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的河南省农业生产力布局研究

合集下载

3.作物布局

3.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的一般性的程序
• (七)划分作物的种植区划或配置 • 在确定了作物的结构后, 在确定了作物的结构后,要进一步地将作
物配置到各种类型不同的土地上去,即拟定种 物配置到各种类型不同的土地上去, 植区划,按照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则, 植区划,按照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则,尽可能 把相适应相类似的作物划在同一种植区, 把相适应相类似的作物划在同一种植区,划出 作物现状分布图和计划分布图。 作物现状分布图和计划分布图。
农学院耕作学与生态学教研室
作物布局的原则
(4) 多样性与专一性 多样性的优点有: 多样性的优点有: 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尤其是在自给性经济下, 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尤其是在自给性经济下,可以 保障供给; 保障供给; 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多样化的资源条件, 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多样化的资源条件,有助于全 年均匀地使用劳动力; 年均匀地使用劳动力; 可以增加生产和收入的稳定性减少风险。 可以增加生产和收入的稳定性减少风险。 多样性的不利的方面主要是: 多样性的不利的方面主要是: 商品率低,面面俱到,难以提高技术和工艺水平。 商品率低,面面俱到,难以提高技术和工艺水平。
农学院耕作学与生态学教研室
作物布局的原则
(2) 作物搭配效果原理(机会成本,影 子价格)
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作物的搭配问 但此法是在影响作物的其它因素(除面积外) 题,但此法是在影响作物的其它因素(除面积外) 固定不变的前提下得出的, 固定不变的前提下得出的,往往与实际有一定的 差距。 差距。用线性规划方法则是将各作物置于整体条 件的关联之中, 件的关联之中,并将各作物的搭配作了量上的确 所以更接近实际和实用。 定,所以更接近实际和实用。
农学院耕作学与生态学教研室
作物布局的一般性的程序

新质生产力研究的概况、热点与展望—借助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新质生产力研究的概况、热点与展望—借助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新质生产力研究的概况、热点与展望—借助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4)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5)二、新质生产力研究概况 (6)2.1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内涵 (7)2.1.1 国内学者定义 (9)2.1.2 国外学者定义 (9)2.2 新质生产力研究的发展历程 (10)2.2.1 起源阶段 (12)2.2.2 发展阶段 (13)2.2.3 当前状态 (14)2.3 新质生产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3.1 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16)2.3.2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力 (18)2.3.3 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因素 (19)三、新质生产力研究热点分析 (20)3.1 Citespace软件介绍 (21)3.2 新质生产力研究热点聚类分析 (22)3.2.1 主要研究热点领域 (23)3.2.2 热点领域的关键主题 (24)3.3 新质生产力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26)四、新质生产力研究展望 (27)4.1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建议 (28)4.2 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方向 (30)4.3 新质生产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合作与竞争策略 (31)五、结论 (33)5.1 研究总结 (34)5.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5)5.3 未来研究方向 (36)一、内容概要本文围绕“新质生产力研究的概况、热点与展望—借助Citespace 的可视化分析”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深入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文章概述了新质生产力研究的重要性,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领域内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了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介绍了新质生产力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包括在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研究必要性。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概述了新质生产力研究的现状,包括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时间线图谱等形式,直观地展示了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主题分布。

基于企业战略角度对河南省农业企业网站的评估

基于企业战略角度对河南省农业企业网站的评估
Ab t a t Ma y a r u tr l e tr rs s tkn h e d n o i o n He a r vn e b i e sts t t i i h sr c : n gi l a ne p ie a i g te la i g p st n i n n p o i c u l w b i o f n w t t e c u i d e i h n e so e d f e—b sn s . B t e a s n f h m o u ie s u c u e ma y o e d n’ t n w o n h t o d i ee—b sn s , i’ Su a o d - b t o h w a d w a o w t t k t hh u ie s t n v i a b e t se t e e t r r e r s u c s O i u sin,t i a t l u l e sts e au t n id x mac i g t e e tr r— l o wa t h n e i e o r e . n t sq e t p s h o h s r ce b i w b i v ai n e th n h ne p i i d e l o s s sr tg . An h b i sa e a ay e y a p yn t o so co n lssa d cu tra ay i t n u p e tr e t e y a d t e we st r n z d b p l ig me h d f a tra ay i n l s l ss o f d o t o n e - e l f e n i t p ie we st . S h s at l a e r t a n rc ia inf a c o g ie a r u t r ne rs si t g ai gsr t— r bi s e o ti ri e h s t oe i la d p a t l g i c c h c c s i n et u d g i l a e tr ie n i e rt t e c ul p n n a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
第一、分析对象为一个孤立国和特定的地区,对工业区为只探讨其经济因素; 第二、孤立国或特定地区的气候、地址、地形、民族、工人技能都相同; 第三、已知的主要生产条件不变; 第四、分析生产条件和交换时均就同一产品进行讨论; 第五、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 (2)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 第一、根据区位因子作用范围: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第二、根据区位因子作用方式:地方因子和集聚因子 第三、根据区位因子属性:自然技术因子和社会文化因子 (3)确定合理的工业区位
1.市场机制 2.计划机制
5.2 产业布局调整
一、产业布局调整的必要性 产业布局调整的原因 1.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2.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二、产业布局调整的主要原则 1.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国家干预为补充 2.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3.政府必须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 4.适时调整
2.地理区位学派 (1)代表人物: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的中心 地》(1933) (2)“中心区位”理论内容: 第一、中心地模式假定条件:
第二、中心地不同等级划分的依据及其排列规律
第三、中心地模式体现了六边形销售服务区的经济 合理性。
第四、中心地体系不同形成机制下的结构形态。
(三)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多样化发展
5.3 产业布局的理论基础
一、区域分工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分工与贸易理论
1.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二)现代经济学派的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1.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2. 现代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发展
• 技术差距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一阶段:创新产品阶段,产品是技术密集型的; 第二阶段:定型产品生产阶段,产品由技术密集 型转为资本密集型; 第三阶段:定型产品发展阶段,产品由资本密集 型转向劳动密集型; 第四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 3.”中心——外围”理论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研究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研究

河南省作为中部六省之首提出了 “ 中原崛起”的战 的 78 元 , 7 4 末两位的是周 口市和商丘市 , 分别为 4 1 元 50
略, 之后 , 国务 院 2 1 年 9月 2 01 8日出台的《 关于支持河 南省加快建设 中原经济 区的指导意见》 “ ,中原崛起 ” 又一 次成为舆论关注 的热点话题 。 然而 , 为重中之重 的河南 作 省, 由于 内部政策、 经济 、 资源 、 人文 、 地理等因素的影 响, 各地 区之 间存在着明显 的发展差异 ,这不仅直接影响到 全省 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且对中部地 区乃至全 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 了一定 的影响 。如何准确 的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 ,找 出影响经济 发展水平 的因素 , 这不仅对缩小河南省 区域差距、 提高全 省 的经济发展和人 民生活水平 、促进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有着重要意义 ,并对中部地 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也产
河 南 省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不 平 衡 性 研 究
张 晓 华
( 州大学 西亚斯 国 际学院商 学院 , 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郑 州 4 15 ) 郑 河 5 10
摘 要 : 了促进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为 国务院出台的《 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 中原经济 区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作 为中部六省之 首, , 其发展 思路和速度直接影响这一战略的实施。 由于河南省 内各地 区的政策、 经济、 资源、 人文、 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区间存 地 在着 明显的发展差异。本文通过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 找出影响经济发展水平 的因素, 并提 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 区域经济 ; 因子分析 ; 经济辐射 作者简介 : 晓华 , 张 郑州大 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商学院讲 师, 士, 究方 向: 硕 研 区域经济与数理统计。 中图分 类号 :2 7 文献标识码 : d i 0 99js . 7 - 39 s. 1. . 文章编号 :62 30 (0 2 O _ 6 0 F 0 A o: . 6 /i n1 2 3 0 ( ) 0 20 0 13 .s 6 2 43 1 7 — 3 9 2 1 )4 0 _ 3

农村宜居指数评价体系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农村宜居指数评价体系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 . 5 09 l
— 0.7 6 6
0 10 . 2
0. 03 3
X 7
X 8
X 9
人均农用机 械总动力
人均播种 面积
森 覆 林 盖 率
X 9 XO I
— . 1 0 11 000 . 4
065 . 9 O 52 . 7
063 . 2 027 . 5
— . O 0 19 — . 5 0 11
的意义。 选取农村居 民的物质水平 、 育水平 、 教 生活条件、 民的 医疗及健康状况和社会保障体 系状况这五 个方面的指标构成 了评 居 价农村宜居指数 的综合指标体 系, 并利用因子分析方 法, 对河南省 1 个县 的农村 宜居 水平进行 了评分和排名 , 0 最后对结果进行 了
比较 和 分 析 。
生 活 的 充 实 ; 仅 包 括 居 民个 人 消 费 水 平 的 提 高 , 包 括 社 会 不 也 具 福利和劳动环境 的改善 。 目前 , 国对 宜居 性的研究多侧重 于 质 量 , 体评 价 指 标 的 选 取 是 一 个 关 键 性 的 问题 。 按 照 以上 提 我
具体选取 了 1 个 指标 , 5 组成 了农村 宜居指数评 大 城 市 , 宜 居 农 村 的研 究 较 少 , 要 原 因 是 收 集 资 料 的 困难 到的五种分类 , 对 主
性 所 致 。如 何 建 设 宜 居 农 村 , 什 么 标 准 评 价 农 村 的宜 居 性 , 价 体 系 。 用 是
我 国学术界需要研讨 的问题之一 。
二 、 村 宜居 指 数 体 系 的构 建 农
农 村 宜 居 指 标 的构 建 应 包 括 很 多 方 面 , 质 、 乐 、 育 、 物 娱 教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研究
议 。
【 关键词】 中原城 市群 ; 综合竞争力 ; 因子分析
中 原城 市 群 以河 南 省 省会 郑 州 市 为 中 心 , 括 开 封 、 阳 、 包 洛 新 乡 、 作 、 昌 、 河 、 顶 I 、 源 等 在 内 的 共 9座 省辖 ( ) 焦 许 漯 平 l济 i 管 市. 辖 1 下 4个县 级市 ,4个 县 城 ,7 3 34个 建 制 镇 , 成 以 陇 海 、 形 京 广 铁路 为 中 轴 的 集 中 、 分散 式 的城 市 密集 区 。本 区 地 理 位 置 优 越 . 临 发 展 势 头 强 、 济 水 平 高 的东 部 沿 海 地 区 , 接 地 域 广 东 经 西 和“ 内部 因 素 ” 区 位 、 础 设 施 及人 力 资 本 等 ) 同 作 用 产 生 的 ( 基 共 合 力 。在 信 息 时 代 , 城市 对 其 所 在 区域 的依 赖 不 断 减 弱 , 对 而 相
1 城 市竞 争力 的概 念和模 型构建
11 城 市Biblioteka 竞 争 力 概念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总 额 ( 元 )X 一 方 财 政 收 入 ( 元 )X 一 会 亿 、5 地 亿 、6社 消 费 品 零 售 额 ( 元 )X 一 均 拥 有 道 路 面 积 ( )X 一 均 绿 亿 、7人 、8人
综 合 指 标 来 表 征 , 综 合 指 标 个 数 大 大 少 于 原 始 变 量 , 信 息 量 则 且
的损 失 相 对 较 少 。
宁越 敏 等 认 为 : 社 会 、 在 经济 、 构 、 结 价值 观 、 化 、 度 政策 文 制
等 多个 因 素综 合 作 用 下 创 造 和 维持 的 ,一 个 城 市 为其 自身 发 展 在 其从 属 的 大 区域 中进 行 资 源优 化配 置 的 能 力 ,从 而 获 得 城 市

基于RUSLE模型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基于RUSLE模型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基于RUSLE模型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5)2.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6)2.1 RUSLE模型的原理 (7)2.2 土壤侵蚀的概念 (8)2.3 时空数据处理方法 (10)2.4 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 (11)3. 粤港澳大湾区概况 (12)3.1 地理与气候特征 (13)3.2 土地利用状况 (14)3.3 土壤侵蚀历史与现状 (15)4. RUSLE模型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应用 (16)4.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17)4.2 模型参数选择与验证 (19)4.3 土壤侵蚀模拟结果 (21)5. 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分析 (22)6. 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分析 (23)6.1 土地利用变化 (25)6.2 降水量变化 (26)6.3 人为活动因素 (27)6.4 气候变化影响 (28)7. 土壤侵蚀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影响 (30)7.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7.2 对农业生产的影晌 (33)7.3 对水资源的影晌 (34)7.4 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35)8. 土壤侵蚀控制与生态恢复策略 (36)8.1 植被恢复策略 (37)8.2 排水系统和防蚀工程 (38)8.3 土地管理与规划 (40)8.4 政策与法规建议 (41)9. 结论与建议 (43)9.1 研究结论 (44)9.2 技术建议 (45)9.3 未来研究展望 (47)1. 内容概览本文旨在探讨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土壤侵蚀不仅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也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服务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其土壤侵蚀问题对其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本文首先介绍了RUSLE模型的理论基础、模型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在大湾区应用该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通过收集和分析环境、地形、土壤、降水和植被覆盖等关键数据,利用遥感技术对大湾区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时空动态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 构 中处 于 主 体 地 位 。 挥 引 导 和 支 撑 作 用 的产 业 , 调 了 主 发 强
导产业 的“ 体地位” “ 撑作用” 主 和 支 。邬 义 钧 称 主 导产 业 为 带头
该 指 标 定 义 为 :A sI 其 中 , 为 i 区第 k行 业 的 产 值 , ; 示 i 区种 植 业 总 Y 地 Y表 地 产 值 , 表 示 全 国或 者 新 疆 种 植 业 总 产 值 。 果 S I 大 于 1则 如 A , 可 以说 明 i 区第 k行 业 的 产 出 规模 上 具 有 优 势 。如 果 S I 小 地 A 于 1则 说 明 i 区第 k行 业 的 产 出 规 模 上 不 具 有 优 势 。 , 地
长率, 第 i 产品的 则 部门 需求量为x x 1 ‘ I ) _(
23 . 区位 商
区商 位= 塑

区位 商 大 于 l表 示 该 行 业 为该 地 区 的生 产 专 业 化 部 门 , , 在
竞 争 中 具 有 一 定 的优 势 , 般 是 产 品 的 输 出 地 区 ; 之 , 区位 一 反 当
问题 探 讨
农 经 与 技21年 3 第l期 总 0期) 村 济 科 0 第2卷 O ( 第3 2 3
基于园子分析的河南省农业生产力布局研究
黄 毅敏
( 淮学 院 , 南 黄 河
[ 摘
驻 马店
4 3 0) 600
要 ] 已有 文 献 研 究 基 础 上 提 出 了 以 需 求 收入 弹性 、 长 率 、 均 产 值 系数 、 在 增 人 区位 商 、 率 优 势 指 数 、 效 规模 优
势 指 数 、 合 比较 优 势 指 数 为 特 征 的 农 业 主 导 产 业 选 择 7因素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采 用 了 暇子 分 析 法对 河 南 省 农 业 主 导 综 产业进行选择和布局。
[ 键词 ] 关 因子 分析 ; 生产 力 ; 业 ; 南 省 农 河
1 引言
26 人均 产 值 系数 .
该 指 标 能 消 除 由 于 各 区域 范 围 内 的大 小 和 人 口多 少 不 等 而 带 来 的 总 量 比较 的失 真 . 较 确 切 地 反 映 某 一 产 业 的 发 展 规 能 模 和专 业化 水平 。
2 指 标选 取与 数据 来源
结 合 河 南 省 的实 际情 况 , 取 需 求 收 人 弹 性 、 长 率 、 均 选 增 人 产 值 系 数 、 位 商 、 率 优 势 指 数 、 模 优 势 指 数 、 合 比 较 优 区 效 规 综 势 指 数 作 为 河 南 省 区 域农 业 主 导 产 业 选 择 的 指 标 体 系 。数 据 来
省 农业 生 产 力 。
表 示 地 区第 k行 业 比 较 劳 动 生 产 率 与 全 国 第 k行 业 比较
劳 动 生 产 率 之 比 。该 指 标 的意 义 是 如 果 大 于 1则 说 明 地 区第 k , 行 业 相 对 于 全 国其 他 地 区第 k行 业 具 有 生 产 率 方 面 的 优 势 。
25 效 益 优 势 指 数 .
产 业 或 领 衔 产 业 。 的 是 一 个 国 家 在 一 定 时 期 内 , 济 发 展 所 指 经
依 托 的重 点 产 业 。这 些 产 业 在 此 发 展 阶 段 形 成 国 民 经 济 的龙 头 。 在 产 业 结 构 中 比重 比较 大 。 并 论 文 提 出 了 以 需 求 收 入 弹性 、 长 率 、 均 产 值 系数 、 增 人 区位 商 、 率 优 势 指数 、 模 优 势 指 数 、 合 比 较优 势 指 数 的农 业 主 效 规 综 导 产 业 选 择 7因 素评 价 指 标 体 系 。采 用 了因 子 分 析 法 对 河 南 省 农 业 主 导 产 业 进 行 选 择 并 根 据 主 导 产 业 选 择 结 论 来 布 局 河 南
商 小 于 1 在 全 国 同 行 业竞 争 中 不 具 有 优 势 。 般 是 产 品 的输 入 , 一 地 区 ; 区位 商 等 于 1表 明该 地 区该 行 业 生 产 的 产 品恰 好 够 本 当 ,
地区需求。 24 规 模 优 势 指 数 .
切 的地 方 找 到 一 个 经 济 体 系 的战 略部 门 。 即主 导 产 业 部 门 。此
河 南 是 农 业 大 省 。 业 大 发 展 对 河 南 整 体 经 济 的 提 升 起 着 农
门初 始 状 态 的 产 品需 求 量 , 为 平 均 增 产 r l
重 要 的 基 础 作用 。发 展 现 代 农 业 的 重 要 战 略举 措 就 是科 学 布 局 河 南 现 代农 业 生 产力 。主 导 产 业 选 择 是 促 进 区 域 产 业 结 构优 化 的 关 键 手 段 , 实 现 区 域 协 调 发 展 的有 效 途 径 , 是 科 学 布 局 是 也 河 南 省 农 业 生 产 力 的 理 想 方法 。 最 早 提 出 主 导产 业概 念 的 是 美 国 经 济 学 家 赫 希 曼 。 提 出 他 有 些 产 业 间 的互 补 关 系 比其 他 产 业 间 的这 种 关 系更 强 一 些 , 政 府 可 以在 一 系列 投 入 产 出连 锁 关 系 中表 现 得 最 为 强 烈 、 为 密 最
后 罗 斯 托 对 其 进 行 了 明 确 、 统 的 研 究 , 调 用 主 导 产 业 理 论 系 强 来 解 释 现代 经 济 增 长 。 为 经 济 发 展 是 一 个 部 门 的 过 程 而 非 总 认
量 过 程 , 同 经 济 发 展 阶 段 有 不 同 的 主 导 部 门 , 济 发 展 阶 段 不 经 的 演 替 是 主导 部 门更 替 的结 果 。 新 华 认 为 主导 产 业 是 在 产 业 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