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陵泉

合集下载

解除老人尿不尽 - 按摩阴陵泉二分穴...

解除老人尿不尽 - 按摩阴陵泉二分穴...

解除老人尿不盡-按摩陰陵泉二分穴...許多老人小便時,老感覺尿不盡,這在中醫學上屬“淋證”的範疇。

中醫認為,腎主水,隨著年齡增加,腎虛下元不固、膀胱失約、水道失調,就會出現尿不盡,如果每天按摩穴二分穴對治療尿不盡有良效,二分穴是南少林骨傷科中的一個穴位,南少林傷科認為按摩可二分穴增強腎氣的固攝力,並具有補腎益氣、通經活絡的功效,使其主水功能恢復正常而消除尿不盡。

少林傷科穴位與中醫中的穴位稱呼有所不同,二分穴就是相當於中醫中的陰陵泉,即在膝蓋內側凹陷處,古中醫認為:陰陵泉,陰者,水也、陵者,土丘也、泉者,水泉穴也。

該穴名意指脾經地部流行的經水及脾土物質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積。

本穴物質為地機穴流來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處肉之陷處,泥水混合物在該穴沉積,水液溢出,脾土物質沉積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狀,故名,陰陵名意同陰陵泉。

該穴為脾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會合之處,故為脾經合穴。

另外該穴屬水,指該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所表現出的五行屬性,該穴物質為脾經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對外輸出的是地部水液,與脾經本身的濕熱氣血相比,該穴的外傳之液體現了水的陰寒潤下特性,故其屬水,其氣血物質為脾土微粒和地部經水以及由脾土蒸發的氣態物,脾土微粒沉積穴周,經水由本穴滲入地之地部,氣態物則循脾經上行,其功能排滲脾濕。

一般來說陰陵泉有以下作用:1.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遺尿,尿瀦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腎炎,遺精,陽痿;2.消化系統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腸炎,痢疾;3.婦產科系統疾病:陰道炎,月經不調;4.其他:失眠,膝關節炎,下肢麻痹。

按摩陰陵泉取該穴道的時候,患者應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取穴姿勢,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陽陵泉相對(或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每次左右腿各按摩6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一般2周後即可見效。

推三阴交到阴陵泉,排除湿毒效果杠杠!

推三阴交到阴陵泉,排除湿毒效果杠杠!

推三阴交到阴陵泉,排除湿毒效果杠杠!
师兄们好!湿毒,并不是夏天才会有的,经常一坐就一天的上班族也会滋生湿毒,因此,久坐的人,必须要学会“排湿毒”这一招。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招自我排湿毒的方法,自己在家就可以做,因为很简单,只要经常推一推三阴交及阴陵泉,湿毒就跑光光!
方法如下:
从三阴交穴开始向阴陵泉穴推。

三阴交穴是三条阴经的交叉点,可以调动肝、脾、肾这三条经络的气血以通畅脾经。

然后顺着骨缘推到阴陵泉穴,反复地推。

推的过程中,要去找最痛的点,这个点就是淤堵的部位。

把它推到不疼了,这“脾经管道”就打通了。

脾经一通,多余的水湿就会顺畅地排出去了。

脾经是通过膀胱来排湿的,所以坚持推一段时间后,会感觉小便增多,这就是排湿的表现。

长期坚持下来,湿气自然就少了!。

《2024年艾灸“相对穴”阴陵泉与阳陵泉干预RA大鼠及对MC释放BK、TNF-α的影响》范文

《2024年艾灸“相对穴”阴陵泉与阳陵泉干预RA大鼠及对MC释放BK、TNF-α的影响》范文

《艾灸“相对穴”阴陵泉与阳陵泉干预RA大鼠及对MC释放BK、TNF-α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参与。

近年来,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RA的治疗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探讨艾灸“相对穴”阴陵泉与阳陵泉对RA大鼠的干预效果及其对肥大细胞(MC)释放的缓激肽(BK)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

二、方法1. 实验材料(1)动物: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艾灸组等。

(2)试剂与仪器:包括艾条、针灸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等。

2. 实验方法(1)RA大鼠模型的建立:通过注射特定抗原诱导SD大鼠产生RA模型。

(2)艾灸干预:对艾灸组大鼠进行“相对穴”阴陵泉与阳陵泉的艾灸干预。

(3)取样及指标检测:在特定时间点取大鼠血清和关节液,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BK和TNF-α的含量。

三、结果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艾灸干预后,RA大鼠的活动度、食欲等有所改善。

2. 血清及关节液中BK和TNF-α含量变化: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大鼠血清及关节液中BK和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

3. 艾灸对RA大鼠的干预效果:艾灸组大鼠的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四、讨论本研究发现,艾灸“相对穴”阴陵泉与阳陵泉能够显著降低RA大鼠血清及关节液中BK和TNF-α的含量,改善大鼠的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

这表明艾灸在RA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BK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参与疼痛和炎症反应的调节。

TNF-α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具有促进炎症反应和关节破坏的作用。

因此,降低BK和TNF-α的含量可能是艾灸改善RA症状的重要机制之一。

此外,艾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RA的目的。

而“相对穴”阴陵泉与阳陵泉的选取,可能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RA的病因病机,选取具有协同作用或互补作用的穴位,以提高治疗效果。

阴陵泉穴与蜂针疗法的相关作用

阴陵泉穴与蜂针疗法的相关作用

阴陵泉穴与蜂针疗法的相关作用林松涛;郑裕隆;李万瑶【期刊名称】《蜜蜂杂志》【年(卷),期】2018(038)012【总页数】2页(P43-44)【作者】林松涛;郑裕隆;李万瑶【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405【正文语种】中文利用阴陵泉穴位治疗,在蜂针疗法的作用下,对不同病种进行探讨,有利于更好地应用膝关节附近的穴位进行辨证配穴处方治疗。

蜂针疗法作用于经络穴位,具有蜂毒和针灸的双重作用。

直接刺激浅表经络系统的皮部,改善血管和神经营养状态,有调和气血、疏通经脉等功能。

蜂针刺入穴位后所释放的蜂毒含有多种肽类、酸类、酶类、微量元素等物质,具有良好的调节免疫、抗炎镇痛、恢复活动功能的作用。

蜂针治疗取穴原则为:①全身治疗,根据病因病机取穴做全身性治疗;②视病变所在,循经取穴;③局部治疗,即从病灶的局部及其上下左右取穴,以局部穴位为主,多为阿是穴。

1 阴陵泉穴概述阴陵泉(Yinglingquan,SP9),别名:阴之陵泉。

经络属于:足太阴脾经的五腧穴之一,属合(水)穴。

出自《灵枢·热病》篇。

穴名义:阴陵泉穴的“阴”为阳之对,内侧为阴,穴在内侧;“陵”即山陵,泉指水泉,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阴陵泉。

定位:正坐或仰卧取穴,在人体小腿膝关节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记载“取曲膝之横纹尖头处”。

《神应经》有:“在膝内侧辅骨下陷中”。

简便取穴: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向上推,抵膝关节下,胫骨向内上弯曲凹陷处即是阴陵泉穴(见图 1)。

解剖;皮下组织下为半腱肌腱,腓肠肌内侧头,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最深层有胫神经。

图1 阴陵泉取穴位置图主治:(1)消化系统疾病: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2)主治痛症:肾腰痛、妇人阴中痛、少腹坚急痛、腿膝肿痛、霍乱足痹痛、女子疝瘕、腹中寒痛、鹤膝风种、历节风疼等。

《2024年艾灸“相对穴”阴陵泉与阳陵泉干预RA大鼠及对MC释放BK、TNF-α的影响》范文

《2024年艾灸“相对穴”阴陵泉与阳陵泉干预RA大鼠及对MC释放BK、TNF-α的影响》范文

《艾灸“相对穴”阴陵泉与阳陵泉干预RA大鼠及对MC释放BK、TNF-α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炎症、疼痛、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

在传统中医治疗中,艾灸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疗法。

艾灸的疗效不仅取决于穴位的选择,也与配穴的应用有着密切关系。

本研究关注“相对穴”阴陵泉与阳陵泉在RA大鼠模型中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对肥大细胞(MC)释放缓激肽(BK)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

二、方法1. 材料与动物模型本实验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通过特定方法建立RA大鼠模型。

艾灸材料选用优质艾绒。

2. 实验设计将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阴陵泉艾灸组、阳陵泉艾灸组。

通过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探究艾灸对RA大鼠的影响。

3. 艾灸操作对艾灸组大鼠进行相应的穴位艾灸,记录艾灸时间、温度等参数。

4. 指标检测通过生物化学方法检测大鼠关节液中BK、TNF-α的含量,观察艾灸对MC释放BK、TNF-α的影响。

三、结果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艾灸后,RA大鼠的活动度有所提高,关节肿胀程度减轻,疼痛症状得到缓解。

2. MC释放BK、TNF-α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阴陵泉与阳陵泉艾灸组大鼠关节液中BK、TNF-α的含量均有所降低,且阳陵泉艾灸组降低更显著。

这表明艾灸能够抑制MC释放炎症介质,从而减轻RA大鼠的炎症反应。

3. 阴陵泉与阳陵泉的差异虽然阴陵泉与阳陵泉的艾灸均能对RA大鼠产生积极影响,但阳陵泉艾灸在降低BK、TNF-α含量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

这可能与两穴位在经络系统中的不同作用有关。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艾灸阴陵泉与阳陵泉能够干预RA大鼠的病情,减轻关节炎症,缓解疼痛。

此外,艾灸还能抑制MC释放BK、TNF-α等炎症介质,从而进一步减轻RA大鼠的炎症反应。

在比较阴陵泉与阳陵泉的疗效时,发现阳陵泉艾灸在降低BK、TNF-α含量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

这可能与两穴位在经络系统中的不同作用机制有关。

天天养生20130525李智:穴对就是补对(体虚,丰隆穴,阴陵泉,太溪穴)

天天养生20130525李智:穴对就是补对(体虚,丰隆穴,阴陵泉,太溪穴)

天天养生20130525李智:穴对就是补对(体虚,丰隆穴,阴陵泉,太溪穴)天天养生20130525李智:穴对就是补对(体虚,丰隆穴,阴陵泉,太溪穴)穴对就是补对李智做客深圳卫视《天天养生》你真的需要补一补——体虚的表现:极易出汗疲倦乏力气短懒言——进补前必须分清体质进补前要分清你是否真的虚。

如果你的虚是假的虚,进补不但取不到补的效果,反而会火上浇油或者南辕北辙的情况。

怎么这种人也要补?腹胖者应该健脾祛湿。

他们的肥肉太多了,垃圾太多了。

中医把这些垃圾叫“痰湿”。

——判断痰湿体质(一)经常感到头脑沉重——判断痰湿体质(二)四肢酸沉——判断痰湿体质(三)体重在短时间内飞速增长——判断痰湿体质(四)大便粘稠不成形你是水果型身材吗?——腰臀比:腰围除以臀围——腹胖人群高发疾病:心脑血管动脉硬化老年痴呆大补穴位——丰隆穴——丰隆穴功效:祛痰湿消腹胖水肿便秘——按丰隆穴祛痰湿时间:15到20分钟大补穴位——阴陵泉中医说内侧阴外侧阳,上面阳下面阴。

这个穴位在身体内侧下方。

——阴陵泉功效:祛痰湿水肿四肢沉重感。

——阴陵泉外侧为阳陵泉拇指按住阴陵泉,其余四指在外侧顶,形成一个内外夹击的方法。

林黛玉体型需要补——虚不受补症状:口干舌燥手脚心发热脾气暴躁易失眠心烦怕冷。

这是阴虚型体质大补穴位——太溪穴——调理阴虚体质:太溪穴脚踝内侧骨头尖,脚后有个跟腱,在两者连线中间。

拇指放在穴位上,食指放在后面对应的地方,用两指对掐。

——太溪穴功效:调理失眠手脚冰凉头晕目眩它是肾经上的穴位。

这个茶可以减肥利尿祛痰湿的效果。

人体七个“排污口” 按揉穴位巧排毒

人体七个“排污口” 按揉穴位巧排毒

人体七个“排污口”按揉穴位巧排毒人体有7个“排污口”,找到“排污口”,把湿毒排出去,人就会少生病,不生病,其实这些排污口很好找,他们都“窝”在关节的部位。

1.【腋下】腋窝的极泉穴是心经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脏的郁火毒素,应常常去按揉,以疏通这口井。

2.【肘窝】当你出现咽喉肿痛、痰黄气喘、咳嗽咳血、心烦心热、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等问题,可以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5~10分钟,会出现青、红、紫、黑等不同颜色的毒素反应物。

每一到两周一次,可保这口排污井的通畅,排出心肺毒素。

3.【膝窝】膝窝又称腘窝,在窝的中心点上,有一个重要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去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

所以平时可拍打此处5~10分钟至淤斑痧点显出,每一至两周拍打一次。

4.【阴陵泉】阴陵泉穴位在膝盖下方,沿着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就是阴陵泉所在,它是脾经的合穴,从脚趾出发的脾经经气再这儿往里深入,可以健脾除湿。

每天要用手指按揉这里,时间不拘,空闲的时候就可以,但要保证一天总共10分钟以上。

如果你体内有脾湿,按这里会疼,但是坚持按揉,你会发现疼痛再逐渐减轻,说明你的脾湿在好转。

5.【足三里】足三里是人体的一个穴位,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在胫骨和腓骨之间(距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

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湿当然也少不了它。

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觉前用艾条灸,可以协助阴陵泉祛湿。

该穴是一个祛湿的要穴,而人体湿气大就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水肿,以及各种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

另外,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湿气的,如果湿气多了运化不出去,就会变成痰饮。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生痰的问题就要健脾,操作方法:空闲的时候按揉阴陵泉,一天要保证10分钟。

晚上睡觉前,用艾条灸两侧足三里3-5分钟,最好灸之前先按阴陵泉1-2分钟。

6.【承山穴】承山穴在小腿后面正中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即委中穴与足跟之中处。

腕部穴埋籽常用腕部穴

腕部穴埋籽常用腕部穴

腕部穴埋籽常用腕部穴概述腕部穴埋籽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埋置种子来达到治疗、保健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腕部穴埋籽常用的腕部穴位有许多,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腕部穴位。

1. 劳宫穴(PC7)劳宫穴位于手掌掌心,当第二、三掌骨之间的凹陷处。

按揉劳宫穴可起到清热解毒、镇痛止痒的作用,对肩臂疼痛、心悸失眠等症状具有缓解的效果。

2. 阴陵泉穴(KD6)阴陵泉穴位于腕关节内侧正中缪穴凹腕横纹静脉旁。

按揉阴陵泉穴可促进气血循环,调节内分泌,对月经不调、泌尿系统疾病等有一定的疗效。

3. 太渊穴(SP-9)太渊穴位于腿骨上缘、腿骨后正中线上7寸之处,按揉太渊穴可以清热解毒、理气止痛,对腹痛、腹胀、小腹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 曲池穴(LI11)曲池穴位于肘关节外踝中点,按揉曲池穴可以清热解毒、通经活络,对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5. 少商穴(HT3)少商穴位于手掌尺侧,腕掌纹腰梁两旁近鱼际的窝中。

按揉少商穴可以通心活血、调和气机,对胸痛、心悸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6. 马宁穴(PC6)马宁穴位于手腕横纹与掌纹交汇处附近。

按揉马宁穴可以镇痛止呕、调节胸腹脏腑,对胸闷、呕吐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7. 天池穴(LU5)天池穴位于前臂外侧,腕手张之时,封桡侧手腕横部中点处。

按揉天池穴可以清热解毒、宣散风热,对咽喉肿痛、咳嗽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8. 谷俞穴(LI4)谷俞穴位于拇指与食指之间,拇指根第一间隙指侧肌肉突起处。

按揉谷俞穴可以活血止痛、消炎解毒,对头痛、鼻塞、牙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总结以上介绍了腕部穴埋籽常用的腕部穴位及其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腕部穴埋籽时,应当准确找准穴位,并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

另外,穴位的选择和运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在腕部穴埋籽过程中,如有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

腕部穴埋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但仍需谨慎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腹结 ▪ 大横 ▪ 腹哀 ▪ 大包
▪ 食窦 ▪ 天溪 ▪ 胸乡 ▪ 周荣
参考资料
1. 阴陵泉 .《青囊经》中医养生网 .2012-06-23 [引用日期2012-08-20] .
2. 阴陵泉穴 .按摩技术论坛 [引用日期2013-04-8] .
词条标签:
穴位针灸腧穴中医药学 中医
阴陵泉图册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288556次 编辑次数:24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03-10 创建者:liyi113 词条贡献榜 辛勤贡献者: 普洱大枣粥 百科ROBOT
阴陵泉 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在众多疾病治疗时应用非常的广,有关此穴道的治病疗 法有:穴道疗法治疗膝盖疼痛、治疗糖尿病等。 古代记述:腹中寒,腹中气胀,洞泄不化,不嗜食,肠中切痛,胁下满,水肿,腹坚,小便不利或 失禁,寒热,阴痛,遗精,霍乱,足痹痛,鹤膝风,腰腿膝痛,脚气水肿,疝瘕。 近人报道:肾炎,尿闭,腹水,肠炎,黄疸。 刺灸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阴道炎、膝关 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配足三里、上巨虚主治腹胀、腹泻;配中极、膀胱俞、三阴交主治小便不利。
按摩阴陵泉穴治“尿不净” 慢性前列腺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常表现为小便不畅,即解小便时,需等待一会儿,才能慢慢解出。 有时伴有尿不净,需再等一会儿,才能解净。按摩阴陵泉穴位可使患者解小便自如,而且对肛门松 弛的治疗也有效。 阴陵泉穴位在胫骨内上髁下缘,胫骨内侧缘凹陷处(将大腿弯曲90°膝盖内侧凹陷处)。每次按摩 100~160下左右,每日早晚按摩一次,两腿都需按摩,一般按摩两周见效。 阴陵泉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产后尿潴留临床观察36例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产后及剖宫产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实验组36例,对产后及剖宫 产后尿潴留的产妇进行阴陵泉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对照组36例,肌肉注射新斯的明,加理疗及 诱导排尿。结果实验组1次单侧注射成功34例,两侧注射成功2例,有效率达100%。结论阴陵泉穴位 注射新斯的明治疗产后尿潴留方法简便,经济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8肩痛 编辑
治疗肩痛: 向阳陵泉透刺,同时活动肢体。左取右,右取左。(多于对侧阴陵泉下1寸处有明显压 痛。) 9现代 编辑
经穴现代研究之一。实验研究表明,针刺阴陵泉穴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强刺激多引起抑制 过程;弱刺激则半数引起兴奋,半数引起抑制。对健康人弱刺激,多数引起兴奋过程;而强刺激影 响较小。对于降结肠及直肠不蠕动或蠕动很弱者,针刺阴陵泉穴可使之蠕动增强。针刺急性菌痢患 者的阴陵泉配外陵穴,凝集素平均效价值最高并且增长最快。阴陵泉穴有调节膀胱张力的作用。 电针正常人阴陵泉穴的脑fMRI研究 王伟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电针右侧阴陵泉和口面部非穴位点时诱发的脑活动区,比较其 异同,推测阴陵泉特异性激活区,探讨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采用组块刺激模式,电针 右利手健康志愿者的右侧阴陵泉(5名)和面部非穴位点(5名),对全脑行平面回波血氧水平依赖功能 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高分辨率三维T1解剖像,用SPM2软件进行统计学预处理,然后将统计参数 图叠加到三维解剖图像。结果阴陵泉组5名受试者统计学分析后实验显示不同脑区信号升高和/或降 低;信号增高见于右枕叶、右海马、双侧第二躯体感觉区、左顶上小叶;信号降低见于双侧颞下回 和右楔前叶;信号呈双向变化见于双侧前额叶。面部非穴位组5名显示的脑激活区与之较相似,其中 信号增高区域见于双侧中央后回、双侧前额叶、双侧颞上回、双侧岛叶和右枕叶;信号降低区域见于 双侧前额叶、双侧枕叶、楔前叶和左顶上小叶。结论电针阴陵泉未见明显特异性脑活动,大脑在针 灸阴陵泉促进排尿的临床实践中的作用较局限。 10文献 编辑
▪ 郄穴 ▪ 八会穴
▪ 八脉交会穴 ▪ 交会穴
▪ 下合穴
▪ 中府 ▪ 云门
▪ 天府 ▪ 侠白 ▪ 尺泽 ▪ 孔最 ▪ 列缺
▪ 经渠 ▪ 太渊 ▪ 鱼际 ▪ 少商 ▪ 商阳
其他名词
脾经
穴位介绍
▪ 隐白 ▪ 大都 ▪ 太白 ▪ 公孙
▪ 商丘 ▪ 三阴交
▪ 漏谷 ▪ 阴陵泉
▪ 血海 ▪ 箕门 ▪ 冲门 ▪ 府舍
百科消息: “二维马”知识行大挑战 你知道瘦肉精的危害吗 足不出户看三星堆博物馆 商城许愿树:大声说出你的爱 百科新玩法:新版城市百科上线
足太阴脾经之合穴,五行属水。 取法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取该穴道的时候,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小 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腱)、肌。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 织内除隐神经之外,还有与神经伴行的大隐静脉。该静脉正行于该穴的皮下,针刺应注意避开。针 穿小腿深筋膜,经胫骨粗隆内侧的缝匠肌、半膜肌及半腱肌等各肌附着处的肌腱,向后经胫骨内侧 缘进入膕肌。以上诸肌由股神经、坐骨神经等支配。膝下内动脉,发自膕动脉,向内下方,经胫侧
刺法:1.直刺1.0~2.0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下扩散; 2.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拔罐
将穴位和三棱针常规消毒,针刺该穴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1] 日常按摩
拇指指端放于阴陵泉穴处,先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再点按半分钟,以酸胀为度。[1] 4配伍 编辑
配三阴交,有温中运脾的作用,主治腹寒。 配水分,有利尿行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
副韧带和胫骨内侧髁之间,参加膝关节网,并发支营养胫骨及附近肌腱。 2功用 编辑
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
3主治 编辑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肾炎,遗精,阳痿; 2.消化系统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肠炎,痢疾; 3.妇产科系统疾病:阴道炎,月经不调; 4.其它:失眠,膝关节炎,下肢麻痹。
▪ 腧穴特异性 ▪ 腧穴定位法 ▪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 骨度折量定位法 ▪ 指寸定位法
▪ 同身寸
▪ 中指同身寸 ▪ 拇指同身寸 ▪ 横指同身寸 ▪ 经穴
▪ 经外[奇]穴 ▪ 阿是穴
▪ 特定穴
▪ 背俞穴
▪ 募穴
▪ 原穴 ▪ 络穴 ▪ 五输穴
▪ 穴]
▪ 合[穴]
阴陵泉 编辑 阴陵泉足太阴脾经之合穴,五行属水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 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取该穴道的时 候,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 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配伍肝俞、至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中文名阴陵泉 类 型穴位 位 置小腿内侧 主 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等 五行属水 功 用清利湿热,健脾理气 目录 1特性 ▪ 取法 ▪ 解剖 2功用 3主治 ▪ 刺灸 ▪ 拔罐 ▪ 日常按摩 4配伍 5操作 6方例 7应用 8肩痛 9现代 10文献 1特性 编辑
《千金方》:阴陵泉、关元,主寒热不节,肾病不可俯仰,气癃尿黄;阴陵泉、阳陵泉,主失禁遗 尿不自知;阴陵泉、隐白,主胸中热,暴泄。 《百症赋》: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 《针灸大成》:霍乱,阴陵泉、承山、解溪、太白。 《甲乙经》:“妇人阴中痛,少腹坚急痛,阴陵泉主之。” 《杂病穴法歌》:“心胸痞满阴陵泉,”;“小便不通阴陵泉” 位置:膝盖内侧横纹向上,会摸到一个突起的骨头,顺着骨头的下方和内侧摸,会摸到一个凹陷的 地方,这里就是阴陵泉所在位[2]置。 很多人做了一天家务后,会发现自己的小腿肿胀。这是小腿长期在同一姿势下,气血无法顺行而导 致的肿胀。这时候要用“小腿消肿穴”阴陵泉。每天在这个穴位刺激3-5分钟,让气血顺利通行。另外, 尽可能不要长期保持同一个姿势,有利于全身的气血循环,避免身体的僵硬。 足太阴脾经
▪ 隐白 ▪ 大都 ▪ 太白 ▪ 公孙
▪ 商邱 ▪ 三阴交
▪ 漏谷 ▪ 地机
▪ 阴陵泉
▪ 血海 ▪ 箕门 ▪ 冲门
▪ 府舍 ▪ 腹结 ▪ 大横 ▪ 腹哀
▪ 食窦 ▪ 天谿 ▪ 胸乡 ▪ 周荣
▪ 大包
针灸学·相关科技名词
▪ 经络学
▪ 腧穴学
▪ 刺法灸法学 ▪ 针灸治疗学 ▪ 实验针灸学
▪ 经络现象 ▪ 循经感传 ▪ 经络诊断 ▪ 经脉循行 ▪ 腧穴
阴陵泉 5操作 编辑
直刺1.0~2.0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6方例 编辑
失禁遗尿不自知:阴陵泉、阳陵泉。 腹寒:阴陵泉、三阴交。 水肿盈脐:阴陵、水分。 霍乱:阴陵,承山、解溪、太白。 癃闭腹水:阴陵泉、水分、中极、足三里、三阴交。 黄疸:阴陵泉、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阳纲。 7应用 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