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故事

林则徐的故事

林则徐,字敬甫,号鹤林,江苏常熟人。他是清朝的一位杰出官员,也是中国

近代史上的名人之一。林则徐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分。

林则徐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小聪慧过人,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他年轻时

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胸怀。在他年轻时,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外国列强入侵,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林则徐深知国家的危局,他立志要为国家尽一份力量。

林则徐历任过许多官职,但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在鸦片战争期间的事迹。当时,英国人通过鸦片贸易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利益,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林则徐深知鸦片贸易的危害,他毅然上书皇帝,力陈禁烟之策,提出“以毒攻毒”的主张。他坚决主张禁烟,力图振兴国家。

林则徐的上书得到了皇帝的批准,他被任命为禁烟总督,负责禁烟工作。他在

禁烟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有力的措施,严厉打击鸦片贩运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的举措得到了国人的广泛支持,也引起了外国列强的震惊和不满。

然而,由于外国列强的强大压力和中国内部的腐败问题,禁烟运动最终以失败

告终。林则徐在禁烟失败后,受到了一些人的责难和排挤,他被贬谪到远离京城的地方,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依然心系国家民族,为国家的振兴不懈努力。

林则徐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荆棘,但他始终不忘初心,不畏艰险,为国家的利

益和民族的尊严不懈奋斗。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

林则徐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人物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成就,更因为他的

胸怀和气节。林则徐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忠君爱国,他的故事永远激励着

我们前行。愿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爱国者,传承他的爱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虎门销烟的故事

虎门销烟的故事 虎门销烟的故事描述(1):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在1839年3月的一天,广州万人空巷,成千上万的人挤在珠江两岸,争着目睹钦差大臣林则徐的风采,同时也在等待他完成一件大事,就是销烟! 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呢,这还要从当时的鸦片走私猖獗说起。嘉庆皇帝后期,清朝的统治越来越衰落,而此时欧美国家发展却很快,欧美国家的商人把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中国,作为他们海外市场扩张的主要目标。 但中国自古便以农业立国,老百姓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对外来商品需求量很小,加上清朝的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于是外国商品在中国几乎没有销路,相反,中国的瓷器、茶叶和丝绸在外国却大受欢迎。 这样一来,许多白花花的银子就流入中国,外国人不愿意了,他们就想透过走私吸食后会上瘾的鸦片来获得暴利。 嘉庆皇帝死后,道光皇帝即位,在道光刚当上皇帝的时候,鸦片的输入量只为四千余箱,短短十八年,鸦片的输入量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鸦片泛滥,不仅仅使中国人身体越来越差,还使很多白银流向外国,导致朝廷财政收入大大减少。

清政府于是实施了禁烟政策,但没想到鸦片走私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猖狂。大家对禁烟的看法不一,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湖广总督林则徐就是禁烟的强烈支持者。 林则徐出生在福建,他的父母指望儿子好好读书,将来能够当大官。但是林则徐的父亲收入很微薄,林则徐的母亲每一天在操持完家务后,还要做些手工活来分担家庭的负担。在这样的状况下,送林则徐去念书是相当困难的,但好在林则徐的父亲是私塾老师,他打算亲自培养林则徐。于是林则徐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便教他四书五经;十四岁就中了秀才;二十岁就中了举人。 随着林则徐慢慢长大,他的家庭也越来越困难,于是林则徐只好离开家乡,当了私塾老师。之后他又辞去了私塾老师的职务,到了厦门,得到一份海上防务方面的工作。幸运的是,林则徐受到新上任的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被招入张师诚的府中工作。 然后林则徐中了进士,开始进入官场,实现了父母的期望。在做官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是受群众爱戴的好官。在厦门时,林则徐就注意到了鸦片走私这件事。之后,鸦片在中国越来越泛滥,于是他就向朝廷上奏,请求必须要严禁鸦片。 还未等皇上对他的奏章作批示,他就开始在自己负责的地方严厉禁止鸦片。 他还让人帮忙配制了一种药丸,帮忙对鸦片上瘾的人戒烟。 禁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只是很小的一个范围,在其他地方,还有很多人正在被鸦片折磨,杜绝鸦片来源才是关键。

关于林则徐的历史故事

关于林则徐的历史故事 一、引言 林则徐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官员,以其高尚的品德、卓越的能力和伟大的贡献而著称。他出生于1785年,在福建福州出生,是嘉庆十六年的进士,并在官场上逐步攀升。林则徐在广东、浙江、江苏等地担任过重要职务,为清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生平事迹 1.禁烟运动 19世纪初期,中国面临着鸦片泛滥成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林则徐积极主张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主持禁烟运动。他坚决反对鸦片贸易,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成功地遏制了鸦片的泛滥。这一举动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和赞扬。 2.治理黄河 1841年,林则徐被任命为两广总督,负责治理黄河洪水。他亲自前往黄河沿岸视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方案。通过加强堤防、疏通河道、修建水闸等措施,成功地控制了黄河的洪水,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抵御外敌入侵 1842年,由于英军入侵中国,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浙江镇海协助军队抵御外敌入侵。他积极组织防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战略和战术措施。虽然最终清军未能阻止英军的进攻,但林则徐

的英勇抵抗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赞扬。 三、历史评价 林则徐是一位杰出的清朝官员,他的品德、能力和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扬。他的禁烟运动和治理黄河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同时,他在抵御外敌入侵时的英勇抵抗也彰显了中国民族的自豪和尊严。林则徐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进取,为人民利益和国家繁荣而奋斗。 四、结语 林则徐作为一位杰出的清朝官员,他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值得后人学习和铭记。他的禁烟运动、治理黄河和抵御外敌入侵的事迹不仅是中国历史的经典案例,也是激励后人的榜样。通过学习和传承林则徐的精神和事迹,我们可以更好地为中国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

林则徐的爱国事迹优秀【5篇】

林则徐的爱国事迹优秀【5篇】 林则徐的爱国事迹优秀【5篇】爱国事迹展示了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通过了解这些事迹,人们可以认识到自己对祖国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以下是带来的林则徐的爱国事迹优秀,欢迎大家一起来收看! 林则徐的爱国事迹优秀篇1 清道光年间的一个除夕,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刚吃过饭,夫人便埋怨他对女儿的婚事不过问。他想起自己被岳父选婿的经历,觉得可以借鉴一下。 当年,林则徐在长乐县衙内担任文书。一日,长乐县衙接到巡抚紧急公文,速押林则徐至巡抚署。县令知道林则徐肯定是遭人陷害,他拿出二十两银子,劝其远走高飞。林则徐拒绝了县令的好意,毫不畏惧地说:“我坐得正、行得端,不怕诬告。如果这样一走了之,无罪也变有罪了。” 被衙役押解到巡抚署后,巡抚张师诚问:“长乐县呈上的书牍,是不是都出自你手?”林则徐回答说是。张师诚大笑:“老夫见长乐县呈上的书牍字迹端正工整,从头到尾,一丝不苟。通过了解,得知出自你的手。为试一下你的胆识,特设虚文请你。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然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真

是个人才!”于是在巡抚署委林则徐以重任,不久他成了张师诚的东床快婿。 受到岳父择婿的启发,林则徐也想用来为女儿择婿。该以什么标准选婿呢?好学、实干、亲民是必要的,勤俭、廉洁必不可少,顾全大局、老成持重十分重要……一阵鞭炮响起来,打断了林则徐的思路,他这才想到自己该到巡抚署内看看。 巡抚署里静悄悄的,只有一个房间还亮着灯。林则徐推门进去,见是年轻的秀才沈葆桢,便问:“今天是除夕,你怎么还在这里?”沈葆桢毕恭毕敬地回答:“公务未毕,不敢回家。”林则徐点点头。看到案上一本未看完的介绍西洋风土的.画册,林则徐沉默片刻,忽然说:“我有一份奏章,今天必须誊发,你帮我誊完再走吧。” 直到三更时分,沈葆桢才把长达数千言的奏章誊抄完毕。林则徐看了几眼,不满地说:“字迹草率,重抄!”便把奏章丢到案上。沈葆桢本准备交差就回家了,却没想到要重抄,他一声不吭地退了出去。 天亮时分,巡抚署的属吏纷纷前来贺岁。这时,沈葆桢才把奏章重新抄好,恭恭敬敬地交给林则徐。林则徐看看奏章,他向来宾把事情的经过介绍了一遍,说:“公务未毕不回家过年,说明他能坚守岗位;字迹端正,墨色浓淡一致,说明他性格平和;

爱国者林则徐的故事

爱国者林则徐的故事 林则徐,福建候官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 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 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 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候官(今福州市) 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 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 庭的困窘。 针对这个情况采取了以牙还牙,将计就计的办法来惩治巫婆和官绅 头子,破除迷信。到了河伯娶媳妇那天,漳河边站满了人。我也带着卫 士去了,那个巫婆已经七十多岁了,她背后还跟着十来个女徒弟。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 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 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淳淳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

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私塾。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 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次 年初,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 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云南 的正副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 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在京师为 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 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 运积弊问题。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曾在京参加过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在 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 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终于在次年七 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林则徐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

林则徐的故事

林则徐的故事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城门旁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围观。有的人大声宣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盈盈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 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向虎门滩涌去。 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 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冒着6月的骄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观看。虎门海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①,直通大海,后面有一个水沟,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跳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便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畏。林则徐浩然正气地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严令禁烟。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各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千万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洗耳恭听,连声称是。 两万多箱鸦片,23天才全部销毁。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

林则徐的爱国事迹简介五篇

林则徐的爱国事迹简介五篇 林则徐的爱国事迹简介(篇1) 上世纪60年代,台湾有一本被称为“确立新传记的典范”的《林则徐传》,作者是林则徐玄孙林崇墉。他概括林则徐成长的家风特点和林公本身的性格,竟是两个字:”恬淡。”乍一看,这两个字与林则徐官高权重、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生,多少有些反差;但细想之,却透着极深的哲理。诸葛亮曾有教子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林公之“志”,林公精神境界之“远”,何尝不是从淡泊宁静之处求之! 林家之淡泊,首先发自对于书香的执著。据林崇墉先生追述,林家“历代固守儒业”,林则徐祖父是个廪生,长期飘泊在外教书谋生。由于“家口浩繁”,家境日渐拮据。到林则徐父亲林宾日手里,已是“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落到社会贫困阶层的地步。林宾日没有因贫困而丧志,固守儒业,日夜苦读,希望通过科举途径振兴家道。他的文才在乡里颇有名气,但在科场却屡试不顺,29岁才考中秀才,补了廪生,后来便再也考不上举人。一直到4l岁,由于过度用功,患了“眼疾”,才_放弃举业。从此“孜孜于教诲子弟、成就后学之事”,把读书进取的梦想,寄托到下一代身上。尽管生活极其艰辛,有人劝他让林则徐改图他业以佐家计,他总是笑而不答。对于造就后代成器,他有独到的见解。他说:“《易》以养蒙为圣功,养之时义大矣哉。养其廉耻,使达于奇袤;养其天真,庶免于浇薄。夏楚收威,特其偶耳;若习焉,有不生玩者乎?”。 林宾日教子,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林则徐从小就有较高的天赋,4岁时,林宾日便把他带到塾馆,抱在膝上开始启蒙教

育。有人质疑是不是太早了,林宾日回答:“非欲速也,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此教术之因材而施者耳。”他教学极有耐心,“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还特别注重身教,“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据林则徐回忆,他小时从未受过父亲打骂,连大声呵斥都绝少。 如此温文尔雅,没有深厚的修身养性功夫和非凡的定力,是很难做得到的。林则徐说“府君在庠序二十年,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文”,绝不沾染社会的丑恶习气,更不贪图不义之财。当时考秀才必须由廪生保送,有个“身家不清”的人送来很厚重的礼物,请林宾日出具保送。林宾日问他,为何不请他人保送?回答说,因先生一向信誉好,若出具,没有人会怀疑我。洁身自好的林宾日最不屑掺杂这种事,回绝了他。还有个同乡出重金聘他当家庭教师,林宾日也因其品行不端而拒绝,反映出他安贫乐道的恬淡性格和道德意志。 林宾日能够甘之如饴地坚守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与其妻陈帙的配合是分不开的。陈氏也是出身书香之家,嫁到林家时,林家“家无立锥”,还欠有许多债务。“当时贫篓之状,有非恒情所能堪者”。但陈氏从不怨天尤人,而是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林则徐从小孝顺,看到母亲辛苦,曾提出要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母亲总是说:“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可见,陈氏也有不同寻常的见识和守贫砺志的毅力。 林宾日夫妇的高洁志尚和对物质生活的超然态度,并不是在困窘之中才如此,而是一以贯之,终生不变。后来林则徐当了大官,屡次要把父母接到身边奉养尽孝,他们总是以过惯了家乡的平凡生活为由而不往,林父还赋诗“江湖远涉烦舟楫,菽水长留胜鼎钟”以表心志。林母怕拂了儿子美意,曾短期就养,

林则徐的英雄人物事迹简短5篇

林则徐的英雄人物事迹简短5篇 林则徐的英雄人物事迹简短篇1 伊犁河北岸有一条大渠,从东向西穿越伊宁县、伊宁市到达霍城县,灌溉着千顷良田。这条大渠就是历史悠久的大皇渠。当年,人们又称这条渠为“林公渠”,因为它与宏大的爱国者、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有肯定的关系。大部分人都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光辉事迹,而他被流放新疆伊犁后的丰功伟绩,世人却知之甚少。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革去四品卿衔,道光帝并下旨将他“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1842年12月10日,经过四个月零三天的长途跋涉,林则徐终于到达了伊犁的惠远城。伊犁镇总兵布彦泰委派了林则徐一个掌管粮饷的差事。但林则徐是个闲不住的人,总想为伊犁百姓做点事。他到达伊犁后,不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而是带着病体,利用业余时间专心考察社情民意,乐观向伊犁将军建言献策。 林则徐目睹了当时伊犁的荒芜景象,他向布彦泰将军提出开垦荒地的请求,布彦泰采纳了这一意见。从1843年秋天开始,林则徐不辞劳苦,当起了“愚公”,负责开垦惠远城东边的阿齐乌苏荒地。垦荒必修水利,他沿着施工河段细致勘测丈量,甚至深化到伊犁河上游的喀什河流域。前期工作完成后,在清廷没有经费投入的情况下,林则徐与当地官绅共同捐资修建,而他主动捐资承修了整个水渠最艰巨

的龙口工程。他亲率锡伯营兵丁民夫,苦干5个月,共用工10万人以上,完成了工程量最大的龙口工程。1845年4月,200多公里长的水渠全线贯穿,引水灌溉垦复面积约15万公顷,这是清代伊犁开屯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为当地垦地制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到1844年11月,林则徐带领百姓已在阿齐乌苏地区垦荒33350亩、阿勒卜斯地区开垦16.1万亩。 道光帝获悉后,并没有重新起用他,而又命令林则徐到南疆连续开垦荒地,林则徐毫不迟疑地接受了任务。年老多病的他携带粮食、帐篷、被衾,白天迎风冲寒、走马引绳,丈量土地,夜晚卧宿毡庐之中,倾听四野风沙的呼啸。林则徐一年之内先后到达库车、乌什、阿克苏、和阗等九座边城,行程3万余里,脚印遍及天山南北的广袤地域,丈量和查勘垦地共计68万多亩。从1843年秋到1845年11月,大约两年的时间,林则徐在新疆百姓的大力支持和密切协作下,总共开拓屯田88万多亩。有人评价道:“由于林则徐的查勘开垦,使新疆的大漠广野,都变成肥沃良田,农户炊烟相望,田野耕作皆满,合兵农为一体,每年为国家省经费很多,回民的生计亦由此而充裕。” 林则徐在开垦荒地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在吐鲁番,他发觉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坎儿井”的地下水利设施,非常赞扬。在实地察看后,他对坎儿井加以改进,增挖穿井渠,每隔丈余挖一口井,连环导引,使井水通流。他将坎儿井推广到了新疆各地,即使林则徐不久奉诏返回内地,他的后任者仍接续他的事业,

历史名人林则徐简介及故事

历史名人林则徐简介及故事 林则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 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 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 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 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少年故事: 尽管林则徐家境寒苦,但是林宾日非常重视教育。四岁时,父亲林宾日已将他携入塾中,教以晓字。七岁,已经熟练文体,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早的事。原因由于林宾日幼时家贫,到十三岁才入书塾,常常被同学嘲笑,为免儿子和自己一样命运,教书时便将他携入 塾中,抱在膝上,一同听学。 林宾日教学方法不同于一般教书先生,教育态度暨讲究又开明。他不只重追求学问, 还注重品格修养;不求死背,不求体罚,循循善诱,让学生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在他教 了五十年书当中,中举或考上进士的多达数十人,最杰出的还是儿子林则徐,他八九岁时,他在书塾常常以佳作得到奖金,眼见家境依然贫穷,有人曾叫林则徐改业,但林宾日不许,他认为儿子日后必飞黄腾达,名成利就。 林则徐十二岁时,孔庙召童生任佾生,经一轮选拔之后,林则徐当选任佾生,为祭祀 乐舞的人员。 林则徐童年家境寒苦,但他得到开明的父亲教导,还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童年是非常 快乐的。邻居常常听到林家吃饭时的欢笑声,探看之下,不过是十多个人津津有味吃着豆腐。后来林家以此事来教诲子孙知足常乐的道理。 河南省永城县知县郑大模有次遇到林则徐,对他文思敏捷留上了心,认为此子必成大器。果然,林则徐十四岁时,就考上秀才,同年,林则徐就与郑大模之女郑淑卿订婚。以 当时来说,进士门第出身的郑家千金下嫁给家境寒苦的林家秀才,是件罕见的事情。 名字来由 则,学习、效法。 徐,指的是福建巡抚徐嗣曾。 元抚,以巡抚徐嗣曾为榜样的意思。

林则徐的英雄历史事迹五篇800字

林则徐的英雄历史事迹五篇800字 如果不是林则徐在当时就认识到鸦片对人身体的危害性,阻止了以前第一次吃鸦片,就上瘾的男人、大汉们;我估计现在我们也过不上这么好的生活,肯定会有好多国人吃鸦片,我们的国家将有可能走向灭亡。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林则徐的英雄历史事迹,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 林则徐的英雄历史事迹1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爷爷的名诗金句。林则徐爷爷用“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印证为了国家的利益,置自己生死于不顾的人生决然选择,不愧是近代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我站在林则徐爷爷塑像前,在晚霞的映衬下,您的塑像格外高大,我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分。一百七十多年前,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自守,英帝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侵略中国,使中国老百姓失去劳动力,使军队失去战斗力。对此,您深恶痛绝,力主禁烟并负责禁烟。外国人先用金钱收买您,您不稀罕,后来用武力威胁您,您不屈服。您禁烟的决心坚如磐石,鸦片一日不禁,绝不罢休。 仰视着您的塑像,只见您头戴官帽,身穿朝服,端坐在石凳上,左手握拳放在膝盖上,右手轻捋胡子眺望前方。您表情严肃略有忧伤,目光坚定稳显愤怒。也许,您正望着那英帝国以鸦片毒害侵略中国的斑斑劣迹恶行;也许,您正望着成千上万的中国家庭家破人亡的呻吟

呼号;也许,您正望着那几百万吨鸦片在销烟池燃烧的滚滚浓烟。您的神情不禁让我仿佛回到了1839年6月3日那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这是多么令我中华振奋的壮举啊! 林则徐爷爷,您这一伟大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您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凝视着您的塑像,一股肃然起敬的心情油然而生。我想起宋代名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不正是您伟大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敬爱的林爷爷,凝望您的雕像,我看到了无数革命先烈和有识之士为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而奋斗的情景,我决定: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从自己的事自己做开始,今天为强大祖国而努力学习,明天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奋斗! 林则徐的英雄历史事迹2 一讲到鸦片,大家可能想到毒品,但我想到的却是爱国英雄林则徐,想到林则徐带领广大军民在虎门销毁鸦片,这一壮观的场面。 英帝国主义为了护大量殖民统治,将大量鸦片倾销到我国,严重危害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不仅这样,鸦片还使我军丧失了战斗力,同时还夺走了我国的稀有财宝,使大量白银流入了侵略者的腰包内。林则徐不愿再看到国家像菜园里里的辘轳任人摆布。他不畏强暴,奋起反抗。他在虎门前将二百多万斤鸦片进行销毁。虎门销烟沉重打击

虎门销烟的故事5则

虎门销烟的故事5则 虎门销烟的故事 虎门销烟的故事描述(1):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在1839年3月的一天,广州万人空巷,成千上万的人挤在珠江两岸,争着目睹钦差大臣林则徐的风采,同时也在等待他完成一件大事,就是销烟! 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呢,这还要从当时的鸦片走私猖獗说起。嘉庆皇帝后期,清朝的统治越来越衰落,而此时欧美国家发展却很快,欧美国家的商人把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中国,作为他们海外市场扩张的主要目标。 但中国自古便以农业立国,老百姓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对外来商品需求量很小,加上清朝的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于是外国商品在中国几乎没有销路,相反,中国的瓷器、茶叶和丝绸在外国却大受欢迎。 这样一来,许多白花花的银子就流入中国,外国人不愿意了,他们就想透过走私吸食后会上瘾的鸦片来获得暴利。 嘉庆皇帝死后,道光皇帝即位,在道光刚当上皇帝的时候,鸦片的输入量只为四千余箱,短短十八年,鸦片的输入量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鸦片泛滥,不仅仅使中国人身体越来越差,还使很多白银流向外国,导致朝廷财政收入大大减少。 清政府于是实施了禁烟政策,但没想到鸦片走私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猖狂。大家对禁烟的看法不一,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湖广总督林则徐就是禁烟的强烈支持者。 林则徐出生在福建,他的父母指望儿子好好读书,将来能够当大官。但

是林则徐的父亲收入很微薄,林则徐的母亲每一天在操持完家务后,还要做些手工活来分担家庭的负担。在这样的状况下,送林则徐去念书是相当困难的,但好在林则徐的父亲是私塾老师,他打算亲自培养林则徐。于是林则徐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便教他四书五经;十四岁就中了秀才;二十岁就中了举人。 随着林则徐慢慢长大,他的家庭也越来越困难,于是林则徐只好离开家乡,当了私塾老师。之后他又辞去了私塾老师的职务,到了厦门,得到一份海上防务方面的工作。幸运的是,林则徐受到新上任的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被招入张师诚的府中工作。 然后林则徐中了进士,开始进入官场,实现了父母的期望。在做官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是受群众爱戴的好官。在厦门时,林则徐就注意到了鸦片走私这件事。之后,鸦片在中国越来越泛滥,于是他就向朝廷上奏,请求必须要严禁鸦片。 还未等皇上对他的奏章作批示,他就开始在自己负责的地方严厉禁止鸦片。 他还让人帮忙配制了一种药丸,帮忙对鸦片上瘾的人戒烟。 禁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只是很小的一个范围,在其他地方,还有很多人正在被鸦片折磨,杜绝鸦片才是关键。 于是他又写了一道奏折,提出了就应怎样一步步实现禁烟。举棋不定的道光皇帝读到奏折中的“若再由鸦片泛滥下去,那么过不了几十年,中国就再也没有能够御敌的士兵,也没有能够充当军饷的钱财”这句话后,最后决定禁烟。于是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 从京城到广州,足足用了两个月,广州人民都在等待林则徐的到来,所以他到广州那天,许多人来迎接他的到来。 林则徐也没有让人民失望。在没到之前,他已提前掌握了超多的资料,他到达广州的第二天就发出了禁烟的公告,他命令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出鸦片,并要他们保证今后永远不走私鸦片。gs5000

关于林则徐的故事

关于林则徐的故事 :拒贿拾遗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各地。他到澎湖 群岛寓所刚歇下,有个自称“花农”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林则徐心知有异,一脚踢翻花盆,盆里现出一个红包。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 鼠和一纸信笺,笺上写着:“林大人亲收,张保敬献。”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 没收,上缴国库。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5月间,英国商务代表义律请林则徐到他的私邸参加宴会,并将一只精致方盒捧送给林则徐:“请大人笑纳我们的小小见面礼。”林则徐接过来打开一看,大红软缎衬垫上放着一套鸦片烟具:白金烟管,秋鱼骨烟嘴,钻 石烟斗,旁边是一盏巧雅孔明灯和一把金簪,光彩夺目,起码值10万英镑。林则徐道:“义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广州肃清烟毒。这套烟具属于违禁品,本当没收,但 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将烟具带回贵国,存入皇家博物馆当展品吧!”义律被讽刺 得无地自容,只好将礼品收回。 林则徐1820年赴湖北接任时,由襄阳发出《传牌》,云:“伙食一切,亦已自行买备,沿途无须致送下程酒食等物。所属官员,只在本境码头接见,毋庸远迎。”1830年他离京赴粤查禁鸦片,行前,从良乡县向广东省发出《传牌》,云:“此行并无随带官员供 事书吏”,“并无前站后站之人”,“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此非客气,切勿故违。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需索者即需扭禀,私送者定行特参。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 从《传牌》令可看出,林则徐升任出差途中,一不准下属远迎:二不准摆酒席;三不 准索贿受贿。林则徐这种廉洁正派的作风,确实值得称道。他是一位鸦片战争时期的民族 英雄,而他那种堂堂正正做人的品格和廉洁正派的作风,更值得后人久久怀念。 :虎门销烟 公元1820年9月,嘉庆帝在承德中暑,突然病死。皇子旻宁继位,改元道光,世称 道光帝,也叫清宣宗。道光帝除了同他父亲一样,疲于应付国内此伏彼起的反清起义外, 还面临了另一重危机,即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略和威胁。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在他在 位期间发生的。 道光年间,江南暴雨成灾,一时饥民遍野。户部尚书潘世恩正在苏州家乡守孝,家中 囤积了白米数万石。这天,有江苏按察使登门求见,请求潘大人开仓救济灾民。潘世恩眼 珠一转,推托说:“开仓济民,义不容辞,只是不巧得很,仓库上月就空了!”

林则徐的故事5则(优秀版)

《林则徐的故事》 林则徐的故事(一): 清朝名臣林则徐,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的成长与父亲林宾日的家教很有关,无论林则徐做官到哪里,在他的房间总是挂着父亲亲笔题写的对联: 粗茶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 这副对联,之后成了林家的家训,不仅仅林则徐的儿孙铭记不忘,而且林家的儿女亲家子弟也视作传家宝,摹仿誊写悬挂于中堂之上。 林则徐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至其父已衰败,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林父因家境贫寒,中途放下举业,做了私塾先生,半饥半寒,将就度日。林则徐出生后,林父寄厚望于他,历尽艰辛,发誓要将儿子培养成人。 林则徐刚满四岁,林父就开始实施启蒙教育,每一天上私塾课,便带上儿子入塾识字读书。尽管父亲望子成龙心切,但却十分注意施教方法,从不压抑孩子的天性,总是让儿子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读书的乐趣。孩子淘气,林父从不打骂,在授完课后,让孩子放任地玩耍一阵,然后把儿子抱在膝上,一字一句地教他诵读文章和诗词。至七岁时,林则徐已经能熟练地背诵许多文章和诗词,而且明白不少道理。于是林父便开始教他写文章。当时有人劝林父不要这样早教林则徐作文,林父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由于林父耐心教诲,循循善诱,林则徐的智力得到开发,很快便以童年擅文名于乡里,被人们视为神童。 事实上,林则徐的智力得到较早开发,是林父教育方法适当的结果。林则徐在《先考行状》中回忆: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已,然未尝加之笞挞,即呵斥亦绝少。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讲授义理时注意以具体可见的事情来举例说明,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点燃孩子的智慧,这样智力自然日增。 制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和耐心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办法。但是,这不等于对孩子教育不严加约束。林父要求孩子读书要刻苦勤奋,规定每一天读书到深夜,而且寒暑不怠懈。每一天夜晚,林父让儿子在一盏小油灯下,由他亲自督促辅导学习。家中他人亦在灯下忙碌做事。据林则徐回忆: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

林则徐的故事

林则徐的故事 林则徐的故事篇一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不仅是福州人的骄傲,也是全国人的骄傲。有关他的故事多着呢。 林则徐的父亲是个教书先生,林则徐四岁时,父亲就把他抱在膝上教育他。林则徐长大后,有人不服气:哼,小时聪明,长大未必。就出了个对子让林则徐对,上联是:鸭母无鞋空洗脚。林则徐马上对出了下联:鸡公有髻不梳头。对得又巧又妙。还有一次,老师带学童们游鼓山绝顶峰,出了“山”、“海”两字,让大家作一对联。林则徐最快回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福州有道著名的甜点芋泥,爸爸逢年过节都会做。有次,爸爸给我讲了个故事,这故事也和林则徐有关。 爸爸说,有一次,外国人宴请林则徐等官员,饭后上了个冰淇淋。那时,中国人别说吃冰淇淋,就是见都没见过。看到冰淇淋冒气,林则徐还以为这东西很烫呢,舀了一勺后就吹气。外国人见状,露出嘲笑的神情。第二天,林则徐回请外国人,饭后上了道甜点。外国人看这道甜点没有半点热气,以为是凉的,就拿起勺子,舀了一大勺放入嘴巴。“啊!”那些外国人的嘴巴活活被烫了。林则徐笑着说,这是福州甜点——芋泥,表面上看不到热气,其实,它刚出锅烫着呢。冰淇淋冒热气,但是是冷的,和冰淇淋正好相反,芋泥尽管没有热气,但是是烫的。 我脑补那些外国人被烫的情景。芋泥在他们嘴里吞也吞不下,吐也吐不出,烫得他们直跺脚,哭爹叫娘,外面树上的鸟儿也被他们惊飞到天空中。嘴巴呢?一个个都变成香肠嘴。活该,谁叫他们嘲笑中国人。哈哈,想到这就觉得好笑。 林则徐的故事篇二 林则徐(1785-1850)清朝官员。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嘉庆进士,入翰林院。 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一年(1806)赴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次年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