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医执业医常见病最终修订版

合集下载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含答案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含答案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A1型选择题(1~75题)答题说明每一道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腹部触诊见腹胀满,无压痛,叩之作空声,其病证是A、痰饮B、水臌C、气胀D、内痈E、积聚答案:C2、望神观察重点是A、面色B、神情C、形体D、两目E、姿态答案:D3、在舌诊中,邪热夹酒毒上壅的舌象是A、舌多瘀斑B、舌色晦暗C、舌脉粗长D、舌色青紫E、舌紫肿胀答案:E4、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者,多属A、精血不足B、肾虚或血热C、血虚受风D、疳积E、脾胃虚损答案:B5、八纲中的“寒热”指的是A、辨病位的纲领B、辨病因的纲领C、辨虚实的纲领D、辨病性的纲领E、辨标本的纲领答案:D一、单选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是A、《五十二产病方》B、《神农本草经》C、《黄帝内经》D、《中藏经》E、《伤寒论》标准答案:c2、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A、《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B、《黄帝内经》、《伤寒论》、《类经》、《难经》C、《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伤寒论》D、《黄帝内经》、《类经》、《难经》、《脉经》E、《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中藏经》标准答案:a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急则治标、缓则治本B、辨病与辨证相结合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D、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E、以上都不是标准答案:c4、中医精气神学说中“神”的含义是指A、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B、人的精神意识C、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D、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E、以上都不是标准答案:a5、中医精气神学说的“精”是指A、先天之精B、水谷之精C、生殖之精D、肾中所藏之精E、以上都不是标准答案:d6、阴阳学说较准确的说法是A、中医的经典理论B、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C、对立统一的世界观D、唯物论E、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标准答案:e7、五行学说认为病情较重的色脉关系是A、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符B、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生C、客色胜主色D、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克E、以上都不是标准答案:d8、主要体现按五行学说确立抑强扶弱兼用治则的治法是A、抑木扶土法B、佐金平木法C、培土制水法D、泻南补北法E、以上都不是标准答案:a9、区别事物阴阳属性的"征兆"是A、日与月B、天与地C、水与火D、升与降E、左与右标准答案:c10、形神关系的确切表述是A、精能生神B、神附于形C、神为形主D、形为神宅E、形与神俱标准答案:e11、肺的阴阳属性是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E、以上均非标准答案:b12、根据“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法则,治宜:A、热者寒之B、寒者热之C、壮水制火D、益火消阴E、以上都不是标准答案:c13、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心火不足,肾水可乘之B、木火刑金C、肝木乘土D、心火过亢,可以反侮肺金E、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标准答案:d14、金气不足,反为木气所衰,属于A、已所不胜,侮而乘之B、已之所胜,轻而侮之C、制已所胜D、侮所不胜E、以上都不是标准答案:b15、“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A、木乘土B、木克土C、土侮木D、子病及母E、母病及子标准答案:a16、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苦则伤A、心B、肺C、肝D、脾E、肾标准答案:a17、除外下列那一项,均为五脏具有的共同特点A、实而不能满B、藏精气而不泻C、可行气于腑D、实体性器官E、病则多虚证标准答案:a18、“命门之火”是指A、肺阳B、心阳C、肝阳D、肾阳E、脾阳标准答案:d19、肝主疏泄的功能,最主要是关系着A、情志活动B、调气机畅C、运行血液D、消化功能E、疏通水道标准答案:b20、对全身各脏腑起着温煦生化作用的主要是A、卫阳B、肺气C、心阳D、胃气E、肾阳标准答案:e21、“水火之宅”是指A、心B、肝C、脾D、肺E、肾标准答案:e22、疾病的发生归结到一点,这就是人体A、感受了外邪B、阴阳失调C、先天禀赋不足D、正气虚衰E、生理功能衰减标准答案:b23、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都不是标准答案:a24、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水湿痰饮内的最主要因素是A、肺的宣发肃降失职B、脾的运化功能失健C、肝的疏泄功能失常D、肾的主水功能失调E、三焦疏通水道不利标准答案:b25、下述哪一点不属淤血致病的临床表现A、唇甲色淡B、肌肤甲错C、刺痛拒按D、出血,紫绀E、肿块固定标准答案:a26、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A、气血互用方面B、气机升降方面C、血液运行方面D、精神互养方面E、以上都不是标准答案:a27、扶正法邪同时并用的原则是A、先扶正后祛邪B、扶正祛邪同时并重C、以扶正为主,益顾祛邪D、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E、以上都不是标准答案:d28、以下那一种属于从治法A、热者寒之B、寒者热之C、以补开塞D、以补治虚E、以上都不是标准答案:c29、临床病证的虚实,主要取决于A、正气的强弱B、正邪的消长C、阴阳的盛衰D、气血的盛衰E、气机的失调标准答案:b30、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取决于A、发病的时间B、病邪的性质C、正气的强弱D、病变的部位E、治疗的方法标准答案:c31、《伤寒论》中“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属下列那一种治法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E、通因通用标准答案:d32、某男,56岁。

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专业模拟题2020年(21)_真题-无答案

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专业模拟题2020年(21)_真题-无答案

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专业)模拟题2020年(21)(总分32,考试时间120分钟)一、A1型题1. <span class="RankNumStr">1.</span>痿证的病理因素主要是()A. 湿、热B. 风、湿C. 燥、热D. 痰、瘀E. 寒、湿2. <span class="RankNumStr">2.</span>下列各项,不属于鼓胀病临床特征的是()A. 腹部胀大如鼓B. 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C. 可有尿少、肢体浮肿D. 浮肿都从眼睑开始E. 可见黄疸、朱砂掌、面颈胸部红丝赤缕3. <span class="RankNumStr">3.</span>鼓胀的基本病机是()A. 肝、脾、肾受损,气、瘀、水停腹中B. 肝、脾、肾受损,痰、瘀、水停腹中C. 肝、脾受损,气、瘀、水停腹中D. 肺、脾、肾受损,水、瘀、饮停腹中E. 脾、肾受损,瘀、水停腹中4. <span class="RankNumStr">4.</span>下列关于痿证病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病位在筋脉、肌肉B. 病理性质虚少实多C. 与肝、肾、肺、胃关系最为密切D. 常呈现因实致虚E. 虚证可夹湿、夹热5. <span class="RankNumStr">5.</span>下列各项,不属于鼓胀病因的是()A. 感受湿邪B. 虫毒感染C. 酒食不节D. 情志内伤E. 黄疸病病后续发6. <span class="RankNumStr">6.</span>下列各项,不属痿证病因的是()A. 湿热B. 情志内伤C. 温毒D. 毒物所伤E. 跌仆瘀阻7. <span class="RankNumStr">7.</span>攻逐法主要适用于鼓胀病的()A. 瘀结水留证B. 水热蕴结证C. 气滞湿阻证D. 阳虚水盛证E. 阴虚水停证8. <span class="RankNumStr">8.</span>下列各项,不符合痿证临床特征的是()A. 肢体筋脉弛缓B. 肢体软弱无力C. 肢体运动不利D. 肢体关节疼痛E. 可有肌肉萎缩9. <span class="RankNumStr">9.</span>攻逐法治疗鼓胀病,一疗程是()A. 2~3天B. 5~7天C. 8~10天D. 15~20天E. 1~2月10. <span class="RankNumStr">10.</span>下列各项,符合痿证湿热浸淫证主症特点的是()A. 发病急B. 高热后马上出现肢体痿软无力C. 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D. 四肢青筋显露E. 舌红少苔11. <span class="RankNumStr">11.</span>下列各项,属于鼓胀病严重变证的是()A. 虚劳B. 泄泻C. 水肿D. 大出血E. 关格12. <span class="RankNumStr">12.</span>下列痿证的各项护理措施中,错误的是()A. 居住环境不宜潮湿B.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C. 患肢避免活动D. 瘫痪者注意患肢保暖E. 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体位13. <span class="RankNumStr">13.</span>鼓胀病若痰热内扰,蒙蔽心窍而致昏迷,其治疗首选的方剂是()A. 苏合香丸合菖蒲郁金汤B. 生脉散C. 《千金》犀角散D. 参附龙牡汤E. 安宫牛黄丸合龙胆泻肝汤14. <span class="RankNumStr">14.</span>《内经》提出的“治痿者独取阳明”是指()A. 益气、养血、活血B. 补肾精、清心火C. 补脾胃、清胃火、祛湿热D. 益气、养血、通络E. 补肝肾、强筋骨15. <span class="RankNumStr">15.</span>鼓胀病人不合适的饮食是()A. 清淡饮食B. 富于营养的饮食C. 易消化的饮食D. 低盐饮食E. 粗纤维饮食16. <span class="RankNumStr">16.</span>治疗痿证肺热津伤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 加味二妙散B. 清金化痰汤C. 补中益气汤D. 圣愈汤E. 清燥救肺汤二、A2型题17. <span class="RankNumStr">17.</span>邓某,女,38岁。

修改中医师执业医师执业范围

修改中医师执业医师执业范围

修改中医师执业医师执业范围安徽代表团戴敏1998年6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从法律上规定了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

1999年7月16日卫生部令第4号《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将执业医师考试类别分为临床、中医(包括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口腔、公共卫生四类,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报考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的医师资格考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发[2001]169号)《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明确了医师进行执业注册的类别及执业范围。

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修订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范围的通知》,在原有的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范围中增设“全科医学专业”。

据有关资料,我国目前有50多万获得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证书》的医务人员。

他们活跃在从省、部级医院到乡村诊所的各级医疗机构中,是我国临床医疗工作的中坚力量之一,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随着越来越多高等院校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毕业,将有更多的现代中医临床医师加入到这个行列中。

然而,在医师执业考试资格上,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报考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考试。

这样的规定,把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主要是中医院校毕业生和部分西医院校中医专业毕业生,以下简称规定学历类)和西医临床类执业医师分列,把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的执业类别和范围与非学历教育、师承认定的传统中医师等同起来,一样归入中医类别的中医专业,同时,中医类别的执业范围划分模糊笼统,与临床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在临床执业中造成很多困扰,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中医临床医师的积极性,不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在施行中对中医临床工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医就业及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有必要进行修改和完善。

一、中医临床医师同时使用中医及现代医学技术有其现实必要性和合理性目前绝大部分的中医诊疗机构,从中医院校附属医院到各级中医院、西医院的中医科,其模式都是中西医两套诊疗手段同时使用。

【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执业范围】中医执业医师范围急需修改!

【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执业范围】中医执业医师范围急需修改!

【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执业范围】中医执业医师范围急需修改!据有关资料,我国目前有50多万获得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证书》的医务人员。

他们活跃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是中医临床工作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现行的《执业医师法》等法规中,有关执业类别及范围的规定,却使他们在具体的执业过程中,遇到很多困扰和不必要的纠纷。

中医类别执业范围界定模糊按照《执业医师法》的规定,执业医师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四个类别。

其中,中医类别的医师执业范围分为: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蒙医专业、藏医专业、维医专业、傣医专业及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专业。

202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修订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范围的通知》,在原有的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范围中增设"全科医学专业"。

法律还规定,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报考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的医师资格考试。

这样的规定,把具有合法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与西医临床类执业医师分开,却与非学历教育、师承认定的传统中医师等同,一并归入了中医类别的中医专业。

这种对中医类别执业范围模糊笼统的划分,是与临床实际严重脱节的,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后果。

比如,容易误导患者甚至卫生行政管理人员,认为正规学院毕业的中医执业医师,也只会使用中医中药,不会或者不能使用西医的诊疗手段。

实际上,这类人员除了具有系统的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知识外,也系统地接受了现代医学从基础到临床体系的教育和技能训练,完全具有运用中西医技术手段处理临床问题的知识储备和能力。

又比如,现行不合理的规定,严重影响了中医类专业毕业生享有平等就业的机会和权利。

因为,这部分人按法律规定,不能报考临床类的执业医师证书,致使这些人员到内科或急诊科执业,则有超范围执业之嫌,这样一来,使很多西医诊疗机构明知这类毕业生可以胜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也不愿意接收这类毕业生,侵犯了这些人员平等就业的权利。

修改相关规定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修订《执业医师法》等法规中有关中医执业医师执业类别及范围的有关规定已迫在眉睫,可采取如下办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感冒⑴实证感冒①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②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③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⑵虚证感冒:①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②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⑴外感咳嗽①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②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③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⑵内伤咳嗽①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②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③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⑴发作期①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②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③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④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⑤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⑵缓解期:①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②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⑴实喘①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②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③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④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⑤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⑵虚喘①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②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③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痨⑴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⑵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⑶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⑷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六、肺胀1.外寒里饮证:温肺散寒,化痰降逆——小青龙汤2.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3.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ꎬ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4.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5.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6.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七、心悸⑴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⑶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合参附汤⑷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⑸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⑹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⑺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八、胸痹⑴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⑵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⑶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⑷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⑸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⑹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活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⑺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九、不寐⑴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⑵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⑶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⑷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⑸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十、痫病⑴风痰闭阻: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⑵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⑶瘀阻脑络: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⑷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⑸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十一、胃痛⑴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⑵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⑶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⑷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⑸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⑹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⑺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十二、呕吐①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②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③痰饮中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④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⑤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⑥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⑦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十三、腹痛⑴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⑵湿热壅滞: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⑶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⑷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⑸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⑹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十四、泄泻①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②湿热伤中: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③食滞肠胃: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④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⑤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⑥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十五、痢疾⑴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⑵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⑶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⑷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驻车丸⑸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⑹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十六、便秘①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⑵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⑶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④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⑤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⑥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⑦血虚秘:治法:养血润燥——润肠丸十七、胁痛⑴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⑵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⑶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⑷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十八、黄疸⑴阳黄①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②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③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④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⑵阴黄:①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②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⑶黄疸消退后的调治:①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②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③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十九、鼓胀1.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2.水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3.水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ꎮ4.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ꎮ5.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6.阴虚水停证:滋肾柔肝ꎬ养阴利——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二十、头痛⑴外感头痛①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②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③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⑵内伤头痛①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②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③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④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⑤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⑥气虚头痛:健脾益气升清——益气聪明汤二十一、眩晕⑴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息风——天麻钩藤饮⑵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⑶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⑷:痰浊上蒙证:化痰袪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⑸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二十二、中风(一)中经络⑴风痰淤阻:息风化痰,活血通络——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⑵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⑶阴虚风动: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息风汤(二)中脏腑⑴闭证①阳闭证:清肝息风,豁痰开窍—羚羊角汤合用安宫牛黄丸②阴闭证:豁痰息风,辛温开窍—涤痰汤合用苏合香丸(三)恢复期3⑴风痰瘀阻: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⑵气虚络瘀: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四)后遗症期⑶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二十三、颤证(助理不考)1.风阳内动证:镇肝息风,舒筋止颤——天麻钩藤饮合镇肝息风汤2.痰热风动证:清热化痰,平肝息风ꎮ——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3.气血亏虚证:益气养血,濡养筋脉——人参养荣汤4.髓海不足证:填精补髓,育阴息风——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5.阳气虚衰证:补肾助阳,温煦筋脉——地黄饮子加减ꎮ二十四、水肿⑴阳水①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②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③水湿浸渍: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④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⑵阴水①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②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③瘀水互结: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二十五、淋证⑴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⑵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⑶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⑷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⑸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⑹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二十六、郁证⑴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⑵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⑶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⑷心神失养: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⑸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⑹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二十七、血证⑴鼻衄①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②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④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⑵齿衄①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②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⑶咳血①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②肝火犯肺: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③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⑷吐血①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③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⑸便血①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②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③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⑹尿血①下焦湿热: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②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③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④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⑺紫斑①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②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③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二十八、消渴⑴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⑵中消:①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②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⑶下消:①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②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二十九、瘿病(助理不考)1.气郁痰阻证:理气舒郁,化痰消瘿——四海舒郁丸2.痰结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海藻玉壶汤3.肝火旺盛证 :清肝泻火,消瘿散结——栀子子清肝汤合消癌丸4.心肝阴虚证:滋阴降火,宁心柔肝——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三十、内伤发热⑴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或知柏地黄丸⑵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⑶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⑷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⑸气郁发热:疏肝理气,解郁泄热——丹栀逍遥散⑹痰湿郁热: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或三仁汤⑺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三十一、虚劳⑴气虚①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②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③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④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⑵血虚①心血虚:养血宁心——养心汤②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⑶阴虚①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②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③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④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⑤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⑷阳虚①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②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汤③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三十二、癌病1.气郁痰瘀证:行气解郁,化痰祛瘀——越鞠丸合化积丸2.热毒炽盛证:清热凉血,解毒散结——犀角地黄汤合犀黄丸3.湿热郁毒证:清热利湿,解毒散结——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ꎮ4.瘀毒内阻证:活血化瘀,理气散结ꎮ——血府逐瘀汤5.气阴两虚证: 益气养阴,扶正抗癌——生脉地黄汤6.气血双亏证:益气养血,扶正抗癌——十全大补丸三十三、痹证⑴风寒湿痹①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②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③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⑵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⑶痰瘀闭阻: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⑷肝肾亏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三十四、痿证⑴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⑵湿热浸淫: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⑶脾胃虚弱: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⑷肝肾亏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⑸脉络瘀阻: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三十五、腰痛⑴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⑵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⑶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⑷肾虚腰痛:①肾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②肾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第二章中医外科常见病三十六、痈1.内治(1)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加苍术、黄柏、牛膝(2)热胜肉腐证 :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3)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ꎮ2.外治初起:用金黄膏或金黄散,以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敷,热盛者可用玉露膏或玉露散外敷或太乙膏外敷掺药均可用红灵丹或阳毒内消散成脓:宜切开排脓,以得脓为度溃后:先用药线蘸八二丹插入疮口,3~5天后改用九一丹,外盖金黄膏或玉露膏待肿势消退十之八九时改用红油膏盖贴脓腐已尽,见出透明浅色黏液者改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有袋脓者可先用垫棉法加压包扎三十七、乳癖1.肝郁痰凝: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2.冲任失调: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三十八、湿疮1.湿热蕴肤: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2.脾虚湿蕴:健脾利湿止痒——除湿胃苓汤3.血虚风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