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患者免疫状况与预后的关系

合集下载

肝癌的预后评估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癌的预后评估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癌的预后评估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肝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由于其隐匿性高、早期症状不明显等特点,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发展到晚期。

因此,了解肝癌的预后评估指标对患者的治疗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肝癌的预后评估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肝癌预后评估指标之TNM分期系统TNM分期系统是肝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由肿瘤大小(T)、淋巴结转移情况(N)和远处转移情况(M)三个因素组成。

根据其分期组别,可将肝癌患者分为不同的预后等级,有助于医生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二、肝癌预后评估指标之肝功能肝功能是评估肝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肝癌患者肿瘤的生长不仅会压迫周围血管和组织,还会对肝细胞产生影响。

因此,肝功能异常的患者预后较差。

通过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等,可以辅助预测肝癌患者的生存期。

三、肝癌预后评估指标之病理类型肝癌病理类型也是评估肝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分为肝细胞癌(HCC)、胆管细胞癌(CCC)和混合型肝癌等几种类型。

其中,HCC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预后相对较好;而CCC和混合型肝癌预后较差。

通过明确病理类型,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四、肝癌预后评估指标之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是衡量肝癌预后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例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它们是血清中特定的蛋白质,肝癌患者血液中含量异常升高。

检测这些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癌的发展程度以及预后情况。

五、肝癌预后评估指标之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指标主要通过检测肝癌组织中的特定标志物来评估肝癌的预后。

例如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等。

通过评估这些指标的表达水平,可以辅助预测肝癌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为个体化的治疗提供依据。

六、肝癌预后评估指标的临床意义肝癌的预后评估指标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测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评估患者的TNM分期、肝功能、病理类型、肿瘤标志物和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等,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肝癌最多能活多久1

肝癌最多能活多久1

肝癌最多能活多久*导读:肝癌最多的存活期为一年,最少为半年,要看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和体质了。

……肝癌的患者也是越来越多,发病率的持续上升让人们生活在害怕与担忧中。

肝癌的传播途径有关,传播率也高,患者很容易发展成为肝癌晚期,那么肝癌最多能活多久?肝癌的存活时间是比较短的,有句俗话“快的仨月,慢的半年”,一般发现后多超不过3-4个月,甚至1-2个月,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和心态有关。

生存期的长短要看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饮食,心理因素,病情的程度和后期的治疗情况来综合考虑.这种情况,治疗方面选择中医治疗.可以应用以中草药治疗为主的中医动态,疗法综和治疗,通过杀死残余癌细胞,提高免疫力,防止复发转移等,减轻症状和痛苦,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可以使肿瘤逐渐缩小,长期带瘤生存.可以和医院联系,提供检查资料,根据检查情况,给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一肝癌的预后最主要取决于病期的早晚肝癌患者常采取的治疗措施就是外科手术,如果手术中切除了二厘米无器官侵犯的微小肝癌病灶,那么患者5年内的存活率可以达到60%以上。

然而对于已经发生肝癌症状的患者来说,手术后五年内的存活率低于20%,因此关于患者肝癌晚期还能活多久的关键在于尽早的发现肝癌,并进行及时的治疗。

二、治疗与预后手术治疗是治疗早期肝癌的主要方法,早期就对小肝癌行肝叶进行切除,肝癌患者治愈的几率很大,但是手术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且会留下一些微小的病灶无法被。

因此,目前临床上专家都建议使用CLS生物免疫治疗结合手术治疗,对早期肝癌进行治疗。

三、机体的免疫功能人体中自带的有很多免疫细胞,像T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这些细胞的活性和肿瘤周围的淋巴细胞之间的浸润程度是人体抗癌的预防屏障,如果免疫功能能够正常进行,那么患者的预后工作就能做的比较好,这样对延长患者的有效生存期是有帮助的。

肝癌最多的存活期为一年,最少为半年,要看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和体质了。

肝癌的免疫细胞浸润和预后

肝癌的免疫细胞浸润和预后

肝癌的免疫细胞浸润和预后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肝癌患者的预后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

研究表明,肝癌预后与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肝癌的免疫细胞浸润与预后之间的关联。

1. 肝癌的免疫细胞浸润免疫细胞浸润是指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进入肝癌组织,并参与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

研究发现,肝癌组织中的免疫细胞浸润程度与肝癌的预后密切相关。

2. 免疫细胞浸润与肝癌预后的关系1) CD8+ T细胞CD8+ T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其通过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起着抗肿瘤的作用。

研究表明,肝癌组织中CD8+ T细胞的浸润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浸润程度越高,患者的生存期越长。

2) 调节性T细胞(Treg)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降低对肿瘤细胞的攻击。

研究发现,肝癌组织中Treg细胞的浸润度越高,预后越差。

3)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具有吞噬和清除病原体的功能。

研究表明,肝癌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与预后相关,高浸润度的巨噬细胞可预示着较好的预后。

3. 免疫治疗对肝癌预后的影响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肝癌患者获益于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从而提高肝癌患者的预后。

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疗法之一,其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进而激活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肝癌患者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2) 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提取和改造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再将其重新注入体内,以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细胞免疫治疗在肝癌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预后。

4. 免疫细胞浸润的评估如何评估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对肝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研究人员采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和基因表达分析等技术手段来评估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

肝癌的免疫细胞浸润与预后

肝癌的免疫细胞浸润与预后

肝癌的免疫细胞浸润与预后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

肝癌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免疫细胞浸润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

本文将探讨肝癌免疫细胞浸润的类型和意义,并探讨其与肝癌预后的关系。

一、肝癌免疫细胞浸润的类型肝癌免疫细胞浸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抗炎型和炎性型。

抗炎型免疫细胞浸润主要包括CD8+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B淋巴细胞。

这些免疫细胞主要通过杀伤肿瘤细胞和产生抗肿瘤细胞因子的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

炎性型免疫细胞浸润则主要包括肝内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这些免疫细胞主要通过产生炎性因子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的方式对肿瘤产生促进作用。

二、肝癌免疫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多项研究表明,肝癌中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抗炎型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越高,患者的生存率越高,而炎性型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越高,患者的生存率越低。

一项对近千名肝癌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肝内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浸润程度与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

另外,一些研究发现,肝癌患者中CD20+B细胞的浸润程度与预后也有关系,B细胞的浸润程度越高,患者的生存率越高。

三、肝癌免疫细胞浸润的机制肝癌免疫细胞浸润的机制主要与肝癌微环境和肿瘤细胞本身的特性有关。

肝癌微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炎性细胞和炎性因子,这些因子能够吸引免疫细胞浸润肿瘤组织。

另外,肝癌细胞本身也表达多种免疫相关蛋白和诱导抗原,这些蛋白和抗原能够刺激免疫细胞的浸润和活化。

四、免疫细胞浸润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肝癌免疫细胞浸润的研究不仅对于预测肝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还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些研究表明,增强抗炎型免疫细胞的浸润可以提高肝癌患者的预后。

目前已经有一些针对免疫细胞的治疗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些药物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浸润和活化,从而提高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肝癌免疫细胞浸润与预后密切相关,抗炎型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好。

肝癌的免疫逃逸机制及免疫治疗

肝癌的免疫逃逸机制及免疫治疗

肝癌的免疫逃逸机制及免疫治疗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虽然传统的外科手术和放化疗等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的病情,但是肝癌的复发率仍然较高,并且患者的预后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的肝癌治疗方法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由于肝癌存在免疫逃逸机制,免疫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肝癌的免疫逃逸机制主要包括:肝癌细胞表面的免疫抑制分子、肝癌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因子、抗原表达的缺陷以及免疫细胞的功能障碍等。

首先,肝癌细胞表面的免疫抑制分子阻碍了免疫细胞的杀伤作用。

比如,肝癌细胞常常高表达PD-L1分子,该分子与免疫细胞表面的PD-1结合,阻止了免疫细胞的活化,从而抑制了肝癌细胞的免疫杀伤。

其次,肝癌微环境的免疫抑制因子也是免疫逃逸的重要原因。

肝癌微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免疫抑制细胞,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它们通过释放免疫抑制因子,抑制了免疫细胞的活化和杀伤作用。

此外,肝癌细胞的抗原表达缺陷也是免疫逃逸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肝癌细胞的遗传变异和表观遗传变化,肝癌细胞的抗原表达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和异质性,这导致肝癌细胞对免疫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能力减弱。

最后,免疫治疗在肝癌中的应用也受到肝癌患者免疫细胞功能障碍的限制。

由于长期的肝炎病毒感染和肝病状态,肝癌患者的免疫系统常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使得其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发挥不到位。

针对肝癌的免疫逃逸机制,免疫治疗的策略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其中,针对免疫抑制分子的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肝癌患者的免疫治疗中。

一些研究表明,抑制PD-L1与PD-1等分子的结合,可以恢复免疫细胞的杀伤能力,并显著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

此外,肝癌微环境中免疫抑制因子的靶向治疗也是免疫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抑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可以减少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免疫杀伤作用。

另外,针对肝癌细胞抗原表达的缺陷,研究人员也在积极寻找和开发新的肿瘤特异抗原,并探索合适的递呈系统,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从而提高肝癌患者的免疫杀伤效果。

介入联合肿瘤间质治疗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介入联合肿瘤间质治疗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 结 果 2 1 术 前 患 者 组 及 正 常 对 照 组 T淋 巴 细 胞 亚 群 和 .
C 4 / D 明显低 于 C组 ( 00 ) SL一 R、 D D C 8 P< . 1 ,I 2 C 8
SL一 R结 果 A、 I 2 B组 肝 癌患 者 术 前 C 3 C 4 D 、 D 、
高于 c组 ( 0 0 , 0 0 ) A B组 间各指标 差异 P< .5 P< . 1 ; 、 无统计学意义 ( 0 0 ) 见表 2 P> . 5 , 。
±
表 2 两 组 肝 癌 患 者 治 疗 前 T 淋 巴 细胞 亚群 及 血 清 SL一 R与 对 照 组 比 较 I 2
与 C组 比较 P<00 P<0 0 .5, .1
表 4 。
±s
SL一 R I 2 结果 B组术后 第 1 与术前 T淋 巴细胞 亚 周 群及血清 SL一 R无 明显变化 ( 00 ) 术后第 2周 I 2 P> . 5 ; C 3 C 4 C 4 / D 较术 后第 1周均 显 著升 高 , D 、 D 、 D C 8 而血清 SL一 R、 D I 2 C 8 则显 著降低 ( 0 0 ) 术后 第 P< . 5 ;
i±
表 3 两 组肝 癌 患者 术 后 T淋 巴 细 胞 亚 群 及 血清 SL一2 的 比较 I R
与 A组 比较 P < . 5 0 0
2 3 B 组 术 前 及 术 后 1—4周 T淋 巴 细 胞 亚 群 和 .
3 C 3 C 4 C 4 / D 较术后第 2周均显著 升 周 D 、 D 、 D C 8 高, 血清 SL一 R显著降低( 0 0 ) C 8 I 2 P< . 5 , D 差异无 统 计 学意义 ( 0 0 ) 术后第 4周与术后第 3周 T淋 巴 P> . 5 ; 细胞 亚群及 血清 SL一2 I R无 明显变 化 ( P>00 ) 见 .5 ,

ERAS理念对中晚期肝细胞癌腹腔镜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ERAS理念对中晚期肝细胞癌腹腔镜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42・Journa! of Clinicai ang Experimental Vol. 29 , No. 1 Jan. 2941者存在疼痛。

异常感以膝-踝间或者腓肠肌最明显,也 可发生于大腿、足部、上肢,甚至波及髋部、背部、面部;症状通常为双侧,也可仅累及单侧。

一项包含359例RLS 患者的研究表明,65. 2% RLS 患者以双侧症状为主,且63.5%患者表示不适感难以描述,40.4%患者描述不适为酸痛感⑸。

另一项包含120例RLS 患者的研 究表明,双侧受累的RLS 患者占82. 56% ,单侧受累患 者占17.26% ;单侧RLS 并不罕见,临床特征上与双侧RLS 相似,但这种情况更多是继发性的,较少与阳性家族史相关⑼。

如脑梗死后RLS 患者多以患侧起病⑺。

本研究结果为6732%患者主诉症状为难以形容的不适感,仅32.88%患者可描述具体症状,主要为酸胀感及蚁 行感。

82.82%患者诉不适以肌肉内部为主,89.04%患者不适发生于双下肢,一侧肢体受累仅占2.74%。

6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尿毒症患者继发RLS 与肾移植失败、不应用铁剂及血液滤过相关。

RLS 症状主要累及双 下肢,以肌肉内部不适为主,也可出现足部、上肢、躯干、 臀部、头部、会阴等不典型部位不适。

本研究入组人数 较少,患者来自不同医院,实验室检查数据存在少许差异,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参考文献[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2200, 44(10 ):709 -78.[2]刘莉,崔太根,王梅,等.不安腿综合征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影响的研究[]•中国血液净化,2900 , 5(3) : 424 - 428.[]沈炜娣,干静,魏雅荣,等.血液透析患者不宁腿综合征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915, 41(4) : 153 -157.[]唐春苑,叶晓青,王饶萍,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安腿综合征与睡眠关系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 4(1):41-43.[5]Zhu XY , Wu TT , Wang HM , et al. Clinical Uaturcs and suUtyycs ofrestless leys syydromc in Chinese pouulatiou : a study of 306 patients [J]. Sleep Med, 2019, 59: 15-43.[0] Shukla G , Gupta A , Panden RM, et al. What Uaturcs difUrentiatc uui-lateral Com bilateral restless legs syydromc? A comparative odseoaticxal study of 195 patients [J]. Sleep Med, 2014, 4(0) : 714 -719.[7 ] Tuo HZ , Tian ZL , Ma XY , et al. Clinical and Radioloyical Characteris-t#r of Restless Leys Syydromc Following Acute Lacunar Infarction [ J].Sleep Med, 2010, 53: 31 -37.[3 ] Mao S , Shen H , Huang S , et al. Restless leys syydromc in dialysis pa-tienW : a me# - analysis [ J]. Sleep Med , 2014 , 4(14): 1534 -1533.[2] Stole RV , Trajkovic GZ , JePic D , et al. Predictive Parameteo of Sur ­vival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Restless Ley Syydromc [ J]. SauPi J Kidden Dis Transpi, 2014 , 25(5) : 974 -900.[10] Allen RP , Stillman P , Myers A], et al. Physician - diagnosed restlessleys syydromc in a large sample of primay medical care patien-s in west- eru Euope : Povalence and chaocUVsticr [ J ]. Sleep Med , 2910 , 8(I ) : 31 -37.[11 ] Sady AA , Abo - Zenag H , Wafa E , et al. Sleep disorderr in hemodial ­ysis patients [ J ]. SauPi J KiPnep Dis Transyl , 2010 , 41 (4) : 320 - 305.[14] Stefanidis R VaRas A , Dardiotis E , et al. Restless leys syydromc inhemodialysis patienW : an ediPemioloyic surveg in Greece [ J ]. Sleep Med , 2015 ,14(12) : 431 -1580.[4 ] Windelmann J, Stautner A , SamtUden W , et al. Long - teun course ofostless legs syydromc in dialysis patients after kRnep transplantation[J] . Mov Disord , 2904 ,17(5): 1774 -1079.[14]陈洪磊,董晓红,叶建明,等.血液透析患者合并不安腿综合症的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0, 3(4) : 39 - 39.[4 ] Mehino G , Lorenzut S , Romano G , et al. ResUess leys syydromc in di ­alysis patien-s : a compahsou between hemodialysis and coutinuous ambu- la#o peritoxeal dialysis [ J ]. Neurol Sci , 2014, 33(0) : 44 - 1513.[0 ] Rafic S , Jafarl M , Aziei M , et al. R estless leys syydromc in hemodialy ­sis patients [ J ]. SauPi J KiPnep Dis Transyl , 2010, 47 ( 4) : 329 - 330.[17 ] Deng Y , Wu J , Jia Q , et al. EEUacy of intravenous iron sucrose in hc-modialysis patien-s with restless leys syydromc ( RLS ) : a randomized , placebo - cxhoXed stuPy [ J ]. Med Sci Monit , 2017, 14(43) : 1254-1260.(收稿日期:2029 -09 -29)DOI :10.3969/pissd. 1671 -4620.2020 2 0 218 文章编号:1071 -4695(2021)01 -0042 -05ERAS 理念对中晩期肝细胞癌腹腔镜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刘世腾 毛谅 伏旭 仇毓东* (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肝胆外科 江苏 南京 210000)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BK2912832)* 通讯作者:仇毓东,E - mail :904010717@ qq. com【摘要】目的 探究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对中晚期肝细胞癌腹腔镜手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肝癌的肿瘤免疫细胞浸润与预后评估

肝癌的肿瘤免疫细胞浸润与预后评估

肝癌的肿瘤免疫细胞浸润与预后评估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评估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

肿瘤免疫细胞浸润是肝癌免疫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也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肝癌的肿瘤免疫细胞浸润与预后评估的相关内容。

一、肝癌的肿瘤免疫细胞浸润概述肝癌的发展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其中肿瘤免疫细胞浸润起到重要作用。

肝癌组织中常见的免疫细胞包括免疫活化细胞、T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这些免疫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的调节与执行,直接影响了肝癌的发展和预后。

二、肿瘤免疫细胞浸润与肝癌预后评估1. 免疫细胞浸润与肝癌的临床特征研究发现,肝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密切相关。

高度浸润的免疫细胞提示免疫系统对肿瘤具有较强的识别和清除能力,通常与较好的预后相关。

而低度浸润或无浸润的免疫细胞则可能表示免疫逃逸或抑制,与恶性肿瘤的发展和预后不利相关。

2. 免疫细胞浸润与肝癌的预后评估指标在肝癌患者的预后评估中,免疫细胞浸润可作为重要的预测指标之一。

研究发现,免疫细胞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等特征与肝癌的预后密切相关。

例如,T淋巴细胞的浸润与患者的存活期和无复发的风险呈正相关。

而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的浸润则可能增加肿瘤的侵袭和转移风险。

3. 肝癌免疫细胞浸润与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可以作为免疫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

研究发现,在肿瘤组织中浸润大量活化的免疫细胞,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治疗药物的反应通常较为显著。

三、肿瘤免疫细胞浸润与肝癌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1. 免疫细胞浸润的检测方法目前,常用的免疫细胞浸润检测方法包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等。

这些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和定量免疫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和数量。

2. 免疫细胞浸润的预后评估模型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预后,不少研究致力于建立免疫细胞浸润的预后评估模型。

这些模型通常将免疫细胞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等因素结合起来,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预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癌患者免疫状况与预后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4-08-18T13:54:38.0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8期供稿作者:吴海丰林嘉瑜[导读] CD4+和CD8+T阳性细胞在癌旁中量显著高于癌巢中的,癌中CD8+T细胞和癌旁CD4+T细胞的数量与肝癌患者的预后呈明显正相关。

吴海丰林嘉瑜
(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普外二区 522000) 【摘要】目的:研究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T淋巴细胞不同亚群的数量及分布特征,分析他们与病人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T淋巴细胞的不同亚群(CD4+、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特征,分析他们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癌中CD4+T和CD8+T细胞的数量均低于癌旁,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癌中CD8+T细
胞的数量及癌旁CD4+T细胞和患者的预后相关,呈明显正相关,(P<0.05),而癌中CD4+、癌旁CD8+、癌中及癌旁CD4+/CD8+和预后均无明显相关(P>0.05)。

结论:CD4+和CD8+T阳性细胞在癌旁中量显著高于癌巢中的,癌中CD8+T细胞和癌旁CD4+T细胞的数量与肝癌患者的预后呈明显正相关。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预后
【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385-02 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所上升,在我国更是已经成为恶性肿瘤第2位的杀手。

肝癌病人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是局部免疫微环境异常,导致机体免疫防御反应不能有效进行,是肝癌产生免疫逃避、容易转移复发的重要因素。

目前关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在原发性肝癌微环境中作用及其机制、数量分布状况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在国内外较少报道。

本实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肝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中TIL的数量及分布特征,以揭示肝癌组织中TIL在肝癌局部免疫的作用,以及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为肝癌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30例患者均为揭阳市人民医院住院手术病人,所有标本全部经病理学证实,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任何其它治疗。

30例患者中,男23例,女7例。

所有患者电话随访至2013年12月31日,随访内容主要是肿瘤复发及生存情况。

2 方法:
组织切片经免疫组化染色后,在40xl0倍下分别计数癌巢和癌旁组织CD4和CD8阳性细胞数量。

每个部位随机计数10个视野,取平均数。

3 统计方法:
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

用两样本独立T test比较各项指标在癌巢和癌旁中的分布差异,累计生存时间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并用log-rank test进行统计。

根据TIL各亚群浸润的数量,选择细胞浸润数量的中位数为分界点,分为两组,以此来统计分析细胞浸润的数量的多少与生存时间(预后)的关系。

结果
1 HCC癌巢和癌旁中TIL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分别观察了CD4、CD8阳性细胞在癌巢和癌旁的分布情况,阳性细胞胞膜呈棕黄染色,圆形或椭圆型,细胞核大而胞浆少。

结果如表3-1。

表3-1 癌中和癌旁CD4、CD8细胞的分布情况
讨论
1 HCC癌巢及癌旁中TIL的数量及分布情况
TIL是指存在于肿瘤间质内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一种异质性淋巴细胞群体,是机体淋巴细胞浸入到肿瘤组织内部对肿瘤的抵抗现象,它们的抗肿瘤免疫效应主要是细胞免疫反应[1]。

本实验结果发现,癌旁组织中CD4+T和CD8+T细胞数量较癌组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意义,P值分别为0.027和0.001。

该结果提示肝癌组织局部CD4+T和CD8+T细胞数量减少,局部免疫能力下降,改变了组织局部免疫微环境,CD4+T细胞减少,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如IL-2等减少,激活NK细胞、巨噬细胞和CD8+T细胞能力下降,降低了效应细胞的杀伤能力;CD8+T细胞减少,细胞毒作用降低,免疫抑制逐渐加重,免疫监视功能减弱,有利于肿瘤细胞增殖,从而有利于肿瘤的进展、侵袭或转移。

这可能由于肝癌患者体内癌细胞分泌一些因子[2]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IL-10等免疫抑制因子抑制免疫细胞,这些因子可诱导CD4+细胞和CD8+细胞发生异常。

2 HCC癌巢中TIL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对预后的影响
在控制具有免疫原性的肿瘤细胞生长过程中,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抗原致敏的T淋巴细胞能特异性地杀伤、溶解带有相应抗原的肿瘤细胞,并受MHC分子限制[3-4]。

本实验结果发现,肿瘤中CD8阳性细胞数量与预后有明显的相关,P值为0.026,而
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预后无明显关系。

CD8+T淋巴细胞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其数量增加说明局部免疫状况较好,对肿瘤细胞杀伤能力强,能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扩散,故CD8+T淋巴细胞数量多的肝癌患者预后较数量少的好。

有人认为这可能和
CD8+T淋巴细胞介导的肿瘤细胞调亡有关[5-6]。

3 HCC癌旁中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对预后的影响
癌旁T淋巴细胞是肿瘤周边的浸润淋巴细胞,它的出现是机体对肿瘤作出的一种防御反应,但其和肿瘤当中的淋巴细胞有所不同,癌旁淋巴细胞没有和癌中TIL一样充分和肿瘤细胞直接接触,直接发挥杀伤作用,故推测其主要的抗肿瘤活性可能是通过其他途径实现的,如分泌细胞因子来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本实验结果发现,癌旁中CD4阳性细胞数量与患者预后有明显的相关,P值为
0.047,即癌旁CD4+细胞较多的患者预后优于数量少的患者。

CD4+T细胞主要的抗肿瘤活性在于增强杀伤细胞的杀伤能力,而不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这和我们推测的结果相一致,即癌旁的淋巴细胞主要的抗肿瘤活性不是直接发挥杀伤作用,而是通过其他途径实现的,如分泌细胞因子来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在局部抗肿瘤免疫中TIL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患者体内它处于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相互作用的最前沿,其组成和功能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抗肿瘤反应的性质、强度和总体水平。

我们的实验结果提示肝癌组织中TIL与临床病理特征有相关性,他们的异常分布与肝癌的进展有关,并参与了肿瘤的免疫缺陷。

提示组织局部浸润性淋巴细胞组成以及数量紊乱可作为衡量HCC局部免疫抑制状况的常用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HalaPi,E.Oligoclonal T cells in human cancer.Med Oncol,1998,15:203一211.
[2] Ryungsa Kim,Manabu Emi,Kazuaki,eta1.Tumor-driyen evolution of immunosuppressive networks during malignant progression[J].Cancer Res,2006,66(11):5527—5536.
[3] Foss,F. M. Immunologic mechanisms of antitumor activity. Semin 0ncol,2002,29:5一11.
[4] Kilger,E.,Pecher,Q,Schwenk,A.,and Hammerschmidt,W. Expression of mucin (MUC一1)from a mini-Epstein-Bar virus in immortalized B-cells to generate tumor antigen specific cytotoxic T cells,J Gene Med,1999,l:84-92.
[5] Fukuzawa K, Takahashi K, Furuta K et al. Expression of Fas/Fas ligand (FasL) and its involvement in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J Gastroenterol 2001;36:681-688.
[6] Yakirevich E, Lefel O, Sova Y et al. Activated status of tumou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and apoptosis in testicular seminoma. J Pathol 2002;196:67-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