸发会(UNCTAD),每年组织专家研究和编辑出版《世界投资报告》,其主题内容都是围绕跨国公司展开的。
在学术界,以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的著作、论文和出版物是大量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甚至历史学。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关于跨国公司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不系统,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解释框架。
克鲁格曼在其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经济学》教材中,只有很少的篇幅介绍了跨国企业理论,他认为经济学家在跨国企业理论上的建树远不如他们在国际经济学其他方面的成就,经济学家对跨国公司行为的理论解释尚处于“婴儿阶段”。
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经营战略发展态势概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科技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根本性的新变化: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经济权力从原来的集中于制造厂家向销售商和客户分散等等。
这些变革极大地改变了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竞争规则和创造价值的方式。
在上述经营环境巨变的情境下,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率先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调整与管理改革,从而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著名跨国公司进行的战略调整和变革创新,有助于我国政府和企业更有效地吸引和利用外资,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速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1、经营业务归核化-中国成为跨国公司非核心业务一个重要外包基地二战后,许多大型跨国公司为了分散风险,曾普遍采用业务多元化经营战略。
但其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如摊子过大或不熟悉非相关领域等,导致收益降低,甚至高负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企业又纷纷由多元化扩张向有竞争力的主营业务回归,实施归核化战略,其要旨是:把公司的业务归拢到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把经营重点放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上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上;强调核心能力的培育、维护和发展。
这是跨国公司在外部环境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一种主动选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核心主业、提高竞争力而实施的战略转移。
可以预计,归核化将成为21世纪初各国大企业或跨国公司的主导型战略。
实施归核化战略的主要措施有:①并购。
为强化核心业务而并购相关企业和部门;②分拆。
指为强化经营力度而将一个公司分拆为两个或更多个;③重组。
为加强核心业务而重新整合业务和分公司;④剥离。
指跨国公司通过撤消、出售、互换、外包等多种形式,不断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出去。
其余还有长期协议、战略联盟、许可等多种界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新型纵向关系形式。
其中,非股权参与的外包形式尤其引人注目。
跨国公司将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甚至是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都分包给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完成,不仅减少了固定投入成本,而且达到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
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研究

一、中国新媒体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新媒体的发展状况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新媒体行业的发展速度惊人。互联网、移动设备、社 交媒体等新媒体形式日益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是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新媒体行业 的创新与发展。
二、中国新中国新媒体的趋势
1、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网络速度的提升,短视频和 直播在中国新媒体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三、中国新媒体的趋势
2、人工智能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推荐、内容生成、广告投放等领域 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三、中国新媒体的趋势
3、跨界融合:新媒体将与传统的媒体、产业、技术等领域进行更多的融合, 形成新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这些公司不仅在 生产、销售等方面实现了全球化,还在管理、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全球化布局。例 如,特斯拉公司的研发中心遍布全球,其电动汽车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均实现了 全球化。
2、供应链灵活性增强
2、供应链灵活性增强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灵活性不断增强。这些 公司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以更好地满足市场 需求。例如,耐克公司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了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 的快速响应,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3、促进投资和资本流动
3、促进投资和资本流动
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资本流动。这些公司在全球范围 内寻找投资机会和合作伙伴,并为东道国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支持。例如,中国的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投资和就业机 会。
4、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
4、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
跨国公司制造业理论

contents
目录
• 跨国公司制造业概述 • 跨国公司制造业的理论基础 • 跨国公司制造业的经营策略 • 跨国公司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CATALOGUE
跨国公司制造业概述
跨国公司制造业的定义与特点
01
02
定义:跨国公司制造业 指的是跨国公司通过在 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优势条件,进行制造业 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行为 。
02
CATALOGUE
跨国公司制造业的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定义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它是指不同国家在生产相同产品时,由于 资源、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差异,导致相对成本的差异,从而使各国在不 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比较优势在跨国公司制造业中的应用
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降低生产 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例如,将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放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 家,将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放在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
全球供应链管理策略
1 2 3
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管理,实现资源的最优 配置,确保原材料、零部件的稳定供应,降低采 购成本和风险。
提高物流效率
优化物流运输网络,提高物流运输效率,缩短产 品从生产到市场的周期,提升企业的市场响应速 度。
强化供应商合作与协同
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供应商 协同创新,提升整体供应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 力。
技术创新策略
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推动行业 技术进步,确立企业在行业内的
技术领先地位。
提升产品竞争力
将最新技术应用于产品开发和生产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浅析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浅析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及趋势摘要:跨国公司是全球经济活动的主角之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力量,现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表现和主要推动力。
日本侧重于发展综合性跨国公司,美国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跨国公司,西欧多发展专业性的跨国公司。
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模式的新趋势,R&D国际化成为跨国公司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组织网络化成为跨国公司结构调整的新趋势。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信息经济、全球一体化、国际战略联盟、R&D、组织网络化。
1963年美国《每周商务杂志》对跨国公司(MNCS)进行了描述性定义:“跨国公司是指符合下列两个条件的公司。
第一,它至少要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国家设定生产点或是争取其它形态的直接投资;第二,有名副其实的世界性预测能力,其经营者在市场开发,生产和研究等方面,能做出使用于世界各国的多种多样的基本决策。
”联合国跨国公司问题研究报告认为“跨国公司就是在它们的基地所在国家之外,拥有或控制生产或服务设施的企业,用于凡是在两个或更多的国家里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的企业。
”一般认为,跨国公司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又称国际公司或多国公司。
跨国公司的雏形最早出现在16世纪,成长于19世纪70年代之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表现和主要推动力。
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有:1、一般都有一个国家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为主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在许多国家建立有子公司或分公司;2、一般都有一个完整的决策体系和最高的决策中心,各子公司或分公司虽各自都有自己的决策机构,都可以根据自己经营的领域和不同特点进行决策活动,但其决策必须服从于最高决策中心;3、一般都从全球战略出发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市场和合理的生产布局,定点专业生产,定点销售产品,以牟取最大的利润;4、一般都因有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有快速的信息传递,以及资金快速跨国转移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在国际上都有较强的竞争力;5、许多大的跨国公司,由于经济、技术实力或在某些产品生产上的优势,或对某些产品、或在某些地区,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垄断性。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理论的文献综述

优势主要来 自跨 国企业对 知识资产 的 占
有和使用 。 ae ( 9 1 18 ) 出垄 断 C vs 17 ,9 2 提
( I OL 理
博 弈行为 的分析得 到 了 K i ebkr nc roe 跟 k 进领先 者模 型的进一步论证和大量实际 观察的支持 。巴特利 特和高歇尔(9 7 19 , 19) 9 8提出产 品创新——接近市场・ 西 — 过竞争降低成本 的跨 国投资模式 ,进一
灵 引 起 了 内部 化 . 对外 直 接 投 资 行 为 是
泓(9 9、 19 )魏后凯 ( 0) 2 1 等通过问卷调查 0 和统计 分析 ,印证了关于区位优势的论
述。
、
传统对外直接投 资理论
( ) 一 垄断优势理论
该 理 论 由 S H m r 16 提 出 , . y e ( 9 0) 经 Kn l egrJhsn和 C vs 学 者 发 id bre、 no e o ae 等
跨 国公 司 的海外投 资行 为。 e o 将产 Vr n n
品生产划分 为导 入期 、成熟期 和标 准化 期三个 阶段 。 后来 , e o ( 7 ) 1 . 国 V r n1 9i 2 “ n 9 jk 际寡 占行为” 来解 释跨 国公司 的对外直 接投 资行为 。其中关于跨 国公司之间的
势 ”和 “ 后续 优 势 ”; i isa Br nh w研究 了 k
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理论得到不断的
丰富。这些理论研究度解释垄 断优 势的形
成。 ( ) 二 内部 化 理论
P tr Bu ke ee c ly 和 Mak C so r asn
跨 国公 司海外 子公 司的所有权 优势 。 区 位优 势 是 指 国外 市场 所具 备 的特 定条
跨国公司理论(全)

一、利润差异论
▪ (四)理论评价 ▪ 利润差异论现在很少被提及的一个重要原
因是,它无法解释现实中有关对外直接投 资的真实现象。 ▪ 例如:某些落后国家虽然利润很高(表现 为利率高),但很少有跨国公司去投资( 也许风险同样很高);美国等部分发达国 家虽然利率极低,却有很多跨国公司愿意 前往投资。
二、曼德尔国际货币资本投资理 论
▪ ==当某产品最先在创新国被发明和生产出来 ,其它国家均还没有;当某产品在某国衰退 ,但其它一些国家并未衰退。
4.不同技术水平国家的分类
▪ 弗农把世界分为三类国家: ▪ 创新国家——最发达国家(美国),开始最先进行技
术创新,发明、生产并消费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
▪ 发达国家——(欧、日)开始没有掌握创新国的技术 ,不生产、不消费;早期开始从创新国进口消费;中 期掌握生产技术自己生产、消费(减少从创新国进口 );后期出口到创新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最后自己 不生产,从发展中进口;
▪ 弗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 ,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 、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 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 衰退的阶段。
3.不同国家同一产品的生命周期不一样
▪ 弗农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 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 ,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 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 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 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 资的变化(进而决定了跨国公司的发展)。
▪ (一)理论概述
▪ 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曼德尔提出,从国际贸 易与跨国投资相互关系的角度解释FDI的原 因,进而解释跨国公司产生发展原因的理 论。
二、曼德尔国际货币资本投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国公司理论最新发展综述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高潮,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出现新的特征,对于这些全新的现象,传统西方主流理论已无法或难以做出科学充分的解释。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在原有的传统主流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新的方法和分析工具,对传统理论加以补充、修正或组合,推动传统理论发展。与此同时,一些学者致力于新理论的尝试,他们的研究往往和具体的环境和背景结合起来,其结论局限性较明显,但这也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中小企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新特征促进了跨国公司理论的创新,出现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理论流派,其中以投资发展水平理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最具代表性。而且纵观近几年的文献,不难看出,FDI的研究注重利用案例和经验数据对原有理论验证、补充和修正,并推动研究向更加深入和贴近现实的方向发展。下面将从修正、检验原有的理论体系,对国际直接投资动因、过程和动向的分析,对国际直接投资影响和经济后果的研究三个方面进行分类综述。 一、修正、检验原有的理论体系 Vernon提出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近两年来由Bartlett and Ghoshal(1998)将其扩展。他们提出了产品创新(包括产品开发、技术和核心能力在国际间的转移等)、接近市场(当地化战略、产品的差异化和当地改造等)和通过竞争降低成本(全球生产、标准化、合理化等)三位一体的跨国投资模式。新的三位一体弥补了Vernon的理论缺陷,较好地将各种能够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区位流向的因素结合起来。Scott Liu(1998)对内部化理论进行检验和补充。指出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含有信息量, 一是因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导致新的知识进入市场,影响其在外部市场的经营;二是跨国公司在进行直接投资决策时,含有对未来收益状况的预期。Dunning(1988)在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看法,即投资发展水平理论。该理论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纳入分析框架,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一国的吸引外资能力和对外投资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结合在一起的。Dunning认为,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一国的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是紧密相连的两个发展过程,并且指出,一国的海外投资地位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呈正比关系,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逐步提高,一国将从净资产流入国转变净投资流出国。Barry等(2003)利用爱尔兰的数据对Dunning投资发展水平理论进行了验证,结论支持了投资发展水平理论的假设。 二、对国际直接投资动因、过程和动向的分析 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动因的探索。美国经济学家Wells(1983)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拥有为小市场服务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成本较低,灵活性较高,特别适合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需要。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在这种市场无法获得规模效益,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利用其小规模生产技术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理论还指出种族纽带和民族文化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Lall(1983)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并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进行了改造、消化和创新,这种创新活动使引进的技术更加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条件和需求,不同于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源技术。英国学者Cantwell and Tolentino(1990)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创新升级理论,用以解释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加速增长的趋势。他们认为,技术积累对任何国家都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技术创新是一国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主要是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掌握和开发现有的技术。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累积效应的发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也随之变化,并且可以预测。Lecraw(1993)考察了印度尼西亚在1986—1990年企业的FDI行为,发现有两方面的原因促使企业进行FDI。一是为了占领国际市场,即市场经营的国际延伸;二是为了提高母公司的产品出口,即通过投资获取东道国的先进技术或管理技能从而促进母公司的产品出口。Shapiro等(2003)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分析基础,对中国家族式跨国公司和西方典型跨国公司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在强调私人关系网络的市场环境中进行谈判和做生意的能力是中国家族式跨国公司独特所有权优势来源,因此,中国跨国公司在亚洲的盈利能力要强过西方跨国公司。这也解释了中国家族式跨国公司为什么在亚洲地区选择有“关系”背景的合作伙伴,而在亚洲地区之外选择能力上能够互补的合作伙伴。 对中小企业直接投资动因的探索。Homin Chen 和Tain-Jy Chen(1998)通过对中国台湾企业的行为分析,指出中小型企业更热衷于外部网络联系,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弥补中小型企业进行FDI时缺乏内部化资源的能力不足。Liesch和Knight(1999)从信息和知识获得角度对中小型企业国际化进行分析,得出中小型企业在国际化之前就具有了信息内部化的优势。网络联系和其他战略伙伴关系等非传统等级组织形式也同样构成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另外, 中小型企业固有的优势使其更富有创造性, 更容易接近顾客, 更快面对新技术以及顾客特殊需要, 在整个公司内部更易有效地形成内部化的信息。Shi等(2001)考察了香港小企业在中国大陆的投资行为和模式,认为组织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隐性经验和某些社会联系是这些小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各种因素与企业直接投资动因关系。Lall(1999)利用印度及其他发展中国家1985—1995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之后指出,由于缺乏训练有素的劳动力、交易成本高、政策透明度低、基础设施差等因素,因此,在高新技术产品的领域发展中国家对FDI的吸引力较弱,区位优势不强,这一结论既为判断高新技术行业的FDI的流向提供了依据,又同时指出FDI的诱发因素。Harms(2002)利用1987—1995年间55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分析得出政治风险对FDI流入有显著的影响。Foster(2003)通过对土耳其情况的分析验证了工业基础薄弱、政治不稳定、高通胀率及腐败对外资流入的负面影响。Alderson(2004)分析了17个经合组织国家的情况,得出的结论表明,政府的社会民主控制程度、罢工强度和工会密度对一个国家向外投资流量的大小具有积极的影响。 国际投资过程和动向的分析。Johanson & Vahlne(1977)对瑞典公司国际化进程的研究表明在发展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通常是通过两种方式而不断增进:渗透水平模式和区位选择。即倾向于先通过代理人的方式出口商品进行他们的国际化,下一步是建立一个销售分支,最终建立起一个制造分支。区位选择即指投资从与本国在语言、教育、商业惯例、文化以及工业化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化程度小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然后依次向外扩散。Porter(1990)在系统总结John Stopford和Louis Wells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战略管理理论,其理论关注的是跨国公司发展机制问题,从而大大激发了对有关理论问题,如跨国公司的定义、组织结构、战略活动等的重新认识,显示了新的理论发展空间。Krugman (1991)、Dunning(1995)、Dermot Pavelin(2001)等从理论上研究了聚集效应的影响。Kogut 和Chang(1996)等利用国别数据,也得出类似的结论。Lipsey(2000)对发达国家的外资流向与产业结构做了研究, 分析具体产业对外资的吸引力。一体化国际投资发展论由日本学者小泽辉智(Ozawa)提出,一体化国际投资发展论是一种非OLI 范式的FDI宏观动态模式, 它竭力把跨国公司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与开放的经济发展理论结合在一起, 试图用一种一体化的理论解释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发展中国家如何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去促进经济转型,以及这一过程的实现机制。Coughlin & Sebev(2000)研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将FDI 的区域差异作为一个独立解释变量加入到已有的多元回归检验模型。采用虚拟变量法,Coughlin & Sebev 的研究结果表明,FDI的区域分布如同经济实力、人均生产率这类指标一样显著地决定着FDI的流向与规模。Lamb和Liesch(2002)选取了澳大利亚的两家小企业作为案例对象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原来所认为的国际化过程中的市场投入、市场知识和市场参与三者之间的单向顺序关系存在问题,这三个国际化过程中的结构性因素之间存在着双向网络化的关系,因此,小企业的国际化过程也就表现为一个成长与学习的动态过程。Li(2004)在将经验学习、系统计划模型和权变观点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国际化过程的复合模型。 三、对国际直接投资影响和经济后果的研究 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力是广泛的,不仅对东道国有多方面的影响,而且对母国也同样如此。 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最初由Mundell(1957)提出。Markuson和Melvin(1983)利用非要素比例模型阐述了要素流动与商品贸易之间的互补关系。Markuson 和Svensson(1985)利用要素比例模型, 指出商品贸易和投资之间是替代还是互补的关系取决于贸易和非贸易要素之间“合作”与“非合作”的关系。Helpman(1984)、Helpman和Krugman(1985)指出,由于存在要素禀赋不对称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跨国公司的专有资产很难通过外部市场达成交易, 因此大量的内部贸易行为和中间产品的需求会产生,从而带动母国的出口贸易。Belderbos和Sleuwaegen(1996)利用公司层面的数据发现: 当目标市场处于贸易保护的情况下,投资与贸易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如Swenson(1997)对日本汽车企业研究发现:在美国投资生产汽车,却从本国进口大量的零部件。Bhagwati(1987)和Dinopoulos(1991)等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贸易与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补偿投资或者化解关税投资的概念。Dinopoulos 等(1986、1989、1991)从寡头竞争和企业层面的角度对补偿投资做了进一步研究, 揭示出口国家的企业如何利用补偿投资来化解潜在的保护威胁, 并讨论了补偿投资对两个国家的福利影响。 与技术的关系。Nediri (1991)、Imbriani & Reganat(1997)对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欧洲国家的检验结果均表明,外资企业对当地企业产生明显的外溢效应,Branstetter(2001)对美国、日本双向投资检验结果也发现存在显著的双向外溢效应。然而,对发展中国家的FDI技术外溢效应假设检验却难以得到一致性的结论,Blomstrom & Persson(1983)、Blomstrom & Wolff(1989)、Kokko & Zejan(1994)Kokko(1996),Sjoholm(1999)等人分别发现FDI技术外溢效应假设在乌拉圭、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国成立;但是Blomstrom(1986)、Haddad & Harrison(1993)、Kokko(1994)、Goldar(1994)、Haksar(1995)、Aitken & Harrison(1999)对委内瑞拉、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检验结果却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