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炉课程设计教材

热处理炉课程设计教材
热处理炉课程设计教材

热处理电阻炉设计

一、 设计任务(见教材80页)

二、 炉型选择

根据设计任务给出的生产特点,选用中温(650~1000℃)箱式热处理电阻炉,炉膛不通保护气氛,为空气介质。

三、 确定炉膛尺寸

1. 理论确定炉膛尺寸

(1) 确定炉底总面积

炉底总面积的确定方法有两种:实际排料法和加热能力指标法。本设计用加热能力指标法来确定炉底面积。已知炉子生产率h kg P 60=,按教材表5-1选择适用于淬火、正火的一般箱式炉,其单位炉底面积生产率)(12020h m kg p ?=。因此,炉子的炉底有效面积(可以摆放工件的面积)1F 可按下式计算:

2015.0120

60m p P F === 通常炉底有效面积和炉底总面积之比值在0.75~0.85之间选择。炉子小取小值;炉子大取大值。本设计取中值0.8,则炉底总面积F 为, 21625.080

.05.080.0m F F === (2) 确定炉膛的长度和宽度 炉底长度和宽度之比

B L 在3/2~2之间选择。考虑到炉子使用时装、出料的方便,本设计取2=B

L ,则炉子炉底长度和宽度分别为: m L B m F L 559.02

118.12;118.15.0625.05.0====== (3) 确定炉膛高度

炉膛高度和宽度之比

B

H 在0.5~0.9之间选择,大炉子取小值,小炉子取大值。本设计取中值0.7,则炉膛高度为:

m B H 391.0559.07.07.0=?== 2. 实际确定炉膛尺寸

为方便砌筑炉子,需根据标准砖尺寸(230×113×65mm ),并考虑砌缝宽度(砌砖时两块砖之间的宽度,2mm )、上、下砖体应互相错开以及在炉底方便布置电热元件等要求,进一步确定炉膛尺寸。依据理论计算的炉膛长度、宽度和高度,进一步确定炉膛尺寸如下:

m mm L 16.111605)2230(==?+=;

m mm B 539.053924031152572)238(3)2113(2)255(==?+?+?=?++?++?+= m mm H 402.04026)265(==?+=

注意:实际确定的炉膛尺寸和理论计算的炉膛尺寸不要差别太大。

3. 确定炉膛有效尺寸

为避免热处理工件与炉膛内壁、电热元件和放置电热元件的搁砖发生碰撞,应使工件与炉膛内壁保持一定的距离。工件应放置的炉膛的有效尺寸内。炉膛有效尺寸确定如下:

mm L 950=效

mm B 450=效

mm H 350=效

四、 炉衬材料的选择及其厚度的确定

炉衬材料的选择及其厚度的计算应满足在稳定导热的条件下,炉壳温度小于60℃。由于炉子外壁和周围空气之间的传热有辐射和对流两种方式,因此辐射换热系数和对流换热系数之和统称为综合传热系数∑α。炉壳包括炉墙、炉顶和炉底。这三部分外壁对周围空气的综合传热系数不同(见教材附表2),所以三部分炉衬材料的选择及其厚度也不同,必须分别进行计算。

1. 炉墙炉衬材料的选择及其厚度的计算

炉子的两边侧墙和前后墙可采用相同的炉衬结构,同时为简化计算,将炉门看作前墙的一部分。

设炉墙的炉衬结构如图所示,耐火层是113mm 厚的轻质粘土砖(QN —0.8),保温层是60mm 厚、密度为350kg/m 3的普通硅酸盐耐火纤维毡和230mm 厚的A 级硅藻土砖(耐火材料和保温材料的选择参照教材附表3和附表4)。这种炉衬结构在稳定导热条件下,是否满足炉墙外壁温度小于60℃,应首先求出热流密度,然后计算进行验证。

在炉墙内壁温度950℃、炉壳周围空气温度20℃的稳定导热条件下,通过炉墙向周围空气散热的热流密度为:

+++-=αλλλ12095033221

1S S S q 1) 321,,S S S 的确定 321,,S S S 分别是轻质粘土砖、硅酸盐耐火纤维毡和硅藻土砖的厚度(m )

。若考虑它们之间2mm 的砌缝宽度,则321,,S S S 的厚度为:

mm S 11521131=+=;mm S 602=;mm S 23222303=+=。

2) 321,,λλλ,∑α的确定

321,,λλλ分别是轻质粘土砖、硅酸盐耐火纤维毡和硅藻土砖的平均热导率(W/m ·℃);∑α是炉壳对周围空气的综合传热系数(W/m ·℃)。

要求出321,,λλλ和∑α,首先必须假定各层界面温度和炉壳温度。设轻质粘

土砖和硅酸盐耐火纤维毡之间的界面温度='2

t 850℃,硅酸盐耐火纤维毡和硅藻土砖之间的界面温度='3

t 620℃,炉墙外壳温度='4t 55℃<60℃。如图所示。

求轻质粘土砖的平均导热率

查教材附表3,可得轻质粘土砖(QN —0.8)的平均导热率为:

p t 3110212.0294.0-?+=λ(p t 为平均温度)

)2850950(10212.0294.0)2(

10212.0294.032131+?+='+?+=--t t λ

=0.485 W/m ·℃

求硅酸盐耐火纤维毡的平均导热率 硅酸盐耐火纤维毡的平均温度7352

620850232=+='+'=t t t p ℃。根据教材附表4查得,密度为350kg/m3的普通硅酸盐耐火纤维毡700℃、1000℃的热导率分别为0.121 W/m ·℃和0.122 W/m ·℃。在700℃——1000℃温度范围内,可近似认为其平均导热率与温度成线性关系。则有:

121.0700

735121.07001000121.0122.022=?--=--λλ W/m ·℃

求硅藻土砖的平均导热率

查教材附表3,可得A 级硅藻土砖的平均导热率为:

p t 331023.0105.0-?+=λ

)2

55620(1023.0105.0)2(

1023.0105.034333+??+='+'??+=--t t λ =0.183 W/m ·℃

求炉墙外壳对周围空气的综合传热系数

当炉墙外壳温度为55℃,周围空气为20℃时,由教材附表2可查得,外壳为钢板或涂灰漆表面时,对周围空气的综合传热系数为: 81.11=∑α W/m 2·℃

3) 求热流密度

将以上数据代入求热流密度的表达式中,可求得热流密度为:

28.445086.293081

.111183.0232.0121.006.0485.0115.020950m W q ==+++-= 4) 验算各界面温度和炉墙外壳温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轻质粘土砖和硅酸盐耐火纤维毡之间的界面温度2t 为:

3.844485.0115.08.4459501

112=?-=-=λS q t t ℃ 相对误差为%5%67.0850

8503.844222<=-=''-t t t ,满足设计要求,不必重算。

硅酸盐耐火纤维毡和硅藻土砖之间的界面温度为:

2.623121

.0060.08.4453.84422

23=?-=-=λS q t t ℃; 相对误差为%5%52.0620

6202.623333<=-=''-t t t ,满足设计要求,不必重算。

炉墙外壳温度为:

=?-=-=183

.0232.08.4452.62333

34λS q t t 58℃<60℃; 因炉墙外壳温度小于60℃,故炉墙炉衬材料及其厚度的选择满足设计要求。若实际计算后,外壳温度大于60℃,必须重新选择炉墙炉衬材料及其厚度。

2. 炉顶炉衬材料的选择及其厚度的计算

设炉顶的炉衬结构为,耐火层是113mm 厚的轻质粘土砖(QN —0.8),保温层是厚度60mm 、密度350kg/m3的普通硅酸盐耐火纤维毡和厚度113mm 的膨胀珍珠岩。

在炉顶内壁温度950℃、炉壳周围空气温度20℃的稳定导热条件下,通过炉顶向周围空气散热的热流密度为:

+++-=αλλλ12095033221

1S S S q 1) 321,,S S S 的确定 321,,S S S 分别是轻质粘土砖

(QN —0.8)、普通硅酸盐耐火纤维毡和膨胀珍珠岩的厚度。若考虑它们之间2mm 的砌缝宽度,则321,,S S S 的厚度为:

mm S 1151=;mm S 602=;mm S 1153=。

2) ∑αλλλ,,,321的确定

321,,λλλ分别是轻质粘土砖、硅酸盐耐火纤维毡和膨胀珍珠岩的平均热导率(W/m ·℃);∑α是炉顶外壳对周围空气的综合传热系数(W/m ·℃)。要求出321,,λλλ和∑α,首先必须假定界面温度和炉壳温度。设轻质粘土砖和硅酸盐耐火纤维毡

之间的界面温度='2

t 860℃,硅酸盐耐火纤维毡和膨胀珍珠岩之间的界面温度='3

t 580℃,炉顶外壳温度='4t 55℃<60℃。

1λ的确定

2λ的确定

3λ的确定

∑α的确定

3) 热流密度的计算

将以上数据代入求热流密度的表达式中,可求得热流密度为:

22.502852.193052

.131110.0115.0121.006.0486.0115.020950m W q ==+++-= 4) 验算界面温度和炉顶外壳温度

轻质粘土砖和硅酸盐耐火纤维毡之间的界面温度2t 为:

0.831486.0115.02.5029501

112=?-=-=λS q t t ℃ 相对误差为%5%4.3860

8600.831222<=-=''-t t t ,满足设计要求,不必重算。

硅酸盐耐火纤维毡和硅藻土砖之间的界面温度为:

582121

.0060.02.5020.83122

23=?-=-=λS q t t ℃; 相对误差为%5%32.0580

580582333<=-=''-t t t ,满足设计要求,不必重算。

炉顶外壳温度为:

=?-=-=110

.0115.02.50258233

34λS q t t 57℃<60℃; 因炉顶外壳温度小于60℃,故炉顶炉衬材料及其厚度的选择满足设计要求。若实际计算后,外壳温度大于60℃,必须重新选择炉墙炉衬材料及其厚度。

3. 炉底炉衬材料的选择及其厚度的计算

设炉底的炉衬结构为,耐火层是(65+2)×3=201mm 厚的轻质粘土砖(QN —0.8),保温层是厚度80mm 、密度350kg/m3的普通硅酸盐耐火纤维毡和(113+2)+(65+2)×2=249mm 厚的A 级硅藻土砖。

在炉底内壁温度950℃、炉壳周围空气温度20℃的稳定导热条件下,通过炉底向周围空气散热的热流密度为:

+++-=

αλλλ12095033221

1S S S q 1) 321,,S S S 的确定 321,,S S S 分别是轻质粘土砖(QN —0.8)

、普通硅酸盐耐火纤维毡和A 级硅藻土砖的厚度。若考虑它们之间2mm 的砌缝宽度,则321,,S S S 的厚度为:

mm S 2011=;mm S 802=;mm S 2493=。

2) ∑αλλλ,,,321的确定

321,,λλλ分别是轻质粘土砖、

硅酸盐耐火纤维毡和A 级硅藻土砖的平均热导率(W/m ·℃);∑α是炉底外壳对周围空气的综合传热系数(W/m ·℃)。要求出321,,λλλ和∑α,首先必须假定界面温度和炉壳温度。设轻质粘土砖和硅酸盐耐

火纤维毡之间的界面温度='2

t 810℃,硅酸盐耐火纤维毡和A 级硅藻土砖之间的界面温度='3

t 560℃,炉底外壳温度='4t 55℃<60℃。

1λ的确定

2λ的确定

3λ的确定

∑α的确定

3) 热流密度的计算

将以上数据代入求热流密度的表达式中,可求得热流密度为:

25.35855

.91178.0249.0119.008.0481.0201.020950m W q =+++-= 4) 验算界面温度和炉底外壳温度

轻质粘土砖和硅酸盐耐火纤维毡之间的界面温度2t 为:

1.800481.0201.05.3589501

112=?-=-=λS q t t ℃

相对误差为%5%2.1810

8101.800222<=-=''-t t t ,满足设计要求,不必重算。 硅酸盐耐火纤维毡和硅藻土砖之间的界面温度为:

2.559119

.008.05.3581.80022

23=?-=-=λS q t t ℃; 相对误差为%5%1.0560

5602.559333<=-=''-t t t ,满足设计要求,不必重算。 炉底外壳温度为:

=?-=-=178

.0249.05.3582.55933

34λS q t t 57.7℃<60℃; 因炉底外壳温度小于60℃,故炉底炉衬材料及其厚度的选择满足设计要求。若实际计算后,外壳温度大于60℃,必须重新选择炉墙炉衬材料及其厚度。

五、 炉子外形尺寸的确定和砌体平均表面积的计算

1. 炉子外形尺寸的确定

1) 炉子外形长度

炉子的外形长度为炉膛长度加上两倍炉墙厚度,其值为:

m mm L 974.11974)23260115(21160==++?+=外

2) 炉子外形宽度

炉子的外形宽度为炉膛宽度加上两倍炉墙厚度,其值为:

m mm B 353.11353)23260115(2539==++?+=外

3) 炉子外形高度

炉子的外形高度由以下五部分组成(图5-8右图):炉膛高度、拱顶高度、炉顶厚度、炉底厚度和炉底预留安装电热元件所需的高度及炉底板厚度。其中炉膛高度、炉顶厚度、炉底厚度已经求出。若炉子采用60°标准拱顶,取拱弧半径B R =,则拱顶高度可由下式求出:

mm R f 72)30cos 153930cos 1(=-?=-= ();

为方便砌筑,预留安装电热组件所需的高度及炉底板厚度可取65+2=67mm 。

综合以上五部分的高度,炉子外形高度为:

m mm H 361.1136167249802011156011572402==++++++++=)()(外;

2. 砌体平均表面积的计算

炉子砌体平均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算术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本设计采用几何平均计算法。此方法首先需要算出炉子内壁和外壁的面积。

1) 炉顶平均表面积的确定

炉顶内壁是弧面,内壁面积为:

2654.0160.1539.014.362236060m L R F =???=??=π

顶内; 炉顶外壁是平面,外壁面积为:

267.2353.1974.1m B L F =?=?=外外顶外

则炉顶平均面积为:

232.167.2654.0m F F F =?=?=顶外顶内顶均

2) 炉墙平均表面积的确定

炉墙包括两侧墙和前、后墙。为简化计算,将炉门视作前墙,则炉墙平均面积为:

)外外外墙外墙内墙均B L H B L H F F F +?+=?=(2)(2

)(353.1974.1361.12)539.0160.1(402.02+???+??=

=3.522m

3) 炉底平均表面积的确定

炉底平均面积为:

)()(外外低外低内低均L B L B F F F ???=?=

229.1974.1353.1160.1539.0m =???=

六、 用热平衡计算法计算炉子功率

热平衡计算法是根据炉子的输入总功率等于各项能量消耗总和的原则,来确定炉子功率的方法。

1. 炉子的主要能量消耗项

1) 加热工件所需要的热量

由教材附表6查得,低合金钢在950℃和20℃时的比热容分别为:636.0950=C kJ/(kg ·℃)和=20C 0.486kJ/(kg ·℃),热处理炉的生产率h kg P 60=,则加热工件所需要的热量为;

)20486.0950636.0(60)20950(20950?-??=?-?=C C P Q 件

=35669kg/h

2) 通过炉衬的散热损失

通过炉衬的散热损失包括炉顶、炉墙和炉底三部分,有:

底均底墙均墙顶均顶底墙顶散F q F q F q Q Q Q Q ?+?+?=++=

h

kJ W /52.970059.269429.15.35852.38.44532.12.502==?+?+?= 3) 开启炉门的辐射热损失

这部分热损失可由下式求得:

???

???????? ??-??? ??Φ=4401001006.3a g t T T F C Q δ辐 式中0C ——黑体辐射系数;

F ——炉门开启面积。炉子正常工作时,炉门开启高度为炉膛高度的一半,故2217.02

402.0539.02m H B F =?=?=; Φ——遮蔽系数。开启的炉门是拉长的矩形,开启高度为

m H 201.02402.02==,它与炉墙厚度之比为

5.0232

.006.0115.0201.0=++,查教材图1-14曲线1得Φ=0.56; t δ——炉门开启率。设装、出料所需时间为每小时6分钟,则炉门开启率为

0.1;

g T ——炉气的热力学温度,为950+273=1223K ;

a T ——炉外空气的热力学温度,为20+273=293K ,

将上述数据代入公式中,得:

h kJ Q /82.553510029310012231.056.0217.0675.56.344=???

???????? ??-??? ???????=辐 4) 开启炉门的溢气热损失

对于一般的箱式电阻炉,炉门开启后要吸入冷空气。通常以加热吸入的冷空气所需要的热量作为该项热损失,即有:

)(a g t a a va T T C q Q -'=δρ溢

式中va q ——炉子吸入的冷空气量。对空气介质电阻炉,零压面一般位于炉膛高

度的一半。由教材(5—8)式得:

h m H H

B q va /972

402.02402.0539.019972219973=???== a ρ——20℃冷空气的密度,为1.293/m kg ;

a C ——空气在g a T T ~(即20~950℃)温度间的平均比热容。就本设计来

说,是平均温度(950+20)/2=485℃的比热容。查附表10可知,空

气在400℃、500℃的比热容分别为1.3302kJ/(m 3.℃)和1.3440 kJ/(m

3.℃)。可认为空气比热容在此温度区间的变化呈线性关系,即有: 342.1400

4853302.14005003302.13340.1=?--=--a a C C kJ/(m 3.℃) t δ——炉门开启率。0.1。

g T '——溢气温度,近似为64020)20950(3

2)32=+-=+-a a g T T T (℃。 将上述数据代入公式中得开启炉门的溢气热损失为:

h kJ Q 32.1041120-6401.0342.129.197=????=)(溢

5) 其它热损失

此项热损失包括未考虑的各种热损失和一些不易精确计算的各种热损失。就箱式电阻炉来说,该项热损失可取以上各项热损失之和的10%~20%。本设计取15%,该项热损失为:

h

kJ Q Q Q Q Q 47.919732.1041182.553552.97008.3566815.0)15.0=+++?=+++=)((溢辐散件其它

根据热平衡计算法,在理论上炉子的输入功率应为上述各项能量消耗的总和,即:

其它溢辐散件总Q Q Q Q Q Q ++++=

=35668.8+9700.52+5535.82+10411.32+9197.47=70513.93(kJ/h)

3. 炉子的安装功率

上面计算的炉子输入功率(即各项能量消耗总和)是维持炉子正常工作必不可少的热量支出。但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考虑一些具体情况,如炉子长期使用后炉衬局部损坏会引起热损失增加,电压波动、电热组件老化会引起炉子功率下降,有时工艺制度变更要求提高炉子功率。这些具体情况要求炉子功率应有一定的储备,炉子的实际功率应比理论计算功率大,因此炉子的安装功率为:

3600总

安KQ P =

式中K ——功率储备系数,对周期作业炉,5.1~3.1=K 。本设计可取1.4。

将相关数据代入公式中,可得:

kW P 42.273600

93.705134.1=?=安 取炉子的安装功率为30kW 。

七、 炉子热效率的计算

1. 正常工作时的热效率

由教材5-12式得,炉子正常工作时的热效率为:

%6.50%10093.705138.35668%100=?=?=

总件Q Q η 一般电阻炉的热效率在30%——80%之间。本设计的炉子热效率在此范围内,设计合理。

2. 保温时关闭炉门的热效率

保温关闭炉门时,无辐射热损失和溢气热损失,此时炉子的热效率为:

%2.65%10032

.1041182.553593.705138.35668%100)(=?--=?+-=溢辐总件Q Q Q Q η

炉子空载时,能量消耗项只有两项:通过炉衬的散热损失和其它热损失,此时炉子的功率为:

kW Q Q P 23.53600

47.919752.97003600=+=+=其它散空 八、 功率的分配和接线方法

炉子的安装功率为30kW 。电热元件采用三相星形接法,也称“Y ”接法(如图所示)。即将电热元件分为3组,每组10 kW ,炉墙两侧各布置1组电热元件,炉底布置1组电热元件。

九、 校核炉膛内壁表面负荷(选做)

十、 电热元件材料的选择和理论计算

1. 电热元件材料的选择

炉子的最高使用温度为950℃,可选用0Cr25Al5合金丝材,绕制成螺旋管状作为电热元件。

2. 炉膛950℃时电热元件的电阻率

炉子正常使用时,电热元件的温度比炉膛温度高100℃——200℃。当炉膛温度为950℃,电热元件的温度取1100℃。由教材附表12得,0Cr25Al 合金20℃时的电阻率m mm /40.1220?Ω=ρ,电阻温度系数5104-?=α℃1-,则1100℃时电热元件的电阻率为:

m mm t /46.1)11001041(40.1)1(25201100?Ω=??+?=+=-αρρ

3. 确定电热元件的允许表面负荷

由教材图5-3(a ),根据设计的炉子的工作条件,取电热元件的允许表面负荷2/6.1cm W W =允。

4. 每组电热元件的功率和端电压

由于采用三相星形即“Y ”接法,电热元件可分为三组。每组电热元件的功率为:

kW P 103

30==组。 采用“Y ”接法,车间动力电网端电压为380V ,故每组电热元件的端电压为,

V U 2203380==

5. 电热元件的丝材直径 电热元件的丝材直径可由教材5-24式确定,

m m W U P d 24.46

.122046.1103.343.343223211002=??==允组组ρ; 取丝材直径cm mm d 45.05.4==。

6. 电热元件的长度和重量

1. 每组电热元件的长度由教材5-25式确定为:

mm m P d U L 52707.5246.1105.422010785.010785.023

11002

23==????=?=--ρ组组组 2. 每组电热元件的重量由教材5-26式确定为:

kg L d G M 95.5101.752705.444322=????==-π

ρπ

组组

3. 电热元件的总长度和总重量为:

m L L 1.1587.5233=?==组总

kg G G 85.1795.533=?==组总

7. 校核电热元件的实际表面负荷 由组

组实组实组dL P W dL W P ππ=??=,电热元件的实际表面负荷为: 223

6.134.15270

45.014.31010cm W W cm W W =<=???=允实 满足设计要求。

8. 电热元件在炉膛中的布置

将3组电热元件每组分为6折,布置于炉膛的两边侧墙和炉底,每折电热元

件的长度为:

m L L 78.86

7.526===组折 电热元件应该距离前、后墙各25mm ,布置电热元件的炉壁长度为:

m mm L L 11.1111050==-='

9. 螺旋状电热元件的两个参数

螺旋状电热元件的温度为1100℃时,由教材表5-5得螺旋节径D 在(4——6)d 的范围内选取。本设计选取的螺旋节径为:

mm d D 275.466=?==

而每折电热元件螺旋体的圈数为: 圈折10427

1078.83

=??==ππD L N 则螺距为:mm N L h 67.10104

1110=='=。 本设计中,螺距和电热元件丝材直径的比值为:

37.25.467.10==d h 。此值在2——4的范围内满足设计要求。

10. 注意两个问题

1)炉门口附近热量损失较大,可适当减小该处电热元件的螺距,以增大功率。

2) 电热元件引出棒材料选用1Cr18Ni9Ti 不锈钢,棒材直径10mm ,长度400mm 。

十一、 炉子技术指标

额定功率:30kW 额定电压:380V

最高使用温度:950℃ 生产率:60kg/h

相数:3 接线方法:Y

炉膛有效尺寸:950×450×350mm

炉子外形尺寸:1974×1353×1361mm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脉冲编码调制(PCM)系统设计与仿真 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电信04-6班 姓名:朱明录 学号: 0402020608 指导教师:赵金宪 教师职称:教授

摘要 : SystemView 仿真软件可以实现多层次的通信系统仿真。脉冲编码调制(PCM )是现 代语音通信中数字化的重要编码方式。利用SystemView 实现脉冲编码调制(PCM)仿真,可以为硬件电路实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仿真展示了PCM 编码实现的设计思路及具体过程,并加以进行分析。 关键词: PCM 编译码 1、引言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信号的用于通信系统的动态仿真软件SystemView 具有强大的功能,可以满足从底层到高层不同层次的设计、分析使用,并且提供了嵌入式的模块分析方法,形成多层系统,使系统设计更加简洁明了,便于完成复杂系统的设计。 SystemView 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通过分析窗口和示波器模拟等方法,提供了一个可视的仿真过程,不仅在工程上得到应用,在教学领域也得到认可,尤其在信号分析、通信系统等领域。其可以实现复杂的模拟、数字及数模混合电路及各种速率系统,并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基本库和专业库。 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利用SystemView 实现脉冲编码调制(PCM )。系统的实现通过模块分层实现,模块主要由PCM 编码模块、PCM 译码模块、及逻辑时钟控制信号构成。通过仿真设计电路,分析电路仿真结果,为最终硬件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2、系统介绍 PCM 即脉冲编码调制,在通信系统中完成将语音信号数字化功能。PCM 的实现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完成:抽样、量化、编码。分别完成时间上离散、幅度上离散、及量化信号的二进制表示。根据CCITT 的建议,为改善小信号量化性能,采用压扩非均匀量化,有两种建议方式,分别为A 律和μ律方式,我国采用了A 律方式,由于A 律压缩实现复杂,常使用 13 折线法编码,采用非均匀量化PCM 编码示意图见图1。 图1 PCM 原理框图 下面将介绍PCM 编码中抽样、量化及编码的原理: (a) 抽样 所谓抽样,就是对模拟信号进行周期性扫描,把时间上连续的信号变成时间上离散的信号。该模拟信号经过抽样后还应当包含原信号中所有信息,也就是说能无失真的恢复原模拟信号。它的抽样速率的下限是由抽样定理确定的。 (b) 量化 从数学上来看,量化就是把一个连续幅度值的无限数集合映射成一个离散幅度值的有限数集合。如图2所示,量化器Q 输出L 个量化值k y ,k=1,2,3,…,L 。k y 常称为重建电

武科大通信原理课程设计讲解

二○一一~二○一二学年第二学期电子信息工程系 课程设计计划书班级: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王文武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一、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巩固对课堂上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和通信系统仿真的技能。 二、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1)查资料 (2)熟悉仿真软件 (3)设计算法流程 (4)实现 (5)分析仿真结果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1)设计任务:设计一种数字调制系统(2FSK, 2PSk, 2ASK,2DPSK) 2)设计基本要求: (1)设计出规定的数字通信系统的结构,包括信源,调制,发

送滤波器模块,信道,接受滤波器模块以及信宿; (2)根据通信原理,设计出各个模块的参数(例如码速率,滤波器的截止频率等); (3)观察仿真结果并进行波形分析(眼图,); (4)分析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 3)实施要求 具体要求如下: 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 a) 完成2ASK、2FSK 、2PSk或QPSK中任何一种调制和解调系统。传输信道模型选用下面三种之一:AWGN Channel、Rayleigh fading propagation channel和Binary Symmetric Channel Channel; b) 分析已调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c) 分析信道噪声对误码率的影响。 四、实验原理 1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 振幅键控是正弦载波的幅度随数字基带信号而变化的数字调制.当数字基带信号为二进制时,则为二进制振幅键控. 设发送的二进制符号序列由0,1序列组成,发送0符号的概率为P,发送1符号的概率为1-P,且相互独立.该二进制符号序列可表示为 (2-1-1)其中: (2-1-2)Ts是二进制基带信号时间间隔,g(t)是持续时间为Ts的矩形脉冲: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 新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学习,我意识到新课程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课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课程更注重学生个人的能力,潜力,特长。要想有效的实施新课程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注重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实际运用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过去的在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说的机会很少,口语、听力得不到提高。现在我们要转变这种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在教学中应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模仿、口、笔头操练、提问,激发学生学

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 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创造性运用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只是要求讲解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新课程改革注重能力,也更注重基础。教师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中心,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让学习落到实处。以学生为中心,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经过五个模块的学习,让我又学会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懂得了项目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同时在经后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项目学习来指导教学。 1、“项目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过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基于FPGA的时分多路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指导老师:戴慧洁武卫华 班级:通信111班 组长:徐震震 组员:胡彬、韦景山、谢留香、 徐勇、周晶晶、张秋红 日期:

一、课程设计目的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设计性实践课程。使大家在综合已学现代通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可编程逻辑器件及EDA技术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充分发挥自主创新意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符合实际需求的通信系统电路设计与调试任务。 它不仅能够提高大家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和挖掘大家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从事相关工作奠定较好的“能力”基础。 二、课程设计内容 时分多路数字电话基带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三、课程设计要求任务 1、64Kb/S的A律PCM数字话音编译码器的开发设计 2、PCM 30/32一次群时分复接与分接器的开发设计 3、数字基带编码HDB3编译码器的开发设计 4、同步(帧、位、载波同步(可选))电路的开发设计

四、小组分工 小组成员负责项目 徐震震同步(帧同步、位同步) 谢留香PCM 30/32一次群时分复接 韦景山64Kb/S的A律PCM数字话音编码 胡彬PCM 30/32一次群时分分接 徐勇64Kb/S的A律PCM数字话音译码 周晶晶数字基带编码HDB3译码 张秋红数字基带编码HDB3编码 五、时分多路数字电话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PCM编码设计 一、设计要求 1、PCM编码器输入信号为: 一个13位逻辑矢量的均匀量化值:D0,D1…D12 其中:D0为极性位,取值范围在-4096~+4096之间; 一个占空比为1/32的8K/S的取样时钟信号; 一个占空比为50%的2.048Mb/S的合路时钟信号; 2、PCM编码器输出信号为: 一个8位逻辑矢量的13折线非均匀量化值:C0,C1…C7 其中:C0为极性位.C0=1为正,C0=0为负; 一个占空比为1/32的8K/S的取样时钟信号; 一个占空比为50%的2.048Mb/S的合路时钟信号; 二、PCM编码分析 脉冲编码调制(PCM)在通信系统中完成将语音信号数字化功能。是一种对模拟信号数字化的取样技术,将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的编码方式,特别是对于音频信号。PCM 对信号每秒钟取样8000 次;每次取样为8个位,总共64kbps。PCM的实现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完成:抽样、量化、编码。分别完成时间上离散、幅度上离散、及量化信号的二进制表示。根据CCITT的建议,为改善小信号量化性能,采用压扩非均匀量化,有两种建议方式,分别为A 律和μ律方式,本设计采用了A律方式。 在13折线法中,无论输入信号是正是负,均按8段折线(8个段落)进行编码。若用8位折叠二进制码来表示输入信号的抽样量化值,其中用第一位表示量化值的极性,其余七位(第二位至第八位)则表示抽样量化值的绝对大小。具体的做法是:用第二至第四位表示

热处理电炉安全操作规程正式版

Guide operators to deal with the process of things, and require them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etails of safety technology and be able to complete things after special training.热处理电炉安全操作规程 正式版

热处理电炉安全操作规程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指导操作人员处理某件事情的流程和主要的行动方向,并要求参加施工的人员,熟知本工种的安全技术细节和经过专门训练,合格的情况下完成列表中的每个操作事项。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1. 热处理工人在进行各种工艺操作前必须穿戴好规定的安全防护用品。 2. 加热炉在使用前需要检查其电源接头和电源线路的绝缘是否良好。 3. 操作工在进行装炉前,首先要检查炉膛后面及小车下面的几组接线铝夹头是否有熔化现象,如有,应找电工马上更新。 4. 在合上闸后,应观察炉膛后面及小车下面几组铝夹头上的固定螺栓是否发红,若发红,应找电工拧紧。合上闸后,操作工用手晃几下热电偶传导线,看表盘

上的黑针和红划线针是否上下摆动幅度较大,若大,应找电工拧紧表盘后的螺栓或拧紧热电偶上的螺栓。 5. 每次装炉前应先设定一个低温数值,来验证表盘上黑针指出的数是否和设定的温度值相符。然后按照黑针指出的数值来修正设定温度的红指针。到达恒温阶段还要摇起炉门观察小车上各炉板温度是否接近均匀,如发现个别炉板温度过高,先立即找电工查明原因。 6. 工件的装炉与出炉均不能触及电垫元件,以免断电装置失效时发生触电事故。 7. 进行热处理操作时,操作工不得离开现场,切实注意观察温度和设备运转情

心得体会 《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范文

《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之前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必定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下面,我结合此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其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 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

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 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 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设计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课程设计的策略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或称目标模式(即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但其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并且它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二、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课程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发展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课程开发与教育实践的发展,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日趋突出。课程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它涉及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标的、评价方案以及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规范的课程评价程序对于评价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高效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1)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基于MATLAB 的M-QAM调 制及相干解调的设计与仿真班级:通信工程1411 姓名:杨仕浩(2014111347) 解博文(2014111321) 介子豪(2014111322) 指导老师:罗倩倩 成绩: 日期:2016 年12 月21 日

基于MATLAB的M-QAM调制及相干解调的设计与仿真 摘要:正交幅度调制技术(QAM)是一种功率和带宽相对高效的信道调制技术,因此在自适应信道调制技术中得到了较多应用。本次课程设计主要运用MATLAB软件对M =16 进制正交幅度调制系统进行了仿真,从理论上验证16进制正交幅度调制系统工作原理,为实际应用和科学合理地设计正交幅度调制系统,提供了便捷、高效、直观的重要方法。实验及仿真的结果证明,多进制正交幅度调制解调易于实现,且性能良好,是未来通信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正交幅度调制系统;MATLAB;仿真

目录 1引言 (1)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1) 1.2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1) 1.3仿真平台Matlab (1) 2 QAM系统的介绍 (2) 2.1正交幅度调制技术 (2) 2.2QAM调制解调原理 (5) 2.3QAM的误码率性能 (7) 3 多进制正交幅度(M-QAM)调制及相干解调原理框图 (9) 4 基于MATLAB的多进制正交幅度(M-QAM)调制及相干解调设计与仿真 (10) 4.1系统设计 (10) 4.2随机信号的生成 (10) 4.3星座图映射 (11) 4.4波形成形(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 (13) 4.5调制 (14) 4.6加入高斯白噪声之后解调 (15) 5 仿真结果及分析 (20) 6 总结与体会 (23) 6.1总结 (23) 6.2心得体会 (24) 【参考文献】 (25) 附录 (26)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资料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 1.课程本质 对于课程本质的理解主要有四种观点:①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②学习者的生活经验 ③社会经验 ④师生间的交流 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与发展 ①内容: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②元素: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 ③学生发展是目的 ④师生交流活动的实施形式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大课程观——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活动 ·从层次上,课程包括课程体系,单门课程,专题课程,课时课程。 3.武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4.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目标更新 ·知识传授——关注学习过程 ·单一过程——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应试——生活需要内容 ·结束学习——培养能力 ·评价选拔甄别——促进发展 ·统一管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2)课程理念的更新 ·从传承文明——为学生发展 ·从知识结构——社会生活 ·从知能传授——知能主动建构 ·从中央集权——中央地方分权 (3)课程结构更新 ·均衡性:各学科学时比较均衡 ·选择性:开设选修课 ·综合性: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 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与价值观目标 6.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1)注意贯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的基本精神 ·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是单元目标、专题目标的灵魂;而单元目标、专题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的支柱。 (2)从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写的,有助于实现目标。要根据学生学习规律、需求、多数学生来制定单元目标或专题目标。 (3)目标应简明、具体、可操作 理解、了解、初步理解、学会……

通信原理课设-基于Systemview的通信系统的仿真

目录 第1章绪论 (1) 第2章 SystemView的基本介绍 (2) 第3章二进制振幅键控 2ASK (4) 3.1 2ASK调制系统 (4) 3.2 2ASK调制解调系统 (6) 3.3 2ASK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9) 第四章二进制频移键控 2FSK (10) 4.1 2FSK调制系统 (10) 4.2 2FSK调制解调系统 (12) 4.3 2FSK仿真结果分析 (17) 第5章二进制移相键控 2PSK (18) 5.1 2PSK调制系统 (18) 5.2 2PSK调制解调系统 (19) 5.3 2PSK仿真结果分析 (23) 第6章二进制差分移相键控 2DPSK (24) 6.1 2DPSK实验原理 (24) 6.2 2DPSK仿真结果分析 (29) 第7章实验总结 (30) 第8章参考文献 (30) 第9章谢辞 (32)

第1章绪论 通信按照传统的理解就是信息的传输,信息的传输离不开它的传输工具,通信系统应运而生,我们此次课题的目的就是要对调制解调的通信系统进行仿真研究。 数字信号的传输方式可以分为基带传输和带通传输。为了使信号在带通信道中传输,必须用数字基带信号对载波进行调制,以使信号与信道特性相匹配。在这个过程中就要用到数字调制。 在通信系统中,利用数字信号的离散取值特点通过开关键控载波,来实现数字调制,这种方法通常称为键控法,主要对载波的振幅,频率,和相位进行键控。键控主要分为:振幅键控,频移键控,相移键控三种基本的数字调制方式。 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在学习以上三种调制的基础上,通过Systemview仿真软件,实现对2ASK,2FSK,2PSK,2DPSK等数字调制系统的仿真,同时对以上系统有深入的了解。 Systemview是美国ELANIX公司于1995年开始推出的软件工具,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设计、仿真与分析的可视化软件环境,能进行模拟、数字、数模混合系统、线性和非线性系统的分析设计,可对线性系统进行拉氏变换和Z变换分析。 SystemView基本属于一个系统级工具平台,可进行包括数字信号处理(DSP)系统、模拟与数字通信系统、信号处理系统和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并配置了大量图符块(Token)库,用户很容易构造出所需要的仿真系统,只要调出有关图符块并设置好参数,完成图符块间的连线后运行仿真操作,最终以时域波形、眼图、功率谱、星座图和各类曲线形式给出系统的仿真分析结果。 在此次课程设计之前,先学会熟练掌握Systemview的用法,在该软件的配合下完成各个系统的结构图,还有调试结果图。 Systemview对系统的分析主要分为两大块,调制系统的分析和解调系统的分析。由于调制是解调的基础,没有调制就不可能有解调,为了表现解调系统往往需要很高的采样频率来减少滤波带来的解调失真,所以调制的已调信号通过波形模块观察起来不是很清楚,为了更好的弄清楚调制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在这里,我们把调制单独列出来,用较低的频率实现它,就能从单个周期上观察调制系统的运作模式,更深刻地表现调制系统的调制过程。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信息工程学院 2014 / 2015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专业班级:统本电信1201 学生学号:12610304152213 12520527151362 学生姓名:陈钰康 夏涛 指导教师:田亚楠

摘要 8PSK(8 Phase Shift Keying,8移相键控)是八进制相移键控,它是一种相位调制算法。相位调制(调相)是频率调制(调频)的一种演变,载波的相位被调整用于把数字信息的比特编码到每一词相位改变(相移)。 8PSK中的“PSK”表示使用移相键控方式,移相键控是调相的一种形式,用于表达一系列离散的状态,8PSK对应8种状态的PSK。如果是其一半的状态,即4种,则为QPSK,如果是其2倍的状态,则为16PSK。因为8PSK拥有8种状态,所以8PSK每个符号(symbol)可以编码3个比特(bits)。8PSK抗链路恶化的能力(抗噪能力)不如QPSK,但提供了更高的数据吞吐容量。本次课程设计过程中,利用了MATLAB7.1仿真实现了8PSK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并仿真8PSK载波调制信号在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误码率及误比特率性能,并用MATLAB仿真出了调制信号、载波信号及已调信号的波形图和频谱图。并在高斯白噪声下,讨论了8PSK 误码率及误比特率性能。 关键字:8PSK;载波的调制;解调;

目录 一.设计内容及要求(PSK信号的仿真) (1) 二.相关理论知识的论述分析 (1) 2. 1.1、8PSK的概念 (1) 2. 1.2、8PSK的特点 (1) 2.2.1、 PSK的调制 (2) 2.2.2、调制的概念 (2) 2.2.3、调制的种类 (2) 2.2.4、调制的作用 (3) 2.2.5、调制方式 (3) 三.系统原理框图及分析(8PSK的原理) (3) 四.完整的设计仿真过程 (4) 五.仿真结果输出及结论 (6) 六.仿真调试中出现的错误、原因及排除方法 (7) 七.总结本次设计,指出设计的核心及应用价值,提出改进意见和展望 (7) 八.收获、体会 (7) 九.参考文献 (8)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题

课程设计与评价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 1.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称为:(学科课程)。 2.CIPP评价模式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构成。 3.课程整合的方法跨学科课程和(开发关联课程)两种。 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采取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全班活动等组织形式 二、单项选择 1.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课程情境,其中包括对引入的校外课程的重新改组,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的进一步改进等行为属于(A ) A. 课程改编 B. 课程扩充 C. 课程整合 D. 课程选择 2.依靠搜集和分析记载课程各方面情况的现场资料而获得所需信息的方法是(D ) 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测验法 D. 文献法 3.外观性课程评价模式的提出者是(B) A. 斯塔弗比姆 B. 斯太克 C. 斯克里文 D. 塔巴 4.课程评价可分为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其划分依据是( A ) A. 评价关注的焦点 B. 评价的实施阶段 C. 评价的对象 D. 评价所发挥的作用 5.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A ) A. 地方课程 B. 国家课程 C. 校本课程 D. 选修课程 6.根据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提出一种假设,设计出一定的课程和教材,拿到一定的学校、班级去试行,并有比较对照的学校、班级。经过一段时间后,到各试点学校或班级取得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相应的结论,肯定或否定或修改已有的课程和教材。这种课程设计的方式叫做( D ) A. 经验法 B. 客观法 C.主观法 D.实验法 7.课程实施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要素是(A ) A. 教材的改变 B. 组织方式的改变 C. 角色或行为的改变 D. 价值的内化 8.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是以什么方式来组织的(A ) A. 项目活动 B. 主题活动 C. 研究性学习 D. 综合活动 三、多项选择 1.课程专家辛德等人归纳了几种课程实施的取向,包括(ABCD ) A. 忠实取向 B. 互动调试取向 C. 创生取向 D. 实践取向 2.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包括(ABC ) A. 人与自然 B. 人与社会 C. 人与自我 D. 学生与学校 3.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过程经历的两个发展阶段是(AB ) A. 组织发展阶段 B. 专业发展阶段 C. 心理发展阶段 D. 社会化发展阶段 4.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的特征包括(ABCD ) A. 实践性 B. 社会性 C. 服务性 D. 体验性 5.课程目标的核心功能是(AB ) A. 标准功能 B. 导向功能 C. 激励功能 D. 协调功能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于Matlab)

2DPSK调制与解调系统的仿真 设计原理 (1) 2DPSK信号原理 1.1 2DPSK信号原理 2DPSK方式即是利用前后相邻码元的相对相位值去表示数字信息的一种方式。现假设用Φ表示本码元初相与前一码元初相之差,并规定:Φ=0表示0码,Φ=π表示1码。则数字信息序列与2DPSK信号的码元相位关系可举例表示如2PSK信号是用载波的不同相位直接去表示相应的数字信号而得出的,在接收端只能采用相干解调,它的时域波形图如图2.1所示。 图1.1 2DPSK信号 在这种绝对移相方式中,发送端是采用某一个相位作为基准,所以在系统接收端也必须采用相同的基准相位。如果基准相位发生变化,则在接收端回复的信号将与发送的数字信息完全相反。所以在实际过程中一般不采用绝对移相方式,而采用相对移相方式。定义为本码元初相与前一码元初相之差,假设: →数字信息“0”; →数字信息“1”。 则数字信息序列与2DPSK信号的码元相位关系可举例表示如下: 数字信息: 1 0 1 1 0 1 1 1 0 1 DPSK信号相位:0

或 : 1.2 2DPSK 信号的调制原理 一般来说,2DPSK 信号有两种调试方法,即模拟调制法和键控法。2DPSK 信号的的模拟调制法框图如图1.2.1所示,其中码变换的过程为将输入的单极性不归零码转换为双极性不归零码。 图1.2.1 模拟调制法 2DPSK 信号的的键控调制法框图如图1.2.2所示,其中码变换的过程为将输入的基带信号差分,即变为它的相对码。选相开关作用为当输入为数字信息“0” 时接相位0,当输入数字信息为“1”时接pi 。 图1.2.2 键控法调制原理图 1.3 2DPSK 信号的解调原理 2DPSK 信号最常用的解调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极性比较和码变换法,另一种是差分相干解调法。 码变换 相乘 载波 s(t) e o (t)

热处理箱式炉安全操作规程简易版

The Daily Operation Mode, It Includes All The Implementation Items, And Acts To Regulate Individual Actions, Regulate Or Limit All Their Behaviors, And Finally Simplify Management Process.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热处理箱式炉安全操作规 程简易版

热处理箱式炉安全操作规程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操作规程文件应用在日常的规则或运作模式中,包含所有的执行事项,并作用于规范个体行动,规范或限制其所有行为,最终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1遵守一般热处理工安全操作规程。仔细检测温度仪表、热电偶电气设备、接地线等是否完好。 2检查炉膛内是否有异工件,炉底板、电阻丝是否完好。 3工件进出炉应断电操作,并注意工件或工具不得与电阻丝相碰撞接触。装、出炉时不得砸撞炉底板,不得撞击阁砖。 4电炉通电前应首先合闸,再开控制柜电钮。停炉时应首先关控制柜电钮,再拉闸。 5每两周必须清理一次炉底上的杂物,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好。

6使用温度不得超过950℃。每次大修理后,在使用前需经过电热烘干,升温到300℃到400℃时取出炉底板,打开炉门八小时烘,然后关闭炉门再升温到500℃到600℃烘干8小时。 7发现仪表失灵,电阻丝相互接触烧坏,电阻丝加热时不平衡,应停炉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修理。 8发生事故要保持现场,并报告有关部门。 该位置可填写公司名或者个人品牌名 Company name or personal brand name can be filled in this position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 通过这次的设计,感慨颇多,收获颇多。更多的是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书本知识以及个人素质与品格方面。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一: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之前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必定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下面,我结合此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其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

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 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 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 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设计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课程设计的策略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或称目标模式(即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但其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并且它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二、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院(系):通信工程系 班级:通信10-1班 姓名: 学号: 1 课程设计要求

产生两路模拟语音信号,经过pcm编码、时分复用、DPSK调制经过同一个信道单向传输到对应的接收端。常用的三个模块;simulink、通信模块、信号处理模块。 2 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原理说明 通常,按照信道中传输的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相应的把通信系统分为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又因数字通信系统拥有如下特点:⑴抗干扰能力强,无噪声积累。⑵保密性能好。⑶便于组成现代化数字通信网,便于实现多媒体通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实现数字通信,首先必须使发送端发出的模拟信号变为数字信号,这个过程称为“模数转换”。模拟信号数字化最基本的方法有三个过程,第一步是“抽样”,就是对连续的模拟信号进行离散化处理,可以以相等的时间间隔来抽取模拟信号的样值,也可以不等间隔抽取。第二步是“量化”,将模拟信号样值变换到最接近的数字值。因抽样后的样值在时间上虽是离散的,但在幅度上仍是连续的,量化过程就是把幅度上连续的抽样也变为离散的。第三步是“编码”,就是把量化后的样值信号用一组二进制数字代码来表示,最终完成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数字信号送入数字网进行传输。在传输数字信号时候,为了提高传输质量,提高传输的可靠性,通常要进行调制,调制的方式有多种,例如二进制相移键控2PSK,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差分二进制相移键控2DPSK 等等。为了提高传输是新到的利用率,在调制之前,可将多路信号进行复用,包括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等等,通常数字通信系统中常用的的是时分复用。在接收端则是一个还原过程,把接收到得信号进行解调制,解复用申城多路数字信号。再把每一路数字信号解码变为模拟信号,即“数模转换”,从而再现原始信号。数字通信系统模型如图所示。 3 PCM基本原理

热处理炉安全操作规程

1热处理人员接到任务时首先检查热处理炉的状况是否满足热处理的条件,包括以下项目: 1.1温层是否完好。 1.2挡风墙是否完好。 1.3油泵、风机是否能正常工作。 1.4测温仪表是否正常。 1.5风冷要求是否能满足。 1.6炉车运行是否完好。 1.7油库油量是否满足生产需要。 1.8油嘴调节系统是否灵敏可靠。 1.9以上情况正常时,可进行下面操作;如不正常,应查出原因并使其恢复正常。 2热处理人员根据生产安排合理吊装工件,工件摆放应符合以下规定: 2.1弯管在炉车上的排列应考虑散热不受阻隔,风冷散热方便,火嘴墙应便于火焰通过,但不直接烧在弯管上。 2.2弯管应用垫砖垫放牢靠平稳,防止钢管变形,并应考虑垫砖承受能力。 2.3两层码放时,应注意上下层管子之间尽量避免相压而以垫砖承受为主,当不可避免时,相压部位必须有支点不得悬空。 2.4两层码放时,对大口径薄壁管,第二层必须以耐火砖为支点,不得压在底层弯管上,且管口必须支撑,支撑物必须靠牢吃力。

2.5工件摆放完毕后应画管子摆放图以便记录管子编号。 3装炉结束后,将炉车开进炉内,放下炉门,将炉门与炉车、炉车与后炉墙之间的缝隙用沙土、石棉布等加以密封 4启动油泵、风机、点燃火嘴。 5调整火嘴及风量,使炉内温度按照热处理工艺曲线的要求控制升温速度恒温时间及冷却速度。 6控制炉温和工件温度的热电偶必须经计量合格,且在计量的有效期内。热电偶的安装位置应能正确反映炉温和工件的真实温度。 7热处理炉的油系统管路,接头应坚持每天检查一次,如有渗油现象应立即排除。 8吊装管件时,应先检查钢丝绳及卸卡物是否合格,注意吊装角度, 并合理使用钢丝绳及卸卡。 9每次工作完毕要拉闸断电。 10炉车的耐火砖垫块应经常检查及时更换。 11热处理炉车轨道下不得放置障碍物,炉车进炉或出炉时,必须 一人在外瞭望,一人操作。 12点火前应进行炉周围检查,清理易燃易爆物后才允许点炉,引 火防止烧伤自己,不得在眼前点火,应侧脸点火。 13经常检查油路系统是否漏油,如有漏油应及时处理。 14出炉前,应注意检查周围有无易燃易爆物品 15做好班前安全交底,班后安全总结,做好自身安全保护工作。 16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如进入车间戴安全帽,穿绝缘鞋等。

热处理箱式炉安全操作规程实用版

YF-ED-J3574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热处理箱式炉安全操作规 程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热处理箱式炉安全操作规程实用 版 提示:该操作规程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1遵守一般热处理工安全操作规程。仔细检 测温度仪表、热电偶电气设备、接地线等是否 完好。 2检查炉膛内是否有异工件,炉底板、电阻 丝是否完好。 3工件进出炉应断电操作,并注意工件或工 具不得与电阻丝相碰撞接触。装、出炉时不得 砸撞炉底板,不得撞击阁砖。 4电炉通电前应首先合闸,再开控制柜电 钮。停炉时应首先关控制柜电钮,再拉闸。

5每两周必须清理一次炉底上的杂物,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好。 6使用温度不得超过950℃。每次大修理后,在使用前需经过电热烘干,升温到300℃到400℃时取出炉底板,打开炉门八小时烘,然后关闭炉门再升温到500℃到600℃烘干8小时。 7发现仪表失灵,电阻丝相互接触烧坏,电阻丝加热时不平衡,应停炉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修理。 8发生事故要保持现场,并报告有关部门。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对讲机

1任务书 设计并制作一个无线对讲机,要求采用调频方式工作,至少10米以上通话距离。2设计方案选择 方案一:发射试用调频无线送话器,接收采用集成电路KC538,具有中频放大、鉴频和音频功率放大等功能。KC538中频放大器采用三极管差分放大器,故有增益高和调配抑制比较好的特点。 方案二:采用集成电路D1800,它作为收音机接收专业集成电路,功放部分则用D2822电路具有体积小、外围元件少灵敏度极高、性能稳定等优点。 方案选择:综上电路,接收频率和工作电流都在要求范围之内,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经过比较,方案二更具有简洁性,电路布复杂。因此本系统采用方案二设计。 工作原理 该对讲收音机的原理框图如下图所示,分为接收部分和发射部分,发射部分电路采用本级振荡经调制差频后中频发射。接收部分采用相干解调方式放大输出。

接收部分原理:调频信号由TX接收,经C9耦合到IC1的19脚内的混频电路,IC1第1脚内部为本机振荡电路,1脚为本振信号输入端,L4、R6、C10、C11等元件构成本振的调谐回路。在IC1内部混频后的信号经低通滤波器后得到10.7MHz的中频信号,中频信号由IC1的7、8、9脚内电路进行中频放大、检波,7、8、9脚外接的电容为高频滤波电容,此时,中频信号频率仍然是变化的,经过鉴频后变成变化的电压。10脚外接电容为鉴频电路的滤波电容。这个变化的电压就是音频信号,经过静噪的音频信号从14脚输出耦合至12脚内的功放电路,第一次功率放大后的音频信号从11脚输出,经过R10、C25、RP,耦合至IC2进行第二次功率放大,推动扬声器发出声音。 对讲机接收结构框图如下图所示:

热处理箱式电阻炉安全操作规程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416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The Procedures Or Steps Formulated T o Ensure The Safe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Of Daily Production, Which Must Be Followed By Relevant Personnel When Operating Equipment Or Handling Business, Are Usually Systematic Documents, Which Are The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Of Operator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热处理箱式电阻炉安全操作规程通用 范本

热处理箱式电阻炉安全操作规程通用范 本 使用指引:本操作规程文件可用于保证本部门的日常生产、工作能够安全、稳定、有效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操作设备或办理业务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通常为系统性的文件,是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一、操作者应遵守热处理的操作规程,仔细检查仪表,热电偶,电气设备接地是否完好。 二、检查炉内是否有异工件,炉底板及电阻丝是否完好。 三、当工作中,工件进炉或出炉时应切断电源,注意工件或工具等不得与电阻丝相撞、接触。 四、通电前,应先和闸,再开控制柜电钮;停炉时,先关控制柜电钮,再关空气开关,注意不得炉温超过额定值。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小学数学 一.泰勒五条原则: 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 的经验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 究的学习意识 (2)经历垂直与平行的认识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激发学习数 学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 得满足感 (1)(2)学生学习和了解垂直和平行,对于问题的解决拥有满足感,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的 (1)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 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 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2)正确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对平行与垂直两种位臵关系的 描述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1)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臵关系;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 的特征;进行分类 (2)创设情境,设疑引思;展示交流,分类比较;归纳——掌握特征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1)练习巩固,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2)学生寻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互相平行, 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 物体的边相互垂直?并用三角板验证 二.斯腾豪斯过程原则: 1.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允许儿童在活 动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对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做出反思,则 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引导学生分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臵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对于小组的这种分法,有什 么问题 (2)分类——感悟特征归纳——掌握特征二次分类——认识垂直 2.如果一项活动在学习情境中允许学生充当主动的角色而不是被 动的角色 (1)(2)分小组做实验讨论 3.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探究各种观念,探究治理过程的应用, 或探究当前的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 (1)(2)探究什么是平行,垂直,相交 4.如果一项活动使学生设计实物教具,即真实的物体,材料,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