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据地与抗日根据地
最新 参观抗日革命根据地

参观抗日革命根据地
感受新中秀美山川
新中镇位于巩义市东南部的浮戏山区,北邻310国道,东南与新密、荥阳、登封三市交界,是旅游乡镇,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超过70%。
镇域内有两个3A级景区(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区和杨树沟风景区),一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诰庄园),一个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茂庄园),围绕建设生态旅游名镇,已初步形成雪花洞风景区山水自然风光游、杨树沟风景区乡村休闲度假游以及柏茂庄园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游。
一、景区特点
1、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是河南省唯一的全面反映豫西抗日战争历史的专题纪念馆,是河南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设在巩义市新中镇的柏茂庄园内,紧邻G310国道,距郑州45公里是,巩义20公里。
纪念馆以巩义三大庄园之一的柏茂庄园1、2号院为馆舍,有展室50余间,其中窑洞20余孔、楼房20余间,展览面积2000多平方米。
抗日战争时期,柏茂庄园曾是豫西八路军一支队司令部和豫西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
革命根据地与抗日根据地PPT课件

❖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包括洪湖区[石首、监利、沔阳(今仙 桃、洪湖)、江陵(今江陵县、荆州区、沙市区)、公安 、华容、南县、安乡、潜江、天门、京山、汉川、汉阳、 应城、云 梦、孝感等县全部、大部或一部]、湘鄂边区( 鹤峰、桑植、石门、慈利、五峰、长阳、恩施、宣恩、建 始、巴东、大庸、龙山等县大部或一部)、巴(东)兴( 山)(秭)归区、鄂西北区(房县、均县、竹山、谷城、 保康等县大部或一部)、荆当远区(荆门、当阳、远安、 宜昌、南漳等县部分)、松(滋)枝(江)宜(都)区、 洞庭特区(华容、南县、安乡、常德、汉寿、岳阳、湘阴 、益阳、沅江等县部 分)、鄂北区(襄枣宜区,襄阳、枣 阳、宜城、钟祥等县部分)以及黔东区。
湘鄂西根据地
5
.
❖又称“湘鄂西苏区”。在湖南、 湖北两省西部边界地区。
❖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到湘 鄂西,领导土地革命,先后开辟了 湘鄂边和洪湖两个革命根据地。 1930年,红二军团成立,湘鄂边 和洪湖两个根据地联成一片,发展 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不久,成 立了中共湘鄂西特委和湘鄂西联县 政府。红军和地方武装发展到三万 余人。1932年秋,由于王明“左 ”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未 能粉碎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 退出洪湖革命根据地。
10
.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 创建时间:1929.01
❖ 地域: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 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
❖ 领导人:毛泽东、朱德
❖ 所辖面积:8.4万多平方公里
❖ 部队:红四军、红五军(创立后的主要 武装力量为红一方面军)
❖ 事件:成立苏维埃政府
❖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反围剿
11
革命根据地。
2
.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 ”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 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力 量还很弱小,敌人很强大,革命的道路还很长。也 说明中共开始走向成熟,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抗日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

· 111 ·文化视点【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建设对抗战胜利具有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同时也为我党建立政权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历史经验,直至今日,抗日革命根据地建设过程中的诸多理论,仍启迪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是抗日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三个重要方面,本文将集中对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其建设规律、特征以及经验,使其对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词】抗日战争 文化建设 历史经验抗日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谭 笑一、抗日革命根据地建设概况抗日根据地,通常指的是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这段时期所建立的包括中国在内,直至整个亚洲国家用来反抗日本占领军统治的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是抗日根据地生存、发展并参加抗日战争夺取胜利的保障,不论是政权机构在人员分配上的“三三制”原则还是建立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举措,以及经济政策上主张积极发展工业、农业的生产和商品流通,切实保护工商业,以及本文所主要论述的包括整风运动在内的根据地文化建设,均为抗日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文化建设来说,它不仅提高了抗日革命根据地民众的素质,而且还通过文化思想凝聚了抗日力量,使根据地的文化成就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化事业及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在政权上,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民主政权,在三三制的基础上加强普选制、竞选制,赋予人民最大的政治参与权力与监督权力,同时做到精兵简政,严惩贪污腐败,加强法制建设。
其次,在经济建设上,自力更生、发展经济、保证供给、公私兼顾等方针政策,有效克服了根据地所面临的经济困难,使抗战物质资源供给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改善了民众及抗日军队的生活条件,为抗战胜利的取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后,各个抗日根据地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有效解决了根据地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捷所导致的对外联络较少、文化落后的问题,使根据地的军民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以抗日知识分子为主导力量,工农群众、广大官兵配合参与的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为我党培育了一支具有革命文化水准的抗日队伍,落后的文化为先进的文化所取代、封建迷信为科学所取代、旧文化为新文化所取代,这不仅仅是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繁荣与胜利,也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的建设,培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质,为当代中国民族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 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是一个拥有丰富红色旅游资源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承载着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党的光辉历程。
本文将为您介绍沅陵县的一些重要红色旅游景点,让您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
一、瑞峰山革命旧址瑞峰山革命旧址位于沅陵县西部,是沅陵县革命斗争的中心。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沅陵县人民的抗日根据地和红军的活动基地。
旧址保存完好,游客可以参观革命纪念馆,了解红色历史的壮丽篇章。
二、黄花岗会师纪念馆黄花岗会师是中共湘鄂川黔边委员会与湖南省党组织取得联系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湖南省革命斗争的重要事件之一。
黄花岗会师纪念馆坐落在怀化市沅陵县,通过历史文献、图片展览等方式,生动再现了黄花岗会师的背景、经过和意义,让人们在参观中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的巨大贡献。
三、市山林场革命旧址市山林场革命旧址位于沅陵县南部,是湖南省抗日救亡斗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在这里,曾经有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他们的英勇事迹被后人铭记。
如今的市山林场革命旧址成为了一处重要的纪念景点,通过展览和纪念设施,让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战斗环境和红军的艰苦奋斗。
四、八渡水库景区八渡水库是怀化市重要的水利工程,也是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八渡水库景区环境幽美,风景优美,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
游客可以欣赏到八渡水库的壮丽景色,同时可以了解到当年红军渡过八渡水库的艰辛历程和英勇斗争。
五、德山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德山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位于沅陵县东部,是湖南省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根据地之一。
德山抗日根据地纪念馆通过展览、文献和实物等形式,详细展现了当时的根据地建设情况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斗争。
纪念馆除了展示历史文物外,还有革命题材的绘画和雕塑作品,让人们在参观中感受到那个特殊时期的氛围和英雄的崇高精神。
六、千家坪革命旧址千家坪革命旧址位于沅陵县北部,是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考点13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考点13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一、抗日战争1.日本侵华(1)局部侵华⎩⎪⎨⎪⎧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东北。
②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全面侵华⎩⎪⎨⎪⎧ ①标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②扩大:先后占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大片领土。
2.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1)抗战初期 ①共同抗日: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②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并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③正面战场: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④抗战结果: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的疯狂侵略;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比较辨析] 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1.党内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
3.相持阶段(1)中国共产党: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2)国民政府:除在中国境内作战外,中国军队还开辟了国外战场,派遣远征军到缅甸作战。
4.国外战场:为了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1945年初击败侵缅日军。
3.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红色的足迹感受鲁西南革命根据地

红色的足迹感受鲁西南革命根据地鲁西南地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亦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策源地与根据地。
这片革命圣地孕育了红军的诞生与发展,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共同奋斗、炽热血液的足迹。
本文将带您探寻红色的足迹,感受鲁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与深厚情怀。
一、鲁西南红色的起点红军的足迹始于鲁西南地区,这里被誉为“红色沃土”。
在20世纪初期,鲁西南地区经济欠发达,社会矛盾突出,农民深受压迫与剥削。
毛泽东等革命志士在此开展土地革命斗争,为红军运动的兴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鲁西南的崛起,源于农民群众的觉醒与组织。
当时,农民生活困苦,遭受地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他们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革命,摆脱这一困境。
鲁西南地区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农民起义的重要地域。
二、红军的崛起与抗日战争随着抗日战争爆发,红军逐渐壮大并成为国共合作的重要力量。
在鲁西南地区,红军抗日游击战争的足迹无处不在。
他们组织了一系列的抗日武装斗争,有效地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行动中。
红军在鲁西南地区的活动表明,他们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保护民众的安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红军的抗日斗争在当时鲁西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国共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鲁西南的革命文化除了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外,鲁西南地区还培育了浓厚的革命文化氛围。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一批批优秀的革命文化人士涌现出来,他们用文学、艺术等形式宣扬真理、社会主义理念,唤醒人民的觉醒与信仰。
鲁西南革命根据地中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方面的创作。
这些文化成果不仅展示了伟大的革命历史,也让后人能够感受到鲁西南地区的独特魅力。
四、红色的足迹今天的传承与发展红色的足迹在鲁西南地区已经不再只是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珍贵的精神财富。
鲁西南地区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展旅游业,并将红色纪念地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人们对红色历史的理解和传承。
1927-1949年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及其所起的历史作用

1、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
(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区域:革命根据地(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第7讲 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国共的十年对峙、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温馨提示: 请点击相关内容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国共的十年对峙 抗日战争
知识点三
解放战争
高考透析、学科培优
深化拓展 讲史料、论从史出 跟进自测
深化拓展
1、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个核心:农村革命道路的探索。 三点成就:开辟了井冈山道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 正确领导;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 四个转移: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最高决策由错误到 正确;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 到“一致对外”。 六点实践: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创建革命根据 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2、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及关系
3.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1)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和决策都是在共产国 际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的。 (2)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原理解决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并且处理得很圆满 。 (3)这次会议后,红军长征的局面、党中央的领导出现了很大 的改观。 (4)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抗 日 战 争
深化拓展 讲史料、论从史出 跟进自测
深化拓展
1、日军侵华 (1)一个意图:征服中国。 (2)侵华罪行: 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实施细菌战、毒 气战,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抗日根据地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位于陕西北 部、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它 北起长城线上的陕北府谷、横山 ,南至关中淳化、旬邑,东濒黄 河与山西隔水相望,西临宁夏豫 旺、甘肃固原,面积约十三万平 方公里,人口约二百万。在抗日 战争期间,它居于特殊而重要之 战略地位。林伯渠曾经说过,边 区"一方面成为保卫西北的北门锁 钥,另一方面又成为坚持华北抗 战的重要后方。边区在军事上说 来,它是绾毂华北与西北的战略 支点"。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 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 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说明中国共 产党的力量还很弱小,敌人很强大,革命的道路 还很长。也说明中共开始走向成熟,找到了正确 的革命道路。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合理性与可 行性
❖ 意义:皖江根据地经济呈现出 一片繁荣景象,不仅保证了第 七师和皖江根据地各级党政机 关的需要,而且还上缴新四军 军部,支援兄弟地区。
❖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包括洪湖区[石首、监利、沔阳(今仙 桃、洪湖)、江陵(今江陵县、荆州区、沙市区)、公安 、华容、南县、安乡、潜江、天门、京山、汉川、汉阳、 应城、云 梦、孝感等县全部、大部或一部]、湘鄂边区( 鹤峰、桑植、石门、慈利、五峰、长阳、恩施、宣恩、建 始、巴东、大庸、龙山等县大部或一部)、巴(东)兴( 山)(秭)归区、鄂西北区(房县、均县、竹山、谷城、 保康等县大部或一部)、荆当远区(荆门、当阳、远安、 宜昌、南漳等县部分)、松(滋)枝(江)宜(都)区、 洞庭特区(华容、南县、安乡、常德、汉寿、岳阳、湘阴 、益阳、沅江等县部 分)、鄂北区(襄枣宜区,襄阳、枣 阳、宜城、钟祥等县部分)以及黔东区。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 界的大别山区,全盛时期包括有20余县的地区, 拥有约350万人口,主力红军达4.5万余人。是红 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诞生地。
❖ 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浩、戴克敏等领导的 农民起义,开辟了鄂豫边根据地;1929年5月,徐 子清、肖方、周维炯、徐其虚等领导了河南商南 部地区的农民、士兵起义,开辟了豫东南根据地 ;1929年11月,舒传贤、周狷之、余道江等领导 了安徽六(安)霍(山)农民、士兵起义,开辟 了皖西根据地,三块苏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湘鄂西根据地
❖ 又称“湘鄂西苏区”。在湖南、 湖北两省西部边界地区。
❖ 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到湘 鄂西,领导土地革命,先后开辟 了湘鄂边和洪湖两个革命根据地 。1930年,红二军团成立,湘 鄂边和洪湖两个根据地联成一片 ,发展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不久,成立了中共湘鄂西特委和 湘鄂西联县政府。红军和地方武 装发展到三万余人。1932年秋 ,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 错误领导,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 军第四次“围剿”,退出洪湖革 命根据地。
❖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位于福 建、浙江、江西三省边界 地区。全盛时期包括上饶 、横峰、弋阳、崇安、开 化等20余县的地区,拥有 约100万人,红军在此发 展到万余人。闽浙赣根据 地东临东海,西接鄱阳湖 ,北靠长江,南达闽江, 闽赣之间的武夷山、皖赣 之间的鄣公山、黄山、江 西的怀玉山,浙江的仙霞 岭,绵延横横亘,山峦叠 障,地势险峻,构成了武 装割据的天然屏障,得天 独厚的游击地带。
湘鄂赣根据地
❖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又称“湘鄂赣 苏区”。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地 区,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 ,1927年 9月及其以后,湘鄂赣 边界10多个县的农民举行起义, 组成几支游击队,从此开始了湘 鄂赣边地区的游击战争。湘鄂赣 革命根据地真正始创于1928年7 月彭德怀、滕代远和黄公略等领 导的平江起义。同年7月24日, 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 平江起义的部队改编为红五军, 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 。经过深入的土地革命,1929年 9月,根据中共湘鄂赣特别委员会 决定,红军支队编入由湘赣边转 战到湘鄂赣边地区的红五军。之 后,红军分兵展开活动,打击国 民党地方武装,扩大根据地。
❖ 创建时间:1940 ❖ 地域:琼崖即海南岛,位于广东
省西南部南海中,其北部平原, 中部和东南部均为山地
❖ 领导人:冯白驹、马白山 ❖ 部队: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
十四区独立队
❖ 意义:在6年多的艰苦斗争中, 共作战2000余次,击毙日、伪军 3500余人,坚持到抗战胜利,完 成了保岛卫民的历史使命。是华 南敌后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一个重 要战场。
苏北抗日根据地
❖ 苏北抗日根据地包括淮( 阴)海(州)、盐(城) 阜(宁)两个地区,物产 丰富,人口众多。它是联 结华北八路军和南方新四 军的重要枢纽,是华中敌 后抗战最有利、最能发展 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 地位。
淮北抗日根据地
❖ 淮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南 、安徽、江苏、山东四省 交界的广大地区,由豫皖 苏、皖东北、邳睢铜三块 根据地组成。它处于日寇 占据的徐州、蚌埠、淮阴 三大军事重镇之间,是八 路军和新四军的联系枢纽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广东东江(海陆丰)根据地
❖ 1927年5月1日,中共东江特 委彭湃(东江特区革命委员 会委员长)、陈魁亚(东江 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 第一次武装起义,在海丰陆 丰、紫金三县建立人民政 府——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最 早的地方革命政权。8月,成 立东江特区革命委员会。 1928年2月,根据地失守,党 政机关与革命武装撤往附近 的八乡山、大南山一带坚持 斗争。1930年5月建立红十一 军,成立东江特区苏维埃政 府。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 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 界的广大地区创建了一个 东至津浦路,西至平汉路 ,北至石德路、滏阳河, 南跨陇海路的敌后抗日根 据地——冀鲁豫抗日根据 地。
华中抗日根据地
❖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区域主要 包括江苏绝大部分,安徽、 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 一部分。从1938年4月开 始,新四军各支队相继挺进 华中各个地区开展游击战, 建立根据地。1938年4月 ,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深 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
川陕根据地
❖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在1932年冬,张 国焘、徐向前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 四方面军主力16000余人,由鄂豫 皖区进入川北,与王维舟率领的当地 革命武装会合,攻下南江、通江、巴 中等县,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川 陕革命根据地范围包括二十三个县政 权,约六百万人口,红四方面军扩大 到五个军,八万余人,1933年成立 了中共川陕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被 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的第二疆域”,南郑地下党组织积极 配合红军主力开展地土地革命斗争, 建立了红江县和北县两个县级苏维埃 政权组织,境内留下了中共陕南特委 旧址,陕南军委旧址(陈小平故居) ,碑坝石刻标语群,坝溪红江县第五 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以及陕南战役的 奇袭猫儿洞,巧夺蟒蛇滩等战斗遗址 ,涌现了陈小平,陈浅伦等一批革命 英烈。
革
命
制 作
根 据
人地
:与
冯抗 君日
1306根ຫໍສະໝຸດ 据班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 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 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 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 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 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 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 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 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 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 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 革命根据地。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 创建时间:1929.01
❖ 地域: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 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
❖ 领导人:毛泽东、朱德
❖ 所辖面积:8.4万多平方公里
❖ 部队:红四军、红五军(创立后的主要 武装力量为红一方面军)
❖ 事件:成立苏维埃政府
❖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反围剿
广东琼崖根据地
❖ 领导人:周逸群、贺龙
❖ 所辖面积:包括洪湖区、湘鄂 边区、巴兴归区、鄂西北区、 荆当远区、松枝宜区、洞庭特 区、鄂北区、黔东区
❖ 部队:红军第四军、红军第六 军(后组成红二军团)
❖ 丧失:由于湘鄂西中央分局书 记夏曦所犯的严重“左”的错 误,湘鄂西苏区的“肃反”发 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
闽浙赣根据地
广东琼崖根据地
❖ 琼崖革命根据地位于广东省的海南岛。1927年10 月,中共琼崖(即海南岛)特委杨善集、王文明 等领导安定、琼山、万宁、乐会(今属琼海)等 地农民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和琼崖革命根据 地。1932年冬后,留下的少数人由冯白驹等领导 在山区坚持斗争。1936年春,成立琼崖工农红军 游击大队,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
湘赣根据地
❖ 位于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地区。亦称湘赣苏区。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 革命根据地包括赣江以西、袁水以南、粤汉铁路以东、大余以北的广 大地区,约20余县,人口100余万。此后,省委和苏维埃政府领导红 军和游击队发动群众,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了 永新、宁冈、莲花、上犹、崇义等十几个县苏维埃政府。1932年2月 ,湘赣革命根据地红军独立第1、第3师合编为红军第8军,由李天柱代 军长,王震代政委。1933年6月,任弼时任湘赣省委书记。同时,以 由红8军改编的红17师和由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调来的红18师在永新组 成红六军团,任弼时任军政委员会主席,1934年8月,肖克任军团长 ,王震任军团政委。随后红六军团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军政委员会 主席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治委员王震的率领下,撤离湘赣革命根 据地向湘中转移,留下部分红军在湘赣地区坚持游击战争。 湘赣革命
❖ 1928年春,工农革命军改编为工农红军,成立琼 崖工农红军司令部,冯平任总司令。同年7月,琼 崖苏维埃政府成立,王文明任主席。同年8月,撤 销红军司令部,成立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师,梁秉 枢任师长,黄学增任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