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书法

碑林书法
碑林书法

基本简介

陕西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佑二

年(1087),经金、元、明、清、民国历

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

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

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1] 西安碑林坐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西安碑林

在这里而得此名)。它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78年)为保存《石台孝经》、《开成石经》、《十三经》而建立。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现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在名碑荟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书画同辉的笔墨迹以及诗画双绝的王维的竹影清风更为碑林增辉溢彩。西安碑林以其独有的特色成为汉民族历史文物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2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建筑布局

博物馆的各陈列室,以棂星门中门为主轴线,自南而北对称排列。前半部为临时性专题陈列室,自轴线正中上有"碑林"匾额的碑亭以北为碑林陈列室,西侧为石刻艺术室。

进入西安碑林大门,可以看到一座四角形两层飞檐的亭子,里面竖立着著名的《石台孝经》。这是由四块石板组合成的长方形石碑,高5.1米,安置在三层石台上。《孝经》是宣扬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历代封建王朝十分重视。唐天宝四年(公元745 年),唐玄宗李隆基亲自加注,并用隶书行文。

第一陈列室

漫步在青石小道,碑林风雅的古香古色悠然而来,成千上万的碑石让人目不暇接,忍不住感叹中国古代文化的精深。第一陈列室前是专为陈列修盖的碑亭。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石台孝经》。《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专门讲孝道的。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序。玄宗为孝经写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后面是孝经原文。小字是玄宗为孝经作的注释。底座由3层石台组成,上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蔓草、狮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卷云瑞兽。此碑由4块石头组成,底下有石台,因而称"石台孝经"。陈列室里主要陈列,内容包括《周易》6卷,《尚书》13卷,《诗经》20卷,《周礼》11卷,《礼仪》17卷,《礼记》20卷,《春秋左氏传》30卷,《春秋公羊传》12卷,《尔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经》、《论语》等12部经书,共计650252字,用石114方,两面刻文。清代补刻的17面3万余字也陈列于此,合称。12部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因为当时印刷术不很发达,为了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并能永久保存,就把这12部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

长安城国子监内,供人们校对。我国自东汉开始,曾先后7次刻经。是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

第二陈列室

第二室陈列着许多具有史料价值的石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立于781年,后世才从地下发掘。此碑记叙了古代罗马景教传入中国的盛况,石碑侧面用叙利亚文刻写了70位景教人士的名字。石碑记载的史实中外史书全无记载,因此弥足珍贵。清代丹麦人荷尔漠来西安用重金偷买未遂,只好托人刻一假碑(现存伦敦)。它是研究中外关系的宝贵资料,其拓片早已辗转国外。《中尼合文陀罗尼经幢》是一种柱状石刻,有六角柱形、八角柱形和圆柱形,用中国和尼泊尔两种文字刻成,反映中尼两国佛教的交流。《不空和尚碑》反映了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史实。《明德受记碑》记载了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建立的农民政权"大顺国",并反映了当时陕西灾后"人食人"的惨状。《曹全碑》虽是为汉代曹全树碑立传,却无情地记载了他镇压黄巾起义的事实。

第三陈列室

第三室的石碑荟萃了历代著名书法家的手迹。秦代李斯的篆书见于《峄山碑》;汉代隶书见于《曹全碑》;东晋王羲之手书见于《大唐三藏圣教碑》,此碑文字是后人从他的遗墨中拼集而成,人称"千金碑"。《唐多宝塔感应碑》留下了唐代颜真卿的楷书;《唐玄宗秘塔碑》留下了柳公权的楷书;《判千家字文》留下了唐代张旭的草书。另有宋代赵佶、黄庭坚,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清代皇帝的书法手迹。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的轨迹。爱好书法的人可以在馆内选购影印的碑贴。

在碑林中漫步,不仅可以欣赏优美的书法艺术,还可以看到碑石上精美的图案花纹。如清代的《关帝诗竹图碑》、明代《魁星复斗图碑》、宋代的《唐兴庆宫图》。

石刻艺术室

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和游廊收集

了陕西各地的石刻石雕珍品,如东汉的

石兽、画象石,唐代的蹲狮、犀牛。驰

名中外的《昭陵六骏》有四骏保留在这

里。这里陈列的唐代供应石灯十分引人注目,灯分九层,无论造型还是灯案的图案,都十分精美。日本奈良附近通往"春日神社"沿途的石灯就是仿此唐灯所造。此外,还有出土移此的东汉石刻墓门,唐代石椁。石椁阴刻的星相乐舞,仕女图,椁外浮雕彩绘文武侍从和骑龙驾凤仙人,都是历史和艺术珍品。来到碑林,不要忘记这里还有一个高2,5 米、重6 吨的景云大钟。每年除夕之夜,中央电视台发出的钟声就是出自这个巨钟。

其他拥有浩瀚的藏品,丰富的文化内涵,被世人誉为"东方文化宝库"、"书法艺术的渊薮"、"世界最古的石刻书库"--这就是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书法及绘画艺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景区内旅游线路索引:景云钟大夏石马碑亭石台孝经碑林第一陈

列室碑林第二陈列室北魏墓志廊碑林第三陈列室碑林第四陈列室碑林第五陈列室碑林第六陈列室

碑林第七陈列室石刻艺术陈列室

西安碑林坐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西安碑林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说,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有的可藉以补充和订正史书记载的遗误,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宝贵资料。如从陕西周至县出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通高353厘米,宽103厘米,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国和叙利亚两国文字记载了唐时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亚传入我国的情况。此外,唐《中尼合文之陀罗尼经幢》是我国唐代和尼泊尔人民友好交往的实证;《唐广智三藏碑》记载了一个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国的经历和密宗传入日本的师承关系。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宗教史的珍贵资料。

《明德受纪碑》上刻有"大顺"、"永昌"

字样。这是明未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的遗西安碑林物,记载着当时陕西大旱,

粮价昂贵,"小麦每斗二两四钱,米每斗

二两六钱"和"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惨

景象;清刻《张化龙碑》,颂扬了当时领导陕西扶风、歧山一带农民反抗官府的张化龙;清刻《荒负歌》等,也记录了一些遭受官僚、地主压迫剥削的广大农民的苦难生活;元刻《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刘尚神道碑》和清刻《平利教案碑》等,均从不同方面记录了元末红巾军起义和清末广大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外来侵略的事实。

碑林中还记载了诸多历代爱国主义人物,如被誉万世师表的孔子,统一中国文字的李斯,对蜀汉忠贞不渝的关羽,两袖清风的郑板桥,慷慨就义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虎门销烟震惊中外的林则徐,历代书法大师王羲之、颜真卿、于右任,以及励精图治的邓廷桢,推行新法的康有为等。他们那忧国忧民,为事业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大量的石经,是碑林中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亲自以隶书书写的(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记述他也孔子的问答辞,主要内容讲孝、悌二字),此碑由四块色如黑玉,光可鉴人,高590厘米的细石合成,碑上加方额,额上刻浮雕瑞兽、涌云;额上盖石,盖石边缘刻优美的卷云,顶上作山岳状;碑下有三层石台阶,故称"石台孝经";三层石台四面都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茂盛的蔓草和雄浑的狮形怪兽,两种不相协调的动植物被刻画得融洽无间,整个构图给人以威武、活泼的感觉,为盛唐的艺术精华。《开成石经》,是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珍等用楷书分写,花费了

大约七年时间到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一部石经。其中包括《周易》6卷,《尚书》13卷,《诗经》20卷,《周礼》11卷,《礼仪》17卷,《礼记》20卷,《春秋左氏传》30卷,《春秋公羊传》12卷,《尔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经》、《论语》等十二种经书和五经文字及九经字样。计114石,文刻两面,228面,字列八层,共六十五万零二百五十二字。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此经是我国古代七次刻经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它俨然是一座大型的石质书库,这在我国印刷术发明以前,对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石台孝经》、《开成台经》等名碑,原来竖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今西安市南门外)的国子监内,唐末韩建(大尉许国韩公)缩小长安城后,这些碑连同其它一些名碑都散落到了城外。唐昭宗以及后粱时期,陆续将这些石碑移到原唐代尚书省西隅。到宋哲宗元佑年间(公元1086-1093年),又将全部碑石搬到学府之北,就是今天的碑林所在地。此外,明清两代的《兴学碑》、《修渠记》、《修栈道记》、《修城记》、《修庙记》等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折叠艺术价值

西安碑林不仅是东方石质历史文化的宝

库,更重要的是书法艺术的宝库,享有

"西安碑林书法艺术故乡"的美誉,令海

外人士向往。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

刻的秦峄山刻石,原碑为秦国丞相李斯所书。东汉中平二年(185年)

刻的"曹全碑",是用秀美的隶书写的,这是全国汉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碑刻,为汉碑中的精品。"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它保存了我国最早的《周易》文句,相传是当时著名学者、大书法家蔡邕以隶书书写,方挺严整,为汉隶之典范。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时期。在唐代书法艺苑中,名家辈出,时有杰作,真、草、隶、篆,百花争妍,犹如璀璨的群星,放射出永不泯灭的光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创一体,欧阳通、徐浩、史维则、怀素等也都是一代名家。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与其父欧阳询的《皇甫诞碑》很相近,结构严谨,书法险劲,是值得珍视的书法名碑;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多宝塔感应碑》等,气势雄浑,苍劲有力,是标准的"颜体";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笔力遒美瘦挺,劲如削竹,结构峻整,神足韵胜,是"柳体"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怀仁和尚从晋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选集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则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名草书家怀素的《千字文》,笔意奔放,流利洒脱,为世所珍。此外,宋起佶的《大观圣作之碑》(瘦金体)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秘阁帖》等,也是稀有的珍品。除了书法,在北魏、唐、宋等碑志上,还保存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美图案花纹。如唐刻《大智禅师碑》的两侧,以线刻和减地两种手法并用的图案作为装饰,将蔓草、凤凰和人物穿插布置,使人感到繁丽、活泼、美妙而有生气;《石台孝经》碑头上的浮雕卷云和狮子,碑座上线刻的精致蔓草、瑞兽等,也都表现了唐代雕刻所特有的富丽作风;唐刻《道因法师碑》座垢两侧,用流利的线条,刻出两组人物,

共有十多个卷发深目的异国装束的人,牵马携犬,作准备出行状,是不可多得的线刻佳作;北魏的《元晕墓志》四侧,分别刻着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空隙中满填流动的云彩,呈现出飘逸而和谐的奇特意境。它们像绿林一样陪衬着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使碑林这座书法艺术宝库,更加瑰丽异常。

西安碑林碑林能较完整地保存,是

与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的贡献分

不开的。宋代时,由于无人管理,珍贵

的汉唐碑碣有的被人用做砖甓,有的用

于修桥,遭到人为的破坏。元代时,碑

林的碑石曾两次全部跌倒。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陕西发生8级大地震,碑林里的大量碑石因摔碰而断裂。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毕沅率同僚到碑林视察,只见房屋倒塌,碑石横卧于荆榛瓦砾之间,环顾四周,满目荒凉,这使他十分震惊和痛心。他与同僚合义,采取修整房屋,整理石,编目著录,组织石刻陈列,建立管理机构和保管制度等措施,重修和保护碑林。在他所著《关中金石记》中说:"前后堂庑,皆鼎新焉,旋于土中,搜得旧刻数十片,遂取《石经》及宋元以前都,编排甲乙,周以栏盾。明代及近人所,则汰存其佳者,别建三楹以存置。其锁钥则有司掌之,设法保护,以冀垂永久。"毕沅对金石文字有浓厚兴趣,整修碑林在于"庶考古者,得以观览也"。(《毕沅在保护关中古迹上的贡献》,文物天地,1983年第二期)他为保护珍贵文物作出了重要贡献,很值得

赞赏。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摘要] 从艺术最终的目的来说,艺术本来就是人类自由心灵、人类创造力最完整、最伟大的表现。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受书法的影响较大,其绘画技法延用了书法的书写形式。众多画家都在探索以书法入画的各种可能。为此从“书画同源”的角度可以很好地理解中国画与书法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及书画的当代性何以创新、发展。 [关键词] 书画同源字的造型线条性笔墨 在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传统中国绘画和书法应认真加以呵护和继承,并使其成熟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力得以创新发展,以民族性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史上一个重要问题,千百年来,说者甚多,但大都语焉未祥。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论题是一个因时而异的概念,在书画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不同的外延和内涵。若执着已见,作出结论,就难免以偏概全,从而也就无法理清其间的关系和头绪了。 中国艺术审美形式,延续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中国山水画是我们的先民们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发展了自然美,并给予艺术表现的结果,是文明的进步发展。中国绘画其特殊材料和欣赏习惯,在用笔和表意上,同中国的书法和字的造型有很多相通之处,有“书画同源”之说。 一、早期的汉字与绘画的关系 我们知道,绘画的前提是“应物象形”,也就是对具体物象的模拟;书法的前提则是可供书写的汉字,而汉字的结构原则乃是“六书”。“六书”以象形为首,次为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转注、假借其实是用字的方法并不是构字的原则,而指事、形声、会意,实在也带来某种象形的成分。因此,论书法的起源,实际上就是文字的起源与绘画的关系密切,自无可怀疑。迄今为止,我们所见的古代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之中,每有象形的符号,既是文字,又是图画,我们可以看一些象形文字是怎样组成的: 例如: 日,像已升起的太阳。 月,像上弦月形。 雨,像雨滴自天空而降之形。 山,像山峦起伏之形。 目,像眼睛之形。 口,像人口之形。 羊,像羊头、弯角、两目或耳形。 人,人的侧视形,像头臂身腿之形。 这些象形文字,足以说明画的结构跟书法是很有渊源的。而上古图画,如彩陶、岩画、青铜纹饰等等中,每有近乎符号的形象,即是图画,又是字。 二、中国画与书法用线性 前面说到字的组成是由大自然的一切物象形成的,那么推到魏晋以后,“书画同源”的命题将进入到画法等同于书法。 因为,这一段时期对于书法创作来说,不仅仅需要通过书写的诗文内容来说明问题而更需要通过点画的使转如轻重、疾徐、顿挫、提按等所谓“用笔”的节奏

书法作品格式大全

书法作品格式大全 1.条幅:以长宣纸全开及对开(半截或半折),直书之作品为条幅。 2.楹联: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者,亦称对联、对子或楹帖。 3.中堂:将料纸全开或比全开稍小而单独或并挂于楹联间之条幅。 4.斗方:将宣纸裁成八开左右大小(约1尺见方) 之体裁,称之。 5.匾额:又称横披,条幅横书装框或刻于木板悬挂于壁上。 6.条屏:以中堂、条幅等尺幅相类之料纸,写成一组作品,依诗文长短。 7.扇面:尺寸如扇形,有纨扇与折扇,亦可装裱或轴成册。 8.册页:将小幅作品装裱以便翻阅,合之成册,展开成册故名册页,其内容或相互连贯,或单独成立。 9.手卷:亦成横轴,不便悬挂,只适合在书桌上舒展,观后卷臵之横幅作品。 书法作品格式详解 ⒈斗方: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臵。 ⒉三开: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五尺三开则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⒊对幅: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对联”。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⒋中堂: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其中小中堂为68CM×45CM)。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要使它们之间主次有别,相应生辉。落款切忌暄宾夺主。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数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臵,盖在款字的下方,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⒌条幅: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精心构思,立意要新。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落款要错落有致,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

王羲之书法的总体评价

王羲之书法的总体评价 王羲之书法的总体评价王羲之被誉为“书圣”,无论是否懂得书法都知道王羲之这位独特的书法家。在浩瀚书法海洋中,王羲之已经被众多书法立为了一座灯塔,被历代书法立为楷模,并且用王羲之的标准来衡量历代的书法名家。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有评论说:“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这里虽然打破了王羲之崇拜,但是仍然没能打破人们认识王羲之的格局。为什么王羲之的书法是最好的?为什么王羲之的被认为是完美无瑕的?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有两个比较大的因素: 第一,唐太宗的推动作用。唐太宗十分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以至于召集天下、宫廷中的书家临摹《兰亭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有推动作用。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唐太宗的书法造诣不浅,他应该能够判断出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唐太宗只是一个外因,主要的原因还是王羲之自己。 第二,王羲之的书法功底。历代的书法家已经把王羲之尊为“书圣”,因此评价王羲之的书法也就没有缺点可寻。因为定论认

为王羲之是完美的,王羲之是绝对的,王羲之是不可超越的。历代的书法家,包括后来的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翁刘成铁等等众多书法几乎都与王羲之的书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我想原因主要是中国封建时期的正统思想与中庸思想: 王羲之的书法被尊为书法的正统,王羲之之法也被书法届尊为正统之法,任何违背王羲之的法则都是被成为叛逆的。但是违背王羲之的法则是不是都是坏的呢?有人说王羲之的法则到现在还有人在用,但是那些违背王羲之的法则都已经不存在了。想想看,这种一出来就被唾弃的法则能够流传下来吗?当王羲之的书法被尊为正统之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等一批书家都不同程度受到了王羲之的影响。我们都知道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字体相当一段时间以欧体为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欧阳询,也间接发展了王羲之。当欧阳询被尊为欧体的楷模,后来的欧体书法者也就以欧阳询为标准,因此也就永远无法超越欧阳询。而被欧阳询所临摹的王羲之,也就成为了更是高不可攀的巅峰。 王羲之的书法在书家看来是“大家无特色,大家无风格”,而且王羲之是“中庸之美”。这种标准被看作是书法的终极状态,这种思想很明显是受到了儒家学说的限制。当我们把王羲之等同于儒家思想的精华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王羲之已经成为了一个儒家思想在书法界的孔子,是不可动摇的圣人。而后的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书法家拿王羲之的标准来衡量当然也就无可比拟。怀素、张旭、王铎比起王羲之过于豪放,欧阳询比起王羲之过于呆滞等等之类的评论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儒家思想统治的中国封建社

古代书法之王羲之作品欣赏王羲之书法

古代书法之王羲之作品欣赏王羲之书法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十分著名的书法家,其中被冠以书圣之称的便是王羲之,可见他的书法之造诣,他的兰亭集序更是被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的书法作品吧。下面是为你的古代书法之王羲之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早年经历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 __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 __来的。 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称病弃官

书法绘画题款落款常识

书法绘画题款落款常识 一副较为成功的书法作品,笔法和字的结构是主要的。在行,草书中,整幅作品的章法(布局)显得尤为重要。行、草书变化多端,丰富奇彩,意到笔随。一副得意之作,更是书写者苦心经营的结果。在这里我们谈到的章法是书法艺术欣赏的总体观。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各尽意态,气运流动,起伏随势,笔毫捻转,巧布虚阵,寓情寄意,都是章法的组成部分。当你站在这样一幅法不越于理,妙不超乎真的作品面前,真会让你陶醉神往。 书法作品有中堂、条幅、对联、横匾、手卷、横幅、扇面等多种幅式,这些幅式中有少字数,又有一手诗(五言、七言绝句律诗)或一首词(卜算子、泌园春、天净沙等)不同字数的内容。怎样安排,怎样题款,怎样盖章,这些都是章法的内容。有的书法爱好者单个字已经写的不错了,临帖也有一定基础了,然而,一接触书法创作便束手无策了。还有一种情况,评选书法作品时,正文书写的水平还可以,一看题款,简直很草率,印章也不考究,于是落选了。这些弊病必须认真对待。 在临习古今书法作品的实践过程中,我将章法归纳为四十字总则。 一总则 浓淡、干湿、萦带、连绵、疏密、大小、长短、粗细、 远近、向背、虚实、顾盼、错落、肥瘦、首尾、起运、偃仰、起伏、款识、印章。 二题款 款识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占有相当主要位置,如对正文几十遍上百遍地琢磨,反复构图,而到题款时却草草收笔,形成虎头蛇尾,神气韵味会大为失色。由此可见,款识的好坏是不可忽视的。 (一)上款 上款是指某人或某单位请你写字。作品完成后,应题上索书者的名字,并将此名题在上款较高的位置,以示尊敬之意。如只是一张参加展览的作品,就没有必要题名字的上款。此称单款。上款所包括的内容: 姓名+ 称呼+ 谦辞 1、长辈: 写给长辈的书法作品,上款的题法一称某某同志,某某先生,某某方家,某某女士,某某老师,如果长辈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可称某某老;八十岁以上的长者可称某某翁。 书写者是少辈,对长辈一般不称呼姓,还要加上谦词,如:指正 法正、教正、正字、正腕、正之、请赏、雅属、斧正、正笔、正书。 如:玉楼先生清赏、治贤方家正笔。 2、同辈: 为同辈所书的作品,一般称某某同志,某某书友,某某仁兄,某 某同窗,某某大兄,某某贤弟,某某小妹,某某小弟,某某学友等。这里应注意,一般俗称不宜题款,如:某某大姐,某某二哥等。 在称呼的后边还可以加上谦词,如:存念,惠存,留念,留存,清赏,嘱书,命书,雅书等。如:晓华书友惠存 . 永明贤弟雅属

王羲之及书法特点

王羲之及书法特点 王羲之及书法特点王羲之 (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别名王右军、王会稽,字逸少国籍东晋民族汉族涨知识!他们是古代书法界的泰斗中国古代的十大圣人这些匠人伟大了整个艺术史!人物生平听语音入木三分主词条: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神龙兰亭》袒腹东床主词条:东床快婿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

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王羲之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相聚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称病弃官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8]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集序》欣赏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集序》欣赏王羲之的书法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行笔流畅,侧媚多姿,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亦不为过。下面我们就来鉴赏一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卫铄,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飞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与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

五十一岁的王羲之于酒酣之时,用蚕茧纸、鼠须笔趁兴疾书,为此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这篇传颂千古的名迹。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势纵横,变化无穷,如有神助。充分体现出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形态多姿、点画相应等特点。在章法(布白)、结构、用笔上都达到行书艺术的高峰。其特点分述如下: 天然的布白。《兰亭序》布局的形式,是采取纵有行、横无列,行款紧凑,首尾呼应的方式。《兰亭序》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偶有宽密。如神龙本的通篇行距,前四行较疏,中幅较匀,末五行紧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配合,错落有致。保存了起草时随手书写的自然姿态,颇得天然潇洒之美。 多变的结构。《兰亭序》的结构可说极尽变化之能事,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

书法、绘画题款落款常识

书法、绘画题款落款常识 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与一体的综合艺术,这是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中国画上题写的诗文与书法,不仅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绘画的意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画家借以表达感情、抒发个性、増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诗文、书法和绘画的结合,历来有“三美”和“三绝”之称,“三美”、“三绝”是对诗文、书法、绘画艺术结合的赞誉,也中国画普遍追求的艺术境界。题款,就是实现诗文、书法、篆刻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题款,又称落款、款题、题画、题字。形或称为款识。 中国画题款,包含“题”与“款”两方面内容:在画面上题写诗文,叫做“题”。题画文字,从体裁上分有题画赞、题画诗(词)、题画记、题画跋、画题等。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和钤盖印章等,称为“款”。有的款文还记写籍贯、年龄以及作画所等等,如系赠人之作,又须写上受赠者的姓名字号、称谓以及应酬语和谦词等等,内容与格式变化纷繁。 题款不仅要求诗文精美,同时也要求书法精妙,因此,题款必须在文学和书法上同时具备较高的修养。 中国画的题款除讲究诗情画意外,一般书年号一般用中国历干支(岁阳、岁阴)题款,至于季令,月令,时令、节令,异名甚夥,代相沿用,遂成风尚。特别是古书画多采用岁阳、岁阴(即所谓大干支),故列表附于卷末,以备检索。 干支:gan zhi 甲子(阏逢困敦)乙丑(旃蒙赤奋若)丙寅(柔兆摄提格)丁卯(强圉单阏)戊辰(箸雍执徐)已巳(屠维大荒落)庚午(上章敦戕)辛未(重光协洽)壬申(玄难)癸酉(昭阳作噩)申戌(阏逢阉茂)乙亥(旃蒙大渊献) 丙子(柔兆因敦)丁丑(强圉赤奋若)戌寅(箸雍摄提格)己卯(屠维单阏)庚辰(上章执徐)辛巳(重光大荒落)壬午(玄敦戕)癸未(昭阳协洽)甲申(阏逢君滩)乙酉(旃蒙作疆)丙戌(柔兆阉茂)丁亥(强圉大渊献)戊子(箸雍困敦)己丑(屠维赤奋若)庚寅(上章摄提格)辛卯(重光单阏)壬辰(玄执徐)癸巳(昭阳大荒落)甲午(阏逢敦戕)乙未(旃蒙协洽)丙申(柔兆君滩)丁酉(强圉作噩)戊戌(箸雍阉茂)已亥(屠维大渊献) 庚子(上章困敦)辛丑(重庄赤奋若)壬寅(玄摄提格)葵卯(昭阳单阏)甲辰(阏逢大荒落)乙巳(旃蒙大荒落)丙午(柔兆郭)丁未(强协洽)戊申(箸雍滩)己酉(屠维作噩)庚戌(上章阉茂)辛亥(重光大渊献) 壬子(玄困敦)葵丑(昭阳赤奋若)甲寅(阏逢摄提格)乙卯(旃蒙单阏)丙辰(柔兆执徐)丁巳(强大荒落)戊午(箸雍郭)己未(屠维协洽)庚申(上章滩)辛酉(重光作噩)壬戌(率阉茂)葵亥昭阳大渊献) 月令: yue ling 一月:正月,孟陬,春王,陬月,孟春,肇春,端春,早春,初春,上春,初月,三正,十三月,新正,华岁,肇岁,月正,太簇,岁岁,芳岁,献岁,寅月,开岁,杨月,首阳,春阳,妆阳,三之日,泰月,征月,端月,孟阳,三微月。 二月:仲春,仲钟,大装,花进,卯月,竹秋,夹钟,丽月,杏月,甜春,四之日,令月,中春。 三月:季春,暮春,杪春,花月,辰月,姑洗,月,桃月,月,晚春,末春,蚕月,嘉月,桃浪,桐月,雩风,尖月,樱笋时,小清明。 四月:孟夏,初夏,首夏,槐夏,梅月,维夏,麦月,槐月,纯阴,乏月,阴月,麦侯,余月,麦秋,巳月,中吕,清和月,正阳。

王羲之书法欣赏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小楷书法作品欣赏 [导读] 学习书法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它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书法的书写方法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种,描摹,临写,背临,创作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欧阳询书法作品欣赏 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其《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化度寺舍利塔铭》等离开称名于世。史书记询初学王书,而险峻过之,其八体兼妙。 颜真卿书法作品欣赏 苏轼(suzuo)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曾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代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唆使皇帝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后为李希烈缢杀。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柳公权书法作品欣赏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由于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蒙诏贴》白麻纸,七行,二十七字。今藏故宫博物院。其书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干隆称"险中生态,力度右军"。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另外《兰亭续帖》中有《紫丝靸帖》,文字有所不同,翰林不称"出守",故疑其伪,当为唐末宋初高手所拟。 黄庭坚书法作品欣赏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suzuo)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 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

中国画的题款

中国画的题款 题款也称落款或款识。古书记载对款识说法不一,如“款、刻也,识、记也”,“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凸起者”,“款在外、识在内”,“花纹为款,篆刻为识”等。后来在书画上标题姓名、年月、诗文等均称款识。 国画题款落款与印章 国画的题款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出土的壁画及帛画上就已有明确的题字,但画家真正有目的地在画上题款,据记载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人题款多藏于树根石罅之中,到了宋代以苏轼等文人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开始大量地在画面上题字,元代以后题款艺术已经成熟,元以后,几乎每幅画都有题款。 题款,又称落款、款题、题画、题字,或称为款识,是指古代钟鼎彝器铸刻的文字。画的题款,包含“题”与“款”两方面的内容,在画上题写诗文,叫做“题”。题画的文字,从体裁分有题画赞、题画诗(词)、题画记、题画跋、画题等。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和钤盖印章等,称为“款”。有的款文还记写籍贯、年龄以及作画处所等等。如系赠人之作,又须写上受赠者的姓名、字号、称谓以及应酬语和谦词等等,内容与格式变化纷繁。在实际应用之中,人们对题与款的区分并不严格,有时笼统称为题款。题款不仅要求诗文精美,同时也要求书法精妙,因此,题款必须在文学和书法上同时具备较高的修养。 题画诗或文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诗文、书法和绘画完美结合在一起,称为“三绝”。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这种画外功,有时对画的品位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诗文,对于丰富画面,深化作者的情感,增加画面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诗文的优劣可以说是作者文化修养的具体展现,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画上题款,是靠书法具体实现的,如果书法欠佳反破坏了画面。中国画讲“书画同源”,一方面是技法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表现在题字、题款上,要求款式风格要和画风相和谐,笔法相统一。一般说来,工笔宜用篆书、隶书和楷书,写意宜选择草篆、草隶和行书。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正常情况下,均以浓墨题款。文字的排列,以与画面协调为宜。 印章有随款印即姓名印、字号印、引首印、布局印,或谓之闲章,多以格言、吉语等为内容,还有压角章与栏边印等。图章的使用一般宁小勿大。图章的作用可以丰富画面,起到点睛的作用,它要求印要精良,印风格要和画风相一致,一般写意宜用粗放的印,工笔宜用工整的印。 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这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传统。中国画上题写的诗文与书法,不仅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绘画的意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画家借以表达感情、抒发个性、增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一幅优秀的中国画,应该是“诗”、“书”、“画”、“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画幅上题款,是中国画增添诗情画意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题款是整幅作品的组成部分,在构图部起稳定和平衡作用,还可弥补绘画构图中不足。通过题款可使观赏者获得“画外之意”。题款的内容除姓名年月外,诗词歌赋、画理画论、杂感记事、短评题跋语、散文小品、有韵无韵均可题用。 在画上题款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创造,是经过较长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五代以前的绘画除少数外一般都不落款,宋代画题款逐渐增多,但尚未普遍,现在的两宋名画中,无款、无章者仍为多数。元代文人画有较大的发展,在书画上题款也日益普遍。明、清的绘画题款,比元代更进一步,并且逐渐讲究其艺术性,要求书画并工。 题款的形式多样,以下略举几例: 单款:又称名款,只署画家姓名、别名、画名和年月。 双款:除作者名款外,还署画受画者的名字和与画家的关系。如唐寅的《落霞孤鹜图》上款题:晋昌唐寅为德辅契兄先生作诗意图;再如华岩作《听松图》款书“丙子夏六月为瑞玉师五十寿诗画并请正新罗山人时年七十有五”。 题诗款:可题画家自作的诗词或用古人的诗词。可长可短,可题全诗,也可选其中一句、两句,所题

书画题款常识

书画题款常识 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与一体的综合艺术,这是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中国画上题写的诗文与书法,不仅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绘画的意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画家借以表达感情、抒发个性、増强绘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诗文、书法和绘画的结合,历来有“三美”和“三绝”之称,“三美”、“三绝”是对诗文、 书法、绘画艺术结合的赞誉,也中国画普遍追求的艺术境界。题款,就是实现诗文、书法、篆刻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题款,又称落款、款题、题画、题字。形或称为款识。中国画题款,包含“题”与“款”两方面内容:在画面上题写诗文,叫做“题”。题画文字,从体裁上分有题画赞、题画诗(词)、题画记、题画跋、画题等。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和钤盖印章等,称为“款”。有的款文还记写籍贯、年龄以及 作画所等等,如系赠人之作,又须写上受赠者的姓名字号、称谓以及应酬语和谦词等等,内容与格式变化纷繁。 题款不仅要求诗文精美,同时也要求书法精妙,因此,题款必须在文学和书法上同时具备较高的修养。中国画的题款除讲究诗情画意外,一般书年号一般用中国历干支(岁阳、岁阴)题款,至于季令,月令,时令、节令,异名甚夥,代相沿用,遂成风尚。特别是古书画多采用岁阳、岁阴

(即所谓大干支),故列表附于卷末,以备检索。干支:ganzhi 甲子(阏逢困敦)乙丑(旃蒙赤奋若)丙寅(柔兆摄提格)丁卯(强圉单阏)戊辰(箸雍执徐)已巳(屠维大荒落)庚午(上章敦戕)辛未(重光协洽)壬申(玄难)癸酉(昭阳作噩)申戌(阏逢阉茂)乙亥(旃蒙大渊献)丙子(柔兆因敦)丁丑(强圉赤奋若)戌寅(箸雍摄提格)己卯(屠维单阏)庚辰(上章执徐)辛巳(重光大荒落)壬午(玄敦戕)癸未(昭阳协洽)甲申(阏逢君滩)乙酉(旃蒙作疆)丙戌(柔兆阉茂)丁亥(强圉大渊献) 戊子(箸雍困敦)己丑(屠维赤奋若)庚寅(上章摄提格)辛卯(重光单阏)壬辰(玄执徐)癸巳(昭阳大荒落)甲午(阏逢敦戕)乙未(旃蒙协洽)丙申(柔兆君滩)丁酉(强圉作噩)戊戌(箸雍阉茂)已亥(屠维大渊献)庚子(上章困敦)辛丑(重庄赤奋若)壬寅(玄摄提格)葵卯(昭阳单阏)甲辰(阏逢大荒落)乙巳(旃蒙大荒落)丙午(柔兆郭)丁未(强协洽)戊申(箸雍滩)己酉(屠维作噩)庚戌(上章阉茂)辛亥(重光大渊献)壬子(玄困敦)葵丑(昭阳赤奋若)甲寅(阏逢摄提格)乙卯(旃蒙单阏)丙辰(柔兆执徐)丁巳(强大荒落)戊午(箸雍郭)己未(屠维协洽)庚申(上章滩)辛酉(重光作噩)

欣赏王羲之书法1

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鉴赏论文

论文摘要 王羲之,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从总体上说,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多种似乎矛盾的艺术特色都在这里汇合、交融,达到炉火纯青、尽善尽美的境界。而他所作的《兰亭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键词:欣赏王羲之兰亭序行书 王羲之 在上绍兴书法课之前,就已经知道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历史地位,对他的了解止步于他是东晋最有名的书法家,没有之一。他的行书写的飘逸而不失秀美,将中华民族的书法审美推上了新的台阶,他的行书笔法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自他之后,已再难超越。所以,他当之无愧的被称为“书圣”。并且,还知道他的儿子王献之,草书大家。以及“十八缸”的故事,这些历史书上都多有介绍。 而从语文书课本中,我学到了《兰亭序》,了解了王羲之的家族背景,生活概况,以及《兰亭序》的创作地点,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在脑中构想了王羲之及当时的贵族举杯共饮,吟诗作赋的场景。“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山阴-现在的绍兴。也因为王羲之的兰亭序,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就对“书圣”笔下描写的这个“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地方产生了极大的好感。而这次也终于有了这个机会来到兰亭,观赏美景。还

有,从一些课外书之中了解到王羲之喜欢鹅,在现在绍兴兰亭,也依然有一个仿造的鹅池。 现在,在绍兴书法课上,还从老师的讲述里知道了更多的关于王羲之的故事。例如,“王羲之从叔叔王导那里获益良多”,“王羲之曾在家族蒙难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王羲之家族在书法方面的成就”,“王羲之与卖扇子老婆婆的故事”,“王羲之拿抄好的经书与山阴道士换鹅”的故事,“王羲之如何凭借自身与众不同的气质成为东床快婿的故事”……都让我对书圣除了书法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现在通过查资料得知,王羲之之所以在我国书法界的地位如此之高,是因为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而王羲之的书法主要特点有:一是笔法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唐太宗赞之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二是结体遒美,骨格清秀,点画疏密相间。三是章法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兰亭序之创作背景 通过高中语文课本的学习知道,《兰亭序》诞生于一次浪漫的聚会。“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

国画与书法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c16370623.html, 国画与书法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作者:胡定义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中国国画与中国书法承载着华夏数千年文明的原始基因与古老的辉煌,当它从古老的中华文化源头走向现代的时候,与中华民族重新构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叙述不期而遇。文章对国画与书法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和影响方面做相关讨论,供文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关键词:国画书法;现代生活;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4.1;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14-01 一、前言 中国的绘画与书法做为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中国早已渊远流长,两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因它们具有强烈的本土性和民族性,所以使之矗立于世界之林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处处彰显着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的用笔同出一源,书法于以绘画特别的基础,当中蕴含的绘意修养对于书法也十分重要。书法水平的高低通常也可以在笔墨的文化含量方面反应出来。而反过来说,好的书法又得益于绘画当中美的意念的助力。 二、中国早期绘画与书法的关系 中国的绘画和书法同为中国的民族文化,根植于华夏文明古老的文化土壤之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并不是单纯的拘于形似,而是更注重和强调神似。通常以毛笔、宣纸和水墨为材料,自由而大胆地构建了独特的思维想象力,不拘于时空的限制,创造出具有丰富想象力和高度概括力的作品。这种巧妙的手段与高深的技巧,使得中国传统的绘画与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时而传神,时而行云流水,两者的精髓来自于一种意境的体现,几千年来被人们视为向往和追求的境界。意境是一直客观存在的,但对它的描述一直也不能很具体,笼统的说意境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而且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中国的绘画与书法当中的文化元素对现代的设计方面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大多数的中国设计师都追随以意境为核心的设计理念,这是传统文与现代的文化碰撞,为处于现代的我们带来了许多新颖的成果和欣喜的结果,这些现代艺术品无不具有深厚的东方底蕴和特色。 三、国画与书法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1.绘画与书法是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今,社会生活可谓物欲横流。在利欲熏心的情形面前,人们极为迫切地在探索一种宁静的、淡雅的生活及休闲方式,使自己沉静下来。因此,绘画和书法这种蕴含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艺术元素的表现形式成为众人的首选,使人们感受到其中乐趣的同时也起到修身养性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的书法评价

王羲之的书法评价 王羲之的书法评价"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这是东汉书法家蔡邕的一段关于书法的描绘. 我们的汉字最初产生时是对于事物形象的模拟,后来发展为抽象的符号.抽象的东西总会给人规格化的感觉但偏偏衍生出了一门叫做书法的“艺术”,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 这期的在“有关品质”的栏目里写到了王羲之.,可常常一问,人家都说根本没练过字,纯属天然形成,大概是资质甚好吧! 其实我所谓的练字也只是停留在把字写漂亮的层面上,真正的书法大概是要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吧. 找寻了历史上对王羲之字的评价,例如:”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关于王羲之的典故最著名的就是“入木三分”. 在那本小时侯看的书里,粗浅地探寻着王羲之成长的过程.觉得一直推动他的就是一个“意”字. 他最早的老师卫夫人就曾教导他要“意在笔先”,而大书法家蔡邕的一番话曾给了他很大启发“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王羲之还研究过老子和庄子的学问.里有一段”笙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笙;蹄者,所以在兔子,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他应用到书法中的理解为字是言, 字中显示出一种韵律便是意,书法达到很高的境界时,便忘了笔下的字,而在追求一种跳动着的意韵.老子谈到过风,老子说,天和地,犹如一只风箱.这只风箱的中间是空虚的.正因为它空虚,风才能从中进进出出,来来去去.天地间的空虚愈大流动的风也才愈大愈猛.王羲之应用到书法结合蔡邕的“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认为,怀抱放开,胸中一片空虚,性情才会充溢心中,才能有意韵从笔端奔涌而出. 所谓“意”,也就是书法不只停留在”形”上,更能从中看到一种风骨,一种精神.这自然会和书写者的个性有关 .里写到”我们最喜欢的其实还是王羲之的行书.楷书能充分展示他内蕴的优雅,是正襟危坐的书写.一笔一划的字字精致但与行书比.总觉得行书是他洒脱不屑世事的最好寄寓更能体现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在我的体会中,王羲之是一位因生活优裕而脱风尘气的清韵雅士,虽有‘骨鲠’名称,雄浑豪放之气总显不足,所以草书就嫌狂浪不够.” 觉得谈到书法谈到书法家怎么一下子出来很多事情和他们有千死万缕的联系,很是微妙,而每一个分枝都能让人产生很多书法以外的认知,让你即便不是在书法上很有造诣的人也能从和他相关的事情中找到共鸣.好象它的”得意忘言”, 它的”空虚也是一种力量”,它的“先散怀抱,任情恣性”它的”大巧若拙”很能让我们想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境.罗哩巴嗦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尽量把自己的意图说的明白一点,但感觉还是挺混乱,只能用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做托词了. 王羲之的自我评价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

王羲之书法评价

王羲之书法评价 王羲之书法评价准确地总结很难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来看王羲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实并不都是因为李世民的作用。唐太宗肯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王羲之客观的书法水平决定了他书圣的地位。 再者,如果说字因人(李世民)贵,那皇帝贵为天子,那岂不字更贵?但事实上皇帝留下的字迹,还是没有王羲之的字贵。因此,字因人贵也有不合理的一面。王羲之个人书法水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再来谈书法风格问题。风格这两个字也是新名词,在古代很难谈到“风格”问题,但也强调书法某方面的特色问题。你很难拿出一个准确的字眼来圈定他,诠释他,很难做到。因为往往大家无特色,大家无风格。这是一句什么话呢?这也是现在书法论坛上很少有人提到的。真正的书法大家都没有什么特色,包括其他方面的,绘画是,诗文都是如此。 前段时间,我看到戏曲频道播放梅兰芳的演唱,其中有一个人就论到梅兰芳的特色问题。说梅兰芳没有特色,为什么没有特色?因为他浑身都是优点,他每个方面都超长与别人,你说他特色在哪里?王羲之作为书圣也是这样。他被称为圣人的时候,就是一个绝对的覆盖面,他把以后书法家的优势完全集于一身。 我们谈到杜甫诗圣,你说杜甫诗有什么特色,当然,你要故意

去找总能找,但整体说来,他覆盖整个一个格律诗坛,站在了最高点。就像他写的望岳一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说泰山有什么特色,你说他太雄伟太高大,这就是他的特点——“大”,那也不能叫特色,他的特色是囊括了所有其他山的特点。你说王羲之是书圣的时候,他也就是书界之尊,你应该看到,他的优点别人都只是学到一部分,学到一部分的人反倒成了个特色。而对于他,很难用什么风格特色去衡量他。这样说,有人可能说,你太迷信王羲之了。有人说王羲之的字属于中和一派,不是雄强的,是中和的,是以韵胜。 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真是个俗词滥调。我们说到王羲之的时候,我们想一想,王羲之的书法岂止是尚韵,难道他的书法不尚意吗,难道他的书法不尚法吗?他成为万世法成,后世所有书家都在学习他,难道不尚法吗?他那个意境之高远,难道不尚意吗?他韵味之醇厚,难道只尚韵吗?所以王羲之的不管是神、意、韵,他各个方面都是完美的。有人说他是中和之美,我们姑且认同他这个话。但是我们知道什么是“中和”吗?“中和”就是不激不历,风规自远。这就是孙过庭《书谱》中说的“中和”。其实,一切以中和为大!你说一个人写的字非常慷慨激昂,阳刚气十足,另一个人说他写的字阴柔气十足,属于秀美一派,或者是粗壮的、古拙的、老辣的,其实这一切都最后归结为“大中和”。 中和才最大,有些人特别强调书法特色,要有个人面目,其实是不好的。我告诉大家,清代有一个诗书画都很精通的大家,叫杨钧的著有笔记《草堂之灵》,他说过一句话: “凡面目特异者,其道必小。字之冬心板桥,一入藩篱,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