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电影《推手》中文化身份认同和建构-精选文档
冲突与媾和_李安“父亲三部曲”文化身份认同研究

冲突与媾和_李安“父亲三部曲”文化身份认同研究冲突与媾和:李安“父亲三部曲”文化身份认同研究导语:李安是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以其作品中所融入的文化身份认同为观众们津津乐道。
尤其是他拍摄的“父亲三部曲”中,冲突与媾和的文化身份认同成为核心主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部影片,探讨李安在其作品中如何描绘华人世代之间的文化认同与冲突。
第一部:《推手》李安的首部父亲三部曲《推手》以中年华人美籍工程师老师(力争派)与80后华人女孩以及70后华人男孩的生活故事为主线,旨在通过冲突与媾和的剧情展现华人在不同年代的文化身份认同。
影片中,老师作为中国华人后裔,他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传统中国文化,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较为坚定。
而与之相反的是年轻一代的华人,他们在美国长大,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因此更加熟悉美国文化并接受美国的生活方式。
而故事的情节就是通过老师、女孩及男孩之间的冲突与妥协来彰显华人文化身份的认同。
其中,老师与女孩之间不同的文化标准、习俗与生活价值观的差异展现了冲突的一面。
而老师喜欢教导、强调规矩和顺序的特点又印证了他的文化身份认同。
但与此同时,影片中女孩与男孩也积极尝试融入美国文化,并寻找自己独立的身份认同。
最终,通过冲突的交汇,影片向观众传递了媾和的力量,即以双方文化的双重身份为基础,透过相互理解与妥协,创造出一种更为丰富多元的身份认同。
第二部:《喜宴》李安的第二部父亲三部曲《喜宴》则进一步探讨华人的家族关系以及华人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并将之置于一个同性恋婚礼的背景中。
通过这种文化冲突的呈现,影片探讨了华人文化中缺失的表达方式以及误解带来的矛盾。
影片中,女儿扮演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缓和者的角色。
女儿回到婚礼家中,希望通过婚礼这一传统华人仪式来缓解家庭中的紧张气氛。
相反,父亲则尝试迎合西方文化,希望通过洋溢浪漫氛围的婚礼来表达爱意。
两代人之间的不同看法引发了家庭中文化身份认同的冲突和误解。
宽容成为了影片传递的一种重要理念。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推手》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
电影《推手》是一部讲述了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影片。
本文将从电影中的情节、人物以及对话等方面,深入分析电影中呈现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并对这些冲突进行解读和分析。
电影《推手》的故事背景是在美国纽约,主要讲述了一位华裔移民陆秀琴在美国生活的故事。
陆秀琴是一位从中国来美国的女性,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在美国打拼,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医生。
在她的成长和奋斗过程中,她不断遭遇到了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和困难。
电影中还展现了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方面的冲突。
陆秀琴在美国的生活中,遭遇到了很多与中国文化传统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特别是在她与美国人建立感情关系时,她经常感到自己的价值观和观念受到了挑战和冲突。
她对家庭、婚姻、责任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与美国人的观念往往不同,这使得她在情感上感到困惑和挣扎。
了解和分析这些跨文化交际冲突,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际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和谐和理解。
在电影《推手》中,通过陆秀琴的努力和奋斗,她最终成功地克服了这些跨文化交际的困难和挑战,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
通过电影《推手》中呈现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我们能够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碰撞和对话,这不仅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和认识,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包容的世界做出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与倾听,可以让每个人都在交流中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和理解。
推手影评文档

推手影评推手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中国电影,于1992年上映。
这部电影是张艺谋的处女作,也是他在中国电影圈崭露头角的作品之一。
推手以其真实而深刻的刻画方式,揭示了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剧情概述《推手》讲述了一个普通推销员的故事。
主人公樊京元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每天推销技术性产品以谋生。
他的生活平凡而单调,直到他在一个街头巧遇一位曾经是国家冠军的拳击手李建林。
两个人因此成为了朋友。
樊京元被吸引并深深感动于李建林的冷静和安详。
他开始向李建林学习,并逐渐找回了自信和勇气。
故事进一步发展,樊京元和他的朋友杨秀琴相爱了,并决定结婚。
然而,他们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太久。
杨秀琴的前夫回来了并要求离婚赔偿。
由于樊京元负担不起如此高昂的费用,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最终,樊京元决定接受一位消防队长的提议,参加一场全民拳击比赛,以赢得钱来解决问题。
影片的思考与探索推手除了呈现出真实生活中的分分合合和困难外,还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的深层次探索。
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社会中的阶级分化。
樊京元的身份和社会地位都非常微弱,他周围的人总是对他抱有怀疑和嘲笑的态度。
这种社会压力使得樊京元感到沮丧和无助。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樊京元与生活中的困难抗争,反映了广大中国人在面对困境时的顽强生存意志。
此外,推手还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社会之间的冲突。
樊京元是一个善良又坚韧的人,但他所处的环境却让他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
他执着于传统的价值观和方式,而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
该片通过樊京元与杨秀琴的故事,使我们思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与冲突。
影片中的拳击元素也是一大亮点。
通过樊京元和李建林之间的交流和对拳击技巧的学习,观众逐渐感受到拳击运动对于个人成长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拳击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生中的挑战。
观影感受推手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通过真实的角色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散居与想象的共同体——试析电影《推手》中父亲的文化身份

ie t e ̄o acl r p r re. dni i t y t nh blut a s ema i u lu k K yW r s Disoa I gn d C mmu i ; Chn s a e; e o d : a r; ma e o p i nt y ieeF t r h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屈原一剧描写的是历史的社会和政治的内容但是作者不是凭借外在理念而是以诗情与激情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时取得了凭一般理念无法取得的深刻性他的审美感受不是停在问题和理念层面从而进入了诗意的层面
文 艺评 论
散居与想象 的共同体
试析 电影 《 推手 》中父亲的文化身份
吴桐 ( 东工程 职 业技 术 学 院 5 0 2 ) 广 15 0
Cu t r l d n i l a e tt u I y
二 、文化 的冲 突与 身份 的商榷
吉 林 ( u y r K P n ) 曾经 说 过 : “ , 东 方是 东 R da d i ¨ g 啊 方 ,西 方是 西 方 , 二者 永 不会 相 逢 ” ( 3 ) 。但 是 ,随 着科 学 16 的进 步 ,交 通 的 发 达 ,这 种 东西 方 关 山阻 隔 的 局 面 已经 成 为 历 史 。在 全 球化 进程 中,世 界 已变 成一 个 “ 地球 村 ” ,东方 和 西方 不 可避 免 地相 遇 了 。如 吉登 斯 ( nh n G d e s A t o y id n )所 言 : “ 全 球 化是 文 化身 份复 活 的原 因 ” ( 03 1 )。 当来 自不 同文化 背 20: 3 景 的人 相 聚在 一起 的 时候 ,文 化 间 的冲 撞 使人 无所 适 从 ,这将 导 致 文化 失 范 (n m e ,从而 使人 产 生文 化身 份 的 困惑 ,甚至 是 A o i) 身份 的危 机 。 电影 《 推手 》 的主 角朱 师 傅是 一位 太 极拳 教授 ,同时 也是 个 书法 家 。退 休 以后 ,他 从 北京 移居 到纽 约 ,和 儿子 朱 晓生 一家 生 活在 一起 。晓 生是 一位 电脑 工程 师 ,在 一 家I 公司 上班 ,孙 子杰 T 米 已上 学 , 白人 儿媳 玛 莎是 一位 自由职 业 作家 。朱 师傅 刚 到美 国 不久 ,人 生 地不 熟 ,再 加上 语 言不通 ,只好 赋 闲在 家 。在这 部 电 影 中, “ ”是 贯 穿始 终 的主题 。在 这 个家 中 ,传 统与 现代 , 中 家 国与 西方 ,不 同的文 化 与价 值观 念相 互 交织 ,演 绎 了 中国父 亲在
《2024年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范文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篇一一、引言电影《推手》以一种微妙而深入的方式,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
该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容,引发了人们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摩擦以及如何调和差异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
二、电影背景与概述《推手》是一部以华人在异国他乡生活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中国父亲与美国儿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他们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文化摩擦。
电影中,中国父亲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挣扎以及与美国社会的文化差异,构成了电影的主要情节。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分析1. 语言与沟通障碍电影中,中国父亲与美国人的语言障碍成为了他们之间沟通的难题。
由于语言不通,双方往往无法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情感,导致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这种语言障碍反映了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差异对交流的影响。
2. 文化价值观的冲突电影中,中国父亲与美国人在价值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父亲强调家庭观念、尊重长辈、孝顺等传统价值观,而美国人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自由和平等。
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了双方在处理问题时产生分歧和冲突。
3. 生活方式与社会环境的差异电影中,中国父亲在美国社会中面临的文化差异还包括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的差异。
例如,中国人重视集体生活,而美国人更倾向于独立生活;中国人注重礼仪和面子,而美国社会则更加注重个人表达和自由。
这些差异导致了中国父亲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和文化不适应。
四、解决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策略1. 增强跨文化意识为了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人们需要增强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2. 尊重彼此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彼此的差异是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
人们应该学会包容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对方的文化。
3. 学习并运用沟通技巧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有助于减少语言和文化障碍带来的问题。
中西文化差异中的文化身份建构——解析电影《推手》和《喜宴》

中西文化差异中的文化身份建构——解析电影《推手》和《喜宴》中西文化差异中的文化身份建构——解析电影《推手》和《喜宴》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文化身份建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能够反映并探讨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共同点。
本文将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通过解析电影《推手》和《喜宴》,来探讨文化身份建构的问题。
一、中西文化观念的差异一、家庭观念的差异:在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推手》和《喜宴》都将家庭问题作为关键的题材进行刻画,通过家庭纽带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家庭关系被看作是至关重要的,而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性。
《推手》中的重庆大钟家庭体现着中国家庭观念。
大钟家庭成员之间紧密相连,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包容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而在《喜宴》中,男主角叶问和他的家人之间的矛盾和协调则更加强调个人的选择和坚持。
二、婚姻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对待婚姻的态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的基石,更多的是一种家族和社会利益的延续。
而在西方文化中,婚姻更多是基于情感的选择。
《推手》中的黄经理和于佳佳之间的婚姻观念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黄经理眼中的婚姻是为了家庭和社会利益而存在的,他通过婚姻来实现事业上的发展。
而《喜宴》则通过男主角叶问和未婚夫人子通之间的故事,呈现了西方观念下的婚姻,强调情感和个人选择的重要性。
二、中西文化中的文化身份建构一、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中西文化差异中,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文化身份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西方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截然不同,从而影响了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
《推手》和《喜宴》中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有所不同。
《推手》中,黄经理身处传统的家庭和文化环境中,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保持着敬畏和尊重。
而在《喜宴》中,叶问则对传统文化持有一定的怀疑和挑战,他选择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是全盘接受传统的婚姻观念。
电影中的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

电影中的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电影这玩意儿,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它就像一扇通向不同世界的大门,让咱们能瞧见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儿。
今儿个,咱就来唠唠电影里的文化认同和身份建构这档子事儿。
你看哈,就拿我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寻梦环游记》来说。
这部片子真的是把文化认同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里的小男孩米格,一心想要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可他家偏偏有个不许碰音乐的家规。
为啥呢?因为他们家族认为,音乐曾给他们带来了伤痛和分离。
但米格可不服输,他偷偷摸摸地钻进了亡灵的世界。
在那个五彩斑斓又充满神秘的世界里,他逐渐明白了家族的历史,也理解了家族对音乐的恐惧并非毫无缘由。
可他还是坚持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并且努力让家人接受音乐。
这里面的文化认同就特别有意思。
米格的家族有着自己坚守的传统和价值观,这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
而米格所代表的新一代,又有着对新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在冲突和磨合中,最终找到了一种平衡,让家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接纳了新的元素。
再比如说《摔跤吧!爸爸》,这部印度电影也很能说明问题。
在印度那种重男轻女的大环境下,爸爸愣是不顾别人的眼光,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了摔跤手。
女儿们一开始不理解,觉得爸爸太严厉,太固执。
可随着她们逐渐在赛场上取得成绩,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不再只是别人眼中早早嫁人的女孩。
这就是身份建构的过程啊!她们从被社会定义的“女孩就该早早嫁人,相夫教子”的身份中挣脱出来,通过摔跤,建构了属于自己的新身份——勇敢、坚强、有追求的运动员。
还有像《绿皮书》,一个白人司机载着一位黑人钢琴家去南方巡演。
一路上,他们遭遇了各种各样的歧视和不公。
但在这个过程中,白人司机慢慢理解了黑人所面临的困境,黑人钢琴家也在坚持自己尊严的同时,试图改变别人的看法。
这电影里,黑人钢琴家一直在努力打破别人对他的刻板印象,想要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个会弹钢琴的黑人,更是一个有才华、有尊严的人。
而白人司机呢,也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种族问题的看法,改变了自己的偏见。
异域文化中的中国父亲

异域文化中的中国父亲摘要:李安的作品《推手》表现了一个在异域文化中的中国父亲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寻求,再现了父权如何在西方文化语境下从强大到无奈的退让再到开始新的建构这一过程,人物实现了旧身份的消解和新身份的重构。
用戈登·马修的人类文化学的理论来考察电影中父亲的个体文化身份的建构及身份焦虑问题,可以看到,当自身文化与身份受到挑战和消解时,在坚持文化仪式的表演和个体的自由选择中,父亲的身份得以重新构建。
关键词:推手中国父亲文化人类学文化身份引言:《推手》是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电影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朱老先生是一位位典型的中国式的父亲。
父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
把“文化”和“父亲”这两个角度结合起来分析李安的这部电影能更深层次地探索文化间的冲突。
本文将以戈登·马修的文化人类学为主要工具,同时结合文化研究的理论,考察《推手》这部电影中展现的中国父亲作为“漂泊者”在异质文化中的身份焦虑问题及重新构建文化身份的过程。
个体之于文化,马修认为个体是自由能动的,他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建构自身。
他认为,“个体的文化建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发生在无意识层面,个体被某一种语言和一套社会文化规范所浸润,无意识地认同该文化,是“想当然”的文化建构;第二个层次的建构外在于个体,但被强化到意识领域,可以成为“别无选择”的文化建构;第三个层次发生在有意识领域,可定义为“文化超市”层面的文化建构”。
[1]在这个层次,个体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完成身份建构。
李安的电影《推手》可以说是对一个在异域文化中的个体身份建构的一个经典阐释,借助马修的理论,本文将对这部电影中的中国父亲在美国的“文化超市”里面临的身份焦虑以及寻求认同的历程进行分析。
一、传统文化的自信:父亲的文化依恋《推手》的主角是一位太极拳大师,同时深谙中国书法。
老年想过子孙同堂的日子,于是从北京来到了纽约。
这位典型的中国式的老父亲,他每天坚持打太极、练书法、吃中餐,过的依然是“老北京”式的生活,因而与儿子的美国家庭矛盾重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电影《推手》中文化身份认同
和建构
摘 要:后殖民主义文化身份理论强调文化身份只有放在 多文化背景下的各种民族文化杂交中以及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历 史中才能够很好地被定位。
而李安导演作为最具有影响力的华裔 导演,其早期拍摄的“家庭三部曲”通过镜头带来中西文化的视 觉冲突。
本文选取三部曲中的《推手》来深入探讨影片中人物的 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建构过程。
1、 综述
自从二十世纪 50 年代埃里克森最早开始对身份这个主题的 研究以来,对身份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文献基 础。
不过大部分文献都是关注于个人身份和种族身份。
然而随着 全球化进程的加剧, 大批移民浪潮的涌起, 多元文化的碰撞下移 民群体处在两者或者多种文化的边缘地带, 英国著名学者乔治拉 伦指出, 只要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存在冲突和不对称, 不管是以 何种形式进行交往, 文化身份的问题就会出现。
因此在移民研究 中文化身份的认同和重构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后殖民理论视
角下的“关于文化身份研究”成了一个重要理论命题。
不变的文化身份, 而总是在时刻被塑造着, 处于一种重新被定位 和建构的未完成状态。
文化身份的认同核心在于的文化价值观念
的认同, 并需要与异质文化的比照中才能清晰地现出。
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共同文化习俗,共 后殖民理论持一种多元开放的文化身份观,
不存在一种一成 然而一个
同行为模式等在某一个阶段来说是相对稳定的,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文化身份很难在短时间内分裂和重构。
同时也并不意味着认同接受文化( receiving culture )的文化价值和行为模式就完全摒弃传统文化( heritage culture )。
就拿美国亚裔群体来说,
在文化身份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下四个过程:1)寻求认可;
这个时期的华裔移民在美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不管是美国文化还是亚洲文化都不能定义华裔的身份问题。
2)为传统文化的辩
护; 这个时期的华裔在认识到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更多地意识到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林语堂先生的《吾国吾民》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3)同化和“臣属”,这个时期的华裔已经已经
完全“西化”,这美国社会中出现了更多的声音。
3)后同化时
代。
当下这个时期的华裔在西方文化的大环境中重拾传统文化。
2、电影《推手》中文化身份的认同和重构
随着跨文化交往的加强,中西文化冲突也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关注于中西文化差异和冲突。
二十世纪80
年代以来,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汤亭亭以及任碧莲等都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相继提到了中西文化冲突中美籍华人的困惑以及尴尬处境。
而在华裔导演李安早期拍摄的家庭三部曲在探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诠释了华裔群体对于文化身份的认同和重建的思考。
2.1 吉米文化身份的认同和重构
电影《推手》画面的第一个镜头就是朱老在打太极、写书法,听京剧,而儿媳妇玛莎则是在电脑旁敲打键盘写作。
无声的画面就给观众呈现了中西文化冲突的视觉效果。
在玛莎从小接受的西方教育观念里,子女18 岁以后就搬离父母的住处独立生活,而在中国传统伦的家庭理观念里,四世同堂,儿孙绕膝构成了中国的大家庭结构,晓生也对朱老说接他到美国来住是为了让他享清福的,照顾年迈父母则是子女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中国
5000 年孔孟之道中孝道的精髓。
这种文化印记在作为第一代华裔的晓生身上可以找得到,而在晓生的儿子吉米作为第二代华裔却找不到这种印记。
从玛莎胃痉挛到朱老用中国传统中医推拿治
疗,由于玛莎不相信朱老的中医医术而导致过度紧张造成胃出血,在一旁观看这一切的吉米因此对朱老产生了敌意,并用不太
流利的汉语斥责朱老把他妈妈弄坏了,说明吉米对中国传统文化
不了解并极度排斥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朱老的“气”给陈太太治病,吉米从刚开始时恐惧的眼神到惊呆的眼神可以看出他已经对这位“外来”的爷爷产生兴趣,也意味着他对中国文化的慢慢接纳。
一家和陈太太一家野外聚餐时,朱老用中医的推拿并结合太极中
2.2 朱老文化身份的认同和重构
从晓生对于吉米周末上中文学校凑合着学的态度,可以看出晓生在儿子教育并没有很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完全以西式
的教育观来教育吉米。
不过虽然朱老和玛莎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存在分歧,但朱老却以接纳的心态赞扬了西式教育的优点。
西方崇尚民主平等独立的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以朋友的方式和子女以朋友的方式; 而在父权制度下的中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为慎而生孝矣。
到影片的最后朱老和陈太太都选择生活在唐人街。
唐人街是中西文化碰撞下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可以看出华裔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寻求文化身份认同和重构。
3、结语
文化身份的认同和重构需要我们在不忘记自己的“根”的同时接纳,包容,融入另一种文化,并在两种文化或多种文化中找到平衡点。
在近几年的电影如《乒乓世家》和《上海之吻》中更多地谈及主人公找寻“根”的过程中对照西方的文化价值差异,重构了本民族的文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