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住院精神病人春节前后心理状况研究
春节与心理健康春节期间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保护的策略

春节与心理健康春节期间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保护的策略春节与心理健康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人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然而,与此同时,春节也是一个可能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的时期。
本文将探讨春节期间可能出现的心理压力源,并提出一些保护心理健康的策略。
一、心理压力源春节期间,人们普遍会经历以下几种心理压力源:1. 家庭变革压力:对于已婚人士而言,春节是回家与父母团聚的时刻。
然而,在与原生家庭相聚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与配偶家庭的价值观、习惯等差异产生的冲突,增加了情感负担和适应难度。
2. 社交压力:春节期间,社交活动频繁,人们需要参加各种聚会、拜访亲友等。
这给人们带来了时间压力和社交压力,尤其是面对不熟悉的人群时,可能会导致社交焦虑。
3. 经济压力:春节是人们大量购物和赠送礼物的时候,这也给不少人带来经济压力。
购物的疲惫和财务压力可能会引发焦虑和不安。
4. 孤独感:对于一些人来说,春节是一个回家团聚的时刻。
然而,由于一些原因,一些人可能无法回家,或者身处异国他乡。
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失落和沮丧。
二、保护心理健康的策略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以下是几个有效的策略:1. 建立合理期望:对于家庭变革带来的压力,要换位思考,理解和尊重对方家庭的差异。
找到双方的共同点,减少冲突,保持和谐。
2. 管理社交压力:合理安排时间,不要过度追求完美。
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不勉强参与不喜欢的社交场合。
与人交流时,保持自信和积极态度。
3. 理性消费:春节期间消费很容易失控,给自己设定一个经济预算,合理规划开支。
可以选择DIY礼物或者用心准备一份有意义的礼物,比简单的高价礼物更能表达情感。
4. 寻找社交支持:如果无法回家团聚,可以寻找朋友们一起过节,或者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减轻心理上的孤独感。
5. 良好的自我管理: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适当参与体育运动,有助于释放压力和保持身心健康。
精神障碍患者长期住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

精神障碍患者长期住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摘要】我院是属于地级精神专科医院,随着我国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形成,我院一直以“686”为抓手,既开展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治疗,又开展对大众的精神健康教育,以探索医院社区一体化的全程服务模式为目标。
尽管社区管理模式在一步步更新、改进,精神卫生对社区的经费投入越来越多,但因为精神障碍的复杂性、社区人力不足、家庭对社区信息管理的戒备等因素,导致我市社区分担精神卫生压力有限,我市对重症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仍是长期住院模式。
长期封闭住院,与世隔绝,既加重了精神的衰退,也恶化了躯体状态,不利于患者走向康复,回归社会。
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时间越长,越要进行康复训练,主要在于加强患者与现实社会环境接触的机会,使其身心功能经历多方面训练和实践。
本文籍此提出精神障碍患者长期住院的原因及存在问题,探讨社会关注、康复治疗等解决手段,希望能对精神障碍的管理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精神障碍;长期住院;社会关注;康复治疗1长期住院1.1原因1.1.1重性精神疾障碍患者治疗和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1]:精神疾病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低治愈率,治疗药物副反应多,社会功能受损严重,即使接受正规治疗,也只能部分解决急性期症状,出院后需要长期维持治疗,并得到家庭监管[2]。
虽然国家在逐渐完善“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但是出院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家庭文化因素、个性特征、情感因素等致家庭支持差,社区人力资源不足[3],对精神障碍认识不足,病人流动到外地,或病耻感不愿意去找社区等等原因,致社区管理不能满足患者的多元化需求[4],社区干预变成了电话随访完成台账的形式主义。
社区管理工作需要多团队合作[5],包括精神科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社工等各类人员的参与,因为疫情、资金、人力等方能均需要协调,致工作十分繁重,开展困难。
1.1.2 伴随社会快速变革,产生的各类精神行为问题呈增长势头:首先因为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抑郁症患者每年都在增加[6];近几年苯丙胺、酒精、啪啪水、苯二氮卓类药物等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有增长趋势[7];因为社会节奏的加快,很多智商较低、或有品行问题、或存在个性缺陷,或文化程度低的人群,已经不能适应工业化的工作程序,致应急障碍增多;还有稳定期的精神障碍患者,因为工作能力下降,如今很难适应高节奏的工作状态(既往小农经济时能胜任农村的简单劳作),而不劳动,不出门,增加了精神致残率。
精神病人调研报告

精神病人调研报告精神病人调研报告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精神病人的情况,以及他们在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
为此,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100名受调查者参与。
调研结果显示,精神病人在社会中面临着种种困境。
首先,40%的受调查者表示他们遭受了社会歧视和排斥。
这种歧视和排斥主要来自他人对精神病人的误解和偏见。
许多人对精神病人存在误解,将其视为危险和不可信任的人。
这种观念不仅会对精神病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还会导致他们在就业、教育和社交活动中遭受不公平对待。
其次,30%的受调查者表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遇到了困难。
精神病人面临着就业歧视和困境。
许多雇主对于雇佣精神病人持保留态度,并且担忧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稳定性。
即使有一些雇主愿意雇佣精神病人,他们往往提供的是低薪、低技能的工作机会,这进一步限制了精神病人在就业市场上的发展空间。
此外,调研结果还显示,60%的受调查者表示他们在获得医疗和康复服务方面存在困难。
许多精神病人面临着医疗资源不足和经济问题。
在某些地区,精神病人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得到适当的治疗和康复服务。
此外,由于医疗费用过高,一些精神病人无法负担得起必要的医疗和药物。
这些问题导致精神病人的病情无法得到有效管理,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建议社会各界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精神病人教育,提高公众对精神病的认识和理解,消除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
2.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禁止对精神病人的就业歧视,并促进包容和多元化的职场环境。
3.增加对精神病人的康复资源,包括提供更多的康复机构和社区支持服务,以帮助精神病人实现社会融入和恢复能力。
4.政府应提供财政支持,确保精神病人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和康复服务。
总之,精神病人在社会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包括歧视、就业困难和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
为改善精神病人的生活状况,我们应该加强教育、制定法律、提供康复资源并增加政府财政支持。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为精神病人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友好的社会环境。
长期住院精神病人精神残疾状况分析

本 的社会功 能缺 陷评 分平均 为 4 443 2 全部 样本 的社会 功能 缺 强社 区服务 , . . , - 不断 重视 和改善社 区医疗站设施 , 使他们 回到社会 中 陷出现 率为 7 .% 。 35 去参加力所能 及的工作 和劳动 , 是非 常有益 的 。从 本文研究 将
维普资讯
C n at n ut u No 4 uy 2 o hiaHe l I d sr S m. . 8J l. 0 7 h y
长 期 住 院精 神 病 人 精 神 残 疾 状 况 分 析
张卫东( 南京市青龙山精神病院 江苏 南京 2 12 ) 1 13
【 关键词】 长期住院精神病人
精神残疾
我 院是民政系统所属精 神病 院 , 处郊区 , 地 收治对象大多为 多 精神残疾 2 ( .% ) 极重度精神残疾 1 9例 6 8 , 5例( .% ) 35 。 次发作 , 多次住 院的精神病人 , 文通过对长期住 院精神病人精神 2 4 S S 本 . D S一1 相关 因素关 系 残疾 的发生 以及对相关 因素 的分 析研究 , 来寻求 减少 精神残 疾发
2 结 果
2 1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资料 .
的病房环境及 生活方式 , 得多数患 者精神活动 明显 衰退 , 使 逐渐趋 共选择病人 4 6例 , 均发 病年龄 2 . 7 9岁 , 向不可治愈 的慢性 衰退状态 , 2 平 6 7± . 同时长期住 院不能 回归社会 , 离社 脱 平均病 程 1 . -. , 均复发次 数 1. 5 1次 , 均住 院时 会及家庭 生活 , 6 74 3年 平 9 2 64 . - 平 较少甚至没 有来 自社会及 家庭 的关心 , 且随着 年龄
神经内科患者的心理状况研究

神经 内科 患者心理状态 与全国常模 比较 ( 表 1 。 见 ) 表 1 神经 内科患者 心理状态与全国常模 的 S L一 0 定结果易产生 这类 心理 反应 。他们 常 责怪 自己 , 到 自己 责 尤 感 给家庭和他 人带来累赘和不 幸 , 对疾 病丧 失信 心 , 对生 活失 去热 情 , 产生 悲观 厌世 的念 头。这类 理反应 , 于疾 病 的康 复, t L ' 对 功能 的恢复 及治 疗 的进行 , 都
前 这 出血者 2 , 8例 短暂性脑缺 血发作 者 4 例 , 网膜 下腔 出血者 2 9 蛛 l例 , 脑梗 死者 和家庭 的未来 以及 自己今 后 工 作 、 途 等 , 些都 对 疾 病 的 治疗 带 来 不 良 414 抑郁 。疾 病所造成的心理压 力可 导致患者 情绪低 落 , .. 情感 活动减
障碍。所以在对慢性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自始至终都要注意到有益于康复的 措施, 要使患者保持康复心理动机, 促使他们主动参与“ 康复活动”, 以便早日
康复 , 并使他们在心理 上适应社会 。 由表 1 可知 , 内科患 者与全国常模 比较 , 神经 总分 和总均 分均 有显 著差 异
( < .1 , P 0O )在分项 目的评定 中, 焦虑 不安 、 恐惧 、 抑郁 、 对 、 敌 偏执 和悲 观失 望 参考文献
影响 。
本组 患者 18例 , 系我院 20 年 1 一 09年 l 3 均 08 月 20 2月期间收治 的神经 内 等心理情 绪反应 。 科病人 , 中男 7 , 6 , 其 8例 女 0例 年龄 2 6 , 2~ 8岁 平均 4. 19岁 ;3 患者 中脑 18例
4 o例。
2 方法 .
采用 问卷调查法 , 定工具采用症状 自评量表 (C 一 0 。经过 患者 的同 弱 。表现 为情绪抑郁沮丧 , 评 S L 9) 悲观绝望 , 叹气 , 唉声 自感度 日如 年 , 对外界 一切都 不愿 有 卑 思维及行 动迟缓 , 言语 减少 , 思饮食 , 不 严 意 , 别在患者住 院期间进行 问卷调查 , 调查者 均神志 清醒 , 分 被 言语 清楚 , 能够 不感兴趣 , 与人交往 , 自 感 , 自如 回答所 提问题 , 在回答问题 过程 中为 其当场 讲解 答 卷过 程 中需要 注意 的 重者 可出现消极意志和 自杀 行为。 事项等 , 在规定 时间内回答完毕并收 回。调查患者 18 , 3 例 发放 问卷 18份 , 3 收
精神病人调研报告

精神病人调研报告精神病人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精神病是指中枢神经功能紊乱,以情感、意志和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精神病患者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思维混乱、情绪不稳定、缺乏自控能力等症状。
精神病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社会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看法也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和偏见。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精神病患者的实际情况及其所面临的问题,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对精神病患者群体的关注和关怀。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使用了结构化的问卷。
调查对象为就医于精神病医院的患者及其亲属,共计200人。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患者个人信息、病情状况、家庭支持情况、社会融入情况等方面。
三、调研结果1. 患者情况调研结果表明,精神病患者以年轻到中年人居多,其中男性略多于女性。
不同类型的精神病患者症状表现出差异,最常见的症状为情绪低落、幻觉、自杀倾向等。
约40%患者症状较轻,可以进行日常生活自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
2. 家庭支持大部分精神病患者都有亲属对其提供支持和照顾。
然而,家庭成员普遍存在对患者的不理解和偏见,对患者的状况缺乏科学的认知。
部分亲属甚至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产生负面影响,缺乏对患者的关爱和支持。
需要加强对患者家庭成员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支持能力。
3. 社会融入调研结果显示,精神病患者社会融入程度较低。
约60%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存在病床占用时间过长的问题,影响其他患者的就医需求。
另外,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病愈后难以找到工作或重新融入社会,面临着失业、贫困等问题。
需要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服务,改善其社会融入状况。
四、建议1. 提高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注和关心,加强对精神病的宣传和教育,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2. 建立健全的康复体系,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职业康复等方面。
3. 加强对患者家庭成员的教育和支持,促进其对患者的关爱和理解。
4. 改善精神病医疗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质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床位利用率。
疫情期间积极心理学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负面情绪影响的研究

疫情期间积极心理学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负面情绪影响的研究【摘要】目的:探讨疫情期间积极心理学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4-10月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积极心理学。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的情绪变化。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定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疫情期间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积极心理学对负面情绪的影响有明显效果,有利于促进患者预后及康复,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疫情;积极心理学;精神分裂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各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上海从2022年开始疫情变得严峻。
近距离的疫情使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处于紧张的状态,在情绪方面出现了焦虑、紧张、失眠及抑郁等变化。
这情绪的变化严重影响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患者疾病的康复,危险到周围人的安全。
临床中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实施药物治疗,而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情绪的改善尤为重要。
本研究探讨疫情期间积极心理学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影响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2年4-10月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纳入的标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内容,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排除标准:躯体疾病;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智力障碍及在发病期的患者。
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16-65岁,评均(40.38±3.35)岁;观察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15-66岁,平均(41.55±4.36)岁。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措施,包括疾病的健康教育,引导其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服药指导,心理护理,强化正面行为,提高治疗效果。
基层医院长期住院精神病人出院难多因素分析

2.2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①精神疾病患者发病早期往往不愿相信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没有寻求治疗的意向,家属因对患者多有忽略,无法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导致患者没有及时就医,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使得病情恶化,难以挽回,只能进行长期住院治疗。②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故多以单身或离异人士居多,多由父母、兄弟姐妹或儿女照顾,而家人往往因缺乏时间及精力不愿照顾,只得送其入院进行长期治疗。另外国家对住院患者有各种优惠政策,住院费用并不会造成过多负担,因此多有家属贪图方便将医院当做“托老所”,不愿接患者出院。③部分患者家属不相信科学,不信任医学技术,反而相信封建迷信,到处烧香拜佛寻求神明庇佑,对于医生的诊断也毫不信任,不愿让患者进行治疗,由此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患者病情恶化需长期住院进行治疗。④有少数患者家属对医学的认识较为片面,过度夸大药物的副作用,过分的信奉“是药三分毒”,因此不愿让患者服药,甚至有些患者道听途说,寻求治疗偏方,盲目对患者进行治疗,导致患者病情难以控制,无法好转。
(2)社会因素:患者出院后因精神病史而不被社会所接受,受到各种歧视,使患者对社会产生恐惧、害怕等心理,就业岗位不愿收其就业,敬老院等各社会机构不愿收其入住,导致患者自尊心受到伤害,不愿面对社会,只得长期居于医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员认真学法 、 守法 , 主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 4 提 高护 士观 察和解 决问题 的能力 护士普遍重视学习 , 利用业余 时间参加各种形 式 的继 续教 育。教育护士 明确学 习 目的 , 不 断 提高 观察 和解 决 问题 的能 力。工作 中要 及时发现 病人 出现 的问题 , 做 出有效 评估 , 使 护 理方 案对病 人起 到 预期 的效果 , 用 实 际行动 去体现 护理 的价 值, 同时也可 以有效避免 医疗纠纷 的发生 。
5 妥 善 处 理 医 疗 纠 纷
妥善处理 医疗 纠纷 , 需要 注意 以下问题 : ① 医 院领导 以及 当事人 , 都要采取冷 静 、 理智 、 客观 的态度 面对 纠纷 , 要 以积极 的态度解决 问题 。② 医方要积极 主动 、 耐心地 与患方接触 和沟 通, 尽 量消除误解。③ 实事求是地查明真相 , 找 出问题 , 分 清责 任 。属于医方 的, 医院要 勇于 承担责 任 , 以维护 患者 及其 家属 的合法权益 ; 属于患方的无 理要求 , 一 定要坚持原 则, 坚决 维护 医院的合法权益。④妥善保管好病案文书等证 据资料。 参 考 文 献 [ 1 ] 李亚洁 , 徐彩妓 , 王 丽姿. 护 理工作 中常见法律纠 纷发 生的 原 因及对策[ J ] . 护 理管理杂志 , 2 0 4, 0 ( 0 1 ) : 1 8 . [ 2 ] 朱雨云. 常见护理纠 纷的原 因与 防范[ J ] . 中国误诊 学杂 志,
高, 由此 引发 的 护 患 纠 纷也 日益 增 多 。 现 根 据 临床 工 作提 出 了一 些避 免护 患 的 纠 纷措 施 。 关键 词 : 减少; 护患纠纷 ; 发 生 以人 为 本 中图分 类号: R 4 7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6— 0 9 7 9 ( 2 0 1 4 ) 0 4— 0 0 8 9— 0 1
提 高护理 服务 质量 , 增强 护理 服务意 识 , 减少护 理差 错事 故是避免 护患纠纷 的基 础。要求每 位护 理人 员都要 牢 固树立 以人 为本 的意识 , 使工作 中的 每一个 环节都 能做 到服务 到 位 , 这 是 减 少 护患 纠纷 的 因 素之 一 。 1 转 变服务观念 。 增强服务意识 随着人们生活 水平 的提高 , 患 者 自我保护 意识 不断 增强 , 对医疗工作提 出了更高 的要求 , 作为管理 者应从提 高医护人 员 职业道德素质着手 , 使护理人员转变服务 观念 , 增 强 服务 意识 , 树 立“ 以人 为本 , 以病人为 中心” 的思想 , 提高患者满意率 。 2 提高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是 医 院的生 存之 本 , 是 患 者 选择 就 医 的重 要标 准, 只有提高 服务 质 量 , 增强 患 者满 意 度, 才能 杜 绝纠 纷 的发 生 。建 立护理支持系统 , 并 对健康 教育 制定 质控标 准 , 同时开 展礼仪服 务活动 , 规范 全体护理 人员 的 服务 行 为 , 使操 作 达到 标准化 、 礼仪化 、 高品位化 、 规范化 , 并 向社 会推行双 向承诺 , 增 强患者满 意度 , 加深对护理工作 的理解和信任 。 3 加 强法律 知识学 习。 强化 护理行为 中的法律 意识 法律是人们行 为规范的准 则 , 作为管 理者必须 改变纯行 政 管理的观念 , 要将 法律意识纳入护理管理的范畴 , 使广 大护理
2 0 0 6, ( 1 0):1 8 7.
长 期 住 院精 神 病 人 春 节 前 后 心 理 状 况 研 究
曹 静
摘 要: 目的 : 研 究长期住 院精 神病人春 节前后 心理状况。方法 : 采用症状 自评量表 ( S C L一 9 0 ) 对 1 2 3 例( 均为 男性 患者 ) 春 节前后 心理状 况进行评 定 , 按量表 因子分进行 比较分析 。结果 : 春 节前患者 焦虑 因子 分较 高, 担 心 家属 不接其 回家, 两组之 间未有显 著性 差异 , 春 节期 间回 家患者量表评定在焦虑 、 敌 意及精神 病性几 个 因子减 分率较 高 , 而未 回家患者量 表评 定心理状 态 中度至 重度异 常。尤其在 焦虑 、 敌意 、 精神病性三 个方 面分值较 前大大提 高。春 节后 两组病人在 焦虑 、 敌意 、 精神病性等 因子 比较有 显著性差异 。 结论 : 长期住 院精神病人应定期返回社会 , 有利 于病情 的控 制及稳 定。 关键 词 : 精神病 患者 ; 心理状 态; 症状 自评量表( S C L一 9 0 )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4 9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6— 0 9 7 9 ( 2 0 1 4 ) 0 4— 0 0 8 9— 0 2 我 院系民政系统精神 病 医院 , 大多数 患者 系三无 人员 ( 即 无家庭 、 无经济来 源 、 无生 活 自理 能力 ) 。 由于患精神 疾病 , 长 期居住我 院。俗话 说 , 每逢 佳节倍 思 亲 , 每 到 中国人 传统 节 日 “ 春节 ” 等, 患 者想要 回家过 节 的愿 望非 常强烈 , 他们 希望 家人 能接 其 回家 , 但 患 者家属 因为 各种 原 因不 能接其 外 出 回家 探 望, 从 而引起患者 出现心理 问题 并进 一步发 展造成 病 情加重 。 我们特就此 问题展开 调查 与分 析 , 以期 为临床实施 有效 的整 体 护理和针对性 的干预提供依据 。
2 0 1 4年第 4期
Hale Waihona Puke 8 9 减 少 护 患 纠 纷发 生 的 防 范措 施
石 鹰
摘 要: 护理工作是 医疗工作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疾病预防 、 治疗和康复过程 中起 着重要作 用。随着社会发展 , 人 们物质 生活及 文 化水平不断提 高, 病人 法律 意识和 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 对健康 需求增 高, 对护理人 员技术水平、 职 业道德 、 服 务质量的要 求也越 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