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

合集下载

《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是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 的处女作, 它的出版曾一度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华裔文学热, 也为华裔作品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做出了贡献。

小说描写了四位解放前夕从中国内地移居美国的女性和她们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特有的“爱爱怨怨” , 该书不仅向美国人展示了来自神秘东方的传统中国文化, 更用四对母女间的感情演绎出了中美文化的巨大冲突,让读者感慨万千,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冲突中的母女在爱中包容了对方, 也完美结局了这两种文化的融合。

一、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理论美国人类学家、空间关系学的创始人爱德华?霍尔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发现世界各国的文化虽然千差万别, 但并不是杂乱无章,大多数文化还是有着明显的倾向性的, 按照“语义依赖对话背景还是对话语言来传达的程度”[1], 他把文化大体划分为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

在高背景文化中,人们有着类似的经历和信息渠道, 长期稳定的交流使人们形成了对周围环境比较一致的反应, 因而在交谈中,无需过多的表达,双方就会心领神会, 因为共同的背景知识和想象空间会帮助听者把说话者含糊的意思拼凑出来。

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并不仅仅通过语言来表达意思, 甚至沉默都可以传递信息,他们认为“沉默比语言更有力” [2] 。

龚琳达就曾带着胜者的笑容对女儿薇弗莱说“会捉老鼠的猫不叫。

” [3] 高背景文化通常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它变化缓慢, 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凝聚力,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祭拜祖先的仪式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在低背景文化中,人们的个人经历、信息渠道各不相同,因此当他们彼此交流时,需要详细的背景信息, 在这种文化中,信息主要通过话语来传递, 而极少隐含于语境或对话参与者的默契中。

[4]二、利用高、低背景文化理论, 解读《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现象《喜福会》中的母亲们生长在旧中国, 深受高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 而女儿们生活在欧美文化占主流的社会中, 她们不可避免地认同低背景文化。

喜福会读后感

喜福会读后感

《喜福会》读后感《喜福会》是林奕华的一部作品,该小说通过描写一个乡村妇女的命运,深刻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困境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变革。

阅读这本小说,我被其中的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

首先,小说中的情节令人动容。

主人公喜福是个农村妇女,她依靠努力和毅力,走出了贫困的生活,最终成为一位成功的女企业家。

她在家庭、事业、婚姻之间不断努力、奋斗,展现了无比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小说中还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种种问题,如贫穷、封闭的社会环境以及封建义务观念的束缚。

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并反思我们应该如何改变。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作者林奕华通过细腻而实在的笔触,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喜福这个角色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缩影,她的坚韧、乐观和不断追求幸福的精神令人敬佩。

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有些人是让人喜爱的,有些人是令人厌恶的,但却都栩栩如生。

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更具可读性,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多样性。

最后,我必须赞扬作者独特的叙事方式。

《喜福会》的故事情节设置紧凑,节奏明快,每一章节都有引人入胜的内容。

作者应用倒叙的手法,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给读者,让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的兴趣。

林奕华通过自如的叙事技巧,巧妙地将时间、空间和人物心理织入故事中,使读者体会到情感的共鸣。

综上所述,《喜福会》是一本充满故事性和思考性的小说。

作者通过主人公喜福的命运和成长,生动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和人性的复杂。

这部小说给人们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窗口,也让我们思考农村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通过阅读《喜福会》,我不禁被主人公喜福的坚韧和乐观精神所感动,也更加明白了努力追求幸福的意义。

向喜福这样的女性致敬,同时也期待中国农村社会的改变与发展。

总之,阅读《喜福会》是一次愉快而充实的阅读体验。

这本小说通过生动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困境和变革。

《喜福会》影评

《喜福会》影评

电影《喜福会》以插叙的方式和细腻的手法将四对华裔母女的故事缓缓道出。

四位母亲生长在解放前的旧中国,她们的心中都深藏着一些不幸的遭遇或者悲痛的回忆。

而四个女儿,她们生长在美国,接受美国的教育和文化理念,竭力融入美国社会,她们一方面抗拒母亲施加给她们的压力,另一方面却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母亲对她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影片中的母女两代人的误解和隔膜是在跨文化语境中产生的,因而这种矛盾冲突不仅仅是通常的“代沟”可以涵盖的。

该片描述的传统女性的生活看得令人心酸,生活在现在社会的我们是不能完全体会到的。

四对母女八个女人的一台戏,演出了人世间的辛酸苦辣,流露出人世间的冷漠与真情。

四位母亲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中都因受到压制和伤害而前往美国寻找新的希望。

她们每个人,在过去都活得像一座孤岛。

影片中四位华人母亲的回忆,也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了那个年代的中国。

割肉喂母,童养媳,骨肉失散等情节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封建迷信以及战争的残酷。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女性社会地位低,四位华人母亲或许就是那个年代女性的缩影。

不同的是,这四个女人最终逃离了那片有着痛苦回忆的土地,而那个年代的很多女人却在不幸中走完自己的一生。

这部电影对母女关系的处理十分细腻,这部片子中的母亲们虽然以移民美国多年,但她们身上仍保留着中国母亲的特征,如林多与素云对孩子的攀比,素云对女儿的严格要求,以及林多对女儿得奖的炫耀等等。

看了这部电影,我想我在我母亲的心目中也是最特别、最好
的存在,虽然她没有表现出来。

尽管我成为不了多伟大的人,但我相信我也会是她值得骄傲的人。

我认为每个子女都是母亲心中美好的存在,都是值得她们骄傲的人。

《喜福会》ppt

《喜福会》ppt

An-mei's mother

Passive life: She was raped after her husband died.By their parents out of the house as shame. So daughter away. For the child in belly, a wife turns to a concubine. But her son was robbed.
Lindo's daughter Waverly tries her best to please Lindo in everything. Whether her mother approves or not becomes the master of all her choice. Even Waverly marries a Chinese man because Lindo likes Chinese, while she doesn't love. Waverly doesn’t understand why Lindo disapprove or criticize whatever she has done.
save her daughter
The Joy Luck Club
The Joy Luck Club
Characters
The Mothers
The Daughters
Suyan Woo An-mei Hsu
Jing-mei Woo Rose Hsu Jordan
Lindo Jong
Ying-ying St.Clair
Part2 The daughters relate their childhood

以电影《喜福会》试析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

以电影《喜福会》试析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英礼貌用语的不同之处。在中文中,礼貌用语通常比 较间接,强调的是一种谦虚和尊重。例如,当别人称赞你时,你会说“哪里哪里, 还差得远呢”。而在英语中,礼貌用语往往更加直接和积极。当别人称赞你时, 英语中的礼貌用语通常包括“谢谢”或“非常感谢”。
这种差异在中英文化交流中造成了许多误解和冲突。在《喜福会》这部电影 中,这种跨文化冲突得到了生动的表现。故事讲述了四个中国移民在旧金山的生 活,他们在努力融入美国社会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其中最明与集体主义的角度来看,中美文化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也有显著的区别。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强调的是群体利益和家庭 责任,而美国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强调的是个人权利和自由。这种 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中国,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家庭、家族的命运紧 密相连,而在美国,个人的发展更为自由,也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
权力距离维度反映了一个社会中弱势群体对权力分配的接受程度。在《喜福 会》中,这一维度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中国文化注重尊重长辈和权威,强调等级 和秩序,而美国文化则更注重平等和自由。例如,在电影中,中国母亲们往往表 现出对长辈和权威的尊重,而美国长大的女儿们则更注重平等和自由,对长辈的 依赖程度较低。
综上所述,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框架分析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具 有重要意义。《喜福会》作为一部展现中美文化差异的电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 了生动的例证。通过对比分析这部电影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在中美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 不仅反映了社会的习俗和价值观,而且也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这篇文 章中,我们将对比中英礼貌用语,并以《喜福会》为例,探讨跨文化冲突。

《喜福会》中的身份认同探究

《喜福会》中的身份认同探究

《喜福会》中的身份认同探究《喜福会》是一部以移民身份为主题的电影,力图探究在异国他乡的华裔移民在身份认同上的挣扎和追求。

电影中主人公王喜福通过参加喜福会来尝试融入当地社会,但却始终无法解决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

本文将从电影中的几个角色出发,对《喜福会》中的身份认同进行探讨。

电影中的主人公王喜福是一个来美国谋生的移民劳工。

他在小城中开设了一家中餐馆,努力工作,希望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由于语言、文化和社会体系的差异,王喜福常常感到自己与周围的白人社会格格不入。

他总是被当做异类对待,即使努力工作也无法被当地人所接受。

在一次聚会中,王喜福尝试参加当地社区的喜福会,希望能够获得认同感。

他所遭遇的鄙夷和歧视使他感到更加孤立和迷茫。

这种身份认同的矛盾和挣扎在王喜福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异国他乡的环境中,王喜福一直在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认同感,但最终却一直陷入痛苦和绝望之中。

电影中的其他华裔移民劳工也在身份认同的问题上经历了类似的挣扎。

在小镇上,有一群固守传统价值观的移民华人,他们在辛勤劳作中保持着对故乡传统的留恋和怀念。

当他们面临当地社会的蔑视和排斥时,他们也感到身份认同的无助和迷茫。

在电影中,他们试图通过喜福会来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希望能够在异国他乡找到认同感和安全感。

他们的努力也被当地社会的不理解和歧视所打击,使他们更加失落和茫然。

这一群华裔移民劳工的身份认同之困境,彰显了在异国他乡中的华裔移民所经历的沉重压力和痛苦。

电影中的白人社会对华裔移民的态度也反映出了身份认同问题的复杂性。

电影中的白人社会多数对华裔移民持有偏见和歧视,认为他们是异类和“外来者”,不属于当地社会。

这种歧视观念不仅使华裔移民在当地社会中感到排斥和困惑,也让他们更加无法融入当地社会,进一步放大了他们的身份认同难题。

白人社会对华裔移民的排斥和歧视,使他们在异国他乡的路更加坎坷和艰难,也加剧了他们的身份认同的困境。

在现代社会,身份认同问题和移民困境依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喜福会》中人物的创伤记忆分析

《喜福会》中人物的创伤记忆分析

《喜福会》中人物的创伤记忆分析文|董薇摘要:谭恩美的‘喜福会“揭示了在旧中国成长的第一代移民母亲与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一代人之间的文化与价值冲撞㊂本文将从创伤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小说中的母亲与女儿的创伤记忆,探索小说中体现的家庭创伤记忆,社会创伤记忆以及创伤的恢复㊂关键词:‘喜福会“;创伤记忆;家庭记忆;社会记忆;创伤恢复‘喜福会“是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1989年发表的作品,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㊂该书一经出版就连续九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成为当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国家图书评论奖,还拍成了同名电影㊂因此让谭恩美声名鹊起,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好评㊂作家南希•维拉德赞扬称: 谭恩美在这本小说中的杰出贡献不是揭露母女之间是如何彼此伤害的,而是她们如何彼此相亲相爱,并最终宽容对方的㊂ 小说讲述了四位第一代华人移民母亲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的故事,母亲们虽然移民到了美国,内心却还是保留着根深蒂固的旧中国思想;女儿们生长在美国,完全不同于中国的环境和价值观,所以必然会承受两种文化的碰撞所带来的伤害㊂随着对创伤理论和记忆研究的深入,创伤记忆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形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也掀起了以 记忆 为主题词的研究热潮㊂美国学者凯鲁斯认为,创伤记忆是 象征系统的中断,它连接的不是压抑,无意识㊂象征,而是和时间的延迟,重复和真实的回归的相关...这段创伤因而被固定或凝固在时间里,拒绝作为过去被再现,而是永远的在一种痛苦,分裂,创伤的现在中被重新经历㊂一家庭记忆家庭对于人们来说,本应该是温馨而幸福的,但是在‘喜福会“中, 大多数家庭都是不幸福的,记忆中刻骨铭心的撕裂与抛弃充斥着小说中的每一个家庭㊂ 在吴精美的童年记忆里,不是与小伙伴们快乐的玩耍也不是与父母在一起温馨的回忆;而是被母亲逼着去学习钢琴,尽管她很讨厌弹钢琴,但还得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㊂母亲吴素云希望把她培养成为一个比别人家孩子更加优秀的女性,甚至是成为像秀兰?邓波儿那样的著名童星㊂为此,母亲还做了清洁工,不惜辛苦赚钱来支付高昂的费用㊂女儿每次的反抗得到的都是责骂,并且还是要继续练习弹琴㊂在母亲心里,她希望女儿能够听话,能够成为她希望的模样㊂终于在一次少年才艺比赛上,吴精美的失败演出让母亲彻底的失望了,从此以后,女儿不再弹琴了,母亲也没有再坚持让她弹琴了㊂就像吴精美回忆到, 再也没有钢琴课㊂琴盖上了锁,紧紧的合着,连带我的灾难,她的梦想! 这件事情给女儿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创伤记忆,让她一看到钢琴就会想到这一段痛苦的童年记忆;而且让她和母亲的关系因此多了一层彼此的不理解㊂ 我们母女俩其实从来没有真正互相了解过,我们只是以自己的理解来彼此揣摩对方的意思 母女间的误解和沉默持续了很多年直到吴素云的去世,女儿心里充满了愧疚感和失落感,当她再次打开琴盖弹起往日的曲子时,两代人才最终达成了谅解㊂但是她们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母亲寄与女儿的期望和女儿童年痛苦的记忆,并且还在彼此的心里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疤㊂作为女儿这一代人总是觉得受到了母亲的控制,给她们的童年甚至整个人生带来了伤害㊂其实,母亲一辈人遭受的伤害远远超过了她们的女儿㊂在母亲们移民到美国前,她们都处于中国旧社会时期,残留的封建旧思想让她们的生活苦不堪言㊂在许安梅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虽然她的妈妈还活着,却被外婆告知她的妈妈已是个鬼了,不准提起关于那个女人的事情㊂安梅从小就生活在这种压抑和不快之中㊂终于有一天她的妈妈回来了,在外婆的骂声中她知道外婆怨恨母亲是因为没有为父亲守寡而是去做了别人的小老婆㊂最令安梅震惊的是,外婆病重后,她看见母亲在自己手臂上割下一片肉放入药汤里,为外婆尽最后一次的孝心㊂这种孝心已深深烙在骨髓之中,这个画面也印在了安梅的心中,她明白了 你的母亲也应该为她的母亲如此这般,她的母亲将为更上一代的母亲,如此代代推及,直到万无之初㊂ 而龚琳达却为了父母许下的一个诺言, 我牺牲了自己的一生 ㊂她在只有两岁的时候就被许配给了洪家做媳妇,从小在家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嫌弃㊂结婚的时候给她从儒家之道讲到有史以来的烈女贞妇,台上的红蜡烛意味着她永远不能离婚,即使丈夫死了也不能再婚㊂也意味着从此就要像烛油一样黏在洪家,遵守妇道㊂即使后来龚琳达摆脱了洪家的桎梏移民到了美国,对她的女儿薇弗莱的教育也仍然是家长式的掌控,沿袭着上一辈的思想,所以悲剧再一次上演,母女关系发生激烈冲突㊂女儿活在母亲的阴影中,包括她失败的婚姻与母亲的态度也是有关联的㊂这种根深蒂固的旧思想连同她们的创伤记忆会一代又一代的传习下来,顺从沉默的中国女性就这样默默承受着这来自家庭的创伤,并且负责任的把她传给了自己的儿女㊂在创伤记忆传递的过程中,对过去的讲述和接受都构成了每个人的身份,经过不断的重复和强化,记忆成为了一代人的社会责任㊂二社会记忆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史上第一个限禁外来移民的法案,即通常所谓的排华法案,华人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变得异常艰难,被列为 少数民族 ,不仅处于社会的底层,还被排挤和敌视,远离了美国的主流文化㊂华人移民远离祖国,漂泊他乡,没有归属感也失去了认同感㊂正如萨义德所讲的, 西方与东方之间存在着一NANFENG|文学荟萃1September.2014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霸权关系㊂ 美国这一针对华人的歧视性法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集体创伤㊂尤其是作为女儿们的第二代华人后裔,虽然接受着美国的教育,但是她们的黄皮肤黑头发让她们始终无法融入白人的世界;而她们的思想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所以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对于自我身份的迷茫和缺失㊂尽管吴精美名字听起来很像中国人,但是仍旧无法改变她是华人的事实,中国对于她来说,虽然听起来那么熟悉,却从来都没有去过更没有真正了解过的陌生国家㊂在去美国之前,龚琳达就知道要想在美国保持一张不变的中国脸孔是很困难的,于是就在北京特地花钱请了个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小姐教她如何适应美国的生活方式,还包括一些如何回答移民局问题的技巧,以便能够留在美国㊂但是在结尾时她才感慨, 我看看镜中的母女俩,我又想到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准则,我实在弄不明白,哪个是中国式的,哪个是美国式的㊂反正我只能两者舍其一,取其一,多年来,我一直在两者中徘徊,考虑取舍㊂ 她们就这样生活在夹缝之中,摇摆于中国和美国之间,在表面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隐忍着无尽的痛苦和折磨㊂除了外部的压迫,来自西方白人世界的排外和歧视,更重要的是来自国内本身所造成的创伤㊂当时的中国战乱不断,日军步步挺进,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难民涌进城内㊂在兵荒马乱的社会背景下,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㊂吴素云就是在逃难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女儿抛弃在了中国,自己去了美国㊂多少年来,这一直是她最大的伤痛与内疚;所以她才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了美国出生的女儿身上, 她一出生就是在美国,我会让她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不会遭人白眼看不起...我要将她打磨成一只真正的天鹅,比我所能期待的还要好上一百倍的高贵漂亮的天鹅! 逃离了国内的战乱,吴素云以为就能在这陌生的大洋彼岸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她却逃离不了中国旧思想的管教方式㊂当女儿反抗时,她说到 世上从来只有两种女儿,听话的和不听话的㊂在我家里,只允许听话的女儿住进来㊂ 完全的掌控式教育让女儿和母亲之间有了一条大大的鸿沟㊂许露丝也是从小受到母亲的要顺从听话的教育,导致她在婚姻生活中完全失去了自我㊂她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丈夫决定, 我们该怎么办? 你看着办吧 你决定吧 她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来都不说出来㊂顺从沉默的中国思维固然与美国的夫妻生活方式思维不一样,也导致了这段婚姻的最终破灭㊂三创伤恢复巴雷物指出: 小说中的创伤主角意识到个人创伤常常联系着更大的社会因素和文化价值或意识形态㊂创伤小说提供了个人遭遇的画面,却表现出这个主角是 每个人 的形象㊂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母亲这一辈所遭受的苦难还是女儿这一代的困惑与不理解,都映射出了她们所处的那一段历史时期的特定经历,都有千千万万的人遭遇了相同或类似的创伤,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㊂所以,创伤的恢复对于每一个遭受过创伤的人来说都尤为重要,不仅仅关系到他们这一辈的生存状态,还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生活㊂吴精美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来到了中国寻找那对双胞胎姐姐㊂当她踏在祖国的土地上时,她才理解到了母亲所说的, 唯有你出生在中国,否则,你无法感到和想到自己是中国人㊂总有一天你会体会到的,这种感觉融化在你的血液中,等着沸腾的时刻㊂ 见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精美才真正懂得和理解了母亲㊂许露丝也终于和丈夫特德离婚了,她摆脱了婚姻的桎梏,逐渐走出母亲的控制以及婚姻带给她的创伤,开始走上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㊂薇弗莱也开始主动与母亲沟通,希望家人能够接受她的自主婚姻观念,终于得到的不再是否定的答案,母女关系得到极大的缓和,挣脱了创伤带来的阴影㊂四结语正如Lowe指出, ‘喜福会“并不仅仅是描写一代代华人女性之间母女关系的神秘感,而是母女关系如何象征着亚裔美国文化的㊂ 随着创伤记忆的展开,女儿们开始慢慢了解母亲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懂得了创伤背后的深层文化原因;她们才能够真正理解母亲,消除母女之间的隔阂,从而走出充满创伤的人生,过上更好的生活㊂参考文献:[1]Lowe,Lisa.Immigrant Acts:On Asian American Cultural Politics[M]. Durham:Duke UP,1996[2]Ruth Leys:Trauma:A Genealog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7[3]Willard,Nancy.Tiger Spirits.The Women's Review of Books[J].July 1989,6(10):12[4]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5]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贺培华,严映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顾悦.论‘喜福会“中的创伤记忆与家庭模式[J].当代外国文学No. 2,2011.P100-110.[7]王欣.创伤,记忆和历史:美国南方创伤小说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董薇,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NANFENG|文学荟萃2September.2014。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喜福会》是一部由英国裔美国导演AngLee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华裔移民家庭的故事。

影片以母女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家庭内部发生的矛盾,也展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分析影片中母女关系的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反映出来的中美文化差异。

首先,我们从影片中看到了中美文化中母女关系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母亲是家庭的核心,重视传统。

因此,影片中母亲对女儿的期望是,孩子的行为必须符合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并绝不能取悖,否则家庭的威信就会受损。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注重个人自由,以及尊重个人的选择。

因此,影片中母亲只是想让女儿自己尊重传统,而不是强加给她,而且美国母亲通常会尊重孩子的决定。

此外,影片还对母女关系中一种可能的模式进行了反思,即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母亲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并帮助孩子去实现这些想法,双方也不会拒绝或无视对方的想法。

这种模式充分考虑到了母女双方的想法,而且也能够很好地使双方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最后,通过对影片中母女关系的冲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两个文化之间在母亲与女儿关系上存在的差异,即中国文化一般更强调母亲的权威,而美国文化则强调尊重个人自由,同时也让母女双方都参与到决定和沟通中来。

在中美文化中,这种可能的模式有助于改善母女关系,并在双方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综上所述,《喜福会》通过母女关系的冲突,表明了中美文化之
间的差异,即中国文化更强调传统,而美国文化则更加强调尊重个人自由,这也为改善母女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于移居海外的人来说,一切都是不确定 和有待探索的。由于跨越边境后的漂浮状 态,使得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化、身 份和种族的建构型。由于旧身份的丧失和 新身份的不确定,在少数文学中,对身份 和共同体的重新想像始终是紧迫的。 • 少数族裔的身份建构不仅取决于他们自己 的努力,还取决于移民国的态度。
• 霍尔认为, 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有着类似的 经历和信息渠道。长期稳定的交流使人们 形成了对周围环境比较一致的反应。 • 因而,在处理大量日常事务时,他们往往不需 要、也不希望得到过多的背景知识。在交 谈中,无需过多的表达,双方就会心领神会,因 为共同的背景知识和想象空间会帮助听者 把说者含糊的意思拼凑起来。 • 在高语境文化中, 人们并不仅仅通过语言来 表达意思,手势、空间的运用,甚至沉默都可 以传递信息 , 他们认为“沉默比语言更有 力” 。
• 新一代华人子女因为生活在与父母截然不 同的文化环境里, 受着美国文化的熏陶, 平 时读的是英文书籍, 而非孔子的经典,往往在 思想上更倾向于接受美国文化与价值观。 • 然而, 无论华裔青年已经美国化到何种程度, 以白人为代表的主流社会依然把他们看作 是少数民族, 是中国人。这使得新生代的华 裔极易产生一种迷茫和身份危机:“我究竟是 谁?”
• 因此,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华裔第二 代,由于内外压力,他们认同的是宗主国 文化,而故国的文化则是他们需要超越的 对象,女儿们的最终结果就是: “事实上, 除了她的头发和皮肤是中国式的外表,她 的内部,全是美国制造的。” • 这也导致母女间的隔阂。在这一成长故事 中,母女间的交流障碍实质上体现的是两 种不同价值观的矛盾,女儿们不断试图超 越和弃绝以母亲为代表的东方遗产,从而 形成新的主体性。
• 华裔女作家任璧莲(Gish Jen)在一次接受采访中 谈道:“这种对身份的追求是非常美国化的。在中 国的人们不会探讨根的问题。你一旦开始思考身 为爱尔兰裔美国人、非洲裔美国人或华裔美国人 意味着什么时, 那你就是美国人了。” • 《喜福会》中女儿们一旦有了想做中国人的迫切 愿望,这便表明她们已经非常美国化了,不再是中国 人。” • 既然她们已经是美国人了 ,便不用担心被中国文化 同化。她们渴求具有一定的中国气质 ,在某种程度 上也反映了美国人对异域文化的向往。
夫妻之间
• • • • 美国丈夫 Vs. 中国妻子==失败的婚姻 丽娜 圣克莱尔:不公平的AA制婚姻 许露丝:离婚之痛 薇弗莱 龚:中国丈母娘 Vs. 美国女婿
文化孤岛
• 新移民游离在故国文化和殖民文化之间,
与故国文化之间的纽带逐渐断开,又不能
得到殖民文化的认同,仿佛生活在远离社
会的孤岛之上。
文化身份
故事
• 四大章节:十六小节 十六个独立讲述的小故事 • • • • • • • • 一. 千里鸿毛一片心: 吴精美--许安梅--龚琳达--莹莹 二. 道道重门: 薇弗莱--丽娜--露丝--精美 三. 美国游戏规则: 丽娜--薇弗莱--露丝--精美 四. 西天王母: 许安梅--莹莹--龚琳达--吴精美
• 女儿们:要想成功地融入主导文化,避免 排斥、被边缘化、被斥为不适宜甚至遭受 迫害,必须抛弃自身的少数族裔文化并认 同新的文化、道德和社会规范。由于不能 成功融入到主流中产阶级白人美国的文化、 话语和价值观,母亲作为移民、有色人种 的工人阶级女性遭受到的拒绝和排斥,这 都是她们耳濡目染的。因此,她们害怕自 己长大沦落为像中国母亲那样的人。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
• 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不同的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 产生矛盾。 • 美国人类学家、空间关系学的创始人爱德 华· 霍尔按照“语义依赖对话背景还是对话 语言来传达的程度”,他把文化大体划分为 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一定程度上,给人 们的交往带来了问题,有时甚至会产生隔阂 和冲突。
• 女儿们:眼见美国父母“民主式”的教育 方式,再看到自己连英文都说不好的母亲, 指责多于赞扬的中国式传统教育,心里更 是愤愤不平。于是,女儿们便用各自不同 的形式进行反抗,母女之间产生很深的矛 盾。
• 妈妈们:来到异域他乡之后,不得不把在原 有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人格特征隐藏起来, 以 适应新的环境要求,但新的环境又不断地潜 移默化地改变着她们。尽管她们想用中国 的传统文化影响她们的女儿们,但女儿们的 误解和反叛使她们深为困惑。
母女之间
• 妈妈们:留在故国的痛苦记忆&对美国无限 的期待。 • 她们把过去的悲痛藏着心底并把所有的希 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希望女儿们能在美国 这个天堂的国度里免受旧中国妇女的不幸。 母亲们用中国传统方式管教女儿,把自己 认为最好的东西拿给女儿却从来不关心女 儿们想要什么。要求子女绝对服从,都 “望女成凤”且暗地相互攀比。
鹅毛
• 小说的开始,描述了一位中国母亲带着天鹅远渡重 洋,奔向美国。当她踏入美国国土时,天鹅留给她的 只是一根羽毛。这位母亲直到岁至迟暮还在等待 着把鹅毛送给女儿的一天。她说:“这根羽毛似很 普通,然而所谓千里鹅毛一片心呀!” • 情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鹅毛的内涵意义首先体 现为“情意”二字:千里送鹅毛。。。。 • 希望:丑小鸭的故事。“到了美国,我就要生个女 儿,她会很像我。。。。。我要她成为一只比期望 中还要好上一百倍的漂亮的天鹅!”这片鹅毛,不但 象征着纯洁、崭新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母亲 望女成凤的殷切期盼。
• 在文中, “喜福会”是个麻将俱乐部。从精 美妈妈在桂林第一次发起 “喜福会” 时, 麻将就是她的主要娱乐方式,那时国难当 头, 麻将就成为一些年轻女性在绝望中的唯 一的一丝安慰p11。等到她穿洋越海来到异 国他乡, 重新建立起“喜福会”时,麻将更 是她怀念故乡, 寻求认同感的一种方式。
• 文中在提到犹太麻将与中国麻将的不同时, 吴精美的妈妈解释说: “犹太麻将只需盯住 自己的牌, 只要用眼睛就可以打了。” • 中国麻将要复杂得多!你必须好好动脑子! 这 里十分讲究技巧! 你得记住别人出过的牌’ 如果不会这一点 ! 那你就是在打犹太麻将了’ 在她看来中国麻将并不仅仅是游戏,还体 现了中国人复杂的思维逻辑。
喜福会
• 《喜福会》是美国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 恩美的第一部长篇 小说,也是她的成 名作,甫一出版即 大获成功,当年曾 经连续八个月荣登 《纽约时报》畅销 书,成为1989年美 国四大畅销书之一
人物
• 四个家庭------四对母女
母亲: 吴素云/夙愿 许安梅 龚林多 莹莹 圣克莱儿 女儿: 吴精美 许露丝 薇弗莱 龚 丽娜 圣克莱儿
• 吴精美: “我和妈妈从来没有真正地互相理 解过,我们翻译着彼此的意思。我似乎总是 不能完全听懂妈妈的话,而妈妈却总能在我 的话中听出弦外之音。” • 龚琳达和吴素云的一段关于女儿的对话。 • Rich第一次见家长的情节。
• 传承:这片羽毛,不但是母亲对女儿全部的 人生希望,也是母亲希望根植于女儿血液中 的中国文化的根。从这个意义上讲,象征着 中国文化的鹅毛,是母亲跋涉万难,送给女儿 的最珍贵的礼物。
文化冲突
• 在论述少数文学时,吉尔· 德勒兹和瓜塔里 曾指出: “少数文学并非产生于少数族裔的 语言。它是少数族裔在多数( major) 的语 言内部建构的东西。” • 在移民文学建构出的中西方二元对立中, 中国被表现为“原始的、迷信的、传统的 和无力的”,而西方则被表现为“进步的、 文明的、理性的和现代的”。
喜福会 THE JOY LUCK CLUB
BY
谭恩美 Amy Tan
谭恩美(Amy Tan), 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 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 奥克兰。1987年,谭恩 美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 历,写成了小说《喜福 会》(The Joy Luck Club),并于一九八九 年出版该书。
• 谭恩美:我是一个美国作家,我了解的中 国文化是“二手信息”。我写作是从美国 人的角度,着笔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家庭。 我不可能有中国人的视角,我并非在中国 成长。 • 谭恩美:以前我只觉得她给我讲的故事很 沉闷,有时很吓人,又悲惨。直到后来我 才明白她真正的意思:别走你妈走过的路, 要坚强,不能让别人摆布你的生活。
麻将
• 麻将桌式的叙事:四圈十六局 • 全书是以8位女性的轮唱形式展开的,其絮 叨的节奏和讲故事的语调是纯女性化的。 女性化语言区别于男性过于直白和理性的 表达方式,表现了女性特有的不重理性, 反 逻辑性的叙事。 • 独具匠心地把麻将的打法融入作品的结构 中!营造出类似巴赫金“复调小说”独特的 叙述模式! 从而使小说散发着独特的韵律与 美感。
• 霍尔认为 , 中国、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和 拉美诸国的文化较倾向于高语境文化。 • 高语境文化通常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 它变化 缓慢 , 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凝聚力。中国人 世代相传的祭拜祖先的仪式就是一个很典 型的例子。
• 在低语境文化中 , 人们的个人经历、信息渠
道各不相同,因此当他们彼此交流时,需要详 细的背景信息。在这种文化中 , 信息主要通 过话语来传递 , 而极少隐含于语境或对话参 与者的默契中。美国、德国及北欧诸国的 文化倾向于低背景文化。
• 一代移民:对新价值体系的认同、期盼和 憧憬,是所有移民共同的心里建构。从旧 文化中逃逸和融入移民国是他们共同的渴 望。 • 在新文化中被拒绝会让他们因为自己的文 化而自卑、羞愧甚至自我憎恨。 • 拒绝让子女说自己的语言, 意味着他们与故 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彻底决裂。
• 移民后裔:他们无法再称自己为中国人; 然 而在美国人眼里, 他们是竞争对手, 是外国 人, 因而遭到歧视与压迫, 被拒于主流社会 之外。随着岁月的推移 , 现代华裔的社会状 况和地位有了较大的改变 , 许多华人已走出 了唐人街。但是 , 由于在政治 上和社会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这就使得他 们始终感到美国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排斥, 阻 止他们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和文化 , 因而感到 无所适从, 觉得自己既不是中国人,又不是美 国人,处于两个世界的边缘地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