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人们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语言、思维、行为方式,是在人头脑中建立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的、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一种较稳固的神经联系系统。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不需意志努力,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培根指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

[1]乌申斯基曾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2]这些都说明了良好习惯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加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小学阶段教育的关键内容。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要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首先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小学生自觉按照教师要求去做,改“要做”为“我要做”。如对小学生进行“自觉排好路队”,“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孝敬父母”等教育时,先让他们自己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是不这么做又会有什么影响?让学生比较“对”和“错”,教师及时引导,使他们得出“为什么”结论。当然,进行说理引导时,教师也要注意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分析案例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如现在大多数小学生身上的零用钱较多,有些小学生不知道怎么正确使用这些钱。有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帮助学生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让学生通过计算出来的数字明白不应该乱花钱的作用,并建议他们用同样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或学习用品。通过这些事例的对比,小学生就能形象地感到不乱吃零食的作用,从而能乐意并主动地节约用钱。把多余的钱用来做其它更有意义的事。[3]

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是一个个完整的、有思相的个体,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学生。对教师来说,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教授方法至关重要。

(一)家庭、学校、社会、学生一起努力

学生们不光只在学校接受教育,他们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在社会、家庭中度过的,都会对学生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没有他们的积极配合也是不行的。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下面三个措施:

1.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教师应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使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保持完美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光要用真心去激励小学生,还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家庭教育也是小学生培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面。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是最长的,父母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评判是非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小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就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所以,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学校要经常召开家长会,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其他方面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时学校还要与社会各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及时反映小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等,以提高小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他们的行为。

3.学生本身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学校里,除了教师,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学生,教师要经常观察他们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发生。有许多小学生在教师面前可能有所收敛,但在学生之间便会“原形毕露”。如纵容他们,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小学生。这时,教

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初就受到教育并努力改掉。

除了上述的几点之外,当一个好的行为出现之后,不断地进行强化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二)注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容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地巩固。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利用好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外部强化的手段。让小学生不断地将好的行为内化为他自身行为的一部分。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因为缺乏自我控制力,外部强化手段起着重要作用。所以,适当的外部强化对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引导小学生行自觉地遵守,同时在课堂上加强指导,适时地进行检查督促。经过课堂的教授练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初步形成了。再逐渐把它延伸向课外,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固定下来。同时,教师要也应该聂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平时与家长多进行交流,对小学生在家的行为提出建议,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依学龄段分层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重点进行。如一、二年级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的形式,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

三、四年级开始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对他们的教育应该多用事例去感化,通过编故事、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基本上由他律转化为了自律,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等形式巩固常规制度。

(四)注重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