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拿来主义》思路的关键

理解《拿来主义》思路的关键
理解《拿来主义》思路的关键

理解《拿来主义》思路的关键

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何元俭

《拿来主义》是每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必选的经典篇目,对它的研究甚多,成果也丰硕。但对文章思路的理解却始终众说纷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观点是:有的认为第二段“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是提出观点,它之后的3-10段都是对为什么要“拿来”的论证。有的又认为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提出观点,它之前的1-6段是阐述“自己来拿”的原因,它之后的7-10段是阐明怎样来拿。由此看来,文章的第二、七段是否在提出观点,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成了理解《拿来主义》一文思路的关键。

我们认为,作者在这两个自然段中都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因为,《拿来主义》的观点既不是第二段的“拿来”,也不是第七段的“自己来拿”,而是作者在第五段中明确提出的“‘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根据第五段的这个表述,鲁迅主张的“拿来主义”并不是上述论者所认为的“拿来”“自己来拿”,而是“既要送出去,也要拿进来”。也就是说,只是“送出去”,没有“拿进来”不是“拿来主义”。同样,只有“拿进来”,没有“送出去”也不是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说第二段的“拿来”和第七段的“自己来拿”是作者的观点,完全不符合第五段中“‘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的论述。因此,基于第二、七段是提出观点的认识而划分的文章思路当然也都不正确。

那么,文章的第二段和第七段在文中到底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们独立成段?由此导致的文章整体思路该怎样理解?

我们认为,作者之所以把这两段独立成段,并不是要在这里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是要它们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作者在这里要强调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强调它们呢?

我们先来分析文章的第二段。

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出了对时局的看法:中国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接着对这个看法举了“送古董”“送古画和新画”“送活人”三个事例进行论证。

问题是,这三个事例是否就能证明当时中国在实行“送去主义”?明明是正常的文化交往,怎么就变成了“送去主义”?我们今天也同样在把我们的文化精粹拿出去对外交流,那时这样做怎么就成了“送去主义”?今天这样做怎么就不是“送去主义”?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在经常送礼,给父母,给亲戚,给朋友,也不止三次,那我们也在实行“送去主义”吗?说这三个论据证明了当时中国在“送去”这能成立,说当时中国在实行“送去主义”就显然合常理!

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鲁迅提倡的“送去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纵观全文,作者没有明确指出他所谓的“送去主义”是什么,很多论者就想当然的认为,“送去”就是“送去主义”。这个想当然的观点正确与否需要我们根据文本内容做一番深入的探究。

作者明确指出了其涵义的是“闭关主义”和“拿来主义”。在第一段中作者说,闭关主义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在第五段中说拿来主义是“‘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我们据此理解,在对外进行文化交往中,闭关主义内涵是“既不送出去,也不拿进来”;拿来主义的内涵是既“要送出去,也要拿进来”。都是从“送出去”和“拿进来”两个方面来表达自己的主张的。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作者所谓的“送去主义”应该是:只是送出去,而不拿进来。

我们将其简化表述如下:

闭关主义:不送不拿

拿来主义:既送又拿

送去主义:只送不拿

由此可见,在作者的论述中,“拿来”并不等于“拿来主义”,“送去”也不等于“送去主义”。“拿来主义”并不只是主张“拿来”,还主张“送去”;“送去主义”也不只是主张“送去”,还没主张“拿来”。

这也就说明,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是“送去”就是“送去主义”的臆断是多么的荒谬,这也合理地解释了我们今天拿我们的优秀文化去国外展览,我们给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送礼,与那时中国送古董、古画和新画、艺术家去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都不是在实行“送去主义”。

所以,鲁迅所举的“送古董”“送古画和新画”“送活人”三个事例并不能证明当时中国在实行“送去主义”,只能证明当时中国在“送出去”。

根据“送去主义是只送不拿”的分析,要证明当时中国在实行“送去主义”,除了论证在“送出去”外,还需要论证“没有拿进来”,否则,鲁迅的论证就不严密,他的论断就强词夺理。

仔细研读文章的第二段,我们就发现,第二段恰恰是在论述我们在“送出去”的时候,没有“拿进来”。第二段的内容是“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鲁迅在这里告诉我们,当时中国在“送出去”进行文化交往的时候,不但没有人“礼尚往来”地拿进来,就连“说”(即主张)拿来的人都没有。

“送古董”等三个“送”的事例和第二段的没有拿进来合起来,才能证明当时的中国“只是送出去,而不拿进来”,确实在实行“送去主义”。也就是说,第二段是在证明第一段提出中国“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的观点。它本应该被放在第一段末尾,作者为了强调、突出没有人主张拿进来这一现实,而把它独立成段,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有人觉得“送古董”等三个事例确实不能证明中国在实行“送去主义”,却又不能探究得知鲁迅的“送去主义”的真正内涵,又硬要说鲁迅的论断正确、英明,所以就又想当然的认为“不知后事如何”就是没有拿回来,就是把古董送了人,就是在媚外,就是在卖国。其实鲁迅并不反对“送出去”,“‘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的主张就是明证。硬说“送古董”是媚外是卖国这也违背常理,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主权国家这样不珍视自己的文化成果,没有哪一个政府这样去践踏自己的国宝,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那样千辛万苦的保护故宫国宝也是明证。

其实,作者在文中说的是“‘不知后事如何’”,而且还加了引号来强调。这就明示我们,是不知

..后面的事怎么样,并不是在暗示我们政府在卖国。后面的事很多,比如,拿回来没有?人家拿来展览没有?起到交流的作用没有?他国怎么评价?明明是作者“不知道”,怎么就武断地认定政府是没有拿回来呢?!

同样,“送古画和新画”后面的“叫作‘发扬国光’”也不是什么讽刺,拿我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去国外展览、交流本身就是“发扬国光”的行为,作者明明告诉我们是被“叫作”,是被一些人或者机构“叫作”,作者是在引用当时主办者或者报刊或者官方的说法,而不是在讽刺以“发扬国光”来掩盖卖国本质。

鲁迅并不而且也没有认为拿我们的国粹去国外交流展览就是在媚外在卖国!

所以,《拿来主义》的第二段和第一段合起来在证明当时中国在实行“送去主义”,作者为了突出、强调在“送出去”的时候没有人主张“拿进来”这一现实,才把第二段独立成段。

下面再来分析文章的第七段。

有论者认为,第七段的“所以”前的第1-6段是提出主张的原因,含“所以”的第七段是提出主张“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所以”后的第8-10段是论证拿来主义。

我们认为这些说法也毫无根据!

前面已经分析过,“所以”前的第1-4段确实在论述“只送不拿”及其危害,而第六段也真的是在阐述任由别人“送来”的危害,这两部分从逻辑上看符合主张“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原因,用“所以”衔接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但这只是我们从逻辑上的自我理解,而不是鲁迅的行文思路,因为文章的第五段插在“只送不拿”的危害和任由别人“送来”的危害之间,却又不是在论述什么危害,明显割裂了所谓的“所以”的原因的两个部分,不合议论文的章法。

文章的第五段是: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很明显,这是个过渡段。

前一句“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表明它以前的四个段落全在说“送去”,这也符合文章的实际:1-2段证明当时中国在实行“送去主义”;3-4段阐明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恶果。

后一句“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表明后面的段落都在“鼓吹”“拿来”。

第五段由说“送去”过渡到说“拿来”,它把全文明显地分为两个部分:前面的1-4段说“送去”,后面的6-10段说“拿来”。

由此可知,说“所以”前的第1-6段是主张“拿来主义”的原因,不符合鲁迅的行文思路。原文的思路是:1-4段在说“送去”,第5段在过渡,第6段开始在说“拿来”。

也由此可知,无论是第二段的“拿来!”还是第七段的“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都不是全文论述的观点,它们只是说“送去”和说“拿来”两个部分中的一个自然段,它们都不能统领全文起论点的作用。

说“所以”后的第8-10段在论证“拿来主义”也不符合文章的实际。前文多次提到,鲁迅自己表述的观点是:“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8-10段只是在论述“送去”之外的“拿来”,而没有论述“送去”。“拿来主义”是“既送又拿”的主张,所以,8-10段只是在论述“拿来”而不是在论证拿来主义。

那么,8-10段论述了“拿来”的那些内容呢?很显然,8-9段在论述“如何拿来”,即先“占有”(8段),再“挑选”(9段);10段总结8-9段后阐述“拿来有什么意义”。这些理解都毫无争议,问题是,第6-7段又在论述拿来的什么。

第七段用“所以”开头,表结果,那前面就必然是原因。前文分析了,第五段把全文分为说“送去”和说“拿来”两个部分。那“所以”的原因只能在第六段,而不是1-6段。如果我们把第六段和第七段合并,就可以看出:因为“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表明6-7段在论述“为什么要拿来”。作者为了要突出、强调不能任由他人硬送,而要由我们自己去拿,所以把结果和原因分为两个自然段,突出强调不能任由别人送来,而要由我们“自己来拿!”,特别是后者!。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拿来主义》的行文思路应该是:

中国在实行“送去主义” 【“只送”(1段),“没拿”(2段)】 实行“送去主义”的危害 【磕头讨赏(3段),抛给奖赏(4段)】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过渡、主张(5段)】

为什么要拿来 【被送来的吓怕了(6段),所以自己要来拿(7段)】

怎样拿来 【先占有(8段),后挑选(9段)】

拿来有什么意义 【新人、新成果(10段)】

送去 拿来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鲁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德育目标 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比喻论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教学设想] 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

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与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您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不?”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就是您,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就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她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就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就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她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

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与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与“八德”(忠、孝、仁、爱、信、义、与、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就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就是国民党反动政权与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与“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与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

(完整版)拿来主义课后练习题答案

拿来主义课后练习题答案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自xǚ 吝sè 国cuì残gēng冷zhì bié进脑suǐcàn 头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长歌当哭得当当天 B.无缘无故变故事故 C.博而不精精华酒精 D.一一列举举例举止 3.《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 A人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 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 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 D.文笔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 4.对以下句义理解正确的有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

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④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二、语段精读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子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白勺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

课题:《拿来主义》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思考。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自主思考问题 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

2018-2019学年人教版《拿来主义》导学案(1)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拿来主义(教师) 【学习目标】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重点难点】1?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2?了解并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案|自主学习一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 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同学们 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 ?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 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 来主义”。 【知识链接】 1. 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 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 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 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鲁迅 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2. 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 短小、犀利、幽默、灵巧、隽永,常借助典故、 笑话、趣闻、传说等,通过打比方、分类别、说古道今、谈天说地等手法使议论形象化 ,内容广泛,形式 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 归入杂文一类。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 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 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 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黑暗现实。 4. 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 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 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 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 “拿来主义”的口号, 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自主检测】 1. 给加点字注音: 冠冕堂皇(gu 01 mi an )吝啬(I ins e )玄虚(xu 岔) 蹩进(bi e ) 残羹冷炙(g aig zh i )脑髓(su i ) 孱头(c m ) 自诩(xu )'掘起(ju e ) ?磕头(k e )徘徊(p dhu 6 )譬如(p i )国粹(cu i )' 2. 解释词语,并解释加粗词语。? (1)礼尚往来 (2)大度 (3) 残羹冷炙 (4) 冠冕堂皇 (5) '孱头 (6)玄虚 (7)国粹 【整体感知】仔细反复朗读文章,思考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3.怎样“拿来”?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 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3、4段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高一语文必修4 导学案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导读: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课文整体感悟 一、理清思路 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

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二、领悟内容 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即那种“全盘继承”论者,作者投以蔑视和厌恶。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级) 1、注音: 自诩()残羹()冷炙()譬如()给与()脑髓()孱头()蹩进()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11 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归纳比较疑问探讨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 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 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 二、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三、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 〈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研读课文、 1、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 特点不送不拿主动送去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实质惧外排外媚外求荣自欺欺人爱国和平交往 利弊丧权辱国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文化堕落主权丧失 贻害子孙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称为新文艺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种类表现实质 孱头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比喻论证》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比喻论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分析并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教给学生鉴赏文章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2)通过仿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比喻论证认识和理解,通过仿写培养学生的仿写能力,以及对语言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分析比喻论证,并进行仿写。 2、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掌握分析鉴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并仿写比喻论证。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用故事导入 用加里宁给工人演讲时严谨的分析论证不如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让人理解的透彻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本课重点比喻论证 活动2【讲授】课本分析 1、分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导致国家政治、经济主权的丧失,提出拿来主义。 2、分析什么是拿来主义。 3、引导学生分析大宅子、鱼翅、鸦片、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分别比喻的什么。 4、分析比喻论证的好处,引导学生理解比喻论证

活动3【讲授】比喻论证拓展 用毛主席的文章和《求知如采金》做例子,继续深入讲解比喻论证,同时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仿写。 活动4【活动】仿写比喻论证 给出学生几个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仿写,然后用投影仪当堂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 活动5【活动】课后反思 学生们本节课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尤其是在分析课文环节,他们对于课文理解深入,但是到了比喻论证的拓展和仿写阶段明显不足,反应不如课文分析,课后还要加强对比喻论证相关文章的阅读和练笔写作。

拿来主义 课后习题及答案

《拿来主义》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倘.使(chǎnɡ)针砭.(biǎn)冠.冕(ɡuàn)自诩.(xǔ) B. 犀.利(xī)脑髓.(suǐ)残羹.(ɡēnɡ)蹩.进(bié) C. 存膏.(ɡāo)玄.虚(xián)国粹.(cuì)孱.头(chàn) D. 掘.起(jué)糟粕.(pó)吝啬.(sè)冷炙.(zhì) 2. 下列对词语及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自诩.:自夸。诩,夸耀。 B.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生肉。 C. 冠冕.:“冠冕堂皇”的略语,意思是很体面、很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D.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 3. 下列句子中对课文的分析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旨在论述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对于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都做了明确而又深刻的阐述。 B. 文章先破后立,有力地阐明了“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的观点。 C. 本文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举例、类比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效果。 D. 本文开宗明义,直接从“拿来主义”入手进行论述,很有说服力。 4. 文中“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A. “抛来”动机良好,“抛给”动机较坏。 B. “抛来”和“抛给”都是不怀好意的。 C. “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其实一样,都是“赠与”的意思。 5. 《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对这样写的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起到了对比烘托的作用。 B. 从历史的经验教训说起,增强文章说服力。 C. 文章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 D. 这两种主义都是当时的错误思潮,必须先驳倒。 6. 下列句子中对文中“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 B. 中国人认为我们是泱泱大国,不必要和外国交流学习。 C. 仇恨外国人,誓死不愿意和西方人交往。 D. 外国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必须防备他们。 二、阅读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完整版)《拿来主义》练习测试题

《拿来主义》练习测试题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大度(dù)鱼翅(chì)国粹(cuì)故弄(lòng)玄虚掘墓(jué) B 摩(mó)登吝(lìn)啬给(jǐ)予残羹冷炙(zhì) 存膏(gāo) C 古董(dǒng)孱(càn)头脑髓(suí)礼上(shàng)往来譬如(pì) D 奖赏(shǎng)自诩(xǔ)蹩(biē)进鱼鳍(qí) 茅厕(cè) 2.下列词语中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残羹冷灸(ɡēnɡ)冠冕(miǎn)脑髓(suǐ)吝啬(lìnɡ) B.礼上往来(shànɡ)自栩(xǔ)蹩进(bié)鱼翅(chì) C.发扬国光(yánɡ)国粹(cuì)玄虚(xuán)磕头(kē) D.佳节大典(jiā)孱头(chàn)摩登(mó)针灸(jiǔ) 3.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古董摩登恬不知耻礼上往来 B.羡慕脑髓残羹冷炙栩栩如声 C.嘉节唐皇浑蛋废物积重难返 D.剔除给予装腔作势勃然大怒 4.下面句中横线上,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A.运拿挂B.运揣走 C.送捧挂 D.送拿走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洛阳一场大火,309个生灵涂炭 ....,这一灾难震惊四方。 B.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 ....,众志成城。 C.他在外地工作二十多年,直到今年才回到家乡,享受到天伦之乐 ....。 D.蚯蚓断成两截,就成了两个生命,从此南辕北辙 ....,各奔东西。 二、句意理解。 1.《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 A.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 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 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 D.文章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 2.“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正确理解是。 A.反映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 B.中国人信奉“小国寡民”的思想,习惯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 D.反映有些中国人对外国人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排外思想。 3.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要具备聪明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拿来自己需要的好东西。 B 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才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拿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C.要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要心明眼亮,要自己去拿,而不要别人送来。 D.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脑筋”,放出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眼光”,才能具有实行“拿来主义”的胆识。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电子教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 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级)

语文必修四人教版《拿来主义》说课稿

《拿来主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课文: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生动而透彻的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的问题,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指出了批判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文章艺术特点突出,语言深刻、犀利,一直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必选篇目,现见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并入选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而且均为这两个杂文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此可见,《拿来主义》一文在杂文单元教学中所处的领先地位和典范作用。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单元教学重点以及学生对杂文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领悟鲁迅先生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2.理清本文论证的思路;3.赏析本文写作的艺术特点;4.揣摩本文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 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理清思路,学习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准确把握文意、领悟文章深刻内涵。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拟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领悟文章的深刻内容。第二课时,赏析、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艺术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特点,并进行适当地拓展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具体到论述类课文教学时,又指出:“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文章的内容难度,在本课的教法上,我采用介绍有关背景、师生共同研读、互相研究讨论、适当点拨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清思路、领悟内容、欣赏写作艺术,培养学生阅读杂文的综合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熟悉文体。 1.导入新课。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联系现实生活,我将新课导语设计为:同学们,面对现在开放的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流行风尚和生活作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呢?鲁迅先生早在30年代,就写了一篇《拿来主义》的杂文,专门论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相信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启示和帮助的。 2.介绍背景。给学生简介本文写作的背景,有利于学生对文意的把握。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写了《拿来主义》这篇著名的杂文。 3.了解杂文文体。介绍杂文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根据文体特点去探究

拿来主义练习题附答案)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自xǚ()吝sè()国cuì()残gēng()冷zhì()b ié进()脑s uǐ()càn头()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长歌当哭得当当天 B.无缘无故变故事故 C.博而不精精华酒精 D.一一列举举例举止3.《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 A人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 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 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 D.文笔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 4.对以下句义理解正确的有()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④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只要坚持和实行了拿来主义,文艺就会成为新文艺。) 二、语段精读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子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白勺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

拿来主义活动单答案

拿来主义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 3.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对于多数同学来讲。这些概念并不陌生,但还是比较抽象,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 4.《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4.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知识链接: 孤独的鲁迅(节选) 周劼人 夏日午后,风雨欲来,并不明澈的天光从玻璃天顶照射下来。 在展厅间穿行浏览,满墙满壁的作品,除了“文革”中那几张加了工农形象的宣传画外,涉及鲁迅的画作和影像,大约总是他孤零零的面容,被置在纸中央,或是“抽小烟冷冷看人的样子”,定格在时空里。

他怎么会孤独呢?当他从《故乡》向人们指出路的所在,写《阿Q正传》揭开国人的“乏相”,《呐喊》着给你看中国儿女们灰色人生的时候,他周围有梁启超鼓吹立宪,有孙中山订立主义,有陈独秀创建政党。那不是一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在回答历史命题的答卷上,也不止印着他这一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面容。 但作为怀疑论者的鲁迅又真的很孤独。“孤独是因为他总走在别人的前面”,研究了半辈子中国现代文学的陈思和教授,坦言直到中年,才越来越理解鲁迅。“他总是很容易看穿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其实与他理想的状态相距甚远。”就如著名作家张定璜描绘的那样,“鲁迅先生站在路旁边……不等到你开嘴说话,他的尖锐的眼光已经教你明白了他知道你也许比自己知道的还更清楚。” 鲁迅一直在寻找同盟、加入同盟,也曾屡屡被奉为领袖与导师,但他从未真正领导过一个团体,也未曾组织过以自己为中心的团体。他的面容就这样不断被摆放在图谱的中心,却事实上把所有人都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他是一个文人,不懂政治,也不介入政治,”这是尹鸿的解释,“他对这一切都深表怀疑,只因为这组织能对中国有一些贡献,他就勉强参加进去。”所以曹聚仁说,鲁迅一生,总是“荷戟独彷徨”的日子为多,他是天空的飞鹫,并非蚁群的首领。

拿来主义朗读拿来主义课文原文

拿来主义朗读|拿来主义课文原文拿来主义(1)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2),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6),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3〕。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4〕,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

得大度。尼采〔5〕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6〕。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文特点 2 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类比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过程与方法: 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 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 导入 二 作者简介、杂文特点和写作背景 三 研读课文 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六小节,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3)品味其中的语言“不知后事如何”“捧”“挂”“发扬国光”“算得显出一点进步” ①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但终不知后来如何”——诙谐调侃,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② “还有几位大师……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这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大师”与“发扬国光”用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 ③“活人代了古董……进步了”——讽刺卖国行径愈演愈烈。 (4)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用什么论证方法? (5)品味句子:‘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6)“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四质疑 五小结 六延伸探究 1、从中外历史发展的角度举例分析什么是“拿来”和“送来”,并说明其产生的后果。 【提示】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的“遣唐使”,中国的“四大发明”向欧洲的输出,黄道婆把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到海南,不同时期粮食作物的引进等等,各国各民族之间“拿来”“拿去”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巨大发展。外国向中国学习并“拿去”中国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比如说丝绸、茶叶与瓷器以及“四大发明”等)的同时,却并没有哪个国家“拿去”中国摧残人性的丑陋的“三寸金莲”。而帝国主义强行“送来”的鸦片导致了中国的鸦片战争,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 五作业:预习后面的课文,体会文中比喻论证的妙处和各比喻的具体含义。 板书 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 惧外 送古董 送画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鲁迅 阅读理解(一)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 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1.“叫作…发扬国光?”“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里运用了何种修辞?这种修辞在鲁迅的作品中经常见到,请从《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举出一例。 答: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其中能否将“捧”“挂”分别改为“拿着”“展览”?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 3.选文第三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写这一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答: 4.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4分) 5.简要分析“抛来”与“抛给”的不同。 答: 参考答案: 1.反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2.不能。“拿着”“展览”属于中性词,而“捧”“挂”则带有一定的奚落意味,从而能够刻画出“送去主义”者的丑恶嘴脸。3.类比论证。旨在告诫“送去主义”的危害。4.一是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个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二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答案:“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5.“抛给”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阴谋罪行,“给” 字表示是怀有企图,非接受不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