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__第七章_群体心理与行为规范.pptx

合集下载

群体心理与行为分析管理PPT课件(50页)

群体心理与行为分析管理PPT课件(50页)
人际关系的敏感性 态度与价值观
对他人的依赖性
群体特征
群体的重要性 群体的素质构成 群体的容忍气氛 群体的凝聚力
其他情景因素
问题的清晰性 对群体的依赖度 外界对群体的
支持度
4.2.2.2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
●社会助长: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活动效率因 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麦克斯.韦伯:“一个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的某一特定位置的人不顾别人的反对而执行自己 意愿的可能性。”
爱莫生:“A超过B的权力就是A能够克服B 的反对的数量。”
●个人或群体能够使得他人或群体采取某一行 为而不是其他行为的人际关系。权力包含一个人 改变他人的力量。
4.4.1.2 权力的类型
1、奖酬权力(reward power) 2、强制权力(coercive power) 3、法定权力(legitimate power) 4、参照权力(referent power)
●社会抑制:个体的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成员 的影响而受到减弱。
4.2.2.3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懒惰行为
群体的共同“懒惰”——三个和尚没水 吃
群体中的“南郭先生”
4.2.2.4 群体规范(Group Norm)
●群体规范是群体所确定的,要求其成员共同遵 守的行为准则。
●群体规范可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⑻群体成员的同质性 ⑼群体成员的成熟程度 ⑽群体成员的交往频率 ⑾群体领导者的行为方式

群体 凝聚力

高凝聚力的影响 ⑴成员稳定,关系密切
⑵活动出席率高 ⑶活动主动性高 ⑷对活动和群体责任感强 ⑸归属感、满意感高
低凝聚力的影响 ⑴较高的流失率和缺勤率

《管理心理学》课件—07群体心理

《管理心理学》课件—07群体心理

2020/10/29
2
第三篇 群体心理和群体互动
7.1群体
7.1.1 群体及其分类 群体对个体的意义
安全需要 认同需要 自尊需要 情感需要 支配需要 目标实现需要
2020/10/29
3
第三篇 群体心理和群体互动
7.1群体
7.1.2 群体心理现象 从众心理
阿希实验 从众心理的产生因素 从众心理的影响和作用 如何对待和克服从众心理
7.2 群体绩效
7.2.4 改进群体绩效的措施 提升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的提高对于群体认同感的增强和个人主动性的发 挥有着重要的意义,凝聚力的提升可以从多重匹配的思路来 进行设计,主要包括人与职位的匹配、人与组织的匹配、人 与群体的匹配
实行参与式目标设置 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
2020/10/29
16
第三篇 群体心理和群体互动
7.3 群体动力
7.3.1 群体动力理论 把人的内在需求看作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环境因素
看作为外在的心理力场,以说明群体中成员之间各种 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群体中个人所 产生的种种行为。 B=f(P,E)
2020/10/29
17
第三篇 群体心理和群体互动
20
第三篇 群体心理和群体互动
7.3 群体动力
7.3.4 群体士气 如何提升群体士气
配置合理,形成合力 增强活力,同仇“敌”忾 率先垂范,果敢坚定 体察群心,因势利导
2020/10/29
21
2020/10/29
8
第三篇 群体心理和群体互动
游客更多
使当局意想不到的是,劝告发出以 后,不但当地居民不愿撤离,还引 来了比平时更多的旅游者,这里反 而成了旅游热点。旅游者驻足在火 山附近,表示要欣赏火山喷发的壮 观景色。

《管理心理学》PPT课件

《管理心理学》PPT课件

03 性格特征
体现了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稳定特 征,如诚实、勇敢、自律等。
2024/1/28
9
行为动机与激励
2024/1/28
需要理论
阐述了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满足自身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 需要、社交需要等。
动机理论
解释了人们为何会采取某种行动的原因,涉及内在动机和外在动 机的探讨。
激励理论
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结构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假设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组织文化由物质层 、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次构成。
组织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组织文化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等功能;对于提高组织绩效、塑造组织形象和增强 组织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组织文化的建设与传承
组织文化建设包括诊断评估、规划设计、实施推广和评估反馈四个步骤;传承组织文化需 要注重言传身教、制度保障和持续创新等方面。
职业成长。
绩效管理
通过心理分析,了解 员工工作动机和需求 ,制定激励措施,提
高员工绩效。
员工关系管理
运用心理学原理,处 理员工间的冲突和矛 盾,构建和谐的工作
氛围。
2024/1/28
24
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消费者行为分析
研究消费者心理和行 为特点,了解消费者 需求和购买决策过程 ,为产品设计和营销 策略提供依据。
组织的类型
根据组织的目标、结构和运行方式,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 正式组织;根据组织的规模和复杂性,可分为简单组织、 复杂组织和巨型组织等。
组织的功能
组织具有协调、整合、创新和适应等功能,能够有效地实 现个人无法单独完成的目标。
16
组织变革与发展
2024/1/28
组织变革的动因与阻力

管理心理学群体行为理论群体的概念和分类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ppt课件

管理心理学群体行为理论群体的概念和分类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ppt课件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群体士气与生产率



A
B
C

A:士气高生产率低 B:士气高生产率高

生产率

C:士气低生产率高
(3)不与大家一致,要受孤立。 人们对唯一不用电炉者说:“夫子,你真是
洁身自好啊!”被问者立感压力,连忙辩解: “不不,我是懒,不爱做饭。”证明他的确 没有揭发,算是对群体没有危险的人。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归属方式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参照群体
是指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成为人 们行动的指南,成为人们要努力达到的标 准,又叫标准群体和榜样群体。功能: ① 为群体成员提供可比较的行为体系; ② 规范社会行为和工作行为。 ——积极参照群体和消极参照群体 ——实际参照群体和想象的参照群体
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群体的性质 个人特征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3、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 ——毫无主见与识大体者
表面服从,内心拒绝 ——固执己见与先知先觉者
表面不服从,内心却接受 ——被迫无奈、不得不做
——群体结构的同质和异质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群体结构” 观音菩萨组建的取经“班子”,其成员都是具有

管理学]新组织行为学课件第7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管理学]新组织行为学课件第7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间断—平衡模型
Gersick(1988)在研究18个项目团队(问题解决型 团队),得出关于此类团队发展的间断平衡理论
对有明确截止日期的临时性群体的行为的描述
间断—平衡模型
观点:
(1)群体成员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3)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此转变正好 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 (4)转变之后,群体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5)群体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活动速度明显加快
小群体:天天见领导;大群体:1年才可能见1次
小型群体是群体行为学的研究重点
小群体特征:
1、目标一致,聚合力强。
2、小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是通 过语言、动作或符号等直接面对 面地进行。
3、小型群体成员能清楚意识到 其他成员的作用,并形成依赖关 系,有比较深刻的同属一群体的 感受。
小规模群体的应用:生产一线班组建设
请在以下10个项目中选择6项作为人类得以延续的种子。 1. 小学教师 2. 小学教师怀孕的妻子 3. 职业足球运动员 4. 12岁的少女 5. 外国游客 6. 优秀的警官 7. 年长的僧侣 8. 男流行歌手 9. 著名小说家 10. 慢性病住院者
3、加入群体的原因
安全需要:通过加入一个群体, 个体能减少独处时的不安全感。
前者适合复杂性、长期性、创造性的群体; 后者适合简单性、相似性、临时性的群体。
5、根据群体的开放程度划分
开放群体:成员来去自由,经常更换;地位和权力 不稳定
封闭群体:成员比较稳定;等级关系严明
长期规划----封闭群体; 开发新思想和新产品----开放群体
举例:高校新进老师避免近亲繁殖
人才
人才
人才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课件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课件
后两种角色起积极作用,在群体发展的不同阶 段,不同的角色作用不同
(四)群体成员的地位 在不同的群体中,地位取决于不同的因素
第10页,共39页。
四 、 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概念 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
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 望。它可以是成文的(如职业道德手 册),也可以是不成文的。 管理人员应该注意群体的规范是否与组 织目标一致,因为规范度成员行为有着 强大的影响力 (二)规范的形成
三、群体发展阶段
〈一〉五阶段模型(p112) 1、形成阶段(forming) 2、震荡阶段或风暴阶段(storming) 3、规范化或正常化阶段(norming)
4、执行任务或发挥作用阶段(performing)
5、中止阶段(adjourning) 并非所有的群体都须经过这几个固定阶段
第33页,共39页。
第五节 群体冲突
一、冲突和竞争的概念 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
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 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冲突的 产生不仅会使个体体验到一种过分紧张 的情绪,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群体活动 与组织秩序,对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竞争的双方则具有同一个目标,不 需要发生势不两立的争夺。 20世纪40年代,人们认为冲突是不好的, 学者们正在改变这种看法
宜的冲突水平。虽然这一最佳水平有时可能是零状态。但是 在许多情况中,确实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冲突存在。也就是说, 在某些情境中,只有当冲突存在,效率才会更高。罗宾斯认 为,如果发现人员流动率低,缺乏新思想、缺乏竞争意识、 对改革进行阻挠等情况时,管理人员就需要挑起冲突。
(二)群体结构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各国学者长期以来研究群体结构的同质和异质问题,对 管理绩效的影响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共75张PPT)精选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共75张PPT)精选
作用:满意感,沟通,群体意识,生产率。 ❖ 奖酬制度:如果一方多得报酬(bào chou)必然导致另一方少得,容易引起冲突。
第二十一页,共75页。
❖ 生产率与凝聚力的关系:结果互相矛盾,主 要(zhǔyào)因素是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是 否一致。
第三十页,共75页。
凝聚力的负效应

这是家年轻的合资企业,生产汽车零部件,效益也不错。前不久,某公司老总觉得内部人员管理有些不对劲,但具体原因却不能确定。一专家顾问应邀前往,经过摸底调查。
❖ 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规范 ❖ 为预测其他人的行为提供基础 ❖ 避免出现窘迫的人际关系 ❖ 表达(biǎodá)功能
第二十页,共75页。
2.规范(guīfàn)的一般特征
❖ 规范:群体成员们建立的成文的(如职业道德手册)和 不成文的行为准则。
❖ 群体一员违背规范行为将受到排斥和口头攻击:开始 ,劝回到集体。执迷不悟,被群体拒绝,不理睬,心 理(xīnlǐ)冷淡。惩罚使得群体规范更明确。
❖ 强化群体规范的原则:1.向群体成员解释群体的规 范和他们的愿望基本一致,不需要牺牲多少东西; 2.奖励那些遵循群体规范的成员;3.帮助成员了解 他们是怎样(zěnyàng)为完成群体目标做贡献的;4. 在建立规范时,给所有成员发言的机会,因为只有 自己建立的规范,自己才更愿意遵守;5.让成员知 道,不遵守群体的规范将受到驱逐(但也原谅悔过的 成员)。
规模和异质性,奖酬体制,班组的组合,与 维护(wéihù)角色
冲突是指一方(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认识到另一方正在或将要采取阻碍、危害自己实现目标的行动的过程。 群体(qúntǐ)类型
外界的隔离,绩效,领导作风。 病症:群体规范阻碍了公司的发展。
团队的概念(gàiniàn)和类型 紧急情况,需要非常行动、己方完全正确或对对方有很大影响。

管理心理学 群体心理与行为规范课件

管理心理学 群体心理与行为规范课件
1、群体的规模 (1)群体规模的上限与下限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小群体的最佳人数为2—7人。 有些学者认为,小群体的下限应为3人;多数学者认为, 小群体的上限以7人为最佳,但也有人主张20、30甚至40 人。
学习交流PPT
16
(2)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一些学者研究 了不适当的扩大群体规模可能产生的问题:
(3)评价准则功能。群体规范表现群体最核心的价值观 使群体产生“我们是什么样的”意识,使群体成员对群 体更加自信
(4)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和行为矫正功能。群体成员利用 群体规范对自己和其他成员的行为进行检查和评价尽量 避免有害群体的事件发生。
学习交流PPT
36
群体压力的施用与个体对抗
• 群体成员合理讨论阶段(理智讨论) -理智的 压力
• 群体规模与缺勤率的关系
国外对蓝领工人的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缺勤率呈正相关, 但在白领管理人员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 群体规模与离职率的关系
国外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离职率呈正比。
学习交流PPT
19
确定群体规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1)应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确定群体人数的下限,这个 下限应保证能一般地完成工作任务。
结构同质性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 在下述情况下,同质性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 效率:
(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复杂的知识和技能; (2)当完成一项工作需大家密切配合时,同质群
体较为有效。 (3)如果一个工作群体成员从事连锁性的工作,
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则同质群体较好。
学习交流PPT
23
• 在下述情况下,异质结构的群体会达到最高的 工作效率:
(1)完成复杂的工作,以异质结构为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结构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同质指群体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 等各方面都比较接近;
异质指在上述各方面都迥然不同。 你希望你的团队是同质结构还是异质结构?
结构同质性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 在下述情况下,同质性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 效率:
(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复杂的知识和技能; (2)当完成一项工作需大家密切配合时,同质群
(2)应确定群体规模的最适当人数,这个人数能保证群 体的工作效率达到最佳程度。
(3)群体规模的上限应确定在这样的人数上,如果超过 了这个人数,群体的工作效率会急剧下降。
2、 群体的结构
• 群体结构的概念和意义 群体结构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 群体成员的结构可分为不同的方面,如年龄结构、 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以及观点、 信念结构等。 研究群体结构对于建立合理的领导群体及其他高 效的工作群体,提高群体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群体成员的协调配合
动。

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多。

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就会越低。
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图示
人均效率
n
群体规模与人均效率之间的关系
人数
(3)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缺勤率与离职率的关系
•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 每个人受到关注及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减少,个人的归属感、 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降低等因素使员工的满意度降低。
而在一起工作的人所组成的群体。
• 非正式群体
不是由组织确定、没有正式结构,以个人 之间的情感、爱好或共同兴趣为基础而 构成的群体。
利益型群体:为了实现一个共同关心的目 标而组成的群体。
友谊型群体:基于成员的共同特点而形成 的群体。
(4)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也叫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这种群体的 标准、目标和规范会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成为 人们要努力达到的标准。个人把自己的行为与这 种群体的标准进行对照,如果不符合这些标准, 就改正自己的行为。
第七章 群体心理与管理
• 群体对个体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 视频
第一节 群体的基本问题
一、群体概述
1、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 群体的定义
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 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 群体的特征
• 群体成员之间有经常的频繁的相互作用; • 群体成员都认为他们是本群体中的一员; • 群体成员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 群体有成员有共同遵守的规范; • 群体的存在是为了应付外界环境的挑战。
• 群体规模与缺勤率的关系
国外对蓝领工人的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缺勤率呈正相关, 但在白领管理人员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 群体规模与离职率的关系
国外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离职率呈正比。
确定群体规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1)应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确定群体人数的下限,这个 下限应保证能一般地完成工作任务。
和任务目标的紧迫,意识到必须迅速采取行动,改变 原有方式,面临一场危机。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 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 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以惯性进行;直到群体召开最后 一次会议,活动速度明显加快。
二、群体特征
1、群体的规模
(1)群体规模的上限与下限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小群体的最佳人数为2—7人。 有些学者认为,小群体的下限应为3人;多数学者认为, 小群体的上限以7人为最佳,但也有人主张20、30甚至 40人。
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
群体成员的注意力已从试图相互认识和理 解转移到完成手头的任务。
(5)终止阶段。任务已经完成,面临解散。
群体发展的间断—平衡模型
工作绩效
高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变革与飞跃
低 开始时间
中间时间
结束时间 高
群体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容易发生冲突,群体着手界定任务、确定目
标。群体运行处于一个平衡阶段 第二阶段:群体发展到中期时,群体成员感到时间的压力
逐步建立起人际关系、确立领导核心
(2)震荡阶段。 群体成员存在高度的冲突,
群体成员对群体施加给他们的约束予 以抵制
对于谁可以控制这个群体,还存在 争议。
(3)规范化阶段。 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 对群体活动的责任感加强了 群体开始显出一定的凝聚力。
(4)执行任务阶段。 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发挥作用,并已
2、群体的分类
(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 假设群体或统计群体: 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
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 实际群体:
指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成员之间有 实际的直接或间接联系。
(2)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 小型群体 (小组、寝室) 凡是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间的、
面对面的接触和联系的群体,就是小型群体。 • 大型群体(阶级、政党)
(2)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一些学者研 究了不适当的扩大群体规模可能产生的问题:

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群体资源的总量也
增加,但这些资源不一都是有用的资源,如群
体间的不同点也增多,因而成员各自的特长难
以发挥。

成员参加活动的和得到奖励的机会减少。

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协调成员的活
3、个人加入群体的动机
• 安全需要 • 地位需要 职位优越感 • 自尊需要 • 情感需要 信息交流、情感倾诉 • 权力需要 • 实现目标的需要 1+1>2
4、群体发展的阶段
群体发展的5 阶段模型
形成阶段
震荡阶段
规范化阶段
结束阶段
执行任务阶段
(1)形成阶段。 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明确
群体成员各自摸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 系在一起的群 体。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 正式群体 • 正式确立有确定的组织结构、职责分配、
明确目的、统一规范的群体。 (1)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结构规定,由直
接向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 (2)任务型群体:指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
体较为有效。 (3)如果一个工作群体成员从事连锁性的工作,
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则同质群体较好。
• 在下述情况下,异质结构的群体会达到最高的 工作效率:
(1)完成复杂的工作,以异质结构为好。
(2)当做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异 质结构为好。
(3) 凡需要有创造性的工作,异质结构较为有 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