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

合集下载

退休的古代说法

退休的古代说法

退休的古代说法
"退休"一词古时使用的不是很多,后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无需再做解释了。

古时退休的称谓除常用的"致仕"外,还有好多种。

使用较早的大概是单音词"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巜左传》就有十余处。

仍为退休含义的复音词还有"告老"丶"乞老"丶"请老"等。

"乞骸","乞骸骨","乞身"也指退休,古代史书中使用的相当多。

乞者,求也。

本来到了规定的年龄,办理退休就是,何以非要官员自己乞求呢。

原来我国古代社会中,一旦入仕为官,就意味着委身事君,把自己的身心全交给了朝廷,只有到老退休时才可乞求君主把躯体归还自己,以便死后骸骨归葬故地。

当然还有另一层意思,即是说先由官员自己提出退休的请求,再经朝廷的批准,从形式上看,也算帝王对臣下的一种恩泽。

除上述"三乞"外,尚有乞退丶乞归丶乞休等,均属此类。

归老、归耕、归田,是指退休还乡养老。

《史记万石君传》:"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吕氏春秋赞能》:"沈尹圣谓孙叔敖曰:"子何以不归耕乎!"
《晋书李密传》:"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汉代张衡有《归田赋》、宋代欧阳修著《归田录》,一看篇名书名便知为退休还乡之作。

休,休官丶休致,还是指退休离职。

如唐代诗人杜甫《旅夜怀书》诗中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林辙的"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宋人王禹伪《小畜集》云:"更待吾家婚嫁了,解龟休致未全迟"等,清朝的退休还分为自请休致与勒令休致两种。

此外,古书中还有告退、引年、告归、引退等,通常都指到龄退休。

官员告老还乡的退休制度

官员告老还乡的退休制度

官员告老还乡的退休制度1. 官员告老还乡的退休制度啊,那可是很有意义的呢!就像一棵大树,年轻时在官场为人们遮风挡雨,年老了回到家乡继续滋养那片土地。

比如徐阶,他告老还乡后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呢!2. 想想看,官员告老还乡不就像是船儿归港吗?结束了官场的航行,回到温暖的家乡港湾。

像海瑞,告老还乡后依然被家乡人敬重。

3. 官员告老还乡的制度,这多重要啊!好比倦鸟归巢,在外面飞累了,就该回家啦。

历史上多少官员告老还乡后过上了平静的生活,比如刘墉,不就是个好例子嘛!4. 哎呀呀,官员告老还乡,这就像是战士解甲归田呀!他们为国家奋斗了那么久,也该回家享受生活了。

就像狄仁杰,告老还乡后也留下了美名呢!5. 官员告老还乡的退休制度,真的很有意思呀!不就是像演员谢幕一样嘛,在官场舞台上表演完了,该回到家乡这个后台休息啦。

看看人家李绅,告老还乡后也有不一样的人生呢!6. 这官员告老还乡啊,不就像游子归家么?在外面闯荡久了,最终还是要回到家乡的怀抱。

比如包拯,告老还乡时家乡人多欢迎呀!7. 你们说,官员告老还乡的制度是不是很棒?就像千里马回到了熟悉的草原。

像王安石,告老还乡后不也过得挺自在嘛!8. 官员告老还乡的退休制度,真的很值得琢磨呀!像是将军卸甲,虽然不再征战,但那份威严还在。

比如寇准,告老还乡后还是被人铭记呢!9. 哇塞,官员告老还乡,这简直就像帆船收起了帆呀!结束了官场的远航。

像苏轼,告老还乡的经历多丰富呀!10. 官员告老还乡的退休制度,可不能小看呀!这就如同老鹰归巢,在天空翱翔久了,也得找个地方歇歇。

像司马光,告老还乡后同样为后人所敬仰!我觉得官员告老还乡的退休制度挺好的呀,让官员们能在年老时有个归宿,还能为家乡做贡献,多棒啊!。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拔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主要通过科举制度实现。

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官
员。

此外,还有举荐、保举、门荫、捐纳等多种方式。

2.考绩制度:官员的考绩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考绩制度以“德、能、勤、绩”为主要考核内
容,分为“岁考、季考、岁终考”三个层次,根据官员的表现和业绩进行评定和奖惩。

3.监察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中设有监察制度,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和履行职责的情况。

监察官员的职责是纠劾
违法、监督风纪、监督司法等,以确保官员履行职责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4.俸禄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是根据官员的品级和职务给予相应的俸禄。

俸禄包括土地、实物、货币等形式的
收入,同时也有一些福利和津贴。

俸禄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障官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维护官僚队伍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5.退休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中还规定了官员的退休制度。

官员退休称为“致仕”,一般按照品级和职务给予相
应的待遇。

退休官员可以享受原俸禄的一定比例,同时也有一些福利和津贴。

通经致仕 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通经致仕 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通经致仕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通经致仕制度是一种古代的退休制度,起源于中国的儒家文化。

它是在政府机构中,特别是在官员职位上实行的一种退休安置制度。

通经致仕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并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实施方式。

通经致仕制度的核心理念来源于儒家思想中的“仕”的概念,即用于指代儒家追求功名和公共利益的行为。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责任和担当,因此,通经致仕制度强调官员应该在履职之后,以一种和谐的方式退出政治舞台,并以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智慧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经致仕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

首先,它为官员提供了一种光荣和体面的退休方式,使他们在功成名遂后能够有尊严地离开政坛。

其次,通经致仕制度也为政府提供了一种灵活的管理手段,可以有效地管理官员队伍的流动和晋升。

此外,通经致仕制度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总的来说,通经致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政府管理、官员退休以及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通经致仕制度也需要不断地适应和改革,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通经致仕制度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制度,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通经致仕制度。

- 引言部分将介绍通经致仕制度的概述,包括其基本概念和背景,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了解的框架。

同时,还将提及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主旨和观点。

- 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通经致仕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首先,将回顾通经致仕制度的历史背景和起源,探究其起初形成的原因和初衷。

接着,将详述通经致仕制度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包括相关法律规定和制度改革。

此外,还将介绍通经致仕制度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机制和操作方式,以及对相关人员的影响和要求。

中国古代官吏致仕养老制度浅析

中国古代官吏致仕养老制度浅析

中国古代官吏致仕养老制度浅析作者:蒋雅娜王宗礼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11期摘要:当今社会的许多人,尤其是体制内员工十分关注“延迟退休”的话题,那么在社会保障体制十分不完善的中国古代,体制内的古代官员又是如何退休养老的呢?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以礼治国是悠久亘古的传统美德,文章着重将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养老制度作一番比较与归纳,纵观历代官员退休制度的沿革变迁和利弊得失,望浅析所得对当代退休养老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官员;退休;养老《礼记·曲礼》上中有这样的文字:“大夫七十而致事”,如此说明,早在礼记诞生的周朝时期就有关于官员退休具体年纪的规定记录。

也就是约定俗成的70岁是退休的年龄,但在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仅限于国家管理者即各级官吏。

官吏退休,史称致仕。

《春秋公羊传》上“退而致仕”,书中进一步注解为:“致仕,还禄位于君”。

也就是“致仕”即交还其权利于君王之意。

一、官吏致仕条件(一)请老归山主动致仕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上说:“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跌跨之属是以退之”。

是指一个男子七十岁是他进入衰老的年纪,开始行动变得迟缓,开始老眼昏花,是时候退休养老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身体的机能,处事的精力,对事物的判断力都大幅度下降,难以胜任治国安邦的重任,告老退休,安享晚年,让出职位给正当盛年的官吏,也是一种贡献,更是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亦有诗《赠陈通其致仕熙寿轩》云:“七十退休人所共,一生清苦独推贤。

枝凄腹饮知安分,骨耸神清合永年。

静引儿孙黄卷下,间驯龟鹤小池边。

恬夷益得冲和力,无病无忧一地仙”。

该诗描绘了退休后的休闲怡然的生活状态,也侧面证明了退休年纪是七十岁。

大多数朝代都是以礼记中七十岁退休为标准,但当然其中也有例外,存在推迟或提前的现象。

年龄固然是官吏退休的主要及首要的条件,但是根据历朝历代不同的大背景以及个人的情况,有一定的差异也属于自然变通的范围内。

所谓“乞骸骨”,一般先由到达年龄的官吏自己向经皇帝提出请求批准,力不能及,需要离任。

古代官员的退休生活

古代官员的退休生活

古代官员的退休生活作者:李晓巧来源:《晚晴》2016年第05期中国历史上的官员,文化素养普遍较高,退休后,常常著述立说,传播文化。

当然,也有好多退休官员依然关心政事,积极发挥“余热”。

政治待遇古代官员退休后,依然享受相应的政治待遇。

《礼记》记载,卿大夫退休称“国老”,一般官吏退休称“庶老”。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43年,汉元帝朝的丞相于定国、大司马史高、御史大夫薛广德三位高官请求退休,皇帝批准后,分别赏赐他们“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

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员会有个“顾问”之类的闲职。

而唐朝对于退休官员都举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

三品以上的官员退休后,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议政。

宋朝叶梦得《石林燕语》载:“神宗初,李少保东之自侍读致仕,上特召对延和殿,命坐赐茶,退偕讲读官燕饯于资善堂。

”皇帝同退休大臣亲切交谈,并请喝茶、吃饭,这是莫大的政治荣誉。

但李东之是前朝皇帝的近臣,宋神宗待见他,“故礼之特厚,非常例也”。

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官员退休时都晋升一级;而且退休后,仍可加衔晋级。

清朝赵慎畛《榆巢杂识》载,嘉庆帝“优礼旧臣”。

乾隆帝则喜欢同退休老臣诗词唱和,“凡御制诗章,时附驿寄,命之赓和”。

经济待遇汉代规定,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三分之一的养老金。

也有特例,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贤官第五伦申请退休时,被汉章帝赐“以两千石俸终其身”,并加赐钱五十万,公宅一所。

“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给俸”。

除非皇帝特批,否则的话,唐朝官员退休后没有退休金,但能得到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宋朝“国初循用唐制,至真宗乃始诏致仕官特给一半料钱,盖以示优贤养老之意”。

宋真宗除了给退休干部发半薪外,还给他们加级,这叫“迁秩”。

但“迁秩”是要经过考核的,“须有清名及劳效”。

明初曾规定退休官员食原俸,但很快就取消了,一般情况下不给退休官员发退休金,家里实在太穷的话,根据个人申请,“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

历史趣谈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因何而来?

历史趣谈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因何而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因何而来?导语:“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告”是请求,“老还乡”是年老回到家乡,“告老还乡”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告”是请求,“老还乡”是年老回到家乡,“告老还乡”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种制度。

我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但仅仅限于是官吏,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等。

《春秋公羊传》上“退而致仕”,书中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意即交换权利于君王。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于唐朝时期,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

但“退休”一词始见于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中说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宋史.韩贽传》中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词句。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官吏退休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条件,《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

”后来的汉、唐、宋、元等朝代基本实行七十而致仕的规定,但到了明清两朝则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

但到达退休年龄之前也可以提前退休,如唐朝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意即若身染疾病或者受伤者,虽未到退休年龄也可以退休请俸;明朝亦有规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软弱无效能的官吏,可随时勒令退休。

可见,在我国古代,官吏“告老”、“告病”辞去官职,提前退休也是允许的。

“告老还乡”就是“老病不堪厘务者”和“老疾不能任事者”主动请辞,提前申请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提前退休的情形。

古代官吏提前退休比较简单,只要官吏提出申请,皇帝一般都会准许。

明弘治四年(1491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
第四章
中国古代官吏旳 选拔与任用
一、历代选官制度及原则
❖ 1、先秦时期乡举里选
❖ 《周礼·地官·乡大夫》讲到三年举行一 次“大比”,以考察乡人旳“德行道 艺”,选拔贤能旳人才。
❖ 《礼记·王制》提到“乡论秀士”
❖ 周时就在“庠”、“序”等地方学校中 养士
❖ 优者送进“国学”,再选其“贤”者授 予一定旳官职,有所谓俊士、进士等名 称。
❖ 元朝:因袭历代汉族地主政权旳考核制度, 而且创设了“考功历”,使考核制度愈加完 善。
❖ 考功历:不论大小官吏各给印刷纸一卷,卷 首写明姓名、出身。调任时由上级长官注明 任职年月,记载任期内旳功过行状,最终填 写“考功历”旳有关官员还须结保具状,以 免敷衍塞责或营私舞弊。吏部以“考功历” 为根据,考定优劣,决定任免。
❖ 《礼记·射义》还提到诸侯贡士于天子。
2、汉代旳察举征辟
❖ 所谓“察举”,是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 如丞相、侯、刺史、郡守等,将经过考 察旳优异人才向朝廷推荐,经过朝廷考 核后授予不同旳官职。
❖所谓“征辟”,是朝廷和高级官 吏选拔任用属员旳一种制度。高 级官吏把有声望、有才干旳人推 荐给朝廷,由朝廷聘任为官旳称 为“征”,由地方高级官吏将人 才聘为自己幕僚属官旳称为 “辟”。
4、隋唐宋元时期旳科举制度
❖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 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
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 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旳机关是礼部, 考官一般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
❖ 参加进士科考试要请当世显人向考官推 荐奖誉,才有及第(及格)旳希望。及第
❖茂才和孝廉:西汉以举贤良为盛, 东汉以举孝廉为盛
❖东汉桓帝灵帝后来,“举秀才,不 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内容提要】中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养老称为致仕、致事或者致政,意思是交还官职,“还禄位于君”。

西周时已有致仕养老的制度,“大夫七十致仕,老于乡里”。

卿大夫致仕称“国老”,士致仕称“庶老”······【关键字】退休条件年龄待遇作用我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但仅限于官吏,它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

《春秋公羊传》载“退而致仕”,书中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意即交换权利于君王。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发轫雨何时难以考察,但到周代,随着奴隶制官僚制度的完善,与之配套的各级官吏的退休年龄和善后问题已纳入行政管理的范围,退休制度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与唐朝时期,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

退休制度的内容一、“退休”一词的来源“退休”一词始见于唐宋文集,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中说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宋史·韩贽传》中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词句。

何谓“退休”?依古代而言,即是辞官于朝,退闲于家。

二、“退休”条件首先,古代官吏退休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条件。

《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

”《尚书大传》也说:“大夫七十而致事,老于乡里。

”也就是说退休的年龄为七十岁。

为何规定退休年龄为七十?《白虎通义·致仕》作了解释:“臣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老去避贤者,所以长廉耻远也。

”一句话,人至七十,老而衰,不便在官场趋走办事了。

后来的汉、唐、宋、元等朝代基本实行七十而致仕的规定,但是到了明清两朝,则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

其次,有一些官吏未到退休年龄,却可以提前退休,这是因为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任职效能。

如唐朝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意即若身染疾病或受伤者,虽未到退休年龄也可以退休请俸;明朝亦有规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软弱无效能的官吏,可随时勒令退休。

由此可见,提前退休是容许的。

三、“退休”后的待遇退休制度的另一个要件就是退休后的待遇,这关系到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对此都比较重视。

首先是政治上的待遇,据《礼记》记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对老臣的尊重。

到了唐朝,对致仕官吏要举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

与现在发一个“光荣退休”的证书,虽然形式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

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礼遇。

其次是经济上的待遇,退休后官吏会被优厚对待。

汉代规定,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吏,则干脆委任一个“顾问”之类的闲职,供养起来;唐代,五品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可见唐朝的国富民强)。

如名相房玄龄、宰相宋璟致仕时,皇上特批均赐全禄。

六品以下的官员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两宋时期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优待,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

官员致仕时,皆晋升一级。

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

与在职官员致仕少了一点实权。

明朝初期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

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

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

后来有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清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不会让你喝西北风的,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

清朝基本上也按照明朝的退休制度执行。

(看来明清两朝品级较低的官员退休后生活比较惨,这也不难理解,贪官会那么多了和他们在职加紧搜刮民脂民膏了)四、“退休”的原因一是回避政治权力斗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和《史记·货殖列传》中均有记载的春秋战国时越国的大夫范蠡。

范蠡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

在越国被吴国灭亡后,范蠡殚精竭虑辅佐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在经过二十余年卧薪尝胆之后,勾践击败吴王夫差,兴邦复国。

作为大功臣的范蠡被勾践封为上将军,此时范蠡达到了为人臣者的最高境界。

但此时的范蠡深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于是告老辞官,携西施遁入“五湖”,可谓极具聪明之举。

二是无心于官场。

官员无心于官场,向往能够回到家乡,于是“告老还乡”。

此种情形下的任何小事都有可能引起“告老还乡”提前退休的想法,如人们熟知的晋朝彭泽县令陶渊明就是向往田园生活,主动请辞“告老还乡”。

又据《世说新语·识鉴》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张翰晋朝是大司马,字季鹰,由于一日,秋风乍起,触景生情思念起家乡吴地(浙江)的特产菰菜、莼羹、鲈鱼脍来了,突然领悟: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图个快快乐乐,又何必要为了个官名而别乡数千里,还要备受羁绊呢?于是“告老还乡”。

三是客观条件,体弱多病,难当重任。

如在唐太宗时,官吏退休年龄是七十岁,对朝廷有大贡献者还可延缓退休年龄。

但开国元勋李靖,因自感伤病碍身,遂在六十四岁时“告病还乡”。

四是年限已到。

也就是任职官员的年龄到了七十岁后,自动退休。

五、“退休制度”的作用退休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官吏终身制,保持了统治阶级的生气。

官吏退休后,国家为保证其特权,令其按级领取俸禄,使退职者老有所养,老有所安,又使在职者无后顾之忧,它有利于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不同时期的“退休制度”一、先秦时期的退休制度西周已形成了官吏退休养老制度。

《礼记·王制》说,卿大夫“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

注谓“致政,还君事”。

官吏七十岁岁致仕退休后,“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痒。

虞痒在国之西郊”。

例如,周公致政后,周成王使居洛邑,享受最高待遇。

春秋时期各国还对官吏建立了退休制度。

官吏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自动请求退休,称为“请老”、“告老”或“老”。

退休后的官吏被称为“国老”,受到国人尊重,有专门的活动场所。

退休的年龄为70岁,即所谓“七十致仕”。

二、秦汉时期的退休制度。

秦汉时期,尤其是两汉时期的致仕与优恤制度已经比较完备。

致仕即退休,条件是年老或有病(告老告病皆卑称“乞骸骨”)。

退休后,根据不同的官阶享受优恤待遇。

两汉公卿大臣老病退休后的待遇,一般由皇帝下诏书决定,情况差别很大。

有的享受全俸,有的三公享受二千石俸,大多数人享受原俸的三分之一(《汉书》卷12《平帝纪》,元始元年正月,“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以此可供参考)。

还有的享受一次性赏赐的钱、谷、黄金、房舍、和车马等。

政治上地方官按时派人“存问”,有些德高望重的老臣还可依时朝见皇帝。

官员死后,朝典还有一种抚恤制度。

主要内容是根据官员们身份地位的不同给予不同等级的赠赙(财物)、赠印绶、赠谥、赠冢地、赠各种葬具和明器等。

如官吏系因公死亡,则厚加赏赐,并荫其后代。

实行这些制度,目的显然是使官吏免除后顾之忧,更加兢兢业业地位封建王朝服务。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退休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规定有退休制度。

一般沿袭先秦古制,以七十岁为退休年龄,“七十悬车”似乎已经成为惯例。

即使朝廷没有命令退休,在职官员也多自以年老请求辞职,因为当时认为年老致仕是光荣的事情。

退休养老的官号,多加特进、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等官号,以示优崇。

这些官员并无职事,是作为领取俸禄、享受礼遇的依据。

此外,赐钱帛谷物,赐衣茶,赐床帷被褥、几杖、安车驷马等,也是优崇退休功勋重臣的礼制。

一般官位越高,致仕后的待遇越优崇。

四、唐代的退休制度唐朝的退休制度,随着阶级基础的扩大,退休制度作为官僚制度的一部分,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特点如下:第一,致仕年龄教灵活。

“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

······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若精力旺盛,胜任职守,亦可缓退。

“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第二、致仕手续简便,只要造册上报即可。

“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由省奏闻。

”第三,对致仕官员举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很有人情味。

“开元五年十月敕,致仕应请物令所有送至宅。

”第四,致仕官享受优厚待遇。

首先在政治上,三品以上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事决策。

其次在经济上,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受皇帝特恩,可给全薪退休。

六品以下,则赐口分田养老。

另外,高官致仕,允留一子领薪侍养。

“致仕官子弟无京官者,其在外者,听一人停官侍养。

”总之,唐王朝在退休制度上,其政策规定较汉要完备得多。

五、两宋时期的退休制度两宋时期,退休制度又有新的规定。

宋制,文官年满七十为致仕之期,武臣可延长十岁。

若自愿亦可提前致仕。

但少数元老大臣,不在此限。

两宋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待遇,优厚备至,无以复加。

其特点:第一,宋神宗前,官员致仕皆解除原任官职,神宗以后允许带职致仕。

官员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实处“半退”状态。

第二,宋官致仕时,皆升转一官。

第三,依据退休官的品级,其子孙可“荫补”一定的官职。

但中级官员如荫补子弟,即不能转官,称“守本官致仕”。

宋朝开创了老子退休、儿子顶职的先河。

第四,从宋真宗起,职事官致仕后,食半俸,立有战功者,部分食全俸。

第五,有些官吏名义上退休,实际上又安排了其它名誉职务,令领职务俸禄(全俸)。

此种“退居第二线”的官,称“祠禄官”。

有些官吏告退后,安置于台阁,令写碑修书,撰国史,“卒老于文字之间”。

有些官吏致仕后,因工作需要,朝廷又特命复出任职,时称“落致仕”赵宋王朝政府机构庞杂,冗员遍布,其症结何在?我们从其退休制度上即可窥见一斑。

六、元朝的退休制度元朝实行官员致仕始于至元二十二年(1291年),规定致仕的年龄是70岁。

大德七年(1303年)规定,三品以下致仕官员加散官一等。

九年(1305年)规定,致仕官员子幼家贫者给半俸终其身。

后来,在“加散官一等”外,“职事”也升一等,也就是说授予与加授散官等级相当的职事,当然是虚的,所以称为“遥授职事”(《元史》卷84《选举志四》:《元典章》卷11《吏都五·致仕》)。

但是,翰林、太史司天官“虽年过七十,不致仕”。

这是从郭守敬开始的。

郭守敬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大德七年(1303年),元朝政府全面推行七十致仕制度,“独守敬不许所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