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杂说之一百八十四《压岁钱变味儿了》

分类:家教杂说

《压岁钱变味儿了》

赵忠心

在中国的除夕之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据记载,“压岁钱”最早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那个时候,“压岁钱”并不是在市面上流通

货币,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压岁钱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产物。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名字叫“祟”的小妖怪,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而一对“管”姓夫妇偶然发现,包着红纸的八枚铜钱可以将其吓退。后来,人们也都

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从此以后,“祟”就再也不敢

来害小孩子了。

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因而,又把这钱叫“压祟钱”。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人们自然应该尊重几千年的文化遗产。然而,现在的压

岁钱,却逐渐在变味儿:

过去,给小孩压岁钱只是为了营造节日气氛,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送送,而且数目也不是很多。可现在,给压岁钱的数目,越来越大,几百,几千,甚至上万。

在传统文化中,“压岁钱”应该是蕴涵精神、文化和长辈温情的。而现在的压岁钱却越来越让人搞不懂了。

首先是接受方的迷茫。

在古代“压岁钱”就是一个小铜钱。但现在给“压岁钱”讲究的则是给大票,“祝福”一夜之间使孩

子“暴富”,成为“富豪”。一个12岁小朋友过一个年,竟然收到6万元“压岁钱”,究竟是“福”还

是“祸”?

亲戚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不同,家庭经济收入也不同,给压岁钱的数目自然也会有多有少。

给的多,孩子自然高兴;给的相对少的,孩子也很有可能认为是“抠门儿”。这很容易使孩子把

亲戚分成三六九等,无形中会助长孩子滋生嫌贫爱富的势利意识。

赠送方深感困扰。

年年这样给“压岁钱”,“富了孩子,穷了父母”,成了很多成年人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有的工

薪阶层把年终奖都拿出来,都不能应对“压岁钱”的开销。致使很多大人都害怕过年,“谈年色变”;而孩子们呢,则是像盼星星盼月亮那样,欢天喜地地期盼过年“一夜暴富”,“闷声发大财”。

每年给孩子压岁钱的攀比之风,愈演愈烈,使许多大人不堪重负,苦不堪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借给孩子“压岁钱”的机会,“慰问”领导或关系户,以拉关系、套近乎、疏通关节。这就不单纯是个庸俗的问题的了,而是涉嫌借机行贿受贿了。

现在,“压岁钱”的“红包”越来越厚,相应地,文化含量势必会越来越低,温情与感动越来越少。而当所谓的“压岁钱”触及到道德与法律的底线时,人们就应该警惕了。

有人说,现在人们钱多了,多给孩子“压岁钱”是自然而然的事,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我不这么看。

那些发达国家人家有钱没钱?收入比我们国家多不多?可人家过节给孩子送礼物,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并不是像我们国家这样“真材实料”、“货真价实”地大把大把的票子送给孩子。

这不是外国人家“小气”、“抠门儿”,而是“君子之交”的高雅、纯洁。

我国的“压岁钱”,现已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意味很浓厚的习俗了,而是变味儿了,变得“庸俗”了;不是一种对晚辈的“祝福”了,而是一种“侵蚀”,无意之中诱导孩子们往“钱眼儿”里钻,也越来越“虚荣“、“势利”、“贪财”了。

这种现象,很值得国人反省。

家教杂说之一百八十四《压岁钱变味儿了》

分类:家教杂说 《压岁钱变味儿了》 赵忠心 在中国的除夕之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据记载,“压岁钱”最早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那个时候,“压岁钱”并不是在市面上流通 货币,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压岁钱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产物。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名字叫“祟”的小妖怪,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而一对“管”姓夫妇偶然发现,包着红纸的八枚铜钱可以将其吓退。后来,人们也都 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从此以后,“祟”就再也不敢 来害小孩子了。 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因而,又把这钱叫“压祟钱”。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人们自然应该尊重几千年的文化遗产。然而,现在的压 岁钱,却逐渐在变味儿: 过去,给小孩压岁钱只是为了营造节日气氛,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送送,而且数目也不是很多。可现在,给压岁钱的数目,越来越大,几百,几千,甚至上万。 在传统文化中,“压岁钱”应该是蕴涵精神、文化和长辈温情的。而现在的压岁钱却越来越让人搞不懂了。 首先是接受方的迷茫。 在古代“压岁钱”就是一个小铜钱。但现在给“压岁钱”讲究的则是给大票,“祝福”一夜之间使孩 子“暴富”,成为“富豪”。一个12岁小朋友过一个年,竟然收到6万元“压岁钱”,究竟是“福”还 是“祸”? 亲戚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不同,家庭经济收入也不同,给压岁钱的数目自然也会有多有少。 给的多,孩子自然高兴;给的相对少的,孩子也很有可能认为是“抠门儿”。这很容易使孩子把 亲戚分成三六九等,无形中会助长孩子滋生嫌贫爱富的势利意识。 赠送方深感困扰。 年年这样给“压岁钱”,“富了孩子,穷了父母”,成了很多成年人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有的工 薪阶层把年终奖都拿出来,都不能应对“压岁钱”的开销。致使很多大人都害怕过年,“谈年色变”;而孩子们呢,则是像盼星星盼月亮那样,欢天喜地地期盼过年“一夜暴富”,“闷声发大财”。 每年给孩子压岁钱的攀比之风,愈演愈烈,使许多大人不堪重负,苦不堪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借给孩子“压岁钱”的机会,“慰问”领导或关系户,以拉关系、套近乎、疏通关节。这就不单纯是个庸俗的问题的了,而是涉嫌借机行贿受贿了。 现在,“压岁钱”的“红包”越来越厚,相应地,文化含量势必会越来越低,温情与感动越来越少。而当所谓的“压岁钱”触及到道德与法律的底线时,人们就应该警惕了。 有人说,现在人们钱多了,多给孩子“压岁钱”是自然而然的事,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家教史话”之一百八十一:坎曼尔的《教子》诗

“家教史话”之一百八十一:坎曼尔的《教子》诗 坎曼尔(约770—830年):唐代回纥族的民间诗人。与柳宗元、白居易等人同时期。从祖辈到他都定居在安西(今新疆境内)。用汉字写的《忆学字》、《教子》、《诉豺狼》三首诗,曾于1959年在新疆米兰古城遗址发现。 《忆学字》诗中写道: “古来汉人为吾师,为人学字不倦疲。吾祖学字十余载,吾父学字十二载,今吾学之十三载。李杜诗坛吾欣赏,讫今皆通习为之。” 由此可见,古代民族文化交融的关系。 《教子诗》 小子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1) 早知书中黄金贵,高照明灯念五更。(2) (1)小子:旧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这里是作者对自己儿子的称呼。用心: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黄金:贵重。这里是指知识的重要价值。 (2)五更:旧时夜间计算时间的单位叫“更”。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每更约为两个小时。《颜氏家训.书证》:“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又云,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更,历也,故曰五更尔。”这首诗中的“五更”,是指第五更的时候。 这首诗是教育儿子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珍惜光阴,勤奋

学习。 从全诗的内容看,作者的儿子显然是因懒惰而蹉跎了大好的时光,因此,对他儿子严加批评教育。 诗中说,你读书从来就不下功夫,你不懂得知识的价值就像黄金那样贵重。你的年龄已经不小了,曾经错过了读书的大好时机,现在,应当早起晚睡,抓紧时间,加倍努力,刻苦读书学习。 诗中把知识比做“黄金”,是说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表明知识的贵重;并不是引导儿子把读书当成发财的途径。儿子已经错过了读书的大好时光,但是,还可以通过加倍努力把过去的损失给补回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