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忠实
创造性叛逆:对翻译主体的忠实而非背离

[ 关键词】 创造性叛逆 忠 实 翻译主体 文化交流与传播
1 、 引言
“ 创造性 叛逆 ” 作 为译介学一 个最基本 的理论命题 , 在翻译 领域 中 占着很重要 的地位 。对于创造性叛逆到底是对 翻译 主体 的背离还是忠 实这一争论一 直持续 到现在。一些学者认为 “ 创造性叛逆 “ 看起来似乎 背离 了原文的意思 , 造成 了对 原文的 “ 不 忠” 。而实 际上 “ 创造性 叛逆” 是对翻译主体深层次 的忠实 。
直译就是 “ 他本可 以成 为这个职位 的理想人选 , 他精力充 沛 , 知识 丰富。但他有一个阿基里斯 的脚后 跟— — 他 的坏脾气。 ” 这样的 翻译 的确忠实于原文 , 但“ 阿基里斯 的脚后跟 ” 不免让中国的读者费解 。 阿 基里斯 出生后不久 , 他 的母 亲泰提斯 ( T h e t i s ) 就提着 他 的脚 后跟把他 放在冥河( t h e S t y x ) 中浸洗 , 从此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可 以刀枪不 入, 可 是那没有浸 水的脚后跟 , 却成 了他 全身上下惟 一致命的弱点 。 显然 , 面对这样的典故 , 译者在 翻泽过程巾没有必要进行详细 的解释 , 而采 用 归化 的策 略 , 可 以把 “ A c h i l l e s ’ h e e l ” 翻译 成“ 软肋 ” 或 直译 成 “ 致 命 弱 点” 。这样 , 中国读 者很容 易就能领会原文作者所要表达 的意思 。这 种 貌似“ 不忠实 ” 的叛逆性 翻译 , 虽然看起来似乎脱离原文 , 实 际却是对 原 文深层次的忠实 。
一
3 . 2创造性叛逆对译 者的忠实 创造性叛逆体现 了译者 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叛逆为译者在理论 和实践两个方面提供 了更 为宽阔的思想和活动空间 。如张谷若选择 翻 译叛逆来达到 忠实 的 目 标 。 比如 , 严 复译介《 天演论》 时, 将其中 内容 进 行 了修 改 、 加注 , 使 原作发生 了创造性叛逆 , 为中 国的文 人们开 阔了眼 界, 可 以说创造性叛逆为彰显 泽者严复 的价值提供 了平台 。 3 I 3 创造性叛逆对读者的忠实 创造性 叛逆“ 允许 译者在他力 所能及 的范围 内美化 原作或对原 作 进行他 认为合适 的改变 , 使译 作能更好地服 务于读者 , 愉悦 读者 ” , “ 使 翻泽的园地更加争 奇斗艳 , 给读者更多 的选择 , 使他们各 取所需 , 还可 以博 采众长 , 得 到更大的收获 和享受 ” 。比如下面这样一段话 :
翻译理论概要-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及叛逆

由很简单,林纾的中文文笔比哈葛德的英文文笔 高明的多。(钱钟书:1984)
• 文学语言的含蓄性和模糊性译者所处的时代 文化历史时期不同,个人思维习惯和生活经 历不同,会产生不同版本的译文。
如: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 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卞之琳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
翻译是一个和语言有关的活动,而语言 又深深植根于和它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文化 之中,所以,译者本身的这种主观能动性则 必然带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案例
许渊冲先生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译文如下:
“I live upstream and you downstream, From night to night of you I dream. Unlike the stream you ‘re not in view, Though both we drink from River Blue.”
案例——散文诗
A Red Red Rose —— Robert Burns O,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 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描述翻译学视角下的创造性叛逆-文档

描述翻译学视角下的创造性叛逆一、引言综观中西翻译史, 尤其是文学翻译, “不忠实”的翻译比比皆是。
许多杰出的大翻译家有一些“不忠实”的神来之笔, 就连忠实派的译者也有故意“不忠实”的时候。
大量“不忠实”译文的存在、成功与忠实观的冲突引起了忠实与叛逆的二元现象。
许多译作被简单地冠以忠实或不忠实来判断其翻译质量和价值。
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分法与人们思维的定向性或单向性有直接的关系, 的确有助于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但容易极端化、对立化。
对于翻译实践中一些违反忠实的标准却取得成功的创造性和叛逆性的翻译现象,描述翻译学跳出了翻译标准的狭隘忠实观, 接受现有的翻译实践,对不同的译本采取更理性的评价态度, 消解了不同译本之间非此即彼的对立状态。
二、描述翻译学与创造性叛逆的源起与契合传统翻译研究对翻译标准的关注, 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箴言总结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 都反映了其规范性的本质。
规范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 定出一个规范,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 不分工作对象和读者的认知环境, 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林克难,2001:43)。
这种规范性的研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指出了翻译应达到的标准和遵循的规范。
但其不足之处在于, 传统的翻译研究大多以源语为中心, 以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本来评判译文的优劣;同时,以点带面,把仅适用于某些体裁的翻译标准推而广之, 并对大量没有实现这些标准的译文大加讨伐, 却对译者之所以采用与这些标准相抵触的翻译策略的原因, 以及这些译文对译语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不闻不问(董明,2003:46)。
传统翻译标准研究趋于理想化, 过于强调语言间的共性和语言规律的客观性,而不考虑翻译中诸多因素的相互关联, 因此,规范性的翻译研究总是摆脱不了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忠实与不忠实之争。
传统的规范性的翻译标准造成的概念上的困惑和随之而来的无谓而又无休止的争论, 以及大量“不忠实”译文的产生和存在都呼唤着翻译研究的新方法。
浅析华语电影片名英译的创造性叛逆

中图分类号:H3 5 文献标识码 :A 1. 9
一
、
引言 : 华语 电影片名及其文本特征 与功能
诉 求
容及主题进行高度浓缩 和概 括 ,文字上力求优美、 生动 、简洁 ,要有感染力 和造成 一定 的视觉冲击 , 同时应力求雅俗共 赏。 的电影片名能撑起这部电 好 影的 “ 门面 ” ,它对观众 的视觉 冲击力会使 影片增 色, 既有利于实现其艺术价值 的发挥和文化传播 的 功能 的实现 ,也有 利于其商业价值 的最 大化。 华语 电影的命 名有一定 的习惯 和规 律可循 。 从 布局结构上来说 , 华语 电影 片名一般在两字到七字 左右 ,言简意赅 ,读起来抑扬 顿挫 ,琅琅上 口,如 《 一个都不能少 》 《 、 非诚勿扰 ) 《 国大业 》 《 ) 建 、 、 紫 E》等。从表达形式上看 , l 华语 电影片名主要采用 短语 、成语或句子的形式 ,如 《甲方 乙方 》 《 、 我的 父亲母亲 》等。按命名方式来说 ,电影片名一般都 要通俗易懂 , 有些片名直接 总括故事 内容 , 有些则 含蓄地点明主题 ,如 《 芬尼 的微笑 》 《 L 》 《 、 孑雀 、 没 事偷着乐 》等。 ( )功能诉求 二 电影 片名兼有信 息功 能 、表情 功能 及感染 功 能。 信息功能通俗地说 就是导 视功能 , 就是要通过 片名 , 将影片 内容笼统概括地传 达给观众 , 激发其 观看欲望 。 隋功能就是通 过片名给观众 留下深刻 表 的印象 , 影响观众的视 听倾 向。 息功能和表情 功 信 能服务于感染功能 , 即通过 片名吸引观众采取行 动 观看电影。众所周知 , 电影拍摄是 一项高投入的事 业, 如何吸引观众观看 , 而收回成本 是其创作 者 从 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 。 于华语 电影的海外推广来 对 说, 成功 的片名英译 必须服从 和服 务于电影片名的 功能诉求。贺莺 ( 0 1 对 电影片名 的功 能诉求进 20 ) 行 了如下总结 :“ 一 ,信息传播功 能。也就是 突 第
Hamlet汉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Hamlet汉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以原作为中心,要求译者必须绝对忠实于原作者,不允许有任何创造性行为,因而译者的存在一直被忽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这一全新的研究范式突破了传统研究模式的规约性和片面性,强调对译作和译者的关注,从而使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身份得以凸显。
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伯特·埃斯卡皮曾提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进一步改变了以往的忠实翻译观。
创造性指译者为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主观努力,叛逆是译者为达到主观愿望而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两者无法隔离,形成和谐的有机体。
“创造性叛逆”是一个相对新颖的概念,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Hamlet是代表莎士比亚戏剧的巅峰之作,朱生豪和卞之琳的汉译本有着鲜
明的个人风格,因此两者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文首先追溯翻译史上专家学者对译者的有关论述以及翻译研究范式的转换,考察了“创造性叛逆”的内涵,梳理了中外学者对其研究状况,并借鉴哲学阐释学的理论探讨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把创造性叛逆引入Hamlet的汉译本研究之中。
然后文章从译者作为读者和再创造者两个方面,分析译者的个人偏好、能力、翻译原则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如何体现在译者对原文本的选择、理解、以及对译本的表达过程中的。
最后指出,由于时间、空间、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译者不可能完全忠实于原作者,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免的。
创造性叛逆能够延长原文的生命,丰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
通过本研究,作者以期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创造性叛逆,从而更加客观地进行文学翻译
批评。
同时,为国内莎学研究尽微薄之力。
第二节 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②为了强行引入或介绍外来文化的模式和语言方式, 如庞德对中诗的误译。这种翻译如鲁迅所称,“不但 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The Love of J.Alfred Prufrock
艾略特
Should I,after tea and cakes and ices/Have the strength to force the momentto its crisis!
y ①拜伦《哀希腊》的翻译
梁启超:元曲体 马君武:七言古诗体 苏曼殊:五言古诗体
胡适:离骚体
②严复翻译《天演论》
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 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 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既为其中之一 物,谓能取运会而转移之,无是理也。彼圣人者,特知运 会之所由趋,而逆覩其流极。唯知其所由趋,故后天而奉 天时;唯逆覩其流极,故先天而天不违,于是裁成辅相, 而置天下于至安。后之人从而观其成功,遂若圣人真能转 移运会也者,而不知圣人之初无
有事也。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 夕之故也哉!
③彭斯《红红的玫瑰》 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 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thee-weel, my only Luve! And fare-thee-weel, 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 my Luve,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的开题报告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文学翻译是一项需要高度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工作,然而,在传统的翻译过程中,有时因为过于注重对原作的忠实翻译,而忽略了目标文化和读者的需要。
因此,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一些创造性翻译的尝试,旨在在忠实于原作的同时,更好地传达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使其更符合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
二、选题意义创造性翻译在文学翻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使作品更好地适应目标文化和读者,并且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传达原作中所包含的文化、情感和思想内涵。
同时,创造性翻译也能够提高读者对目标文化的理解和了解,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因此,深入探究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机制和技巧,对于提高翻译水平和推广文学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本文将着重分析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创造性翻译的定义和概述2. 创造性叛逆的概念和特点3. 创造性叛逆的机制和表现形式4. 创造性叛逆的技巧和应用5. 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的价值和意义四、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的方法。
首先,对有关文学翻译、创造性翻译和创造性叛逆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以便全面了解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
然后,针对一些经典文学翻译案例,分析其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和表现形式,探究其机制和技巧。
五、预期结果通过本文的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 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概念、特点、机制和表现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2. 探究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技巧和应用,加强翻译者的实践指导3. 强化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价值和意义,促进文学跨文化交流的推广和发展。
第二讲创造性叛逆

第二讲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1、绪论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出现了使用不同语言、具有各自文化传统的民族。
为了相互交往、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翻译活动自然而然就开始了。
因此可以说,翻译是人类一项颇为古老的行为,其以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为开始,以一种文字译成另一种文字,进入社会文化领域深层,使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进行的交流与转换得以实现。
从此,翻译活动由实践行为进入理论殿堂。
在长期的研究探讨中,人们开始认识到,“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一种文学的再创作,而且还是一门科学”。
大家还进一步认识到,翻译正在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即译介学,它已成为语言学家、文学史家、文化学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中国翻译文学的本体认知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作品被译介成另一国家或民族的文字,使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缔结了“文学姻缘”,并从而相互影响。
本国人民或本族人民接受这些影响,无论其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主要是通过译文材料来实现的因此,文学翻译不仅是译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大文学研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为翻译同语言和数字一样,它既不隶属于经济基础,也不隶属于上层建筑,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所以翻译文学也就具有了它独特的审美特质。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是译介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任何翻译,不管是一般的日常翻译、科技翻译,还是文学翻译,其本质都是把一种语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信息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但是文学翻译与其他翻译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它所使用的语言不是一般的语言,也就是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仅仅为了达到交际和沟通信息目的而使用的语言。
文学翻译使用的是一种艺术语言,一种具有美学功能的艺术语言。
这种语言要能够重现原作家通过他的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所塑造成功的艺术形象。
古往今来的文学翻译家们殚精竭虑,在译入语中苦苦寻觅合适的语言,以如实地再现原作家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然而,翻译的实践表明,人们赋予文学翻译的目标与文学翻译实际所达到的结果之间却始终存在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忠实
【摘要】“翻译即是叛逆”是意大利人的一句谚语,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翻
译的创造性叛逆与传统翻译忠实标准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得益彰。本文将从现
有材料入手,结合笔者自己的观点分别阐述“创造性叛逆”与“忠实”,并分析二者
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忠实;深度忠实
一、引言
聆听了许鲁之老师的西方议论第十三讲《误读、创造性叛逆》,多有空谷足
音之感,改变了我对翻译标准的一些浅薄认识。印象中,忠实一直是古今中外译
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国内的 “信达雅”标准、 “神似”、 “化境”之说,国外的 “翻
译三原则”、 “动态对等”都要求译作要忠实于原作的语音、语义、句法结构,不
增加什么,不减少什么,不改变什么。本人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一直严格地遵循
着忠实原则,即使遇到一些语言形式之外的诸如政治,文化,历史等无法忠实的
现象,也因为摆脱不了传统翻译观中忠实的束缚以及没有更先进的理论支撑,所
以一筹莫展。学习完《误读、创造性叛逆》一课之后,顿感豁然开朗,仿佛为自
己的翻译学习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那么究竟什么是创造性叛逆,翻译的创造性叛
逆和忠实之间到底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本文力图结合课堂所学来一探究竟。
二、创造性叛逆
本讲中创造性叛逆可能比较晦涩难懂,而误读理解起来相对比较简单。创造
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这一术语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于1961年在其著作>中首度提出的。艾斯卡皮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
性叛逆。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
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
的读者进行一个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
它第二次生命。谢天振(2000)将创造性叛逆的命题介绍到中国,并进一步阐述
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谢天振还建议将创造性叛逆更改为创造性背离,因
为叛逆在中国很容易让人想到叛臣逆子;所谓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
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一般说来,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思
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
定了他将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
释。”(乐黛云)
创造性叛逆与”误读”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关系。误读可分为无意识误读与
有意识误读两种类型。无意识误读指的是由于接受主体的个人素养及自身知识结
构的不完善或受本民族文化背景的制约,导致解读文本时对具体概念内容等的错
误阅读。这时很难说它是创造性的。如,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在翻译中国古代
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责子》时,由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误读了
诗中二八(十六岁)和行治学(十五岁),结果分别将他们误译“eighteen” 和 “does
his best”;有意识误读是指把误读作为一种既成理性的 客观的现象加以描述,具
有学术研究价值。有些误读是主体文化和译者有意选择的结果。当原语意象与译
入语意象发生冲突或是不太契合的时候,译者就要进行比较与选择,甚至改变原
文意象,其结果会形成人们所说的创造性叛逆。
三、忠实
所谓“忠实”,首先是指译文必须准确如实的传达原文的内容,对原文的意思
既不能随意歪曲,也不能任意增减。内容除了指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道
理,描写的景物以外,也包括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
点、立场和感情。“忠实”还指对原文风格的如实传达。译者不能随意改动原作的
风格面貌,如原作是口语体,就不能译做书面体;原作是粗俗的文体,就不能译
成高雅的格调,也就是说,译者不能用自己的风格去代替原文的风格。忠实这一
翻译界的神话,一直是无数翻译者崇拜的图腾。“忠实”的目标对于翻译本来是不
待证明的、天然的要求,是千百年来翻译理论和实践一直围绕旋转的中心。例如,
马克思对翻译自己的著作要求,“译者必须是党员”。恩格斯强调翻译马克思著作
最重要的翻译原则就是“忠实”——“内容上是否再现了马克思的愿意,风格上是
否再现了马克思的特点。”然而创造性叛逆一词出现后,似乎颇有人对此持怀疑
甚至否定态度。《外国语》1998年第3期所载《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学科的东
张西望》一文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中引勒菲弗尔语曰:“忠实只不过是
多种翻译策略里头的一种,是某种意识形态和某种文学观结合之下才导致的产
物。把它捧为唯一一种可能的、甚至唯一一种可容许的策略,是不切实际的、徒
劳无益的。”那么创造性叛逆和忠实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四、创造性叛逆与忠实的关系
在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忠实的关系上,一些学者进行了探讨。许均认为:“忠
实”与“叛逆”似乎构成了翻译的双重性格,愚笨的“忠诚”可能会导向“叛逆”而巧妙
的“叛逆”可能会显出“忠诚”。首先看一则愚忠的案例,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如果译成:“约翰为人可靠,他一向不吃鱼,而且
经常玩游戏”,很难让读者明白其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意义。读者看到这个译文会
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人可靠跟不吃鱼和打游戏有什么关系。其实to eat no
fish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
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吃鱼的习俗。因此,to eat no fish(不吃鱼)是表示“忠
诚”的意思。因此我们就可以将其翻译成:“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这个译文就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社会意义、内涵意义和情感意义。再来看一则:
He’s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译文①:他穷得像教堂的老鼠。译文②:他穷得像
叫花子。从字面意思看来,这两种翻译都可以。“教堂的老鼠”跟“叫花子”都是来
形容他的穷的。但是,在西方,教堂比较普遍,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而在我们
中国,教堂并不常见,有些人就不能理解教堂的老鼠跟穷有什么直接的关联,这
样就不能让读者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而叫花子却人人皆知,这样对于理解穷
成什么样就简单多了。董明,在《翻译:创造性叛逆》一书中指出,创造性叛逆
与忠实只不过是程度之分,他们构成了从逐字翻译到拟议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叛逆
和忠实的连续体,都属于翻译的范畴。以上研究表明,创造性叛逆与忠实并非僵
硬的二元对立,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通过适度叛逆实现忠实,二者相互依存,和谐
统一。因此,创造性叛逆名不副实,它是表层上的伪叛逆,深层次的真忠实。
五、结语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到原作和作者、译者和译作、也与读者、
历史、文化和政治息息相关。因此简单而理想化的形义对等是无法实现的。在翻
译研究中,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译语语言文化规范与原语语言文化规范所能
容忍的限度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与宏观语境的协调,做到随心所欲不
逾规,巧妙地运用看似不忠的手段,使译文发生创造性叛逆,就能实现对原作的
深度忠实。这才是译者的本意。
参考文献:
[1]董明.翻译:创造性叛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李云.翻译的忠实性[J].济南: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4]林小平.浅谈翻译中创造性叛逆与忠实的关系﹝J﹞.唐山:唐山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7.6
[5]胡东平.翻译“创造性叛逆”:一种深度忠实﹝J﹞.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