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相 应 的实 训 中心 。
不 断 更 新 教 学 手段 和方 法 。 有 这 样 , 能 最 终 保 质保 量 地 完 只 才 成教学任务。 1数控 技 术 实 习教 学 中 的任 务 驱 动 法 . 所 渭 任 务 驱 动 教 学 法 就 是 在 教 学 的过 程 中 , 以任 务 为主 线 、 师 为 主 导 、 生 为 主 体 , 所 要 学 习 的 新 知 识 隐 含 在 一 教 学 将 个 或 几 个 任 务 之 中 。[任 务 驱 动 教 学 法 在 进 度 控 制 上 遵 循 知 3 3 识 的 连 续 性 , 生 学 习有 张 有 弛 , 合 学 生 生 理 、 理 特 点 和 学 符 心 认 识 规律 。在 实 习 教 学 中 , 务 驱 动 教 学 可 分 为 五个 步 骤 。第 任 步 是 教 师 引导 . 二 步 是 学 生 实 践 , 三 步 是 讨 论 , 四 步 第 第 第 是巩 固提 高 , 五 步 是 总结 。 过 这 样 一个 引一 试 一 做一 看一 第 通 创新 的过 程 ,学 生 学 习 知识 会经 历 不 会一 会一 熟 练一 巩 固一 提 高 的过 程 。 实践 证 明这 样 的 教 学 方 法 对 学 生 的 综 合 能 力 的 提 高 是有 益 的 。 2不 断 更 新 教 学 手段 , 取 多媒 体 教 学 . . 采 . 教 师 运 用 多 媒 体 教 学 手 段 . 过 视 频 展 示 . 以 使 那 些用 通 可 传 统 的教 学 手 段 无 法 讲 清 . 难 以 讲 清 的 教 学 内容 化 难 为 易 、 或 化 繁 为简 , 抽 象 的 结 构 变 得 直 观 , 课 堂 教学 获得 最 大 的效 使 使 率 现 代 化 教 学 手 段 可 以借 助 相 关 软 件 和仿 真 加 工 技 术 在计 算 机 上 进 行 编 程 和 模 拟 演 示 ,让 学 生 在 仿 真练 习 中熟 练 掌握 数 控 生 产 技 术 ,学 生 通 过 与 仿 真 场 景 的交 互 来 体 验 一种 真 实 感 觉 , 此 能 进一 步 提 高 操 作 者 的 实 际 工 作 技 能 。 因 三 、 强 “ 师 型 ” 资 队 伍 建 设 , 高教 师 的理 论水 平和 加 双 师 提

“1+X”背景下的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

“1+X”背景下的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

“1+X”背景下的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摘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1+ X”认证制度的实施,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数控技术应用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个重要学科,“1+ X”认证制度与 CNC专业教学改革相结合,探索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介绍了“1+ X”模式下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关键字:机械制造;数控技术;“1+X”;1.引言数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

当前,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中职院校的关注,但是长期以来,实践教学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课程,致使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1+ X”认证制度是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职业技术评估体制的一项改革。

“1+ X”证书是指一份学历证书、一份与该行业有关的技术资格证书,从而改变了过去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偏低的状况,并以此为依据,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出符合我国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员。

作为全国首批试点专业,高职院校的“1+ X”认证体系对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数控专业“1+X”制度的发展(一)“1+X”证书制度的内涵《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于今年一月二十四日发布,其中明确提出了在高职院校、应用型高职院校中推行“1+ X”证书”的试点工作,并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1+ X”证书制度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学历认证制度,“1”是指大学学历证书,它代表着学生达到或达到了高职教育发展的目的和要求,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X”是指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是指经国家或政府授权、认可的机构根据现行的职业技术规范对其进行评定、评定、认证。

这种证书体系并不是将两个以上的证书相结合,而是为了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二)实施“1+X”证书制度的意义数控技术专业实行“1+ X”认证制度,可以实现与“中国制造2025”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加强各专业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培养更多的毕业生,有效地解决了目前我国制造业中出现的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短缺和发展困难的实际问题。

数控技术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总结

数控技术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总结

数控技术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数控技术已成为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必不可少的基础,并上升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标。

是国家十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课程的重要性在于不仅要满足后续课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程师基本素质形成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顺应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数控技术课程建设显示出了强劲的改革发展势头,在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积极探索,稳步实施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具体改革成果有以下几方面:一、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数控编程及数控原理为核心,以cad/cam为主线,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为基本出发点,建立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模块、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创新教育模块,并使三者相互渗透密切结合成为统一的课程教学体系。

贯穿于整个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以创新制作和职业资格证书为纽带,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各个模块的教学环节中进行工程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坚持工程的灵魂是实践、工程教育本质是实践、实际、实干、实绩、实效的原则,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

在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1周的集中实习,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遵循由基本技能到专项能力再到综合能力训练的程序,运用分散在课外的实践和集中周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考试办法,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考核方面进行改革,除实行试卷库考核外,加强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

考试改革分为闭卷、开卷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闭卷主要考核数控基本理论知识;开卷考试分为工艺设计与编程、机床操作与创新制作。

数控技术专业“2+1”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数控技术专业“2+1”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张晓东(6),男,江西吉安人,广东白云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副教授。

研究方向机电工程。

数控技术专业“2+1”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张晓东徐盛学李龙根(广东白云学院机电工程系,广东广州510450)摘要:数控技术专业进行“2+1”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全面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

本文就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体系设计、实践课程的改革和校外教学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数控技术;“2+1”;实践与探索中图分类号:G 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 (2008)02-0090-04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2,2008一、改革的背景及思路广东白云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创办于2000年。

几年来,机电工程系认真贯彻学院“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坚持“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塑造职业品德”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在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05年本专业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和省职教会议精神,明确了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对建构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远意义。

联系本专业实际认真总结经验,并制订了本专业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

该专业被列入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专业。

我们以课题立项和专项改革工程相结合,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根本任务,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经过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系统设计,精心组织,逐步完善,经过7年的努力,基本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的平台,完善了数控技术专业“2+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取得了可喜成果。

二、“2+1”教育模式改革的过程及创新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看,高等职业教育都是与企业紧密结合进行的,没有企业做后盾就很难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对口人才。

高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高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2
加工,数控车床手工编程及数控车床加加 工 工 艺 的 拟 定 与 编 程 能 力 ,
车削加工 工工艺等
数控车床刀具、夹具及量具的
112 (6)
选择与使用能力 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的操作能
数控机床工作原理,数控铣床与加工中
零件的数控
力,零件数控加工工艺的拟定
3
心的操作与加工,数控铣床手工与自
128 (7)
3
003
课础
4 听说过级 I
004
80 20 60 4 3 周
20 20 0 1 ●
44 38 6 2
4
20 0 20 1 ●
5 听说过级Ⅱ
005
20 0 20 1

6 基础应用英语 I
006 √ 40 28 12 2 4
7 基础应用英语Ⅱ
007
44 28 16 2
4
8 自主学习英语 I
008
10 0 10 0.5 ●
80 (4)
养检查,数控机床的维护与维修等 (1)零件图纸识别与综合加工分析;
(2)工装设计及其工艺应用;
(3)四轴加工算法与手工编程技术;
(4)基于 CAM 的工艺调整及应用; 数控加工工艺分析能力,工装
(5)定制刀具及其应用、定制工装的设 计 能 力 , 多 轴 加 工 与 编 程 能
综合数控加 使用与调整;
203

4
电加工项目
204

5
激光加工和数控冲 205

6
综合车铣项目
206


修7
数控设备维修
207
课 8
数控设备机电装调 208
维 数控机床电气

高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

高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

机床 数据保 存 提供 正确 备件型 号
联 系备件 供应商 正确 更换 备品备 件 丝杠 轴承 的更换
根据数控机床结构新特点 ,可 以总结对最终用
户 的维 修 任务要 求如 下 :

程体 系的构 建
液压 阀 、管路 的更换与 维修 机床 几何 精度 的调整 中等难度 的维修 提 供正确 备件 型号 联 系备件 供应 商 正确更 换备 品备件
高职“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
◎ 王 丽 洁

要 :文章 从 分析 数控 机 床 结构 新特 点 入手 ,通过 对数 控 机床 维修 的职 业 分析 ,进 行 数控 机 床
维修 的职业定位及 岗位描述, 进而提 出“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及
4 9
丽历 网
同时建 立社 会综 合 评 价系 统 , 及 时 吸纳 学 生及 家 长 、
用人单位 、 行业专家等的反馈信息 , 对教学质量进行
竺 兰 I

动态管理 ; 将学生就业率 、 专业对 口率 、 学生就业满 意率 、 企业认可度等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 , 保证人才综合素质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 。
液 压 气 动 . 1 西 门 子 专 业 知 识 r 软 件 诊 断
数模 电路
C A D 制 图 中 系 统 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知 识} 工 数 具 据 软 备 件 份 使 恢 用 复
图 3 课 程 设 置流程
I 知 识 归 纳 整 理
蔷 识
实训结束后, 应具有完备的实 I I 计 划、 实训报告和单 位的
识点 , 如图 2 所示。

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方案浅析

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方案浅析
( ) 极 推 进 教 学 改 革 二 积
1 强学生基本素质教育。 . 加 在 基 础 课 程 教 学 过 程 中教 师 应 注重 培 养 学 生 良好 的学 习 习惯 , 重 学生英语 、 算机能力 的锻炼 , 重提 高学生的 自 注 计 注 我 学 习能 力 , 而使 学 生 的可 持 续 发 展 能 力 得 到加 强 。 从 只有 高 职学 生 拥 有 较 高 的基 本 素 质 ,才 能 根 据 需 要 调 整 自 己 的就 业 岗位 , 应 市 场 的需 要 。 适 2采 用灵 活 的教 学 方 法 , . 提高 学 生 的专 业 素 质 。 高 职 学 生 必 须 掌 握 职 业 岗 位 近 期 和 长 期 所 必 需 的 理 论 知 识 ( 础理论课按专 业设置 , 调针对性 和实用性 , “ 需 、 基 强 以 必 够用” 为度 ) 弄 清 基 本 概 念 , 握 分 析 问 题 的 思 路 和 方 法 。 教 , 掌 师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本 着 有 利 于 培 养 和训 练 学 生 的专 业 素 质 。 要 有 利 于 知识 的理 解 和 掌握 , 用 启 发 、 导 等 灵 活 多 变 的 教 学 运 引 方 法 , 问 题 解 答 式 、 论 式 等 , 辅 以 多 媒 体 等 现 代 化 教 学 如 讨 再 手 段 , 强 直 观 性 、 践 性 教 学 。 分 调 动 学 生 的积 极 性 , 学 加 实 充 使 生 的专 业 素 质 得 到 提 高 。 3实 行 学 分 制 , 革 学 绩 评 价 模 式 。 . 改 改革用单一期末 考试来评 价学生学业 的传统评 价方式 。 采 用 灵活 多 样 的考 核 形 式 。职 业 教 育强 调学 生必 须获 得 “ 双 证 ” 毕业 证 和 职业 资格 证 , 的课 程 或 项 目的成 绩 可 直 接 与 即 有

引入工学结合后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建构

引入工学结合后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建构

的名 称 而 言

打工 意 味着需 获得


学 习 的 内容 是 工 作 通 过 工 作 实 现 学 习 是 工 学

合理 的工 作报酬
视程度

现 阶段 对 于 提 升企 业 对 实 习 的重
结合模式 的核心 价值所 在 具体到数控技术专业



获得学生 及 家长 对 工 学结合模式 改革 的支
“ 。
打 2 12 实 习 项 目 和 开 发 工 学 结 合 课 程 是 新 教 学 体
” ,

持与理 解 十分重 要
业 顶 岗实 习 的平 台
“ ” 、
打工 实 习 提供 了学 生 进 入 企


系建 构 的两 大基 石 原 有体 系 中的通 识 课 专业 基 础 课及 专业 课等如何融入 新教学体 系是建构 的关键
” ,
推进 政策 的有力保 障 校 企 的深 度合作外 建设
“ “

在专业
再增加
1
0 5

学年 的 打工 实 习 项 目 使实习 的总


课 程 建设 中建 构符合 工 学 结 合核 心 价 值观 的
” 。
时问达 到 就

学年
校本 化 教 学体系就成 了改革 的首要 问题


笔者认

打工 实 习


识课 伸 长教 学 跨度 ” 的解 决 方 案 , 通 识 课 程 从 入 学 即 第 一 学 期 起 开 设 ,直 至 第 五 学 期 与 专 业 课 一 起 开 设
完 毕 。 该 方 案 减 少 了入 学 初 两 个 学 期 内通 识 课 程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摘要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经过反复论证,开发了以“教学工厂”为平台,以典型零件数控加工和数控机床维修的实际工作内容为载体的“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数控技术专业培养方向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数控加工方向,一个是数控维修方向),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项目教学;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 (2013)06-0075-0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机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自动化是实现上述要求的重要的措施之一,数控技术应运而生,将先进的数控技术应用到传统的机械制造业上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趋势。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依据企业需求,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现代机械制造业,在机械制造生产第一线主要从事机械制造业中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工艺设计及程序的编制,数控机床的装配、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维修等工作,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和数控加工程序编制,能够承担数控机床装配、安装、调试及维修,熟练进行数控
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以“教学工厂”为平台,实施“项目化”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经过反复论证,开发了以“教学工厂”为平台,以典型零件数控加工和数控机床维修的实际工作内容为载体的“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数控技术专业培养方向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数控加工方向,另一个是数控维修方向,主要是培养掌握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和数控加工程序编制,能够承担数控机床装配、安装、调试及维修,熟练进行数控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1 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并行的课程体系
如图1所示,在制定培养计划过程中,充分进行市场调查与企业调研,以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为出发点,使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相匹配,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首先建立反映岗位核心能力的数控技术专业的基础平台,以此平台作为基础,再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专业方向课程与集中实训课程相互融合,并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课程体系的始终,使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的岗位需求。

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突出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理念,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到课程的特点,以及该课程的知识在生产中对应的元素,努力实现工与学的结合。

将原来理论与实践分开的课
程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和优化,在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基础上,加强了职业技能的训练,将企业的真实产品引入教学,积极探索横向开发课程的渠道,使课程的设置更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

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

1.2 采用行动导向等项目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更具实效
每一个学习项目的教学主要采用行动导向或任务驱动的方式来组织,每一个学习项目由若干个工作任务组成,每一工作任务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完成任务,逐步获得所需的工作技能,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和工作方法,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获取知识,如身临其境,感受企业的氛围和生产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战中积累经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从教学组织过程来看,项目教学法包含6个步骤: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方案决策→工作实施→检查控制→评价反馈。

教师对每个阶段都设计完整的考核实施办法,并把企业5s管理、安全意识和成本核算等列入评价的内容。

这种考核方式把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于专业学习过程中,使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并重。

以数控系统连接与参数设置项目为例,如图2所示。

2 开展优质核心课程教材建设
教育部把教材建设作为衡量高职高专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
重要指标,为了落实教育部的指示精神,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通过建设,本专业开发了《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机械制造技术》《零件铣削加工技术》《零件车削加工技术》《cad/cam数字化设计与加工》《数控机床pmc调试》《数控机床安装与验收》《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加工基础》《零件数控铣削加工》《零件数控车削加工》《数控系统连接与参数设置》共计12本教程。

其中,4本为“十一五”规划教材,8本为核心课程的教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教材的编写遵循的原则:1)充分吸取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探索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2)采用最新国家标准及相关技术标准,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知识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真正做到工学结合;3)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相关知识为支撑,较好地处理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突出先进性,根据教学需要将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引入教材,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5)以企业真实案例或产品为载体,营造企业工作环境,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使学生的学习更具实效;6)创新编写模式,在符合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企业产品生产过程或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材内容,将知识点和技能点贯穿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突出学生迁移能力培养,完成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保证,是构建适应知识型社会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要求。

根据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专业教学资源库本着以下原则建设:通过硬件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功能;通过软件平台建设实现专业核心课程各类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互动化;通过合理设计资源库架构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教学资源库建设,以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以资源共享性为原则,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其中包括数控技术专业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等内容。

在实施中,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实现资源共享。

2008年初步建立数控技术专业试题库、虚拟加工网络平台、典型数控系统技术资料库,全面完成数控加工试题库、应用案例库、典型例题库、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典型数控系统技术资料库、现场实录资料库、网上答疑、互动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

通过建设,在2009年,数控机床维修与调试生产性实训被评为北京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4 数控技术专业的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4.1 就业率高
由于数控机床维修人员是北京地区企业急需的紧缺人才,同时
采取与企业合作开设定单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就业率。

为此先后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华中数控北京班”,共同培养数控机床装调/维护/维修高技能人才;与smc(中国)有限公司建立smc青苗班、幼苗班;与北一大隈(北京)机床有限公司合作开办数控机床维修与调试定单教学班。

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分配单位多达66家,就业率达到97.05%。

4.2 大赛取得优秀成绩
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产品部件的数控编程加工与装配工”获二等奖;2008年“亿维讯-cai”杯首都高校第四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智能多用途粉碎机”获一等奖;2008年北京市迎奥运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车”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09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获第一名、第五名,双双获得一等奖;201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获得一等奖。

数控技术专业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努力建设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协调的高等职业院校运行新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43-4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