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微波与等离子体下的无机合成

合集下载

21世纪无机化学学科的动向和趋势-PPT课件

21世纪无机化学学科的动向和趋势-PPT课件

4、固体无机化学
• (1)超导材料
• 20世纪超导研究以物理学为主,但与室温超导 材料的前景尚有很大距离(发展史见附)。21 世纪室温超导化学必然发展,关键在于这些混 合氧化物和超导机理至今尚未被科学家们认识 和理解。人们不能解释混合氧化物超导体为什 么离不开Cu、Ba、Y、Bi这些元素;不能解释 它们的组成为什么和超导性有关;也不能解释 电子在这类结构材料中的运动和超导性的关系 。
8、非金属化学
• 20世纪非金属无机化学最突出的两个领 域是稀有气体和硼烷化学
• (1)稀有气体发现史见附。至2019共合成了 上百种含氙化合物(氧化物、氟氧化物、含氧 酸盐),1963年又合成了KrF2。 • 直到2019年才有了突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合 成了一系列新型稀有气体化合物-- HXY,X=Xe,Kr,Ar Y=H,F,Cl,Br,I,CN,NC,SH.(包 括首例氩化合物-HArF的合成) HArF的合成 为合成氖甚至氦的类似化合物带来了希望。 • 最近又有报道,一个德国小组合成了稀有气体 原子用作配体的第一例[AuXe4][Sb2F7]2,看来 合成稀有气体的思路还要扩大。
(2)无机晶体材料
非线性光学性质的无机晶体(附),闪烁晶体等 具有特殊功能的无机的合成和生长是固体无机化 学研究的一个生长点。
• 5、稀土化学
• 20世纪经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稀土在光、 电、磁、催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如含稀 土的分子筛在石油催化裂化中可大大提高汽油 产率;在高温超导材料中也缺少不了稀土元素; 在农业生产中有增产粮食的作用;硫氧钇铕可 使彩电的亮度提高一倍。 • 21世纪有待获得单一稀土元素的快速简易的好 方法;作为材料研究,在激光、发光、信息、 永磁、超导、能源、催化、传感、生物领域将 会作为主攻方向。

半导体化学3、化学基础知识

半导体化学3、化学基础知识

X射线衍射分析
X射线衍射原理
利用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通过分析衍射图谱获得晶体结 构信息。
半导体材料中的应用
用于确定半导体材料的晶体结构、晶格常数、晶体取向等。
实验方法与技巧
样品制备、实验参数设置、数据收集与处理等。
电子显微分析
1 2
电子显微技术
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利用电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信 号进行成像分析。
气相沉积法
化学气相沉积(CVD)
在高温下,通过气体之间的化学反应在基片上沉积出固态薄膜。
物理气相沉积(PVD)
通过蒸发、升华或溅射等物理过程,使源材料从靶材上转移到基片上形成薄膜。
分子束外延(MBE)
在高真空或超高真空条件下,由装有各种所需组分的炉子加热而产生的蒸气,经小孔准直 后形成的分子束或原子束,直接喷射到适当温度的单晶基片上,同时控制分子束对衬底扫 描,就可使分子或原子按晶体排列一层层地“长”在基片上形成薄膜。
半导体化学3化学基础知识
目录
• 半导体化学概述 • 半导体材料基础知识 • 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 • 半导体材料表征技术 • 半导体器件加工工艺简介 • 半导体化学应用前景展望
01 半导体化学概述
半导体定义与分类
半导体定义
半导体是指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 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
半导体分类
根据化学成分不同,半导体可分 为元素半导体(如硅、锗等)和 化合物半导体(如砷化镓、磷化 铟等)。
03
工程技术
与工程师合作,将半导体化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推动半导
体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时,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改进,提高半导体器
件的性能和降低成本,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应用无机化学:第一章 新型无机材料概述

应用无机化学:第一章 新型无机材料概述
• 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纳米陶瓷阶段——第三阶段
✓ 粉体原料的粒度是纳米量级的,显微结构中的晶粒、晶界、气孔、缺陷分布均在纳米尺度。 ✓ 纳米陶瓷表面和界面非常大,晶界对材料性能其主导影响作用 ✓ 纳米陶瓷是当前陶瓷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将促使陶瓷从性能到应用都提高到崭新的阶段 9
现代社会的合成材料
钇铝石榴石激光材料,氧化铝、氧化钇透 明材料和石英系或多组分玻璃的光导纤维 等
金 属
高温结构陶瓷
高温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及硼化物等 难熔化合物

超硬材料
碳化钛、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等

人工晶体
铌酸锂、钽酸锂、砷化镓、氟金云母等
生物陶瓷
长石质齿材、氧化铝、磷酸盐骨材和酶的
载体等
21
无机复合材料
陶瓷基、金属基、碳素基的复合材料
对人体有较好的适应性
心瓣膜、人造关节等
23
硬度大、耐磨损
高温炉管
透明、耐高压 氧化铝陶瓷制品




熔点高
24
氧化铝陶瓷球磨罐
星式氧化铝陶瓷球磨机
25
高压钠灯是发光效率很高的一种电光源,光色 金白,在它的灯光下看物清晰,不刺眼。平均 寿命长达1万小时~2万小时,比高压汞灯寿命 长2倍,高过白炽灯的寿命10倍,是目前寿命 最长的灯。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人们就已经 知道利用钠蒸气放电可获得一种高效率的光源, 但一直到1960年,高压钠灯才呱呱坠地,后经 不断发展改进,才得以实际应用。
2014级本科生选修课程
应用无机化学
课程内容
第一章 新型无机材料概述
• 新型无机材料发展概况 • 新型无机材料特点 、分类 • 新型无机材料应用领域

CVD相关理论及应用

CVD相关理论及应用

CVD widely used in micro/nano-electronics
CVD的反应类型
1. 简单热分解和热分解反应沉积
• 适合于 用于 CVD技术 的 原料气 :通常 IVB族 、 IIIB族和IIB族的一些低周期元素的氢化物 ,如 CH4、SiH4、GeH4、B2H6、PH3、AsH3等,为气 态化合物,加热易分解出相应的元素。
30年代末,稳定化的ZrO2(YSZ)和Na--Al2O3的合成,兴起 了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以及燃料电池新化学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50年代初,随着Ca5(PO4)3x:Sb,Mn发光材料的合成,又进入了 高效和节能的荧光照明时代;
60年代末,红色荧光体Y2O3:Eu的发现和应用,推动了彩色电 视的发展,也推动了传媒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的大面积液晶 和等离子显示屏;
进程的里程碑 一种新的固态化合物的合成和功能特性的发现及
实际应用可以导致一个新的科技领域的产生和一 种新产业的兴起,以至于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物 质文化生活水平
材料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天然材料——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和矿物 第二代:烧炼材料——砖瓦、陶瓷、玻璃、水泥;铜、铁
等金属 第三代:合成材料——20世纪初开始,合成纤维等(如
• 中国在CVD技术生长高温超导体薄膜和CVD基础理论等方 面取得了一些开创性成果。
CVD技术用于无机合成和材料制备时的特点
1. 沉积反应如在气固界面上发生则沉积物将按照原有固态基底 (称为衬底)的形状包复一层薄膜。
• 该特点决定了CVD技术在涂层刀具上的应用,而且更主要地 决定了在集成电路和其它半导体器件制造中的应用。
溶液反应所消耗的能量最低
(a)298K时生成BaTiO3的能量图 (b) 软化学合成法的基本过程

第二章 气体和溶剂

第二章  气体和溶剂

一章1、气体除杂净化的主要对象:除去液雾和固体颗粒、干燥、除氧、除氮2、吸附剂由于作用不同分类: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功能机吸附3、分子筛的定义:分子筛是具有均一微孔结构,而能将不同大小分子分离或选择性大小的固体吸附剂或催化剂,是一种结晶型的含水硅铝酸盐。

俗称“泡沸石”。

4、分子筛在空气装置中的应用:1)用于净化空气2)制取富氧空气3)用于纯化空气5、选择吸附剂做干燥剂时应考虑的因素:1)干燥剂的吸附容量,吸附容量越大越好。

2)吸附效率,吸附效率愈快愈好。

3)残留水的蒸汽压,吸附平衡后残留水的蒸汽压愈小愈好。

4)干燥剂的再生,干燥剂越易再生成本越低。

6、质子惰性溶剂分类:1)惰性溶剂,基本上不溶化不自电离2)偶合质子惰性溶剂,极性高但电离程度不大3)两性溶剂,极性强能电离的溶剂4)无机分子溶剂,不接受质子也不自电离。

(如so2、N2o4)二章7、化学气相沉积法的几种方法:1)高压化学气相沉积法2)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3)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法4)激光化学气相沉积法5)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法6)高温化学气相沉积法7)中温化学气相沉积法8)低温化学气相沉积法8、化学气相沉积法的几种反应类型:1)热分解反应2)化学合成反应3)化学运输反应4)等离子体增强的反应5)其他能源增强反应9、等离子体增强反应沉积的优缺点:1)优点:基本温度低、沉积速率快、成膜质量好、针孔较少不易龟裂。

2)缺点:○1设备投资大,成本高,气体纯度要求高。

○2涂层过程中噪音大,强光辐射,有害气体、金属对人体有害。

○3对小针孔内表面难以涂层。

10、电阻炉中常用的发热体:金属发热体、碳素材料发热体、碳化硅发热体11、影响高温固相反应速度的因素:1)反应物固体的表面积和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2)生成物相的成核速度3)相界面间特别是通过生成物相层的离子扩散速度12、高温还原反应中,金属还原法还原剂的选择时应考虑因素:还原能力强、不与被还原金属生成合金、得到的金属纯度高、容易分离、成本低廉、容易处理。

材料合成技术 化学沉积 CVD

材料合成技术 化学沉积 CVD
什么是CVD
化学气相沉积法是通过化学反应的方式,利用 加热、等离子激励或光辐射等各种能源,在反 应器内使气态或蒸汽状态的化学物质在气相或 气固界面上经化学反应形成固态沉积物的技术 从气相中析出的固体的形态主要有下列几种:
在固体表面上生成薄膜、晶须和晶粒 在气体中生成粒子
CVD的发展史
CVD发展史
古人类在取暖或烧烤时在岩洞壁或岩石上的黑色碳层 20世纪50年代主要用于刀具涂层 20世纪60-70年代用于集成电路 80年代低压CVD成膜技术成为研究热潮 近年来PECVD、LECVD等高速发展
CVD技术
等离子体增强CVD(PECVD)
高密度等离子体CVD(HDPCVD) 快热CVD(RTCVD)
金属有MOCVD)
在MOCVD过程中,金属有机 源(MO源)可以在热解或 光解作用下,在较低温度 沉积出相应的各种无机材 料,如金属、氧化物、氮 化物、氟化物、碳化物和 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等的薄 膜。如今,利用MOCVD技术 不但可以改变材料的表面 性能,而且可以直接构成 复杂的表面结构,创造出 新的功能材料。
超高真空化学气相沉积(UHVCVD)
超高真空化学气相沉积(UHVCVD)法,其生长温度低 (425~600℃),但要求真空度小于1.33×10-8Pa,系统 的设计制造比分子束外延(MBE)容易。其优点是能够实 现多片生长,反应系统的设计制造也不困难。与传统的 外延完全不同,这种技术采用低压和低温生长,特别适 合于沉积Sn:Si、Sn:Ge、Si:C等半导体材料。浙江大 学叶志镇、刘国军等人采用该技术对较低温度( < 600 ℃)下锗硅薄膜生长及器件制备进行了研究,并成功地 生长出高质量的SiGe/Si单层、多层外延层。测试结果 表明,获得的多层外延SiGe/Si界面清晰、陡峭,各层组 分和厚度均匀,从而为该薄膜在微电子、光电子领域内 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章_特殊和极端条件合成方法..

第四章_特殊和极端条件合成方法..
第四章 特殊合成方法和 极端条件下的合成方法
特 殊 合 成 方 法
电化学合成 光化学合成 微波合成 自蔓延高温合成 极 端 条 件 合 成 方 法 超高温超高压合成
等离子体化学合成
溅射合成法 离子束合成法 激光物理气相沉积法 失重合成
生物合成法
4.1 光化学合成
200-700nm范围内的光 光化学合成的特点: 清洁、反应条件温和、安全、可缩短合成路线 光源:汞灯 电子激发态的光物理过程
2. 水溶液中金属的电沉积 能得到很纯的金属; 能提纯金属; 可获得不同聚集态的金属,制备合金、 镀层、膜
(1)影响因素
电解电压,电极材料,电解温度,电解液,电流,极间距
电解液的组成: 含有一定浓度的欲得金属离子,性质稳定;电导 性能好;合适金属析出的pH值;出现好的金属电 沉积状态;减少有毒有害污染 电解质一般采用: 硫酸盐,氯化物,磺酸盐 主体电解质 附加电解质, E附加 >E主体
(2)电流效率(阴极) = (实际产量/理论产量) 100% (3) 电流密度:每单位电极面积上所通过 的电流强度 A/m2 (4)电极电位和标准电位 E = E0 + (2.3RT/nF)lg(aOx/aRed)
(5)分解电压和超电压 E外加 = E可逆 + E不可逆 + E电阻
|
超电压(极化所致)
激 发 态
磷 光 表 面 光 电 压 谱 h
吸 收 光 谱
辐 射 跃 迁
<10-7 s 荧 光 光 谱
无 辐 射 跃 迁
光 声 光 谱
基 态
光的吸收:有机化合物 n-π*, π-π*, n-σ*, σ-σ*
过渡金属配合物 d-d 无机固体: 稀溶液:Beer –Lambert定律 Stark-Einstein定律 量子产率

无机合成化学的热点研究领域

无机合成化学的热点研究领域

术称为纳米技术。美国科学基金会曾发表声明说: “当我们进入21世纪时.纳米技术将对世界人民 的健康、财富和安全产生重大的影响.至少如同20 世纪的抗生素、集成电路和人造聚合物那样。”[121纳 米粒子因其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导致其在磁、电、 光、热和化学反应等方面显示出新颖的特性。把纳 米粒子的集合体成为纳米粉体。因为纳米技术的 发展和应用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纳米材料,所以纳
【收稿日期】2007一05—13 [作者简介】王敏(1969--),女,安徽阜阳人,巢湖学院化学系实验师,主要从事合成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万 方数据
2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第9卷
分子中,达到零排放。[61其实质可以概括为“高效、 节能、经济、洁净”,绿色合成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3极端条件下的合成 所谓极端条件是指极限情况,即超高压、超高 温、超真空及接近绝对零度、强磁场与电场、激光、 等离子体等。f7j过去所积累的许多有关化学变化的 知识,仅限于有影响的变量的小范围内.其中最重 要的是温度和压力。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 试技术也越来越先进.我们就能够研究远远超越 正常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化学过程。研究这种极 端条件下的化学.可以扩展实验变量的数目,从而 可以改变并控制化学反应。凭借已有的和将有的 能力集中力量进行极端条件下的化学合成研究, 将会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知识方面获得 重大进展。 4无机功能材料的制备 由于高新技术工业和高科技领域的实际需 求,无机功能材料的制备、复合与组装愈来愈受到 重视。无机功能材料的制备、复合与组装的研究课 题除注重材料本征性质外.更注重材料的非本征 性质.并通过本征性质的物理或化学的组合而创 造材料独特的性能。在此领域中,材料的多相复 合、材料组装中的主一客体、无机一有机杂化等三方 面是非常引人注目的。f81 5特殊凝聚态材料的制备 在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的研究中.另一个重 要前沿方向是特殊凝聚态化合物或材料的合成制 备化学和技术。例如,无机膜、非晶态(玻璃态)、微 孑L与胶团簇、单晶等等。由于物质凝聚态的不同往 往导致新性质与功能的出现.因而对目前的科学 与材料的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类特殊 凝聚态化合物之所以受到重视.除了化合物本身 的特殊性质外.也是由于材料应用上的需要所致。 目前较被重视的属于特殊凝聚态化合物或材料研 究范畴的有溶胶一凝胶过程、先驱物化学、各类 CVD技术及其化学、无机膜制备和无机超微粒制 备等。f8] 6特种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 开展特定结构无机化合物或动能无机材料的 分子设计、裁剪与分子工程学的研究是无机合成 化学的又一前沿领域。它应用传统的化学研究方 法寻找与开发具有特定结构与优异性能的化合 物。由于依靠的是从成千上万种化合物中去筛选, 因而.自然而然地会把发展重心放在制备和发现 新化合物上。 7仿生合成 仿生合成已成为21世纪合成化学中的前沿 领域。一般用常规方法非常复杂的合成过程,如利 用生物则将合成变得高效、有序和自动进行。例 如。生物体对血红索的合成.可以从简单的甘氨酸 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很容易地合成出结构极其复 杂的血红素。仿生合成无论在理论上或应用方面 都具有非常诱人的前景。陟n】 8纳米粉体材料的制备 纳米科学是研究在千分之一到十亿分之一米 范围内,原子、分子等的运动和变化的科学。在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图8-1 微波
3
目前人们在许多化学领域(如无机、有机、 高分子、金属有机、材料化学等)运用微波 技术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微波作为一种能源,正以比人们预料要快得 多的速度步入化工、新材料及其它高科技领 域,如超导材料的合成,沸石分子筛的合成 与离子交换,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超细粉 制备,分子筛上金属盐的高度分散型催化剂 制备,分析样品的消解与熔解,蛋白质水解, 各种类型的有机合成及聚合物合成,金刚石 薄膜等.
6
最新进展
Gang Yang, Guan Wang, and Wenhua Hou. Microwave SolidState Synthesis of LiV3O8 as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Batteries, J. Phys. Chem. B, 109 (22), 11186 -11196, 2005
32
局部过热与反应加速
由Eyring方程: k=(kT/h)· exp(⊿S*/R)· exp(-⊿H*/RT) 可知温度对于反应速率的影响很大,对 于吸热反应体系,温度升高可增加反应速率, 所以局部过热效应产生小的温度增加都有可 能显著增加反应速率。另外,由于微波加热 比传统加热速率⊿T/⊿t等要快得多,在相同 时间内,升温幅度大,从而增加反应速率。
16
总极化率
综上所述,总极化率: α=αe+αa+αd+αi。
17
极性分子与外加电场的相互作用
由于外电场是交变场,极性分子的极化情况则 与交变场的频率有关。偶极的松弛时间与微波 频率范围下电场交变时间大致相同。如果电场 的交变周期小于偶极的松弛时间,即交变场频 率比微波频率高,则极性分子的转向运动跟不 上电场的变化,即极性分子来不及沿电场定向, 不能产生偶极极化,只能产生原子极化和电子 极化。也就是说原子极化和电子极化对微波介 电加热贡献很小。 在微波介电加热效应中,主要起作用的是偶极 极化和界面极化。
23
一个类似现象
硅钢的铁损与电导之间的关系
24
偶极子转动加热
在电场作用下,具有永久或诱导偶极矩的样 品中的分子,发生偶极子转动、振动或摆动。 大多数民用微波炉的微波频率为2450MHz, 即电场方自每秒钟变化2.45x109次,所以外 加微波场引起分子转动在一个方向上只平均 停留非常短的时间,而后分子又转自另一个 方向,这样由于受到分子热运动及相邻分子 间相互作用的干扰和阻力,瞬时分子间发生 类似摩擦作用而产生热效应; 再者由于偶极子转动滞后于电场的改变,分 子还会从电场吸收能量。
27
偶极子转动加热与粘度的关系
样品的粘度影响分子的转动。例如当 水结冰时,水分子被锁定在晶格中, 这大大阻止了分子的迁移,使分子很 难随微波场定向。因而,冰的介电耗 散因子低,在2450MHZ时,仅为 2.7x10-4,当水的温度上升到27.2 ℃时, 粘度降低,介电耗散因子大得多,达 到12.2。
30
微波加热的局部过热现象
局部过热现象产生在加速化学反应机理方面是 很重要的。当用常规传导加热方式加热时,所 用容器常常是热的不良导体,加热容器把热传 给溶液需要时间;还有,由于液体表面出现蒸 发、对流,建立了热梯度,只有少部分液体的 温度可达到容器外部的加热温度,即当采用传 导加热方式,只有少量液体在溶液的沸点温度 之上。而微波可穿透容器(即不加热容器)同时 加热整个样品液体,所以溶液很快达到沸点。 但由于加热速率太快,热对流到上表面出现蒸 发,但蒸发不能有效地弥散过剩能量,而出现 过热现象,例如微波加热水可达110℃。
31
局部过热
如果反应体系是非均相的,在非混合液体和 溶液之间的界面,可发生Maxwell-Wagner 界面极化效应而产生局部过热效应;再一如 果反应体系中存在大量的可迁移的离子,产 生传导损耗也可能产生局部过热效应:还有 就是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分子比较大,不 能随交变电场发生转动,本来体系吸收微波 能小,但由于分子中的存在某些微波敏感性 集团,发生局部过热现象,使体系仍然能够 升温。
9
一些试验现象
实验表明极性分子溶剂吸收微波能而被快速 加热,而非极性分子溶剂几乎不吸收微波能, 升温很小。 如水、醇类、羧酸类等极性溶剂 都在微波作用下被迅速加热,有些已达至沸 腾,而非极性溶剂(正己烷,正庚烷和CCl4) 几乎不升温。 有些固体物质(如CoO3),NiO,CuO,Fe3O4, PbO2,V2O5,WO3,碳黑等)能强烈吸收微 波能而迅速被加热升温,而有些物质(如CaO, CeO2,Fe2O3,La2O3,TiO2等)几乎不吸收 微波能,升温幅度很小。 微波加热大体上可认为是介电加热效应。
第八章
微波与等离子体下 的无机合成
气、液、固与被称为第四态的等离子体
1
8.1 微波的范围与发展
微波在整个电磁波谱中的位臵如图8-1所示, 通常是指波长为1m到0.lmm范围内的电磁波, 其相应的频率范围是300MHz-3000GHz。125cm波长范围用于雷达,其它的波长范围用 于无线电通讯. 为了不干扰上述这些用途,国际无线电通讯 协会(CCIP)规定家用或工业用微波加热设备 的微波频率是2450MHz(波长12.2cm)和 915MHz(波长32.8cm)。 家用微波炉使用的频率都是2450MHz,915MHz 的频率主要用于工业加热。 微波炉的使用
19
不同材料与微波的作用
可透射微波的材料(如玻璃、陶瓷、聚四氟 乙烯等)或是非极性介质由于微波可完全透 过,故材料不吸收微波能而发热很少或不发 热,这是由于这些材料的分子较大,在交变 微波场中不能旋转所致。 金属材料可反射微波,其吸收的微波能为零。 吸收微波能的物质,其耗散因子是一个确定 值。因为微波能通过样品时很快被样品吸收 和耗散,样品的耗散因子越大,给定频率的 微波能穿透越小。
20
穿透深度
穿透深度定义为从样品表面到内部功率衰减 到一半的截面的距离,这个参数在设计微波 实验时是很重要的。 超过此深度,透入的微波能量就很小,此时 的加热主要靠热传导。 微波能在样品中损失的主要机理是离子传导 和偶极子转动。--微波能哪里去了?如何转变 为热能?
21
离子导电对加热的贡献
离子传导是在所加电磁场中,被解离的离 子的传导迁移。这种离子迁移电流由于离 子流电阻产生I2R的损失而产生热; 溶液中所有离子对传导都有贡献。但是, 不同组分离子的浓度和它在相应介质中的 固有迁移率确定了组分离子产生的电流贡 献。所以,离子迁移产生的微波能损失与 被解离的离子大小,电荷量和传导性能有 关,并受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 影响。
25
偶极子转动加热与驰豫时间
偶极子转动产生的热效应与介质的弛 豫时间τ有关。介质弛豫时间τ是样 品中的分子有63%达到无序状态所需 的时间。当样品的1/τ接近输入微波 功率时,样品具有高的耗散因子,相 反当样品的1/τ与微波频率差别很大 时,样品的耗散因子低。
26
偶极子转动加热与温度的关系
随着温度升高,离子传导产生的介电损失增 加。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温度决定了二种能量转 化机理(偶极子转动或离子传导)的相对贡献。
2大, 微波能在介质的穿透深度越小;在具 有高耗散因子的大样品中,超出微波 能穿透深度的加热通过分子碰撞的热 传导达到,因此,样品的表面或近表 面温度将更高一些。样品量小虽然微 波能可以完全穿透样品,但未被吸收 (反射)的微波能量增大,这样可能引 起对磁控管的损害,所以选择适宜的 样品量是必要的。
18
描述材料介电性质的两个重要参数是介电常 数ε'和介电损耗ε''。 ε‘用来描述分子被电场极化的能力,也可以 认为是样品阻止微波能通过能力的量度。ε ''是电磁辐射转变为热量的效率的量度。介 电损耗ε''和介电常数ε’,的比值定义为介 电损耗正切(也称介电耗散因子),即 tanδ=ε''/ε‘,它表示在给定频率和温度 下,一种物质把电磁能转变成热能的能力。 因此微波加热机制部分地取决于样品的介电 耗散因子tanδ大小。当微波能进入样品时, 样品的耗散因子决定了样品吸收能量的速率。
5
微波合成的发展
自从1986年Gedye等人首次把微波辐射技术 用于有机合成以来,此种技术在化学的各个 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988年,牛津大学的Baghurst和Mingos等人 首次用微波法进行了一些无机化合物及超导 陶瓷材料的合成,随后又用于金属有机化合 物、配合物和嵌入化合物的合成。 Vartull等人和Mingos等人报导了用微波辐射 进行某些沸石分子筛的晶化方法。 1992年,Komarneni等人报导了ABO3型复合 氧化物的微波水热合成方法。
7
8.2 微波辐射法的加热机制
为了加深对微波作用机理的理解,合理 设计反应体系,下面首先阐述微波加热 和加速反应机理,然后介绍有代表性的 一些研究工作。
8
微波加热和加速反应机理
感应 加热
微波加热大体上可认为是介电加热效应
微波与物质相互作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涉及相当广泛的内容,微波加热只是微波与 物质相互作用的一部分内容。限于篇幅,这 里也不能作全面的介绍,在本节只简要介绍 与本书内容有关的微波加热理论及在化学上 的重要意义。
10
11
12
几种极化机制
极性分子的极化 变形极化 界面极化
13
极性分子的极化
偶极极化指固 有磁矩的转动
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但由于分子的热 运动,偶极矩指向各个方向的机会相同,所 以偶极矩的统计值为零,若将极性分子臵于 外电场中,极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总是趋向 电场方向排列,这时我们称这些分子被极化, 极化的程度可用偶极极化率衡量: αd=μ2/3kT 即αd与偶极矩μ2值成正比,与绝对温度T 成反比。
22
离子导电的影响因素
影响离子传导的参数有离子浓度,离子迁移 率和溶液温度,每个离子溶液至少有二种离 子组分(例如,Na+和Cl-离子),每个离子组 分根据自己的浓度和迁移率传导电流。 一般来说随离子浓度的增加,耗散因子增加。 水中加入NaCl大大提高了耗散因子,因而 也提高了离子传导对微波加热的贡献; 因为温度影响离子的迁移率和离子浓度,所 以离子溶液的耗散因子也随温度而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