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
健康养生的中华传统文化

健康养生的中华传统文化健康养生是人类自古以来的追求,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人们一直在探索各种方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健康养生的方法和理念,这些方法和理念仍然在现代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饮食调理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注重饮食调理。
食物不仅需要提供营养,还需要有药膳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味道和属性都有不同的功效。
例如,辣味可以温暖身体,促进血液循环,酸味可以收敛,甜味可以补充能量,咸味可以润肤。
通过饮食调理,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还可以治疗一些病症。
运动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运动都被视为养生功法。
例如,太极拳就是一种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拳术,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气血、提高免疫力。
另外,中医认为,运动可以平衡五脏六腑,还可以扶正祛邪,具有治疗功效。
现代医学也证实,适量的运动可以预防一些疾病,提高心肺功能。
草药保健中草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中医理论,每种中草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作用。
例如,黄芪可以提高免疫力,益气养血;当归可以调节女性生殖系统,祛瘀止血。
通过吃草药或者泡草药水,可以达到保健和治疗的效果。
现代研究发现,很多中草药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肿瘤。
心理调节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心理调节的方法也非常受欢迎。
例如,冥想就是一种通过调节身心的方法,提高个人安全感和质量感。
中医认为,情绪不良会导致气血不畅、疾病滋生。
通过心理调节,可以改善情绪,保持身体健康。
结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养生方法和理念始终为现代人所应用。
这些方法和理念都非常贴近生活,对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都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中国古代养生文化

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国古代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宝贵智慧,它融合了中医养生、道家炼丹、佛教修行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灵的健康与长寿。
以下我将从中医养生、道家炼丹、佛教修行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以“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为基本原则,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注重内外兼治,强调饮食调理、按摩保健、精神调养等多方面的养生方法。
例如,《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脏之性,各有所主,各有所病”的理论,强调了人体五脏的功能和调理方法,为后世中医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
道家炼丹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的一种修炼方法,主要通过炼制丹药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炼丹起源于道家思想,认为通过炼丹可以达到身体长生不老、灵魂不死的境界。
在道家炼丹中,注重“内丹养生”,即通过炼制内丹来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和气血的流动,实现身心的健康和长寿。
道家炼丹经典《金丹真经》中提到了许多关于丹药制作、服用方法和养生技巧,对后世的炼丹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修行也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修行注重心灵的净化和超越尘世的追求,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获得身心的解脱和永生不灭。
佛教修行中的禅坐和默观等修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尘世杂念,提高专注力和自控力,达到身心的平静和放松。
佛教文化中还有一些养生方法,如素食、诵经、忏悔等,都可以帮助人们清理身体和心灵的杂质,提升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它融合了中医养生、道家炼丹和佛教修行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
中医养生注重身体的调理,道家炼丹强调自我修炼,佛教修行则关注心灵的净化。
这些养生方法在传统中医养生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调理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提高身体自愈能力和心灵的安宁,以达到身心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现代社会虽然发展了许多科学技术,但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古代中国的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

古代中国的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古代中国自古便注重养生、保健,将保健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传统医学治病的方法基于黄帝内经、四书五经等众多经典之上,发展出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医疗体系。
在中医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养生方式也独具魅力。
本文将会从中医和养生两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古代中国的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
传统医学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是一个源远流长、厚重的文化体系,波及医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
它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主张平衡身体的阴阳之气,防治疾病。
它包含了中草药、针灸、推拿以及气功等多种疗法,因而又被称为“中医”。
古代医学传承千年,发展出了严密完备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是中医经典的总称,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阐述了医学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经络、脏腑的病理生理学、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
《灵枢》主要关注医疗技术和针灸治疗,包含160篇对中医的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特别是让中医药走向了世界。
中草药是传统中医的基本特色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草药国家,它有着丰富的药材资源和严格的制度,从采购、质量控制到制剂技术,都有严格的规定。
中草药因其天然、绿色、安全、有效等特点,得到世界各地的普遍认可。
近些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病人亲身体验到了中药的疗效,中国中草药也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将细针插入人体的特定部位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针灸起源于古代中国,历史非常悠久,约有4000年左右历史,它又是中医学的核心疗法之一。
针灸理论认为人体由多个经络构成,不同经络与不同器官相连通,通过对经络的刺激来调和人体阴阳,促进生命活力的流通,从而达到治病、养生、健身的目的。
推拿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疗法,它是利用手法进行按摩、揉捏等操作来治疗身体疾病的方法,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推拿可以达到祛病强身的效果。
推拿着重点的是对人体“气、血、津、液”等生物能的开发调节和利用,给人体原有的生理机能以强有力的调节、引导、滋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观念养生保健是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的一个方面,不仅是为了保持健康和长寿,更是为了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中医养生理论是传统的保健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方法和习惯。
一、饮食调养的重要性中国人一直认为“食补优于药补”,饮食调养一直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养生饮食不但以有机结构、适口而进为要,还要符合季节的变化和人体的需要。
例如,春季是木生之时,可适当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与水果,帮助身体排毒;夏季是火旺之时,要避免热性食品,尽量多喝水来降温解暑;秋季是金收之时,可以多食用果实、坚果等食物,健脾养肺;而冬季则是阳气潜藏之时,应多吃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姜、葱、蒜等,有助于暖胃健脾。
二、运动保健的重要性运动在养生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延缓衰老、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还可以增加人体的感受力、使人精神愉快。
而传统的养生运动有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都强调内在的修养和身体的协调性,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心情。
三、精神调养的重要性在养生保健中,精神调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文化中,讲究的是养心,使人处于平静、开朗的状态,避免情绪的波动。
养心还有讲究让身心达到平衡,和谐相处。
人体内部是由五脏六腑构成的,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功能,而在情绪上,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主要表现,如喜怒哀乐等。
养生中说“心为君主,肝为将军,心肝协调才能保持身心和谐”,所以人们养生时,要保持心灵的宁静。
四、中草药的保健效益中国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中草药是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为原料,经过加工和制作而成,对人体有保健、调理和治疗作用。
中草药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调节身体和情绪,例如枸杞可以明目、补肾;黄芪可以补脾气、增强体质;当归可以调节女性的内分泌和生理周期等,中草药在养生中是非常实用的。
总之,传统的养生保健知识不但丰富,而且非常实用,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中医药养生文化

中医药养生文化一、引言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养生文化。
多年来,中医药在保健养生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养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二、养生的基本理念在中医药养生文化中,健康被视作人体内外阴阳平衡的结果。
养生的基本理念是“调整阴阳,平衡气血”。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外的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而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中医药养生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自身调养和内外环境的协调。
通过饮食、穴位按摩、草药疗法以及运动等多种方法,中医药能够帮助人们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养生方法的多样性1. 饮食养生中医药养生中,饮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医药理论认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能和功效,可以根据人体的具体状况进行合理的食疗。
比如,酸性食物有助于健脾养肝,苦味食物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等等。
中医药养生的饮食宜忌经验丰富,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2. 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中医药养生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有多个穴位与脏腑经络相连,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增强免疫力。
常见的穴位按摩方法有推拿、指压等,可以起到提神、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等作用。
3. 草药疗法中草药是中医药养生中常用的治疗手段。
根据中医药理论,草药可以通过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见的中草药有人参、黄芪等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肾的功效。
草药的使用需要根据个体特点和病情进行匹配,以便发挥最佳疗效。
4. 运动养生中医药养生也强调运动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恰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调理气血,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改善情绪。
例如,太极拳、气功等传统的中国养生运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崇。
通过运动,人们可以保持健康、平衡和稳定的身心状态。
四、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影响中医药养生文化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享有盛誉,对人们的健康生活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预防和调理,提高了人们自我保健的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药与养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药与养生一、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受医药与养生的影响。
医药和养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和养生的重要性、特点以及对人们健康的积极影响。
二、医药的重要性1. 中国医药的历史悠久中国医药起源于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神农氏和黄帝时期,中国人民就开始研究和应用草药来治疗疾病。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医药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2. 中草药的独特性中国医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
中草药作为中国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针灸与推拿的疗效针灸和推拿是中国医药中常见的疗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整气血的流动,推拿则通过按摩和拍打等手法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体流动。
这两种疗法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养生的重要性1. 强调养生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被视为重要的生活方式。
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平衡等方法,人们可以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并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2. 饮食养生的原则中国人民普遍注重饮食养生,追求“药食同源”。
中医养生饮食强调食物的性味与人体的阴阳平衡相结合。
如疲劳时宜进食温热食物,而在气温高时则宜进食清凉食物。
3. 练功修身的重要性养生也包括养心修身的修行,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练习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平衡,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四、医药与养生的积极影响1. 促进身体健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药和养生方法,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动,能够促进身体各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
2. 增强疾病抵抗力医药和养生方法有助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减少患病的风险。
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合理运动,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抵御外界的侵害。
3. 促进身心平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方法着重于调整身心平衡,使人们能够保持心理健康,并减少患病的可能性。
第6章中国传统医药、养生

▲敦煌抄本《食疗本草》
25 二、中医养生四要诀
(一)顺四时
“四时”即指春、夏、秋、冬四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的更替导致 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长变化。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就需要遵循四季的变化规律,调 整自己的日常生活,以适应其变化,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中医常说,“春天养肝, 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四季养脾胃”。因此,在不同的季节,人们养生的重点 也会有所不同。
《本草经集注 》
《吴普本草》
11 一、中医药学 2.唐宋时期
唐代 官方的本草著作为《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 民间本草著作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与李珣的《海药本草》最有影响。
宋代 朝廷曾两次组织学者完成了《开宝本草》和《嘉祐本草》两部
本草著作。 民间本草著作则以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最有成就,寇宗奭所
归经
药物的归经学是指药物的作用定位方面的理论,最早源于《内经》,到张元素时被发扬光 大。药物归经不同,其对人体各部位的作用也不相同,临床上必须注意药物的归经与病位相互 吻合,以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17 一、中医药学
3.药物的“七情合和” “七情合和”源于《神农本草经》,是指药物在配伍关系方面的理论。“七情”是指“相 须”“相使”“相反”“相恶”“相杀”“相畏”六种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加上“单行”, 即单用一味药。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有对不同疾病的分类记载,包括今天的内科、外科、儿科、 五官科等疾病。周代则已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并开始使用药酒及汤液治疗疾病。 西周的《诗经》则是现存最早的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传文 统化
4 二、春秋至汉代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生智慧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生智慧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生智慧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
这些养生智慧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还能促进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成长。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以及心理养生四个方面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生智慧。
一、中医养生1. 中医理论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平衡阴阳,可以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2. 针灸推拿针灸推拿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穴位和按摩经络,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身体自愈能力。
3. 中草药中草药在中医养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功效,可以用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和促进气血流通。
二、饮食养生1. 饮食调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饮食调理,强调“药食同源”。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可以用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寒热体质的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来平衡体内的阴阳。
2. 膳食搭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膳食搭配的重要性。
根据中医理论,合理搭配五味和五谷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并且有助于身体健康。
3. 节制饮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节制饮食。
适度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还需要注意进食时间和进食方式。
三、运动养生1.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运动方式。
太极拳注重呼吸和动作的协调,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
2. 民间舞蹈民间舞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跳舞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心肺功能,并且有助于放松身心。
3. 民间体育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民间体育活动,如踢毽子、打陀螺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心理养生1. 冥想冥想是一种通过深度放松和专注来达到内心平静的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冥想技巧,如静坐、观音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虚。下品125种,能除邪、
多具毒,专用于治疗疾病的药
物。 2020/11/4
4
神医扁鹊
战国时勃海郡郑地的 人,原名秦越人。云游 各国,为君侯看病,为 百姓除疾,医术高超, 名扬天下 ,百姓敬他为 神医。
“起死回生” 虢国太子
“讳疾忌医” 2020/11/4 齐桓公
5
外科鼻祖华佗
华佗,字元化,东汉杰出的 医家。
他亲密,朝中的事务,常以书信的形式请他参
2与020/决11/4 策。有“山中宰相”之名。编著《本草 9 经集注》、 《养生延命录》。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
耀县孙家塬)人,生于隋,卒于唐。 活102岁(另说141岁),我国乃至 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 家,尊为“药王”。
20岁,能侃谈老子、庄子学说, 精通佛家经典。他多次辞谢朝廷的 封赐(隋文帝、唐太宗、高宗 )。 医德医术一流。
魏晋,嵇康《养生论》阐述了“导养
得理,以尽性命”的道理。葛洪指出气功
的作用是“内以养生,外以祛邪”。提倡 导引术应动静结合,不拘形式。晋道士许
逊在《净明宗教录》提出“气功若成,筋
骨2020和/11/4柔,百关通畅”。
13
南北朝的陶弘景第一个把导引资料 辑录为专集《养生延命录》,有十二种 调气法,六字诀吐纳法,八势动功等。
4、药物食物中医养生学派
《诗经》有药物养生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 下药治病”,是西汉前药物养生的总结。
张机,字仲景,河南南阳
人,东汉末杰出的医学家,
尊为“医圣”。
做过长沙太守,在繁忙的
公事中抽出时间,每月初一
和十五都坐在大堂上给百姓
治病,分文不取。
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共16卷,包括
《伤寒》和《杂病》两部分。首次提出,
用20望20/11、/4 闻、问、切的诊断方法。
7
葛洪与《肘后备急方》
葛洪,字稚川,自号
中国传统医药养生文化
一、传统中医药、养生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传统中医养生学派
三、中医养生四要诀
四、中华医学养生的文化特点
五202、0/11/4古代名人养生经
1
一、传统中医药、养生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医药养生实践起始阶段
夏朝人工酿酒用于治病。商朝产生汤液。 西周时,
出现专职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房中术又名“玄素”之术,是当时道家的
修炼内容之一。他们认识到节制性生活,有
助于心身健康。《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房
中有八家,共有书186卷。
唐代房中术达鼎盛期,一是唐代君主崇
尚道教;二是唐代前期较稳定,君主、王侯、
士大夫、富豪纵欲成风,疾病随之而起,客观20上ຫໍສະໝຸດ 0/11需/4 要正确的性医学知识。
15
著《千金方》。
2020/11/4
10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
代蕲(qi)州(今湖北蕲州)人。为古代我
国乃至世界伟大的医药学家,著有药物学
名著《本草纲目》。
35岁背起药篓,带着儿子及徙弟庞宽,
访采四方,跋涉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
南北。经过27年, 61岁完成,全书分为52
强调早期治疗的预防思想。五、提出天人相应的
养生原则和创立经络学说,为中医养生和气功养
生20建20/1立1/4 了理论基础。
3
神农与《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
《神农本草经》共三卷,
收载药物365种,根据毒性和
药效,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120种无毒,为补药。中
品120种有毒或无毒,能遏病
卷,共载药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
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
氏所新增。 2020/11/4
11
二、传统中医养生学派
1、炼丹服饵中医养生学派
秦始皇企求长生不死,出现了专讲神仙之道,
炼长生“仙丹” 的“方士”。
汉武帝发书,搜集长生不老药,招纳方士筑炉
炼丹。
东晋出现了道家兼医家葛洪,研习炼丹术,著
精通方药,在针术和灸法 上的造诣令人钦佩。
他擅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
术,所用的“麻沸散”是世界 上最早的麻醉剂。
是一名运用心理疗法治疗 疾病的专家。太守看病
提倡导引养生。他创编了“五禽戏”,模仿
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和神态,
2020/11/4
6
来舒展筋骨,畅通经脉。防病祛病。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抱扑子,是丹阳句容
(今江苏省句容县)人。
医学家、道家、炼丹家
和药物学家。著《肘后
备急方》,随身常备的
实用书籍。 2020/11/4
8
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字通明,南朝人,经 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丹 阳祙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十岁时,最喜欢读葛洪的《神 仙传》,立下修身养生的志向。 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做了官, 仍很少与外人结交。退隐后以 炼丹修道为主,到句容山潜心 修炼,研究学问。皇帝与
有《抱朴子》,劝人学炼丹术和服用“金丹” 。
唐代,服饵金石之风愈演愈烈。唐代统治者提
倡道教,炼“仙丹”以求长生不老之药,服金石
以求长生不老之道的风气盛行一时。唐朝后逐渐
衰落。 2020/11/4
12
2、吐纳导引中医养身学派
战国时,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糅 合进了吐纳导引术中。
汉代,张仲景阐述了导引的养生防病意义。 华佗创立“五禽戏。
隋唐,导引术确定为养生及医疗手 段。隋巢元方的《养生方导引法》、唐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摄养枕 中方》都记载了许多导引养生的内容。 孙在 “六字诀”的基础上,总结介绍了 12种调气法,提倡健康人练用导引术。
2020/11/4
14
3、房中术中医养身学派
春秋时,人们已注意到性生活对人体的影
响。
春秋时,秦国医生创立“六气致病说”。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
伏而湛积……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战国初《行气玉佩铭》:“行气,深则蓄,蓄则伸,
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
退……顺则生,逆则死。”
《庄子·刻意篇》说“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
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
者2020之/11/所4 好也。”
2
第一部中医药养生学经典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战国时诸多医学家共同完成。包括 《素问》、《灵枢》,共18卷,162篇。
主要成就:一、引进阴阳五行学说,建立医学整
体观念。二、引进精气神学说,强调精气神是构
成人体的三宝。三、对人体生理进行了研究探讨,
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