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专题研究
最新 巴蜀文化的发展及其在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地位-精品

巴蜀文化的发展及其在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巴蜀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关键地位,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巴蜀发展的,欢迎阅读查看。
一、巴蜀文化的战略位置重庆是蒙古骑兵西征时,以合川钓鱼城之役,改变文艺复兴以前世界史进程的英雄城;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以坚韧的胆魄承受日本无区别的狂轰滥炸,陷大量日军于中国泥潭而改变世界格局的英雄城。
李白有《送友人入蜀》,讲的是从剑阁山路进入四川盆地:“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展示了巴蜀文化之古老和巴蜀地势之险要。
李白又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讲的是对巴蜀山水明月的留恋,以及出川的痛快淋漓。
在如此一个有英雄城把守,有险峻可拱卫,有江流可进取的地方,谈论地域文化与,材料不难随手拈来,实在令人体验到“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得其所哉。
笔者近年一直在探讨“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学术工程,之所以用“地图”这个概念来讲中国文学,就是讲求在文学发展的完整性上展开其巨大的运行空间,展开其地域文化脉络的丰富性,展开其中的民族、家族、作家个人及其群体的生存流动聚散等等空间上的联系,从而动员更加丰富生动的资源,探讨我们民族文学发展过程中完整、丰富、异彩纷呈的文化精神谱系。
在重绘中国文化地图的命题中,重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生命持续发展,没有中断,跟巴蜀地区非常有关系,而且是一种关键性的关系。
蜀中也为中国文学的盛世输送了司马相如、李白、苏轼等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大家。
李白《蜀道难》算得上是“蜀中第一诗”,贺知章一见,就称赞李白为“谪仙人”.他一开口就用川江号子或开山谣的高调门,高呼:“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蚕丛、鱼凫时代虽无与中原“通人烟”的记载,但文化消息已有所交流。
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及成都平原大量的古蜀文化遗存,足以令人惊心骇目。
检索巴蜀文化的学术信息

检索巴蜀文化的学术信息巴蜀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它是以巴蜀地区为主要发源地,通过交流传播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巴蜀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巴蜀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巴蜀地区地处山川纵横、江河纵横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特点。
这种地理环境为巴蜀文化的孕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巴蜀地区的多山地貌,以及蜀江、岷江等大大小小的江河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为巴蜀文化的艺术表现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灵感。
巴蜀文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
在历史方面,学者们对巴蜀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的研究,揭示了巴蜀地区古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面貌。
在艺术方面,巴蜀文化以山水画和巴蜀雕刻最为著名。
这两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吸引了无数的艺术家和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此外,巴蜀文化还以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而闻名于世,巴蜀地区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等,都体现了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巴蜀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巴蜀地区的古代历史上,巴蜀文化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一地区的繁荣与巴蜀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密不可分。
古代巴蜀地区的政权往往以巴蜀文化为依托,通过文化的传播和融合,巴蜀地区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巴蜀文化也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的演进。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巴蜀文化的学术研究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各级政府和学术机构纷纷组织巴蜀文化的研究项目,以挖掘和保护巴蜀文化的瑰宝。
学者们通过各种学术研究手段,对巴蜀文化的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巴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总之,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样的艺术与民俗文化,使得巴蜀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
介绍巴蜀文化的主题

介绍巴蜀文化的主题
巴蜀文化介绍:
巴蜀文化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代表,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深受人们瞩目。
它的主题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历史、地理、文化、饮食、艺术和人文等。
巴蜀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蜀地成为刘备的政权所在地。
蜀地地理独特,有峻峭的山脉和奔腾的江河,这种地理环境赋予了巴蜀文化与众不同的特点。
蜀地的历史和地理特征也为巴蜀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巴蜀文化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川菜作为巴蜀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全国乃至全球享有盛誉。
川菜以其麻辣的口味、丰富的调味料和巧妙的烹饪技巧而闻名。
除了川菜,蜀地还有许多其他特色的地方美食,如火锅、串串香等,吸引了无数的食客。
此外,巴蜀文化还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
川剧作为蜀地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唱腔、舞台装束和表演风格吸引了广大观众。
四川还有丰富的传统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使巴蜀文化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
此外,巴蜀文化还在人文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巴蜀地区是众多知名文化人物的故乡,如杜甫、李白等诗人。
他们的诗作将巴蜀的美景和文化浓缩于其中,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
此外,巴蜀地区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充分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巴蜀文化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瑰宝,其主题内容涵盖了历史、地理、文化、饮食、艺术和人文等多个方面。
无论是在吃喝、欣赏艺术还是探索历史,巴蜀文化都能带给人们丰富而深刻的体验。
巴蜀舞龙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研究

巴蜀舞龙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研究关键词:巴蜀文化舞龙运动教育传承龙作为中华民族的信奉和图腾象征,自古以来都是华夏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舞龙运动也是民间开展较为活跃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由于地域文化各具差异性与特色性,每一个地区的舞龙运动风格各异,文化特色不尽一致,巴蜀舞龙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民间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特色。
其中,作为巴蜀舞龙标志的黄龙溪火龙灯舞、泸县的雨坛彩龙和铜梁舞龙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有必要对这一极富地域文化特色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巴蜀舞龙文化进行深入梳理,引入学校教育传承路径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探讨,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加速巴蜀舞龙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一、巴蜀舞龙实施学校教育传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历史久远,底蕴深厚,富有浓郁的巴蜀文化特质巴蜀大地,民间龙文化十分活跃,舞龙运动的兴盛与广为流传与巴蜀大地风景宜人,山水神灵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重庆为代表的巴文化和四川盆地为代表的蜀文化构成了巴蜀文化,在地理位置上,巴主要涵盖了重庆、川东以及鄂西地区,蜀主要涵盖四川盆地中西部平原地区,如今巴蜀的核心地带主要由四川和重庆构成。
在文化构成上,“巴蜀文化兼容儒释道,以道,注川人风骨;以儒,举川人仕进;以释,去川人彷徨;进退之间,死生契阔[1]。
”巴蜀大地上极具浓郁文化特色的民间舞龙也呈现出鲜明的巴蜀文化特色,如黄龙溪的火龙灯舞、铜梁舞龙、泸县雨坛彩龙、大足鲤鱼舞龙、安岳舞龙、叙永舞龙、古蔺舞龙等,充分显现出巴蜀民俗体育的历史始源长远,文化地理特征神奇、神妙与神灵,多民族多文化融通性的特质。
(二)典型的民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巴蜀文化的时代内涵作为川渝两地非常典型的民间舞龙代表,黄龙溪火龙灯舞、泸县雨坛彩龙和铜梁舞龙成为巴蜀民间体育重要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其中,黄龙溪火龙灯舞于2022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泸县雨坛彩龙与铜梁舞龙于2006年5月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代音乐语言中的巴蜀文化元素研究——以郭文景小提琴协奏曲《社戏》为例

当代音乐语言中的巴蜀文化元素研究——以郭文景小提琴协奏曲《社戏》为例蒋鸣夏摘 要:郭文景先生成长于重庆,他的创作深受成长地域环境的影响,散发着浓郁的巴蜀韵味。
川剧、巴蜀民歌、西南少数民族区乐器音色、川江号子等元素都成了其作品的“动机”。
作为一名从巴蜀走出的世界级作曲家,他的作品让更多地区、国家、种族的人听到了源自巴蜀的声音。
本次研究以首演于2013年的小提琴协奏曲《社戏》为分析对象,以挖掘提炼作曲家将巴蜀文化元素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的具体技术方法,探究巴蜀地区传统腔调在当今时代更多的演变可能性为主要目的,以期了解在“当代音乐”语境中,中国作曲家有别于西方的创作思维与音乐样式。
关键词:郭文景;社戏;当代音乐;巴蜀元素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蒋鸣夏(1994-),女,硕士研究生,四川吉利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音乐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NYY2022021)。
自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传统调性写作逻辑逐渐瓦解,世界各地的作曲家们寻求着新的音高组织逻辑,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流派,如自由无调性、十二音序列、饱和主义、新音色音乐等等。
进入后半叶后,创作风向逐渐显露出回抱“新古典”“新浪漫”的迹象,调性元素并不一味受到先锋创作者们的“排斥”,时常作为一种创作元素与其他前沿作曲技法相结合。
中国现今享誉世界的一批中生代作曲家便起步于这一兼具突破与创新的多元化时期。
受成长环境影响,这批作曲家们在吸收、借鉴西方前卫作曲技法的同时,常常融入一些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本土元素,将外来文化植入于中国土壤并结出新的果实。
如谭盾先生用音乐诠释自己的“侠客梦”,创作出闻名中外的“武侠三部曲”。
陈其钢先生从小喜爱听京戏、昆曲,便钟爱于提炼这类戏曲元素融入于他的创作中。
巴山蜀水之地养成的豪迈个性也成了郭文景作品中的独特印记。
一、郭文景音乐特征及《社戏》创作背景郭文景先生在一次专访中被称为“巴蜀狂客”,从这四个字可迅速对其人的创作窥得一隅,即散发着开放包容、壮烈豪迈的巴蜀气韵。
巴蜀文化

第一节:巴蜀艺术与审美艺术(一)1、巴蜀文化的特点2、什么是巴蜀文化3、巴蜀的地理环境对巴蜀文化、艺术有哪些影响。
一、什么是巴蜀文化?四川大学考古学林向教授的说法:认为巴蜀文化由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指中国西南地区以古代巴蜀的先民所留下的历史文化,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临近地区,时间上讲想相当于春秋战国到秦汉,共近千年。
这是从考古学角度上来讲的。
广义:包括今天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同时包括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从古到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二、巴蜀文化区域与行政区划的关系巴蜀文化区域和行政区划不等同。
古代巴蜀文化区: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包括四川省、重庆市,以及民族民风与巴蜀基本相同的汉中盆地、黔涪高原、湖北的西南、湘西等区域。
(陕西、汉中、南郑与四川相似)巴蜀文化是中华大文化的地域文化,大文化系统中的小系统。
要看到巴蜀文化的个性、还要看出巴蜀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共同性、共通性。
三、巴蜀文化的特点a、谭先生、刘先生:巴蜀文化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开创性与完美性的结合。
b、谭先生:神奇的自然世界、神秘的文化世界、神秒的心灵世界。
c、罗志田:包容性:具体体现易学、道学、易经之学发达、文风很盛。
d、袁廷栋:由移民文化为载体而表现的兼容性。
e、无具体提出者: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神秘,蜀人从容却含惰性,巴人明快失之浅薄。
四、总体上巴蜀文化的特征:1、文化生态特征:指巴蜀文化生成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这种地理环境造就了巴蜀文化。
神奇、多样性(地貌、地形、气候、植被)、向心(围绕长江水系,十字的地位,交织的文化)。
2、巴蜀文化载体上的特征:易学、道学、宗教、史学、文学,雕塑、绘画、音乐也很突出。
3、巴蜀文化精神:双重性、混合型,善变(创新、“川剧变脸”)、守旧,进取和闲适的混合,聪敏与固执,重虚与务实。
三、巴蜀的地理环境对巴蜀文化艺术有怎样的影响?1、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为巴蜀文化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以武侯祠为符号的巴蜀文化研究

文化纵横以武侯祠为符号的巴蜀文化研究杨洋成都大学摘要:巴蜀文化是指四川、重庆的地域文化,本文以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成都武侯祠作为文化符号,通过介绍武侯祠的概括,及惠陵所在位置的意义和武侯祠随时代变迁的文化意义两个方面,来挖掘符号背后的故事和所蕴含的文化瑰宝,让我们深深领略到其中历史文化积淀的况味。
关键词:武侯祠;三国文化;以南为尊;变迁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在东汉经历外戚专权,宦官秉政,黄巾之乱之后,一时间群雄并起,相互攻伐,天下大乱,诞生了魏蜀吴三国割据政权。
又经历了联吴抗曹、联曹抗刘等一系列的相互制衡和合纵之后,三分天下却归于统一的晋。
三国历史广义上是从黄巾起义(公元184年)开始,狭义上是从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曹魏建立(公元220年)开始,到西晋灭东吴(280),统一中国结束。
三国存在仅仅不到百年,这在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文化中只算得上弹指一挥间。
但三国史衍生出来的文化,至今仍对中华文明中的儒家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体现出中国古代谋略和智慧的最高峰。
诸葛亮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和民族智慧的化身,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精神深受后人的尊敬和怀念。
而武侯祠作为祭祀诸葛亮的祠堂,毫无疑问就是唤醒有关魏蜀吴三国文化记忆最合适的遗迹。
武侯祠的文化内涵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远去,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与之相反的是由于历代当权者以及文人雅士的推崇,使得她的内涵日益丰厚且不断扩展,现今已经成为代表成都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图腾。
成都武侯祠是身为臣子的诸葛亮和贵为天子的刘备各居一殿,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
此位于成都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的纪念地素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目前,全国各地尚保存较为完整的纪念诸葛亮的祠堂共计15处,除成都武侯祠外,还有陕西勉县武侯祠、湖北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陕西岐山县武侯祠、河南南阳武侯祠、甘肃岐山武侯祠、山东沂南诸葛亮故里纪念馆、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湖北武侯宫、重庆奉节白帝城武侯祠、黄陵庙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云南嵩明武侯祠、台湾孔明庙、定军山武侯墓[1]。
巴蜀文化毕业设计

巴蜀文化毕业设计摘要:巴蜀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魅力。
本文通过对巴蜀文化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艺术传统和当代发展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旨在探究巴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该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关键词:巴蜀文化、传承、发展、历史渊源、宗教信仰、艺术传统、当代发展一、巴蜀文化的历史渊源巴蜀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称,其历史可追溯至史前时期。
巴蜀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中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巴蜀地区曾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巴蜀人民以勤劳勇敢、敦厚好客、热情豪放等为代表的优秀品质,为巴蜀文化的形成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巴蜀文化的宗教信仰在巴蜀文化中,宗教信仰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古代的巴蜀地区信仰多神论,崇拜自然、山川、河流等自然神灵,形成了独特的巴蜀宗教文化。
而后随着佛教、道教等外来宗教的传入,巴蜀地区的宗教信仰更加丰富多彩,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宗教文化体系。
其中著名的峨眉山、青城山等佛教、道教圣地成为巴蜀文化的重要代表,吸引了无数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为巴蜀文化的宗教信仰传承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巴蜀文化的艺术传统巴蜀文化的艺术传统源远流长,涵盖了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领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川剧和蜀绣。
川剧源于巴蜀地区,以韵文唱腔、川滇腔调、锣鼓配乐等为特色,被誉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蜀绣则是巴蜀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具有独特的工艺和艺术价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四、巴蜀文化的当代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巴蜀文化在当代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特别是成都、重庆等巴蜀地区的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为巴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巴蜀文化还展现出了融合创新的新气象,涌现出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巴蜀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艺文类聚》卷三十九云:“董巴《舆 服志》曰:汉皇后桑于东郊苑中者。又曰 :太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 下,簪以玳瑁,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 凤皇。” • 《太平御览》卷六九〇引徐广《舆服杂注 》云:“《晋先蚕仪注》:皇后衣纯青之 衣,特进卿世妇、二千石命妇助蚕,则青 绢上下。” • 我们认为,蚕丛服青衣而教民蚕事的传说 中的服青衣的情节,应该是和后妃衣青衣 以劝蚕事的制度相结合后的产物,是后起 附加的成分。
• 蚕宗氏的命名方式和河宗氏如出一辙,《穆天 子传》卷一云:“戊寅,天子西征,鹜行,至 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 。”郭璞注:“河,四渎之宗,主河者因以为 氏。” • 可以看出,河宗氏部族所在的区域就是“河伯 无逸之所都居”的地方,河伯无逸就是黄河之 神。显而易见,河宗氏就是崇拜河神的一个部 族,或者说是以河神为自己的祖神。同理,蚕 宗氏应该就是崇拜蚕神的一个部族,以蚕神为 自己的祖神,或者说是蚕神的后代。
苏轼《和子由蚕市》
•
•艰,蜀人游乐不知还。 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 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 去年霜降斫秋荻,今年箔积如连山。 破瓢为轮土为釡,争买不翅金与纨。 忆昔与子皆童丱,年年废书走市观。 市人争夸斗巧智,野人喑哑遭欺谩。 诗来使我感旧事,不悲去国悲流年。
代表性的著作董其祥《巴史新考》一书中的《甲骨文中的巴与蜀》
巴
甲骨文中没有“巴”的记载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
殷代的安阳甲骨和周代的周原甲骨中有记载
蜀
“蜀”乃是“荀”的误释(《殷虚卜辞综述》) 2、典籍关于巴与蜀的记载 • 《尚书·牧誓》云:“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 司空、亚旅、师氏、千 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 微、 卢、彭、濮人。” • 《逸周书·王会》:“蜀人以文翰;文翰者,若皋鸡。” • 《山海经·海内西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
根据《茅亭客话》的记载,蚕丛王蜀之时, 当时的民众还未过定居的生活,而是“随蚕丛 所在致市居”。就是说民众非常拥戴蚕丛,追 随他以致定居成市,这一点上让我们马上联想 到著名的贤君舜。《路史》卷二十一云: • 孔子曰:“耕渔陶贩,非舜事也,而往为之 ,以救败也。舜其仁也乎,编蒲结罟,躬耕处 苦,而民从之。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 国,至邓之虚,而百千万家。” • 《绎史》卷十引《帝王世纪》云: • 舜始迁于负夏,贩于顿丘,债于傅虚,家本 冀州。每徙则百姓归之。
• 蜀的三代可能就与此类似。我们推测 ,蜀早期的这三个部族都是由其他地 区逐渐迁徙到达成都平原的,虽然到 达的时间容有先后,但可以肯定他们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共同生活在 成都平原这个大的区域内的。在不同 的时间段内,某一部族占据优势,成 为共主,其他部族则拥戴共主,表示 臣服。
蚕丛
• 蚕丛作为最早的一代蜀王,其名义为何?对此问题,任 乃强先生认为家蚕养殖成功,就是从蚕丛开始的,因此,蚕 丛的得名实际上就是取义于养蚕之法:
• 蚕丛这位养蚕部族的首领后来被神化为蚕神, 称为青衣神。《蜀中名胜记》卷二引《方舆胜 览》云: • 蜀王蚕丛氏祠,今呼为青衣神,在圣寿寺。昔 蚕丛氏教人养蚕,作金蚕数十,家给一蚕。后 聚而弗给,瘗之江上,为蚕墓。 • 《三教搜神大全》卷七云: • 青衣神即蚕丛氏也。按传,蚕丛氏初为蜀侯, 后称蜀王,尝服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蚕事。乡 人感其德,因为立祠祀之,祠庙遍于西土,罔 不灵验。俗既呼之曰青衣神。
•
蚕丛氏的时代,据《华阳国志·蜀志》“周 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 称王”的记载来看,应该是在“周失纲纪”之 后。所谓“周失纲纪”,应指东周而言。但是 《蜀王本纪》的记载却与此不同,《太平御览 》卷一六六引《蜀王本纪》云:“从开明已上 至蚕丛,凡四千岁。”对此,常璩不以为然, 他在《华阳国志·序志》中说:“世俗间横有 为蜀传者,言蜀王、蚕丛之间周回三千岁。” 又说:“周失纪纲,而蜀先王。七国皆王,蜀 又称帝。此则蚕丛自王,杜预自帝,皆周之叔 世,安得三千岁?”显然就是驳斥《蜀王本纪 》的记载而言。因为古书四字积画为之,作亖 ,与三形近易讹。因此,《蜀王本纪》作“四 千岁”,常氏则一再说“三千岁”。
•
从前面的引述看来,蚕丛教民养蚕,用的是 金蚕,但却是“服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蚕事” ,因此被称为青衣神。《蜀中广记》卷七十九 云: • 齐永明二年,萧鉴刺益,治园江南,凿得石冢 ,有椁而无棺,贮铜器数千种,玉尘三斗,金 蚕蛇数万,朱砂为阜,水银为池,珍玩多所不 识,有篆文蚕丛氏之墓。鉴责功曹何伫坟之, 一无所犯,于上立神,衣青衣,即今成都青衣 神也。 • 仍然说的是蚕丛使用的是金蚕,但塑其神像 却要穿着青衣。
•
把蚕神蚕丛叫做青衣神,当然和上面所说的 青蚕关系不大,而应该是和蚕丛服青衣而教民 蚕事的传说有关。为什么教民蚕事要服青衣, 而不是其他颜色的衣服呢?因为蚕事主要在春 季进行,按照古老的五行观念,春天是和青色 相配的。因此,《礼记·月令》云: • 季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右个,乘鸾路, 驾仓龙,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玉。……后妃 齐(斋)戒,亲东乡(向)躬桑,禁妇女毋观 ,省妇,使以劝蚕事。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制丝的国家 ,蚕神崇拜起源甚早。甲骨卜辞中就已经 有了关于蚕神的记载:
• • 蚕示三 。八月。(后上28,6) • • 郭沫若先生认为蚕示为神名,陈邦怀先生 认为蚕示就是蚕神。 为一牡羊一牝羊之合 称。因此,这条卜辞是说在某年八月用三 祭祀了蚕神。
•
•
卜辞又云:
贞元示五牛,蚕示三牛。十三月。(续 补9999)
• 从“此三代各数百岁”来看,蒙文通先生 认为蚕丛等都是一代之名,而非一人之名 (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四川人民 出版社,1981年,第42页)。表面上看起 来,三代蜀王前后相继,一脉相承,但三 代蜀王却并非一系相承的单一部落,其部 落有别,来源不一,在成都平原的时间也 早晚有别(段渝:《论蜀史“三代论”及 其构拟》,《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 6期。)
3、最初的巴或蜀的地域。
a.早期的部族时期,巴的领域范围 巴不仅指今重庆地区。 包括从汉水中游到长江中游地区的广大地区。 湖南岳阳有巴陵。 江西有巴山。 湖北的巴东。 四川的巴中。
b.蜀的情况和巴相似。
《华阳国志· 蜀志》:“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 西奄峨嶓(在今中国甘肃省成县东北)。”
• 就是说在季春之月,天子都要“衣青衣”,而 由后妃去“劝蚕事”。这里没有记载“劝蚕事 ”的主角后妃是否也要衣青衣,但是此月既然 天子都要衣青衣,估计后妃同样也要衣青衣以 劝蚕事。此后的文献中,就明确记载后妃们在 劝蚕事时,需要衣青衣。《晋书·礼志上》云 : • (晋)武帝太康六年,……取列侯妻六人为蚕 母。蚕将生,择吉日,皇后著十二笄步摇,依 汉魏故事,衣青衣,乘油画云母安车,驾六騩 马。女尚书著貂蝉,佩玺陪乘,载筐钩。公主 三夫人、九嫔、世妇、诸太妃、太夫人,及县 乡君、郡公侯、特进夫人、外世妇、命妇皆步 摇,衣青,各载筐钩,从蚕。
4、巴蜀文化的概念
• 四川和重庆古称巴蜀,所以四川和重庆文 化的研究一般都称为巴蜀文化的研究。 • 狭义:秦统一巴蜀之前。 • 广义:指整个四川和重庆古代以及近代的 文化。 • “巴蜀文化”概念是20世纪40年代提出, 卫聚贤在《说文月刊》第3卷7期(1942年8 月)发表“巴蜀文化”一文。
5、蜀的早期历史
• 元示指上甲微,为殷之先公,以蚕神与上 甲微并祭,可见其被崇拜之程度(胡厚宣 :《殷代的蚕桑和丝织》,《文物》, 1972年第11期)。 • 如果说卜辞所记之蚕示为殷商民族的蚕 神的话,那么蚕丛(宗)就是古代蜀人的 蚕神。
•
蚕丛氏部族自身擅长养蚕,以养蚕为生。后 来,蚕丛氏部族进入成都平原后,还教会了其 他部族养蚕。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蚕市 ”条引《仙传拾遗》云: 蜀蚕丛氏王蜀,教人蚕桑,作金蚕数千,每 岁首出之,以给民家,每给一所养之,蚕必繁 孳。罢即归于王。王巡境内,所止之处,蚕成 市,蜀人因其遗事,每年春有蚕市也。
• •
宋黄休复《茅亭客话》卷九“鬻龙 骨”条云: • 蜀有蚕市,每年正月至三月,州城及 属县循环一十五处。耆旧相传:古蚕 丛氏为蜀主,民无定居,随蚕丛所在 致市居,此之遗风也。又蚕将兴,以 为名也,因是货蚕农之具及花木果草 药什物。
•
•
《方舆胜览》卷五十一“成都府”云: • 成都,古蚕丛之国,其民重蚕事,故一 岁之中,二月望日鬻花木蚕器于某所者, 号蚕市。五月鬻香药于观街者,号药市; 鬻器用者,号七宝市。 • 可见,蚕丛氏王蜀以后,教会群众养蚕, 并且所留止之处,还形成了蚕市。后来蜀 中每年在固定的时间里都有蚕市,并且认 为这是由蚕丛传下来的遗风。
巴 蜀 文 化 专 题 研 究
《巴蜀文化》课程的学习框架
《巴蜀文化》
巴蜀 溯源
封闭 与 开放
人物 长廊
科苑 撷英
佳作 名篇
文物 精华
川味 正宗
• 巨大的安岳卧佛
•
曙光中路 重庆老火锅
第一讲
巴蜀溯源
(一)释“巴”、“蜀” 1、“巴”、“蜀”的记载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呢?
甲骨文中已有“巴”的记载
苏辙《蚕市》
•
• • • • • • •
枯桑舒牙叶渐青,新蚕可浴日晴明。 前年器用随手败,今冬衣着及春营。 倾囷计口卖余粟,买箔还家待种生。 不惟箱篚供妇女,亦有鉏鏄资男耕。 空巷无人斗容冶,六亲相见争邀迎。 酒肴劝属坊市满,鼓笛繁乱倡优狞。 蚕丛在时已如此,古人虽没谁敢更。 异方不见古风俗,但向陌上闻吹笙。
• 《太平御览》卷八八八引扬雄《蜀王本 纪》云:
•
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 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 ,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 。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 于湔。
•
•
《艺文类聚》卷六引扬雄《蜀本纪》亦 云:
•
蜀始王曰蚕丛,次曰伯雍,次曰 鱼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