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勃《滕王阁序》看初唐文人心态

合集下载

读《滕王阁序》,文采背后思想底蕴的深思

读《滕王阁序》,文采背后思想底蕴的深思

读《滕王阁序》,文采背后思想底蕴的深思芒种风向标2020-05-06 11:35大图模式《滕王集序》被称为是王勃的天才之作,其文采绚丽、音律优美自不在话下。

王勃就出生于文流璀璨的盛唐,诗书之家,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满腹的才华使之获得了初唐四杰之冠的地位。

然而王勃一生中也非常曲折。

王勃的父亲是隋代有名学者王通之子,但王勃的父亲却因他被贬;在求官道路上,王勃早年中选,但两次做官都以不幸而终,还险些丢失性命;在经济上,王勃的诗文早已家喻户晓,但他却有迫于生计要向他人求助的经历。

这些经历都使王勃感慨万千,《滕王阁序》就是王勃被贬时所创。

其南下探望同遭贬谪的父亲时路经南昌,恰恰赶上当地庆祝重阳节,面前是欢乐的景象,但他心中挂念远在天边的父亲再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文章。

但王勃的文章瑰丽多彩,气象磅礴,虽有感慨,更多的是表达积极豁达的向上的人生态度。

而我认为,这种积极豁达的胸襟背后,是形上哲思的支撑,是儒、道思想的底蕴所渗透出来的。

一、立志守节操的君子气概儒家注重修身,儒家认为修身的境界可以分为圣人和君子。

孔子说过君子之道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个方面。

儒家的志趣,在于内在的德智修养的齐家治国而兼济天下。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这样写到"勃。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三尺微命,体现了在天地之间人的渺小;一介书生,体现了在达官贵人中自己身份的低微。

虽然和他们相比说王勃没有出彩,但王勃的志向却很远大,值得人们敬佩,他的志向已然是儒家君子的范式。

大图模式孔子曾言:"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伯夷叔齐宁愿去死也不吃周国的一粒粮食,他们因为意志的坚强被孔子称道,当然他们也受到了后世的敬佩。

在我们顺境时,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施展我们的志趣,在逆境时,要坚持自己的志趣,奋发向上。

在故《滕王阁序》有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的文化意义与王勃的文学形象刻画

《滕王阁序》的文化意义与王勃的文学形象刻画

滕王阁序的文化意义与王勃的文学形象刻画简介《滕王阁序》是中国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描绘了一个贵族名门子弟登上滕王阁的场景。

这首诗以婉约细腻的文字描写,展示了中国古代士人追求功名利禄、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等内容,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功名富贵和世俗尘俗之间的冲突和思考。

文化意义1.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态:《滕王阁序》中揭示了唐代士人对于官位地位、荣华富贵等物质享受的渴望和向往。

这一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并影响了后来历代文人墨客。

2.弘扬儒家礼教伦理观念: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扬光大的时期,唐代文学作品普遍秉持着崇尚礼仪、讲究人伦关系、追求美好道德品质的理念。

《滕王阁序》以庄重恭谦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家族门第和传统礼仪观念的尊重和向往。

3.提供了审美享受与诗意追求:《滕王阁序》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其优美动人的文字和丰富多彩的意象给读者带来审美上的享受。

对于喜爱文学与诗歌的人来说,通过阅读此作可以增加人们对诗文创作的欣赏力和鉴赏能力。

4.探讨功名利禄与内心坚守之间的冲突:在《滕王阁序》中,作者通过描绘登上滕王阁而内心却不安宁的场景,深入思考了功名利禄与个人思想信仰之间存在的张力和矛盾。

这一主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性,也是源源不断引发后世思考和讨论的话题。

王勃的文学形象刻画1.才华横溢、充满理想追求:作为唐代初期杂剧开山鼻祖之一,王勃被视为才华出众、志向远大的文学家。

他在《滕王阁序》中通过精妙的文字运用展示了自己对于文学艺术的热忱和对世俗尘埃的疏离感。

2.对功名富贵和道德伦理冲突的思考:以《滕王阁序》为代表的作品,揭示了王勃对功名利禄与个人修养之间关系复杂性的认知。

他通过描述滕王阁登上之后内心不安的情绪,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荣耀和传统价值观之间深度思考与困惑之情。

3.文风豪放奔放、情感真挚:王勃以豪迈慷慨、直抒胸臆的文风著称,透过他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真挚情感,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内心深处对生活和人性之诚恳探索。

从《滕王阁序》看王勃思想的复杂性

从《滕王阁序》看王勃思想的复杂性

从《滕王阁序》看王勃思想的复杂性内容摘要:王勃是初唐文坛上颇为活跃并颇具影响的文学家,在其短短的人生历程中留下了多篇脍炙人口的华章。

传诵千古的《滕王阁序》既体现了其超凡的才华,也让我们从中体味到在“入世”与“出世”两难痛苦之中徘徊的诗人,虽历经坎坷,感慨命途,但仍顽强进取的复杂思想感情。

关键词:消极思想积极用世思想复杂性-----------------------------------------------------------------------------王勃在文学史上是才华横溢和雄心勃勃的代名词,当我们反复吟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甚至觉得王勃是充满活力和进取精神的阳光书生。

殊不知,在王勃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摆在他面前的并非都是赏识和提携铺就的阳光大道,他诗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和简单。

这一点,在其传诵千古的名篇《滕王阁序》中体现得较为明显,积极和消极同在,乐观和悲观共存,体现出了思想情感的复杂性。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正逢都督新修滕王阁完成大宴宾客。

王勃无限感慨,泼墨挥毫,写下了文思精妙缜密,流传后世的《滕王阁序》。

但是面对浩淼之苍穹,欢愉之盛宴,王勃却吟出了“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阁中弟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等感慨盛衰无常、世事沧桑的佳句。

我们不禁生疑:在“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的滕王阁盛会,王勃怎会流露出如此不合节拍的消极情绪?笔者认为,这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也不是逢迎应酬之作中的假意造作,而是无法掩盖的内心情绪的自然流露。

初唐文坛上,“王杨卢骆”皆以文词知名海内,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在四人当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乃“四杰”之冠。

王勃是隋唐之交著名学者文中子王通的孙子,其叔祖王绩是初唐著名诗人。

家学渊源和天资聪颖,使王勃很早就显露出才华。

《旧唐书》记载:“(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励才藻相类。

古诗鉴赏滕王阁序的文人风范

古诗鉴赏滕王阁序的文人风范

古诗鉴赏滕王阁序的文人风范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所写的一篇骈文,被誉为唐代骈文之冠。

全文通过描绘滕王阁的建筑、景色以及歌功颂德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滕王功绩和仕途不顺的情感。

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王勃深厚的文学造诣和较高的艺术水平,也体现了他对古人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以下是对滕王阁序的文人风范做出的鉴赏。

滕王阁序的文人风范滕王阁序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美,对于王勃来说,它标志着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地位的确立。

整篇文章以雄浑豪放的笔调展开,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辞藻华丽的词汇,形成了其独特的文风。

首先,在滕王阁的描写中,王勃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

例如,他形容滕王阁“高瞻远瞩,盖世无双”,将滕王阁比作嵩阳楼、虹桥,使其充满了神秘和壮丽的色彩。

此外,他还用排比的方式列举出滕王阁的各种音乐和美景,如“钟鸣鼎食之家”、“舞笙墙下之盛”,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滕王阁的繁荣和辉煌。

其次,滕王阁序中的词藻华丽,表达了作者对滕王功业的赞誉和对滕王阁壮丽景色的描绘。

例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这样的描述让人联想到滕王的英勇和聪明才智,以及滕王阁所代表的地位和荣誉。

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运用了哲学的理念,以“圣贤之道、悲夫人之昧”来抒发自己的感伤之情,使整篇序文更加富有哲理和深情。

此外,滕王阁序还展现了王勃对古典文化的尊崇和继承。

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许多先秦诗经中的语句和典故,如“故景离乡,至今致之秦楚”,体现了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熟悉和借鉴。

同时,他也借用了古人的表达方式,如采用骈文体裁,与他的创作主题相适应,使整篇文章具有古朴大气的味道。

综上所述,滕王阁序展现了王勃饱含文人风范的创作风格和才华横溢的才情。

通过对滕王阁的描绘和赞美,王勃既展示了自己的文学造诣,也彰显了对古人文化的继承和推崇。

滕王阁序无疑成为了唐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世文人所推崇和学习。

《滕王阁序》意蕴解读

《滕王阁序》意蕴解读

《滕王阁序》意蕴解读《滕王阁序》意蕴解读《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作者是唐代才子王勃。

文章铺叙了滕王阁一带的壮美景色和宴会的盛况,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慨。

对仗工整,言语华丽,情理中包含哲理,“文”“理”俱美被称为天下第一骈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滕王阁序》意蕴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滕王阁序》意蕴解读1在我国文学史上,《滕王阁序》自其诞生就注定了它的千年不朽,在文学史上独居一席之地。

王勃既是初唐著名的诗人、才子,也是一个独具匠心的哲人。

当年仅26岁的他一蹴而就完成了《滕王阁序》时,当时的洪州都督阎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恰如洪州都督阎公所言,《滕王阁序》从其诞生到现在,确是千古绝唱。

《滕王阁序》的美学价值实在是咀嚼不尽,赏玩不尽的,这就给后人以无限的审美享受。

文中,诗人王勃共呈现了景色美、情感美、哲理美、语言美文共计四美,正所谓“四美具”,是古代骈文中的精品和绝唱。

除了具有骈文辞藻的华丽以外,本文还能协调的处理景与情的关系,做到即景抒情,即兴显志。

一、《滕王阁序》写景之“四美”在《滕王阁序》中,诗人的写景可以说是句句勾画,颇有特色。

在写景的过程中也是苦心经营并运用到了灵活多变的手法,将美的山与水,呈现在读者面前,体现独特的美学特征。

如色彩变化之美,在文中,诗人不惜笔墨,在写山描水的过程中进行泼墨,极力对景物的色彩变化进行渲染和描写。

如诗中的“紫电清霜”中,“紫电”的紫;“飞阁流丹”中的“丹”即为红色;“层峦耸翠”中的“耸翠”呈现了绿色;尤其是那句千古名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这里不只是呈现静止地画面色彩了,而是将色彩的描写动态化了,呈现了水光山色的动态变化,这样的景色能给人朴素淡雅而又设色凝重的感觉,正所谓“低调的奢华”,“写尽九月之景”。

同时,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诗人还向我们呈现了远近变化之美,使得那诸多的景物如同动态的画面一般向读者播放,并且这些画面还是由近及远,在人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痕迹,同时也是九月份的全景图,这幅图具有层次感,也呈现了纵深感。

滕王阁序王勃读后感(通用17篇)

滕王阁序王勃读后感(通用17篇)

滕王阁序王勃读后感滕王阁序王勃读后感(通用17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滕王阁序王勃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滕王阁序王勃读后感篇1我们都会对天才(神童)刮目相看,更会对他们的文章或作品产生兴趣。

王勃,年少有为,初唐四杰之一,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

在这里,不得不再一次用到“天妒英才”这个词了,在作《滕王阁序》的两月后,溺水而亡,英年早逝。

惋惜之声,响彻苍穹。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道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一笔。

在胜景面前,他们的心灵是无法平静的,富丽的词藻跃然纸上,广阔的胸襟得到了难得的满足与震撼。

内心的怒吼终于可以渲泄出来,如倾泻而下的流水,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征服了当时的文才俊杰,也征服了现在的千百万人。

远离了古代,飞机、火车、汽车取代了那沉旧的马车,便不会有“俨骖騑于上路,伤风景于崇阿”的体验与感受。

和自然隔了一层窗,即使看得见,也听不到;身处其中,却怎么也摸不到。

飞快的行驶速度,眼前的一切是模糊的,没有了仔细的观察,切身清晰的感受,就不会道出“闾阁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你津,青雀黄龙之轴”。

更不会有“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千古佳唱。

这壮丽的画面,大气的笔峰,对仗的文句,色彩的铺垫。

动静相衬,情景相融。

使我们不由自主的钻进了王勃的视野,和他一起去分离这不平凡的景象。

如此的大气凌然,如此的广阔胸襟,使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小年龄而大胸怀。

文章的每句话都似乎是仔细斟酌的成果,又好象一气呵成,信手拈来,博古今通今,无泄可击。

又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多少文人志士都会有这样感受,心有余而力不足。

《滕王阁序》读后感

《滕王阁序》读后感

《滕王阁序》读后感《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辞章,被誉为中国古代辞章的典范之一。

这篇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内容以及独特的写作风格而广为流传和传颂。

在阅读完《滕王阁序》后,我被其中蕴含的深意所深深打动,让我对人生、官场等方面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滕王阁序》以言辞激昂的口吻和高亢的情绪,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演绎和思考。

文中的滕王阁被描绘成一个豪华壮丽的建筑,而滕王的一生则象征着人的一生。

通过对滕王生平事迹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短暂性和悲剧性的思考。

作者在文中写道:“枯桐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这句诗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和时光的无情,人生如同一场梦幻,转瞬即逝。

文中还提到了官场的种种险恶和权谋之争。

滕王为了登上更高的官位,经历了种种纷争和考验。

这让我深思官场的现实问题,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官场总是被权力、地位和利益所笼罩。

这让我对当下的社会以及人们的行为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滕王阁序》的艺术性和表达方式也令我钦佩。

王勃运用了华丽的辞藻和诗意的语句,充分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写作风格。

他运用夸张、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整个作品充满了动感和张力。

这篇文章仿佛是一副精美绝伦的画卷,将读者引入一个精神世界的旅程。

通过阅读《滕王阁序》,我不禁想起自己的人生和未来的道路。

人生如同滕王一样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追逐自己内心真正的梦想,而不是被世俗和利益所牵绊。

同时,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中的个体,我们也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所处的环境,保持对权力和利益的警惕和思考,以免被它们所腐蚀。

总的来说,阅读《滕王阁序》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示。

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鼓励我勇往直前、追求真理和美好。

同时,它也提醒我要时刻保持思考和反思,不被世俗和权力所束缚。

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人读到这篇杰作,并从中获得启示和力量。

总结起来,《滕王阁序》通过运用华丽的辞藻、深刻的思想和动人的艺术性,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和官场的思考。

从滕王阁序看王勃的人生态度

从滕王阁序看王勃的人生态度

从滕王阁序看王勃的人生态度王勃,那个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唐朝才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而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从那篇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中,领略一下王勃的人生态度。

想象一下,王勃站在滕王阁上,眺望着远方的山水,心中涌动着什么样的情感?是豪情壮志,还是忧郁沉思?让我们从《滕王阁序》中找到答案。

王勃在这篇序文中展现了一种对友情的珍视。

他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对朋友间深厚情谊的赞美。

试想,如果王勃没有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人生会不会变得索然无味?友谊,对于王勃来说,是一种力量,是他能够在逆境中坚持前行的动力。

再来说说王勃对待学问的态度。

在《滕王阁序》中,他写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情,而传授知识也是一件令人充实的工作。

王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文豪,除了他自身的才华,更离不开他对学问的孜孜以求和无私奉献。

王勃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上。

在《滕王阁序》中,他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王勃渴望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像秋水一样清澈透明。

这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着他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我们来谈谈王勃对待人生的豁达态度。

在《滕王阁序》中,他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年华老去,也应该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坚定的信念。

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让王勃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总结起来,从《滕王阁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勃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热爱生活、追求梦想、豁达开朗。

这种态度不仅让他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所以,当我们再次阅读《滕王阁序》时,不妨用心去感受王勃那颗跳动的心,去体会他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困难的勇敢面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王勃《滕王阁序》看初唐文人心态
导语:《滕王阁序》中呈现出来的执着的追求与孤独的悲哀交织,是那个时期文人士子的普遍心态。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系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叔祖王绩是初唐著名诗人。

本人“六岁善辞章。

”“未及冠,授朝散郎。

沛王召署府修撰。

”“堪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

然而“勃戏为文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

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事泄,乃杀达以塞口。

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时勃父福畴为雍州司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

”王勃才情放纵却人生失意,于是,把建功立业的情怀形于诗文,在诗文里表现自己的人生失意之感。

以疏淡的文字叙事言情,展示了对自我生活的期待以及期待不得的焦虑和忧愁[4]。

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正当二十几岁的盛年,虽经历了坎坷,但毕竟涉世未深,还没有饱尝社会人生的种种痛苦酸辛。

我们在文中可以看到王勃那种痛苦与追求交织,失望与希望并存的复杂感情。

作者南下省亲,途经滕王阁,恰逢盛会,即兴而作,把自己豪放超逸的情致融到壮美崇丽的景物之中,然而个人宦途的失意始终萦绕心头,胜景难驻,兴尽悲来的感慨涌来:“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里引用的神话故事中主管天门的“帝阍”和汉未央宫中的前正殿―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地方“宣室”,以暗喻自己对朝廷的向往。

王勃远离京城,失意流落,关山难越,英雄失路。

眼前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转瞬即逝;瞻顾前程,困难重重、前途渺茫,一种世态炎凉的感叹与困惑、孤独的心跃然纸上。

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作者“望长安于日下”,而此种“望长安于日下”的情怀与其“城阙虽近,风云尚赊。

……虽逢相识,犹待安车。

君王握手,何期晚耶!”
[5]何其相似!作者又借历史人物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终军、班超等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郁闷悲愤。

然而,王勃并未一味消沉感伤,正值壮年的他对未来并未完全丧失信心,心绪跌宕灰暗后转呈亮色,随之感情上表现出乐观向上不甘沉沦的壮志豪情。

一方面将自己的不幸归之于“时运不济,
命运多舛”,将人生的穷通视作常态;又以即使圣主明时,也会有人才被埋没现象自我安慰、自我排遣。

一方面,作者发出“老当益壮”的呐喊,勉励同仁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反用“贪泉”“涸辙”、阮籍之典,表达自己虽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尽显失意而不颓唐失志之情。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引用终军、班超、宗悫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在困难面前,作者具备了积极进取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开朗的情怀及洁身自好的品质。

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失意与奋进的复杂情感。

《滕王阁序》中呈现出的那种执着的追求和孤独的悲哀盘错交织,自信兴奋的精神状态中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忧愁和烦恼,是初唐文人的普遍心态。

初唐时期,刚刚结束了战乱频仍、分崩离析的历史,也结束了隋代短暂的暴政,建国之初,统治者表现出思贤若渴、重用人才的倾向。

他们开始推行开明的文化政策,融合南北文化,推行科举制度,打破了汉魏以降门阀士族把持政权的局面,使成千上万出身寒门的庶族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朝廷拔擢了大批治国安邦的文官武将,这样的政治环境,空前地激发了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热情。

唐太宗在为秦王、随高祖李渊征战南北之时,就在秦府大开文学馆,延揽“十八学士”,“每更值阁下,降以温颜,与之讨论经义,或夜分而罢”。

秦王府成为当时文坛精英荟萃之所。

当他继承帝位之后,又置弘文馆,与馆阁学士讨论典籍,吟咏性情。

他多次宴饮群臣,在享乐之余,君臣之间赋诗唱和,各擅胜场,争奇斗艳。

今所传许敬宗撰《翰林学士集》(残本),共收太宗时君臣唱和诗五十一首,分属十三题,参与者除太宗、许敬宗外,还有于志宁、陆摺、长孙无忌、褚遂良、高士廉、岑文本、上官仪、杨师道、刘子翼等朝廷重臣,《全唐诗》收录仅许敬宗一人和太宗诗就高达 18首,文学唱和风气之盛可见一斑。

太宗提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太宗宠爱有文学特长的魏王泰,
杜如晦、薛收、魏征、虞世南等文士平步青云,坐致公卿。

他们的成功大大激发了当时文人的用世激情,当时的精通文学和儒道的士子自以为凭借华美文辞可以实现济世伟才,经义精通堪为帝师,于是踊跃投诗献赋,希图以文学侥幸进身。

武后、高宗宫廷均有爱好文艺的风气,形成“白云起而帝歌,翠盖飞儿臣赋”的盛况。

武后对文士更不吝官爵,“铨擢之次,每以诗赋为先”“器人於翰墨之间,求材於简牍之际”。

沈期、宋之问、李峤等仅以文学获得高位,别无他能。

“大臣以无文为耻,右职以精学为先”。

加之神龙年进士科始加试诗赋,辞藻表达、文章形式引起主考官和应考者的高度重视。

文学成为文人们的进身之阶。

“取士以道德,考试以文学”的政治环境使中下层知识分子变六朝的“从政无望”为“从政有望”,故玄宗时人说“明经取士,国家取材之地”。

高宗、武后朝热衷封禅等盛世礼乐,赋颂文章的宏阔气势迎合统治者的心理需求,许敬宗等以大赋大颂备受青睐,炙手可热,朝野文士争相效仿,希望以文章得以擢拔。

“贞观年中,太宗外厌兵革,垂衣裳於万国,舞干戚於两阶,留思政涂,内兴文事。

虞、李、岑、许之俦以文章进,王、魏、来、褚之辈以材术显,咸能起自布衣,蔚为卿相,雍容侍从,朝夕献纳。

我之得人,於斯为盛。

虞博通万句,对问不休;李长於五言,下笔无滞。

……自豸冠指佞,鸡树登贤,内掌机密,外修国史。

晨趋有暇,持彩笔於瑶轩;夕拜多闲,弄雕章於琴席。

”[10]卢照邻的文章中寄托了初唐文人的自我期许,透漏出贞观末年至高宗时期,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他们充满对新生活的热情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呈现出自信兴奋的精神状态。

王勃撰有多篇大赋大颂,为文有追求宏阔的趋向,为了迎合武后朝大设明堂礼典的时局,背后有效法许敬宗之流以宏大篇章得幸的政治企图。

骆宾王的一封上裴侍郎的干谒书启至今尚存,陈子昂的《上薛令文章启》同为干谒之辞[11]。

人们热衷于献诗,希望通过献诗可以得官得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