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诊断与鉴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诊
断与鉴别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脉球瘤
器,位于颈静脉外膜内的卵圆形小体,长约,宽约。

结构与颈动脉体结构相似。

颈静脉球瘤是一种化学感受器瘤。

是中耳常见的肿瘤。

,颈室底后部下方。

末端膨大形成颈静脉下球。

鼓室的下壁既颈静脉壁,分隔鼓室与颈静脉起始部的薄层骨板。

位于颈静脉窝的称颈静脉球瘤
碍 CT平扫,颈静脉孔扩大且不规则,如果仅有扩大,无不规则,注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均匀显着强化。

由于颈静脉球瘤具有丰一定的特征。

流空低信号,慢血流表现高信号斑点。

加肿瘤实质信
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

增强扫描强化显着。

晚期肿瘤沿着颈静瘤鉴别的关键是1、颈静脉孔扩大2、颈静脉孔周围骨质破坏3、肿分型法分型范围 A型肿瘤局限于中耳腔(鼓室球体瘤) B型肿 C型肿瘤侵犯迷路下,扩展到岩尖部 D 1型肿瘤侵入颅内,直径于 2cm 颈静脉球体瘤Glasscock-Jackson分型法分型范围 I型肿耳腔 III型肿瘤充满中耳腔,扩展至乳突 IV型肿瘤充满中耳腔,发展累及颈内动脉 1型肿瘤小,限于颈静脉球、中耳和乳突 2型 3型肿瘤侵犯岩尖部,可有颅内侵犯 4型肿瘤超出岩尖至斜坡或突区和、或颈静脉孔区软组织结节或肿块,等低密度 2、局部骨质破池 4、病灶明显强化
孔扩大和不规则破坏,但是肿瘤内有大量斑片状钙化,肿瘤强化不明
源是颈静脉孔附近的蛛网膜粒,CT均匀高密度,明显均匀强化,颈静化,不表现溶骨性破坏,MRI缺乏流空的血管,增强可见脑膜尾征。

肿瘤大部分位于桥小脑角池中,内听道扩大,颈静脉孔常无破坏。

有三叉神经节周围突分别组成眼神经,经眶上裂入眶。

上颌神经,经经。

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出颅
节,47%起自中后颅窝神经,生长部位有三1、后颅窝三叉神经根跨中后颅窝之间。

表现为患侧三叉神经痛,感觉减退,面部麻木,咀嚼肌萎缩,后颅窝痹等症状。

形或哑铃形肿块,等或低密度。

瘤周多无水肿。

肿瘤有强化,较小实骨岩谷尖有骨质吸收或破坏,但内听道正常。

T1WI均质等信号或稍均质显着强化。

囊变时为环形或不规则强化。

(鉴别诊断见听神经
的神经鞘,是桥小脑池最常见的脑外肿瘤。

最初生长于内听道内,。

起病缓慢病程长,首发症状为肿瘤刺激听神经引起的耳鸣,随病情、眩晕、恶心、呕吐等。

形肿块,以内听道口为中心,也可谓均匀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坏死或也可不均匀增强或环形增强-坏死、囊变、脂肪变性,水肿为轻中
骨质破坏。

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见缝就钻的特点,囊壁常不强化。

2三叉神经
内听道扩大,颞骨岩尖可见骨质吸收和骨质破坏。

3脑膜瘤,肿瘤宽钝角,临近骨质增生,肿瘤成均匀一致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少见,肿或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肿瘤小的时候信号一般均匀,成均匀显死,不均匀强化。

,较大的听神经瘤,瘤内常出现囊变或大部分囊化,多为单环或多环不规则强化。

有7、8神经增粗和信号异常,并瘤以7、8神经束为中心生长。

生在脑室,好发部位依次为,四脑室、侧脑室,少数位于桥小脑角
脑室侧隐窝内脉络从乳头状瘤经侧孔向外生长而来,也可与四脑室无状瘤,少见,可能起源于胚胎脉络组织的残余,也可能为四脑室脉络瘤由乳头状突起构成,乳头的轴心由血管或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CT 态不规则,边缘多呈分叶状。

轮廓清楚,瘤周水中无或轻,25%患者号,T2WI多为高信号,少数等信号,肿瘤边界清晰,可钙化,稍不,听神经瘤较大时常发生明显的囊变,密度和信号不均质,增强实瘤通常没有明显的囊变,听神经瘤常见内听道扩大 2、脑膜瘤,边缘,桥小脑角区肿瘤听神经瘤和脑膜瘤比脉络从乳头状瘤常见。

3、室头状瘤强化程度比室管膜瘤明显。

在脑室,也可发生幕上和小脑实质,位于小脑实质的室管膜瘤,可区存在,CT平扫肿瘤呈混杂密度,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高或等密度,号,T2WI肿瘤混杂高信号,实质部分强化显着,不规则多环状强
囊变时候,考虑室管膜瘤,和听神经瘤鉴别。

脑膜,少数起源颞骨的异位蛛网膜颗粒,此肿瘤在桥小脑角较常度,密度比较均质,境界清楚,与岩锥或小脑幕有宽的基底连接。

冠引起局部骨质硬化。

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显瘤与小脑间有低信号环存在。

鉴别诊断:听神经瘤大的听神经瘤常强化;听神经瘤通常不钙化,没有局部骨质改变,脑膜瘤常钙化,小脑之间有低信号存在,而听神经瘤没有。

脑膜瘤在桥小脑角区肿瘤小脑角区颞骨,并与之成钝角。

以25-60岁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表皮样囊肿呈分叶状,灰白
硬膜下、硬膜外、脑室或脑实质,以硬膜下多见,约半数表皮样囊肿瘤。

肿瘤形态很不规则,具有见缝就钻的特点,CT平扫密度和M 通常CT平扫呈脑脊液样低密度,MR各序列似脑脊液信号,弥散加内含有较多胆固醇,CT平扫呈很低密度,CT值最低可达-80HU左T平扫呈等密度或高密度,这两种情况在MRT1加权图均呈高信号。

号的原因可能与囊液的高粘滞度有关,若囊肿较小,未推压周围结MRI很难发现。

FLAIR序列上,脑脊液高信号被抑制。

而表皮样囊肿上囊肿呈高信号,而周围脑脊液呈低信号。

囊内容物和囊壁均不强
蛛网膜囊肿少见,形态规则,DWI呈低信号,而表皮样囊肿形态不规信号 2、明显囊变的听神经瘤:可见囊壁和残留的肿瘤实质强化,而变的听神经瘤和表皮样囊肿有效,听神经瘤的囊性部分在DWI上呈
瘤主要位于中线旁小脑半球,少数可靠近桥小脑角。

囊变是血管母细远远超过肿瘤本身,巨大的囊肿将肿瘤本身推向一侧,此时称其为附结构构成,其中主要是类似毛细血管的纤维血管,细胞成分包括内皮
胞为主,也可以肿瘤细胞内含丰富的网状纤维为特征,故也称为血管瘤的典型表现,也是最常见的表现类型,肿瘤由大囊和附壁结节构低密度,多接近脑脊液密度,但也可因囊液内含有较多的蛋白或少节通常较小,直径5-10毫米,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附壁结节通常WI为稍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似脑脊液或稍高于部分,T2WI低于囊性部分,呈中等信号,有时可见到附壁结节内或附壁结节明显均匀强化,瘤周水肿较轻。

单纯囊型少见。

实质肿块型质性肿瘤,形态不规则,CT平扫等密度,或因小的坏死存在呈低等呈稍低或很低混杂信号,稍低信号为肿瘤实质,很低信号为异常肿常肿瘤血管仍然低信号。

实质肿块型血管母细胞瘤实际上是仅仅有结丰富的幼稚血管组成,所以增强扫描呈非常显着的强化,常不均质,
区最常见的肿瘤。

多数肿瘤位于小脑半球,少数可靠近桥小脑角,需近桥小脑角的转移瘤的影像表现多种多样。

单发转移瘤通常比较大,低、等混杂密度,等密度区为转移瘤实质部分,低密度区为坏死。

T 信号的原因是肿瘤内坏死。

T2WI肿瘤实质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坏显的水肿存在,水肿在CT扫描呈低密度,T1WI,低信号;T2WI高化,强化区可为厚壁环状,结节状,斑片状,周围水肿不强化,转移
呈环形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