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苏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及解放区的人事管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2讲从抗日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课件人民版

[构图解史] 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关系
(4)爱国民众:以罢工、募捐等各种方式抗日救亡;1935年,北平学生 发动一·二九运动,反对华北自治。
(5)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形成。
二 解放战争
2.内战
(1)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 □03 中原 解放区。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宣言”的主要 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史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主要因 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史料分析,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考查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外交政策
能力考查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素养考查
历史解释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
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西方国家只是试探建交的可能性,
不能说明放弃支持国民党,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
国成立后同苏联等17国建交,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
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
答案
解析
3.(2016·全国卷Ⅰ)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 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第四单元 第4讲 从 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第2课时)

重难点二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⑴客观上: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 队大战,士气低落;统治腐败,贪官横行; 美援继绝,蒋桂分裂。 ⑵主观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列 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 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掌握了 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了最广泛 的革命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易错警示
2.中共中央所在 地的迁移情况
井冈山—第一农村革命根据地 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延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西柏坡---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易错警示
3.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 根据地 和解放区的区别
⑴革命根据地:指1927年至1937年间中国共产
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 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 的简称)
思考:结合 所学知识, 解读上述画 的涵义?
2.读表: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原
因及影响
时期
阶段 特征 演变原因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 统治;两党共同的革命对象
结果及影响
国共合作,共同发动国 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 北洋军阀统治
国民大革命合作
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代开 土地革命 对峙 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调 日本不断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 抗日战争 整对国民党的政策的? 合作 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可归纳为“123457”
四点意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的完 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 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 争;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五个特点:全民族抗战;兼有反法西斯战争和民族解 放战争的性质;两个战场并存;中共在后期起了中流 砥柱的作用;是一种持久抗战 七大战斗:松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 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年到1945年即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一、中央行政体制二、地方行政体制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四、官员管理(一)夏商周:官员选拔制度是世卿世禄制。
1、世卿世禄制(名):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
世卿是指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官职世袭,故称世卿。
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二)秦汉1、简述汉代官员的主要选拔制度。
①任子②赀选③察举④征辟⑤博士弟子⑥荐举2、西汉政府通过“任子”和“赀选”两种形式补充官僚队伍。
(多)3、汉代以乡举里选为基础的官员选拔方式有察举和征辟。
(多)4、秦汉时期郡对县的考课通常采取“秋冬集课”的方式。
(单)(三)魏晋南北朝1、曹操曾三下求贤令,其选官不论出身、门第,甚至在道德上也不求全责备,奉行“唯才是举”的选官原则。
(单)2、魏晋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单)3、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单)4、九品中正制(名):是从汉朝的察举制演变而来,其具体方法是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原籍地的大中正或中正,负责考察本周士人,综合他们的门第和德才定出品和状。
品主要依据家世官位和资历,分为上上至下下九品,状是根据士人德才行为下的一个简短评语,品和状均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依据。
5、魏晋时期,官员的升迁完全凭借门资。
(单)6、中国古代有关官员任期的规定始于魏晋。
(单)(四)隋唐1、简述隋唐时期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
(注意这里多次以多选题形式出现)①科举制度②门荫③行伍④流外入流⑤入幕制2、隋唐时期选拔官员最主要的途径是科举。
(单)3、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的确立始于隋炀帝。
(单)4、门荫(名):是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
贵族或官员子弟经服役(担任君主宿位或宗庙祭祀人等)一定年限或出钱代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
中国抗日战争部分知识点整理

伟大的抗日战争【基本线索】一对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促成两党的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两条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与全面抗战路线两个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战场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37、7-38、10)、战略相持(38、10-44)、战略反攻(局部反攻与大反攻,44-45、8)。
三种政权: 南京国民政府、傀儡政权(伪满、伪汪)、抗日民主政权四条线索:日侵华、国民党抗日及态度演变、中共抗日、抗战时期国共关系四个区域:国统区、解放区(抗日根据地)、沦陷区、游击区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必然性)1、根本原因:灭亡中国,称霸亚太(大陆政策、《田中奏折》既定国策,蓄谋已久)2、直接原因:摆脱危机3、客观时机:国共内战;列强忙于应付经济危机;国际社会的绥靖之风二、日本侵华战争的经过和罪行1.日本局部侵华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不允许张学良20万关东军抵抗,而是对中共进行全力围剿的政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抵抗政策不得人心, 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 1933年4月蒋介石对第四次围剿红军的军官训话首次提出。
#日本为何要首先侵略东北?#1)霸占东北是日本大陆政策的既定计划,早在甲午战争就觊觎东北;2)东北地理位置重要;3)东北物产丰富;2.日本全面侵华3.日军的罪行(1)发动战争,侵占大片领土(2)南京大屠杀1937.12(3)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活体试验(七三一部队)细菌战、化学战扶植傀儡政权(以华制华)——溥仪·伪满洲国(1932)——汪精卫·南京伪国民政府(1940)经济掠夺(以战养战)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的反抗意志)三、中国军民的抗战1.局部抗战: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抗日第一阶段:1931—1937年)背景:①九一八后,日本侵华不断加剧②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全国各界自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1931—1937年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①自发性、形式多样②局部性、分散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③抗日与反蒋相结合2,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国抗日第二阶段:1937—1945年)【抗日战争的发展形势(三个阶段、持久战)】(一)抗战防御阶段(1937.7—1938.10)[1]国民党正面战场(1)淞沪会战(2)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3)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4)广州、武汉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2]中共敌后战场(1)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2)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3)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二)抗战相持阶段(1938.10—1944)[1]中共敌后战场百团大战(1940年);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力量壮大;各种游击战[2]国民党正面战场枣宜会战:张自忠牺牲(1940年)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

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第一节工农民主政权法律制度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下简称《宪法大纲》),1934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对其作了某些修改,最重要的是增加了“同中农巩固的联合”这一条。
《宪法大纲》包括序言和17条正文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1.规定苏维埃国家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
2.规定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
3.规定并保障苏维埃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4.规定苏维埃国家的外交政策。
它是第一部由劳动人民制定、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基本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工农民主专政的纲领。
它确认了劳苦工农民众的各项基本权利,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它是人民自己制宪的伟大尝试,为以后革命政权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全国工农民众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二、土地立法、劳动立法与婚姻立法(一) 《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湘赣边界工农民主政府颁行的《井冈山土地法》,是工农民主政权的第一部土地立法。
(二)《兴国土地法》工农民主政权中期的土地立法以1929年4月《兴国县土地法》为代表。
该法纠正了《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的错误,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但在土地分配使用的问题上仍沿用《井冈山土地法》的规定。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于1931年11月由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其主要内容包括:1.规定没收一切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及农村公共土地,没收一切地主豪绅、军阀的所有财产,宣布废除一切债务契约。
2.规定对于没收来的土地财产的分配,按照最有利于贫雇农、中农利益的原则进行,具体方法是,以乡为单位,贫雇农、中农按人口平均分配,或按人口与劳动力的混合标准平均分配。
富农如果不参加反革命活动,并且能够自食其力,可以分得较坏的田。
第7讲 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国共的十年对峙、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温馨提示: 请点击相关内容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国共的十年对峙 抗日战争
知识点三
解放战争
高考透析、学科培优
深化拓展 讲史料、论从史出 跟进自测
深化拓展
1、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个核心:农村革命道路的探索。 三点成就:开辟了井冈山道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 正确领导;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 四个转移: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最高决策由错误到 正确;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 到“一致对外”。 六点实践: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创建革命根据 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2、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及关系
3.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1)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和决策都是在共产国 际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的。 (2)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原理解决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并且处理得很圆满 。 (3)这次会议后,红军长征的局面、党中央的领导出现了很大 的改观。 (4)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抗 日 战 争
深化拓展 讲史料、论从史出 跟进自测
深化拓展
1、日军侵华 (1)一个意图:征服中国。 (2)侵华罪行: 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实施细菌战、毒 气战,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15 革命根据地法制中国法制史马工程教材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刑事法规
--1939年制定《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惩治汉奸条 例》 --1938年12月8日转发国民政府1938年8月15日公 布的《修正惩治汉奸条例》 --转发国民政府制定的《惩治盗匪暂行办法》 《禁烟治罪暂行条例》《禁毒治罪暂行条例》
三、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刑事法律
--山东省政府1945年8月公布《山东省惩治战争罪犯 及汉奸暂行条例》《山东省汉奸自首自新暂行条例》 《山东省处理汉奸财产暂行办法》《山东军区处理伪 军伪警条例》 --《苏皖边区危害解放区紧急治罪暂行条例》(1946 年6月) --《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破坏解放区革命秩序治罪办 法》(1947年1月) --《晋冀鲁豫边区破坏土地改革治罪条例》 (1948年 1月15日) --《华北人民政府解散所有会门道门封建迷信组织的 布告》(1949年1月4日)
三、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宪法性文件与废除 国民党的《六法全书》
2.1949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 全书和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
--指出国民党全部法律的反动实质
--宣布“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应该废除,人民的司法工作 不能再以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为依据”
--确定人民司法机关的办事原则:有纲领、法律、命令、 条例、决议规定者,从规定;无规定者,从新民主主义 的政策
--1931年12月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 和1934年公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
男女婚姻以自由为原则,废除一切包办强迫和买卖 的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制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民事经济法律
--各边区政府先后制定《减租减息条例》,原则上实 行“二五减租” --婚姻立法基本上沿用中央苏区的婚姻法
本章思考题: 1. 简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主要 内容、特点及意义。 2.简述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刑事法律。 3.简述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司法工作经验。
红星照耀中国第9

• 2、中国的阶级斗争
• 通过徐海东斯诺了解到国民党在围剿期间 对苏区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国民党将领在 许多地方下令要杀光全部老百姓,甚至许 多国民党军官参与了人口生意。徐海东家 族 66 口被杀。在第五次围剿结束时,苏区 人口减少了六十万人。
• 。3、四大马
• 国共内战期间,青海、宁夏和甘肃北部一 直为一家国民党回民将领家庭“四大马” 来统治--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 他们聚揽财富,妻妾成群狂征赋税,联日 反共。
• 2、“ 红小鬼 ”在苏区约有4万名少年先锋队 员,都是11~16岁的战士。他们自尊可爱, 尽职尽责 ,对红军忠贞不二,耐心,勤劳,
聪明,努力学习。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中国 未来的希望。
• 3、实践中的统一战线 • 红军努力扩大统一战线,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
的人进行抗日。一个白军排长被俘虏时受了轻 伤,彭德怀大发脾气。有一团被包围的敌军没 有吃的,红军给他们送去两百头羊,故军同意 后撤,可一些红军战士开了枪,为此遭到了严 厉的批评。 • 4、关于朱德 • 斯诺从别人口中了解到这位红军总司令的为人 是天性温和,认真负责又爱护部下,主要生平 为入同盟会、苦闷寻党。
• 1.“红小鬼”的形象 • 他们自尊可爱,尽职尽责 ,对红军忠贞不
二,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
• 2.以前当过窑工,以无产阶级出身为骄傲的 红军是谁?被称为什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徐海东,红色窑工
• 4、穆斯林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 红军采取措施一步步化解回汉矛盾:取消苛 捐杂税,协助成立回民自治政府取缔征兵,取 消欠债,保护回民文化,保证各宗教自由, 协助创建抗日军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 1、再谈马 • 主要讲述了斯诺回预旺堡路上对红军防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节 苏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及解放区的人事管理
一、苏区的人事管理
民国19年(1930年)初,中国共产党发动贫苦农民在六安、霍山、霍邱、潜山各县创建革命根据地,建立县、区、乡苏维埃政府。
不久皖西的革命根据地同鄂东和豫南的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立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在皖西成立皖西北苏维埃政府。
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由选举产生。
特区苏维埃政府设置外交、军事、财经、文化教育、土地、粮食、交通、保卫等职能机构,没有设置管理人事的专门机构。
人事管理由同级的中国共产党委员会的组织部统管。
各级苏维埃的一般工作人员,由组织部在中共党员和革命分子中选拔任用,并根据其表现提拔晋升或免职开除。
民国20年初,中共鄂豫皖特委针对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出现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发出改造苏维埃运动,将少数混进革命队伍的阶级异已分子、逃避艰苦生活环境的消极怠工者、有陈腐恶习的不良分子消除出各级苏维埃政府,吸收不畏难苦、不怕牺牲的优秀工农分子进入苏维埃政府工作。
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施行供给制。
对苏维埃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执行统一的生活标准,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准。
民国20年8月,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规定,苏维埃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天生活费1角,鞋袜、毛巾、牙粉等生活日用品用费每人每月1.5元。
特区中小学教师不施行供给制,采用薪金制。
根据地建立之初,苏维埃政府急用干部,为解决干部奇缺的困难,中共组织和苏维埃则采用办短训班的办法培训干部。
民国19年春,中国六安县委开办两期短训班,每届半个月,培训人员34人。
结业后充实到各苏维埃政府机构。
同时还开办农村成人夜校,为苏区提供人材资源。
成人夜校还专门培训妇女干部40人。
民国29年6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举办一期专门培训知识分子的短训班,讲授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30名接受培训的知识分子都充实到各级政府机关。
民国30年夏,苏区迅速扩大,急需大批干部。
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举办干部训练班6期,每期50人,3个星期结业后分配工作。
中央分局又举办1期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人数30人,6个星期结业分配工作。
苏区干部的另一来源是中共中央从白区抽调部分高级干部派往苏区担任领导工作。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人事管理
民国28年(1939年)春起,中国共产党领新四军、八路军在日本占领区创建淮北、淮南、皖中3块抗日根据地,分别建立淮南行政公署、淮北行政公署、皖中行政公署3个抗日民主政府。
抗日民主政府领导成员按“三三制”组成,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共产党员的左
·
·
1
6
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派人士占三分之一。
各级民主政府均由选举产生,区、乡政府由民众直接选举产生,县政府和边区行政公署由参议会议员选举产生。
政府职员由共产党组织部选拔任用,边区政府职员一律实行供给制,统一的伙食和少许津贴。
淮南根据地伙食标准每人每日5角4分(淮南抗币)。
民国31年秋,各根据地开始实行精兵简政政策,边区抗日民主政府先后进行3次精简机构和人员,精简出的人员大部分充实到战斗部队,少许回乡务农。
民国31年9月,淮北行政公署第一次精简机构,合并重叠机关,增设了必要的部门。
将审计处撤销改为财政处审计科,裁撤财务处的总务科和教育处的总务股,添设联络处和粮政处。
行署机关干部156名,精简45名,缩减到111名;机关杂勤人员和战斗员由原来204名,精简34名,保留170名。
总共机关工务人员由360人减少到281人,精简22%。
民国32年初进行第二次精简,机关干部缩减到56名;机关勤杂和战斗员减少到45名,总共保留101名。
两次精简人员259名,精简72%。
接着又进一步第三次精简,原则是各处室只保留2~3名干部,提高工作效率,1个人做几个人的事;尽量裁并机关部门,实行集体办公;改革公文程式,减少公文上废语,不积压公文;厉行节约,减少浪费。
随着抗日战争深入持久的开展,各抗日根据地干部力量急需加强,为此,各地先后创办干部培训学校,培养军政干部。
主要培训学校有:
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
民国27年11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党委会创办该校。
彭雪枫兼任校长,吴芝圃兼任副校长,肖望东兼政治部主任,教育长刘作孚,教务主任王子光。
学校随支队司令部行动,先后举办4期,每期招收学员200~300名,每期教学时间2~4个月。
民国29年3月,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
学校按抗大总校的方针,组织学员学军事、学政治,把战场当课堂。
抗战期间,该校共培训干部5000多人,充实到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关中。
民国34年,与华中野战军随营学校及苏中公学合并,成立华中雪枫军政大学。
苏皖边区行政学院。
为适应地方政权建设的需要,民国30年4月,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在天长县创办苏皖边区行政学院。
方毅任院长,祁式潜任副院长,程曙天任教育长,李竹平任教务主任,石竹任训育主任。
学院设行政系、财经系、艺术系。
学员按军事化要求,分编为3个中队,实行供给制。
学院仅收一届学员,同年8月,毕业学员分配到各地抗日机构工作。
该院是淮南抗日根据地党委创办的一所抗大式的高等行政学院。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八分校。
前身为新四军江北军政干部学校,民国30年改名为抗大八分校。
校址在天长。
张云逸任校长,罗炳辉任副校长,冯文华任教育长。
学校共办4期,计培训近3000名军政干部。
和含干部学校。
民国33年冬,中共和含地委创办。
魏今非任校长,李秀任教务主任。
学校设高小、初中两部。
实行军事编制,短期轮训。
至抗战胜利前夕,学校共办4期,每期2个月。
为根据地培训干部600余名。
学员结业后,除一部分分配到部队外,大部分充实到地方行政系统。
华中建设大学。
民国34年,中共中央华中局创办该校,校址设在盱眙县。
校长彭康,副校长张劲夫。
下设财经系、民众运动系、民政系、文化教育系。
另设研究班、预科班。
共计培养600余人,学生大多分配到华中解放区工作。
·
·
2
6
淮南抗日根据地还开创了淮南艺术专门学校(民国30年)和淮南师范学校(民国31年)。
三、解放区的人事管理
民国35年(1946年)秋起,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安徽及周边省开辟豫皖苏解放区、江淮解放区和皖西解放区,在解放区建立人民民主政府。
由于是革命战争年代,政府内部机构的设置不统一也不完整。
没有设置管理人事的机构,人事任用和管理均由中国共产党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
各解放区行署、专署、县、区、乡政府的行政首长由上级党委任命,机关工作人员由同级党委组织部从革命队伍中选拔任用。
干部不论职务高低,一律实行统一标准的供给制。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解放区不断扩大,需要更多的行政管理人才接收新解放区,各解放区创办各类学校,培训大批干部,不断充实到解放区人民民主政府中担任公职。
民国36年12月,中共豫皖苏区党委和豫皖苏行政公署创办豫皖苏建国学院。
原址河南鄢陵县,民国37年7月迁至界首县,扩大招生达400人。
学院设财经、农学、教育、文史、新闻、俄语、数理、测绘、水利等系科。
同时附设公教人员讲习班,招生800人;会计人员速成班,招生200人。
院长任崇高。
学院为解放区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近3000名,分配到各解放区工作。
民国38年4月学院随部队南下到合肥编入金陵支队。
民国37年6月,豫皖苏第四行政公署创办泉滨中学,培养干部。
校址在临泉县,校长柳野青。
招收知识青年和在职干部入校学习。
毕业后一部分就地充实到各级政府中,一部分随解放军渡江接收新解放区。
民国37年秋,中共皖西区党委和皖西行政公署创办安徽公学,校长唐晓光。
公学以办干部短训班为主,授政治理论,结业后分配到各级政府中任职。
不久,又在太湖县城开办安徽公学第三分校,为皖西第一行政公署培训了几百名干部。
民国38年1月,中共江淮区党委和江淮行政公署创办华东大学江淮分校,不久改名华东大学皖北分校。
校本部设在凤阳县城,分部驻凤阳简易师范、龙兴寺、临淮关等地,设研究班、本科班、预科班、青年队,教授政治理论、货币理论、土地法等课程,招收学员近5000人。
民国38年春夏之际,中共皖南区党委和皖南行政公署开办皖南革命干部学校,校长马天水。
校本部设在屯溪,二部设在泾县。
第一期招收学员2000多名,短期培训后分配到皖南各县任乡镇干部,另有400多名随第二野战军南下西征,参加接收大西南的工作。
解放区创办的干部学校还有江淮公学、豫皖苏边区界首中学、雪枫中学。
各校毕业、结业的学生除特定培养对象外,大部由各解放区的中共党委组织部门分配到部队或地方各级民主政府中担任公职。
·
·
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