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布氏杆菌病及综合防治
布氏杆菌病的治疗

3 布 氏杆 菌病的诊断
畜 交 易 ,严禁 牧 民到 疫 区买 牛 。 必 须 买
目前 ,针对该疾病 的主要 检查方法 牛时 ,一 定要 隔离 观察 30日以上 ,并
在我 国新疆 哈密市伊 州区畜牧体系 中, 有 以下 几 种 : (1)周 围血象 。患病 母 用凝 集反应等方法做 2次检疫 ,确认健
该病 菌对 外界抵抗能 力较强 ,正 常情 况 性病例 的早期诊 断及 治疗 ,检测结果血 控制疾病 的过程 中也应 注意 自身防护 ,
下在受感染 的土壤里可存活 2(】天以上 。 清凝集效价达 到 1:100为阳性 ,达 到 1: 搞好公共卫生 ,工作 人员必须用消毒水
基 于病 菌该特点 ,使其成为 防治T作 中 10为 可 疑 。 而 对 于 部 分 从 未 出 现 过 布 洗 手 臂 ,做 好 防护 工 作 。 避 免 自身 受 到
传染途径有消化道 、皮肤 、黏膜 、蚊虫 后 将其 置 人 37℃的时 水 中 l小 时 ,对 晚各一 次 ,隔天洗 1次 ,直到 阴道无分
叮咬等 ,经传播可导致其他健康 牛受到 其颜 色进行 观察 ,如呈现蓝色 ,判定 为 泌物流 出为止。另外采用抗生 素治疗 ,
感染 。此外 ,牛对 于该 疾病的易感染性 阳性 .反之则阴性 。最后 ,补体结 合试 包括 四环素 、土霉素 、青霉 素 、链霉素
1 病原学分析及流行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具有操作 方便 、准确率高等优 势 ,且应 数 。或使用 M5菌 苗起雾 免疫 ,具 有免
布 氏杆菌是一种形 态不规则 的革兰 用较 为广泛。首先 ,试管凝结试 验 ,能 疫效 果好 、速度快 、省人力等 优点 ,且
氏阴性微小杆 菌 ,据病原学角度来看 , 够通过对 IgM抗体进行 检查 ,且使用急 适 用 于 水 源 充 足 等 地 区 。此 外 ,牧 民在
牛羊布氏杆菌病的诊疗与防治

牛羊布氏杆菌病的诊疗与防治摘要:布鲁氏杆菌病是反刍类动物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传染性极强,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没有针对性治疗药物,发生流行扩散后会威胁地区牛羊养殖安全。
该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阐述了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与预防措施,希望更好地控制该感染病的发生,降低造成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牛羊养殖;布鲁氏杆菌病;防治措施引言布鲁氏杆菌病属于畜牧养殖常见疾病,牛羊患上布鲁氏杆菌病,不仅会影响到牛羊养殖的综合效益,而且疾病的扩散速度极快,病症影响较为严重,还会造成疾病的流行。
近年来,我国牛羊养殖业向规模化与集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养殖数量与养殖密度持续增加,增加了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的发病率,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患病畜禽的直接传染所导致。
因此,必须增强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控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增强饲养管理与养殖人员防疫意识。
1病原学特征、临床症状、病理变化1.1病原学特征布鲁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染色的棒状杆菌,两端钝圆,不存在鞭毛,不具备运动性,繁殖生长中不能形成芽孢。
病原具有多种复杂抗原结构,能够导致动物出现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一般不会形成外毒素,但繁殖时产生的内毒素危害较严重。
不同条件之下,布鲁氏杆菌存活能力不同,污染环境可长时间存在,达半年以上;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可存活40天以上;患病羊分泌的乳汁以及肉制品中也会携带布鲁氏杆菌,存活时间可达60天以上。
干燥低温时,布鲁氏杆菌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强,但对热环境比较敏感,60℃下30 min就可将其杀死。
此外,布鲁氏杆菌对常用消毒剂抗性相对较差,3%石炭酸、3%来苏尔溶液、2%氢氧化钠溶液都能够短时间内将其杀死。
1.2临床症状1.2.1患病牛当牛感染后,其潜伏期为4周或更长时间。
怀孕母牛感染后易引起流产或不容易保胎,一般怀孕4~8个月的母牛感染后容易出现流产症状,而且患病母牛流产前后分泌物的颜色有明显的差异,流产过程中的分泌物多为灰白色,而流产后的分泌物则表现为红色或灰色,同时还会伴随一定的刺激性气味。
布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长度而定 ,一般 l k b以内延伸 l m i n 。
以5 s 为梯度优化延伸时 间。 8 阴性对照出现条带
8 . 1 仪 器污 染
【 2 】 现代 分子 生物 学 实验技 术 [ M】 . 高等
教 育 出版社 . 1 9 9 3 .
P C R反 应仪 、工 作 台 、试 剂 和枪 头有 污染 。使 用全新 的试 剂 ,枪 头要 高压 灭菌 。对反应 仪器 和工作 台进行
6 . 2 污 染
以2 ℃为梯 度优化退火温度。
7 . 5 延 伸 时 间 过 短
更 换 了反 应管或 P C R反应仪 导致
P C R反 应 结 果不 一致 。
参考文献: 【 1 1 ] 魏群 . 分子 生物 学实验指导 . 北 京: 高
等教 育 出版社 ;海德 堡:施 普 林格 出版 社,
变性温度 低 ,样本 D N A解链不完 全 导致 P E R反应 失败 。提 高变性温 度 和反应时 间。
7 . 4 退 火温 度 不 合 适
加 入 的试 剂或模 板量 不均 一 导致
P C R反 应 结 果 不 一致 。 9 . 2 仪 器硬 件 因素
重 新 配制反 应体 系 ,确保 加人 正 确 的模板和引物 。
布病分羊型 、牛型 、猪 型 、犬型 ,其 中羊型 、犬 型布病 容易感染 人 .牛型 、猪型布病的传染性稍差 。
2 传 染源
不够理想 ,布病 的发病率呈逐年上 升的势头 。因此 ,正确认
识 布病发生 的成 因和危 害性 ,提 高布病 防治意识 和 防治水
患病牛羊等动 物特 别是患病牛羊等动物 流产 的死胎 、胎 盘 、胎衣 、羊水及其 污染的饲料 、饲草 、饮水 、物品等为 引
不同养殖模式奶牛群布鲁氏菌病调查及防控探析

进 行 了血 清学调查 , 以期探 索 出有针 对性 的防控措施 以
供参考 。
按照 G B / T 1 8 6 4 6 -2 0 0 2规定 的技 术规 范和程 序 、 判
定标 准进行操作 。平板凝集试验 的监测试剂 为青 岛易邦 生 物T程有 限公 司生产 , 批号 : 2 0 1 0 0 6 0 2 ; 试管凝 集试验
第3 3 卷第 1 期
疾病 防控
不 同养殖模 式奶牛群 布鲁 氏菌病调查及 防控探析
蒲敬伟 , 袁立 岗 , 冉 多亮 ( 1 . 新疆兵 团农 十二师畜牧兽 医工作站 , 乌鲁木 齐 2 . 新疆农业 大学动物 医学 学院, 乌鲁木 齐 8 3 0 0 0 9 ; 8 3 0 0 5 2 )
的 阳性 率差异 较 大, 应 围绕布 病防控 “ 消灭传 染源 、 切 断传播途 径、 保护 易感奶 牛” , 建立“ 检、 免、 杀、 消、 管” 等
综 合 防 控 措 施 成 为 重 点 工作 。
中图分 类号 : ¥ 8 5 8 . 2 3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8 8 7 ( 2 0 1 3 ) 0 1 — 0 0 5 1 — 0 2
津 购入。
2 . 2 布病感 染源
为近年 来新建 的奶 牛养殖小 区 , 经进一步 调查 , 凡 是布病 阳性率 为 0 %的牛场 ( 户) , 不论是 规模场 、 养殖小 区还 是散养户 , 都 是 自繁 自养 , 特
1 . 1 . 2 奶 牛养殖小 区
统一 牛舍 ,分户养殖 , 5个小 区共计 1 0 2 户2 4 6 6头黑 白 花 奶牛 , 进小 区前 在 自家庭 院养殖 , 进 小 区后有 大 量外
牛羊布鲁氏菌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2023年第05期随着牛羊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各种疾病的发生呈现上升趋势。
牛羊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发的传染病,该病不仅感染牛、羊,也感染人类。
因此需要养殖户提高重视,认真研究其症状与危害,提高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的预防,更好的促进牛羊养殖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1牛羊的影响研究发现,牛羊布鲁氏菌病的传播感染比较隐蔽,刚感染时,症状并不明显,在感染一段时间后,病畜会出现体温升高,并伴有眼部结膜炎怀孕母畜感染会造成流产和胎衣滞留的情况,胎衣为黄色。
公畜感染会出现睾丸炎,并伴有关节疼痛,随病情进展病畜关节出现畸形或变形。
(1)怀孕半年以上的母畜,感染此病会出现流产或成死胎症状。
当母畜若再次怀孕后,其流产的时间会往后拖延。
流产时其阴道内会有部分乳白色的液体流出,排出的分泌物伴有红褐色的液体。
(2)流出的死胎儿身体肿胀,伴有出血症状,而流出的活胎儿存活一段时间也会死亡。
公畜早期感染此病,会出现睾丸炎症,其睾丸的形状会发生变化,睾丸会随病情的加重而渐渐肿大,同时体温会升高,发展到后期睾丸逐渐萎缩,所以饲养人员要重点关注,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降低该病的伤害。
2临床症状牛感染布鲁氏菌病后症状并不明显,发病初期一般是高烧和结膜炎。
其临床症状多表现孕牛流产、胎衣不下、关节炎,公牛睾丸炎。
孕牛感染后,会在月份较高的时候流产,胎儿在流产之前已死亡。
感染母牛会再次流产,还会有大量的分泌物流出,分泌物不仅颜色较深,还有明显的恶臭味。
首次怀孕的母牛发病率较高,一般情况下孕牛只会流产一次,二次流产的现象极少发生。
在老疫区,母牛流产发生的概率较低,一般是无法怀孕。
胎衣不下、子宫炎、乳房炎、关节炎。
公牛感染后会出现睾丸炎以及副睾丸炎,发病中后期睾丸逐渐萎缩,母牛比公牛发病率高一些。
而且布鲁氏菌病会导致母牛的乳腺受损,使泌乳量明显减少,严重时还会导致乳汁变质,丧失泌乳能力。
很多患牛长期关节肿痛,呈卧躺状态。
羊感染后的临床症状与牛大体相似,同样会导致孕羊流产。
最新动植物养殖:牛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牛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布氏杆菌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简称“布病”。
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呈散发流行,给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本病在家畜中以牛、羊、鹿等流行最多,人患布病多是在牛、羊布病流行过程中被感染的,产羔期最易感染。
带菌患畜是本病的传染源。
病菌主要存在于患畜的体内,随乳汁、脓汁、流产胎儿、胎衣、生殖道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及周围环境,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眼结膜等传染给其它畜,吸血昆虫可成为传播媒介。
当人们赤手接羔、或处理流产物时,这种病菌就有可能通过受伤的皮肤侵入人体,或与家畜密切接触后不洗手就吃东西、吸烟、揉眼睛、抠鼻子等都可能把布氏杆菌带入人体而引起感染,人们食用带菌未经煮熟的奶、肉等也可引发本病。
牛羊感染布病的主要症状是孕畜流产,受胎率下降。
人被感染了布病以后,常常是缓慢发病。
轻度感染者无症状表现,有的患者头晕、头疼、倦怠无力、轻微发烧。
症状明显者表现长期反复发热、多汗、关节和肌肉酸痛。
如果发现有类似症状的牛、羊养殖户,应尽早到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检查治疗。
这种病有时反复发作,久之可转为慢性,增加了病人痛苦,影响生活和劳动,损害人体健康。
预防布病应采取以免疫预防和扑杀病畜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具体方法是:1.布病流行地区定期由动物防疫部门对牛羊进行检疫,净化畜群。
检出的病畜捕杀、销毁做无害化处理;2.牛、羊的流产物要深埋;对污染的畜圈和场地进行彻底消毒;3.严禁买卖病畜,外引入新畜时,必须经检疫证实无病后方可合群;4.健康牛羊应用布病疫苗进行免疫接种;5.大搞环境卫生,接触牛、羊后要洗手,不要在牛、羊圈舍内吃食物,不吃未熟的肉和奶,不要玩羊羔、牛犊;6.人畜屋舍要分离,牛、羊接产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穿工作服、戴口罩及橡胶手套等。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2.1 流行特点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菌易感。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
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
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
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
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
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2 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
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
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 病理变化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
有的可见关节炎。
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血性炎症。
2.4 实验室诊断2.4.1 病原学诊断2.4.1.1 显微镜检查采集流产胎衣、绒毛膜水肿液、肝、脾、淋巴结、胎儿胃内容物等组织,制成抹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布鲁氏菌为红色球杆状小杆菌,而其它菌为蓝色。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与净化措施

养殖与饲料2018年第10期摘要在奶牛养殖规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感染布氏杆菌病的机率也有所增加。
布氏杆菌病的病源是布氏杆菌,人和牲畜都会感染。
布氏杆菌病的传染源较多,包括病牛、流产胎儿、用具、饮水、饲料和直接接触等,净化奶牛布氏杆菌病的主要措施是防疫。
本文主要介绍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检疫方法和净化措施。
关键词奶牛;布氏杆菌病;检疫;净化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与净化措施刘晓宇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动物检疫站,辽宁锦州121000奶牛在患上布氏杆菌病后,会出现关节炎、睾丸炎、不孕、流产和生殖系统发炎等症状,这种疾病通常会潜伏14~180d 。
母牛在性成熟后,患上布氏杆菌病的机率要比犊牛和公牛高。
此病传染源主要是流产胎儿、羊水、胎衣和病牛及病牛排泄物、分泌物,这些传染源在污染用具、环境、饮水和饲料后,也会容易造成感染。
布氏杆菌病的传播渠道主要是呼吸道、黏膜、皮肤、生殖道和消化道等通过感染传播。
在接触到病牛生乳、乳制品和流产材料时,人也会感染上这种病,人在感染后会出现体温高低起伏、附睾炎、睾丸炎、肌肉痛和关节炎等,甚至会导致孕妇流产。
怀孕母牛在感染布氏杆菌后往往会流产,经常出现在妊娠之后的5~8个月,产出弱胎或死胎。
母牛在流产后可能会导致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等问题,阴道一直排出恶臭的褐色液体。
在解剖病母牛后会发现,胎盘出现浸润胶样且呈淡黄色,表面有脓汁和糠麸样的絮状物,而胎儿胃中会有粘液型絮状物,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水,并且会有坏死灶。
1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依照动物疫病的防疫程序,在春秋两季检疫奶牛是否感染了布氏杆菌病,检疫执行防治布氏杆菌病的技术规范。
对奶牛采血,利用分离血清进行血清学实验从而加以判定。
其中,一种常用检疫方法是虎红平板的凝集实验,具体检疫步骤是取奶牛抗原、血清各0.03mL ,混匀,放置室温环境中4~10min ,如有凝集现象代表是阳性反应,如没有出现凝集现象代表是阴性反应[1]。
对于凝集反应出现阳性的虎红平板血清,要送到省级卫生检疫站再次实施试管凝集试验的定性检验,假如试管凝集依然为阳性就可以确定感染了布氏杆菌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奶牛布氏杆菌病及综合防治
摘要:奶牛布氏杆菌病(以下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所引起的一
种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
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以奶牛生殖器官、胎膜发
炎、流产、不育等为主要特征,对奶牛养殖影响巨大。
关键词:浅谈 奶牛 疾病 综合 防治
奶牛布氏杆菌病(以下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
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
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以奶牛生殖器官、胎膜发炎、流
产、不育等为主要特征,对奶牛养殖影响巨大。同时,奶牛布病可
以通过病牛传给人类,从而也直接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应引起
广大从业者的高度重视。
一、 病原及流行特点
布氏杆菌,即布鲁氏杆菌,是一组小的、不运动、不形成芽孢的
革兰氏阴性、球形球杆形或短杆状的细菌。布氏杆菌病在家畜中以
牛羊猪最为常发,而且能传染给人。布氏杆菌分牛型、羊型和猪型,
各种布氏杆菌对家畜及人都有致病性,其中,以羊型布氏杆菌对人
的致病性最强,危害性最大。
布氏杆菌对热、各种常用消毒剂、紫外线和各种射线都很敏感,
对各种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但对低温和干燥有
很强的抵抗力。阳光直射数分钟,最长4h即可杀死该菌。布氏杆
菌对热非常敏感,湿热60℃ 15~30min即可杀死该菌。在0.1%新
洁尔灭和2%来苏儿中可存活时间为30s和1~3min.布氏杆菌对四
环素最敏感,其次是链霉素和土霉素。
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生殖系统呼吸道皮肤和黏膜等。
当牛采食了被病牛污染的饲料、饮水、乳汁,接触了污染的环境、
土壤、用具、粪便、分泌物,以及屠宰过程中对废弃物、血水、皮
肉等处理不当等,均可造成感染。由公牛与病母牛或病公牛与母牛
配种,或在人工助产输精过程中消毒不严,以及人工输精使生殖道
损伤而造成的感染发病尤为常见。人类主要是在缺乏消毒及防护条
件下进行接产、护理病畜,或饮用了未经消毒的牛乳而感染,具有
全身性感染和处于菌血症期的病畜,其肉及内脏含有大量的病原
体,可使加工人员受到感染。
二、奶牛布氏杆菌病
奶牛布病是由牛型布氏杆菌侵染奶牛而引起的传染病,不但影响
奶牛的生产力,而且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奶牛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
病牛及其皮毛、乳汁、尿液和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等。其传播
途径主要通过为病牛接生进行感染。而且从事屠宰病畜、挤奶等工
作的人员均可经过皮肤破损处感染细菌,也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
结膜、性器官黏膜感染。我国是布病感染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年来,
布病感染率竟在逐年上升,情况不容乐观。
1.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症状
布氏杆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当奶牛感染此病后,主
要症状以病原菌侵害生殖系统为特征,具体可引发子宫、腹膜、关
节、睾丸、淋巴结等炎症,最显着的症状则是怀孕母牛发生流产或
不孕症,有些奶牛还会从阴道流出恶臭的分泌物。人若患此病,表
现为平均2~3周的发烧期,发热反复,产生波浪状的热型。病人
全身软弱,乏力,食欲不振,有白色痰,可听到肺部干鸣,关节发
生无红肿热的疼痛,肌肉酸痛。男性病人病灶发生在生殖器官,睾
丸肿大,影响生育,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2.奶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
布氏杆菌病实验室通常采用血清学检验进行确诊。初筛试验一般
采用动物布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正式试验用动物布病试管凝集试
验(sat)。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主要是利用被检奶牛的血清与虎红平
板抗原混和,反应后根据凝集程度判定结果。若出现凝集现象,就
可以判断是布病阳性。如果是阳性,就要通过试管凝集试验(sat)
进一步确认。
三、综合防治措施
布氏杆菌病可以采用抗生素结合维生素的方法来治疗,但为了防
止病原传播,还是建议将患病奶牛全部扑杀,并进行焚烧深埋。下
面是几种药物治疗方法,可以供您参考。
(1)口服四环素,50毫克/千克体重,2~3次/日。
(2)口服土霉素片,0.1克/千克体重,2次/日。
(3)硫酸卡那霉素,5万单位/千克体重,2次/日。
(4)硫酸庆大霉素,8千单位/千克体重,2次/日。
(5)口服维生素c,10~15毫克/千克体重,2次/日。
通常,为了彻底控制奶牛布氏杆菌病,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
1. 要科学防疫
接种菌苗是控制布鲁氏杆菌病的有效措施。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
疫病高发区。其中猪布鲁氏杆菌2号苗是可以减弱布鲁氏菌菌株,
对奶牛免疫效果比较好。一般在牛犊出生后6个月左右接种一次,
18个月左右再接种一次,免疫期可达数年之久。
2. 要加强疫病净化
对于非疫病高发区,通常采用普检的方法。每年春秋两季要对奶
牛按100%的比例进行布病检测净化。也就是对每头奶牛都要采用血
清学检验进行确诊。检出阳性奶牛都必须及时扑杀,然后对其所在
的牛舍进行消毒,并将其做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确保净化率
达到100%.
3. 要加强消毒工作
每个养殖场门口,应设置消毒间或消毒通道,人员车辆进行彻底
消毒后,方能进入奶牛场。每三天用3%的消毒威或20%的生石灰对
场地栏舍进行消毒,最好每月再进行一次全场的消毒,包括饮水槽
也要经常刷洗干静,并更换为干净的饮用水。另外,每天要及时清
理栏舍内的剩余草料以及粪便,如果粪便需要用来做肥料,须堆积
发酵后才能使用。只有消毒工作做好了,才能防范可能带来的病源
污染,防止疫病传播。
4. 要加强引种管理
引进患病奶牛是感染该病的潜在威胁,应严格加强奶牛的引种管
理。原则上建议各奶牛场实行自繁自养,尽量减少从外面引进种牛。
5. 要加强人员管理
由于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病,会在人畜间交叉感染,因此需要
加强养殖场内的人员管理。动物饲养者应有健康证,需要定期进行
身体检查;由于各种活疫苗对人有不同程度的残余毒力,防疫过程
中应注意自身防护;禁止在养殖场内屠宰动物、烹饪动物产品;限
制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养殖场,尽量避免与饲养者无关的人员进入养
殖舍内。
通过以上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可以降低奶牛的
发病率,有效的杀灭布病,减少疾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