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新进展-骨质疏松的治疗共76页文档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新进展

结构的完整性与强度正常的骨来自梁10%骨密度的丢失 骨小梁变细
10% 骨密度的丢失 水平骨小梁的丧失
20% 强度降低
Silva MJ, Gibson LJ. Bone. 1997;21:191-9
70% 强度降低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性
静悄悄增长的流行病
全球2亿患者,中国8千万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发病人 数极大地增加
基本正常 ≤1SD*
*骨密度低于同性别骨峰值
骨质疏松临床表现
疼痛
驼背
身高变矮
骨折(脊柱、髋部、腕部)
骨痛、骨折
——骨质疏松疾病最重要的表现
骨折 20%
无骨痛 42%
无骨折 80%
骨痛58%
骨质疏松常见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 椎体压缩骨折
38 %
髋部骨折
其它部位骨折
19 %
19 %
骨质量
+
骨密度
1. 骨结构 2. 骨转换 3. 损伤累积 4. 骨矿化
BMD = g/cm2
骨质量在骨质疏松症中的重要性
峰值骨量 骨丢失
骨量
骨重建 骨质量 骨微结构 骨有机基质 骨矿化 骨微损伤 骨强度 骨折危险
骨质疏松症椎体结构退变
正常
骨质疏松
Normal & Osteoporotic Bone Architecture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200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强度下降,使骨 折风险增加的骨骼疾病。骨强度是骨密 度和骨质量的综合反映.
正常骨
骨质疏松
NIH Consensus Development Panel on Osteoporosis. JAMA 285 (2001): 785-95
骨质疏松症诊治新进展--优秀课件

(二)流行病学
值得强调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可防、可治的。尽早 预防可以避免骨质疏松及其骨折。即使发生过骨折, 只要采用适当合理的治疗仍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风 险。因此普及骨质疏松知识,做到早期诊断、及时预 测骨折风险并采用规范的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二、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 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 的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 现已有骨质疏松。 (—)疼痛 患者可有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 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因难。
度的2项简易筛查指标,即年龄和体重。
OSTA指数计算方法是(体重-年龄)*0.2,结果评定
如下:
风险级别
OSTA指数
----------------------------------------------
低
〉-1
中
-1 ~ -4
高
〈 -4
----------------------------------------------
举例: 50kg-48岁= 2 ×0.2= 0.4 50kg-70岁= -20×0.2= -4 50kg-80岁= -30×0.2= -6
低风险 中风险 高风险
(二)脊柱变形
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脊柱 畸形和伸展受限。胸椎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 畸形,影响心肺功能;腰椎骨折可能会改变腹 部解剖结构,导致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 低和过早饱胀感等。
(三)骨折
脆性骨折是指低能量或者非暴力骨折,如从站 高或者小于站高跌倒或因其他日常活动而发生 的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 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 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骨质疏松的治疗进展

&
联合用药方案的选择
— @A?B 方案,基 ?(+;: 首次提出了骨重建干预疗法——
本原理是:先以骨形成刺激药(甲状旁腺素等)激活 ()8:-C):-+0, @)骨重建单位,继以骨吸收抑制药 (二膦酸 盐、雌激素、降钙素等)抑制( 5/D(/;;, A)骨吸收,间隔 ((/D/):, 以无药治疗( .(//, ?) ,释放骨形成阶段,再重复 B)这一循环。 @A?B 治疗骨质疏松的基础是增加骨重建激 活频率和一定程度限制骨吸收,使骨重建达到正平衡。已 有研究报道 @A?B 方案可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并 不同程度地改善骨质量。但其对远期骨折率的影响仍需进 一步证实,优化、制订最佳策略,并进行大样本、前瞻性 的研究。 不同类型骨吸收抑制药的联合应用对骨质疏松的防治 效果尚不确定。有报道雌激素与二膦酸盐类药物合用升高 骨矿密度的作用强于单独用药,但可能对骨重建产生过度 抑制,致骨微创伤难以修复及增加骨脆性。降钙素与其它 类型骨吸收抑制药合用具有微弱的正向协同作用,但仅用 于缓解急性骨折时的疼痛。近年来也有骨转换抑制药与骨 形成刺激药联合应用的报道,但其疗效尚难肯定。
’
$" %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正确认识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被医学界视为一种“无声无息”的流行病,
往往因社会人群和医务人员对骨质疏松认识不足以致诊断
!"# 太晚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普通 ) 线片只有在骨量丢失 $%* + (%* 时才能显示出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早期评估 强调对年龄在 &( 岁以上的女性或 (( 岁以上的男性应每年 监测 ! 次骨密度。正位腰椎骨矿密度值受腰椎退变的影 响,假阴性率较高,而侧位腰椎或股骨骨矿密度值能够更 好地反映实际骨量。 骨质疏松属于内科范畴,骨密度的下降不一定就是骨 质疏松,只有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排除骨 软化及其它代谢性骨病(如范可尼综合征和肾小管酸中毒 等)才能考虑骨质疏松的诊断,必要时可进行骨活组织检 查作出病理诊断,否则易致误诊。 !" # 客观分析骨矿密度指标的局限性 骨矿密度仅反映骨密度的高低,无鉴别诊断能力,不 能代表代谢性骨病的病理诊断,不能提供矿化骨与非矿化 骨的比值,不能评价骨质量,且数值受体重和骨几何形状 的影响。依据目前 ,-. 建议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可能会 将消瘦的健康人误诊为骨质疏松,而将肥胖的骨质疏松患 者漏诊为正常。因而以骨矿密度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有一定的局限性,且由于它不能准确地反映骨代谢的动态 变化过程,不利于依据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选择不同的治 疗方案,故应综合患者的其它临床资料作出骨质疏松药物 疗效的判断。 !" $ 治疗方案的选择 治疗方案应结合患者的年龄、经济状况、骨质疏松的 危险因素、既往病史等情况来决定。过分强调应用骨吸收 抑制药只会削弱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本已衰退的骨重建能 力,进一步减少骨质重塑部位,从而导致在治疗初期一过 性的骨矿密度增加后便进入停滞期,最终骨矿密度下降, 骨质量未得到改善,仍然会增加发生骨折的风险。 !" % 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应综合分析临床及各种辅助检查指标,而不 能单纯以骨矿密度作为最终判定。近期评价指标可观察 血、尿生化指标的变化,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中 期观察骨矿密度的变化;远期观察骨折的发生率及药物的 蓄积作用。合理的防治骨质疏松的药物应能使骨矿密度和 骨强度呈正相关,有些药物虽可提高骨矿密度,但破坏有 效骨结构,导致抗骨折作用反而下降。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新进展和新趋势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近年来在治疗方面有一些新的进展和趋势。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方面:
1. 药物治疗的新选择:除了传统的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和雌激素)、钙和维生素D 补充剂外,新一代的骨形成药物逐渐得到应用。
例如,骨吸收调节剂(如骨吸收抑制剂或骨形成促进剂)可以调整骨骼重建的平衡,从而减缓骨质流失和提高骨密度。
2. 个体化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个体化治疗成为骨质疏松症治疗的新趋势。
通过基因检测、生化标记物分析和骨密度测定等方法,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3. 运动和饮食干预:运动和饮食干预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日益重要。
适量的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可以提高骨密度和骨强度。
此外,合理的营养摄入,特别是钙、维生素D 和蛋白质的摄入对于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4. 骨折风险评估:随着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发展,骨折风险评估日益重要。
通过使用临床工具(如FRAX评分系统)和骨密度测定,医生可以对患者的骨折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需要注意的是,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折风险和个人喜好等因素。
因此,患者应咨询专业医生,制定适合自己情况的治疗方案。
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低骨量、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骨折的全身性疾病,它的特点是发病率高(仅我国骨质疏松患者就有8 400万),随着社会老龄化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所导致骨折的发生率不仅明显增加,还导致医疗费用及社会经济问题的增加(我国每年至少消耗150亿元)[1]。
治疗骨质疏松性及骨质疏松所导致的骨折的医疗费用已超过其他慢性疾病的费用,如脑梗死、心肌梗死,乳腺癌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因此对骨质疏松的研究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
一、骨质疏松症开发新药物治疗的必要性世界健康卫生组织定义骨质疏松为“骨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降低的骨骼系统疾病,同时伴有骨骼脆性增加及骨折的高风险性”[2]。
据统计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医疗费用已超过其他慢性疾病的费用,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及降低医疗费用,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是首要前提条件。
目前所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能降低椎体和其他部位骨骼骨折的风险性。
最近对骨生物学的认识,使我们对骨细胞的功能及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细胞三者之间在分子水平联系有了更深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设备和药物更加丰富:(1)促进骨合成代谢物质[ 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dickkopf-l),甲状旁腺素( PTH)和甲状旁腺相关肽(PTHrP)及钙受体拮抗剂(calcilytics]能作为抗体,与内源性抑制骨形成硬化蛋白的物质结合;(2)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抑制骨吸收物质,这种物质可以抑制破骨细胞功能,同时没有损害成骨细胞活性,还有狄诺塞麦( denosumab),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拮抗RANKL抗体,这种抗体能同时抑制破骨细胞形成、破骨细胞的功能及生存。
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的目的是降低骨折,即能通过降低骨吸收或者增加骨形成获得。
双磷酸盐类药物是治疗骨质疏松的主要药物。
它通过与骨的高度亲和性来抑制骨吸收,增加了骨密度,降低了绝经后女性和糖皮质类固醇所致骨折的风险。
骨质疏松治疗新进展

骨质疏松治疗新进展近年来,骨质疏松逐渐成为困扰中老年人群体健康的重要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也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从药物治疗、运动疗法以及生物制品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骨质疏松治疗的新进展。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一直是骨质疏松的主要手段之一。
随着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新型药物开始应用于骨质疏松的治疗。
例如,经过多年研究和临床验证,专家们发现单克隆抗体酸钠琥珀酸盐(Denosumab)对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重建和骨折风险的降低效果显著。
此外,还有一种称为膳食补钙素(Calcilytic)的药物,它通过调节钙离子在细胞内的浓度,能够显著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骨密度的提高。
二、运动疗法运动疗法在骨质疏松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认识是骨质疏松患者需要尽量减少运动,以免加重骨骼负担。
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适度的运动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和预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研究发现,每周进行3次高强度的重力锻炼,可以显著增加骨密度并降低骨折风险。
此外,骑自行车、游泳和太极等有氧运动也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增加骨密度,对骨质疏松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生物制品应用生物制品是近年来骨质疏松治疗的另一个新进展。
生物制品的主要成分是人体自身产生的蛋白质,通过注射等方式输入到患者体内,起到促进骨细胞生长和修复的作用。
目前,有一种被称为BMP-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的生物制品被广泛应用于骨折和骨缺损的治疗中。
BMP-2可以刺激干细胞向骨细胞分化,并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骨组织的重建。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治疗在药物治疗、运动疗法以及生物制品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
虽然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但是这些新的治疗方法为骨质疏松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骨质疏松治疗将会有更大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的全身代谢性骨病,主要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等类型,有研究提出在年龄超出40岁的群体中,女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该病由于骨皮质变薄、骨量及骨小梁降低而导致骨脆性增长,可诱发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并引发骨折、脊柱变形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1-2]。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理论不断发展,对于辅助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研究日趋丰富,其可通过内治及外治等方式缓解临床症状,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3-4]。
1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将骨质疏松症归为“骨痿”范畴,其主张瘀毒及脏腑虚衰是骨质疏松致病的影响原因,其中脏腑虚衰是引发骨痿的根本因素,且肾虚是较为常见的病因之一,肾主藏精,精生髓化血以养骨,肾和骨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若肾精充沛,那么可见骨骼强健,若肾精缺乏,则骨髓则可能为无水之源,髓不养骨。
有文献报道提出,肾虚证者的骨密度显著低下,肾虚则会影响钙磷代谢,继而引发骨质疏松;脾胃化生气血,是后天骨髓之本,如果患者脾虚不运,血无以化精,先天之精难以获取充养,可能会导致骨髓失养[5-6]。
在现代医学分析中,其认为脾不仅具有消化系统的相关功能,同时参与了人体免疫、物质代谢、神经调节等过程,利用这些途径能够对磷、骨钙等矿物质的吸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引起骨质疏松。
此外,骨痿的发病率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升高,这可能和高龄者虚、瘀等体质相关,且虚、瘀均为骨痿发病的重要病机,两者互为因果,若患者脏腑虚衰,则无力行血,血滞则疲成,新血不生,导致虚更虚,促使肌肉、筋脉和骨髓难以获取营养,进一步引发痿废、疼痛等,加剧骨痿。
2骨质疏松的中医药应用2.1…单味及复方中药治疗现代研究认为多种中药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可取得确切疗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见中药包括当归、骨碎补、熟地黄、牛膝、淫羊藿等。
淫羊藿作为一种补益中药,淫羊藿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可发挥强筋健骨、温阳补肾、祛风除湿等效用。
老年骨质疏松治疗的新进展(精)

研究还表明,化学合成与基因重组口服降
钙素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相似。
第三部分
新型骨形成促进剂
一、骨硬化素单克隆抗体
二、Dkk-1 单克隆抗体
三、甲状旁腺激素(PTH)制剂及钙敏感受体拮抗剂
第三部分
新型骨形成促进剂
一、骨硬化素单克隆抗体 骨硬化素是骨细胞分泌的蛋白 质,是成骨细胞Wnt信号通路的阻 断剂,可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如阻 断骨硬化素作用,能够有效促进成 骨细胞的增值及活性。
第三部分
新型骨形成促进剂
二、Dkk-1 单克隆抗体
PF-04840082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与靶点介导的
药物沉积模型呈非线性的特点,根据最小可预
测的生物效应,PF-04840082可使人Dkk-1水 平降低到50%以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剂量应 该为3.74mg/kg,每月皮下注射1次,Dkk-1单 克隆抗体的人体治疗试验即将开展。
第二部分
新型骨吸收抑制剂
二、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 试验:MK-822的耐受性良好。欧洲临床研究
OCEAN 纳入 285 例绝经后 55 ~ 75 岁骨质疏松 症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 ONO-5334
组 50mg bid 、 100mg qd 、 300mg qd 或
70mg/周阿仑磷酸钠组患者腰椎、全髋、股骨 颈BMD均明显增加,且ONO-5334对骨形成指
第一部分
骨转化及其调控
调节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相互作用的重要蛋白质包 括骨保护素(OPG),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 (RANK)及其配体(RANKL)。 OPG及RANKL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 RANKL与RANK结合后,将增加破骨细胞的分化及 活性,抑制细胞凋亡。OPG可与RANKL特异性结合, 阻断RANKL与RANK结合,抑制破骨细胞活化及活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