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马太受难曲简介及演奏视频
卡尔·李希特《巴赫:康塔塔全集》

“春 风 花 草 香 ” 五 个浓 墨隶 书 一 下子 使 人 展 开 了联 想 ,眼前 生 出 了 一 幅 清 新 空 灵 的 景 象 ,美好 得 使 人 幽 幽涌 起 一股 愁 绪 ,渐 渐 浸 散 、 蔓 延 。这 个标 题 ,我 想是 对 映着 第二 首 曲 目 《杏花 天影 》的 。
这 是一 张有 厚 度 的 轻 音 乐 唱 片 ,不 是 严肃 地 以 展 示技 术 为 任 的 二 胡 专辑 。正 因如 此 ,这辑 音 乐 的 美 感 首先 呈 现 在 我们 面前 。 音乐 不是 技术 的炫耀 ,音乐 首先 应 当是 美的 ,其 次才 是哲 学 。
这 里 的配 器 是 有 节 制 的 喧 哗 ,想 要 刺激 起 耳 朵 的 强 烈反 应 以抓 住 人 心 ,好 在 浅 尝 即 止 ,没有 过 分 ,算是 能 够 为 音 乐加 分的 。 (文 川不冰 )
在 卡 尔 ·李 希 特 和Archiv合 作 的6O周 年 ,Archivl ̄R片公 司推 出 了卡 尔 -李 希 特 在Archiv录 制 的75首 康塔 塔 全 集 。与 我们 印 象 中不 同 的是 ,Archiv并没 有 发 行十 数 张 乃至 数十 张 的普通 CD套 装 ,而是 用 两张 蓝 光碟 承 载 了所 有 内容 。相 比于 普通 CD,蓝 光 能够 承载 的 内 容和 质 量都 有 非一 般 的提 升 。
音乐欣赏:巴赫的权威作品和音乐风格

音乐欣赏:巴赫的权威作品和音乐风格1. 简介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德国巴洛克音乐家,被公认为西方古典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他在音乐创作和演奏方面有着非凡的成就,被称为“音乐之父”。
2. 巴赫的权威作品2.1 对键盘乐器的贡献巴赫以其无与伦比的键盘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创作了大量钢琴、管风琴和大键琴曲目,其中一些是经典之作。
•"平均律钢琴曲集"("Well-Tempered Clavier"):由24首前奏曲和赋格组成,覆盖了每个调性,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具有极高难度。
•"意大利协奏曲"("Italian Concerto"):模仿独奏者和交响乐队之间的对话形式,展示了巴洛克时期意大利音乐的特点。
•"法国序曲"("French Overture"):结合了法国舞曲和意大利风格,是巴赫最具特色的音乐形式之一。
2.2 宗教音乐作品巴赫还创作了许多宗教音乐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康塔塔和清唱剧。
•"马太受难曲"("St. Matthew Passion"):这部作品是巴赫最著名的清唱剧之一,以耶稣受难为主题,结合了合唱、独唱和管弦乐队的表演。
•"圣约翰受难曲"("St. John Passion"):与《马太受难曲》类似,也是以基督受难为主题的清唱剧。
•康塔塔:巴赫共创作了超过200首康塔塔,这些音乐作品起初是为德国教堂礼拜而写作的祭文歌曲。
3. 巴赫的音乐风格3.1 巴洛克音乐巴赫被认为是巴洛克时期最杰出和代表性的音乐家之一。
巴洛克音乐以其装饰性和复杂的结构而闻名,常使用对位法和赋格等技巧。
3.2 对位法对位法是巴赫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巴赫马太受难曲简介及演奏视频

巴赫马太受难曲简介及演奏视频《马太受难曲》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古典音乐,那你有知道《马太受难曲》是谁创作的?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巴赫《马太受难曲》的相关介绍吧!巴赫《马太受难曲》的简介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受雇于人,勤勤恳恳,死后杳如烟消,是一位虔诚的信仰者,人们常常把他视为最伟大的宗教作曲家。
随着遗体的下葬很快被人忘记。
他身无长物,留下的只有他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约有百分之七十五是宗教作品),也很快散佚无存。
他的妻子靠施舍度日,最后死在救济院里。
他八岁的女儿一生颠沛,到晚年得到贝多芬的救助。
在他死后很长时间里,只有少数人知道莱比锡曾经有过一个叫巴赫的老管风琴师。
他的传世名作《勃兰登堡协奏曲》手稿,被估价40芬尼,这只是一堆废纸的价格。
然而,人类的艺术史证明,巴赫是永远令人难以忘怀的。
巴赫的音乐是跨越圣咏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至于巴洛克时期的集大成者,又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出发点,启蒙精神在他的音乐里表现为对信仰的崇敬、对生命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教堂音乐《马太受难曲》是饱含对人类的热爱的史诗性作品,代表着巴赫的宗教音乐的最高成就之一,被人们称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
《马太受难曲》创作于1724至1727年间,取材于《圣经》中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
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曲。
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第1分曲就像一部悲剧的序幕,展现了耶稣受难恰内游街示众的场景;第72分曲把耶稣四起的悲痛气氛营造出来,将这部宗教悲剧推向了高潮;最后的78分曲同第一分区一样是双合唱曲,形成首尾呼应,只是悲哀的情感已不再强烈,一切痛苦已化成平静的祈祷,“安息吧!安息吧,你那疲惫的圣体!”一提到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人们自然就会想到19世纪浪漫派音乐家门德尔松,是门德尔松使这部湮没一个世纪的名作重见天日的。
宗教复调音乐的巅峰——巴赫

宗教复调音乐的巅峰——巴赫目标:欣赏《马太受难曲》的第1、72、78曲,感受欧洲宗教音乐的特点,通过欣赏了解巴赫,并总结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大概的了解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和十二平均律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对欧洲后世音乐的影响。
重点难点:感受并体会《马太受难曲》的音乐风格;理解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和十二平均律;了解巴赫和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
标签:巴赫巴洛克马太受难曲过程:一、导入师:(出示投影巴洛克时期的绘画、建筑、雕塑)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画,思考这是什么地方的画?各有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共同的点?生:举手回答。
师:这是欧洲巴洛克时期的艺术,今天老师将带你们走进欧洲巴洛克时期的宗教复调音乐。
师:首先请同学回答什么是巴洛克?生:(课下查的资料)“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来引申为奇特怪异的事物。
17世纪的时候用来泛指意大利的建筑、绘画、雕刻艺术。
师:巴洛克时期指的是从1600到1750年这一个半世纪左右的时间,称做西方专业音乐发展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为什么把这一时期称做巴洛克时期呢?生:思想奇怪、做事怪异———等等师:因为在这这一时期西方社会正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人们的启蒙思想开始发展,艺术上也开始有原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庄重典雅向巴洛克时期的华丽,夸张,宏伟上发展。
二、新课学习巴洛克时期出现了很多音乐家,比如拉莫、维瓦尔第、斯卡拉蒂、亨德尔、巴赫等等。
但在这众多音乐家中要数巴赫最有名。
师:巴赫出生在德国的一个人丁兴旺的音乐世家,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家族共出现了52为音乐家。
其中巴赫是最为著名成就最高的一位。
(出示视频巴赫的简介)设问:听完巴赫的简介后,请问你们知道了巴赫多少,能简单的概括一下巴赫的创作时间吗?。
生:总结巴赫师:老师简单的把巴赫的创作分成三个时期。
1、魏玛时期是巴赫创作成熟期,也是酝酿阶段,这一时期重点是以管风琴为主。
2、柯登时期是巴赫创作的高峰期。
巴赫 马太受难曲

巴赫马太受难曲Bach - St. Matthew Passion, BWV 244指挥: John Eliot Gardiner 加德纳演奏: The English Baroque Soloists, The Monterverdi Choir格劳特在《西方音乐史》中对巴赫有一句很精辟的总结,他说:“埋葬与复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来描绘巴赫的音乐历史”,在巴赫生前他的许多作品被冷落,身后近百年时间这些名作被埋没,无人问津,直到门德尔松大力推动巴赫音乐普及之后局面才有所改变,有人甚至把1829年3月11日《马太受难曲》在莱比锡复排首演定为巴赫音乐的“复活节”,而在这些被“埋葬”的作品中,《马太受难曲》无疑是最杰出的一部。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一生5部受难曲创作中最完美,也是最出名的一部,受难曲这种从公元4世纪前后便出现的体裁在巴赫手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同以往素歌、众赞歌为主的古代受难曲相比,巴赫的受难曲更加接近清唱剧风格,戏剧冲突强烈,人物也更丰富,咏叹调、宣叙调、合唱、众赞歌的混合运用使巴赫的受难曲更动听,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巴赫对合唱的灵活运用,有时合唱是情节中的人物,是民众、门徒或者罗马士兵等,有时又象是个健谈的旁观者,参与讲述受难故事,这种做法在古希腊戏剧中很常见,但在德国北部却少有人问津。
巴赫在作曲方面从来就是富于创见的,譬如在古代受难曲中福音史家与民众的话都是无伴奏的,《马太受难曲》却全部配上了数字低音,还有当日在首演的圣托马斯大教堂巴赫将两个成人合唱团相隔15米分列圣坛两侧,两支乐队与两台管风琴相互配合,在教堂的回廊上巴赫安排了童声合唱团,加之教堂建筑本身良好的扩声效果,这样的安排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立体声环境。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在1729年于莱比锡根据亨里奇(C. F. Henrici)在1728年从《圣经》中《马太福音》26及27章中所编写的文字谱曲。
全曲共分两部分:第1—35 首为第一部,第36—78首为第二部。
巴赫“复活”的“起点”——回溯门德尔松1829_年指挥上演巴赫《马太受难曲》

在西方音乐史中,巴赫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他卷帙浩繁的作品垂范后世,他的创作思维和技法也为多名作曲家效仿,巴赫声名的广泛建立以及对音乐史产生大范围的影响是从1829年开始的。
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在作为一位卓越的作曲家的同时,生前的指挥活动也对同代及身后的音乐生活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在公众对巴赫还相对陌生的情况下,门德尔松即深刻认识到了巴赫的伟大,1829年他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重新搬上舞台,将巴赫重新介绍给世人,由此开启了巴赫接受史上的新篇章,巴赫和门德尔松这两位相隔一个多世纪的作曲家的名字由此紧紧相连。
[1]一、门德尔松及19世纪柏林犹太音乐发展背景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c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8)是十九世纪德国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早期代表人物。
当今,门德尔松为世人熟知的身份是作曲家,在交响曲、协奏曲、钢琴音乐、清唱剧、艺术歌曲等领域都留下了杰出的作品,但是在他生前,指挥家的身份更为著名,他常年担任欧洲最声名卓著的乐团的指挥并在许多重大音乐节、音乐会等活动中频繁出现。
在门德尔松辉煌的指挥生涯中,《马太受难曲》这部作品意义非凡,正是1829年在柏林歌唱学院对这部作品的重新上演使他在指挥界崭露头角、声名远播,推动“复兴巴赫”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18世纪20年代为教堂的宗教仪式创作的一部音乐作品,78首分曲中蕴含的戏剧性和思想内涵早已超越了一部宗教仪式音乐,令人遗憾的是,该作品首演后很快被搁置。
19世纪20年代末,在精心的策划和删减后,门德尔松在柏林歌唱学院的音乐厅中重新演绎了这部作品。
当然,时隔一百年后的演出,将一部教堂仪式音乐脱离宗教环境放置进公众音乐厅中演出,这部作品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8世纪之前,尽管犹太音乐一直在犹太教堂和民间活动中持续存在,但是由于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很少有犹太人成为职业音乐家。
作曲家门德尔松是谁

作曲家门德尔松是谁门德尔松,德国犹太裔作曲家,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作曲家门德尔松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曲家门德尔松的简介门德尔松全名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代表作品有《卡马秋的婚礼》、《E小调回旋随想曲》和《儿子与陌路人》等。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JacobLudwigFelixMendelssohn)1809年2月3日(嘉庆己巳年)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
祖父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Moses),父亲是亚伯拉罕(Abraham)成功的银行家,费利克斯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
母亲利亚(leah)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
姐姐范尼卡西里(Fanny)(18051847)是一位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费利克斯珍贵的挚友。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已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op.1),14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
20岁时他通过指挥《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来宣传巴赫的作品。
1829年,演出地点为柏林歌唱学院。
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
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年赴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队,这是他英国之行的第一次。
在苏格兰度假后,以《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和《苏格兰交响曲》(No.3,A小调)表现他的观感,虽然这两部作品是直到他18301831年访问意大利时才动笔写作的。
在罗马与柏辽兹邂逅,并开始酝酿《意大利交响曲》(No.4,A大调)。
下一个主要停留点是巴黎(18311832),在那里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
1833年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
帮忙介绍一下巴赫的《马太受难曲》

帮忙介绍一下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分类:娱乐休闲 >> 音乐问题描述:详细!!解析:巴赫《马太受难曲》《马太受难曲》是巴赫最伟大的宗教音乐作品。
根据巴赫治丧 ... 们的讣闻,巴赫一生共写作了5首受难曲,他在自己所写的文字中(信件),也说过他曾写过5部受难曲。
受难曲是为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而写的大型套曲。
其中,如果主要词句是按照《圣经》中《马太福音书》的记载而作的,就叫《马太受难曲》;按《约翰福音书》的记载而作的,就叫《约翰受难曲》。
根据文献记录,巴赫虽曾作过5部受难曲,但至今仍被保存的只有两部,即《马太受难曲》及《约翰受难曲》。
从1950年莱比锡所编目录看,另记有两部:BWV246为《圣·路克受难曲》,BWV247为《圣·马可受难曲》,另一部在编目录时不详。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在1729年于莱比锡根据亨理奇(C.F.Henrici)在1728年从《圣经》中《马太福音》26及27章中所编写的文字谱曲。
全曲共分两部分:BWV1—35首为第一部,BWV36—78首为第二部。
巴赫设计在公演此曲时,由牧师在两部之间加入布道章,这就使3个多小时的乐曲演出又加上了约半个小时的牧师的布道,共3个半小时。
其歌词的来源有三部分:最多一部分是来自《圣经·马太福音》26及27章,在出版时以正常字体印刷;在巴赫的原稿上,所有《圣经》上的字句都是用红色墨水书写。
第二部分是来自当时德国路德宗教会所通用的众赞歌(Chorale),全曲中巴赫选用了13首众赞歌,在出版时用小正楷体印刷。
这些众赞歌曲调一般人都会唱,歌词大家也常用。
在演唱《马太受难曲》时,每逢到众赞歌时,全体听众要与圣诗班一同唱——或合唱,或齐唱。
在13首众赞歌中有一首名叫《神圣之首受重伤》(O Sacred Head,Sore Wounded)巴赫5次用此旋律在不同的调中配以不同的和声(BWV 版本中系21、23、53、63、7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赫马太受难曲简介及演奏视频
《马太受难曲》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古典音乐,那你有知道《马太受难曲》是谁创作的?下面就跟随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巴赫《马太受难曲》的相关介绍吧!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受雇于人,勤勤恳恳,死后杳如烟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者,人们常常把他视为最伟大的宗教作曲家。
随着遗体的下葬很快被人忘记。
他身无长物,留下的只有他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约有百分之七十五是宗教作品),也很快散佚无存。
他的妻子靠施舍度日,最后死在救济院里。
他八岁的女儿一生颠沛,到晚年得到贝多芬的救助。
在他死后很长时间里,只有少数人知道莱比锡曾经有过一个叫巴赫的老管风琴师。
他的传世名作《勃兰登堡协奏曲》手稿,被估价40芬尼,这只是一堆废纸的价格。
然而,人类的艺术史证明,巴赫是永远令人难以忘怀的。
巴赫的音乐是跨越圣咏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至于巴洛克时期的集大成者,又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出发点,启蒙精神在他的音乐里表现为对信仰的崇敬、对生命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教堂音乐《马太受难曲》是饱含对人类的热爱的史诗性作品,代表着巴赫的宗教音乐的最高成就之一,被人们称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
《马太受难曲》演奏视频巴赫《马太受难曲》的创作背景《马太受难曲》创作于1724至1727年间,取材于《圣经》中对耶稣受难
过程的叙述。
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曲。
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第1分曲就像一部悲剧的序幕,展现了耶稣受难恰内游街示众的场景;第72分曲把耶稣四起的悲痛气氛营造出来,将这部宗教悲剧推向了高潮;最后的78分曲同第一分区一样是双合唱曲,形成首尾呼应,只是悲哀的情感已不再强烈,一切痛苦已化成平静的祈祷,“安息吧!安息吧,你那疲惫的圣体!”
一提到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人们自然就会想到19世纪浪漫派音乐家门德尔松,是门德尔松使这部湮没一个世纪的名作重见天日的。
据门德尔松传记作者所写,门德尔松有一次陪妻子去肉铺买肉,肉铺老板娘用来包香肠的是旧得发黄的乐谱手稿,回家以后门德尔松仔细读了谱子的内容,发现非常不俗,于是跑回肉店,买下了全部包装纸,这就是遗失的《马太受难曲》总谱。
经研究,才知道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于是门德尔松克服重重困难,指挥上演了这部作品,从此掀起演奏、研究巴赫的热潮。
门德尔松指挥演出《马太受难曲》的确是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从肉铺里发现手稿",这个情节纯属虚构,且不说大银行家的儿子会不会去肉铺,那个时候的门德尔松根本就没有结婚,这个情节是传记作者杜撰用以增加戏剧性效果的。
门德尔松安排上演受难曲的过程中遇到过种种阻挠,他力排众议,终于上演,这却是事实。
因为那时巴赫的价值还没被认识到,而
门德尔松也过于年轻,只有20岁,人们既怀疑他的价值判断,又担心他能否驾驭有四百多人参加的庞大演出队伍。
1829年,《马太受难曲》终于上演了,距离巴赫写这部作品,过去了恰好一百年。
这次演出之后,巴赫得以复苏,成立了巴赫学会,搜寻、整理并研究巴赫作品,至今,经研究发现的巴赫作品有一千多部,但仍有大量手稿没有找到。
在巴赫身后发生过多次战争与动乱,全部找到这些作品是完全不可能的。
以受难曲来说,知道巴赫共写过五部,现在存世的就只有《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了。
巴赫《马太受难曲》的内容《马太受难曲》的内容采自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
《马太福音》讲述的是耶稣从降生到被害并复活,其间一生的经历。
圣经里的福音书共有四部,分别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四部福音书内容大同小异,都讲的是耶稣生活、工作、救赎世人、被害、复活的全过程。
与中国的《左传》、《公羊传》、《毂梁传》都讲的是《春秋》的内容是一样的。
《马太受难曲》描写的是耶稣被出卖、受刑、死去和复活的情节,音乐规模很大,使用了三个合唱队、两个各由17件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两座管风琴,外加独唱者和独奏乐器。
《马太受难曲》虽有一定的情节性,但是音乐所要表现的不是戏剧化的情节,而是史诗性的崇高精神。
在受难曲里,情节性内容都由男高音的宣叙调唱出,有点像旁白,但又不完全脱离出音乐主体。
情节叙述之外,合唱和乐队展开悲哀的沉思和激动的抒情,歌颂对人类的热爱和自我牺牲精神,表
达对人生苦难的关怀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不是用作舞台演出的,它是用来配合教堂礼仪穿插的音乐,是实用性音乐。
但是巴赫写受难曲并不遵循宗教音乐的传统和戒律,他借鉴意大利歌剧的咏叹调和宣叙调,更多地使用器乐,用人声与器乐展开协奏曲式的竞奏,这使音乐大大地增加了戏剧性色彩,表情非常丰富。
宗教音乐在这里被杂糅进世俗化内容,宗教形式下表达的是世俗化思想感情。
教会人士和笃信宗教的人当然很不习惯这样的音乐,在《马太受难曲》初演时,发生过有趣的逸事,当时的记载上叙述道:"在一个贵族的祭坛那里有一些显贵和贵妇们,这些人虔诚地随声附和地唱着圣咏,但当开始富于戏剧效果的音乐的时候,他们都惊异起来,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而且问道:'下面该怎么办'?一个年老的名门贵族寡妇说道:'孩子们!上帝保佑你们!我们好像是在台上演喜歌剧……'。
"
巴赫作为莱比锡市圣托马斯教堂的音乐指挥,为《马太受难曲》的演出费尽心机。
由于音乐结构庞大,需要许多音乐演奏人才,他动员了莱比锡大学的学生参加合唱,巴赫家族里的音乐人才全部参加了演出。
这次演出景况之盛是空前的,但是在莱比锡市找不到任何对这次演出的记载和评论。
巴赫在教堂音乐里掺进了太多的世俗化感情,这种大胆的做法得不到保守的市政当局的反响。
然而巴赫音乐的价值却正在于此。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卓有成就的音乐家们就一直在往教堂音乐里灌注世俗化内容,帕莱斯特里纳和拉索最初把牧歌和民间音乐素材
加入到圣咏里去,帕莱斯特里纳时期罗马教堂里的教士们在做弥撒时甚至不唱祈祷词而加上自己临时瞎编的歌词,其内容与宗教毫无关系,只要合辙押韵,顺口胡诌。
到了巴赫的时代,启蒙运动思潮已经开始活跃,近代科学的建立促使人们更理性地思索人与宗教、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音乐方面,这种以前"只准用来颂扬上帝"的艺术形式被转而用来表达人类世俗的感情。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是他的教堂音乐的顶峰,这部作品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表现的是热情、正义、崇高,歌颂人类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