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复习课件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思考4: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 大,但不是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地 区的原因是什么?
吸收 削
弱 作 反射
用
总
散射
结
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有选择性
云层、尘埃具有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与云量呈正相关
2. 如图 3-14 所示,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全部被地面所吸收,其中又有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回宇宙空 间。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如颜色、干湿状况、粗糙程度等。不同性质的地面, 反射率的差异较大。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太
阳
辐
射
84-95
2299--3355
20
22-32
26
10-15
14
地面性质 沙土 黏土 浅色土 深色土 草地 耕地
50
新雪 冰
7(平均) 2(赤道)
海洋 海洋
(1)比较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说一说哪些种类地面的反射率较高,哪些种类地面的反射率较低。
新雪的反射率最高,冰面其次,城市水泥路面也较高,沙土、草地、浅色土、黏土、深色土、海洋、耕 地的反射率较低,赤道海洋最低。
有利影响:逆温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对飞机的飞行也十分 有利,也可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一)表现 反射、散射、吸收 1、反射作用
(1)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最显著)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2)特点: 无选择性 (因而反射光呈白色)
云层
越厚 越多 越低
(1)对流层 —— 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课件】第2课时大气热力环流和风说课课件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问题设计: 1)、若白天乘车赴武侯祠游览,在成都市郊区感觉气温____,到达市区时感觉气温 ____,因此郊区与市区之间的风从_____吹向____,猜测夜间的市区气温比郊区____。 2)、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在下图绘制成都市的热岛环流示意图。 3)、依据第2题,为减轻成都市市区污染,请在图中标注海峡两岸工业园的位置,为 什么? 4)、为使成都市区的大气质量得到改善,你 会选择哪个或哪些地点植树种草?为什么?
D、F气压大小,并画出等压面。
设计意图: 自主学习任务明确, 时间紧凑,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和效率,并培养学生获取有效 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要求。
5、结合热力环流图,回答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6、归纳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受力差异和风向特点?
【学以致用】 完成导学案四个情境探究题。
重点
03 运用示意图,解释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和风的方向。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重点
【目标达成】
水平三级内
4
三、说学情分析
01
相比初中生,高一学生的 认知更具目的和精准。也 具备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和 系统的学习能力,但对抽 象内容的理解,理论的应 用实践还比较欠缺。
学生特点
02
通过初中地理以及高中 必修一地球大气成分和 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 程的学习,学生对气温 气压的垂直变化特点以 及热力环流的成因有所 认识,并对不同尺度的 风现象有所区分。
知识掌握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03
高一学生充满青春活 力,实践活动能力强, 并对周围的地理现象 充满探索欲望。
学习兴趣
四、说教法 创设问题情境
选对教学方式
精心选取与历史名人诸葛亮 有关的若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如孔明灯对应热力环流原理部分; 孔明湖对应湖陆风以及近地面风 的相关内容;火熄上方谷,弥补 诸葛亮未解的山谷风遗憾;游览 武侯祠,思考成都市的热岛环流。 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 的探究心理。
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3.图中大气污染危害较大的是(C )
A.春季
C.白天
B.秋季
D.黑夜
例:读大气运动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称_____ 热力
环流,形成这种环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地面受热不均 。
(2)B、D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______ B ;A、E两处
吸收和 反射等 大部分太 阳辐射到 达地面
热过程
最后结果:地面是
大气的直接热源
垂直运动 热力环流
环流的形成
水平运动
1.“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造成“是夜必霜” 的原因主要是下图中的( C )
A.a减弱
B.b减弱
C.c减弱
D.d减弱
读材料,结合下图回答2、3题
2.导致图示现象发生的大气运动形式最有可能是(B ) A.热力环流 C.季风环流 B.海陆风 D.山谷风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
二氧化碳、水汽 云层(对流层大气)
地面吸收、升温
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对气温产生什么影响?
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
气逆辐射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气温较高。 晚秋和冬季霜冻为什么发生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云量少,云层薄,
大气逆辐射弱。
比较,气压高的是____ A ;E、F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
______ E ;A、C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_____ C 。
(3)如果此处代表城市与郊区的环流,那么A、B、C 三处为城市的应该是_____ A 。考虑到城市风所携带的
污染物对郊区的影响,卫星城应建在_____________ 城市热岛环流
之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含答案)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考点基础练考点一大气的组成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不同的大气成分,作用不同。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大气成分中,即能参与光合作用,又具有保温作用的是()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臭氧2.当今,导致大气成分比例发生不合理变化的人为原因有()①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②大量使用制冷剂③植树造林④兴修水库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1.C2.A【解析】1.参与光合作用的大气成分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但只有二氧化碳具有保温作用,C正确,B错。
氮气和臭氧并不参与光合作用,AD错。
故选C。
2.大气的成分比例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目前在人为作用下,二氧化碳、氟利昂等比例增加。
二氧化碳的增加是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导致的,氟利昂增多是大量生产制冷设备如空调、电冰箱等导致的,植树造林和兴修水库使大气成分向良性方向变化,①②正确,③④错。
故选A。
3.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A.二氧化碳,氧气B.氮气,氧气C.臭氧,二氧化碳D.二氧化碳,氮气【答案】3.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地球大气层的主要成分为氮气,氧气,氮气占78、1%;氧气占20.9%,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低层大气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其中氮气和氧气为主要成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也在改变着大气的成分,进而引发了环境问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对天气变化影响很大的物质是()A.水汽和臭氧B.二氧化碳和臭氧C.氩和氖D.水汽和杂质5.近些年来,随着霾天气现象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空气质量逐渐恶化。
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中的()A.水汽比重 B.杂质含量 C.有害气体成分 D.干洁空气成分6.下列现象主要与大气中水汽含量相关的是()A.臭氧层变薄B.酸雨加重 C.旱灾频发 D.全球变暖【答案】4.D5.B6.C【解析】4.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天气变化影响很大,D错误;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因而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二氧化碳有保温作用,但二者对天气影响小,AB错误;氩气和氖气在大气中含量较少,无法影响天气变化,C错误,所以选择D。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地理1.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运用图标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二、学习目标区域认知: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依据及特征,认识不同地区对流层厚度的差异。
综合思维:结合大气成分的主要作用,分析各个分层的温度变化及其原因。
地理实践力:结合相关图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环保案例,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以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三、学业质量目标四、教材分析通过研读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了解到全书是从地球的宇宙环境讲起,而后分章节针对大气、水、地貌、植被与土壤、自然灾害进行了具体叙述,是以由宏观到微观,由简入杂,由单一要素向要素综合过渡的逻辑顺序编排的。
本章主要涉及大气的基本知识,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 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的内容。
其中第- - 节主要讲述了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垂直分层,在本章中为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五、学情分析本阶段的学生经历了第一章节的学习,对地理学科的宏观知识有了大致了解。
大气是日常生活中经验丰富的要素,学生的了解度较高,能够充分调动初中已有知识和实际经验。
因此,在学习中,容易参与,积极性较高。
六、学习重、难点1.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2.分析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的联系七、教学方法课前:任务驱动自学反馈;课中:合作探究引领提升八、教学过程复习预习反馈:1. 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划分情况。
2. 地震波有何特性?3. 地球内部圈层各有哪些特点?(一)新课导入奥地利“坠落人”39千米高空跳伞视频播放。
观看视频思考:1、39km高空与近地面的大气有哪些不同?2、鲍姆加特纳为什么要穿特制的宇航服?带着问题情境进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模块一、大气的组成【问题导学】读图2.2及p28—29内容归纳1、找出大气组成成分及所占比例。
2.1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课件-鲁教版(2019)必修一高中地理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上方谷”中,用火攻
之,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诸葛亮 叹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么为什么天会在这紧要关头下 起雨来呢?
一、热力环流
1.气压: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空气柱的质量。 (1)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
热力环流
4.热力环流的规律
同一水平面上温度与气压的关系 温度越低,气压越高
4.热力环流的规律
近地面气压区与高空气压区的关系 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类型相反
4.热力环流的规律
等压面与气压区的关系 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4.热力环流的规律
近地面等压线与高空等压线的关系 正好相反
【典型例题1】
下列关于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风向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Fra bibliotek风的形成
情况3: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hPa) 1000
1005
101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1015
(北半球近地面)
摩擦力 风向
与风向相反,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 降低。
(2)水平方向上(同一水平面):
一般情况下,密度大的气压较 高;
同一平面上,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
2.等压面:空间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面
地面
1000(百帕) 低
1005 1010
高
3.热力环流过程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热
冷
地面冷 热不均
气流垂直 方向运动
同一平面产 生气压差异
气流水平 方向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3-5单元总结生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1、组成: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1)干洁空气成分作用N 2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O 2是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并参与有机物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过程CO 2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O 3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而穿透大气到达地面的少量紫外线,又具有杀菌的作用(2)水汽和杂质的分布及作用①水汽含量分布:水平方向:海洋上空高于陆地上空;湿润地区上空高于干旱地区上空垂直方向: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②杂质含量差异:杂质含量随时间地点、天气条件而变化。
在近地面大气中,陆上多于海上,城市多于乡村,冬季多于夏季。
③作用:水汽:发生固、液、气三态转化,产生云、雾、雨、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及危害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划分依据: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2、大气垂直分层高度特点成因与人类关系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空气对流运动显著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平流层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小;30千米以上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该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晴朗少云水汽、杂质含量稀少高层平流层以上的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电离层3、逆温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辐射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图解逆温的影响:①出现多雾天气。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件(共13张PPT)

A 郊区 B
市区 C
B 郊区
A
思考:
1.钢铁厂等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哪个位置?为什么? A 2.绿化带在什么位置?对城市环境有哪些影响? B
本节课结束!谢谢!
面
密度增加 (高压)
冷却
C
观察 裙子是从陆地 飘向海洋? 还是从海洋飘 向陆地? 为什么?
案例分析1:海陆风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海风
升温快,气温高 低压
陆地
白天
升温慢,气温低 高压
海洋
陆风
降温快,气温低 (高压)
陆地
夜间
降温慢,气温高 (低压)
海洋
知识框架
冷 热 不 均 引 起 的 大 气 的 运 动
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D )
A.减弱① 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C)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案例分析2:城市热岛效应
气 流 上 升
热
郊区
市区
郊区
案例分析2:城市热岛效应
气 流 上 升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地暖大气 地面是大气直接热源
大气还大地
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 射
热力环流
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形成过程 应用
海陆风 山谷风
城郊风
课堂练习
1.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 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 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完成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