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境下的一词多义

合集下载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其研究核心核心则是词汇着词汇的发欲反映日益复词来表示能会有几个独物体和现象。

语言符脑节省了一色,如果每个会一片混乱而的词义是满利的方式。

认义词多个义意义,即被称范畴也呈现了是在其原型意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引申或辐射出来的,多义词词义扩展是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实现的。

一、已有研究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是遵循人类认知发展规律的,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

它也是人类认知水平发展的结果,是与用最少的语言符号传达最多的讯息的要求相契合的。

(一)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一个词刚刚出现时,通常是单义词,仅仅只代表着一个事物、行为、现象或性质的名称,表现出一词一义的特征。

但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自身认知能力的进步,对食物或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大脑中不断产生对事物新的认识,为了减轻人们的记忆难度,人们在创造新的语言符号的时候通常采用赋与之前语言符号以新的意义的方法,于是一个符号便具备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从而形成了一词多义现象。

语言中存在着不同层次、各种形式的多义现眼文章编号演1671-802X穴2018雪05-0058-04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熊舒婷(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一词多义被定义为具有几个不同意义同时又互相联系的词,它们共同属于一个基本意义的转义,引伸、派生或衍生意义。

一词多义现象是各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过去人们往往用传统的视角分析一词多义现象,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引起一词多义的内部因素,从而忽视了影响语言外部因素。

近年来,一词多义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语义学研究领域,而是逐渐扩展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注重一词多义现象研究的重要性。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一词多义现象,目的在于研究认知机制是怎样引发一词多义现象并在多义词的意义扩展中发挥作用的,并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转喻认知模式着手进行论述。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一词多义;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转喻机制中图分类号:HO32文献标识码:A认知语言学。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阐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阐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阐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传统语义理论从结构层面不能对其本质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式观和隐喻观来分析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构成方式及各义项间的关联性,则表明一词多义不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反映,更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是由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扩展延伸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有关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外语学习者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和范畴;意象图式;隐喻1.原型和范畴模式下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客观世界是由不同性质、形态和颜色的各种事物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的杂乱性和无序性。

人类为了充分地认识客观世界,就必须采取最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储存和记忆,所以大脑对事物的认识不能是杂乱无章的,而是要采取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将其进行分类和定位。

人们根据事物和现象的特性来认识世界,经过认知加工过的世界便成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是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过程,它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进而能够推知语言符号的意义。

范畴化有两种模式:客观主义传统模式和经验主义原型模式。

意象图式最早由MarkJohnon(1980)提出,后来很多语言学家,如Lakoff,Langacker,Sweeter,Turner等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认为意象图式是初始的认知结构,是人们形成概念范畴的基本途径、组织思维的重要形式和获得意义的主要方式。

当一个概念被影射到另一个概念时,意象图式也在其间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通过在现实世界中的身体经验(如感知环境、身体动作、感受力量等)形成了基本的意象图式,各种各样的意象图式交织起来构成了经验网络,进而逐步形成了我们头脑中的语义结构。

既然意象图式规定并制约了人们的理解和推理,那么语言中意义的形成就可以用它加以描述和解析。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性分析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性分析

来研究 。而认知语言学,它 以全新的视角和观念对语言 中的许多 现象做 出了全新 的解释 。 认 知语 言学 的研究表 明,多义现象是通 过 人类认知手 段 由一个词 的中心意义 或基 本意义 向其他意义延
伸 的过 程 ,是 人 类 认 知 范 畴 化 和 概 念 化 的 结 果 。 原型范 畴理论认 为,一个范畴 由一些极其类 似的成员构成 ; 原型是 同一个概念范畴 中能反映本范畴特 征的最 好、 最典型 的成 员 ,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 的典型性 :隶属于同一范 畴的各成

拓展的过程中, 这 些 互 相 关 联 的意 义 的延 伸 和 拓 展 主 要 依 靠 两 种 途径 : 隐 喻和 换喻 。
( 二)隐喻、转喻认知模式与一词多义 多义词是在 一定 的意 象图示 的基础 上通过 隐喻和转 喻手段 而形成的。 隐喻和换 喻在传统修辞学 中只是被看成是两种纯修辞 手段,然而在认知语言学家那里 ,它们被作 为两个认知概念来进 行探 讨。就一词多义现象而言,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每一个词条 下的诸多含义之间都 具有一定的联系 , 这些有联系 的词义构成 了 这个词的意义范畴。最基本 、最先产生 的是执行义项 ,其他义项 由于与基本义项具有某种关联 ( 隐喻或换喻关系 ) 而成为 同一词 的义项 ,有 的已经成为该词 的 “ 字面词义 ” ,有的仍保 留明显 的 隐喻和转喻色彩,但 由于 已成为一种常规关系 , 也被列入词义条 目中 , 于 是 就 产 生 了 一 词 多 义现 象 。 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 ;( 1 )创造新 的意义;( 2 ) 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例如 , 人 体部位 的词常被用来喻指其它
w e a t h e r , a ma nw i h t a h o t t e mp e r , 以及 T h i s c u r r yi s t o o h o t . he T s e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认知语言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项目,它要求学生在理论框架下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一词多义现象的实证研究。

一、引言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它指的是一个单词具有多个不同的意义。

对于语言使用者来说,理解和运用多义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出现。

然而,一词多义现象也给语言理解和沟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通过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关理论认知语言学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它关注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

在认知语言学中,一词多义现象被视为语义加工的一部分。

根据此理论,一词多义现象是由认知加工中的多义加工机制引起的。

具体而言,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由认知加工中的概念网络和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通过实证研究一词多义现象,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语言加工的认知机制。

三、实证研究方法在进行一词多义现象的实证研究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其中之一是实验研究。

通过设计实验任务,观察参与者对于多义词的理解和判断,可以获取一词多义现象在认知加工中的动态过程。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自然语料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大量的语料库数据,探索一词多义现象在实际语言使用中的分布和使用偏好。

四、实证研究结果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进行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结果。

例如,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语言使用者在理解一词的多个意义时,会同时激活相关的概念网络。

这些概念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互干扰,从而影响理解的准确性和速度。

此外,通过自然语料的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意义的多义词在语境中的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这说明语言使用者在多义词的选择和使用上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向。

五、实证研究意义一词多义现象的实证研究不仅对于理解语言加工的认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语言教学和语言技术的发展也具有指导作用。

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英语是一种语言,其中存在着发达的一词多义现象。

许多英语单词可以被定义为几种不同的意思或用法,从而导致理解和翻译上出现困难。

一词多义现象在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涉及到许多认知因素。

因此,本文将针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进行探讨。

首先,一词多义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记忆缺乏。

记忆缺乏可以导致词汇和语句的混淆,使某些字形上看似相似的词汇易受误用,从而形成一词多义现象。

具体来说,当一个词汇的记忆弱点造成语义困惑时,学习者就有可能将该词汇混淆,使其不能正确地区分和使用语义。

此外,在某些情景中,语言使用者会根据自身的语言理解能力和长期口语习惯来操纵词语的含义,从而混淆单词的用法和概念,最终形成一词多义现象。

其次,一词多义现象也与认知习得程序有关。

认知习得程序通常涉及许多不同的组件,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信息处理等各种复杂活动。

在一词多义现象发生的情况下,由于认知习得程序的不足,学习者往往无法以恰当的方式提取和处理信息,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特别是当单词的表和引申意义不明显时,学习者就会更加受限,无法迅速把握其表和引申意义,从而导致一词多义的出现。

此外,一词多义现象还与认知行为有关。

认知行为涉及接受、认知、反应和学习等认知过程。

一词多义现象下,学习者在接受信息时,往往会遇到信息混乱或理解困难的情况,从而限制了认知行为的正常发展,以致学习者无法正确理解信息。

此外,一词多义的现象还可能影响学习者学习时的情绪,对其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总结上述分析内容后,可以得出结论,一词多义现象是由记忆缺乏、认知习得程序和认知行为共同造成的。

英语学习者应加强对英语词汇的学习,利用多种方法增强记忆应用能力,更好地理解一词多义现象,解决这一困难。

此外,学习者还应注意认知习得程序和认知行为的发展,加强认知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综上所述,一词多义现象具有复杂的认知特征,且涉及到诸多因素。

论述认知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及其应用

论述认知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及其应用

论述认知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及其应用一词多义现象体现了人类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即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词义来减轻人们记忆词汇的负担,它是满足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有效的途径,是语言词汇中的普遍现象。

Lyons指出,几乎可以肯定现在没有、以往也未曾有过任何一种自然语言只存在一词一义。

认知语义学认为描述变幻莫测的真实世界的语言是以隐喻的形式来体现的,这些语言现象可归纳在意象图式中,各种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系统的、自然的,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呈现连锁状,即前一个义项是后一个义项的基础。

本文将在认知视角下探讨一词多义现象的本质及其翻译策略。

1 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从词的起源和词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多义词的若干意义可以分为:原始意义与派生意义;中心意义与次要意义。

原始意义指词的最初意义,也可称为本义。

派生意义是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又可称为转义。

从社会因素来看,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产生和发展。

每一种语言都会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真实地反映这些变化以满足表达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需要,然而无限的客观世界和无限的人们想象面对的是人们有限的词语数量和有限的造词能力。

因此,一词多义现象便应运而生。

从认知角度来看,人类认知的范畴化导致了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

如果词汇的多个义项被视为一个范畴的话,那么该范畴系统是这样形成的:在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中以基本义(本义)为原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其它义项(转义)。

这个以原型义项为核心而形成的范畴系统是以家族相似性为前提的,即原型与非原型成员、非原型成员与非原型成员之间可相互有联系,或者说,本义与转义、转义与转义之间互有联系。

可见,一词多义的存在是有理据的。

一词多义的形成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其存在的理据性。

一词多义主要通过辐射型,连锁型和综合型三种方式形成。

辐射型是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许多意义。

连锁型是从原型意义出发衍生出第二个意义,然后再从第二个意义产生出第三个意义,以此类推。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指一个语词有多种不同却具有相互联系的意义。

从认知机制出发可以对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进行阐释,从而深化对这种语言现象的理解,同时对外语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一词多义认知机制一、引言一词多义是指单个的语言形式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联系的义项,它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现实中。

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是一种认知现象,即人类通过一定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

二、原型范畴理论和一词多义现象(一)原型范畴理论范畴被视为是由一组拥有共同特征而建构起来的,范畴可由特征束或一组充分必要条件来定义;特征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范畴成员隶属于集合的程度是相等的,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王寅,20XX:99)。

一方面,经典范畴理论为20世纪的语言学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

但另一方面,经典范畴理论存在某些缺陷,如运用经典理论解释更多的现象时,常显得无能为力。

(二)利用原型理论解释一词多义现象根据原型范畴理论,一词多义现象是围绕原型的词义产生辐射由此而形成的一个特殊范畴,一个多义词有典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

人们认识一个词时,往往是从其原型义项开始的。

例如,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eye有8个义项,包括:1.[C]either of the two organs on the face that you see with;2.[in adjective]having the type or number of eyes mentioned;3.[sing.]the ability to see;4.[C]a particular way of seeing sth;5.[C]the hole in the end of a needle that you put the threadthrough;6.[C]a small thin piece of metal curved round,that a small hook fits into,used for fastening clothes;7.[sing.]a calm area at the center of a storm,etc.;8.[C]a dark mark on a potato from which another plant will grow.在以上八个义项中,“眼睛”是原型,其他的所有义项都是围绕这个原型而产生的。

隐喻认知模式下的一词多义

隐喻认知模式下的一词多义

摘要一词多义是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结构中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反应。

认知语义学认为一词多义是借助隐喻、转喻等认知方式由一个中心词义或者基本词义向外延伸的结果。

通过对一词多义的历史演变分析得知,词义的基本意义和衍生意义之间具有某种联系,隐喻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达到了词义引申的效果。

关键词:一词多义,隐喻,认知语义学AbstractPolysemy is a language phenomenon, which widely existed in varied language structure. It represents the economic principle of language. Cognitivesemantics thinks that polysemy is the result of extension of the basic meaning bymetaphor 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olysemy,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 hat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a word’s basic meaningand the derived meaning. Metaph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polysemy, it can extend the meaning of a word.Key words: Polysemy, Metaphor, Cognitive semantics隐喻认知模式下的一词多义1.引言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新的事物不断涌现,语言也随之发展,在语言无法满足现有事物表述的时候,许多旧的词汇衍生出了新的意义来满足新的事物的理解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义学期末论文题目浅谈认知语境下一词多义的翻译学院名称外国语学院指导教师何固佳职称教授学号 201420310078 学生姓名徐孟阳2015年7 月1 日浅谈认知语境下一词多义的翻译引言一词多义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类语言中。

简单来说,人们为了减少记忆负担,从而用一个同样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的含义。

这就在无形之中给翻译工作者们带来了很多障碍,在翻译过程中,究竟选择这个词语的哪一个词义就成了译者头疼的问题,此时,就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来做具体判断。

一词多义的翻译重点在于如何灵活又准确的把握多变的词义,长期以来,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索影响一词多义翻译的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众所周知,语境对翻译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也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在一词多义现象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关联理论下的认知语境则为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认知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认知语境的构建随着个体认知环境的差异性也是动态的,多义词的翻译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更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

一词多义的概述一词多义是人类自然语言中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现象之一。

从广义上来讲,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但相关意项的词可被称为多义词。

一般来说,一词多义反映了语言灵活多变的原则和经济原则。

如果没有多义词,一门语言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就会引进新的语义项,或从其他的语言中借词。

这对于一个人的语言记忆来说是巨大的负担。

而多义词的产生是解决这一问题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在原词的基础上添加新的词义,人们就可以用有限的词汇来表达无限的概念。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义的变化是和社会的影响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地产生和变化。

为了真实地反映这些变化和发展,每种语言都在造新词、向其他语言借词、给原有的词添加新义,以增强其表达能力。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一词多义化为人们更好的描述客观世界提供了一种精炼,有效的方式。

Lyons 曾经说过“人类所有的语言都没有,也不曾有过一个词有且只有一个意义的时候。

”一词多义是语言发展变化不可避免的结果,因此,一词多义是由共时的原义延伸及历时的新义发展而来的。

鉴于人类已知的相关语言理论和事实,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词多义是共性,而一词一义是个性。

Polysemy 来自于拉丁语polysemia[poly(many)+sema(sign)],顾名思义,它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不同个意义。

Fromkin(2004)指出多义词是指一个单词在相关概念或发展过程中有多个含义。

Heine认为多义词通常应该以以下三个标准定义:A.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而且不同的意义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B.这些含义都只有唯一的一种语言形态。

C.该语言形态属于同一句法范畴。

语境的含义英语单词context 本身就是一个多义词,它有“上下文”和“(事件等)发生的周遭情况、背景”两个意义。

我们通常用到context时,一般指前一个意义,即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这是该词狭义上的意义。

从广义上讲,使用一个单词的时间、地点、场景甚至整个文化背景都是语境,我们一般称之为非语言语境(extra—linguistic context)或情景语境(situation context).狭义语境也叫语言语境。

语言语境就是一个词所处的上下文,它可以进一步分成词汇语境(lexicon-text)和语法语境(grammatical context),词汇在上下文中的出现不是任意的,而总是处于一定的结构当中,受到所处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结构的限制。

语法结构即词汇所处的语法语境,是指该词前后词汇和词组所构成的语法框架。

词汇结构即该词所处的词汇语境,是指一个词前后具体的词所构成的词汇结构,是语法结构的具体体现。

例如,like 可以加to do sth也可以加doing sth,而want 只能跟to do sth.认知语境包括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认知语境的动态性决定了译文并不是静态的词义对应,应该是根据语境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语义选择。

而多义词的多个含义如何选择,则有赖于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只有克服认知语境的不同,弥补两者差异,才能避免翻译中出现信息传递障碍,获得最佳翻译.认知语境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人们说不同的语言,经历不同的事情,掌握不同的概念,所以,人们有着不同的经验,这就说明人们能够建构不同的心理表征并做出不同的推理。

人的一生积累了无数的经验,在一个交际过程中,说话者和听话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百科知识、逻辑知识以及语言知识等去帮助生成与当前话语信息相关的语境信息或假设。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不断发生变化,而在每一个话语的理解过程中,都要激活与其相关的不同的百科知识和经验,从而交际双方需要为每一个话语建构不同的语境。

由此我们就可得出结论,语境是不断动态变化的。

运用到翻译理论中我们就可以得出,在翻译实践中,译文并不是静态的词义对应,应该是根据语境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语义选择。

同一词语,在每次不同的翻译中,是随着历史的、地域、文化以及个体的知识水平、世界观等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充分体现了翻译语境的动态性和发展变化性。

认知语境下一词多义的翻译多义词的产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但同时也为人们理解语言造成了困扰。

尤其是在翻译过程中,从原语语言到译语语言的转换中,如果没有语境的制约,多义词就会造成很多的歧义现象。

“翻译的目的是促使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文化、信息交流,但不同的语言使用者由于社会、文化乃至个人的生活经历的差异而形成各自独有的认知语境。

”翻译过程是一个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的交际过程,其中三者各自不同的生活背景必定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认知语境。

而译者在其中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译者的认知语境会影响其对原文的理解,同时,译者的翻译也会影响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

在翻译多义词时,译者既要架起一道沟通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桥梁,尽量选择可以引起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共鸣的词义,才能正确理解和传达原文的信息。

以fresh 为例:1)They buy fresh meat. 【新鲜的;未经加工处理过的】他们买新鲜肉。

(2)This kind of fish lives in fresh water. 【(水等)淡的】这种鱼生活在淡水中。

(3)She is fresh from university. 【新的;新到的;刚发生的】她刚从大学毕业。

(4)He lit a fresh cigarette. 【另外的;新颖的】他点燃了另一支烟。

(5)We all felt fresh after the vacation. 【精力充沛的】假期过后我们都感到精力充沛。

(6)He opened the window to let in some fresh air. 【空气)清新的;凉爽的】他打开窗户放进一些清新的空气。

(7)She is quite fresh to office work. 【无经验的,不老练的】她对办公室工作毫无经验。

使用一个词的情景(situation),即我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一个单词的,对词义影响很大。

“Fresh”最基本的含义是“新鲜的,未经过加工和处理的”,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下,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具体情况,包括说话人的身份来选择恰当的译文,而不是一味的照搬原意。

根据语境, “fresh”可以被处理为符合要求的译本,包括“精力充沛的”和“没有经验的”等等。

以head 为例,词典给head 列出的名词义项有:(1)[C]the part of the body above the neck that contains the eyes,nose,mouth and ears and the brain:(头;头部)(2)a person or animal when considered as a unit:(表示人或动物的数量单位:头,只)(3)[S]a measure of length or height equal tothe size of a head:(等于头部大小的长度或高度)(4)the mind and mental abilities:(头脑,智力)(5)[S]the top part or beginning of something:(事物的上端、顶端或前面领头部分)如:the head of the page (页上端) the head of the queue(走在队列前面的人)(6)[C]the larger end of a nail,hammer,etc.(钉子或锤子的大的一头)在给定的意义字典有12 个。

根据对特定的标签,0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是原来意义的头,它包括具体的典型特征。

典型特征头可以被描述为“思维功能的顶部或前部位置,形状是圆的”,意思是其他11 项可以被看作是逐渐扩大的意义。

根据不同的认知语境,我们要选择恰当又能再现原文的译本。

再如:She is the killer.这个例子中的每个词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但是理解起来至少有俩中含义。

1)She kills somebody.(她杀人了)2)She is very beautiful.(她十分美貌)认知环境造成了人们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killer 在不同的语境下,体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含义。

因此,认知语境对多义词意义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beat 这个词有多个含义,与不同的名词搭配则翻译不同:(1)He's alive his heart is still beating.他还活著--心脏还在跳。

(2)We heard the beat of the drum.我们听到鼓声。

(3)His father beated the disobedient boy.他的父亲打了那个不听话的男孩。

(4)I beat him at chess.我下棋赢了他。

(5)Your question has beaten me.你的问题把我难住了(6)Waves are beating the shore.海浪在冲击着海岸。

(7)The wheat had been beaten down by the rain.麦子被大雨大打倒伏了。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孤立的看一个词无法正确的给出译文,只有当一个多义词结合与其相关的认知语境时才能最终确定其词义。

如例(24)中,单独的看beat,以及与其搭配的I beat him,都无法给出beat 的正确含义,只有结合后半句后才能确定beat 在此句中应选择词义“打败”。

结论认知语境的动态性决定了译文并不是静态的词义对应,应该是根据语境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语义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