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主题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小学科学“主题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小学科学“主题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小学科学‘主题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中山市石岐区杨仙逸小学黄丽仪陈树德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前,各国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因此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和加强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努力发挥教育在科普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结合中小学教育改革,多形式、多渠道地为青少年提供科普活动阵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无论从当今社会的需要看,还是面向未来的竞争挑战,学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仍然停留在知识本位、教材本位的基础上,很少有超越课堂,走出校园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主动获取科学知识之壮举。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着科学素养较差,技术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的弊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主题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就是要通过科技实践活动的形式,将科技教育、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

科学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培养目标,这不仅对于充分发掘学生聪明才智,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发展个性特长有明显效果,而且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2.这是推进新课程改革,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的需要。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一线科学教师积极将“探究”活动引入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局面。然而,在一节节热热闹闹的科学探究活动课的背后,教师却面临着“探究”带来的种种矛盾和困惑:

(1)探究内容局限性的困惑。“教学内容听教材的,探究步骤听老师的”。这是现今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真实写照。即在实际教学中,一线科学教师基本上都是照搬教材,所谓的探究就是围绕科学书编排好的内容,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步骤去一步步的实施,这样学生固然获取了新课标所要求的基本知识,但是这一切都是按照老师预设的道路前进。当发现有孩子脱离了预设的轨道,向教师提出“为什么”的时候,教师急忙通过所谓的“主导”把他们拉回到正轨上来,粗暴的扼杀了学生的一切灵感和创意。这是一种“必然性、程序化的探究”,是“牵着牛鼻子”的探究,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学生感兴趣的未必书上有,书上有的学生未必感兴趣。下雨时蚯蚓为什么要钻出地面?为什么中午炖的汤晚上就变味儿不能喝了?我们能否让这些学生感兴趣,而且是看得到、摸得着,能

够尝试的科学探究活动也能走进课堂?又该如何让它们与教材上的现有教学内容融合到一起,形成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探究体系?

(2)探究经验严重不足的困惑。科学探究是逻辑性非常强的研究活动,要求研究者思路清晰、思维缜密。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刚刚接触科学课程,连生活经验都严重不足。因此,在面对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时往往没有方向,不知从何处着手。而科学探究基本方法的指导恰恰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缺失,以至于有的学生在学了4年科学(六年级的学生),开展了若干个科学探究活动之后,遇到要研究的问题仍然是“狗咬刺猬无处下口”的窘态。在具体的实验操作、数据分析、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同样因经验的缺乏而深受影响。因此,怎样引导学生有效积累科学探究的经验,掌握研究科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也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3)课堂探究时间不够的困惑。引入了探究,就意味着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分析、交流,从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静待花开”是令人向往的,但“时间不够”也是残酷的现实。课堂上前面探究的甘畅淋漓,后面却没有时间很好地归纳、小结和巩固,虽说可以增加课时进行,但每个内容都遇到类似情况,教学必然无法按进度完成。于是,为了保障后面的内容完成,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只得蜻蜓点水、草草收场。这是一种走过场的探究,仅仅停留在探究的表面,很难有实质性的效果。

(4)探究时空受限制的困惑。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生命科学”、“物质世界”、“地球与空间”三个领域,其实包涵了以后还要再次系统学习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范围非常广泛。不是所有的科学探究都能在教室或实验室里完成的,如有

关天气的“刮风了”、“下雨了”、“小小气象员”等内容,需要学生到室外去观察天气的变化。也不是所有科学探究都能在40分钟内完成探究的,如种子的发芽、植物的种植、生物的养殖等,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实验和观察。遇到这种情景,老师们往往简化为“教师提供资料(图片、影像等),学生分析交流”。这是一种打折扣的、脱离实际的探究。

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下,科学探究似乎总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失去了实效,一线教师面临着“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的两难局面。于是近几年,对有效教学和有效探究的呼唤愈来愈高。虽然已经有一些研究文章和课题对我们受到的困惑进行了剖析,但往往将教学低效的原因归于教师组织能力不够或归于课堂探究方案的设计失当,基本上没有正视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真正矛盾,没有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

(二)已有研究述评

1.国外: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推广学生“小课题探究(研究)”的教学模式。美国的教育相来比较注重实践探究(动手操作)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例如,美国的劳伦斯中学,从1985年开始,一直开设一门“自主研究”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或合作进行某一个小课题的研究。学生必须自己突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撰写报告。日本从1998年开始提出在全日本小学新设“综合性学习时间”(每周2课时),旨在通过学生对小课题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自主学习思考、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印度正在竭力将科学技术引人中小学正规课程,希望通过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提高广大公众的科学素养。美国2061计划提出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就强调“适用于提高所有国民的科学素质,不论这些国

民的社会环境和生平抱负如何”。

2.国内:20世纪90年代末期,沿海地区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前沿的部分省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开展了一些“研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等综合实践活动。这些课程和研究虽然名称各异,结构、内容有所不同,但基本价值取向有共同之处。即通过特定活动载体(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等。

综合上述调查,我们认为尽管国内外都有类似于“主题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但是都是就某一个问题或知识进行的单列探究,并没有把这种学习方式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常规教学方式加以系统研究和分析。

(三)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1、“主题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类似科学课题研究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实现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解释某一项现象或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着眼于培养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实质是主体对客观积极建构意义的过程,而这个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参与实践活动与情景互动的过程。建构主义倡导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

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3、“主题探究式学习”正是在建构主义指引下,以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为背景,以要探究的实际问题为指向,以个人或小组合作为方式, 以类似科学课题研究的方法,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获取所需的信息,最终去解释或解决所碰到的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着眼于培养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

(四)本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试图从探究内容的选择、探究方法的积累、探究时间的保障、探究空间的拓展等方面整体考虑,通过实践与研究,探索出一种有效的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新思路,从根本上解决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所面临的困惑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1.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研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普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逐步了解和掌握探究科学的基本方法,使他们爱科学、学

科学的基础上用科学、探究科学。

2.探索小学科学“主题探究式学习”的操作策略和方法,尝试解决小学科学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开展“主题探究式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探寻解决“探究内容局限、探究经验不足、探究时间不够、探究空间受限”的途径,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为本校科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兄弟学校有效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操作模式。

3.开发校本课程。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开展一系列“主题探究式学习”实践活动,经过2-3年的开发和积累,最终开发出一套适宜于本地区实施的小学科学‘主题探究式学习’的校本课程。

4.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培训和实践,提高科学教师组织开展各种科技教育活动的能力,促使教师的自我业务素质的提升。

5.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逐步促进学校“科技创新”特色的形成,使“创新”成为仙小“飞的精神”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研究内容

1.“小学科学‘主题探究式学习’”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2.“小学科学‘主题探究式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通过开展活动,积累案例,开发出一套适合于本地区开展的主题探究式学习校本课程。

3. 研究通过“小学科学‘主题探究式学习’”尝试解决科学教学中探究时间不足,探究空间受限,探究经验不够等问题的可行性。

4.通过“小学科学‘主题探究式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效果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

(1)以现行科学教材为基础,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进行“主题探

究式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掌握知识,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案例。

(2)整合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科学课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学生自主建构科学知识;让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活动内涵更有科技含金量。

(3)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科学教学效果,在丰富的案例分析中寻找“小学科学‘主题探究式’学习”的规律、策略与方法。

(4)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有效的活动案例和资料,逐步形成我校特有的校本教学资源。

(四)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每项研究的进行,都必须有科学的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本课题研究也不例外。它要求研究的内容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过程的实施都有一定的科学性。

2.实践性原则。不管是科学知识的获得,还是科学态度和情感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所以在探究过程中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发表意见的机

会,多给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并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

3.发展性原则。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生能力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的研究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主体性原则。探究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反馈意见和信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优化探究型活动课程。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以获取课题研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的经验与操作范式。

三、研究过程

1.研究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

组织学校教师成立研究小组,对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学校学生科学素养进行问卷调查,对即将开展的课题研究进行研讨,制定研究方案。

2.第一阶段研究(2010年9月—2011年2月)

召开课题开题会,接受专家的质询和指导,改进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前4个周期的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组织部分班级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第二阶段研究(2011年3月—2011年12月)

多层次、多维度组织研讨会,分析案例,总结开展科学主题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举行课题中期汇报,在专家的指导下修改方案。

4.第三阶段研究(2012年1月—2012年12月)

全校所有班级全面推进课题研究,积累丰富的教学案例,分级组进行课题研讨,逐步总结教学经验,提炼课题研究成果。

5.第四阶段研究(2013年1月—2013年10月)

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开发校本课程,撰写教学论文,申报课题结题和成果鉴定。

四、研究成果

(一)积累了开展“小学科学主题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1.选择探究主题的策略:规定动作+自选动作

所谓“规定动作”,指的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课程教学内容,也可以理解为在科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材所编排的教学内容。这是中小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可以以此作为学生科学探究的主要内容。

所谓“自选动作”,指的是教材之外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我们常说“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然而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都是面向全省乃至更广泛区域的所有中小学发行的,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肯定要尽可能的适应各地、各级、各类的中小学使用。这种“大众化”、“通用化”的教材带来的结果就是忽略了地域的区别和环境的不同。因此,我们可以选择身边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学生探究的主题。

案例一:韶关地处广东省最北边,韶关市最有名、最具有代表性莫过于丹霞山的地质地貌了,我们在教学粤教科技版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变化的地表”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以“丹霞山的魅力”为主题,让学生走近丹霞山,去观察丹霞山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与众不同?

案例二:像中山、珠海等地处南方沿海的地带,其气候变化、生物特征等各个方面又有着许多与内陆不同的独特之处。如“回南天”是南方人记忆较为深刻的自然现象。当“回南天”不期而遇,导致各家各户地面“潮湿”,墙壁“发霉”,衣服“长毛”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变化的天气”,及时引领学生以“回南天的秘密”为主题,引领学生进行探究,了解气象变化的相关知识。

2. 指导学生开展探究的策略:科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方法

科学家的思维:让学生用科学家的思维去看世界,学会发现、提出和思考问题。科学家的方法:让学生用类似于科学家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去研究并解决问题,即经历大胆猜想、制定方案、开展研究、分析交流等过程,最终得出结论进而解决问题。

新课标认为“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求。而探究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积累探究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我们不妨让学生像科学家研究问题那样,围绕探究的主题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制定方案、开展研究、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等过程,让学生真真正正的在实践中去自主探究所遇到的科学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相应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在一项项的探究活动中感悟到研究科学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探究性学习的活动经验。

案例三:在教学粤教科技版六年级上册“代代相传的特征”一课时,我们不是像教材那样出示一些准备好的人物图片进行分析,而是运用了“小调查”的探究活动:

“代代相传的特征”主题探究

班级:姓名

一、小调查:你跟家人长得像吗?

二、我的发现:

三、我在交流中的收获:

四、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五、活动评价:

1.自我评价:

2.同学评价:

3.家长评价:

4.老师评价:

在这项科学探究活动中,“小调查”和“我的发现”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交流中的收获”和“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家、网络搜索等各种方式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最后还加上了

4种不同角度的评价,促进学生在反思中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探究科学秘密的兴趣和信心。

3.引领学生积累探究经验的策略:经历基本过程+ 学习基本方法

要想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问题,我们得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技能。一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基本过程;二是上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课,让学生掌握开展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当学生在探究的历程中通过接触,感悟,加上教师的传授和讲解,逐步掌握了这些基本研究方法,他们也就找到了打开科学奥秘的钥匙,那“不经意中撬开了科学新知识的大门”也就成为了可能。下面举例说明在经历探究过程中学习基本研究方法的情况。

案例四:粤教科技版五年级上册,各个不同的单元,知识领域也各不相同,开展主题探究式学习的时候,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如第1单元“植物身体的奥秘”,主要采取“小观察”的方式进行;第3单元“奇妙的电与磁”主要采取“小实验”的方式;第5单元“变化的地壳”主要采取“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此外还有要用到“小调查”、“小查阅”“小种植”、“小饲养”等研究方式的。具体到某一种探究方法,也有技巧。如“小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记录什么?怎么记录?如何整理和分析信息?这些都是需要教师进行指导的地方。例如:

“关心天气”主题探究活动-----变天的前奏

班级:姓名

一、小观察:天气变化会对很多物体带来一定的影响,人们会根据经验判断天气的变化。请你观察下雨前,有哪些与平常不一样的现象?

(其他环节略)

在观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发现“有哪些与平常不一样的现象?”这就用到了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对比,对比实验、对比分析是我们研究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这里,不仅要把事物“平常的表现”与“下雨前的表现”进行对比,而且要注意到是“这一类的事物都有这样的同样的变化”。如果学生没有这些探究经验,他们的观察就会有些盲目,甚至会把那些“偶然的现象”也记录进来,误以为是“变天的前奏”。

4.拓宽探究时空的策略:整合学科课程+整合课堂内外

(1)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和科学课程。小学阶段3-5年级都安排了地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内容有的与科学课程是重叠的,如水资源的调查和保护、蔬菜的营养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科学课在实践活动中开展,使科学探究实践更充足。同时,也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活动内涵更有科技含金量。

(2)整合课内外的时空资源。对于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的探究我们放开手让学生去开展活动,对于在课堂和实验室里无法完成的科学探究,我

们采取“课内交流”与“课外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课内交流”就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和学习,解决那些必须要大家集中在一起来解决的问题,如探究主题的确立、探究方案的制定、探究结果的交流和分析等等。而对于无法在课堂和实验室里完成的活动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个体或者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外探究”。

(二)探究措施的创新有效解决了科学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矛盾。

1. 探究内容的创新。

“主题探究式学习”以现行科学教材为主(规定动作),以身边的科学现象为辅(自选动作),大大丰富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探究的主题可以是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可以是基于教材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可以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科学知识,还可以是学生自己发现并感兴趣的科学现象。学生探究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科学教材,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了学生留心生活,勇于探究科学奥秘的信心和欲望。

2. 探究形式的创新。

一般的科学探究都是围绕所要研究的问题,根据教材或教师设计好的流程去研究。“主题探究式学习”则不同,它是用类似于科学家做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确定了探究主题后,让学生自己去猜想、制定方案、开展研究、整理信息、分析交流、解决问题。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是开放的,可以动手实验,上网搜索、查阅资料、咨询专家、社会调查等等,有时还是多种探究方式的综合运用,这些探究方式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提高。当“用科学家的思维思考问题,用科学家的方法研究问题”成为一种习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3. 探究时空的创新。

小学科学主题探究式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科学课堂,而是整合了与科学探究关系紧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了课内外的有效时空。由于探究活动不再局限于室内,不再局限于40分钟,可以让学生(或小组)独立在家进行,不必再受课堂上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有了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在无压力、宽松的氛围中充分探究、独立思考和感悟,加上没有他人的干扰,探究学习的结果往往比课堂上探究的结果更加丰富、更有个性。

4. 探究结构的创新。

主题探究式学习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能在课堂解决的在课堂解决,课堂无法解决的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有的选择课前前置性探究,有的是选择课后拓展探究。由于学生个体(或小组)的探究活动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合作交流。使得课堂上的交流参与面更广、交流更有效。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个体在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中进行二次感悟,并完成对知识的及时总结和巩固练习。教学环节变得紧凑,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知识得以及时巩固。

5. 指导方式的创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主题探究式学习重视对学生探究科学的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尝试、体验研究科学的一般程序和研究步骤(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制定方案、开展研究、分析信息、得出结论等),学习并积累研究科学的常用方法(小观察、小实验、小种植、小饲养、小调查等等),这些指导方式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学生研究经验的积累,为学生探究科学扫清了障碍。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也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而更有针对

性,对学困生的的帮扶也更有成效。

6. 评价维度的创新。

对学生的评价由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四个维度组成,充分反映了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家庭学习、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有激发性,有利于学生增强探究科学的信心和欲望。

7. 反思主体的创新。

在小学科学主题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在多维度的评价中,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反思独立探究的发现,反思合作交流的收获,反思出现差错的原因,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反思中,看到自身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

(三)有效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学有效否要看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否得到了提高。二是小学科学是科学启蒙课程,重在从看、玩、做、想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与情感。为了研究主题探究式学习对提高

学生科学素养的效果,我们借鉴《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一书在问卷调查全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状况时所提取的四个核心因素(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概念、科学方法)作为衡量指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连续四年对学校六年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同时,我们还对课题组的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和访问,一是借此深入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二是直观感受课题研究给学生和老师带来的语言、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直观变化。

1.问卷内容的设计:满分值100分,四个因素各占25分(问卷详见研究成果附件材料)。

2.问卷数据的统计(如图一):

图一:我校近四年六年级毕业生科学素养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图

5

10

15

20

25

2010201120122013

3.结合问卷调查的数据、师生座谈的反馈进行分析:

(1)科学兴趣:由图一可知,开题以来学生关注科学现象、主动探究科学的欲望和兴趣逐年递增,其中第一年增幅最大(提高4.8分),在2013年达到最高值(24.8分)。老师们认为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主题探究式”学习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感兴趣的,由他们自己选择的探

究主题,所以他们主动性更强。二是这些探究的“主题”就在他们身边,有利于他们去探究。所以随着探究活动的开展,他们的兴趣越来越浓。三是探究式学习的开展让孩子们尝到了甜头,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增加了综合能力,他们喜欢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

(2)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指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①从问卷调查的数据看(图一):我校六年级毕业生的科学素养从2010年的12.5分,到2011年的15.6分,到2012年的18.6分,再到2013年23.3分,逐年稳步提高。

②从师生座谈的反馈看: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状态全面改观,一是课堂活跃了,学生们由以前的“沉闷不语”变成了“激烈争论”;二是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能积极提出问题;三是对别人的见解敢于质疑,对自己的猜想勇于通过实践和探究去进行验证。下面用一个班开展“主题探究式学习”实践以来的变化为例,说明学生在科学综合素养上的明显进步。

案例五:“三棋班”的成长。“三棋班”是我们课题组成员梁凤英老师任教和指导的班级(见成果材料),他们班是中山市的特色班集体,其特色就是三棋教育。

在四年级的时候,他们第一次开展的主题探究式学习选择的主题就是“‘棋’乐融融------关于‘三棋’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的调查研究”,其实就是对自己班和平行班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和分析,研究开展三棋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当时这个班的孩子对于制定探究方案、外出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那是一塌糊涂,全部都要老师一手一脚地指导和帮助,一项调查做了整整1年才算完成。

到了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学校被确定为“中山市保护学生视力试点学校”,梁老师又引导学生抓住机遇,选择了“杨仙逸小学近视与预防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同样是调查,但有了上次的经验,他们已经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制定方案、开展探究了。下学期,刚好中山市全面推进校舍加固工程,他们又开展了“关于中山市校舍加固工程的的调查研究”,他们用了3个月就完成了全部的探究任务。

在六年的时候,尽管即将面临升学,但是孩子们还是合作研究了“蔬菜与健康”的主题探究。除此外,他们还自己选择主题,自发地开展研究,有“回南天的秘密”、“食物为什么会发霉?”、“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等十几项科学探究,而且基本上都是以个体为单位开展的活动,由此可见学生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3)科学概念: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

①从问卷调查的数据看(图一):我校六年级毕业生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连续大步提升。短短四年,从2010年的15.4分上升到2013年的24.5分,上升值达9分。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显著提高。

②从学生在实验操作考核中的表现看:小学五年级学生实验操作考核是由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开展的科学技能考核活动,能较为客观、科学地反应各所学校的学生对科学概念和综合实验能力的掌握情况。图二是近几年我校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不难看出我校五年级学生在实验操作考核中一届比一届好,进步显著,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越来越好。

图二:我校近几年学生在市实验操作考核中获得优秀率的统计图

【精选】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报告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成果报告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唤醒,在于激励,从而让每一个生命都闪现希望的曙光。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生,现实中的学生因为教育环境、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差异而呈现不同的学习结果。在亚迪校园大部分学生是比亚迪公司子弟,随父母进入公司而从内地插班到亚迪,学习基础良莠不齐的现象尤为突出。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怎么办?答案:不能放弃;面对学生发展不均衡的整个班级怎么办?答案:实施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中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差异,在个性化的教学过程中满足全体同学的求知需求与心理需求,使得每一个学生能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近年适逢比亚迪公司提出创办优质化精品化学校,借创精品提质量契机,小学数学组在四、五、六年级开展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两年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认可、学校的激励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赞誉。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分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根本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实施素质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途径,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采用“一刀切”或“齐步走”的教学方式只会涣散学生的意志,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是无法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发展的。分层教学正是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等方面出发,解决素质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的。 2、分层教学是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标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句话落实了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反映了教学中要面向全体,体现了基础性、广泛性和发展性合一的总体目标。新的数学课程应该是顺应“每一个孩子健康发展”的课程,而不是凸显优秀学生的筛子,更不应该成为淘汰沙粒的大浪。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才能唤醒学

工作报告之小课题研究报告范例

小课题研究报告范例 【篇一: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说明:课题研究报告没有固定模式,仅供参考。研究者根据实际情 况撰写。 一、题目。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 不宜过长。 二、摘要。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 内容包括:1、提出研究的问题;2、介绍研究的背景;3、指出研究的目的;4、阐明研究的假设;5、说明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 重要部分,以实验研究法为例,其内容应包括: 1 、研究的对象及 其取样;2、仪器设备的应用;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4、 操作程序与方法;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6、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 五、研究结果及其分析。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 料要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 观臆断。其内容:1、用不同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如图、表);2、 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3、分析结果。 六、讨论(或小结)。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其内容:1、本 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 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结论。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 严谨、逻辑性强。主要内容: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 题没有解决;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 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 九、附录。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一、标题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数学小课题结题报告(培训学习)

库尔勒市实验中学“小课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方案)课题名称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课题成员 忽兴、杨丽萍、汪帅、高红伟、柳东阁课题 组长 李海峰 简要背景说明(课题是如何提出来的)(一)问题提出背景: 审视当前学校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深刻认识,使之在具体实践中走了样:一是过分追求外在的形式,而缺乏时效性。二是过分追求课堂顺畅,严重忽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过强,过弱的趋势都会影响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因此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内容: ①构建合理合作探究组织。合理、科学分配小组,还要有良好的分工与配合,要做好合作学习的准备,培养良好的合作技能,加强对合作方法的指导。 ②选择恰当的合作探究时机,把握好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契机,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精选合作课题,要设计好讨论的内容。灵活、科学安排合作探究。 ③建立有序的合作规则,保证充裕的合作探究时间,使合作具有实效性。

④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合作不仅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能激发每个人高度的求异思维。 (三)课题的应用价值: ①扭转教学现状:合理设计教学中的小组合作讨论,使之不再流于形式,重视合作交流的实效性。 ②学习形式的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记忆,注重知识的运用,而现代的学习形式更加注重知识的转变和形成过程,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进一步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创新点: ①改变合作学习中的重“学生”轻“教师”现象,对传统讲授式矫枉过正。 ②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合作学习不能轻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③数学合作学习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思维上的激发、互补与互动。任何形式上热闹而思维活动不足或不够深入的合作,都不是理想的数学合作学习。 ④数学内容通常具有延续性、拓展性与应用性,所以课内合作与课外合作需要并重。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初中语文“分层推进”自主学习的研究》 微型课题报告 一次研讨会上,一位初中的语文老师感慨地说:“现在一个班级犹如一幢五层楼,每层楼上都有一些学生”。言下之意,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档次各异,而传统的的班级授课制,又只注重面对群体,忽视个体,导致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教师“不讨好”。其结果与素质教育“全面抓,抓全面”的宗旨大相径庭。 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施教,既注重群体的共性,又注重个体的差异性,以人为本,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 一、实验指导思想 (一)、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 小平同志在l984年发布“三个面向”的指示,是以人为本的。“异步推进教学法”总的指导思想。吕叔湘把“三个面向”解释为“第一个‘面向现代化’,简单点说就是高效率,而要取得高效率,势必要高速度;第二个‘面向世界’,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语言文字要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第三个‘面向未来’,就是要更进一步现代化,更进一步国际化,而不是相反。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坚决废除传统落后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全面开展“听、说、读、写”各层次的训练;以人为本,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着眼于每个学生的现实目标和长远目标,使学生适应未来的挑战,努力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有用人才。 (二)、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本实验追求的目标。本实验中的“四阶六步”就是按叶老这个思想来设计的。特别是“四阶”中的“引读感知,启读生疑,研读演练,迁移运用”是熔“听、说、读、写”于一炉,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四个“认知阶段”整合起来,使学生遵循认知规律,异步推进,提高阅读效率,丰富写作技能,而施教过程中的“先死后活”“先扶后放”,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逐步做到“不待老师讲,自能读书;不待老教师,自能作文”。 吕叔湘先生早在20年前就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问题很多,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张志公先生也曾说“多年来,语文教学的效率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种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吕叔湘先生指出:“是不是应该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张老也指出:“能用尽可能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尽可能强的表达效果。”根据吕老和张老的语文教育思想,我们进行了高效低耗的研究,而要达到“高效”,势必要大面积提高

市级课题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工作报告记录

市级课题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工作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新媒体时代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 课题工作报告 水天坪小学课题组 《新媒体时代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是我校于2015年3月申报的市级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课题批准号:2015-0015)。2015年3月至今,在县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镇教管中心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校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下,课题组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现将研究工作的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三话回顾课题工作 (一)一话----多管齐下,保障课题实施 1.组织保障机制:从课题的立项、申报以来,学校领导、科研处对本课题的研究非常重视,针对本次市级课题提出了“科研兴校,以研促教”的口号。由校长牵头,形成了以科研处为中心,教研组长为主研人员,全校教师为参研人员的课题研究小组。 2.制度保障机制:学校制定了课题管理、学习、研讨出勤制度,激励制度,定期组织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开展论文、课例评比,展示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人员保障机制:学校聘请县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的专家谢胜勇、敖小华为指导,镇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员彭绍普老师为研究顾问,教科室主任(县级骨干教师)彭大荣为课题带头人,课题主研人员也由县级骨干教师曾国琼、付淑芳等担任,保证了课题的研究能力。 4.资料设备、科研手段以及经费保障机制:我校建有图书室,有良好的文献研究条件;有良好网络计算机系统设施设备,对课题的资料查询、数据分析,对课题资料的上传共享,教师之间的信息互动等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有专项的课题研究经费,鼓励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在课题研究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实行重奖,提高研究质量,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5.时间保障机制:本实验分三个阶段,即: 第一阶段(2015年3月—2015年5月)课题理论论证、申报阶段。

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范例

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范例 课题研究能使教师专业素质由低到高不断提升,帮助教师缩短由非专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历程,由教学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整理了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给大家借鉴! 20xx年xx月,我校承担了综合实践研究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的研究任务,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已完成了该课题的预定研究任务,现将研究工作向总课题组汇报如下。 自主性学习是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是国际社会比较认同和实践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本质就是强调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活动能力、活动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活动策略,全面提高自身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产生,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教学观、学生观,寻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进而在各科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以及更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识、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与品德,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课程其实是将课内与课外、校

内与校外、自学与指导结合起来,融开放、引趣、导思为一炉的新型课程,它打破了以课本为中心的单一性,打破了严格意义上课堂教学上的封闭性,它把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的知识学习和体验放在首位,尊重个性,鼓励创新,这一切都为开展自主性学习提供了最佳土壤。所以本课题,尝试在这一领域做一番积极的探索,期望能在探索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为自我个体的发展获取一个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将课题研究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安排参加过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远程研修培训的主任具体主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接着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选拔优秀的骨干教师担任实验教师,按教师个人特长进行具体分工,同时还建立完善的课题制度,如经费保障制度、人员奖惩制度等,从人员与管理上确保课题的研究质量。 20xx年xx月,课题组成员对学校资源进行了分析。我校成立于19xx年,历史较为悠久,连续多年均被评为荣成市教育质量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硬件建设,加大了投资力度,使教学设施达到了市一流水平,被评为“山东省教学示范校”。除了拥有丰厚的物力资源外,学校还拥有大量的优质人力资源。另外我校的环境资源也具有特殊性,在学校周围分布着荣成市的各大商场、自来水公司、嘉盛乳

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最新修改)

主课题: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的研究子课题:《数学典型素材中德育的有效渗透》 结 题 报 告 清镇市红枫第六小学:胡蓉

主课题: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的研究 子课题:《数学典型素材中德育的有效渗透》结题报告 研究教师:胡蓉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他们片面地认为这是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的分内事。忽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已经在全国成为风气。很多学生思想空虚、道德水平下降、少有感恩之心,80后90后的种种表现令人担心。当然大多数学生能自律自理、严格地遵守学校的组织纪律,但有不少在思想品德等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没有远大志向和目标,短视情况严重;二是缺乏民主法制法纪观念,是非观念淡薄;三是做人行事乖张,缺乏诚信原则;四是缺乏集体荣誉感,喜欢搞小集团,在班上拉帮结派,甚至跟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五是贪图享受,不知节俭及生活的艰辛;六是讲哥们义气,无视大局,无视他人利益;七是作风散漫,追求极端自由,等等。 数学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部分,有着丰富、生动、具体的德育教育的题材,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德育,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加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既教书又育人,这是德育赋予数学教学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课题的界定 1、学科教学指按国家新课程标准开设的所有课程的课内外活动。 2、德育渗透就是往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三、理论依据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主要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达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我们通过分析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历史和现状,用发展的眼光和新课程的理念,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使德育回归到应有的核心和统摄地位。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省级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不同学业成绩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研究》课题组 学生是一座资源宝库,激发学生内心潜能,学业成绩才能发挥效益成为道德品质的杠杆。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逐年增多,农村孩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发展瓶颈和严峻挑战。经济重压下家长形成急功近利思想,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大部分学生缺乏父母的爱,部分学生学业成绩分化严重,导致师生在教育教学的互动关系上产生了疏远、分歧、冷漠、对抗和冲突等不和谐关系,师生心情不爽,教学成绩老师感到郁闷,大大妨碍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2007年以来,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从备课到上课,新的教育思想、理念、模式、行为需要我们重新建构。观课议课,同课异构为行动手段,探究课堂实效、打造课堂教学实效性。构建新型了的师生关系,学生主动构建自信、拼搏,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了健康的精神风貌,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乐学、善学,提高自主意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07年3月15 0, 我校申报的省级课题《不同学业成绩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研究》,有幸被批准立项。近年来,我单位在课题组的引领下,以构建主义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等理论为指导,以观课议课,同课异构为行动手段,探究课堂实效、打造课堂教学实效性。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让学生在学中乐、学中仿、学中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和自信心,提高学业成绩,克服数学学业失败的后遗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自己创造更高层次受教育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获得良好学业成绩,驱动学生主动构建自信、拼搏,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健康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小课题研究报告范例

小课题研究报告范例

李晨丽 在江油市的一些商业旺区、主要街道,细心的人们就会发现,在这些地方的两边街道设置有许多垃圾分类箱————就是一个黄色和一个绿色组合成的垃圾箱(右图),绿色箱内装可回收垃圾,如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等,黄色箱内装不可回收垃圾,如瓜果皮、剩饭菜、灰土等。但是我们却发现这些垃圾分类箱虽已设置许久了,几乎未起到任何分类作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市民不按提示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呢?于是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系列调查研究。

目前,江油市禅城区的一些主要商业区、街道设置的垃圾分类箱已经“名存实亡”。通过对主要商业街的垃圾分类厢内垃圾投放情况、市民和行人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以及政府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如环卫处有关领导和环卫工人对这一环保工作是如何实施的)的调查,找出了垃圾分类箱“名存实亡”的主要原因,而环卫工人在清洁时不进行垃圾分类,主要原因是垃圾清洁工具不够完善症结点,并且研究出适于环卫工人的新型垃圾分类手推车。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网上查询询问居民 1.朱熹公园:公园大部分场所的卫生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入口出有许多摊点,商贩们随地乱扔垃圾袋,没有及时清理,垃圾积累过多。公园内的垃圾筒周围脏乱不堪,垃圾筒上虽标有分类回收,但是一些游客把垃圾扔在垃圾筒周围,导致垃圾筒周围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并滋生了许多蚊虫。

2.小区:有些居民小区的环境卫生做得很好,他们有把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有些则很差。在西门附近的一个小区里,居民的生活垃圾大多扔在楼底的绿化草坪上,且没有及时清理,同样造成垃圾的积累,污水也经常倒在草坪上腐蚀土壤。 3.餐馆:尤溪城区的餐馆的环境卫生状况总体较次,特别是学校周边的餐馆,不仅占用了人行道,还把污水直接倒在人行道上,使得人行道变得黑乎乎的。餐馆内地面积水杂物乱放。在一家餐馆里发现:在餐馆的储存室内一片杂乱的景象,一筐废弃的餐具堆在走道上,旁边的几筐青菜和萝卜直接放在地面上。工作人员的衣服晒在一边,屋子中间还有几把椅子。 4.校园:校园环境卫生挺不错,美中不足的是垃圾箱周围“污染”严重。垃圾乱扔,污水横流,一股臭味弥漫在周围,路过的人都捂着鼻子。 5.菜市场:我们选了南门市场进行调查,发现:南门市场的环境卫生问题突出。这种情况一直存在。市场内部充斥着各种腥味,地下随处是菜贩子扔下的烂菜叶、生活垃圾、污水、家禽粪便、鱼的五脏,使得走道路滑难行,且到处是成群的苍蝇飞来飞去。这些废弃物往往被扔到河里,进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简介 一、标题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二、序言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的题目训练来达到目的,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新课改以来,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老师仍然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术”。新课程的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学生计算的错误,却是小学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阶段各年级考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约80%),而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却非常高,约占分值的10%至15%之间。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平常教学中,学生的计算错误屡见不鲜,也不是只在差生

中出现。导致计算错误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中的原因我想应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经过分析找到以下存在问题:学生在计算中常常出错的原因不仅仅是马虎粗心,而且还有其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因素。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摘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的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教学教材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我校地处农村,客观反思我校的数学教学,尤其是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问题。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

研究性学习组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水南中学高一(8)班物理研究性学习组课题研 究成果报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越来越重要。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航天科技迅速发展“神五”、“神六”、“嫦娥一号”相继发射成功,为更好了解导弹,运载火箭的发射升空,回收的过程,体验导弹的飞行与飞机的飞行原理及不同点,了解航天科技,热爱航天科技,我们物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查找资料之 后动手制作水火箭。 根据查找的资料:“水火箭又称气压式喷水火箭、水推进火箭。是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制作成动力舱、箭体、箭头、尾翼、降落伞。灌入一定数量的水,利用打气筒充入空气到达一定的压力后发射。是利用水和空气的质量之比(水的质量是空气的816 倍),压力空气把水从火箭尾部的喷嘴向下高速喷出,在反作用下,水火箭快速上升,加速度、惯性滑翔在空中飞行,像导弹一样有一个飞行轨迹,最后达到一定高度,在 空中打开降落伞徐徐降落的火箭模型。”我们于2009年3月开始动手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制作完实验器材后,我们进行了第一次试验,试验结果并不理想。在组长曹隽羽的主持下,召开了一个研讨会,内容是“制约‘水火箭’发射高度的因素有哪些。”郑华同学说:“‘水火箭’发射高度与‘水火箭’自身的质量有关。”金炯民:与瓶内的气压有关。郦雪琪:与瓶中灌水的质量有关。钟思远:与“水火箭”的外部形状有关。罗斌:与瓶口的橡皮塞和金属气门的质量有关。 上述同学在提出自己的假设之后,都对假设的“因素”进行了推理和验证,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依据。 下面仅举一位同学的假设与求证。 假设:“水火箭”发射的高度与“水火箭”的质量有关。 求证:设“水火箭”自身的质量为m,发射速度为vi。所谓“水火箭”的发射速度是 指水、塞和气门喷出时“火箭”向上的即时速度。被高压气体向下喷出的水、橡皮塞和金属气门总质量为m,喷射物向下喷射的速度为V2。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nv i+m (-v 2)=0 ??? v1=m2v2/m1 说明:vi与m、m、v2有关。 如果m、v2保持不变,则“水火箭”发射时的速度与自身的质量成反比,即:m越小,vi越大,vi越大,发射越高。 故“水火箭”的发射高度与“水火箭”的质量有关,即m越小,发射越高。 组长曹隽羽说:“我推出‘水火箭’发射速度公式v i=mv2/m i,应该是正确的。我们来做 一个实验证明‘水火箭’质量m越小,发射速度v i越大,发射越高。”金炯民:在研究一个变量与几个变量的函数关系时,我们可以选用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里面灌水的质量、橡皮塞和气门的总质量m相同的“水火箭”,将其中一火箭瓶颈上绑上一块环形铁块,使两个“火箭”的质量不同,进行发射对比实验。郦雪琪:你的假设实验只控制了一个变量m不变,还有水、塞子和气门向下喷出的速度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报告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报告——推翻悖论 高2014级15班冯靖翔 悖论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悖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正确所致。悖论的成因极为复杂且深刻,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数学、逻辑学、语义学等等理论学科的发展,因此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最经典的悖论包括罗素悖论、说谎者悖论、康托悖论等等。 首先我举“说谎者悖论”来让大家多多少少了解一下“悖论”的感觉—— 古希腊的“说谎者悖论”被认为是最早的悖论。传说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克里特岛上住着一位名叫伊匹门尼德的人。他年幼时,有一天跑到一座荒凉的小山丘上玩耍。玩累了以后,就跑去一个常去的山洞里休息。不料,他在山洞里竟一下子睡着了。这一觉竟然睡了57年。醒来后,他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一位大学者,谙熟哲学和医学,并能预知将来要发生的种种事情。于是,道上的人就称他为“先知”。他喜欢和人讨论一些难以解答的事情,借以显示自己具有非凡的智慧。 一天,他在和别人讨论关于克里特岛人是否诚实的问题时,伊匹门尼德断言:“所有的克里特岛上的人都是说谎者。” “先知”的这句话极大地困惑着那里的居民。这句话究竟是真是假呢? 结果,克里特岛上的居民对此大伤脑筋。如果“先知”说的这句话是真的,那么“所有的克里特岛上的人都是说谎者” 就成了一个事实,可是伊匹门尼德本身就是克里特岛上的居民,这样一来他说的也就变成了谎话。前后矛盾。而如果“先知”说的是谎话,那么只是一个克里特岛人在说谎,没有办法验证“所有的克里特岛上的人都是说谎者”是真的。所以伊匹门尼德的这句话要构成悖论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毕竟“所有的克里特岛上的人都是说谎者”,这句话的反面是“并非所有的克里特岛上的人都是说谎者”而不是“所有的克里特岛上的人都是说真话的”。 后来,公元前4世纪时,麦加拉学派的欧布里德把这一“悖论”作了一个小小的更改——我现在说的是假话。 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可以知道说话者说的是假话啊,矛盾。 如果这句话是假的,也就是说“我现在说的是假话”是假的,所以说话者现在说的应该是真话,又出现矛盾。 这一说法,由真推出假,由假又能推出真。看似普通的一句话至今让人深陷困惑之中。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你仔细观察、仔细思考,还真是会带来一定的困惑。比如为了制止不文明行为,在墙上写“不准在墙上写字”。到底能不能写呢? ……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想你一定对“悖论”有了一定的了解或兴趣。那下面我就来举几个“悖论”的例子并来推翻它们吧。 模块一找错 例1 如图1,ABCD是矩形,G是外一点,且CG=CD.试证明:∠DCG=0°

小课题研究报告案例

小课题研究报告案例(二) 如何帮助学困生从对英语的“厌学”转化为“乐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课堂上,我觉得部分学生上课很不专心,课后和他们交谈,我发现他们想学英语,但是畏惧英语,觉得英语挺难学的,特别是课文单词、句型的记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而对英语产生一定的厌学心理,导致出现了不良的学习现象,如:不按时交作业或写作业不自觉,不爱背单词、句子,上课无法静下心来听讲。总之,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在老师的监督下被动的学习。 二、研究内容: 1.不喜欢学英语的学生问题出在哪里; 2.老师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方法去和孩子沟通,让他们乐于接受你的帮助; 3.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对英语的厌学心里,树立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的上进心; 4.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 三、研究重点: 如何帮助这些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的孩子找回自信,帮助他们找出学会英语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课题应解决的问题: 1.帮孩子找回自己能学英语的自信,明白只要自己能自觉的想花时间去记忆单词,就能学好英语; 2.因材施教地辅导学生,鼓励孩子大胆的说英语,学英语,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热情,喜欢学英语。 四、三个研究阶段 : 第一阶段: (一学期)研究起步阶段: 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自觉程度,对英语“厌学”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并进行个别调查,了解学生学英语困难的原因。 第二阶段(一学期):调查研究和分析实施阶段 阅读、查阅理论依据和一些成功的案例作为实践的理论指导,对学英语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的整体和个别的跟踪调查、沟通,分析原因,对症下药,通过老师和家庭的多方面帮助,让孩子找回学好英语的信心,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摆脱学不好英语的困境,达到研究的目的。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五、研究方法 : 1.与学生沟通,交谈,了解 2.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省 3.跟踪个别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并加以辅导 六、具体实施过程: 通过这一半年的小课题研究,现在我就“如何帮助学生从对英语的‘厌学’转化为‘乐学’谈谈我的做法和获得的经验。 (一)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学生的沟通,我觉得造成学生对英语“厌学”的原因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 结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是市级个人课题,,2006年11月经市教科所批准,在县教科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06年12月启动,已进行了近两年时间的实验,本人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着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即确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也已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或简单的知识统一,而是以追求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为内涵,应使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终身发展,面向终身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我很用功,但知识掌握得不多、不牢,能力提高得有限?原因就是学生平时太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探

索,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一旦学生在探索学习方法方面用点心,就能有所收获。因此,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规律。 6、培养、锻炼一支由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所组成的教研、科研相结合的教科研队伍,促进教育理论的学习,科研方法的掌握,进一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报告.doc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成果报告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唤醒,在于激励,从而让每一个生命都闪现希望的曙光。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生,现实中的学生因为教育环境、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差异而呈现不同的学习结果。在亚辿校园大部分学生是比亚辿公司子弟,随父母进入公司而从内地插班到亚迪,学习基础良莠不齐的现象尤为突出。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怎么办?答案:不能放弃;面对学生发展不均衡的整个班级怎么办?答案:实施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中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差异,在个性化的教学过程中满足全体同学的求知需求与心理需求,使得每一个学生能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近年适逢比亚辿公司提出创办优质化精品化学校,借创精品提质量契机,小学数学组在四、五、六年级开展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两年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认可、学校的激励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赞誉。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分层教学是全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根本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实施素质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途径,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 采用“一刀切”或“齐步走”的教学方式只会涣散学生的意志,泯灭学生的个性, 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是无法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发展的。分层教学正是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等方面出发,解决素质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的。 2、分层教学是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标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句话落实了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反映了教学中要面向全体,体现了基础性、广泛性和发展性合一的总体目标。新的数学课程应该是顺应“每一个孩子健康发展”的课程,而不是凸显优秀学生的筛子, 更不应该成为淘汰沙粒的大浪。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才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题研究报告范例.doc

课题研究报告范例 研究报告就是及时发现和改善网站的问题、为制定网站推广策略提供决策依据专业人士的分析建议用于指导网络营销工作的开展,检验网站前期策划及网站建设专业水平。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是课题研究报告范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课题名称: 《化学教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负责人: 指导老师: 所在单位: 通讯地址: 内容摘要: 本课题以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构建新知,发展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通过课题组成员们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研究,对课题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够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

识、大胆质疑的探究精神。 关键词:课堂教学 ;引导 ; 探究式学习 ; 学习方式 引言: “让科研成为一种习惯,让文化成为一种品牌,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一直期待的理想境界。三年来,我们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指导下,在溧阳市科研部领导的具体关注下,在我校教科室的帮助下,我们课题组五位教师共同努力,不仅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促动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化发展,更使教育科研与学校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开发出了具有独特风格气质的科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校走上文化成长之路。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 时代发展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2. 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3.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前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熊纪鹏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我们学校处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学生的家长大多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非常多。父母为了工作,没时间监督和管理孩子;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缺乏自觉性;如此的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落后。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作为老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学。只有提高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增长,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根本满足不了未来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培养课前自学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当前,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课的课前自学,还没有体会到课前自学的真正意义,根本没有有安排学生去自学的概念。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有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课前自学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去自学也不晚。其实不然,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大家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坐落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习惯上,良好的课前自学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为此,我确定了以“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前自学能力培养的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数学文化对小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影响研究 研究报告 我校申报的课题是《数学文化对小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影响研究》,经重庆市教育学会审批,于2015年9月被列为市教育学会“2015-2017”规划研究课题。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目标,下面我就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课题组织、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各方面作简要阐述,请各位专家给予指导和帮助。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标志着数学教育目标全面转向了素质教育。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策略。 对小学生而言,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与基本能力,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与运算能力,体会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形成基本的数学价值观,都是他们所需要的数学素养。 然而,实践告诉我们,小学数学学习大多以教科书为载体,学生的数学意识不强,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关注不够,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正是为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

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是天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必须通过学生的有效数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式的单一课堂,也不是学生的随意无止境的乱动,而是学生在数学文化的殿堂中润物细无声的与数学思想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如何让数学文化浸染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就成为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环节。 (二)研究的意义 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具有这样的哲学高度和认识特征。通俗地说,数学素养就是一种职业习惯,即“三句话不离本行”。在现代科学中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十分重要,这种能力不是表现在死记硬背,不光表现在计算能力,在计算机时代特别表现在建模能力,建模能力的基础就是数学素养。思想比公式更重要,建模比计算更重要。学数学,用数学,对它始终有兴趣,是培养数学素养的好条件、好方法、好场所。从而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了解更多的现代数学的概念和思想、提高数学悟性和数学意识、培养数学思维的习惯。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1.终生教育理论。 从终生教育的理念来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人需要终生学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多地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从小培养必备的数学素养。 2.课标的基本理念。 新教材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编印的教科书,新课标与新教材的关系正可谓是“一纲一本”,依托新教材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需要在课标的理念指引下,学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科学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本(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6308-15 科学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本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科学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本(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由“生命世界”、“物质世界”、 “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组成。在这三大领域中,“地 球与宇宙”部分内容的教学相对较难,特别是教科版 《科学》六年级下册的《宇宙》单元,是小学生初次 接触天体星空的内容,由于宇宙天体与小学生的生活 所处空间较远,加之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 力受限等原因,学习理解时往往比较困难,故本单元 教学难点多,学习效果差。对教师而言,由于教师对 宇宙天体教学缺乏专业知识储备与支撑,教师对本单 元教学内容的本身也同样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然受现 行教学评价影响,本单元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 故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以教师灌输代替学生自主探究和

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现象,这不仅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宇宙天体知识,感受到浩瀚宇宙无穷的魅力,而且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怕学情绪,继而影响到学生对探究宇宙的兴趣,与科学教学的根本目标相背离。如何改变这一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双怕”困局,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的课题。 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分析 分析这一“双怕”局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从教学内容看: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之中,但其与我们的生活时空差距大(相对而言,宇宙中的时空是宏观的、抽象的,而我们生活的时空是微观的、具体的),对其中的现象缺乏具体的生活经验与感受,从而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虽然本单元教学仅是宇宙知识的起始内容,但需掌握的知识仍然不少,如月相变化、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太阳系组成、星座等,这些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与经历,故对知识的理解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