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农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三农”问题之所以需要迫切解决,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的农民已经穷到或者苦到没办法再过下去的程度,相对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我国农民的生存状态都有了从量到质的根本性变化,真正的问题在于,相对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言,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长显得太过滞后,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他们处于贫穷状态,这种城乡之间的差距,影响了农村的需求能力,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从“三个代表”的高度来讲,则是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最终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过程中必须重点攻尖的重要问题。

一、“三农”问题的表现

1、生产要素问题。

生产要素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力和生产技术等方面。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而言,我国的农业目前仍停留在原始的耕作模式上,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就劳动力素质而言,我国农民的素质虽然较解放初期有了很大的改变,但相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而言仍存在很大差距。就劳动对象而言(主要指土地),我国农业用地面积较解放初期有大幅缩减。就农业基础设施的条件而言,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相对于高效农业发展的要求而言也相去甚远。特别是作为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国家,人多地少的矛盾正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快速发展。

2、农业投入不足。

由于农业的低效率状况,农业发展面貌要发生重大改观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加上政绩考核上的GDP观念和城市面貌的影响力多方面因素,导致很多地区把地区发展战略重点放在工业、贸易、金融、科技和城市建设领域,农业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业的投入相对于各地城市建设和扶持工业发展方面明显偏低。

3、农业投入效益低下。

我们各级政府在农业投入问题上可以说也花了不少力气,但是效果如何呢?比如说对水利设施的维修管护问题,很多大中型水库都成立了管理局,每年各级财政安排了很多资金用于水利设施的维修管护,但是现在的结果是,我们现在的水库灌溉能力平均只有水库建成初期的60%左右。再比如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问题,政府的初衷是通过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近些年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政府扶持也确实有了一定的壮大,但是相关的产业并没有带动起来,受益的农民仍然局限在小部分区域内,甚至相当部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申报项目得到政府支持后,对自身应履行的纳税或还款义务却采取种种拖延或避让的措施。

二、“三农”问题的症结分析。

1、生产要素问题。要根本解决生产要素问题,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而言,必须推广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机械化生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而言,一是必须加大土壤改良和耕地保护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

要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并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农业资源的相对集中,达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但是按以上思路解决生产要素问题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例如推广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机械化生产,需要现有的农田具备集中连片,农田平整等机械化操作的条件。但目前,从农民整体的劳动技能和生产条件而言都无法达到。又如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从理论上来说,可以促进土地的相对集中,但是,我们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要有充足的就业机会提供给这些农村劳动力。而这些就业机会并不是凭主观的愿望就能立即产生的。再如户籍待遇问题,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问题,农民工医疗问题等等,现在很多城市对农民工进城务工依然实行多项政策性歧视,这些问题实际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许多农民离土不离乡,农民身份无法向产业工人转变,土地流转受到了约束。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现在各地都在举办农民务工转移就业培训,但这种方法并不能促进农村劳动力更大规模的转移。理由很简单,农村劳动力要转移,关键不在于这些农民有多少技术,而在于现在的就业机会中有多少可以分配给农民。农民参加就业培训,这项工程对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的,将产生积极重大的影响。就个体而言,可以增加其转移到城市务工或其他产业的就业机会,但对于农民整体而言,并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就象看电影,一个人站起来肯定可以看得更清楚,但是大家都站起来,并不是大家都能看得更清楚,而是仍有很多人会被挡住视线。

因而从生产要素方面分析,要根本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积累过程,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能松懈怠慢。

2、观念。

其一、把“三农”问题片面理解为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因此,很多地区把农民增收幅度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重要指标。农民增收确实是“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三农”问题的根本。“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如何优化、合理使用农村的各项资源,如何通过农村各项制度的改革,实现农业生产模式的更新,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相应的社会资源。

其二、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理解为政治责任问题。其实“三农”问题并不是政府发善心去救济农民的问题,而是解决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和谐发展的根本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农民受益,农村需求能力的增加和农业环境的优化,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都将带来巨大的潜力。

因此,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停留在做姿态上,把侧重点放在召开了多少会议,下达了多少文件,组织了多少检查方面,而应该根据政府财力,切切实实加大投入力度,并且强化资金的使用管理,建立起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发展中来的相应机制。

3、投入方式的选择

现在农业投入的模式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多头投入,多头管理。多头投入能够有效增加农业投入总量,但缺点是投入方向上没有统一规划,往往存在一个项目多头重复投入,多头管理,造成项目管理交叉混乱,无法实施严格的项目监控。这种投入方式的形成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基于资金分配权限上的部门分割,部门之间在安排资金时,缺少勾通,各自为战。二是资金投入没有一个基本规划,即各级政府对近阶段和长远的农业发展目标没有一个具体化的方案。往往是哪里叫困难,哪里跑得勤,就有更多机会获得资金的扶持,或者是领导认为什么事情重要,资金就重点投放到什么领域,资金的使用方向缺少一个科学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