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政府应急管理

浅析地方政府应急管理
浅析地方政府应急管理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2015年)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地方政府应急管理

摘要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社会公共组织等危机管理主体,以公共危机为目标,通过监测和预警,防止和控制公共危机的发生,采取应急处置,评估,恢复与补偿等措施来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避免危机事件的扩大和升级,恢复社会管理体系和运行过程中社会的正常秩序。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性、复杂性、高破坏性对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和公共危机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在国家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已成为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但从实践看,地方政府“应急”频频而管理不足,做好常态下社会管理的同时,不断完善政府应急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是提高政府及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提升

应急管理能力的现实需要。我国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既要借鉴西方现代危机管理经验,又要立足国情,从总结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实践入手,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危机管理理论体系。当前,我国政府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过程中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案三制”管理体制。相应的应急管理理论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存在危机管理法制不健全,运转机制不畅的问题。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存在危机意识不强、危机机制不健全、危机管理机构人才匮乏、危机信息管理不科学规范等问题。本文从加强危机管理法制建设入手,以强化政府危机管理素能、增强以政府为主导的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共同参与的社会整体应对危机的合力等途径,阐述了完善地方政府危机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Abstract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refers to the government and other public organizations such as crisis management main body, in the public crisis as the goal, through the monitoring, 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 counter to prevent public crisis, or by control, emergency disposal, evaluation, compensation and other measures to reduce crisis loss, expand and upgrade to avoid crisis, to restore social order a complete set of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 process. Modern social public crisis frequent, complexity, high destructive to our country government emergency disposal ability and the level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hallenge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transition state,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government 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mechanism. But looked from the practice, the local government "emergency" and lack of management, completes the norm of social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govern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related theory research is to improv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whole society to deal with emergencies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bility of reality needs. The theory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 should not only used for reference the experience of western modern crisis management, and should be based on national condi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practice, to explore the crisis management theory system which accords with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government in dealing with all kinds of emergencies has forme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one case SanZhi" management system. Corresponding emergency management also has the certain theory,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crisis management legal system is not sou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problem. The local govern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existence crisis consciousness is not strong, the crisis mechanism is not sound and lack of crisis management mechanism, crisi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s not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and other issues. This article obtains from th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of crisis management, to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can, enhance the government-le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enterprises and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ociety as a whole to tackle the crisis together,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erfect the local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work.

Keywords: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The local government;The management system;The emergency;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 I 第一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研究现状 (2)

1.4研究内容 (2)

1.5研究方法 (3)

第二章政府危机管理现状 (4)

2.1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 (4)

2.2政府危机管理发展历程 (4)

2.3政府危机管理的立法现状 (5)

第三章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6)

3.1危机意识与忧患意识不强 (6)

3.2危机管理运行机制尚不健全 (7)

3.3缺乏专门危机管理队伍和专门人才 (8)

3.4危机信息管理尚不科学、不规范 (8)

3.5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参与度不高 (9)

第四章改进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0)

4.1增强危机管理意识,构建高效预警机制 (10)

4.2完善危机管理体制,增强处置危机事件执行力 (11)

4.3提高责任主体素能,加强危机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12)

4.4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13)

4.5加强社会整体应对危机的合力,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效率 (13)

第五章结束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8)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中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必将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的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也愈加凸显,国家转型发展的进程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和利益的调整,人们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社会矛盾对抗性增强,发生和诱发突发事件的因素日益增多,关联性越来越强,突发事件扩散速度越来越快,处置难度越来越大,如屡见媒体的环境污染、医患纠纷、征地拆迁以及恐怖袭击等事件等对社会秩序带来严重的冲击,对我国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和危机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要求,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②,这既是地方政府进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方向,也是新形势下学界对政府公共管理研究内容的重要方面。

1.2研究意义

关于政府危机管理的问题,在我国古代就有相关的实践和总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等等都是我国危机管理的思想渊源③。目前,我国现代危机理论尚处于探索构建期,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的转型,危机管理已成为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导致各级政府在履职中突发事件多发,有效应对不足,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做好常态下社会管理的同时不断完善政府应急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是提高政府及全社会面对突发性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现实需要。西方危机理论的形成都是在总结各国危机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伴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而逐渐发展完善的。目前,我国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不确定、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增加,因此,政府危机管理问题已成为新时期执政者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绕不开的课题,是检验公共服务水平和行政管理能力的核心内容。因此,我国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既要秉承古人的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又要借鉴西方现代危机管理的经验,立足国情更加注重总结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

作的实践,从中探寻规律,形1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危机管理理论体系,以指导政府调整社会关系,促进政府全面履行职责。

1.3研究现状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现代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起始研究主要是针对国际政治危机,许文惠与张成福的《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危机管理从主要对国际危机的研究转向对国内危机的研究1。全球注目的美国“9.11”事件和2003年国内的“SARS”危机,促使了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建设进程加快,推动了现代危机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目前,国内研究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领域方面的理论主要观点有四个方面:第一,制度论。制度论认为,机制不健全、制度缺陷是影响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主要原因;第二,公共关系论。公共关系论认为,政府应急管理应该注重科学运用公共关系学原理与方法,以此应对发生的危机;第三,经验论。经验论从感性主义出发,强调重视经验运用,结合国内外经典应急管理案例分析研究,帮助政府组织正确快速处理突发事件;第四,全面整合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突发事件是复杂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已经不能依靠单纯某一些资源、某种模式与策略。总而言之,现今政府应急能力管理的大小取决于自身的资源汲取、组织机构的设置、职能的转变与创新和信用的高低等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①。笔者赞同这一观点。从现实层面来看,目前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主要集中于“一案三制”的实践,即应急预案以及应急管理的法制、体制和机制的建设。

1.4研究内容

全方位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建立科学、规范和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是当前地方政府危机管理建设的关键所在,而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则是在法制体系的框架内,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以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为准则,由政府主导、社会民众参与、非政府公共组织、企业以及新闻媒介多领域多层面共同组合协调高效运转的机制。本文针对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实践,反思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尝试对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旨在探索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机制建设。试想从地方政府处置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入手,探寻公共危机管理的规律,以丰富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研究。

①王骚李如霞:《面向公共危机与突发事件的政府应急管理》,36页,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版。

1.5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尝试分析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实践,以解决问题为切入口,阐述加强具有中国特色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用于了解我国政府目前应急管理及“一案三制”的状况,通过阅读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理论著述,掌握公共危机理论的概念、基本内涵与基本原理,由此理论联系实际确定研究方向。

实地调查法,主要是通过与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机关人员交流讨论,从有关工作方案、计划、总结、报告等文件材料中获取相应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掌握当前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概况,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既了解西方现代危机理论,又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运用,按照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探讨解决当前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政府危机管理现状

2.1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和其他社会公共组织等危机管理主体,以公共危机为目标,通过监测、预警、控制来防止公共危机发生,或者通过控制、应急处置、评估、恢复补偿等措施减少损失,避免危机扩大和升级,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的综合性管理体系与运作过程1。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来讲,它是政府对社会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形式。其重点在于政府发挥其主体资源优势,通过:危机信息获取和预警;危机的准备和预防;危机的控制与响应;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创新,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有序状态。突发事件使社会秩序处于一种混乱、脱轨的非常态状况,社会公众的人生财产利益等均受到严重威胁,公共危机涉及社会诸多方面,所以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企业和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突发事件的表述是“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②”据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对的突发事件其本质就是公共危机管理的范畴,在目前实践中,我国政府及其危机管理职能着重体现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因此,“应急管理”这一名词在行政管理语境中运用较为普遍。如:各级政府中的“应急委”、“应急办”、“应急指挥中心”等。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型,危机管理将在当前应急管理的基础上丰富和拓展,随着现代公共危机理论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运用,现代社会政府管理职能将在公共危机管理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2.2政府危机管理发展历程

截止目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从体制上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SARS爆发以前,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是以相关专业性或兼业性防灾减灾机构为主体的单一灾种防灾减灾体系。改革开放以前社会实行集中控制,社会比较稳定,突发事件诱发危机的可能性与频率较低,政府尚无“危机”意识,没有建立专门性机构和危机管理体系。第二阶段:从2004到2007年,政府依托于各行政部门设立跨部门、跨行业专项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针对SARS危机中暴露出的应急资源的‘条块分明’,民间力量参与不足,官民合作渠道不通畅的体制问题,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

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1,至此,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的应急管理的工作全面展开。目前,全国“纵向到底、横向倒边”的应急预案基本形成①。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汶川地震、南方冰雪灾害等等各类典型突发事件层出不穷,是我国应急体系的大考之年,触发政府现代危机管理意识,从应急实践中反思单一主体治理传统应急管理模式的缺陷。“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纵向集权式”公共危机管理体制被运用于实践并逐渐完善。

2.3政府危机管理的立法现状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发展,法制体系的完善,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2007年,我国针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颁布了《突发事件应对法》,避免了应急立法冲突与矛盾的产生。同时,在不同领域出台相应的法规制度。一是针对易发性突发性事件制定相应的单行法规予以调整。如《安全生产法》、《消防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等;二是针对一些高危突发事件出台法律加以规制,并配以相应的行政法规,使危机管理更具有可操作性。如;《防洪法》与《防洪条例》、《传染病防治法》与《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水污染防治法》与《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等;三是针对不确定的突发事件,不仅规定了一般紧急状态下的应急措施,还制定了特别紧急状态下的应急措施与应急预案。如《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与《传染病防治法》,与《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防震减灾法》、《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与《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等。

从应急管理的实践来看,存在如下不足:一些领域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应急管理立法的操作性不强,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和办法;现有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缺乏配套制度保障,以致法规执行不到位。如地方政府在紧急状态下通过哪些途径取得决策权力,权力行使的程序以及“重大决策终生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以立法来明确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权利和义务显得滞后,特别是急需一部《紧急状态法》,以此来明确紧急状态的实体和程序要件,以保障《紧急状态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并行不悖地发挥调整作用。

第三章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体制的改革,社会的转型使各类矛盾交织,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传统危机与现代危机的风险前所未有。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政府及全社会抗御风险能力,是地方政府在改革发展进程中,绕不过去的课题。因此,继2003年SARS之后,2004年,国务院印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2005出台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我国基本形成全国性急预案编制工作。此后,根据国家统一规划要求,地方性急预案编制工作也陆续展开,目前所有街道社区、乡镇及有条件的行政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但是,从媒体披露的每一次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政府预案的短板与执行力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往往是民众对政府诟病的焦点。政府危机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3.1危机意识与忧患意识不强

地方政府缺乏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从调查情况看,部分人员甚至是领导干部对伴随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矛盾把握不准,对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的变化趋势关注度不高,对潜在的危机隐患重视不够,对全球化、信息化下所潜在的的各种风险和危机认识不足,尚未确立足够的、非传统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表现在:一是在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中,综合应急平台建设的规划性不强,预算占比不高,通畅的应急指挥通信和信息通道网络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各部门设置单一的应急平台,虽然有的应急指挥通信模式已具备,如公安110接处警等,但是,一个地区整体上的平台建设重视不够,缺乏因地制宜的网络系统性数据分析。二是没有完全将应急管理理论运用在公共管理的各个方面,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资源开发等方面来有效地实施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没有把危机风险的分析确认和评估作为决策的重要方面和环节来做。如:在推进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的立项、建设,民主决策不够,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不完善,评估程序流于形式,从而引起群体性事件。三是应急管理理论没有纳入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学分制教育培训内容,有重点、有组织、有计划培训工作做的不够。四是没有把应急管理知识的教育像普法宣传那样,在学校、社区、家庭广泛普及,有组织地训练、演习做的不够,忽视了社会整体危机意识的培养。

究其原因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建设

既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心,也是行政管理绩效的立足点,政府部门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风险缺乏足够的思想与心理准备,对应急状态下的政府管理机制建设知之甚少,更是缺乏经验,只注重经济指标增长,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发展,民众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和知识教育,一旦突发性事件发生,组织化应对不高往往造成危机发展的“多米诺”现象或“蝴蝶效应”。

3.2危机管理运行机制尚不健全

目前,地方政府应对危机依托各个行政部门设立了跨部门、跨单位的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机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但这种松散型的联系缺乏系统化、组织化和制度保障。由于没有专门性的领导机构监督与管理,没有专门人才的指导与把关,预案体系管理功能较弱,影响预案效率的发挥。一是:预案编制评估上把关不严、实施监督不力。针对当地风险源的特征从整体上来统筹、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综合危机管理规划不够,存在上级应急预案编制原则化,部门预案内容形式化,应急考核部门化等现象。二是:物质保障机制不健全,财政预算随意性、弹性较大。如:淮安市地处淮河下游,自然灾害以洪涝为主,因此,市财政2013年森林防火预算仅10万元左右。2014年,市财政也没有把森林防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之中,而是按照属地分级管理原则,由县级财政承担1。如该市市辖区内的盱眙县,森林防火和防涝均是它的防范重点,由于县级财政在预算上力不从心而市财政没有调控余地,导致,在森林防火方面因资金短缺,灭火器材、通信设施、防火隔离带、资金储备无法按照标准配备,防火演练开展较少。再以淮安市公共卫生安全资金保障机制为例,只有事件来临才申请投入保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配备的药械陈旧、老化,上级拨付应急物资未形成补新汰旧的良性循环,应对工作往往陷入被动2。三是:部门彼此间有机联系的预防和防范基础工作薄弱,整体联动运转机制不顺畅。当遇到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应对的“综合性”危机时,应急办由于法律地位先天缺陷,其在突发事件中处置功能受到一定的限制,协调工作不能在短时间内达成默契。如:2014年“12.31”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的重大安全事故,据调查,黄浦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缺乏准备、现场管理不到位、应对处理由群众活动引发的突发性安全问题不当,负有一定的安全责任。而这起事件中暴露出的部门之间的整体联动机制不健全,危机管理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利用,整体上没有形成相互协调、分工合作

的格局3。整体合力较差,条块分割比较明显是当前地方政府应急体制的弊端。

3.3缺乏专门危机管理队伍和专门人才

危机管理决策机构人员专业素能不强。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在我国,目前主要依靠政府管现行机构,人员配置在编制上没有专职。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组成“应急管理委员会”,应急委员会下设应急管理工作办公室,应急办公室与政府办公室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显然,这些非专业性的危机机构决策机构,其非专业性机构、非专业性人员,非专业化危机管理理论教育背景的因素,影响着危机的认识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政策研究能力以及果敢决断能力。表现在:一方面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不健全,缺少权利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程序不科学,年终考核流于形式,评估结果不够准确,结果运用不够。另一方面在法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的职能、权力以及职责尚不清晰,行政效能不高,特别是在应对复合型危机事件时,往往出现指挥不力、协作不强、资源调配不足,处置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面。

地方政府危机预防、处理等专家数据库、专业化人才库的建设受各种因素制约不能适应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需要。相关专家、专业人才尚未形成合理的结构,虽然有消防、防汛、公共卫生和公安等行业专门性应急的相关人员,但在中小型城市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公共卫生领域基层疾病预防疾控中心的人员素质不高,传染病防治知识匮乏,应对突发应急事件的能力不足和各项工作准备不足的情况比较突出。综合性的跨部门、跨领域的应急管理高层次人才短缺。因此,一个地区整合社会资源组建应急队伍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还没有组建一支专门的公共危机应急对队伍,一旦遇到公共危机侵袭,都是依靠公安、武警和解放军等有限力量去抢险救灾,国防力量的建设缺乏专业公共危机处置方面的队伍储备,有限兵力在日常训练中少有公共危机处置训练以及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当国家同时遇到多种紧急情况时,则应对力量明显不足。

3.4危机信息管理尚不科学、不规范

当前,我国存在着政府信息管理法规缺失的共性问题。政府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关于危机状态下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在非常态下政府公共危机的信息公开有一定的规制,但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法律效率较低。国务院制定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存在着对信息发布虽有规定,但操作性不强、规则不够细化。因此,地方政府以及各部门在具体执行信息公开化过程中特别是在危机事件处理中对信息的处置

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会产生如下情形:出于地方保护主义或个人利益隐瞒实情;公众对危机信息的知情权缺乏法律依据支撑,对政府公布的信息只能猜测,甚至轻信传言;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的信息平台,危机信息不能共享。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的采集,分析与传导产生了不对称,从而使得政府处理危机的效率大大降低。

地方政府危机信息收集渠道不畅。一是:信息收集渠道狭窄,具有随意性。囿于专门应急管理机构的缺失,专业的危机信息管理组织建设很不健全,“应急办”的工作主要依附于政府办公室常规下的工作,虽然按照职能,赋予了层级、部门信息收集的职责,但信息缺乏“专人信息管理报告制度”的法制约束,信息采集、上报的随意性较大。二是: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准确性不强。由于政府的信息源主要来自内部,受各部门考核、地方利益因素的影响,政府决策机构收集到的信息往往是“简报”或经过单位领导选择、剪辑过的情况报告。中间环节的增加影响了危机信息上传的速度和准确性。三是:信息沟通网络和信息分析缺失。纵向的行政架构没有在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和社会之间形成组织网络联系。没有建立“公民信息报告制度”,因此,信息采集面不广且得不到彼此校验,危机信息深度加工运用于管理工作尚没有真正开展。政府部门缺乏专业性数据分析人才,对本地区各部门提供的不分类的基础信息尚不能进行整合加工,服务于政府决策“含金量”不高。

3.5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参与度不高

客观上政府危机管理体制的单一,使危机管理过于依赖于政府力量,主观上全能政府意识没有改变,忽视或不重视政府以外的主体作用发挥,以至于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对社会秩序应有的维稳义务没有充分发挥,危机管理主体单一,社会参与度较低。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相比,我国非政府组织在获取和运用资源、发挥协调作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国家层面,除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在自然灾害援救过程中比较活跃以外,其他协会、学会、基金会、商会和促进会等都鲜有表现;在地方,政府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演练和实施审查过程中更是少见其身影。究其原因,一是法律对各类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的应急职责规定的不够明确和具体,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责

任没有规范化。二是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互动的平台、桥梁不够,在配合政府部门参与政府部门危机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有序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三是我国目前非政府组织自身应对危机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化有限,社会服务的意识不强等均影响了社会公共管理事务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当前,我国企业无论作为参与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协助方,还是作为危机源头,在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方面,其作用的发挥都存在值得完善的地方。企业内部尚未建立有效地应急管理机制;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不强;政府与企业在应急管理中没有形成通畅的协调机制等等。实践看,社会公民整体参与危机管理意识不强、自救能力差。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在预警、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以及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没有重视民众的力量,而是包揽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处置,多数情况下效率低下。

第四章改进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高度重视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这是我国政府和公共部门在新时期顺应现代社会政府发展的必修课。每一次突发事件的处置和社会秩序的修复都将考验着政府社会管理能力,于此暴露出的问题,就是政府改进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建设的切入点和驱动力。当前地方政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

4.1增强危机管理意识,构建高效预警机制

强烈的危机意识是建立严密应急预防措施的前提。特殊的发展时期和特殊的国情,使转型期的中国危机呈现如下特征:(1)危机事件呈现多领域多层次性。(2)危机事件由单纯性个案演变为综合性群体事件,影响范围广。(3)危机事件的组织性、暴力性增强。(4)危机影响方式多元,震荡频率加大。(5)危机事件趋于国际化。因此,地方政府必须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以国际化、现代化的视野,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把危机管理原理运用在公共管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编制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中占有一席之地,加强应急平台建设与管理,强化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抓好风险评估与防范工作,着力从源头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一是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要根据当地风险源的特点,建立政府监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实时监测预警系统;二是健全预警发布机制。完善各类预警联动机制,以制度明确预警响应与联动措施,规范预警等级动态调整机制。

三是强化风险源管理。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保障体系风险识别评估机制有效有序运行。通过大力宣传危机管理知识和应急突发事件情景模拟演练,不断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与监控系统,逐渐培养和增强政府与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和自救能力。把危机管理知识作为公务员培训必备内容;应急管理能力测试作为政府部门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

4.2完善危机管理体制,增强处置危机事件执行力

建立综合型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提升我国公共管理体系的综合化、信息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是我国危机管理建设的方向。当前地方政府应结合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资源,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纵向集权式”模式下,推进应急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应急管理组织制度体系。(1)加强应急体制建设。在国家层面首先要建立专家型的中枢决策机构。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应急管理战略、政策和规划,动员调配必要的社会资源,实施全国范围的宏观调控。常态下的职能是预防预警,指导评估重要领域、重点地区的突发事件信息和突发事件风险,以及非常态下领导与协调特别重大危机的处置。(2地方政府建立具有会商决策功能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机构。目前地方政府尚未设立专司应急管理机构的情况下,应急管理委员会、应急管理办公室以及各部门有关单位企业街道等要明确专人、专门从事应急管理工作。(3)从法制层面确立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的地位,明确其责、权、利,把应急管理的职能纳入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的职能体系之中,融入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中,以常态化的管理方式构筑风险防线。建立一个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迅速、安全性强、运行效率高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1。

二是建立公共危机经费保障体系。把应急管理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应急管理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优先给予安排和保障。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相适应的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渠道,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和引导企业及社会各界支持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探索建立政府、社会捐赠、保险、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三是加强应急机制建设。着力于当地资源优势,立足于挖掘现有应急体制潜力,弥补不足。(1)加强公共危机决策的智囊团建设,提高应急决策力。在制度上保障公共危机决策信息、参谋咨询组织体系的相对独立性。(2)加快推进应急

平台建设,整合各类专业信息系统资源,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指挥网络。充分发挥应急指挥系统统一指挥协调作用,制定信息共享、应急资源统筹的工作机制。推进各级、各类应急机构和组织与地方部队、武警、民航、铁路、海运、通讯、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重点应急资源单位的信息资源共享、协调等工作。分类建立本行政区域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3)健全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协调机制。防范要重视跨区域、跨领域现场指挥权力、义务的确立,增强事件现场统筹管控力量,理顺各级政府、应急处置机构与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4)加强应急区域间配合,开展常规下的地区预防演练,重视毗邻区域协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信息共享,增强地区预防和共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4.3提高责任主体素能,加强危机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先进的危机管理机制是建立在先进的危机管理理论之上的,现代危机理论是提高危机管理水平的基础。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是应对公共危机的责任主体,而其领导和负责人则是主体的核心。当危机发生时,决策机构和决策者对危机的判断、预警以及决策者对危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素质都对公共安全危机果断、迅速处理的成败起到很大作用1。因此,提升决策者的素质,强化决策者的危机预警能力是提升危机管理成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作为决策者,一是要重视公共危机管理论与知识的储备,学会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危机管理工作。二是加强法规政策学习,增强危机管理法制化的行政能力。三是强化心理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常态下注重应对危机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并借鉴国内国际应对公共危机的先进经验,联系实际促进思维创新。

地方政府要突出当地风险源重点,加强预防处理等方面的专家数据库建设和人力资源储备,增强应急队伍力量。当前,公共卫生安全方面医务专业队伍缺乏比较普遍,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公共卫生人员缺乏的现象比较突出,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专业医疗队伍建设,建立以不同级别区域的专业医疗人才库和专家数据库,是公共安全的核心和基础。注重应急人力资源的挖掘和培养。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街道,应注意从现有的人力资源中培养综合性应急管理人才、专门专业性人才、志愿者。组建:(1)应急救援队伍数据库;(2)各类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3)非政府组织等社会救援机构;(4)

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形成全社会多领域全方位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公共危机管理组织体系。

4.4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公众信息沟通机制。无论是危机预案的管理或是在危机事件处理的过程中,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会在政府与民众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基础。信息沟通机制不仅可以保证信息在政府与公众间快速准确及时地传递,提高政府决策措施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民主性,同时会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赢得民众的拥护和响应。建立完善国内危机信息管理系统,首先,政府要畅通渠道,提高透明度,发挥和注重传媒在公共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官方要善于与媒体沟通、协调和合作,让媒体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充分介入危机事件。特别是危机事件处理时,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健全行政信息通告机制。公共危机一旦发生,政府应迅速率先发布事件的过程和状况以及政府应对措施以防混淆视听。建立媒体介入事件处置过程中的秩序,保证信息及时、公开和公正。重视媒体在恢复社会秩序过程中的传媒作用,让公众了解事件的真相与政府的决策措施,发挥媒体的宣传鼓动作用,使整个社会资源能够按照政府的决策方案协调运作。其次,要加强信息综合平台建设,拓宽信息共享渠道,完善危机信息系统的联动机制。提高地方政府应急办公室法律地位,使其在信息管理中有一定的权威。设置专业性的综合应急平台信息管理机构,增强信息管理技术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以法规制度保证各部门各门类信息及时准确汇集与分析通报。建立公民报告危机信息奖励制度,鼓励公民参与危机信息管理,广泛提高信息采集率,增强社会化防范程度。

4.5加强社会整体应对危机的合力,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效率

现代危机管理理论一方面强调政府部门的主体责任,在危机应急中快速反应,增强过程的透明性的和合法性,另一方面也强调管理体系中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力量组织的广泛性。社会自治组织、营利性企业和公民个人自主、自治、自律地参与、配合政府行动,不仅弥补了行政动员、政治动员的局限性,丰富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更重要的是防止危机的衍生事件发生,使危机损害有效地控制在可控制范围,从而降低政府危机管理成本,提高政府危机管理效率。为改变当前社会参与度不高的窘况,提升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组织化的程度,我国政府应从如下着手:(1)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非政

府组织、企业和公民在紧急状态下的职责和义务;地方政府在权限范围内,依据法规制定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在应急预案的不同阶段相应的责、权、利规则和细则,使政府危机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参考国外成功经验,非政府组织和政府、企业之间共同制定应急计划、签署“合作协议”或以合同等形式,明确应急管理职责的分工和义务,建立合作互惠关系。(3)对非政府组织、企业、志愿者有关人员组织专门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危机处置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开展自救与互救。以德国经验为例,如果一个成员经过培训,在灾难下通常可以救助40个居民。反之则无所适从。(4)拓宽参与途径提供管理平台。地方政府的综合协调机构即应急管理办公室要与当地非政府组、企业、社区建立紧密的组织联系,疏通对话交流渠道,提供参与管理平台,在危机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中有与其互动机制,以保证话语权,体现其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在预案管理的不同阶段,以制度保证其参与决策,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对政府危机管理的监督作用。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危机管理,为其发挥作用提供平台或拓展渠道,既可以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又可以充分调动民众的力量提高公共服务的生产效率和效果。

第五章结束语

顺应时代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建设现代型政府,危机管理是政府社会管理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危机管理既要遵循普遍的行政管理规则,也要按照现代危机管理理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备的危机管理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在非常规状态下实行法治的基础,也是消除危机,降低危害,使社会尽快恢复社会秩序的保障。尽管一些突发性的危机事件可能导致社会进入紧急状态,但即使是在非常时期社会也不可能脱离法律规则,政府所有危机管理的行为都必须依法进行。危机管理也要按照依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职权统一的原则,履行法定职责承担主体责任。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应该是国家危机管理顶层设计的首要任务。地方政府位于危机第一线,处于危机管理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核心作用,运用现代危机管理理论,加强“一案三制”工作,在实践中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经验,提高危机管理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努力形成权利职责相一致的、决策科学、分工合理、监督有效、实施顺畅的危机管理体制。

总之,加强危机管理,有效地预防、消除危机及时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为社会健康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是转型期政府的重要职能,更是新时期下现代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和学界都需共同努力探索。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材料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材料 基层应急管理 再过二三个月,台风季节又将来临。家在温州市鹿城区矮凳桥的王磊却并不担心。他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从街道到社区,各种应对预案都准备好了。” 我省地处东部沿海,兼有平原、山区和海岛,地形复杂,经常遭受台风侵袭,加上经济发达,开放程度高,人员流动频繁,存在各种公共安全风险和隐患。其中,基层公共安全问题更为全社会所关注。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基层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把它作为建设“平安浙江”的重要方面。 20XX年5月,省委在《关于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中,强调要求建立健全快速反应系统,有效动员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力量投入应急行动;20XX 年2月,省政府下发了有关意见,对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作出具体部署。省委、省政府领导还多次就一些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提出具体意见。 在成功应对了多次在基层突发的公共事件后,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形成共识: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基层,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近年来,在浙江,各地、

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应急管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的“四进”工作。去年4月12日,我省公布了《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呈现了“一案三制”的格局: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已编制48项专项预案和应急保障行动方案,124个部门预案;11个地级市均颁发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还颁发了406个专项应急预案,681个部门预案;全省各县(市、区)总体应急预案达90个,还颁发了2259个县级专项应急预案。 如何建立基层预案体系,省级有关部门均作了具体要求:省防汛防旱指挥部下发了《浙江省沿海地区乡(镇)政府防台风工作要求》,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和措施,组织基层沿海街道(乡镇)编制防台预案,把安全管理和群众转移责任落实到基层;省教育厅等6个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山区中小学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提出具体要求;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则加强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在此基础上,一张全省“基层应急预案网”初步形成,管着各种基层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并且不留死角:社区和农村是信息采集的最前沿,应急处置的第一线,应急管理工作最急迫。目前全省34641个社区(村)已制订应

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毛瑞明 近年来,频繁的应急管理实践使我国政府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并建立了较完备 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但是在应急管理制度建设上没有走出传统的官僚制,存在着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责任对 上不对下,在实际应急处置活动中出现反应迟缓、协调不力、处理困难等问题,因而进行改革很有必要。公安、消防是我国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的龙头,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排头兵,因此,在建立和完善以地方政府为 主的应急管理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加强以公安、消防为主的快速反应机制建设,以保障我国政府应急管 理工作有利、有序、有效。 [关键词]政府;应急管理;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5-0217-04 毛瑞明(1968—),男,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江西警察学院治安系教授,主要 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公安学。(湖北武汉430079) 随着中央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和地方省级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基本完成,全国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2007年11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标志着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已经走上了一个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但是,近年来的临场处置实践表明:地方各级政府虽然充分发挥了组织职能,但因存在传统官僚制的弊病,加上没有根据地方特点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和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快速反应队伍,致使在面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时,存在反应迟缓、协调不力、处理困难等问题。因此,我国必须改革和完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结合地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特点,在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加强和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地方特点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机制。这对于提高各级政府应急处置能力,从而提高国家整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由于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各类刑事犯罪、治安事件、民事行政纠纷、群体性事件呈持续高发之势。加上自然环境由于遭到非理性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国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在面对和处置如此频繁的人为的和自然的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特点和不可避免的不足与问题: (一)主要特点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政府逐步形成了以中央政府为层面的管理模式,即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分部门按类别进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模式。该模式存在五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第一,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我国应急管理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是国务院,其主要职责是统一领导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应 JIANGXI 江西社会科学 217 JXSHKX

基层政府人口综合管理和服务浅析

学校代码:10276 学号:073500013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论文题目:试论基层政府的流动人口 综合管理和服务 姓名陆松涛 学科、专业公共管理硕士(MPA) 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郭秀云副教授 论文提交日期2010年4月24日

试论基层政府的流动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 (硕士论文摘要) 专业:专业学位公共管理硕士 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作者姓名:陆松涛 指导教师:郭秀云副教授 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破解我国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难题的必由之路。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大规模的流动人口涌入部分发达地区,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产生了日趋严重的矛盾和问题,对于这些处在化解矛盾和问题的第一线,而又在政策、权力、资源并不充裕的基层政府来说,如何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使其对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从而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高速流动所带来的冲击。因此,必须妥善面对和合理把握人口流动,化解人口流动所引发出的一系列矛盾于基层,深化各项管理和服务举措,并形成有效的、常态的工作机制,从而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维持多元化人口结构的和谐稳定,为缩小我国差异性问题打好坚实基础,是提升我国基层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课题。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综述我国基层政府在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和服务领域的现状,通过对基层政府在职能、机制和手段的描述,说明本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并对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为国内流动人口的发展、管理与服务,首先对全国流动人口发展趋势的简要分析,其次对论述的“基层政府”“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和服务”等主题范畴进行了界定,第三是概括了上海市对于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与服务的发展过程。第三章为国外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模式研究以及为我国现阶段基层政府工作带来的启示。第四章为实证分析,以上海市G区D镇两级基层政府为例,通过对管理和服务的主要工作的描述,提炼出基层政府在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章为基层政府流动

浅议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以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 鸿尾乡人民政府吴依俤 摘要:政府对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对社会系统协调运转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推进全社会管理创新,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应当加强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当前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模式亟待创新,如何推进地方政府科学高效的展开管理创新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社会政府管理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GDP平均保持9%的增长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内各级政府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改革创新的理念在地方政府管理中纷纷被提及,如何推进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采取新方式、新手段、新理念,使地方政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我国地方政府和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当前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府在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订了《国务院工作规则》,提出加强行政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政府依法管理的目标和要求;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大力推进公务员制度的创新。中央政府在自身管理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也为地方政府在加强自身和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向。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也提出“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讨,如珠海的“万人评政府”、武义县的村务

应急管理办公室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应急管理办公室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应急管理办公室>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办认真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职能,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应急管理工作决策部署,大力夯实应急管理基础工作,积极推进应急管理联动机制,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努力提升应急管理水平,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应急管理工作任务。 一、**年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事前预防。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特点,市应急办及时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保道路畅通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做好新一轮强降雨防御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有关文件,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同时,督促安监、水利、国土资源、林业、交通、消防等部门深入到工矿企业、大中型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林区、航道、人口密集场所等地进行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各种安全隐患及时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有关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安排,尽可能将突发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市政府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和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对全市应急值守和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市应急办制定了《**市应急值守和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考核办法》,对各县区政府办及市直有关单位办公室进行考核,并实行全市突发事件信息定期通报制度。市政府值班室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安排三人专门轮流值守,确保24小时不间断,不脱节。“低温雨雪冰冻”、“两节两会”、“森林防火”、“防汛抗洪”、“抗冰救灾”等敏感期实行主副班制度,应急办全体人员全天候值守,确保各类值守应急作业得到及时处理。严格按照《**市人民政府总值班室值守工作制度》要求,认真做好各类来电、函件、明传电报等的登记和处理工作,做到条理清楚,分类明确,有据可查。据初步统计,全年总接打各类电话**余个,办理领导同志的指示、批示5200余次,处理各种明传电报1200余个,没有出现大的遗漏和错误。严格按照湘政办函*号文件精神和市政府办《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扎实做好各项信息接报工作,确保突发事件信息得到及时处理。同时,注重信息研判,加强部门街接,提高信息质量。今年以来,我办共上报各类突发事件信息55则,工作信息36条,编制各类简报18期,基本做到了客观、及时、准确。积极主动、热情耐心地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上访群众的各项解释工作,确保来访群众有接待、有解释,确保市政府机关大院正常的办公秩序。积极督促各县区及市直有关部门做好值守应急和信息报送工作。在法定节假日及敏感期,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事先做好值班安排,报省政府和市政府领导,确保联络畅通、快速反应。 (三)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按照省里统一部署,我市于5月在全市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以“学习应急知识,提高应急技能”为主题的应急管理宣传日活动。当日,由市应急办和市地震局牵头,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安监局、市疾控中心等*余个部门(单位)参与,在冷水滩城区中心地段设点集中开展宣传活动。各参与单位由分管领导带队,派出了专业人员到宣传点现场答疑解惑,发放宣传资料。各县区、乡镇、基层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近期,笔者先后赴受2008年冰冻雨雪灾害影响较重的几个南方省份进行调研。在调研中了解到,各省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建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制定了应急预案,并且对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进行了一些应急管理基本知识的培训,有些地方还组织了应急管理演练。但仍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一)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问题 现在的应急管理工作中重视预案的编制和管理,但是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一是地方性自然灾害预测的科学研究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二是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测监控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三是各部门之间的专业预测、监控信息的交流、会商、筛选、决策机制未建立或健全;四是对各类突发事件发布预警的判断指标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五是预警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和专业术语通俗化、警报化的问题尚未妥善解决。 (二)信息上报、发布与核实问题 目前很多领导同志都意识到现代社会中隐瞒信息是很不明智的事,只有及时上报信息和向社会公开发布信息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的问题。诸如,不同的部门对某一事件信息的掌握会存在一些出入,需要时间进行核实;媒体的抢先报道与政府正式的新闻发布有时也会存在出入。

(三)政府各部门的常态工作与非常态的应急管理工作的界定问题应急管理工作不仅仅只是在发生突发事件后的应对,也包括大量日常的准备和预测预防工作,这些工作往往又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法定职能职责紧密联系。值得研究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握应急管理中的常态工作与各部门的关系,避免想做工作但无权限或者突发事件发生后才发现没有做好准备的状况。 (四)政府各部门之间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的分工、协调、衔接、联动的法定程序规范问题 很多地方的同志都强烈要求将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问题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政府各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职责划分的问题,诸如水利部门在防洪工作方面与国土资源部门在预防地质灾害如山洪、泥石流方面如何分工协调,民政部门如何开展城市救灾以及全社会的减灾防灾工作等。二是资源整合问题,例如如何整合部门资源、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如何建立部门联动和区域合作,由哪个部门来统筹考虑应急管理资源的网络化有机结合等。三是程序规范问题,目前,基层应急管理部门职能既有重叠又有空白,应从程序规范或制度约束中提炼出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应急程序、应急联动机制等,进一步强化对应急管理的机构及职能定位、应急管理的监督、指挥体系专业化、预案管理动态化、联动体系规范化等问题的研究。 (五)中国特色政治体制下执政党与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制度安排问题

提高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研究 - 1

提高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研究 第一章绪论 1.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不断发展,社会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相对密集的城市中容易引发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故和事件,促使地方政府必须公共卫生安全、交通安全、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处理面临更大的压力。纵观我国乃至国际社会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往来越来越频繁,而交通运输工具发展带来的便利更让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民不断在世界各国中流动。然而,与此同时,国家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关系的密切,摩擦的加大以及国际反恐形势的日益严峻,不少危害国家、城市安全的公共事件在世界各地时有发生。如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发生骇人听闻的“911”恐怖事件,造成纽约市近3000人遇难,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对美国国家安全及政治、经济均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损失。而在我国,2003年全国多个城市爆发SARS 疫情,由于在初期对疫情的瞒布,导致疫情未能得到及时的重视和抑制,最终使得SARS疫情从我国逐渐扩散至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导致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的爆发。在2003年及2009年,我国多个城市均曾爆发禽流感疫情及甲型H1N1流感,由于城市人口密集,造成疫情迅速扩散发展,对各地人民的生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威胁。

如图1: 图1:中国甲型H1N1流感疫情报告 危害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不断考验着各地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尤其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政治、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社会上的潜在风险在增加,影响公共安全、公共管理秩序等危机事件在我国多个城市时有发生,因此地方政府必须重视应急管理能力的加强,并以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全面履行地方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1] 因此,对于此课题的研究,其研究意义一方面在于对政府应急管理的概念、职能和责任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诠释,促使地方政府能更深入地认识自身在公共管理应急管理中所担当的角色。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能更有针对性地找出地方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存在问题,为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自身管理职责,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出有效的对策。 2.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状况 在世界不少发达国家中,由于城镇化发展起步相对较早,城市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及成熟度,在政府应急管理方面的能力建设有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及多次

如何提高基层政府管理能力

如何提高基层政府管理能力 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 要提高政府管理能力, 除了应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等重大问题上进行研究和改革外, 管理方法方面的创新应该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 站在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角度, 探讨行政管理方法的创新与政府管理能力建设之间的关系, 采取新的管理方法来推进政府行政管理改革, 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行政管理方法与政府管理能力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 普通老百姓对政府管理能力的直接感受就是各级行政管理部门, 尤其是基层政府的管理工作及其能力。因此, 基层政府的行政管理是政府能力的直接而集中的表现, 其中, 行政管理方法的优劣更是直接关系到政府能力的强弱。 1、政府行政管理方法是政府能力的支撑与体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具有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共同特征:只有一部宪法,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只有一套中央国家机关体系, 即中央与地方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在对外关系上,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际法主体。在一定的行政管理体制下, 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效果。由于受传统执政观念和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和影响, 在管理方法上一直比较单一, 而且大多是命令式, 甚至是专制式的。这不仅影响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而且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府能力和形象。所以, 中央《关于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围绕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

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整体研究, 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客观上不仅要求行政管理体制等政治体制要进行深刻变革, 同时也给行政管理方法提出了变革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的大量事实说明, 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实就在于管理方法上的变革。比如许多地方实行的行政审批制度, 其表现形式就是管理方法由过去的分散型变为集中型, 使老百姓办起事来省时省力、方便快捷, 因此受到人们广泛的称道, 无形中提高了政府的威信。由此可见, 行政管理的方法不可小视, 它是政府能力的支撑点和生动体现。 2、政府管理能力是行政管理方法的根本和基础。从根本上说, 管理方法毕竟是派生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 同样的人在不同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的方法。政府作为我国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实际主体, 其素质的高低, 尤其是其执政能力水平的高低, 从根本上决定着行政管理方法。较长时期中, 一些基层政府的行政管理方法简单, 待人处事冷漠、工作效率低下, 引起许多基层群众的不满, 表面上看是方法问题, 而从根本上看、本质上看, 还是反映出执政者的素质、能力水平不高, 或者在思想观念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行政管理的需要。 所以, 正如《决定》所指出的那样要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要从根本上改变作风, 改进管理方法, 或者说要实现行政管理方法上的创新, 基础的工作、带根本性的工作, 还是要通过提高执政者的素质, 尤其是提高执政者的能力素质才能解决。也就

浅谈地级市委市政府各下属部门职能

浅谈地级市委市政府各下属部门职能 导读:为了让广大军转干部提前了解转业后单位的基本情况,做好选择,为备考增添动力,中公教育军转干考试网为广大军转干考生搜集了一些网络资料,供大家参考。 市政法机关 法院:好单位,待遇好,工作较累,要有法律专业的文凭。 检察院:好单位,待遇比较好,工作也不忙,要有法律专业的文凭。 司法局:一般,职权偏小,管律师和监狱的。 公安局:好单位,要看在本人的能力。 市政府委办局 市府办:强势部门,作领导的秘书晋升空间大,由于工作大多是综合协调性质,很锻炼人的组织能力,但是工作也比较辛苦,加班多,会议多,需要定力,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 房管局:实惠部门,待遇好,工作不累,个人住房问题方便解决。 科技局:一般,掌管一些重要的经费,但自己待遇一般,工作不累。 财政局:非常理想。 审计局:职权越来越大,政策性强,锻炼人,待遇好,好单位!

质监局:改制为事业单位的可能性很大,待遇不错,省管部门,工作专业性强。 人事局:职权越来越小,和组织部职能交叉太多。但是待遇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就现在的职权也比许多政府部门强很多。 发改委:地市级的发改委一般,属于执行部门,和省以上不可比,但是经济管理部门的实权毕竟较大,还是很不错的,锻炼人,待遇好,工作比较忙。 档案局:清水衙门,如果专业对口,是个不错的选择。 招商局:有些是事业局,有些是行政局,现在职能较多,工作比较忙,待遇好,但未来的身份难说,政府从专注经济管理转向专注社会管理之后,作为事业局或许还行。 信访办:有耐心有爱心有恒心的同志可以去,了解人间万象百态,为民解忧,工作比较辛苦,待遇一般,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安全办:职权在增大,还是不错的地方。 文化局:比较轻闲,新闻出版一块还可以做做,但也一般,待遇一般。 食品药监局:职权越来越大,能去就去吧。管吃管喝管药品。 物价局:还可以,待遇较好,工作不累。 信息产业局:职权越来越小。 城管办:职权大啊,人民不喜欢,工作比较辛苦,待遇也好。

完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

完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升政府应急能力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新要求,科学高效的应对和处臵突发事件,构建完善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是当前全面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也再次提出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解决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实际效果,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稳定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一、完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发展的速度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应急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害,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是一个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当前公共安全领域出现的严峻形势,就是一种“不和谐”因素,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得不到有效保障,就不是和谐社会,应急体系不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薄弱,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更加重视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切实加 - 1 -

强应急管理工作。 (二)加强应急管理机制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安全风险、矛盾交织并存,各类突发事件常以意想不到的时间和方式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诱因日趋复杂,由此造成的影响日趋扩大,预防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任务日益繁重,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这此都在考验和检验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成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随着形势发展,原有的应急管理和危机处臵机制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基础薄弱、资源分散、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多头指挥、职能交叉、群众应急意识不强和监测预警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由此切实调整和构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应急管理机制、全面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成为政府加强执政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必然选择。 (三)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既有因举措得当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做法,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动荡的失败教训。而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发生突然、起因复杂、判断困难、蔓延迅速、危害严重、影响广泛的特点,如果没有完善的预警体系、高效的应急机制,不能有效应对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就会给社会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不利影响,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应急管理 - 2 -

2018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范文最新推荐------------------------------------------------------ 2018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分级负责常备不懈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 今年以来,我局应急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应急办的大力指导下,按照抓基层、打基础,抓落实、求发展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的大局,加强组织协调,认真贯彻市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制定XX年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应急管理工作计划并积极开展实施,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阶段来的工作情况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将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结合起来,确保文化市场、安全播出、安全生产无事故。一是领导重视到位。我局领导认真领会落实应急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专门组织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文广新系统应急管理工作,成立了由局领导班子成员担任组长及副组长,局各科室负责人和直属各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及时处置本局职能范围内预防和处置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突发事件,为各项应急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制度建设到位。年初,我局修订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了工作原则、适应范围及 1 / 18

各级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突发事件等级划分、预防预警信息、预防预警行动、预警支持系统、指挥和处置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制度等,在全市各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贯彻实施。三是责任落实到位。按照立足现实、细化职责、重在落实的方针,建立起各县(市、区)文广新局、市局直属各单位应急管理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保证全面工作有人管,具体工作有人抓,形成各级联动,层层负责,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的良好局面。上半年,已全面完成与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签订《守法经营责任书》和《安全生产责任书》,落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制。 二、完善体系,优化措施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建设目标,强化应急预案的制订。一是对现有预案进行认真梳理。结合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的实际,进一步梳理现有的应急安全预案,深化一案三制建设,努力推进一网五库建设,并要求各县(市、区)、市直属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经营单位建立相应的组织,完善应急措施,并要有专项经费、专用设施、设备,有专人负责。二是注重预案的可操作性。在完善和修订预案过程中,围绕文化市场、广播电视播出等突发事件的特点,认真研究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注意吸取以往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加强调研,广泛听取专家、管理部门和一线工作同志的意见,不断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三是明确工作措施。处理应急事故关键要措施得力,快捷迅速,方法得当。我们从应急指挥、应急响应、各科室的具体分

当前我国地方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地方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的频繁发生,应急管理工作对事故的处置显的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目前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亟待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问题 现在的应急管理工作中重视预案的编制和管理,但是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一是地方性自然灾害预测的科学研究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二是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测监控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三是各部门之间的专业预测、监控信息的交流、会商、筛选、决策机制未建立或健全;四是对各类突发事件发布预警的判断指标体系未建立或健全。 (二)应急预案体系不够完备 基层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应急预案工作发展不平衡,预案的编制、修订和演练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不够。 (三)信息上报、发布与核实问题 现代社会中隐瞒信息是很不明智的事,只有及时上报信息和向社会公开发布信息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的问题。诸如,不同的部门对某一事件信息的掌握会存在一些出入,需要时间进行核实;媒体的抢先报道与政府正式的新闻发布有时也会存在

出入。 (四)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有待提高 应急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还不足,应急指挥系统功能尚未完善,各县(区)之间、部门之间、条块之间、军地之间、各区域间密切协作的机制有待健全,各类应急队伍协同作战联合训练演练不够。 (五)政府各部门之间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的分工、协调、衔接、联动的法定程序规范问题 政府各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职责划分的问题,诸如水利部门在防洪工作方面与国土资源部门在预防地质灾害如山洪、泥石流方面如何分工协调,民政部门如何开展城市救灾以及全社会的减灾防灾工作等。二是资源整合问题,例如如何整合部门资源、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如何建立部门联动和区域合作,由哪个部门来统筹考虑应急管理资源的网络化有机结合等。三是程序规范问题,目前,基层应急管理部门职能既有重叠又有空白,应从程序规范或制度约束中提炼出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应急程序、应急联动机制等,进一步强化对应急管理的机构及职能定位、应急管理的监督、指挥体系专业化、预案管理动态化、联动体系规范化等问题的研究。 (六)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现有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仍然有限,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储备方式仍显单一,布局不尽合理,数量偏少、品种难以动态调整。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数量和种类

基层行政管理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乡镇政权,组织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弊端。对乡镇政权组织、领导班子、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等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本文针对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弊端以及采用的改革措施作了初步的分析。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接着分析了我国农村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现状,并分析了现行体制存在的弊端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进一步改革我国农村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对策。 关键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引言 乡镇政府在我国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过去,我们靠农业的积累、农民的贡献和农村的支持,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化体系,但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强化,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并没能很好地分享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果。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皇粮国税”,给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使得乡镇政权组织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弊端。对乡镇政权组织、领导班子、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等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正文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共和国政权大厦的基石,它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要靠乡镇贯彻落实,事关全局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之休戚相关。在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面对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现实,乡镇行政管理中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作为一名乡镇工作者,对此深有体会。工作的实际需要迫使自己就现代乡镇行政管理去思考、去研究。本文《现代乡镇行政管理研究》,分乡镇行政管理及其特点、当代乡镇行政管理现状、优化乡镇行政管理的原则与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乡镇行政管理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具有执行性、直接性和不完整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暴露了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党政不分、党委权利过分集中;人浮于事、管理方式陈旧;机构条块分割,政府职能被肢解;政府职能尚未根本转变,责任错位;财政体制不完善、乡镇财政举步维艰;人民代表大会功能柔弱,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政府与村委会矛盾加剧,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等等。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传统体制、行政环境的影响和队伍素质、法制建设的不适应。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我国农业税费的全面免除于与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使得农村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乡镇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农村税费改革 农业税费改革从2000年以安徽省为试点单位,并逐步扩大到四川、重庆、甘肃、青海、山东等16个省份。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农业税费新农村建设中乡镇行政管理创新研究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税费取消以后,乡镇政府从下乡催收税费这一项工作中得以解脱,但随之而来的是乡镇财政的短缺,乡镇债务无力偿还,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匾乏。乡镇政府除了配合税费改革的需要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之外,必须应对处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偿还乡镇债务等一系列问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

浅析中国地方政府的合法性

浅析中国地方政府的合法性 地方政府的合法性主要体现在公民对政府相应活动和政策的支持和认同,当前提高政府合法性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现了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高效性,博得公民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法治,实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和相关法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实现政府的合法性。然而,要实现我国的地方政府的合法性,我们还需要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一、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公职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拓宽绩效考核的范围,走出唯GDP是求的怪圈,将教育、社保、社会救济等关乎民生的工作也归纳到考核范围。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公民参与的作用。充分发挥行政相对人的监督作用,转变公职人员的行政理念,转变旧时的官民思想,向顾客与雇主的思想观念转变,实现客户至上的理念,让行政相对人能够充分发挥民主权利约束公职人员的公权力。 二、转变责任负责对象,改对上负责为对下负责。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都是典型的压力型政府,实行对上负责制,首长负责制,通过任务的层层分解,层层下压,实现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但是也因为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产生了许多行政不合法现象。比如说在上级事权下放,财权上收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填补财政上的空缺可能转向许多不合理的罚款。而为了转变这一行政观念,必须逐步推行县区级以下领导直选制,通过直选的方式,对行政领导的行动和政策加于监督和约束,只有推行民主,充分发挥民主,才能限制公职人员滥用权力,也只有通过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公民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现在党中央领导已经意识到民主的作用,也正在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前段时间推行的县区级领

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今年来,我院认真贯彻落实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措施,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在全院动员安排部署,形成了浓厚的应急管理工作氛围,有力地保障了各项检察活动深入、扎实、健康地开展。 一、加强领导,落实应急管理工作各项工作责任 年初我院召开党组会议,成立了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小分队,研究部署了XX年年度应急管理工作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制定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创建实施方案,将应急管理工作的每一项都分解给每一个人,使应急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落实到每个部门和责任人。 二、强化宣传措施,营造应急管理工作氛围 院党组组织我院干部职工每周五下午结合平安建设相关知识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县政府应急办举办的应急学习培训班,并制定本院应急培训计划,组织干警参加应急法考试。大力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意识、责任意识、安全生产意识,推动了应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三、制定应急管理工作预案,加大防范措施。一是严格落实责任制,院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第一责任人。二是认真落实地委、县委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对当前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认真的分析,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具体的

应急管理工作预案。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应急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特别是贯彻落实好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四是认真落实涉法涉检上访问题,坚决落实首办责任制,遇有重大上访,院领导都亲自接待,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以防为主,加强管理,确保应急管理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的关键。为了使应急管理工作工作深入扎实开展。我院加强管理,认真作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落实应急管理工作各项防范措施。 今年来,我们扎实开展了应急管理工作,在今后的我们将继续努力,以崭新的姿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促进策勒县平安和谐作出新的贡献。 20XX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全面履行职能,努力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对做好新形势下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我县始终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抓。由常务副县长分管应急管理工作,县应急管理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公室,由县政府法

国外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程序和思路

2国外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程序和思路 预案体系。应急预案不仅包括交通、通讯、消防、民众管理、医疗服务、搜索和救援、环境保护等内容,还包括重建和恢复计划、心理医治等内容。预案随科技进步适时修订,并注意针对新的突发公共事件及时制定新标准,以适应应急管理的最新发展。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除了制定全国防灾计划外,还制定了社区版的“可持续减灾计划”。美国紧急救援中心通过对已发突发公共事件的总结,不断修改应急预案,使之更详细、实用,更接近实际,更具可操作性。 预警系统。日本在全国建立覆盖全面的基层无线网系统,包括户外扩音器、家庭接受器、车载无线电话移动系统,并与基层政府办公区、学校、医院、福利设施、消防等机构的防灾网络系统并网。当发生地震等灾害时,居民的第一反应便是打开电视或收音机了解灾情。与此相对,印尼政府没有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同时缺乏对居民的灾害教育培训,导致了印尼在印度洋海啸中损失惨重。 应急规划、应急救援。国外许多城市在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中均把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有基层居民参与的安全街区规划设计也成为一种新生事物。东京在2000年城市发展战略中就提出建设“防灾生活圈”,实现“不用逃跑的街区,安全安心的街区”的建设目标。在高龄化社会中,对灾害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救助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基层应急管理的关注点之一。美国的国家服务公司成员包括美国和平队、美国志愿者协会、民间社会团体和退伍军人协会,服务公司负责组织工作小组到最需要志愿者的地方帮助年老、有身体伤残和精神伤残、低收人的人员。 应急物资的储备。为了减轻突发事件应对中政府的负担,有效地分散政府应急管理的风险,一些国家的地方政府采取了与民间部门和团体事先在灾前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以确保能迅速调配和整合应急物资和避难空间。除了与政府的合作外,灾前协议型伙伴合作机制还包括民间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安全合作。 法制保障。针对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的需要,发达国家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明确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社团和公民个人的权力、职责和义务,强化了“自救、互救、公救”相结合的合作关系。以此使应急管理工作法制化和标准化,保障基层工作依法、有序地开展。同时强调政府应急管理的责任有限性,明确基层居民自救互助的职责。 快速响应和社会动员。重视发生灾害时的第一时间启动(先期处置)和紧急动员机制是政府应急响应能力的重要表现。在社会动员方面,各国重视完善各类基层防灾应急组织的建设,鼓励志愿者活动,发挥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桥梁作用。 3.1公共危机管理 预警防范管理是衡量现代政府社会管理有效性和信任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第一步,也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普遍兴起了以市场为导向和公众满意为主要特征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美国行政学家奥斯本和盖布勒提出了“有预见性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的治理范式。政府管理的目标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据第三届国际预警大会的资料显示:预警机制的收益大约是投入的2~4倍,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政府管理工具。在这一背景下,不少国家在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中,将预警防范管理与政府管理能力、社会公众满意度直接挂钩,促进政府由事后管理向事前和事中管理转变。 罗伯特·希斯的“4R”模型(流程模型),将危机管理划分为缩减、预备、反应、恢复四个阶段,整个流程就是危机的预警防范工作,通过监视特定的环境,从而对每个细节的不良变化都会有所反应,并发出信号给其他系统或者负责人。此外,米特罗夫和皮尔森的“五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

浅谈地方政府与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改善,正逐渐朝着公共服务型政府迈进,而在这过程中,建立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制度更是重中之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全国各地突发事件频发,不仅造成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和谐社会发展的全局,因此,为妥善高效解决这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应急管理不仅是当今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同时也是政府的责任之一。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是地方政府对突发事件管理的重要内容以及依据。 首先,地方政府面对突发事件,应在第一时间到位。2008年6月,贵州省瓮安县城发生一起围攻政府部门的“打砸烧事件”,起因是一些人因对瓮安县公安局对该县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在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接待过程中,一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随后,少数不法分子趁机打砸办公室,并点火焚烧多间办公室和一些车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与恶劣的影响。而这件事情背后,更多的是暴露了地方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上的漏洞。 政府应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让老百姓听到政府发出的声音,哪怕这种声音并不是权威解答。因为,在第一时间发出的声音,至少表明了政府方面的一种姿态,给老百姓一个承诺,让人们有信心。群众听到这种声音后,就会认为政府对这件事不会不管。这样就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这样也就不会造成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从而导致“打砸烧”事件的发生。 其次,制定预案与防备措施是应急管理制度建设的核心。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历史半年的时间里,从顺利召开到圆满结束,都与政府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密不可分。不管是天气的变化还是人流量的变化,世博园区都可以做到应对自如,保证世博会的顺利进行。这与事先制定大量的应急管理预案与措施是密不可分,紧密相关的。史上参观人数最多的世博会举办如此之成功,这绝对要归功于政府先进,全面的应急管理制度。所以,建设应急管理制度,必须要制定各项预案及防备措施,以做到万无一失,有备无患。 而与世博会的成功案例相反,近年来国内不断发生煤矿事故,造成了国家与人民的巨大损失,而这与应急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有着莫大的关系。 09年的6月17日,贵州省晴隆县的新桥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6人被困井下,直到7月12日,幸存的3名矿工才得以获救。而这相对于智利的69天矿井救险,33人全部生还来说,无疑值得我们深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