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小说中的“小巷”世界(精品文档)
名家范小青精品散文推荐

名家范小青精品散文推荐许多人误以为散文很容易制造。
但要想写出一篇真正好的、耐读的艺术散文,那就需要多方面的长期修养。
最根本、最基础的,是文字的修养。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名家范小青精品散文,供大家欣赏。
名家范小青精品散文推荐:到平江路去在一个阴天,将雨未雨的时候,带上雨伞,就出门去了。
小区门前的马路上,是有出租车来来去去的,但是不要打车,要走一走,觉得太远的话,就坐几站公交车,然后下去,再走。
走到哪里去呢?是走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喜欢的地方,比如说,平江路,就是我经常会一个人去走一走的古老的街区。
其实在从前的很漫长的日子里,我们曾经是生在其中的,那些古旧却依然滋润的街区,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我们的窗景,是我们挂在墙上的画,我们伸手可触摸的,跨出脚步就踩着它了,我们能听到它的呼吸,我们能呼吸到它散发出来的气息,我们用不着去平江路,在这个城里到处都是平江路,我们也用不着精心地设计寻找的路线,路线就在每一个人自己的脚下,我们十分的奢侈,十分的大大咧咧,我们的财富太多,多得让你轻视了它们的存在。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糊里糊涂,视而不见,等到有一天似乎有点清醒了,才发现,我们失去了财富,却又不知将它们丢失在哪里了,甚至不知是从哪一天起,不知是在哪一个夜晚醒来时发生的事情。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闻接一个新闻的时代,这些新闻告诉我们,古老的苏州正变成现代的苏州,这是令人振奋的,没有人会不为之欢欣鼓舞,只是当我们偶尔地生出了一些情绪,偶尔地想再踩一踩石子或青砖砌成的街,我们就得寻找起来了,寻找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每时每刻都踏着的、但是现在已经离我们远去的老街。
这就是平江路了。
平江路已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
平江路离我的老家比较远,离我的新家也一样的远,我家的附近也有可去的地方,比如新造起来的公园,有树,有草地,有水,有大小的桥,有鸟在歌唱,但我还是舍近而求远了,要到平江路去,因为平江路古老。
范小青新世纪小说的荒诞性

一
、
小 说 的情 节 是 想 象 而 超 现 实 的
“ 荒诞就是人与世界的分裂 ,世界远离人 。”…荒诞是 种情 感体验 ,大致 形容 一种不合情 理 的、不 可思议 的 、
范 小青 的文 学作 品一直 以细腻委 婉见长 。然而 ,新世 纪 以 没有 意义 的情 绪或冲 突 ,是人对这 个世 界的 能动 的意 识 , 来 ,她的作 品风格 却发生 了较大 的变化 ,作 品充满 了荒 诞 是 人 的 意 图 与 现 实 之 间 残 酷 紧 张 的较 量 。 小 说 情 节 的 荒 诞
的结局 出人意料 , “ 我 ” 发 现 这 支 旧钢 笔 就 是 自己 1 9 8 0 年
范小青 的小说 图像 在总体 上是一个超 现实 的世 界 ,一
个 具 有 神 秘 主 义 色 彩 的世 界 。 当 正 义 被 倾 覆 了 、 意 义 被
用 的旧钢笔 ,上面有 “ 我 ” 的 牙 印 子 为 证 ,而 那 个 小 伙 子 个 想 象 的 梦 幻 世 界 , 一 个 现 实 中 并 不 存 在 的 荒 诞 的 世 界 ,
是非我 ”这样 的命题 。 旧物 交换市场 上 , “ 我 ”带着 世 界 ,未必 能得出可信
夹 子去 和他人 交换 ,因为 “ 我 ”的 玻璃夹子无 实用价 值, 的判断 。只有那些 更具有想 象力和洞 察力的人 ,更注重 小 因而三 个月都 没有交换 成功 。一个 带着 旧钢 笔的人 引起 了 说细节 的人,强调 作家 的生活现场性 ,将看到 的真实和超 “ 我 ”的注意 ,最后 “ 我 ”和他交换 了彼此 的 旧物 。文本 强 的想 象 完 美 结 合 , 才 能 写 出震 撼 心 灵 的 作 品 。
[ 5 】 朱晓芳: 《 乡村 女性浮 出历 史地 表》 ,重庆 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
《小巷》-精品文档

社会现象反映
01
通过小巷这一微观社会,反映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如
贫富差距、道德滑坡、人情冷漠等。
社会价值观批判
02
对当时社会的一些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如金钱至上、权力
崇拜等。
社会制度批判
03
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政策进行批判,如阶级固化、教育资源不
均等。
人生哲思
人生意义探讨
通过小巷居民的生活和经历,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如生活 的价值、追求的目标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2
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
胡同
一个老旧的、充满人间烟火气 息的小巷的居民。
老王
胡同里的一位年长的邻居,对自 己手艺很自豪。
小花
胡同里的一个小女孩,天真可爱。
故事发展
1
胡同里的老旧房屋面临拆迁,居民们面临搬离 的困境。
2
老王的手艺面临失传的危机,因为年轻人不愿 学习。
3
小花喜欢在胡同里玩耍,对这里充满感情。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来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作者介绍
汪曾祺
中国著名作家,出生于20世纪初,经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代表作品
《小城三月》、《受戒》等。
创作背景
灵感来源
作者在旅途中路过一条小巷,被小巷的宁静和古朴所吸引, 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写作风格
作者采用了细腻的描绘手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小巷的历 史和文化氛围。
排比
在描写小巷时,连续使用 “这是……的小巷”的句 式,增强了表达的气势和 节奏感。
象征与隐喻
小巷
小巷象征着封闭、保守和传统 ,代表着主人公过去的记忆和
从眼前事,想起了两篇著名的城乡小说

从眼前事,想起了两篇著名的城乡小说【题记】旅游需要的不是家,旅游需要的是未知,是看到未来的可能性,是让你释怀、让你脆弱、让你怀旧、让你快意、让你美好的地方。
演化最初是陌生的,但你慢慢习惯,慢慢接纳,慢慢体验,这就是造物弄人的过程。
这几天,苏州城里的人越来越少了。
外出有事,跟滴滴打车的司机聊了起来。
他说,他也要回去的,他的家在山东。
他还说,钱是赚不完的,过年总要回家的,看看父母,走走亲戚,人之常情。
听着实在话,听得心里暖暖的。
一晃来苏州也有18年了,在城市和乡村生活之间有了交集,也有了更多体悟。
城乡比较,市民与村民比较,各有各的归属,各有各的心系,各有各的演变史。
由此,在读小说时,也特别喜欢城乡题材的小说,也即既有城市生活经历又有乡村生活叙说的那类小说。
家里的旧书旧小说,扔掉总有些不舍,但家小装不下也只能忍痛割爱。
每每拿起一本旧书旧小说,总会模糊地、或者清晰地回想起,读那本书、那本小说的情景,当时的心境,以及所思所想……于是,从眼前人和事,想到之前喜欢的两篇描写城乡生活的小说。
一篇是《城乡简史》,一篇是《踏着月光的行板》。
看着这两篇小说的题目,也许就能调动起你阅读的兴趣了。
■《城市简史》范小青范小青的的短篇小说《城乡简史》,构思十分巧妙,时空跨度很大,一个城里人,记账的账本被捐书时捐错了,到了大西北,被分到一个贫穷的孩子家中,但却改变了他们家的生活,因为“熏香油精”,因为“蝴蝶兰”,一对父子来到城里打工……城里的那个知识分子叫自清,他爱书如命,这一点倒是跟我很像。
自清因为买书太多了,家中积书成患,所以将一部分书捐给了贫困地区的学校,不曾想将一个账本混在书中捐了出去。
自清一直有记账的习惯,以前因生活拮据,记账为了更好地控制收支,之后生活好了,有房有车,相当富裕了,但自清还是有记账的习惯,仿佛成瘾了。
账本的丢失,引发了自清一场心理和身体的不习惯。
这本账到了哪里呢?恰巧是到了乡村的一个叫王才的人手里。
王才住在甘肃省西部一个叫小王庄的地方。
范小青作品中的吴地方言与女性叙事--以《裤裆巷风流记》为例分析

范小青作品中的吴地方言与女性叙事--以《裤裆巷风流记》为例分析作者:冯思远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6期摘要:生长于兹,苏州特有的文化底蕴滋养了范小青的文学创作,这种影响从叙事空间、叙事语言延续到她的叙事策略。
本文将从《裤裆巷风流记》的方言叙事入手,分析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与日常叙事之间的相辅相成之关系,同时,从性别叙事角度分析范小青对女性外部命运和社会历史处境的关怀。
关键词:方言写作女性主义《裤裆巷风流记》《裤裆巷风流记》的故事发生在苏州的一条“寻常”小巷中,开篇关于裤裆巷传奇来历的叙事为这个叙事空间增添了一分烟火气。
书中大段出现的关于苏州风情事物的描写,增添了文本的江南气息。
作为女性作家,范小青始终以一种女性气质观照着日常生活,通过讲述这个天井里居民在历史进程中的状态与变化,我们看到了范小青对女性命运和历史处境的深切关怀,更有其作为女性对时代和城市变化的反思。
一、方言与小巷风情从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开始,吴地的方言写作就以一种不容忽视的姿态立于现当代文学的历史中,更不用提陆文夫对苏州美食和风情的叙事让人神往。
范小青作为当代苏州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受到苏州这个城市的滋润,特别是她的小巷创作深深地烙上了苏州的痕迹。
《裤裆巷风流记》成熟地运用方言描写,再次契合了语言即是文学这一主题。
(一)环境物产“裤裆巷宽宽敞敞,虽说面子上笔直,一点不打弯,夹里芯子却是九曲十八绕……外面看看不稀奇,踏进去却是别有洞天。
”运用方言习惯的描写,加上范小青娓娓道来的叙述话语,我们看到的是白墙青瓦、小巧别致的姑苏老城,历经时代的变迁和怀抱着文化的积淀。
“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皮包水”是指进茶馆喝茶,“水包皮”是指进浴室洗澡,这是老苏州人享受生活的方式,吴老太太这样惬意又精致的生活只有吴地才有。
此外书中频频出现“白相”“拆烂污”之类的苏州方言,方言的使用增添了文本的生动性。
此外,对话中方言的使用还为我们再现了苏州的市井生活:张师母气哼哼地说:“现今的小年青,全精刮得不得了,比老娘家还要狗皮倒灶,还要厉害,啧啧……”……“喔呦喂,现今的小青年,不讲钞票不开口,不见钞票不开颜的,铜钿眼里翻跟头,你想,这爿世界成啥名堂经了!”“就是么就是么,铜钿银子比亲娘老子亲……”“你看喏,我家孙女儿,早先屋里进进出出,看见我个老太婆只当看不见,翻翻白眼,近几日面孔变样了,进门一声‘好婆’,出门一声‘再会’,叫得我肉麻兮兮……”“喔哟,金好婆,你要捏紧的,不好随意出松的,这点黄货就是你的身价,一日捏在你手里,你的身价一日不会跌下来,哪一日出松,哪一日你老太婆一钱不值……”“自然,我比你有数,萤火虫吃到肚皮里,清清爽爽,明明亮亮,我是捏牢不放的。
范小青小说中的“小巷”世界

范小青小说中的“小巷”世界作者:赵晓梅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2期摘 ;要:70年代出生的苏州作家范小青眼里的苏州小巷引起了诸多评论家的关注,文章拟从三方面来探讨范小青小巷世界里的景象,即远离政治话语,关注世俗人生;禅宗意识以及女性意识。
关键词:范小青 ;政治话语 ;世俗人生 ;禅宗 ;女性意识一、远离政治话语关注世俗人生“1985年前后,范小青的《小巷静悄悄》《拐弯就是街》《银桂树下》等作品发表标志着她作为作家已找到了与古城苏州这方水土相契合的倾诉方式,并以此为源头来开掘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苏州的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气质。
”苏州微缩为一条小巷,作家通过巷内芸芸众生的世俗生活来展示这种地域文化的丰富和复杂性。
她的小说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作者笔下的这一方水洼是她刻骨铭心的故乡,血肉相连的生命之源。
厚重的地域文化在苏州小巷中传其神采,现其韵致。
范小青把艺术的表现方向定位于市井民俗,她营造了浓厚苏州色调的人文氛围。
苏州这座中国南方的古典城市,曾经一半是文人隐迹的精神田园,一半是世俗享乐的温柔之乡。
80年代以后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使这个闭塞而文风甚笃的古城也受到冲击,现代文明破坏了它的小桥流水,但未能改变多少年来形成的平和宁静,从容不迫的精神节律。
这里的民风不太关注政治,只专注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淡泊自足甚至还有些“小家子气性格”。
范小青的作品集中“批量”地描写了苏州小巷最普通的市民,写出了处于新旧交替时代普通市民的观念、心态和生活诸方面的种种变化。
范小青的小说世界明显带有70年代出生人看世界的目光。
当作者沉稳而决然地走进温文尔雅的“苏州小巷”时,她便醉心于描写普通人家的世俗生活,而在这种世俗生活中串演着一出出活剧的大都是一些受苏州文化熏陶的小人物。
《瑞云》中不管是吃素好婆还是瑞云都是市井小民,《身份》中的陶桂英也只仅仅是个居民小组长。
而老隔年,聪聪则是不幸的残疾人。
范小青小说中的_苏州_形象_潘延

2009年 第5期兰 州 学 刊N o.5 2009 总第188期L a n z h o u x u e k a n G e n e r a l.N o.188 范小青小说中的“苏州”形象潘 延(苏州科技学院 中文系,江苏 苏州 215009)[摘要] 范小青近30年的小说创作扎根于“苏州”的土壤之中。
工笔风俗画的市井苏州、渺远感的性灵苏州以及急遽变化中的现代都市苏州,是范小青不同时期小说创作中各具侧重点的苏州形象。
她的创作使苏州城市形象的表达更具丰富性。
[关键词] 范小青;市井苏州;性灵苏州;都市苏州[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9)05-0186-03 [收稿日期] 2008-12-18 [作者简介]潘延,女,浙江湖州人,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当代苏州文学在`苏州'城市形象塑造中的角色及演变研究”。
(项目编号:065S J D750010) 范小青自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近30年的写作道路就像她同步展开的人生历程,从充满朝气的青春岁月进入醇厚宽广的华彩中年,她的写作呈现出自我更新、日渐丰厚的变化。
但不曾改变的是这30年的创作之根始终扎在“苏州”的土壤之中,苏州成为她的创作之源。
从作家创作类型来说,范小青不属于那种通过作品来建构并阐释哲学思想的作家,也不是执着于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倾诉、剖析的作家,她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她的写作是对生活的感悟与记录,她所生活的这方水土给她提供了创作的资源和灵感,成就了她的文学苏州。
从范小青近30年的创作积累、感悟并记录生活的写作路子以及苏州书写的情感特征,我们不难意识到范小青笔下“苏州”形象所具有的丰富性。
本文拟从范小青小说创作的阶段性入手,选择她不同时期最具苏州色彩的小说文本分析它们对苏州形象各具侧重点的塑造,由此来认识和梳理范小青小说中的“苏州”形象。
地域文化小说:《裤裆巷风流记》

地域文化小说:《裤裆巷风流记》
金梅
【期刊名称】《当代作家评论》
【年(卷),期】1988()6
【摘要】《裤裆巷风流记》,书名好象不大文雅;但一经展读,顿觉文彩斐然,意趣迭来。
作者范小青,不是出没于文坛热闹场中的人;也不是每有创作发表,即所获得轰动效应的作家。
——她自己就谈过:“我写小说,很难让人‘冷不防’,不大可能使天下震惊。
”但这恰恰是范小青为人为文的可贵品格。
我很赞赏。
范小青在初试锋芒的时候。
【总页数】4页(P76-79)
【关键词】文化小说;小说语言;精神气质;风流;思维方式;气质特征;地域;作者;创作;苏州人
【作者】金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城市改造之路——范小青《裤裆巷风流记》与《城市表情》比较 [J], 王瑜
2.范小青作品中的吴地方言与女性叙事——以《裤裆巷风流记》为例分析 [J], 冯思远;
3.论范小青创作的地域文化品格\r——以《裤裆巷风流记》为中心 [J], 韩宇瑄
4.范小青小说中的苏州方言现象研究--以《裤裆巷风流记》为例 [J], 林英魁
5.范小青小说中的苏州方言现象研究——以《裤裆巷风流记》为例 [J], 林英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小青小说中的“小巷”世界-大学语文论文范小青小说中的“小巷”世界赵晓梅摘要:70年代出生的苏州作家范小青眼里的苏州小巷引起了诸多评论家的关注,文章拟从三方面来探讨范小青小巷世界里的景象,即远离政治话语,关注世俗人生;禅宗意识以及女性意识。
关键词:范小青政治话语世俗人生禅宗女性意识一、远离政治话语关注世俗人生“1985年前后,范小青的《小巷静悄悄》《拐弯就是街》《银桂树下》等作品发表标志着她作为作家已找到了与古城苏州这方水土相契合的倾诉方式,并以此为源头来开掘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苏州的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气质。
”苏州微缩为一条小巷,作家通过巷内芸芸众生的世俗生活来展示这种地域文化的丰富和复杂性。
她的小说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作者笔下的这一方水洼是她刻骨铭心的故乡,血肉相连的生命之源。
厚重的地域文化在苏州小巷中传其神采,现其韵致。
范小青把艺术的表现方向定位于市井民俗,她营造了浓厚苏州色调的人文氛围。
苏州这座中国南方的古典城市,曾经一半是文人隐迹的精神田园,一半是世俗享乐的温柔之乡。
80年代以后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使这个闭塞而文风甚笃的古城也受到冲击,现代文明破坏了它的小桥流水,但未能改变多少年来形成的平和宁静,从容不迫的精神节律。
这里的民风不太关注政治,只专注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淡泊自足甚至还有些“小家子气性格”。
范小青的作品集中“批量”地描写了苏州小巷最普通的市民,写出了处于新旧交替时代普通市民的观念、心态和生活诸方面的种种变化。
范小青的小说世界明显带有70年代出生人看世界的目光。
当作者沉稳而决然地走进温文尔雅的“苏州小巷”时,她便醉心于描写普通人家的世俗生活,而在这种世俗生活中串演着一出出活剧的大都是一些受苏州文化熏陶的小人物。
《瑞云》中不管是吃素好婆还是瑞云都是市井小民,《身份》中的陶桂英也只仅仅是个居民小组长。
而老隔年,聪聪则是不幸的残疾人。
《沧浪之水》中的苏阿爹、苏好婆、环秀、张文星等人物也都是世俗生活中的芸芸众生……而正是这些人构成了社会存在的基础。
人们也正是在这些人身上看到了特有的民风民俗和地域文化特征。
《栀子花开六瓣头》里,金志豪就是一个处世淡泊,对一切都不在意的人。
作品《嫁妆》中的丫头结婚办嫁妆因为经济条件不好,但求一台彩电足矣。
这不就是吴地冲淡精神的体现吗?而《小巷静悄悄》《裤裆巷风流记》却表现了苏州人特有的“小家子气”及作家对其产生的忧虑和改造意识。
最能代表范小青世俗化倾向写作的重要作品是《顾氏传人》。
它描写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在当代生活中的艰难与困窘以及社会现实对“人”的异化。
小说以顾家四姐妹与她们的弟弟顾家惟一传人顾允吉作为普通城市人的世俗形象。
记叙了顾家二小姐与老汪微妙的关系;顾允吉的痴呆和他的婚姻;顾家老宅的考古引起的街谈巷议,等等,都是一些生活琐事。
作品在顾允吉娶了四川女人生了个颇让顾家怀疑的儿子,老汪离开顾宅与包阿姨结婚之后,接着写了顾家二小姐的死。
并以这一节作为结局。
故事以二小姐、顾允吉、老汪三个人之间的故事作为中心,描写了世家子弟的当世生活。
大多数人认为二小姐与老汪有意思,其实二小姐只是因为他对痴弟弟好而很是感激老汪,老汪搬走后,二小姐为弟弟女人生的孩子可疑去找老汪不是为见他而找借口。
而是她认为老汪有责任。
见到老汪以后,包阿姨给她发糖说自己同老汪做一家了。
二小姐回家去便不开口,被问急了才说“老汪结婚了”。
二小姐就觉得身上没有力气,躺倒了,后来去世了。
临终眼睛不肯闭,是大小姐帮她合上的。
大多数的人会误认为老汪的结婚是二小姐去世的原因。
其实这不是主要的原因,重要的是,二小姐无法消除对顾家下一代血统的怀疑,死也不能瞑目。
作家没有把笔墨放在对家族悲剧历史的叙述上,而将家庭中的人放进平淡无奇的世俗生活中,从反映市井小民的艰难生存来反映家庭的没落。
原来大门大户的公子、小姐,过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今天也要自食其力,与平民百姓相差无几。
甚至还更为痛苦,因为他们没有庸凡生活的经验。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去着眼于历史,而着眼于现世。
特别是小说结尾有很深的悲剧意味。
二小姐的去世就传达了世俗世界的人与完满的生活无缘的缺憾,以及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里的普通人常常有许多对现世的困惑。
如顾家下一代的血缘之秘,而顾二小姐与老汪不能终成眷属,也是传统门第观念决定的。
它往往造成没落贵族的婚恋悲剧。
独特的表现对象和反映视角,使范小青的小巷世界有别于“陆苏州”的同类作品。
有着深厚经济文化底蕴的吴地是她小说的背景,在这个广阔的背景下,范小青全方位地展现了吴地在改革开放时代的人事变迁。
从她的作品中,你可以感受到社会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蕴含深沉的时代气息。
《又见乡塘》《别了乡塘》中范小青通过文化局干部吴为一下乡一年的所见所闻,写出乡镇企业发展初期发生的问题和那个年代经济秩序混乱的图景。
《绢扇》中陈皮为厂拉生意却被厂长耍,这个事件活脱脱地再现了企业资本积累初期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信誉扫地的一幕。
《岁月》中写了余小草,为实现自身价值,改变自身命运而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生活。
它的结尾带有哲理意味,似乎在告诉我们平平淡淡才是真。
……《栀子花开六瓣头》讲的是在新时期人们又开始重新重视吴歌。
《蓬莱古井》写的是文管会在地名普查中找到古迹蓬莱古井。
《还俗》中结草庵的修复。
《茅山堂》茅山老爷重又被人供奉。
这些都是对古文化在态度上的转变,对不同文化表现出的巨大包容性。
说明了时代不同,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
随着改革的深入,苏州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苏州小巷格局在逐步被破坏。
二、范小青小说中的禅宗意识范小青认为苏州人淡泊、宁静、韧性的性格和佛教文化息息相关。
佛教文化已经融入苏州文化中,这对范小青的小说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苏州是历史上的佛教文化中心之一,佛教信仰是苏州民间生活的一部分。
“南朝四百八十寺”,说明当时江南佛教之兴盛,至今苏州还完整保存着中外闻名的寒山寺和保圣寺,还保留着礼佛修禅的习俗,家家供奉佛像,老人更有吃斋念佛的习惯。
可以说,佛教文化深深影响着苏州人的日常生活,塑造着苏州人的性情。
正如《最后一张》中年轻的同行所言:“小城寺庙甚众,古称佛土,民风甚笃,遍地佛性。
”《裤裆巷风流记》的后记中说,佛教自三国时期传入苏州,对苏州民风影响颇大,有人认为苏州人佛性甚笃,人人信佛,家家奉佛……笔者认为,佛教与“韧”似乎是有联系的。
苏州人很韧。
“范小青的禅宗意识在创作中在两块园地里同时展开:一是通过佛教信徒或与之关系密切的人的故事呈现对佛理的感悟,如《瑞云》《还俗》等。
二是在普通百姓的故事中点化世事的神秘,顿悟命运的奇妙,如《文火煨肥草》,《牵手》等。
”在《瑞云》中,作家以空灵的笔触表现了苏州平民因为“心中有佛”而无畏,淡泊处世,清秀温良的温馨人生。
吃素好婆由于怕鬼而求经书,又由经书上的“空”字而顿悟,从此再也不怕鬼了,生活中有了琐屑的烦恼,就闭眼合十念佛,进入无忧的境界。
“大家想瑞云好婆吃素恐怕是吃到火候了,什么都想得很开。
”她诚心向佛,也将佛的精神传给了养女瑞云,使瑞云既不为自己的身世、身体而感到自卑,也没有掐扎着要出人头地的念头。
她悄无声息地生活在一座大宅里,悄悄和“石头”说话,脸上带有永久的平和。
佛性使她从小就具有淡然面对人生不幸,平静化解邻里纠纷的奇异禀性。
甚至当脾气古怪的王老先生气发火时,只要瑞云对他平静的一笑,他立即就会安静下来。
“空灵飘逸的笔调表现了佛教文化的神奇魅力。
从中也看出了居士的体验:佛即是胆,佛即是慧,佛即是宽容,佛即是豁达。
”在表达佛性上,这部作品与汪曾祺的《受戒》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俗》深契禅的心性说。
禅是佛教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把人们从宗教神秘感引向坚实的大地,禅的真谛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在最普通、最平常、最具体的事物里。
结草庵位持尼慧文还俗了,但却跟从前一样,仍住在庵里的一间房子里,平时和邻里生产组的妇女们一起做零活。
上年纪以后,便闲居在家。
收一收小师傅送来的煤球,照看照看街坊邻居,用莲心干刻一些佛珠,和运煤师傅拉拉话……作者似乎在强调她生活中“俗”的一面,这一面却表现了慧文师傅一种平和而淡泊的心态,即以一种平常心在生活。
符合禅宗主张“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即本来清净之心,无系无碍之心。
另一方面,范小青在普通人的平凡故事中也启迪了玄妙之思:《牵手》中的刘主任自己已经失明还热情地为普明疏导。
仍积极、乐观地生活。
邀请曾明一起听鸟叫比赛。
这当然是佛性使然。
苏州人信佛,以佛家轮回报应说解释世事变更的文化心态——《顾氏传人》,“人家看顾允吉这种样子,私下里就说,顾家恐怕是气数到了。
”暗示了顾允吉愚钝的因果报应,顾允吉目睹了汲云井里冒出的云雾,传说这是不吉利的象征。
更增加了文字表述的神秘感。
《人与蛇》中刘老太把一条蛇的出没渲染成报应,更直接表达了人对现实及自身无定的惊惧。
佛教所宣扬的宿命论让小说充满了耐人琢磨的玄机和神秘感。
《沧浪之水》中苏好婆坐在夕阳下沧浪水边,总在用一块黑布暗示命运;范小青的这部分作品虽没有僧尼的身影,也没有佛经的言行。
但却浸透了禅宗启人从平常事中顿悟人生玄机的智慧。
在自己的创作谈中,作家范小青曾谈到了自己内心的畏惧:“在我的内心,有一种畏惧,是对人生,对命运。
对社会,还是对他人,我说不清楚,我感觉到这一种宁静平和的畏惧。
”宁静平和的畏惧——这是佛家的人生境界,从容而谦卑。
她从佛教智慧中吸取了宁静平和从容,这在她的文章中有明显体现。
她文章的淡也来源于此。
三、女性意识在范小青作品中的彰显“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山明水秀的江南,既是鱼米之乡,又是美人云集,江南女子是秀美的江南大地的杰作。
范小青身为女性作家,她始终自觉地以女性意识贯穿自己的创作,“她的作品明显地以女性形象的描画为主,分量较重。
”现代工业虽然破坏了苏州的曲桥流水,但传统文化深植于人们心中。
范小青笔下的女性形象都受到了苏州地域文化不可抗拒的、深厚的影响。
她们外表温和,内在气质却融和了现代与传统的意识。
《光圈》,作者将故事放在小巷中的一方院落里,讲述了居住在这里的男男女女的生活和工作,描画了一幅世俗生活的画面。
其中以女性形象最为突出。
女主人公吴影兰:“三十岁”“又黄又瘦”,她是“一片小烟糖店的店主任”。
“虽然只管七个人头”,工作却做得有声有色。
她从小“并不聪明,也不是个听话的小姑娘,带着弟弟妹妹出去,必是闯了祸以后才回来。
”“中学勉强毕业。
”毕业后分到:“一片小店里”,“别人会气愤伤心,可是她却很开心。
”——由于她安心工作,后来当上了劳模,上电视,做店主任——劳力劳神,忙得腰酸腿疼。
工作上她是“女强人”,但家庭生活却顾不上,而丈夫也不通情达理。
她处于顾家庭还是顾工作的两难境地。
她身上反映了当今社会上职业女性的尴尬处境。
当店里让人骗去巨款搞得她神经有点“不正常了”——走到痴子堆里倒觉得这里“蛮有劲的”——辞掉店主任不做她就“变脱了”腰也不酸了,人也时髦好看,面孔白嫩胖胖的——人家说她“现在惬意煞的”她也感到日脚舒张,以前她是没有想到的,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琐碎的日常生活的描写,不禁让人思索女人的价值究竟在哪里?魏阿姨是传统劳动妇女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